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史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史论)

2011-12-03 50页 doc 508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8447

暂无简介

举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史论)外国新闻传播史 总论篇(第一章--第五章) 第一章 口语传播 ●口语传播 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指以口语为主,以标志、声光、图示等为辅的原始、简单的手段来传播音讯(message)。 ●口头传播 或称为口语的传播,以口语述说来传播思想、消息或态度。 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语言产生之前认为使用来源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史论)
外国新闻传播史 总论篇(第一章--第五章) 第一章 口语传播 ●口语传播 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指以口语为主,以标志、声光、图示等为辅的原始、简单的手段来传播音讯(message)。 ●口头传播 或称为口语的传播,以口语述说来传播思想、消息或态度。 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语言产生之前认为使用来源为身体器官的呼唤,手势、体态(即体语传播)。语言产生后,口头传播成为人类主要的传播方式。(如日本原始社会末期同一部落妇女利用每天到井边汲水的机会相互通告消息—井户端会议。以及公元前490年希腊抗击波斯的马拉松捷报。) ●标记传播 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如结绳、珠贝传令) ●声光传播 指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较之口头传播具有速度快、距离远的优势,并能借助声、光的变化传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如中国烽火) ●图式传播 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图式优于标记和声光之处在于它不仅能表达数量,而且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和性质。 图示传播是原始音讯传播的高级形式。 第二章 文字传播 公元前两世纪中国出现纸,公元1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造纸术 ●文字传播 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是继语言之后传播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最早的文字传播指的是手写传播,其中两种尤为重要:公告式的官方公报;书信式的新闻信。 ●《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古罗马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手写新闻。 ·公元前59年古罗马时期凯撒创设。《每日纪闻》将每日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公布于众,写于布告牌上,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公元前44年屋大维继任,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帝国政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新闻信 ·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罗马就开始由新闻信,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因为这个奴隶制国家幅员广阔,所以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都要靠新闻信保持联系。 ·官方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有些记述了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记录了罗马的生活、乡村情况、以及民间习俗等。这些信件当时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新闻信,现在是可贵的历史资料。 ●威尼斯小报 /威尼斯公报/ 威尼斯手抄新闻 Venice Gazzetta ·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由于交通贸易发达,手工业主、商人、航海界人士等十分关系商品销售、物价、来往船期等,于是有人专门打听消息,抄写后出售,逐步形成手抄小报。 ·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 ·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威尼斯小报。 ●《富格尔商业通讯》 16世纪德国富商富格尔家族开设的富格尔金融贸易所编集的。当时欧洲各国有些大的商行或银行,在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常有互通消息的信件,主要供业务参考,也有选择地摘抄一些售与外人阅读。富格尔金融贸易所编集的《富格尔商业通讯》就是其中很有名的。 第三章 印刷传播与通讯社 第一节 印刷传播产生 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传播的前提条件。 记事性的小册子是印刷传播的萌芽。 不定期的新闻印刷品是印刷传播的雏形。 它们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报纸的产生。 ●公元六七世纪隋唐年间产生雕版印刷。北宋公元1045年所有左右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重要里程碑。 ●古登堡 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成功地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他还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版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新闻书 印刷新闻传播的雏形 16世纪末,西欧等地开始出现了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多为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 ●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一、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在于: ①人们不再只通过各种断续的嚎叫、音节,简单的姿势和身体的动作来应付大自然的威胁和共同劳动。 ②语言的产生还是人们的人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是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③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 二、文字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在于: ①它标志人类传播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 ②它突破口头传播受时空限制的束缚,使信息可以流传于异时异地,保存久远。 ③它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除社会成员的交流外,还出现了专职的传播者或职业。 三、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在于: 使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统治者无法遏止的潮流。 ●近代报纸的产生 / 近代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近代报纸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新闻事业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归根结底是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社会和物质条件。 一、对新闻事业的社会需要: ·从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各个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长。 ·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变动。社会各阶层都在关注新闻信息,以适应事态的变化;新兴的政治力量更加需要传播新闻、宣传政见,以推动变革。 二、就在这种社会需要增长的同时,有关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也在发展: ·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新闻印刷品已能批量生产; ·交通和邮政事业日益发达,使得报刊有可能定期发行; ·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为新闻采集和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此背景下,原来的手抄小报逐步改为印刷出版,不定期的新闻书逐步定期化。就使得新闻事业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列举世界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杂志。(此类知识学界不够统一,争议较大) ·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 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Avisa Relation order Zeitung,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一说奥格斯堡);《报道》Relation,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尼德兰的安普特等市是报纸的另一个发源地。 1605年安特卫普出版过《安特卫普新闻》,还经常使用英语、德语、法语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刊登欧洲新闻,向邻近国家发行。 ·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 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此外有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第二节 近代报刊的发展 【本节提要】 ·近代报业从17世纪初(尼德兰定期报刊)绵延300多年,19世纪后期各国现代报业开始。 ·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可分六部分: 1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 2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3工业革命与廉价报纸, 4无产阶级报刊产生与发展, 5过渡时期的报业, 6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 2.1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各国报业发展规律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1566年尼德兰揭开资产阶级革命序幕,英、美、法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9c中叶以后,德、意、日也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各国国情不同,但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一、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以及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 二、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美潘恩《常识》控诉英国血腥压迫吹响美国独立战争号角,法马拉办报为了教育人们运用自由。) 三、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的制约: A 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 B 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的资产阶级报刊发展情况各有不同:英国对封建传统破除不彻底,新闻出版仍受诸多限制,报业发展比较迟缓;法国革命最为彻底,但政局多变,时有封建复辟或专制政体出现,报业发展屡屡受挫;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政权巩固,报业发展较快。 2.2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原因在于政党自身政治目的的需要和报刊对政党经济上的依赖。 ·这些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是:1.政治上有明显倾向;2.内容上侧重时政新闻和言论;3.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从特点上看政党报刊是政论报刊的发展。 2.3工业革命与廉价报纸 ●廉价报纸(Cheap Newspaper) ·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之后贝内特主编的《纽约先驱报》、格里利主编的《纽约论坛报》等廉价报刊相继出现。报纸从“政论报纸”过渡到“大众报纸”时代。 ·廉价报纸的特点是: ①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②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③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④内容上注重软新闻; ⑤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⑥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告。 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 ●报纸大众化过程中的“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 在报纸的大众化过程中,形成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之分。“高级报纸”既详细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又刊登具有说服力的社论,虽然发行量较少,但有较大的影响;“大众报纸”则以趣味为主,面向广大普通群众。 ●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近代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可分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工业革命与廉价报刊三个部分。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 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三、工业革命和廉价报刊… 2.4无产阶级报刊产生与发展 ●近代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为改善生存条件而开展工人运动,工人报刊随之产生。工人报刊是工人运动的产物。 工人报刊首先出现在英国,后在欧美国家出现。到俄国十月革命为止,无产阶级报刊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工人报刊的童年时期。 ·英、法、美、德各国工人运动肇始,工人报刊出现。 ·最早的工人报刊大都由联谊会、互助会之类的工人组织创办,主要内容是呼吁保障工人生活和改善劳动条件,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主张进行经济斗争。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先后兴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早期的工人报刊是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中创办的,其中著名的是英国的《贫民导报》和《北极星报》。它们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传播阶级斗争知识,唤醒工人阶级觉悟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无产阶级政治报刊 ·马克思主义诞生并逐步与工人运动结合,工人运动逐步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随着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展,工人报刊演变为无产阶级政治报刊。这些报刊在宣传革命理论、批判错误思潮、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同反动派进行斗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伦的《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被誉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三、 俄国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发展 ·19世纪末俄国工人运动兴起,工人报刊出现。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动员和组织群众,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一时期重要的报刊有: ·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这表明无产阶级报刊已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党报。该报在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领导俄国工人运动起到巨大作用,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形成时期马克思主义报纸的典范。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党内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火星报》从第52起其成为孟什维克的机关报。1912年,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创办的自己的机关报《真理报》继续出色地开展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为准备和进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十月革命胜利后,《真理报》成了世界上第一份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 ●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 A办报宗旨在于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 B内容主要是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种种错误思潮和资产阶级影响作斗争。 C同劳动群众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依靠群众办报。 D是党和工会的宣传机构,党和工会的领导人往往是报纸的负责人或主编。 2.5过渡时期的报业 19c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近代报业逐步向现代报业过渡。 这一过渡时期的特点是: 1.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业的主体。 2.报纸面向大众发行,销量大增。 3.报纸在相互竞争中逐步兼并集中,出现了拥有多家报纸的集团。 这一时期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黄色新闻的泛滥和报团的出现。 ●黄色新闻(见第十二章7.2 ●黄色新闻) ●报团 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报团的出现,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的趋势,是20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 斯克里普斯 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1908年英国形成第一个现代报团 北岩报团。法国报团晚于美英和德国,一战后才出现,这是因为法国长期以政党报纸为主体的缘故。 2.6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 一战后现代报业随之出现。可分为三类:资本主义报业、社会主义报业、发展中国家报业。 ●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 一、发展过程 ·一战后垄断化是其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报业垄断有两个标志:1.发行量增加,报纸种数减少;2.“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二战后报业发展的新特点。 1.形成了少数“超级报团”;2.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3.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二、报业垄断加剧的原因: 1.从经济上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财力雄厚、业务兴旺的报纸才能生存,通过不断吞并效益不佳的报纸来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仍是现代西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又促使各行业超大公司不断追求规模效益,以争夺世界市场。 2.