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梁刚度放大系数

2011-11-30 5页 doc 32K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6

暂无简介

举报
梁刚度放大系数梁刚度放大系数 梁刚度放大系数: 中梁2.0,边梁1.5 我一般这样取。 但一直不太清楚:梁刚度放大系数到底对计算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不是结构整体刚度大了,就具体构件而言,梁分配的弯矩是不是大了,个人理解多多指正! ========== 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对现浇楼板而言的,其意义考虑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是梁的一部分。你的取法是正确的,因为中梁两侧都有翼缘,而边梁单侧才有。按我的理解,设置这一参数并不存在人为地去将梁端弯矩放大,而是还其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考虑翼缘的作用,那么你考虑计算用的梁的刚度比实际取小了。设置了...
梁刚度放大系数
梁刚度放大系数 梁刚度放大系数: 中梁2.0,边梁1.5 我一般这样取。 但一直不太清楚:梁刚度放大系数到底对计算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不是结构整体刚度大了,就具体构件而言,梁分配的弯矩是不是大了,个人理解多多指正! ========== 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对现浇楼板而言的,其意义考虑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是梁的一部分。你的取法是正确的,因为中梁两侧都有翼缘,而边梁单侧才有。按我的理解,设置这一参数并不存在人为地去将梁端弯矩放大,而是还其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考虑翼缘的作用,那么你考虑计算用的梁的刚度比实际取小了。设置了这个系数,你的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就更吻合了。 ========== 对楼上的回答补充三点: 1、梁刚度放大系数并不只对现浇楼板而言,对有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也可考虑,不过放大系数应适当减小罢了。对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可不考虑。 2、梁刚度放大实际上是适当考虑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计算模型往往假定楼板平面内无穷刚,而面外刚度为0,这与实际结构并不完全符合。另外,计算中若将楼板设成弹性板,则梁刚度便不能放大,因为程序已自动计算了板的平面外刚度。所以梁刚度放大只适用于楼板平面内无穷刚假定的情况。 3、梁刚度放大系数与梁截面及板厚有关,使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 能否详细说明一下 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和楼板厚度及梁截面的关系 比如有什么数字关系 ========== 我想profhxf 兄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对单根梁的计算来说应该就是按矩形梁还是T型梁的差异,那么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梁配筋就应该小. 可我比较过一个工程,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2时,satwe的配筋结果比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1的配筋结果大.是不是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分配的弯矩就大? 不知有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是不是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值大,分配的弯矩就大 ==========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bozhou兄所说:“梁刚度放大实际上是适当考虑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梁刚度放大的主要原因是板的作为梁受压翼缘对梁刚度的提高,并非由于板的平面外刚度,就算板平面外刚度的确为0,其对梁刚度提高同样是有贡献的。    梁刚度增大系数只对内力计算起作用,并不会影响配筋计算,因此同等内力下配筋并不会少。    另外,似乎有个“梁刚度增大,梁端弯矩也增大”的误区,其实梁刚度增大了,分配内力变化是难以一概而论的。