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物化学总结

生物化学总结

2011-12-02 15页 doc 146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994

暂无简介

举报
生物化学总结 第二章核酸化学 1、说明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之间在结构上的区别。 碱基主要是指嘌呤和嘧啶的衍生物,是核苷、核苷酸和核酸的主要成分;而核苷是在碱基上连一个戊糖而形成;核苷酸是核苷的磷酸酯,是核苷酸结构中戊糖上5号位相连接的羟基被一个磷酸分子酯化的产物;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结构单元所构成的巨大分子。 2、试从分子大小、细胞定位以及结构和功能上比较DNA和RNA。 DNA由两条互补的脱氧核糖核甘酸亚单元的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RNA仅是比DNA小得多的核糖核苷酸亚单元单链结构;DNA中有胸腺嘧啶(T),但无尿嘧啶(U),但...
生物化学总结
 第二章核酸化学 1、说明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之间在结构上的区别。 碱基主要是指嘌呤和嘧啶的衍生物,是核苷、核苷酸和核酸的主要成分;而核苷是在碱基上连一个戊糖而形成;核苷酸是核苷的磷酸酯,是核苷酸结构中戊糖上5号位相连接的羟基被一个磷酸分子酯化的产物;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结构单元所构成的巨大分子。 2、试从分子大小、细胞定位以及结构和功能上比较DNA和RNA。 DNA由两条互补的脱氧核糖核甘酸亚单元的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RNA仅是比DNA小得多的核糖核苷酸亚单元单链结构;DNA中有胸腺嘧啶(T),但无尿嘧啶(U),但RNA则相反,DNA主要是携带生物的遗传信息,指挥蛋白质的合成等,而RNA则在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转录等,有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起一定的作用。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有哪些? (1)、天然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一条的走向为5′-3′,另一条链的走向为3′-5′。两条链沿一个假想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形成大沟和小沟。 (2)、磷酸和脱氧核糖作为不变的链骨架成分位于螺旋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螺旋内侧。 (3)、螺旋的直径为2nm,相邻碱基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重复一次,间距为3.4nm。 (4)、DNA双螺旋结构是十分稳定的。(稳定力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碱基堆积力。一个是碱基配对的氢键。P25) 4、正确写出与下列寡核苷酸互补的DNA和RNA序列: (1)GATCAA(2)TGGAAC(3)ACGCGT(4)TAGCAT     CTAGTT    ACCTTG    TGCGCA    ATCGTA(DNA)     CUAGUU    ACCUUG    UGCGCA    AUCGUA(RNA) 7.从两种不同细菌提取得DNA样品,其腺嘌呤核苷酸残基分别占其核苷酸残基总数的32%和17%,计算这两种不同来源DNA的4种脱氧核苷酸残基的相对百分组成。两种细菌中有一种是从温泉(64℃)中分离出来的,该细菌DNA具有何种碱基组成?为什么? 答:第一种细菌腺嘌呤核苷酸占32%,鸟嘌呤核苷酸占18%,胸腺嘧啶核苷酸占32%,胞嘧啶核苷酸占18%;第二种细菌腺嘌呤核苷酸占17%,鸟嘌呤核苷酸占33%,胸腺嘧啶核苷酸占17%,胞嘧啶核苷酸占33%。 该种细菌从温泉中分离出来,说明它的DNA结构非常牢固,也就是说碱基之间形成的化学键较牢固,由此可以推知G≡C(三个氢键)在此细菌的DNA组成中较多。 8、解释名词 (1)、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对上紫外光的吸收增加,这种效应称为增色效应。反之则为减色效应。 (2)DNA复性与分子杂交:变性DNA的两条单链的碱基可以重新配对,恢复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DNA的复性; 如果把不同的DNA链放在同一溶液中做变性处理,或把单链DNA与RNA放在一起,只要有某些区域(即链的一部分)有碱基配对的可能,它们之间就可以开成局部的双链,这一过程则称为DNA的分子杂交。 (3)Tm值:称熔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指消光值A260达到最大值一半(即最大增色效应的50%)时的温度。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1、什么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等电点?其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某一特定的PH条件下,氨基酸分子在溶液中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和趋势相等,即氨基酸分子内部所带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也不向阳极移动,这时氨基酸所处的溶液的PH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其大小与氨基酸的种类有关,种类不同,等电点也有所不同。 