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去风湿药

2011-12-01 28页 doc 2M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3603

暂无简介

举报
去风湿药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并能解除疼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痛、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根据发病的病因、部位、一般可分为行痹、着痹及痛痹。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肌肉风湿痛都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临床可以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的新久等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祛风湿药物,并配伍用药,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这类药物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秦艽、五加皮、清风藤、汉...
去风湿药
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并能解除疼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人体肌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痛、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根据发病的病因、部位、一般可分为行痹、着痹及痛痹。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肌肉风湿痛都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临床可以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的新久等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祛风湿药物,并配伍用药,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这类药物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秦艽、五加皮、清风藤、汉防已、木瓜等药物可减轻大鼠甲醛法、蛋清性关节炎的肿胀程度,并加速其消退。秦艽(有效成分为秦艽碱甲)、汉防已(汉防己甲素、乙素)、清风藤(防己碱,又称清风藤碱)的抗炎机理是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所致。无梗五加未脱脂制剂、刺五加等抑制蛋清性肿胀作用与可的松相似,对切除肾上腺的大鼠仍有作用。刺五加能增加炎性渗出细胞的吞噬机能。清风藤碱60mg/kg的抗炎效力较水杨酸钠200mg/kg更为有效。徐长卿注射液(丹皮酚注射液)有消炎作用,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已证实疗效较好。独活寄生汤(独活、防风、细辛、桑寄生,杜仲、牛膝、桂心、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党参、茯苓、甘草)消除大鼠甲醛性关节炎的足肿程度比水杨酸钠要快,炎症也较轻。独活挥发油蒸馏液治疗多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韧带撕裂、肩周炎等有效。豨桐丸水煎剂及鬼针草与臭梧桐制成的针桐合剂对甲醛性、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咸灵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肥大性脊椎炎、腰肌劳损,获得较好疗效,测定治疗前后尿17一羟类固醇,发现随着症状的好转,尿17羟类固醇量也随之上升,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激素分泌增加而呈现抗炎作用。丁公藤中的两种有效成分东莨菪素及东莨菪素-7-葡萄糖甙对大鼠蛋清及右旋糖酐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踝关节的肿胀减轻,消退加快,其作用与水杨酸钠相似。 (2)镇痛作用: 秦艽、清风藤、汉防已、独活、五加皮等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秦艽碱可使大鼠的痛阈比给药前提高47%,但维持时间短,增大药物剂量,痛阈不再明显增加,清风藤碱能显著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其作用强度与吗啡比较约为1:2.5。清风藤碱给小鼠脑内注射,镇痛作用的ED50相当于腹腔注射的1/2000,家兔侧脑室注射清风藤碱引起镇痛的剂量仅为静注的1/3000,说明其镇痛作用的部位在中枢;如与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合并应用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异丙嗪能增强清风藤碱的镇痛作用,主要系由于两药在中枢的协同,部分可能由于异丙嗪增强了清风藤碱对抗组胺的释放所致。清风藤碱的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但无成瘾性,虽可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即可消失。以吗啡的镇痛效力作为100,汉防己总碱的效力约为13。汉防已总碱给小鼠腹腔注射比同剂量的甲素、乙素为强。独活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无梗五加未脱脂和脱脂制剂均有镇痛作用,比吗啡作用缓和。徐长卿注射液有镇痛作用,可用于肌肉痛、关节痛、风湿痛、神经痛、内脏痛等。电刺激鼠尾法证明臭梧桐煎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丁公藤的两种成分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石楠叶 拉丁:Folium Photiniae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Shi Nan Ye 拉丁:Folium Photiniae 别名:石眼树叶、老少年叶、凿树、石纲。 药用部位:干燥叶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8~16cm,宽2.5~6.5cm。先端短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细密锯齿;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光滑,主脉处稍凹陷;下表面色较浅,主脉突起,侧脉羽状排列。革质而脆。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要点: 产地: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辛,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益肾。用于风温痹痛,腰背酸痛,足膝无力,偏头痛。 用法用量:4.5~9g。 禁忌: ·肿节风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Zhong Jie Feng 拉丁:Herba Sarcandrae 别名:九节茶、九节风、接骨莲 药用部位:全株 药材性状:本品长50~120cm。根茎较粗大,密生细根。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0.3~1.3cm;表面暗绿色至暗褐色,有明显细纵纹,散有纵向皮孔,节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髓或中空。叶对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5cm,宽3~6cm;表面绿色、绿褐色至棕褐色或棕红色,光滑;边缘有粗锯齿,齿尖腺体黑褐色,叶柄长约 1cm;近革质。穗状花序顶生,常分枝。气微香,味微辛。 栽培要点: 产地:生于山沟、溪谷林阴湿地,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抗菌消炎,祛风通络,活血散结。