以一双柱单跨梁为例:梁刚度增大时,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弯矩是变小了而不是变大(很显浅的弯矩分配法,也可以理解为梁刚度大了,柱子对其嵌固作用小了),相应的,跨中弯矩增大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则应该稍有增大。 ========== 抗震要做到“强柱弱梁”,要使梁中塑性铰先出、多出。由于楼板会加强梁的强度和刚度,如果不考虑楼板的加强作用,设计中会出现“强梁弱柱”,这对结构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 可我的师傅告诉我,最好不要取到2,因为越大,越不安全,只要位移,地震等满足,最好还是取到1.5比较好,大家认为呢? ========== 梁刚度放大系数在配筋计算的时候是不起作用的,只是在计算内力和侧向位移的时候起作用, 刚度放大的结果:1:侧向位移减小                           2:梁的内力变大(以此配筋,配筋值就变大了) ========== 不同意bianjiefen的说法,首先需要满足侧向位移限值结构必须达到一定的刚度。如不采用或减小刚度放大系数,要得到满足位移限值所需的刚度只有增大梁柱截面,这样做的实际情况是梁的刚度更大,这违背了“强柱弱梁”的目的,而刚度放大系数是经实验和理论计算确定的,所以应该充分考虑。 放大系数与楼板厚度应没多大关系,在《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中有说。 1.现浇板时,中梁取2.0,边梁取1.5; 2.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及迭合梁时,中梁取1.5,边梁取1.2; 3.开大洞的各种板时,均取1。 这里借问对第3条不是太明白。如楼梯间处怎样取值? ========== 2:梁的内力变大(以此配筋,配筋值就变大了) ” 怎莫能说对配筋不起作用呢?这不是矛盾吗 ========== 本人用pkpm试算过,梁刚度放大后梁的配筋会增大。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8.8.8条,对现浇楼面的边框梁取1.5,中框梁取2.0。 ========== 有观点认为,在中震,大震作用下,梁柱节点处的板翼缘开裂,此时梁刚度接近矩形断面的刚度.如果梁刚度增大系数取1.0的话,会有更好的滞回性能.鉴于此提倡在弹性阶段,如果结构整体刚度有富裕的话,不赞成刚度放大.这样既节省钢筋,又得到较好的耗能体系.   我们知道,竖向荷载作用下中柱的梁端负弯矩对刚度放大系数并不敏感,边跨负弯矩随梁刚度增大还要减少.   综合来看,如果能很好控制弹性阶段的整体刚度,对地震控制的结构的放大系数少取一些,应该是可以考虑的. ========== 回答楼上这位的问题.大家都学过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吧,通常采用D值法。梁刚度的增大必然导致节点处的梁柱刚度比的增大,使各柱的D值发生变化.而内力计算又采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即节点处各构件的内力分配是按其刚度比进行的,因此必然使梁的内力(弯矩)增大。 再有关于刚度放大系数的问题,定性来说,翼缘板对梁的约束作用越强,对梁刚度的贡献就越大,因此就存在边框架梁与中框架梁,现浇层的厚薄对梁刚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系数取值就不同.实际上,2.0和1.5,1.2等系数取值也是根据理论和经验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个简化值。只要工程上取正常的楼板厚度,按上面系数计算就没问题。如果楼板开洞过多或过大,就影响了混凝土板对梁的约束作用,并使之变小,从安全角度上就不考虑其增大作用。而且严格来讲,通常简化的分析方法(手算)就不再适用,应按考虑楼板变形的空间分析来确定结构的内力及其分布。 ========== 昨天发不来贴子,今天就很多增加了很多,看来这是一个普遍关心的话题。 换个角度理解:梁翼缘与腹板共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试验表明,bf=b+12hf,所以加固梁支座时钢板常贴在柱边板面。 设不同刚度增大系数只是对梁柱,梁支座和跨中内力比例进行不同调整而已。如果希望梁承受更多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在地震作用下保持更长的弹性阶段,可以取高值。这样算出位移在小震和风荷载作用下也小些,内力大些。 相反,希望构件早些屈服,可以取低值。连梁刚度折减类似,取值不同。 从节省角度看,不是绝对的高值或低值,因为和控制工况,周期,竖向构件布置和框-剪分配比例都有关。 ========== 最新版的pkpm中在sat-8的总信息中,增加啦一个”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这一选项,在一般的结构中应该选择该项,并且对中梁刚度系数进行调整,这点请大家注意。 看了一下s-3的说明书,在静力分析模型中的page 150,楼板的模型中,satwe采用了四种假定,这点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多数常规结构,应假定楼板整体平面内无限刚,并对中梁刚度系数调整。 