当溶液在某一特定的PH时,使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恰好相等,即净电荷为零,这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的大小与它所含氨其酸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氨基酸较多,等电点偏高,反之偏低) 2、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可以是无限的吗?为什么?P63 根据研究,多肽链真正能够存在的构象为数很有限的。因为在二面角(    )的某些取值时,主链上的原子之间或主链上的原子与侧链R基团之间会发生空间相撞,也就是说这时非键合原子不符合接触距离。这样的构象也就不可能存在。 3、已知:(1)卵清蛋白PI为4.6;(2)B乳球蛋白PI为5.2;(3)糜蛋白酶原PI为9.1。问:在PH5.2时上列蛋白质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还是向阴极移动或者不移动? (注:当某蛋白质处在PH小于它的等电点的溶液时,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当其处在PH大于它的等电点的溶液时,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相等时则不移动。) 根据注解,卵清蛋白PI〈PH,带负电,向正极移动;B乳球蛋白PI=PH,不移动;糜蛋白酶原PI〉PH,带正电,在电场向负极移动。 4、什么叫蛋白质的变性?哪些因素可以引起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有何性质和结构上的改变?蛋白质的变性有何实际应用? 天然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由氢键、盐键等次级键维系的高级结构遭到破坏,分子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致使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活性改变的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脲、胍、重金属盐、三氯已酸、磷钨酸、浓乙醇等;物理因素有:加热、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剧烈振荡、搅拌等。 蛋白质变性后,其物理性质改变,如溶解度减少、渗透压和扩散速度降低,不易结晶等;结构改变,由于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破坏,由有序的紧密结构变成无序的松散结构;化学性质改变,容易被酶水解;生物活性改变,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 实际应用:利用蛋白质变性原理,将大豆蛋白质的浓溶液加热加盐而成变性蛋白凝固体即豆腐;医疗上的消毒杀菌也是利用此原理,还有在急救重金属盐中毒患者时,可给患者饮用大量牛乳或蛋清解毒。(蛋白质变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害也有利) 5、试解释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机制。 盐溶:低浓度的中性盐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称盐溶。 盐析:高浓度的中性盐所致蛋白质沉淀叫盐析。 机制: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都取决于溶质分子间及溶质分子对溶剂分子对溶剂分子的相对亲和力。在低浓度盐溶液中,蛋白质分子表面的带电基团吸附盐离子,使蛋白质颗粒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此外还由于盐的水合能力比蛋白质强,使吸附了盐离子的蛋白质加强了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蛋白质的溶解度增高。||当中性盐浓度增大到半饱和或饱和浓度时,盐离子一方面与蛋白质争夺水分,破坏蛋白质颗粒表面的水膜;另一方面,高浓度的盐离子可大量中和蛋白质颗粒上的电荷,这样既破坏了蛋白质分子上的水膜又中和了蛋白质颗粒上的电荷,蛋白质颗粒便易于沉淀下来。    7、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肽键和二硫键) (2)二级结构:指多肽链借助氢键排列成自己特有的a螺旋和B折叠片段。 (3)三级结构:指多肽链借助各种非共价键(或非共价力)弯曲、折叠成具有特定走向的紧密球状构象。 (4)四级结构:指寡聚蛋白质中各亚基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结合方式。 (5)超二级结构:指相互邻近的二级结构在空间折叠中靠近,彼此相互作用,开成规则的二级结构聚合体。 (6)结构域: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中,其三维结构往往可以形成两个或多个空间上可以明显区别的区域,这种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称为结构域。 (7)酰胺平面:双键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能自由旋转,这就使得多肽链中围绕C-N键的6个原子构成一个平面,称为酰胺平面,也称肽平面。 (8)肽单元:肽单位(peptide unit):又称为肽基(peptidegroup),是肽键主链上的重复结构。