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体育理论课教案

2011-11-30 38页 doc 317KB 10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8328

暂无简介

举报
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一讲 现代社会与体育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压力日益加大,对体育的依赖性加大,需要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调节身心,缓解压力。体育与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大家对体育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每一阶段都有体育课,我们大家也都从中获得过快乐和欢笑,对体育也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我敢说我们大家对体育的认识只是一般的感性认识,这对于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国家在大学里仍然开设体育必修课。 1、 体育的概念及其文化...
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一讲 现代社会与体育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压力日益加大,对体育的依赖性加大,需要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调节身心,缓解压力。体育与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大家对体育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每一阶段都有体育课,我们大家也都从中获得过快乐和欢笑,对体育也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我敢说我们大家对体育的认识只是一般的感性认识,这对于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国家在大学里仍然开设体育必修课。 1、 体育的概念及其文化内涵 1、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历史非常悠久,但“体育”这一术语却是很晚才出现的。根据世界体育史料的记载,“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18世纪60年代,法国的一家报刊上用“体育”来论述儿童的身体教育问题。德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教育家古茨穆茨在1793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中,使用了“体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练习”等词语。19世纪以后,“体育”已成为专门术语出现在一些教育和体育著作中。 “体育”一词是19世纪6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在我国的使用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古代,我国曾用“武术”、“养身”、“导引”等来术语来表述“体育”的概念。在洋务运动(1862~1894)后期,德国和瑞典的“体操”经由日本传入我国,于是就用“体操”这一术语来表示“体育”的含义,在清政府批准执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各类学校要开设“体操科”(体育课)。因此,直到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变革时期,近代教育制度开始在我国建立,五四运动前,“体操科”被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体育”一词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从日本引进的。康有为1897年编辑的《日本书目志》中收录了《体育学》这本书目。1903年清朝的官方文件《学务纲要》中提到:“国外学堂,于智育、体育外,尤重德育,中外古无二理也。”1917年毛泽东写《体育之研究》的标题用“体育”一词,但文内仍用“体操科”、“体操教习”等词。直到1923年北洋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才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育”一词才被广泛使用。 体育的基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的狭义体育是指身体的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当其刚传入我国时,是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出现的,是一种与维持和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即体育教育或学校体育。它是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主要通过体育课、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三种基本形式来进行的。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竞技体育(Sport)和群众体育或身体锻炼、娱乐体育(Physical Training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很不发达,这种概念在当时还是符合我国的体育现状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和娱乐休闲活动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体育原来狭义的范畴就越来越不能包含体育的全部了。于是,诞生了广义体育(体育运动)的概念,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三个方面。因此,目前公认的体育定义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2、体育的文化内涵 体育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反映和扩展。体育是通过人体的专门性活动成为社会生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它既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又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意志的磨练;它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身体和生理上的需求,而且满足了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反映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 人们在长期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赋予了体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从大型运动会到体育节,从个体健身锻炼到严格的运动训练,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形式无论从其产生过程还是发展过程来看,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的精神风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体育运动形式多数反映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社会人文特性或社会生活特点。如体操产生于西方,它就反映了西方人的开放、洒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乐于冒险特点;武术发源于东方的中国,它就反映了我们中国人保守、谨慎向往平安追求永恒,塌实勤恳的特点。西方体育是物理体育,东方体育是哲学体育(李力研),西方体育是要挑战自然,争脱地球的束缚,而东方体育则是要顺应自然,安于地球的束缚。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哲学背景。 