从技术上看,高科技设备和节目制作成本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使得财力有限的公司只能望而却步。此外,竞争又都是围绕新型产业展开的,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3.从政治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尤其在金融、电信、广播电视、航空等方面,为企业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报业垄断化的后果/影响 ①越来越多的报纸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报业所有权的集中化使报道、评论趋于雷同,影响了新闻的多样性。 ②竞争引发兼并,缺乏竞争对手,报纸往往质量下降。 ③报团老板大都是垄断资本家,他们和金融界、工商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还涉足其中,大财团通过融资、控股、互派董事等方式,深深介入报纸的运作,使之成为垄断资本的代言人。 ④跨国媒介集团的出现加剧着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造成“信息贫困”和“信息过剩”,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新闻秩序的呼声得不到回应。 ●分析19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现代报业的演变 一、过渡时期的报业 从19世纪末到一战,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近代报业逐步向现代报业过渡。这一时期的报业统称为过渡时期的报业。特点是…这一时期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黄色新闻的泛滥和报团的出现… 二、现代报业的发展1.一战结束后…2.二战后… ●社会主义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3个阶段。 一、社会主义报刊体制的确立和形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报刊体制在苏俄确立形成。 1.苏俄确立社会主义报刊措施: 发布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建立以党报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办报原则方针;动员组织人们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2.在列宁、斯大林和苏联党的领导下,以党的机关报为主的社会主义报刊体制在苏联确立。其特征为: ①报刊均为国家所有,是党和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职能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 ②苏联各级报刊绝对服从党委领导; ③苏联报纸信息来源单一,言论高度集中; ④表现了从破坏旧社会向建设新社会过渡,有效联系和组织人民,并发挥了报纸的批评监督作用。 3. 苏联的这种高度集中的报刊体制,对巩固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建设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它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为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后来由于受到领导人的错误影响,也一度成为严密控制舆论,陷害优秀干部的工具。 总之,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报刊体制,不能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遵循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 二、二战后社会主义报业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一些欧、亚、拉美国家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报业得到发展;它们仿效苏联建立以党报为主的报业体系,在各国的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苏东剧变,社会主义报业的变化 1989年东欧国家政治风云突变先后脱离社会主义轨道;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剧变后,这些国家报业性质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大都改变原有报业体制,朝着多元化、商业化发展。 ●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发展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解放高潮,广大国的独立的国家介于资本主页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发展中国家”。多实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其报业的阶级属性、社会背景、政治态度各有不同,但大体都是为捍卫民族解放,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 共同特点: 1.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2.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3.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多数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 评价:报刊管理方面,多数发展中国家重视并提倡报刊的社会责任,强调报纸应根据国家利益引导舆论,在保持社会稳定、文化民族利益、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反对无限制的新闻自由,从而形成“发展新闻学”理论。 第三节 新闻通讯社的产生与发展 四大通讯社 世界上早期创立的通讯社中最著名的有四家: 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港口新闻社(现美联社)。 ●哈瓦斯通讯社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 1835年由法国人哈瓦斯在巴黎创办。此前哈瓦斯就组织了一个新闻社,提供新闻和翻译外国报纸的服务,订户主要是外交官及工商界人士。此后他将新闻社改组,正式定名为哈瓦斯通讯社。曾用信鸽在欧洲各国首都间传递新闻,后使用电报传递,影响和实力进一步扩大。 是今天法新社的前身。 ●沃尔夫通讯社 1849年由德国人沃尔夫在德国创办。 沃尔夫曾服务于哈瓦斯通讯社,1848年接任柏林《国家日报》的社长。为了降低该报的采访成本和费用,于1849年成立了沃尔夫通讯社。 但直到1860年,该社才经常对德国商业公司和报纸供应商业、政治新闻。 ●路透社 1851年由德国人路透在伦敦创办。 路透曾在哈瓦斯担任译员,后在德国自设通讯机构,传递商业和股票行情。 1851路透将营业所正式迁往伦敦,这是路透社的开端。 19世纪末叶,路透社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 ●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 1848年美国纽约6家报纸为联合采访欧洲船只带来的新闻,成立了港口新闻联合社,这是美国第一个通讯社,也是美联社的开端。以后该社和其他新闻社合作,1892年正式改组为现在的美联社。 评价: ·欧洲三大通讯社都是从工商界、银行界提供金融经济信息起步的,以后才发展成为向报纸提供综合消息的新闻通讯社。