是由参于肽链形成的氮原子,碳原子和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氨氢原子和两个相邻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第四章   酶 1、名词解释 (1)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上直接参与底物结合和起催化作用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根据一定的空间结构组成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 (2)酶的别构效应:调节物与别构中心结合后,诱导或稳定住酶分子的某种构象,合酶的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的反应速度和代谢过程,此效应称为酶的别构效应。 (3)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生物或同一个体中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的结构及理化性质和生化特性(Km、电泳行为等)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4)酶活力单位:酶活力单位的量度。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min内能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μmol的有关基团的酶量。 (5)比活力:代表酶制剂的纯度。(比活力=活力单位数(U)\酶蛋白(mg)). (6)酶的最适温度:酶显示出最大活力时所处的温度。 (7)辅酶和辅基:全酶中的辅因子。(辅因子包括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它们与酶分子的结合牢固程度不同,分为辅酶和辅基)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非酶催化剂有何异同点? 相似点:(1)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而本身在反应前后没有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2)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酶自身特点:酶催化效率高、具有高度专一性、易失活、催化活性可被调节控制等。 3、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其速度受底物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4、米氏方程的实际意义和用途是什么? 米氏方程:V=Vmax[S]/Km+[S]           式中  V---酶促反应速度;                 Vmax---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最大反应速度;                 [S]---底物浓度;                 Km---米氏常数(Km的涵义是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的大小依赖于特殊的底物和环境条件。不同的酶有不同的Km,一个酶对一个底物有一定的Km,当一个酶有多个底物时则对应于每一个底物的Km也不相同,其中Km最小的底物为酶的最适底物)测定Km最常见的方法是双倒数作图法,详见P111。 5、磺胺类药物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其作用原理是什么? 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只能利用PABA和二氢喋啶,在细菌体内经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合成二氢叶酸,再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6、有机磷农药毒性的机理是什么? 有机磷化合物能与胰蛋白酶或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Ser残基反应,形成稳定的共价键而使酶丧失活性。乙酰胆碱是昆虫和脊椎动物体内传导神经冲动和刺激的化学介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水解为乙酸和胆碱。苦乙酰胆碱酯酶被抑制,则会导致乙酰胆碱的积累,因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中毒症状,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功能失调,最终导致死亡。这就是有机磷化合物的毒性原理。   第五章    维生素与辅酶 1、1g淀粉酶定容到1000ml取1ml测酶活力,5min水解0.25g淀粉,计算每克酶制剂所含淀粉酶活力单位数。(在最适条件下每小时分解1g淀粉的酶量为一个活力单位) 解:根据题目可知,该酶制剂为1/1000g,5min水解0.25g淀粉,则一小时60min应水解(60/5)*0.25=3.0g,则1g酶制剂水解的淀粉量应该为1000*3.5=3500(g),所以每克酶制剂所含淀粉酶活力单位数为3000。 2、CoA(辅酶A)的组成及功能? 在体内,泛酸与巯基乙胺、3′-磷酸-AMP缩合形成辅酶A。辅酶A主要起传递酰基的作用,是各种酰基转移酶的辅酶;通过亲核攻击转移活化的酰基;吸取一个质子活化酰基的a-氢。被广泛用做各种疾病的重要辅助药物。 