对于弹性楼板,该假定模型化误差小,但其计算量大,可用于特殊楼板结构或要求分析精度高的高层结构,此时,可以不对中梁刚度系数调整。 ========== 1.放大系数的取值,是程序认为的做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由于翼缘的存在,因此梁的刚度显然增加,以200*500的梁,两侧6*100*2=1200计算,很容易得出两者的I比值约2.1.梁越高,其比值越小,如300*800的梁,翼缘同上,其比值为1.89.对于一般住宅结构,本人建议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不小于2.0. 2.以上为弹性状态.对于弹塑性状态,似乎不应考虑此放大系数,当然,一定要考虑的话,也只能是梁跨中部的刚度,但是,谁会这么做呢? 3.由于实际配筋没有加入到翼缘里面,更多的做法是面钢筋设置多排,这样也会导致计算与实际的偏差.若真的这么配,那么节点区的抗震又有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 ========== 梁端部配筋是按矩形截面配筋工作时也是矩形截面刚度不应该放大 梁中部是按T形截面工作的刚度应该放大。 如果全部放大那么端部的计算内力M比实际工作的内力M大,违背了强柱弱梁的原则,但是定量的考虑好象很困难 最好是程序自动把梁的负弯距区刚度不增加,而跨中增加, 这样就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些 ========== 一、请问各位大侠几个问题: 1、在计算梁内力时按放大的刚度系数计算线刚度,是因为要考虑楼板的翼缘加强作用,把梁作为T型梁考虑; 2、在梁端部不能按T型梁计算,按刚度放大系数就把梁端部设计强了,好像发工资按两个人报、得钱的其实只有一个人,同时这样设计的梁与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是否相悖? 3、在跨中应该按T型梁计算;否则设计太保守,而且延性不好; 4、在梁的刚度和挠度验算时,是不是应该按T形?按矩形是不是偏于保守? 二、根据以上几点,如果不增大梁的刚度,至少有个优点: 1、更加有利于“强柱弱梁”; 2、在设计中,梁跨中可以通过增大系数来保证安全,增大系数可以研究。 3、梁的配筋更少,延性更好; 三、能不能够这样设想: 1、楼板的翼缘作用产生的内力由楼板自己去承担,与梁无关。 2、在内力计算时不考虑楼板的作用,楼板本来应该承担的这一部分内力相应地全部由柱承担,增加柱的设计强度,更好保证“强柱弱梁”。 3、对梁跨中采用放大系数方法来设计。 这样下来,设计的结果是梁按矩形截面刚度计算内力、进行截面设计,计算方便;柱的设计强度提高,有利“强柱弱梁”;楼板在与梁交接处,保证构造和连接。 ========== to 小小虫兄: (1)梁的刚度放大是为了考虑楼板平面外刚度,是客观存在;不考虑放大系数,减小了梁端弯距比例,即减小了梁配筋,看似可更好的满足强柱弱梁;实际上梁的刚度减小,使整个结构计算的刚度减小,地震作用相应减小,由此尽管柱的弯距比例增大,但得出的柱计算弯距仍可能比实际所受弯距小,因此并不有利于强柱弱梁的实现;另一方面,梁的计算弯距也比实际小,不符合小震不坏的抗震思想。 (2)刚度放大和弯距分配的概念是针对整根梁,并不是针对某个截面,我们计算梁端截面配筋,按矩形梁,不考虑受拉区混凝土的作用,并不意味受拉区的翼缘对刚度没有增大作用;再者说,即使梁端按矩形,跨中按T形,梁刚度比整根按矩形还是增大的;因此是一人报工资,也是一人领钱,呵呵~ (3)在跨中应该按T型梁计算;否则设计太保守,而且延性不好 跨中本来就应该按T形,但实际设计为简单经常按矩形,对配筋数量影响不是很大;况且耗能主要是依靠梁端变形,跨中强调延性意义不大,当然要满足适筋梁的要求。 (4)楼板的翼缘作用产生的内力由楼板自己去承担,与梁无关 分析框架是针对梁柱。如果与梁无关,不知“楼板的翼缘作用产生的内力”如何求得?把梁端翼缘板内的配筋看作梁受拉钢筋的一部分,以更好的实现强柱弱梁,这样解释更合理吧。 ========== 有观点认为,在中震,大震作用下,梁柱节点处的板翼缘开裂,此时梁刚度接近矩形断面的刚度.如果梁刚度增大系数取1.0的话,会有更好的滞回性能梁刚度增大后其内力增大可以比较直观的去理解: 结构抗震计算是按小震作用下的弹性阶段计算的,此时不考虑结构进入塑性。 看了各位的发言。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梁的刚度系数调整后,配筋会加大,zhong77兄所说的没有人解释!? 可以这么直观理解: 梁刚度增大后必然时柱子的弯矩反弯点下移,也就意味着柱上端弯矩增大,节点平衡,梁的端弯矩必然提高。 梁刚度放大实际上是适当考虑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计算模型往往假定楼板平面内无穷刚,而面外刚度为0,这与实际结构并不完全符合。另外,计算中若将楼板设成弹性板,则梁刚度便不能放大,因为程序已自动计算了板的平面外刚度。所以梁刚度放大只适用于楼板平面内无穷刚假定的情况 说的很好,受益匪浅,谢谢。 ========== 预制板时边框架梁取1.2,中框架梁取1.5;现浇板时边框架梁取1.5,中框架梁取2.0。
/
本文档为【梁刚度放大系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