这种通讯社的创办有助于办起大宗发行的日报,同时也是继办起这种日报之后出现的。通讯社对贸易和商业进一步打开局面,把世界大大缩小,起到都有的突出作用。 ·但同时,由于当时是殖民地的全盛时期,通讯社助长了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帮助维持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并扩大了宗主国的商业和利益。 ●“三社四边协定” / “联环同盟” 一、形成: ·是早期各大新闻通讯社的竞争和垄断的产物。 ·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随着殖民扩张而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签订了“连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联社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地区,故称“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相互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二、具体范围划分: 哈瓦斯社:法、瑞、意、西班牙、葡、中南美、埃及(同路透社共享) 路透社:大英帝国、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远东 沃尔夫社: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纽约联合新闻社:美国。采集的新闻经由伦敦供给欧洲三社,欧洲三社发往美国的消息也只供给该社。 三、消亡过程: “三社四边协定”一直延续到一战结束。 1907年美国合众通讯社诞生,这家新兴的通讯社自创立起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以及欧洲发展。因此美联社1914年推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争夺市场。此外1909年,赫斯特创办国际社,该社发展至1930年也成为世界通讯社。 1934年各大通讯社在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开会,宣布废除过去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这样通讯领域也和报纸一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的年代。 ●20世纪初至1945年欧美原有著名通讯社的演变 1.1933希特勒上台,沃尔夫社被改组成为德国通讯社,成为宣传纳粹的工具,就此宣告终结。 2.哈瓦斯在二战前发展顺利。1940年被德军占领,法傀儡政府将其分解为三部分,就此瓦解。二战后法国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法新社。 3.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成立了罗斯塔通讯社,后更名塔斯社,二战后成为世界性通讯社。苏联解体后,塔斯社降级为全国性通讯社。 4.路透社、美联社几乎没受二战影响,其规模进一步扩张。此外1958年合众社和国际社合并,成为合众国际社,为世界性的通讯社。 二战后世界通讯时也完成了新旧垄断更替。至今有四家世界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 ●世界通讯事业现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扩展,电子计算机和卫星通信手段广泛地运用于新闻通讯领域。 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络的扩展,通讯社越来越广泛地依靠国际互联网络传送新闻,播发稿件,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数量和质量。这场传播方式的变革把世界闻通讯事业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世界通讯事业的特点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但他们也在设法改变这一现状。 ①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垄断着世界上80%的国际新闻传播。 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拥有国内通讯社,他们在国内有记者网,其中有些通讯社各自或联合在国外设有自己的办事处或记者,以采集或发布新闻。有的则向世界性通讯社预订,或签订交换协定,接受国外新闻和提供国内新闻。 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没有力量各自建立起强大的通讯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提出一项,支持它们建立区域性通讯社。 第四章 电子传播 ●电子传播 指的是20世纪兴起的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大众媒介。无线电的发射和接收以及电视的关键是电子,因而把它们称电子传播。 广播与电视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新闻传播,由印刷传播为主进入了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并驾齐驱的现代大众传播时代。又因电子传播能跨越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它为人类传播活动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广播的产生和发展 ①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最初播放了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它是美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办理执照的广播电台。一般认为1920年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②20世纪2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广播电台。 ③20世纪30-40年代为广播的发展时期。这期间技术上调频广播的发明,政治上二战各交战国开展宣传攻势,促进广播的发展。 ④二战后大批新独立国家纷纷兴办广播,为巩固民族独立、发展经济文化,对外广播的国家增加到55个。 从技术上看,70年代以后调频广播电台广泛兴起,80年代以后卫星传送技术逐步推广,90年代以后数字音频广播开始勃兴,接收设备不断优化、袖珍化、多样化,广播传送的质量、效率、距离都有了空前进步。 ●广播分无线和有线两种系统。 有线系统起源于莫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后来发展到有线广播。 无线系统以意大利人马可尼的发明为标志,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两种。 有线广播出现于19世纪末期,最早建立大型有线广播系统的是匈牙利。20世纪20年代德国利用电话网建立有线广播网。此后有线广播在欧洲各国迅速发展起来。 ●电视的产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德、英等国的科学家完成了一些列的无线电传送声音和图像的实验,为电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84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发明了机械扫描图盘,通过光电转换,人们可以在接收器上看到导线传送过来的图像。但机械扫面产生的图像不稳定,清晰度低。后改进为电子扫描,图像更稳定,清晰度更高。 1923年美籍俄裔工程师兹沃利金 发明光电摄像管,用电子束的自动扫描组合画面,为电视摄像机的设计做出了贡献。 