第六章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1、名词解释: (1)外周蛋白:也称周缘蛋白,一般占膜蛋白总量的20%-30%,易溶于水,与膜脂的亲水部分靠近而分布于脂双层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2)内在蛋白:也称整合蛋白,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这类蛋白含有较多的疏水性氨基酸或者亲脂性基团,它们分布于分子表面,因此,能与膜脂的疏水部分接近,并结合十分牢固,只有用较剧烈的条件才能将它们溶解下来。 2、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什么?这些组分的化学特征是什么? 生物腊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构成,有的腊还含有1%-10%的多糖,多糖与脂质和蛋白质结合分别生成糖脂和糖蛋白(统称为膜糖) (1)       膜蛋白:生物膜的功能成分,它们除了起结构作用外,都具有生物功能,如作为催化作用的酶、作为运输载体或泵、作为能量转化的氢或电子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受体蛋白等。 (2)       膜脂:包括磷脂、糖脂、硫脂、固醇等。 3、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根据哪些证据提出的? 膜组分的不对称分布和生物膜的流动性。       4、液态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流动镶嵌模型突出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第七章  糖类化合手代谢 1、  名词解释 (1)      限速酶: (2)       BMP: (3)       糖异生作用:指生物体利用非碳水化合物的前体(如丙酮酸或草酰乙酸)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4)       糖核苷酸:UDPG的中文名称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而ADPG的中文名称是腺苷二磷酸葡萄糖,它们是重要的活化单糖,称为糖核苷酸。 (5)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氧化过程中,形成某些高能中间产物或某种高能状态,再通过酶的作用促使其将能量转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2、  什么是乙醛酸循环?其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乙醛酸循环 glyoxylate cycle存在于微生物和植物的以乙酸作为碳源,并作为能源来利用时所进行的代谢途径。另外也是种子在靠贮藏脂肪发芽时,把腈肪酸分解成乙酰辅酶A的循环代谢过程。其特点是异柠檬酸通过异柠檬酸酶(isocitratasEC.4.1.3.1)分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以及乙醛酸和乙酰辅酶A(CoA)结合而形成苹果酸。 其生物学意义:除了提供能量及中间产物外,更重要的是它使萌发的种子将贮存的三酰甘油通过乙酰CoA转变葡萄糖。 3、  用简图表示生物体内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葡萄糖+2ATP+2ADP+2Pi+2NAD+——>2丙酮酸+4ATP+2NADH+2H++2H2O(总反应式)   4、 何谓TCA,它有何特点,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Tricarboxylic acidcycle)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环状代谢途径。因为此代谢途径中有几个中间代谢物具有三个羧基,故称三羧酸循环。又因此循环由柠檬酸开始,故也称柠檬酸循环。 乙酰CoA+2H2O+3NAD++FAD+GDP+Pi——>2CO2+3NADH+3H++FADH2+CoA-SH+GTP(总反应式) 主要事件顺序为: (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六碳的柠檬酸,放出CoA (2)柠檬酸先失去一个H2O而成顺乌头酸,再结合一个H2O转化为异柠檬酸 (3)异柠檬酸发生脱氢、脱羧反应,生成5碳的a-酮戊二酸,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 (4)a-酮戊二酸发生脱氢、脱羧反应,并和CoA结合,生成含高能硫键的4碳琥珀酰CoA,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 (5)碳琥珀酰CoA脱去CoA和高能硫键,放出的能通过GTP转入ATP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生成1分子FADH2, (7)延胡索酸和水化合而成苹果酸 (8)苹果酸氧化脱氢,生成草酸乙酸,生成1分子NADH+H+ 小结: 一次循环,消耗一个2碳的乙酰CoA,共释放2分子CO2,8个H,其中四个来自乙酰CoA,另四个来自H2O,3个NADH+H+,1FADH2。此外,还生成一分子ATP。 特点: (1)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中都存在,是生物在代谢上的一个共性,生物进化的一个证据 (2)高效性 生物学意义:产生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所需体内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的枢纽产生的中间产物可用于合成其他化合物。 5、  说明EMP的主要过程。(P182)     6、 简述蔗糖,淀粉生物合成与降解过程。(P155—159)     7、 PPP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何在?