2、 体育的分类 目前最常见把体育分成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和群众体育(身体锻炼和娱乐)三类。 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通过体育课程、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三种形式来进行的,是学校里的一门课程或学科。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的基础。 2、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 竞技体育或称竞技运动(Competitive Sport)是在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在智力、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潜力,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个种竞赛活动。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应付日趋激烈的赛场竞争,各级各类的运动队都在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以探索人类运动的极限。竞技体育包括运动训练和竞赛。 3、群众体育或身体锻炼和娱乐 群众体育或身体锻炼和娱乐(Physical Training and Physical Recreation)亦称社会体育,是以身体锻炼、养身保健和娱乐休闲为目的的健康丰富、娱乐性强,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社会大众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迅猛,各种“健康城”、“康复中心”和“健身俱乐部”在各地纷纷建立,正在吸引着大批的体育爱好者。 3、 体育的功能 体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本质和非本质功能。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指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和体育现象都具有的,而非本质功能不是体育所固有的,是一种人为的利用体育所达到的目的或发挥的作用。 1、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的本质功能有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 (1)体育的教育功能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教育功能是体育的最本质的功能。从原始社会出现体育的萌芽时期起,体育就一直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发挥着其教育的作用。首先,原始初期手把手的体育技能和生活技能的传授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其次,体育在对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思想方面的教育意义也非常显著。如教师在学校里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基本技能的传授,还有体育精神、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再次,在竞技场上,奥林匹克精神是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下,要求运动员公平竞争、无私奉献、顽强平博。在比赛中规定运动员必须佩带有代表国家的鲜明标志,竞赛规程又规定比赛结束时要奏取胜国的国歌,升取胜国的国旗,这都对运动员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体育的健身功能 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体育的一个本质的功能,是大家公认的。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防病治病在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的皇帝时代。科学证明,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适宜负荷的运动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良好的刺激,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许循环与呼吸机能,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其免疫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身体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和保持健康的状态最佳手段。 (3)体育的娱乐功能 体育的娱乐功能是体育能够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参与体育活动还是观赏体育比赛,人们都能从其中获得乐趣,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人们参加体育活动,会在身体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以及在征服自然障碍的胜利后产生愉快和心理上的满足,使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与同伴的交往和合作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还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另外,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高水平的竞争和电视的传播媒体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欣赏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已经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丰富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 2、体育的非本质功能 体育的非本质功能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情感功能等。 (1)体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是基础,它不仅是其它上层建筑的基础,也是体育的基础。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设施和装备,没有经济作坚实的后盾,没有必要设施和装备,任何体育活动都无法开展起来。同时,体育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出售体育比赛的入场卷、电视转播权,广告宣传,彩票的发行,还有其他体育经营和体育产业的开发。 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功能的发挥尚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发展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远比我们成熟的多。 (2)体育的政治功能 体育受到政治的制约,同时体育也影响着政治,体育具有政治功能。在现代和平的社会中,它可以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改善和促进国家之间的关系,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的“乒乓外交”,用小小银球转动地球,实现了用和平的方式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曾轰动全球。 (3)体育的情感功能 体育活动能是人的情感发生变化。体育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及时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悬念和期待,以及满足这种期待和需求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再苦在累也不会流泪,而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抱着奖杯,在国歌声中,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却热泪连涟。 