用于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肿瘤。 用法用量:用量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以酒调敷患处。 禁忌: ·千斤拔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Qian Jin Ba 拉丁: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et Rolfe 别名:蔓性千斤拔、一条根、老鼠尾、吊马墩、吊马桩、金牛尾、箭根、钉地根、土黄芩[广西、广东]、钻地风[四川]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为鼠尾状长条,通常不分枝,长25~70厘米,上部直经1~2.5厘米。外面灰黄色至灰褐色,顶端有细小芦头,各部均散生横长有孔和细皱纹,表皮较薄,刮去表皮后现棕褐色内皮。质坚韧幼,不易折断切断面皮部棕红,易剥离,其余部分黄白色,有车辐状纹,气微、味微革甘涩。以根条粗壮而长、色黄白者为佳。 栽培要点: 产地:多生于干旱的山坡、路旁灌丛或草丛中。分布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区。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地上部分和根须,晒干即可。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强壮腰膝。治风 湿骨痛,腰肌劳损,子足酸软,跌打扭伤等。 用法用量:常用量15~30克。 禁忌: ·菝葜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Ba Qia 拉丁:Rhizoma Smilacis Chinensis 别名:金刚刺、金刚藤、乌鱼刺、白茯苓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根茎不规则块状或略呈扁柱状,有隆起的结节,长10-20cm,直径l-2.5cm。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稍凹凸不平,有圆锥状突起,其先端留有坚硬细根断痕。质极坚实,折断面红棕色,粗纤维性。味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华东及广西、湖南、湖北、河南。 采收加工:全年或秋末至次春采挖,洗净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散瘀。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淋病、疔疮、肿毒、痔疮。 用法用量:用量15-30g。 禁忌: ·丁公藤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Ding Gong Teng 拉丁:Caulis Erycibes 别名:麻辣子 药用部位:茎藤 药材性状: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4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的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状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木部宽广,有不规则的花纹(异型维管束)及多数小孔。无臭,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产于广东。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隔水蒸2~4小时后,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禁忌: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徐长卿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Xu Chang Qing 拉丁:Radix Cynanchi Paniculati 别名: 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根茎呈不规则柱状,有盘节,长0.5~3.5cm,直径2~4mm。有的顶端带有残茎,细圆柱形,长10~16cm,直径1~1.5cm。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或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维的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或黄白色,形成层环淡棕色,木部细小。 栽培要点: 产地: 采收加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气香,味微辛凉 功能主治: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用于风湿痹,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扑损伤,荨麻疹、湿疹。 用法用量: 禁忌: ·松节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Song Jie 拉丁:Oleum terebinthinae 别名: 药用部位: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得到的挥发油 药材性状:呈不规则的团块状,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纵裂纹。体重坚实,微有松脂香气。饮片呈不规则的块片状,片面黄棕色,显油性。 栽培要点: 产地: 采收加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络止痛。用于肌肉痛或关节痛等。 用法用量: 禁忌: ·寻骨风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Xun Gu Feng 拉丁:Herba Aristolochiae Mollissimae 别名:清骨凤、猫耳朵、穿地节、毛香、白毛藤、地丁香、黄木香、白面风、兔子耳 药用部位:全草或根茎 药材性状:根茎 呈细圆柱形,长40~50cm,直径约2mm,外表浅棕红色至黄赭色,有纵皱纹,节处有须根或点状根痕。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淡棕色。全草茎细长,外被白色绵毛。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采收加工:5月开花前采收,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气微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及跌打伤疼痛等。亦可用于胃痛、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禁忌: ·地枫皮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DI FENG PI 拉丁:Cortex Illicii 别名:地风皮、追地风、钻地风 药用部位:树皮 药材性状: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长5~15cm,直径1~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剥离或脱落,脱落处棕色或棕红色,具明显的细纵皱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气微香,味微涩。 栽培要点: 产地:广西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低温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微辛、涩;归膀胱、肾经;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腰肌劳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或浸酒。 禁忌 ·两头尖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LIANG TOU JIAN 拉丁:Rhizoma Anemones Raddeanae 别名:竹节香附、草乌喙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长纺锤形,两端尖细,微弯曲,其中近一端处较膨大,长1~3cm,直径2~7m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具微细纵皱纹,膨大部位常有1~3个支根痕呈鱼鳍状突起,偶见不明显的3~5环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类白色或灰褐色,略角质样。