(P186) (1)       为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 (2)       为其他代谢途径提供原料。 第八章    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 1、  名词解释 (1)       生物氧化:是指细胞内糖、蛋白质和脂肪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       氧化磷酸化作用:指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自由能驱动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进程。 (3)       呼吸链: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从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由一系列传递体依次传递,最后与氧形成水的整个体系称为呼吸链。(亦称电子传递链) (4)       磷氧比(P/O):指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到氧时所产生的ATP的分子数。 (5)       能荷:细胞的能态可用能量载荷来表示。能荷表示细胞的腺苷酸库中充满高能磷酸根的程度。(附:能荷对代谢的调节---能荷可作为细胞产能和需能代谢过程中变构调节的信号。能荷高时,抑制生物体内ATP的合成,但促进ATP的利用;能荷低时,AMP可对各种呼吸酶起正变构效应作用,促进ATP的合成。) 能荷={[ATP]+0.5[ADP]}/{[ATP]+[ADP]+[AMP]} (6)       解偶联作用:是使电子传递和ATP的生成的两上分离,除去它们的紧密联系。它只抑制的形成,而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传递产生的自由能都变为热能而散失。) (7)       DNP:典型的解偶联剂,名为2,4-二硝基苯酚。 2、  生物氧化有何特点? (1)       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2)       生物氧化是在常温、常压、近于中性及有水环境中进行的; (3)       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4)       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首先转移一些特殊的高能化合物中。 3、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假说认为电子传递释放出的自由能和ATP合成是与一种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相偶联的。即电子传递的自由能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到膜间隙,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H+电化学梯度,这个梯度的电化学电势驱动ATP的合成。 3、  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之间有何关系? 电子传递链的磷酸化是指电子从NADH或者FADH2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时,将所释放的能量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概括地说,就是电子传递与磷酸化的偶联反应。这是需要生物合成ATP的一种主要方式。通常所说的氧化磷酸化即指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4、 常见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机制如何? 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特定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链抑制剂。常见的有鱼藤酮、抗霉素A、氰化物、叠氮化物、CO和H2S。 鱼藤酮是一种极毒的植物毒素,作用于呼吸链中NADH至COQ部位;抗霉素A是一种从灰色链球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抗菌素,其作用于呼吸链中细胞素b细胞色素c1的部位;氰化物、叠氮化物、CO和H2S这些抑制剂作用于呼吸链中细胞色素aa3至O2的部位。 5、  呼吸链有哪几种类型?其多样性有什么生理意义? 呼吸链的主要成分: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黄素蛋白、铁硫蛋白、泛醌和细胞色素5类。   6、  一摩尔葡萄糖完全氧化为CO2和H2O能产生多少ATP? 解:   葡萄糖+2ADP+2Pi+2NAD+——>2丙酮酸+2NADH+2H++2H2O+2ATP(总反应式) 丙酮酸+CoA-SH+NAD+          乙酰CoA+NADH+CO2+H+               乙酰CoA+2H2O +3NAD++FAD+GDP+Pi——>2CO2+3NADH+3H++FADH2+CoA-SH+GTP 由以上反应式可知  葡萄糖----2丙酮酸-----2ATP+2(NADH+H+)(=3(5)ATP)共5(7)ATP 共30(32)个ATP                  2丙酮酸----2乙酰CoA----2(NADH+ H+)(=5ATP)             共5ATP 共20ATP                 2乙酸CoA----TCA Cycle---2*3(NADH+ H+)                                         2*FADH2                                         2*GTP=ATP                                 在真核生物中的生物氧化产生30个ATP,在原核生物中的生物氧化产生32个ATP。