4、 体育的发展简史 体育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1、外国体育发展简史 古希腊有两种典型的教育模式:雅典式和斯巴达式。这两种教育模式共同的特点是都对体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斯巴达教育,可以说是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在这一时期,体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是体育发展的黑暗时期。由于教会和王权统治者都反对身体运动,所以在当时的一般的教会学校中都是“没有体育的教育”占主导地位,而在当时的欧洲以教会学校为主。体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14、15世纪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体育方面主张继承古希腊的体育遗产,赞赏斯巴达的军事教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也积极为体育摇旗呐喊,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提出:“体育是个人由童年发展到成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时期古希腊的体育又得以复苏。 19世纪,在和各国连年战争中失败的德国、瑞典为了军事的目的,十分重视体育,重视身体的训练。体操再者两个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实践和理论上都达到了一个颠峰。同时体操也在其他国家广为流传,极大地推动了体育的发展。此时,英国根据自己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兴起了符合其本民族特点的体育运动和户外运动。在当时,各种球类运动也得到了发展,因而体育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2、我国体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变革 我国的体育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兴衰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它是随着我国几千年古老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和演变的。 我国的夏、商、周、春秋时代,由于战争和军事的原因,刺激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军队对身体的训练十分重视。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体育教育被列为教学内容,六艺中的射、御、都是军事体育内容。 从战国时代起,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开始了,由于战争的原因,各诸侯国都很尚武,提倡军事体育训练,开展体育活动。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医疗、养生和民间体育的发展。在汉代“文景之治”时期,体育被用来作为抵御外敌,强身祛病的方法和手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混乱分裂的局面,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体育运动不被重视,一些身体运动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供统治者享乐的歌舞、百戏和一些与轻巧纤弱之风相适应的投壶、弈棋等活动。导致体育发展走上歧途。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娱乐性体育和养生导引之术得到了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体育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其发展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也是空前的。 到了宋代,有当时的理学家们“主静”而“反动”,使体育的发展十分缓慢。 明朝的朱元璋设立武举制,加强了军事武艺的训练要求,尚武之风非常盛行,民间武艺高强之士辈出。在清初,军事武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但是从乾隆之后,由于内政腐败,外患连年,我国社会(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崩溃,体育也随之走向衰落。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体育的发展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低谷,“东亚病夫”就是当时我国体育发展状况的如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体育的性质与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体育得到了盛况空前的大发展。体育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成了全民的事业。人民的体质得到了增强和改善,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体育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上频频拿牌,为我国的体育在国际体坛取得“强国之位”立下汗马功劳。 在国内,许多的体育院校、地方体校也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各地成立了体育科研所纷纷展开体育科学研究。使我国的体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健身的全面实施,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都足以证明我国目前体育发展水平和实力。 5、 体育在培养现代人素质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对现代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在培养现代人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构建强健的体魄 体育运动是构建现代人强健的体魄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现代人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构建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要求。 2、培养团队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现代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在体育活动中,非常注重配合,要求人们之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共同拼搏,以发挥出整个团队的最佳水平,获得团队的共同胜利,这无形之中就使人学会了如何与人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3、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要求现代人既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又要具备很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体育比塞和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其结果是即刻显现的,因而显得更加残酷。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能锻炼人的毅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6、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1、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的合格市民)。 