无臭,味先淡后微苦而麻辣。 栽培要点: 产地:吉林、山东 采收加工:夏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热;辛;归脾经;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消痈肿。用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痈肿溃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膏药上敷贴。 禁忌:本品有毒,内服用量不宜过大。 ·鹿衔草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LU XIAN CAO 拉丁:Herba Pyrolae 别名:鹿蹄草、小秦王草、秦王试剑草、破血丹、鹿含草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根茎细长。茎圆柱形或具纵棱,长10~30cm。叶基生,长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8cm,暗绿色或紫褐色,先端圆或稍尖,全缘或有稀疏的小锯齿,边缘略反卷,上表面有时沿脉具白色的斑纹,下表面有时具白粉。总状花序有花4~10余朵;花半下垂,萼片5,舌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瓣5,早落,雄蕊10,花药基部有小角,顶孔开裂,花柱外露,有环状突起的柱头盘。蒴果扁球形,直径7~10mm,5纵裂,裂瓣边缘有蛛丝状毛。气微,味淡、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浙江、安徽、贵州、陕西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全年均可采挖。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甘、苦;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止血。用于风湿痹痛,腰膝无力,月经过多,久咳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末或炖肉。外用:捣敷或研末敷。 禁忌:孕妇及内有湿热者慎服。 ·青风藤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QING FENG TENG 拉丁:Caulis Sinomenii 别名: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青防己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呈细长圆柱形,直径5~20mm,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节处膨大。体轻,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不平坦。横切面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导管较大,中央为圆形的髓。气弱,味苦。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浙江、湖北 采收加工:秋末冬初采割。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辛;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闹羊花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NAO YANG HUA 拉丁:Flos Rhododendri Mollis 别名:羊踯躅花、踯躅花、惊羊花、老虎花、石棠花、三钱三 药用部位:花 药材性状:本品数朵花簇生于一总柄上,多脱落为单朵,灰黄色至黄褐色,皱缩。花萼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筒部较长,约至2.5cm,顶端卷折,5裂,花瓣宽卵形,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花丝卷曲,等长或略长于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药红棕色,顶孔裂;雌蕊1,柱头头状;花梗长1~2.8cm,棕褐色,有短茸毛。气微,味微麻。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浙江、安徽、湖南 采收加工:4-5月间花开放时选择晴天采收。采下后立即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辛;归肝经;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定痛。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皮肤顽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6~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擦。 禁忌: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香加皮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XIANG JIA PI 拉丁:Cortex Periplocae 别名:北五加皮、杠柳皮、臭五加、山五加皮、香五加皮 药用部位:根皮 药材性状: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的块片状,长3~10cm,直径1~2cm,厚0.2~0.4cm。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 栽培要点: 产地: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苦、辛;归肝、肾、心经;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禁忌: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阴虚火旺者慎服。 ·蕲蛇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QI SHE 拉丁:Agkistrodon 别名:白花蛇、褰鼻蛇,蕲州白花蛇、花蛇 药用部位:除内脏的全体 药材性状:本品卷呈圆盘状,盘径17~34cm,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气腥,味微咸。 栽培要点:怕风、怕光、喜栖阴湿环境。活动少,行动慢,阴雨天较为活跃,晴天或白天较少活动。喜食动物。以蛙、蟾蜍、晰蜴、鼠类为食。 产地:湖北、江西、浙江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捕捉。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形用文火烘干或晒干。 地道沿革:蕲蛇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称白花蛇。《开宝本草》云:“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本草图经》云:“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本草纲目》云:“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又曰:“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以上特征描述,均与现今药用蕲蛇特征一致。现主要产浙江及广东、广西等省。 性味归经:温;甘、咸;归肝经;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3~9g。 禁忌: ·乌梢蛇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WU SHAO SHE 拉丁:Zaocys 别名:乌蛇、黑花蛇、青蛇、乌风蛇、黑乌梢、黄风蛇 药用部位:除内脏的全体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人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全国 采收加工: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甘;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血虚生风者慎服。 ·狗脊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GOU JI 拉丁:Rhizoma Cibotii 别名:百枝、狗青、扶盖、扶筋、苟脊,金毛狗脊、金狗脊 药用部位:根状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长块状,长10~30cm,直径2~10cm,表面深棕色,残留金黄色绒毛;上面有数个红棕色的木质叶柄,下面残存黑色细根。质坚硬,不易折断。无臭,味淡、微涩。生狗脊片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长5~20cm,直径2~10cm,厚1.5~5mm;切面浅棕色,较平滑,近边缘1~4mm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边缘不整齐,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质脆,易折断,有粉性。熟狗脊片呈黑棕色,质坚硬。 栽培要点: 产地:云南、广西、浙江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去硬根、叶柄及金黄色绒毛,切厚片,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苦、甘;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用于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禁忌: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者均慎服。 ·老鹳草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LAO GUAN CAO 拉丁:Herba Erodii Herba Geranii 别名:五叶草、老观草、老贯草、五叶联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长嘴老鹳草:茎长30~50cm,直径0.3~0.7cm,多分枝,节膨大。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有纵沟纹及稀疏茸毛。质脆,断面黄白色,有的中空。叶对生,具细长叶柄;叶片卷曲皱缩,质脆易碎,完整者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线形。果实长圆形,长0.5~lcm。宿存花柱长2.5~4cm,形似鹳喙,有的裂成5瓣,呈螺旋形卷曲。无臭,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近成熟时采割。捆成把,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辛、苦;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泻痢。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筋骨酸痛,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制成软膏涂敷。 禁忌: ·千年键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QIAN NIAN JIAN 拉丁:Rhizoma Homalomenae 别名:一包针、千年见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有的略扁,长15~40cm,直径0.8~1.5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粗糙,可见多数扭曲的纵沟纹、圆形根痕及黄色针状纤维束。质硬而脆,断面红褐色,黄色针状纤维束多而明显,相对另一断面呈多数针眼状小孔及有少数黄色针状纤维束,可见深褐色具光泽的油点。气香,味辛、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云南、广西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苦、辛;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健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搽;或鲜草捣敷;或捣汁点眼。 禁忌: ·桑寄生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SANG JI SHENG 拉丁:Herba Taxilli 别名:桑上寄生、寄生草、寄生树、冰粉树 药用部位:带叶茎枝 药材性状:本品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l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2~5cm;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无臭,味涩。 栽培要点: 产地:广东、广西、河北 采收加工: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甘;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浸酒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 ·五加皮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WU JIA PI 拉丁:Cortex Acanthopanacis 别名:南五加皮 药用部位:根皮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卷筒状,长5~15cm,直径0.4~1.4cm,厚约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栽培要点: 产地:湖北、河南、安徽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辛、苦;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为末敷。 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 ·丝瓜络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SI GUA LUO 拉丁:Retinervus Luffae Fructus 别名:丝瓜网、丝瓜壳、瓜络、丝瓜筋、丝瓜瓤 药用部位:果络 药材性状:本品为丝状维管束交织而成,多呈长棱形或长圆筒形,略弯曲,长30~70cm,直径7~10cm。表面淡黄白色。体轻,质韧,有弹性,不能折断。横切面可见子房3室,呈空洞状。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成熟、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净,晒干,除去种子。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甘;归肺、胃、肝经 功能主治:通络,活血,祛风。用于痹痛拘挛,胸胁胀痛,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1.5~3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 禁忌: ·络石藤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LUO SHI TENG 拉丁:Caulis Trachelospermi 别名:络石、云花、石龙藤、络石草 药用部位:带叶茎藤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及不定根;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cm,宽0.7~3.5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湖北、江苏、山东 采收加工: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大量30g);浸酒,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涂。 禁忌:阳虚畏寒,大便溏泻者禁服。 ·海桐皮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HAI TONG PI 拉丁:Cortex Erythrinae 别名:钉桐皮、鼓桐皮、丁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 药用部位:树皮 药材性状:干燥干皮,呈半筒状或板片状,长约30~60m,厚约1~2mm,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纵裂纹及较密的黄色皮孔,边缘不整齐,微突起或平钝;皮上有大型钉刺,刺尖有时被磨去,可以剥落;基部圆形或长圆形而纵向延长;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韧,易纵裂,不易横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富纤维性,气微香,味苦。 栽培要点: 产地:广西、云南、湖北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将树砍伐剥取干皮。刮去棘刺及灰垢,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辛;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疥癣、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浸酒搽;或研末调敷。 禁忌:血虚生风者慎服。 ·豨莶草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xī xiān cǎo 拉丁:Herba Siegesbeckiae 别名:肥猪草、肥猪菜、粘苍子、粘糊菜、黄花仔、粘不扎、珠草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110cm,直径0.3~lcm;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被灰色柔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髓部宽广,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灰绿色,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脉3出。有的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总苞片匙形。气微,味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湖南、湖北、江苏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花开前及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大剂量30~60g);捣汁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禁忌:无风湿者慎服;生用或量多易致呕吐 ·桑枝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SANG ZHI 拉丁:Ramulus Mori 别名:桑条 药用部位:嫩枝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微苦;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 ·广防己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GUANG FANG JI 拉丁:Radix Aristolochiae Fangchi 别名:解离、载君行、石解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略弯曲,长6~18cm,直径1.5~4.5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沟纹;除去粗皮的呈淡黄色,有刀刮的痕迹。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粉性,有灰棕色与类白色相间连续排列的放射状纹理。无臭,味苦。 栽培要点: 产地:广东、广西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洗净,切段,粗根纵切两半,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膀胱、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清热利水。用于湿热身痛,风湿痹痛,下肢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 禁忌: ·防己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FANG JI 拉丁: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别名:防己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栽培要点: 产地:安徽、浙江、江西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苦;归膀胱、肺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风湿痹痛;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入丸、散。 禁忌:脾胃虚弱及阴虚无湿热者禁服。 ·秦艽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QIN JIAO 拉丁: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 别名:秦胶、秦纠、左秦艽、左扭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l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栽培要点: 产地:陕西、甘肃、内蒙古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辛、苦;归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禁忌:久病虚寒,尿多,便溏者禁服。 ·蚕砂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CAN SHA 拉丁:Faeces Bombyx 别名:原蚕屎、晚蚕沙、蚕屎 药用部位:粪便 药材性状:呈颗粒状六棱形,长2~5mm,直径1.5~3mm。表面灰黑色或黑绿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沟及横向浅沟纹。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浙江 采收加工:夏季收集家蚕二眠至三眠时排出的粪便。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甘、辛;归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和中化浊。用于风湿痹痛、肢体不遂,皮肤顽麻,风疹瘙痒,湿浊内阻的腹痛吐泻转筋,闭经,崩漏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纱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炒热熨;或研末油调敷。 禁忌:胃肠虚弱者慎服,血虚手足不遂者禁服。 ·海风藤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HAI FENG TENG 拉丁:Caulis Piperis Kadsurae 别名:风藤、巴岩香 药用部位:藤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圆柱形,微弯曲,长15~60cm,直径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纵向棱状纹理及明显的节,节间长3~12cm,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窄,木部宽广,灰黄色,导管孔多数,射线灰白色,放射状排列,皮部与木部交界处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气香,味微苦、辛。 