第九章  脂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1、名词解释 (1)脂肪酸合酶系统:是由一种酰基载体蛋白(ACP)和6种酶组成的多酶复合体。(6种酶分别是:乙酰CoA-ACP脂酰基转移酶,丙二酸单酰CoA-ACP转移酶,B-酮脂酰ACP合酶,B-酮脂酰ACP还原酶,B-羟脂酰ACP脱水酶和烯脂酰ACP还原酶。) 2、合成脂肪酸需要哪些原料及能源物质?它们分别来自哪些代谢途径?(P227) 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酶系统,乙酰CoA(主要来自线粒体内的丙酮酸氧化脱羧,脂肪酸B氧化及氨基酸氧化等反应) 3、BCCP: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作为乙酰COA羧化酶的一个亚基,在脂肪合成中参与乙酰COA羧化形成丙二酸单酰COA。 4、ACP: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质,组成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的一部分,并且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作为酰基的载体发挥功能,称为酰基载体蛋白。 5、何谓脂肪酸的B氧化?它与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有何异同? 所谓脂肪酸B氧化就是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a碳原子和B碳原子之间发生断裂,B碳原子被氧化形成酮基,然后裂解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较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   区别要点                   脂肪酸从头合成               脂肪酸B氧化 细胞内定位                     胞液                      线粒体 酰基载体                      ACP-SH                     CoA-SH 二碳单位参与或断裂形式       丙二酸单酰CoA               乙酰CoA 电子供体或受体                NADH+H+                   FAD、NAD+ 反应底物的转运               柠檬酸穿梭                肉毒碱穿梭 参与酶类                       6种                         4种 能量消耗或产生           消耗7ATP,14NADH+H+         净产生106ATP       6、计算1分子软脂酸和一分子甘油经生物氧化作用彻底分解为CO2和H2O时,生成ATP的分子数。 (1)1分子甘油的生物氧化 甘油+ATP+甘油激酶        3-磷酸甘油+  NAD+        磷酸二羟丙酮+NADH+ H+(2.5ATP)                                                    三羧酸循环        产生    ATP 生成的总ATP数=  -1+2.5+ (2)1分子软脂酸的生物氧化 C15H31COOH+8COASH+ATP+7FAD+7NAD++7H2O       8CH3CO~SCOA+AMP+PPi+7FADH2+7NADH+7 H+ (总反应式) 8乙酰COA                 10*8=80ATP 7FADH2                   1.5*7=10.5ATP 7NADH+H+                          2.5*7=17.5ATP   共计                      108ATP             7、试述B-氧化的过程,为什么不能说它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是简单的互为逆转过程? 脂肪酸活化      生成脂酰CoA 进入线粒体  由肉毒碱载体转运至线粒体基质开始反应                                              B-氧化途径经过脱氢、水化、再脱氢和硫解4                                            步反应完成该氧化过程。 脂肪酸的β-氧化不是脂肪酸的从头合成的逆反应,它们的主要不同点为: (1)发生部位:β-氧化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在胞液中进行。 (2)酰基载体:β-氧化中脂酰基的载体为CoA-SH,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酰基载体是ACP。 (3)β-氧化使用氧化剂NAD+和FAD。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使用NADPH作为还原剂。 (4)β-氧化降解是从羧基端向甲基端进行,每次降解一个二碳单位,饱和脂肪酸合成是从甲基端向羧基端进行,每次合成一个二碳单位。 (5)β-氧化主要由5种酶催化反应,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由2种酶系催化。 (6)β-氧化经历氧化、水合、再氧化、裂解四大阶段。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经历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四大阶段。 (7)β-氧化除起始活化消耗能量外,是一个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是一个消耗大量能量的过程 1、 乙醛酸循环的特征。 乙醛酸循环是植物体内一条由脂肪酸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途径,发生在乙醛酸循环体中,它绕过两个脱羧反应,将两分子乙酰CoA转变为一分子琥珀酸的过程。 乙醛酸循环可以简单看作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它绕过两个脱羧反应,因此不能生成CO2。但乙醛酸循环从本质上与TCA不同,它发生在乙醛酸循环体中,循环的特征中间产物是乙醛酸,循环的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循环的结果由2分子乙酰CoA生成一分子琥珀酸,琥珀酸进入TCA循环生成草酰乙酸,再进一步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它联系了脂肪酸代谢与糖代谢过程。 9、计算C14:O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经生物氧化作用彻底分解为CO2和H2O时生成多少分子ATP和H2O?消耗多少分子O2?         2、  写出B-氧化的第一步反应? B-氧化的第一步为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 R-COOH + ATP+ CoA-SH  脂酰CoA合成酶   脂酰CoA + AMP +PPi                           Mg2+                                    第五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1、  名词解释: (1)       转录:转录(transcription):在由RNA聚合酶和辅助因子组成的转录复合物的催化下,从双链DNA分子中拷贝生物信息生成一条RNA链的过程。 (2)       逆转录:以RNA为合成DNA,这与通常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方向相反,故称为逆转录。 (3)       翻译:在蛋白质合成期间,将存在于mRNA上代表一个多肽的核苷酸残基序列转换为多肽链氨基酸残基序列的过程。 (4) 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这是ReijiOkazaki在DNA合成实验中添加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前体观察到的。 (5)引物酶: (6)反义链:DNA分子两条链中只有一条具有转录功能,这条具有转录功能的链叫做模板链或反义链,另一条无转录功能的链叫做编码链或有义链。:  2、为什么说DNA复制是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亲代链一边解开,一边复制,进而一条亲代链与其复制的子代链重新形成新的双螺旋分子,所以叫半保留复制;而在DNA复制的延长阶段,复制叉上新生的DNA链一条按5′--3′的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一致)连续合成,另一条则按5′-3′的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不连续合成,所以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3、 列出DNA复制和RNA转录各自的特点,并加以比较。          DNA复制                    RNA转录 起始    dnaB(蛋白质)                 启动子 底物     dNTP                          NTP 酶       DNA聚合酶1,3                RNA聚合酶 延长方向  5′-3 ′                    5′-3′ 方式      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不对称转录 终止      滞后链的合成                     终止子终止   5、  何谓中心法则?       描述从一个基因到相应蛋白质的信息流的途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DNA被复制传给子代细胞,信息被拷贝或由DNA转录成RNA,然后RNA翻译成多肽。不过,由于逆转录酶的反应,也可以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  名词解释 (1)       遗传密码:核酸中的核苷酸残基序列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连续的3个核苷酸残基序列为一个MM子,特指一个氨基酸。标准的遗传MM是由64个MM子组成的,几乎为所有生物通用。 (2)       密码子:mRNA(或DNA)上的三联体核苷酸残基序列,该序列编码着一个指定的氨基酸,tRNA 的反MM子与mRNA的MM子互补。 (3)       简并性:是指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密码子。 (4)       摆动学说:处于MM子3ˊ端的碱基与之互补的反MM子5ˊ端的碱基(也称为摆动位置),例如I可以与MM子上3ˊ端的U,C和A配对。由于存在摆动现象,所以使得一个tRNA反MM子可以和一个以上的mRANMM子结合。 2、 遗传密码是怎样破译的?(P316)密码子有何特点?(P319) 密码子的特性:简并性、摆动性、通用性和例外。 3、  核糖体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识别mRNA上的起始位点并开始翻译;  (2)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正确配对; (3)合成肽键。 