2、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为了实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 (1)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和卫生知识,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生良好的体育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7、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体育课教学、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其中课外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个体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或协会活动,课余训练主要包括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 学校体育教育组织形式 体育课教学 课外活动 课余训练 早操 课间操 个体活动 各种兴趣小组 运动队训练 运动竞赛 或协会活动 8、 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也将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不仅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出合格的市民。 随着健康思想走进大学体育课堂,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以提高和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中心来提出,过去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完全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古老的兵式操式的教学方法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在健康第一的思想的主导下,更多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充实体育课堂,课堂教学与俱乐部教学并存,练习、游戏和娱乐将并存。除此之外,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也将逐渐被开展起来。 第二讲 人体运动的生理科学基础 高校体育课程一个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大学生要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就要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和运动规律,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一、人体运动的基本生理知识 整个人体是由一些系统组成的,系统又是由不同器官和组织构成的,这些器官和组织则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在构成人体众多的专门系统中,与体育运动关系最密切主要有:神经系统概貌,呼吸系统概貌,运动系统概貌。 〈一〉神经系统概貌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调节和指挥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的协调调节下(生理学称神经—体液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功能相互补充,相互制约,从而保证整个人体运动的完美一致和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1、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包体和树突(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神经冲动)及轴突(组成神经纤维能够传递兴奋或神经冲动)构成。长长的轴突外面包着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髓鞘就是神经纤维。 运动(传出)神经元 神经元(包体、树突和轴突) 联络(中间)神经元 感觉(传人)神经元 神经系统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和脊髓,他们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脊神经和外周神经。在外周神经中,按信息传递方向可分为运动(传出)神经和感觉(传人)神经;按分布范围及功能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骨骼肌、关节等处)和植物性神经(分布在内脏器官和腺体等处)。 神经系统的机能是很复杂的,其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后天获得)和非条件反射(先天固有),如吸吮、防御等低级反射。 2、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从两个方面对人体活动的进行调节:一方面调节运动系统的活动,使其活动按一定途径、强度和顺序进行;另一方面上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使其活动与运动系统想适应,以保证能量的供应和内环境的稳定。 (1)神经系统对人体(躯体)运动的调节 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以及各种各样动作的完成,主要是由于骨骼肌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骨骼机收缩所实现的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都是复杂的反射活动。 ①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成称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肌肉快速明显收缩,故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著名的膝跳反射,就是股四头肌肌腱受到叩击时,导致股四头肌受到牵拉而发生一次快速明显收缩。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故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正常人体内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在轮流交替的收缩,致使其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它产生一定的张力,称紧张力或肌紧张。其本质就是紧张性牵张反射,是肌肉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肌紧张对与维持躯体的姿势非常重要,全身肌肉的肌紧张不同而又互相配合,才能使人体保持某种姿势,当某部肌肉的肌紧张发生变化,姿势也将随着改变。 ②姿势反射 人体经常保持常态姿势,一旦常态姿势受到破坏后,身体肌肉张力立即发生重新调配,以维持身体的平衡或恢复正常姿势。人和动物为维持身体基本姿势而发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统称姿势反射。它分两种:一是叫静位反射,另一种叫静运动位反射。由于头部姿势改变而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叫静位反射,它又分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静运动位反射系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主动或被动位移时而引起身体肌肉张力改变的一种姿势反射。它又分直线运动反射和旋转运动反射。 状态反射 静位反射 翻正反射 姿势反射 升降反射 直线运动反射 着地反射 静运动位反射 旋转运动反射 ③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竟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下传实现其调节功能,其机能特征是: ★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一定皮质区刺激引起一定部位肌肉收缩。 ★除面部肌肉外,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性。 ★刺激运动区产生简单的肌肉运动。主要为少数个别肌肉收缩,因此不产生肌肉协同性收缩。 ④小脑的调节作用 小脑的调节主要有三个方面: ★维持身体平衡,右小脑被破坏后,平衡失调,人就站立不稳。 ★调节肌紧张,旧小脑通过脑干的易化和抑制区来实行双重调节。 ★协调随意运动,这是新小脑的功能。 (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装置,称为自主性神经系统。按照其结构和机能的不同,它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所说的自主性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纤维,而不包括传人系统,其传人纤维混合在脑、脊神经之内。它们的调节作用相反。在运动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使内脏器官适于运动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安静时则相反。 〈二〉呼吸系统概貌 1、呼吸过程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呼吸就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呼吸的全过程可分为外呼吸、内呼吸和气体运输三部分。 肺静脉 左心房 动脉 空 呼 肺 O2 肺 血 毛血 O2 组细 吸 毛 气 道 泡 CO2 细 管 细管 CO2 织胞 肺动脉 右心房 静脉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气体运输 内呼吸 肺活量:是进行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全部气量。它是肺通气的一个机能指标。 2、呼吸的类型 胸式呼吸:以肋骨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呼吸的类型 腹式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一般成人的呼吸都是混合型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用单一形式呼吸。 3、最大摄氧量(VO2max) 最大吸氧量或最大摄氧量(VO2max):是指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到最大能力时人体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即运动时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它是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有氧耐力),标志一个人心肺功能强弱的一个客观指标。 (1)最大吸氧量(最大摄氧量)表示方法与常值 最大吸氧量表示方法有绝对值和相对值两种。单位分别为L/min(ml/min)和ml/㎏·min 最大吸氧量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健康成年男子约为2—3 L/min,女子比男子低10%左右。男性在18—20岁,女性在14—16岁达峰值。男性稳定保持到30岁左右,女性到25岁左右。经常锻炼的人或运动员可达4—5 L/min,优秀运动员可达6—7 L/min。 (2)提高最大吸氧量方法和途径 进行有氧锻炼是提高最大吸氧量最有效的措施,在锻炼时要控制好几点: ①运动强度控制—卡氏公式: 有氧训练强度阈(心率)= 安静心率 + [(220-年龄)-安静心率] × 60% ②持续时间:每次至少5分钟以上,最好是15—30分钟以上。 ③锻炼频率:每周3次以上 4、氧债 氧债是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物质代谢所需氧量超过体内的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取决于物质的无氧分解,造成体内的氧亏负,称为氧债。必须在运动后恢复期中才能得到补偿。分为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两种。 〈三〉循环系统概貌 循环系统概貌是人体的运输系统。人体通过循环系统是把O2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并把组织细胞代谢出的CO2和废物排出体外。 1、心脏的构造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泵。主要有心肌细胞组成,心肌能够自动有节律地收缩,从而使心脏不停地搏动,它受心交感经和心迷走神经双重控制,前者使其兴奋,后者对其有抑制作用。 右心房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心脏有4个腔,上面两个是左右心房,下面两个是左右心室,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 2、血液循环过程 肺循环(小循环):血液在肺与心脏之间循环 血液循环过程 体循环(大循环):血液在心脏与组织之间循环 上下腔静脉(CO2) 肺静脉(O2) O2 右心房 左心房 组织 O2 肺 与 CO2 右心室 左心室 细胞 肺动脉(CO2) 主动脉(O2) 3、血管的组成及作用 项目 组 成 血管特点 血管作用 动脉管 管壁厚、很坚韧、有弹性、流速快 缓冲血压波动、推动血液流向外周 静脉管 管壁薄、口径粗、容量大、易扩张 容留更多血液回流心脏 毛细血管 管壁薄、口径细、通透性、流速慢 血液与组织液间气体和物质交换 4、血细胞的组成及其特性 项目 种 类 数 量 (万个/mm3) 特 性 机 能 红细胞 450-550(男) 380-460(女) 含Hb:男12-15g/100ml女11-14 g/100ml Hb与O2和CO2结合运输O2和CO2 白细胞 4000-10000 渗出性、变形运动、化学趋向性、吞噬作用 免疫、保护、防御、净化机体 血小板 10-30 粘着、聚集、收缩、释放和反应和吸附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5、心率(脉搏)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泵,在血液循环过程,心脏在作不停地有规律地搏动,它通过心房和心室有规律的次序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我们把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用次/分来表示。它是了解循环系统机能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指标之一,在运动实践中常用来反映运动强度,运动训练对人体的影响。 (1)心率正常值及变化 安静时,一般人60—100次/分,一般75次/分左右,新生儿大于130次/分 心 有锻炼人50—60次/分,运动员30—40次/分 率 成年女子大于成年男子 变 卧 坐 立逐渐增加 化 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 心情激动时增加 体温高或饮食后都增加 心率的增加有一个极限,它就是最大(高)心率,其值可以用公式推算出来: 最大(高)心率=220-年龄 (2)心率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锻炼中,常用心率衡量和控制教学、训练和锻炼的生理负荷量。因为身体肌肉活动必然引起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加强,身体肌肉活动强度越大,心率就越快,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就成为运动强度标示: 运动强度(负荷) 心率(次/分) 大强度 180以上 中等强度 150—170 小强度 144以下 大学生晨练一般控制在120—150次/分为宜。西德的克莱斯的耐力负荷适宜强度公式是: 适宜强度=(本人最高心率-运动前安静心率)÷ 2 + 运动前心率 6、血压和脉搏对人体运动的监督作用 (1)血压和脉搏 脉搏(动脉脉搏)是指在每一个心动周期内,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量变化所造成的管壁的搏动,称动脉脉搏。动脉脉搏产生后沿血管壁向末梢传出去,因此在浅表的动脉上可以用手摸到这种搏动。由于其搏动的真正源头是心脏的搏动,所以脉搏与心率节奏相同。在运动实践中,常用测定脉搏代替心率来了解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运动训练后的恢复,因而作为运动员训练水平评定的简易指标。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管壁的侧压力,主要指动脉血压。