栽培要点: 产地:广东、福建、台湾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叶、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温;辛、苦;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曲伸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禁忌: ·伸筋草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SHEN JIN CAO 拉丁:Herba Lycopodii 别名:石松、过山龙、筋骨草、小伸筋、狮子草、狮子毛草、金毛狮子草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匍匐茎呈细圆柱形,略弯曲,长可达2m,直径1~3mm,其下有黄白色细根;直立茎作二叉状分枝。叶密生茎上,螺旋状排列,皱缩弯曲,线形或针形,长3~5mm,黄绿色至淡黄棕色,无毛,先端芒状,全缘,易碎断。质柔软,断面皮部浅黄色,木部类白色。无臭,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东北、华北、华中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收。去杂质,晒干。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微苦、辛;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孕妇及出血过多者慎服。 ·木瓜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MU GUA 拉丁:Fructus Chaenomelis 别名:木瓜实、铁脚梨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长圆形,多纵剖成两半,长4~9cm,宽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黄色;种子扁长三角形,多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 栽培要点: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用种子、分株或扦插繁殖。 产地:安徽、四川、湖北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云:“山阴兰亭尤多”《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其木状若柰,花生于春未而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黄似着粉。宣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始实成则镞纸花粘于上,夜露日烘,渐变红,花文如生。本州以充土贡,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称。榠楂酷类木瓜,但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如木瓜,无者为 楂也。”《本草衍义》云:“西洛大决瓜,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药绝有功,胜宣城者,味淡。”现今仍以安徽宣城所产宣木瓜为优,最为道地。 性味归经:温;酸;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禁忌:湿热偏盛,小便淋闭者慎服。不可多服。 ·威灵仙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WEI LING XIAN 拉丁:Radix et Rhizoma Clematidis 别名:灵仙 药用部位: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根茎呈柱状,长1.5~]Ocm,直径0.3~15cm;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15cm,直径0.1~0.3cm;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本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安徽、浙江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辛、咸;归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或作发泡剂。 禁忌:气血亏虚及孕妇慎服。 ·独活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DU HUO 拉丁: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草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根略呈圆柱形,下部2~3分枝或更多,长10~30cm。根头部膨大,圆锥状,多横皱纹,直径1.5~3cm,顶端有茎、叶的残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有隆起的横长皮孔及稍突起的细根痕。质较硬,受潮则变软,断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形成层环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 栽培要点: 产地:四川、湖北、安徽 采收加工: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炕至全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温;辛、苦;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禁忌:阴虚血燥者慎服。 ·豹骨 名称:豹骨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BAO GU 拉丁:Os Pardi 别名:程、尖刺孙 药用部位:骨骼、肉 药材性状:头骨呈长圆形,骨质稍薄,额骨凸起,吻部较长,顶骨无槽。上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4对;下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3对;犬齿垂直,较虎的犬齿略小,色老而多锈。脊椎共有24节,尾椎较长,约有36节。肋骨每边有13根,均为圆形。四肢骨与虎相似,略瘦长;前肢尺骨内侧窝呈条形;膝盖骨呈椭圆形,前端厚,后端薄,其外面中央部隆起,两侧外斜度大;帮骨较粗大,略与胫骨相近。足掌较瘦,留有灰黄色杂有黑色圆环的皮毛,趾爪内弯,曲度较虎爪为甚。市场商品多用四肢骨,长骨骨色呈呆滞白色,干枯,不如虎骨光泽油润,断面白色,骨腔约占骨粗的1/2,骨腔内网状骨髓较虎骨为少,色泽亦浅。 栽培要点: 产地: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捕杀后,剥去皮肉,留下四脚爪上皮毛,再剔净残肉,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辛;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追风定痛,强壮筋骨。用于筋骨疼痛,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腰膝酸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灰淋汁洗。 禁忌:血虚火盛者慎服。 ·草乌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CAO WU 拉丁: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别名:乌头、独白草、土附子、竹节乌头、草乌头 药用部位:块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麻舌。 栽培要点: 产地:四川、云南、陕西、湖南 采收加工: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热;辛、苦;归心、肝、肾、脾经;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用醋、酒磨涂。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小时,以减低毒性。 禁忌:老弱及婴儿慎服,阴虚火旺、各种热证及孕妇禁服。