核糖体包括至少5个活性中心,即mRNA结合部位、结合或接受AA-tRNA部位(A位)、结合或接受肽基tRNA的部位、肽基转移部位(P位)及形成肽键的部位(转肽酶中心),此外还有负责肽链延伸的各种延伸因子的结合位点。小亚基上拥有mRNA结合位点,负责对序列特异的识别过程,如起始位点的识别和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大亚基负责氨基酸及tRNA携带的功能,如肽键的形成、AA-tRNA、肽基-tRNA的结合等。A位、P位、转肽酶中心等主要在大亚基上。          核糖体可解离为亚基或结合成70S/80S颗粒。翻译的起始阶段需要游离的亚基,随后才结合成70S/80S颗粒,继续翻译进程。体外反应体系中,核糖体的解离或结合取决于Mg2+离子浓度。在大肠杆菌内,Mg2+浓度在10-3mol/L以下时,70S解离为亚基,浓度达10-2mol/L时则形成稳定的70S颗粒。细胞中大多数核糖体处于非活性的稳定状态,单独存在,只有少数与mRNA一起形成多聚核糖体。它从mRNA的5'末端向3'末端阅读密码子,至终止子时合成一条完整的多肽链。mRNA上核糖体的多少视mRNA的长短而定,一般40个核苷酸有一个核糖体。 4、tRNA有何功能? 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处于关键地位,被称为第二遗传密码。它不但为将每个三联子密码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接合体,还为准确无误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提供了载体。所有的tRNA都能够与核糖体的P位点和A位点结合,此时,tRNA分子三叶草型顶端突起部位通过密码子:反密码子的配对与mRNA相结合,而其3’末端恰好将所转运的氨基酸送到正在延伸的多肽上。代表相同氨基酸的tRNA称为同工tRNA。在一个同工tRNA组内,所有tRNA均专一于相同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 5、试述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 (1)多肽链的合成; (2)肽链合成的起始; (3)肽链的延长; (4)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详见P327) 6、氨酰tRNA合成酶对氨基酸有何特异性?氨基酸活化时,其羧基与AMP以何种化学键相连?氨酰tRNA以何种化学键与tRNA相连?(P325-326)    (AA- tRNA合成酶是一类催化氨基酸与tRNA结合的特异性酶   蛋白质合成的真实性主要决定于AA-tRNA合成酶是否能使氨基酸与对应的tRNA相结合。AA-tRNA合成酶既要能识别tRNA,又要能识别氨基酸,它对两者都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不同的tRNA有不同碱基组成和空间结构,容易被tRNA合成酶所识别,困难的是这些酶如何识别结构上非常相似的氨基酸。) 1、  简述三种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tRNA:转录过程是信息从一种核酸分子(DNA)转移至另一种结构上极为相似的核酸分子(RNA)的过程,信息转移靠的是碱基配对。翻译阶段遗传信息从mRNA分子转移到结构极不相同的蛋白质分子,信息是以能被翻译成单个氨基酸的三联子密码形式存在的,在这里起作用的是解码机制。 mRNA的功能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模板,分子中带有遗传密码。mRNA分子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一组,在蛋白质翻译合成时代表一个特定的氨基酸,这种核苷酸三联体称为遗传密码(coden)。 rRNA的结构与功能:rRN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可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原核生物中的rRNA有三种:5S,16S,23S。真核生物中的rRNA有四种:5S,5.8S,18S,28S a)      简述原核生物肽链延长期间循环的三个步骤。(P329)            i.             进入;氨酰tRNA与核糖体A位结合            ii.             转肽;核糖体上A位和P位上的氨基酸间形成肽键            iii.             移位。核糖体沿mRNA的5′-3′方向移动一个密码子 b)      根据下列AA的序列推导mRNA和反义DNA链的序列。 Arg--Ser—Gly—Pro—Trp—Lys       8、tRNA的种类 (1)起始tRNA和延伸tRNA 能特异地识别mRNA模板上起始密码子的tRNA叫起始tRNA,其他tRNA统称为延伸tRNA。原核生物起始tRNA携带甲酰甲硫氨酸(fMet),真核生物起始tRNA携带甲硫氨酸(Met)。 (2)同工tRNA 代表同一种氨基酸的tRNA称为同工tRNA,同工tRNA既要有不同的反密码子以识别该氨基酸的各种同义密码,又要有某种结构上的共同性,能被AA-tRNA合成酶识别。 (3)校正tRNA 校正tRNA分为无义突变及错义突变校正。 在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中,一个核苷酸的改变可能使代表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UAG、UGA、UAA),使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合成无功能的或无意义的多肽,这种突变就称为无义突变。
/
本文档为【生物化学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