一定高度的血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组织器官足够的血流量的必要条件之一。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为舒张压。一般说的血压就是指收缩压和舒张压。 习惯的血压表示法就是:收缩压/ 舒张压 ;单位是mmHg 正常人的: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血压变化 男性大于女性 随年龄增大逐渐升高 体力劳动、运动时和情绪激动时可暂时升高 安静时,如舒张压持续超过90mmHg,就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50 mmHg,收缩压低于90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 (2)血压和脉搏对人体运动的监督作用 血压也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运动训练中常用来评定运动量和训练效果的简易指标。 在正常情况下,安静时血压是稳定的,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安静时血压可稍有下降。但如果早晨血压比平时高20%,或经常保持在140/90 mmHg以上,则可能是过度疲劳,应调整运动量。安静时的血压应在起床前测定。 在训练良好的情况下,运动时血压的变化与运动强度相适应。 运动强度(负荷)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恢复时间 小强度 升20—30 降5—10 3—5 min 中等强度 升20—40 降10—20 20—30min 大强度 升40—60 降20—40 24h 四、运动系统概貌 1、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属性 人体的具体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实现的。运动系统是由206块骨和400—600块肌肉以及关节等构成的。骨骼坚硬,关节牢固灵活,肌肉能收缩和舒张产生动力。运动系统实现其运动的是根据杠杆原理而实现的,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和杠杆,关节把各部分骨骼联系起来,在某一具体运动中作为支点,而最终由肌肉舒缩作为动力来实现运动。 2、肌肉的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与张力的变化,将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三种。 (1)向心收缩(缩短收缩,或等张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长度缩短,并牵拉骨杠杆做向心运动,这种收缩称向心收缩。如手臂的肱二头肌收缩时,其起止点互相接近,因而产生屈肘动作。由于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故又称缩短收缩。向心收缩又可以分为等动收缩和非等动收缩两种形式。向心收缩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加速运动或位移运动的基础。 (2)离心收缩(又称拉长收缩) 离心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了,这种收缩又称拉长收缩。拉长收缩在人体运动中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3)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发生变化,这种收缩称等长收缩。在现实人体运动中,等长收缩起着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如站立不动、悬垂、支撑等动作皆是等长收缩 。 肌肉的三种工作形式的比较 工作形式 肌肉长度变化 外力与肌张力的比较 在运动中的功能 肌肉对外所做的功 能量供应率 缩短收缩 (向心收缩) 缩短 小于肌张力 加速 正功 增加 拉长收缩 (离心收缩) 拉长 大于肌张力 减速 负功 减少 等长收缩 不变 等于肌张力 固定 不做功 小于缩短收缩 3、影响肌肉收缩力量的因素 肌肉力量大小与很多生理因素有关。主要因素有: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肉生理横断面表明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粗细,即说明肌肉发达程度的。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说明肌肉越发达,其力量也越大。 (2)肌群协调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常可见到两个人肌肉粗细程度相似,但两人力量不相同,这就是肌肉中肌纤维的动员程度及各肌肉群的协调能力的差异。比如一个不经常锻炼的人,最大用力时大约只能动员60%肌纤维参加活动,而经常锻炼有训练的人,最大用力时可动员9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力量当然就大。 (3)收缩前的初长度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肌肉初长度越长,收缩时发挥的力量就越大。 (4)肌肉收缩的代谢适应 肌肉收缩和放松有赖于能量的供应,经常进行力量锻炼能使肌肉产生一系列代谢适应性变化,如肌肉中毛细血管网增加,保证氧气及养料的供给;肌肉中能源物质如肌糖元等含量增加;肌肉中各种酶活性提高等,从而保证肌力的发挥。 4、肌肉收缩的能量代谢 肌肉收缩是需要能量的,肌肉中贮存有多种能源物质,其中重要的有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肌糖元、脂肪等。 三磷酸腺苷(ATP)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肌肉活动时,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与磷酸,同时释放出能量供给肌肉收缩。 ATP ←→ ADP+Pi+E(能量) ATP的总量在肌肉中是十分微少的,在强烈肌肉收缩中充其量仅能维持1—3秒钟。只有ATP再合成供能才能维持。人体内ATP再合成有三种途径,称为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 随着ATP迅速分解,磷酸肌酸(CP)也迅速分解,释放出能量供ATP再合成,ATP边分解边合成。在整个过程中,既不产生乳酸,也不需要氧,故又称非乳酸能系统。 CP+ADP ←→ C(肌酸)+ATP 由于肌肉中CP 的含量也是有限的,肌肉强烈收缩时只能维持6—8秒的时间。发展这一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最好是采用每次持续10秒以内的全速跑,进行重复练习,中间间歇休息30秒以上。如果间歇短于30秒,由于磷酸原系统恢复不足,就会产生乳酸积累。 (2)乳酸能供能系统 在运动强度大,时间稍长,氧供应不充足的情况,肌肉中贮存的另一种能源物质——肌糖原分解成为乳酸并释放出能量,供给ATP再合成,这就是乳酸能供能系统。由于这一过程是不需要氧参加的(产生氧债的),因此又称做肌糖的无氧分解(或无氧酵解)过程。 糖元+ ADP + Pi → 乳酸 + ATP 要提高速度耐力,就要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而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秒,间歇休息2—3分钟。这种手段能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能锻炼和提高对高血乳酸的耐受能力,提高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在运动强度较小,氧供应充分的情况下,肌糖原可氧化分解为简单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这能量也可供ATP再合成。此外,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脂肪也可氧化分解,所产生的能量供再合成。这两种化学变化因为都离不开氧,所以称作有氧供能系统或有氧分解过程。 糖元 + O2 + ADP + Pi → CO2 + H2O + ATP 脂肪 这一供能能力主要和人体心肺功能有关,是耐力素质的基础。要提高有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主要宜采用较长时间的中等或较低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段落的中速间歇训练等。