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金钱白花蛇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JIN QIAN BAI HUA SHE 拉丁:Bungarus Parvus 别名:白花蛇 药用部位:除内脏的全体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鳞2片,无颊鳞,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栽培要点: 产地:浙江、福建、台湾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甘、咸;归肝经;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喁,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5g;或研末,0.5~1g;或浸酒,3-9g。 禁忌:阴虚血少及内热生风者禁服。 ·路路通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LU LU TONG 拉丁:Fructus Liquidambaris 别名:枫实、枫香果、枫球子、枫树球、枫木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蒴果集合而成,呈球形,直径2~3cm。基部有总果梗。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多数尖刺及喙状小钝刺,长0.5~lmm,常折断,小蒴果顶部开裂,呈蜂窝状小孔。体轻,质硬,不易破开。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辛、苦;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利水,通经。用于关节痹痛,麻木拘挛,水肿胀满,乳少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2g;或研末,2~4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烧烟嗅气。 禁忌:阴虚、月经过多及孕妇禁服。 ·雷公藤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LEI GONG TENG 拉丁:Radix et Rhizoma Tripterygii 别名:黄藤根、黄药、黄藤木、黄藤草、红药、红紫根 药用部位:全株 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直径0.5~3cm,表面土黄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密纵沟或环状裂隙;栓皮脱落处显橙黄色。质坚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纤维性;木栓层橙黄色,显层状;韧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密布针眼状孔洞,放射明显。根茎性状与根相似,有白色或浅红色髓部。气微、特异,味苦微辛。 栽培要点: 产地:浙江、江苏、安徽、福建 采收加工:夏、秋采收。洗净、晒干、切碎。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肝经;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用于风寒湿痹,疔疮肿毒,腰带疮,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5g,需文火煎1~2小时;研粉装胶囊,每日1.5-4.5g;或制成糖浆、浸膏片。外用:适量,研粉或捣;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禁忌:凡内脏有气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禁服。 ·川乌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CHUAN WU 拉丁:Radix Aconiti 别名:川乌头 药用部位:块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间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综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栽培要点: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栽培。用地上茎的茎节(俗称苓子)繁殖。 产地:四川、云南、陕西、湖南 采收加工:头年种下的苓子,第二年6月即可采挖。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热;辛、苦;归心、脾、肝、肾经;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禁忌:阴虚阳盛,热症疼痛及孕妇禁服。反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服 ·穿山龙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CHUAN SHAN LONG 拉丁:Rhizoma Dioscoreae Nipponicae 别名:穿龙骨、狗山药、山常山、黄姜、雄姜、地龙骨、金刚骨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长10~20cm,直径约1.5cm,具多数不规则的分枝。外表面土黄色,有多数细纵纹及突起的须根残基,全形略似鹿角。质坚硬,断面淡黄色,粉性,可见多数带细孔的维管束散在。气微,味苦。 栽培要点: 产地:东北、华北、华中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细根,刮去栓皮,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肝、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用于风湿关节扭伤,腰腿痛,热痰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4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禁忌:粉碎加工时,注意防护,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雪上一枝蒿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XUE SHANG YI ZHI HAO 拉丁:Radix Aconiti Brachypodi 别名:铁棒锤、三转半 药用部位:块根 药材性状:干燥块根呈长圆柱形,直径约0.5~1.7cm,长达5~8cm以上。外表面呈黑褐色或黄棕色,饱满,皱纹微细,亦有较明显者,以皱纹为多,常有侧根的断痕,偶有分枝者。质坚脆易断,断面略呈圆形,现粉白色。栓皮菲薄,皮部较宽,木部及髓部约占直径1/3,形成层附近色较深,呈黑褐色圈。气微弱,味辛辣而麻。 栽培要点: 产地:云南、四川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挖取块根。去掉叶苗及小根,洗净晒干,装麻袋内撞击,使外表光滑。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苦、麻;归肝、肾经;大毒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祛风除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疮疡肿痛,毒虫及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1g。外用:适量,浸酒磨敷。 禁忌:孕妇及心脏病、溃疡病患者及小儿忌服。 ·槲寄生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HU JI SHENG 拉丁:Herba Visci 别名:寄生、槲木 药用部位:带叶茎枝 药材性状:本品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长约30cm,直径0.3~lcm;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木部色较浅,射线放射状,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7cm,宽0.5~1.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浆果球形,皱缩。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栽培要点: 产地: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 采收加工: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烂敷。 禁忌:
/
本文档为【去风湿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