三种供能系统的一般特点的比较见表: 磷酸原系统 乳酸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 有氧代谢 十分迅速 迅速 慢 化学能源:CP 食物能源:糖原 食物能源:糖原、脂肪、蛋白质 很少ATP生成 有限ATP生成 很多ATP生成 肌肉中贮量少 副产品乳酸使肌肉疲劳 无使肌肉疲劳副产品乳酸 短时间高功率活动 1~3分钟中大功率活动 长时间小功率耐力活动 不同运动项目中不同供能系统所占比例(%) ★LA =乳酸系统 运动项目 各种供能系统所占比例(%) ATP- CP和LA LA和有氧系统 有氧系统 棒球 篮球 排球 足球 100 m、200m 田赛项目 400 800 1500 3000 5000 10000 马拉松 80 85 90 90 98 90 80 30 20 20 10 5 — 20 15 10 10 2 10 15 65 55 40 20 15 5 — — — — — — 5 5 25 40 70 80 95 二、体育运动影响人体的生理科学基础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指人体的物质与能量的代谢,同时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由于身体锻炼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给予人体一定的运动负荷,促使机体与各器官系统的结构与机能能力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促使新陈代谢发生适应性增强。周而复始,身体锻炼就促进了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增强。 2、运动适应 适应是有机体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它是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通过运动锻炼不断提高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生物学基础。经常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适应能力。通过不断的适应,可以使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机能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又使人体适应性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3、超量恢复 在运动后的恢复阶段,人体内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称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对未来重复较大的运动负荷时能源物质再次消耗尽的一种预防性保护机制。它是机体运动符合产生适应的第一阶段。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效果最好。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过程越激烈,超量恢复就越明显。单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延长恢复过程。经常坚持身体锻炼,体内的能源物质不断消耗,恢复过程也不断加强,超量恢复能达到更高程度。是人体进行运动的重要生理基础。 负荷 原来水平 (一) (二) (三) 消耗 恢复 超量恢复 还原 三、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一〉人体在运动时机体的变化情况 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体育运动本身常常要求完成一些比日常生活更复杂、更艰巨的任务。这样机体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各种各样的激烈的活动的要求。 1、神经系统的机能变化 首先,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传递功能更加快速、更加准确。其次,交感神经活动得到加强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是内脏器官更加适应激烈的运动。 2、系统的机能变化 由于运动时能量消耗增加,新陈代谢加强,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就要求呼吸系统加倍地工作,迫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 3、循环系统的机能变化 人体在运动时,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和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增加,以便把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运送到各组织、器官。同时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废物。 4、运动系统的机能变化 人体在运动时,对肌肉、骨和关节的要求加强。肌肉的收缩力量和速度加大,骨和关节运动的速度、幅度和所承受的力度都加大。三者配合更加协调、灵活。 〈二〉运动锻炼对人体影响的效果 经常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会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水平产生良性影响。 1、人体生理方面的良性变化 (1)神经系统 神经过程灵活性提高,均衡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所的器官活动的调节和自我调节作用都有所改善;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速度加快,调节机能经济化。 (2)呼吸系统 呼吸肌增强,胸围增大,呼吸差增大;肺容量和肺泡表面积增大,弹性增强,从而使肺活量、最大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氧量增加;呼吸深度加深,频率减慢。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与一般人呼吸指标的比较 项目 一般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 胸围(19-20岁) 86.6厘米 89.8厘米 胸围差 5—8厘米 9—16厘米 呼吸频率 17—19次/分 8—12次/分 肺活量 3000—4000 毫升 5000—6000毫升 (3)循环系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使心脏运动性肥大,体积和容积增大,心肌壁厚而有力,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安静时和定量负荷时的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等指标的机能出现节省化,如安静时心率减少,血压降低;定量负荷时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变化相对较小;极限负荷时机能扩大;心脏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与一般人心脏的比较 项目 一般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 心脏重量 300克 400—450克 心脏容积 700—780毫升 1000—1025毫升 安静时心率 60—100次/分 40—60次/分 安静时血压 100—120/60—80毫米汞柱 85—105/40—60毫米汞柱 (4)运动系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肌肉、骨骼、关节和韧带的形态与生理生化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首先,肌肉附着处的骨突增大,骨密质增厚,骨松质的骨小梁增粗,而且排列更规则、更整齐,骨骼变得粗大、结实,更为坚固,使运动器官承受负荷能力增强。其次,肌纤维增粗,肌肉变得粗壮结实,收缩力强,提高了肌肉的弹性和延伸性。再次,关节处的关节囊、韧带和肌腱增厚和加强,使关节的柔韧性增强,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既灵活又牢固。 (5)能量代谢系统 机体各种能量物质含量增加,酶活性提高;运动时动员和利用能源物质的能力得到改善,肌肉的营养和代谢物质的运输能力增强,肌肉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能力增强;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能力提高。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称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我国的王极胜在《中国气功心理学》中是这样来描述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以积极的反映形式去适应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的身心潜力”。日本宋田岩男说,“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也就是说,与到任何障碍和困难的问题,精神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进行克服。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的潜能,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智力状况正常:智力是心理活动的认知功能表现,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②完整的人格:即具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和生活信念。 ③情绪、情感稳定乐观:情绪和情感在心理健康中是一种明显的外部指标,对人的心理活动常常起着推动或抑制作用。 ④意志坚定,能够自制:主要以意志品质的优劣来表现。 ⑤人际关系和谐:它既是心理健康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有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条途径。 ⑥自我恰当:指对自己的身心活动作整体的考察。 ⑦具有适度的反应力:包括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社会心理反应能力。 ⑧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通常指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生理年龄及实际年龄基本一致。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老人幼稚化”。 (3)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 ①大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环境的适应障碍 新生步入大学,会面临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生活环境之间会有一个适应的障碍。首先是面对大学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其次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再次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不适应。 ②人际关系协调上的适应障碍 大学生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成为敏感而突出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唯我独尊,当大家生活到一起,难免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不和谐,长时间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一些精神压力和苦恼。有些同学往往以消极的方式处理,把自己封闭起来,于是会产生寂寞感和孤独感;而面对一些突出的同学,也会一些比较复杂的情绪,如羡慕、自卑和嫉妒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③抱负与现实发生冲突 大学生常常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往往生活的理想中,过多看到自己的优点,把自己估计的过高,他们把社会、人生和自身力量理想化,但现实是真实的,并不象想象中那么美好,于是,造成心理上严重的失衡,因而会产生心理问题。 ④不正确恋爱观造成心理失衡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对异性缺乏了解,又没有稳定经济基础,人生观和恋爱观尚未真正确立,因此,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好在与异性相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由此造成一定的心理失衡和异常。 (4) 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处理好,就会逐渐引发或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演变成心理疾病。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直线上升,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病种不断扩大。据报道,北京地区大专院校学生中,因精神病和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对两所大学的26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有1/4的人存在精神异常可疑。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 ①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是由精神因素造成常见病。它在神经系统上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却既有精神性症状,又有躯体性症状的一种心因性疾病。主要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癔病、恐怖症、疑病症和器官性神经症等。 ②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与情绪有关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在身体的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上有明显的损害,所以也称心理生理障碍。如因长期焦虑、恐惧、忧虑、愤怒等消极精神影响,诱发胃溃疡、高血压、偏头痛等。 ③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大学阶段是精神分裂症的易发时期。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分裂,几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特征全面分裂与不协调。精神分裂症种类很多,大致有单纯型、青春型、偏执型(妄想型)、潜隐型、残留型、衰退型等。 (5)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增强人们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因此,它在大学生心理保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通过增强体质,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运动能使机体各器官系统在在形态和机能上得到锻炼和良好的发展。而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②改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发展能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体育运动能够增强神经系统对环境信息的反应能力和对身体的调节功能,使人思维敏捷,容易消除认知障碍,减少心理失衡,从而能够改善和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③调控情感情绪 通过身体锻炼能够激发与调控大学生的情感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人的心理健康包含着积极愉快、乐观向上的情感情绪,体育运动能够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因而它对大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一组原来同志差的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在体质提高后,其情
/
本文档为【体育理论课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