1926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 采用电视扫描盘,完成了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和传送,并在伦敦公开表演。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贝尔德被成为“电视之父”。 1936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向公众播出黑白节目,这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电视的发展 二战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新,电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黑白电视阶段 (二战结束---50年代中期) 二、彩色电视阶段 1951年,美国CBS、ABC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继美国之后,日本在1960年播出。 三、卫星电视阶段 1.卫星转播电视。1962年美国发送“电星一号”通信卫星,实现了同西欧之间的越洋电视传播。后通信卫星传播实验又在多个国家开展并普及。卫星传送比地面微波传送的环节少,覆盖面大,信号质量高,投资少且不受地形限制,极大促进了电视的普及和国际化。 2.卫星直播电视。70年代起专门的广播卫星出现。广播卫星的转发器功率大,普通电视机用户安装简单接收装置,就能直接收看卫星传送的节目,即卫星直播电视。卫星直播电视,可显著提高地面电波强度,进行大面积的电视讯号覆盖,具有抗干扰性强,音像清晰度高的优点,标志电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后,卫星直播电视广泛用于跨国界的电视传播,成为国际电视的重要传播和接收方式。 ●电视和广播一样,分无线和有线两种。 5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为了提高偏远地区的收看效果,将电视台的信号用电缆转送到用户家中。70年代被推广到城乡各地。现在有线电视通常和卫星传播结合起来,将卫星传送的信号转送给用户。 ●广播电视机构的所有制和经营管理机制 ①国有国营。 由国家拥有并直接经营的电台、电视台。资产国家所有,政府直接领导管理;领导成员由政府任命,业务方针由政府规定,业务活动受政府监督;经费大多靠国家拨款,有的辅之受众缴纳的视听费和广告费。 ②国有公营。 国家所有但由公司自主经营的电台、电视台。主要特点是:资产国家所有,电台电视台又相对独立性;依法组成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进行领导管理,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并具有广泛代表性;政府依法加以和监督,但具体业务由电台电视台自主进行;经费来自视听费、国家拨款,有的辅以广告收入。 ③社会公营。 两种具体形式;社会各界筹办经营和某公众团体筹办经营。特点:一般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在法律范围内独立进行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经费靠视听费或各界资助、政府补助,个别的辅以广告收入。国家依法进行宏观调控管理。 ④私有私营。 是私人独资、合资或组成股份公司经营的广播电视企业。以赢利为目的,实行商业化经营,广告为其主要经济来源。资产为私人所有;在法制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行决定业务方针,国家只在宏观上加以调控管理。 ⑤公私合营。 指国家和私人合资或合办的广播电视机构,通常是由国家兴建并经营广播电视设备,私方制作节目而后租赁这些设备播送。不论合资和合办,国家通常处于主导地位,经费一般来自广告收入。 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的机构,通常被称为公共广播电视;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机构,通常被称为商业广播电视。公共广播电视比较重视社会效益,注重节目的教化功能和文化品位;弊端是经营管理缺乏活力,经济常常出现困难。商业广播电视谋求商业利润,千方百计地改进经营管理,进行商业竞争,但节目品位不高,色情、暴力以及其他庸俗内容较多。 第五章 国际互联网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产生 可分三个阶段: 1 1969-1986年,互联网的产生和早期应用阶段。 一般认为,国际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军事网络ARPAnet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网络非民用化,主要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军事部门人员和政府部门使用。 ②1986-1995年,互联网的民用化和商业化阶段。 1986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使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 1990Merit、IBM、MCI联合建立非赢利性私人公司—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cience, Inc)。1992年ANS建立的ANSNET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 1995NSFnet停止运行,互联网完成自身商业化过程。 期间,出现万维网(World Wide Web)。推动了互联网民用和商业化。现在万维网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 ③1995年以后,互联网继续发展和网上服务竞争阶段。 这时期,互联网日益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服务商(ICP)成为新兴的行业,竞争激烈。在新闻信息的提供方面,这一时期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渗透的活跃期。 此外,传统的媒介集团与新兴的通信、信息行业巨头合作,产生新的信息垄断集团。2000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和娱乐公司——美国时代华纳公司被美国在线收购,这项交易被称为是“旧媒体的整合”,形成了覆盖所有媒体的”全媒体“集团。这意味着新时代传媒垄断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对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 一、对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影响 ①由于互联网提高了公众自由参与传播的可能性,传媒机构有可能不再是新闻传播的垄断者。应用互联网发布新闻的在线媒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传统媒介机构在互联网上创立或与通信机构合作推出的新闻网站。 另一种是个人或各种非传统新闻机构。他们只在互联网上提供新闻服务,形式包括各种新闻组、网络杂志、网站中的新闻频道等。 ②媒体机构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发布新闻、服务或娱乐等信息,还推出聊天室,公告牌,信息搜索,网上订购等服务。 ③新闻媒体内部人员的构成发生相应变化,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采编人员的比例下降。 二、对传播运作过程的影响: 简单来讲,新闻传播的运作过程可以表示为: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发布、反馈。互联网的影响贯穿了整个过程。 ①在线信息采集。通过网络提供的在线服务,搜索服务等,进行信息采集,调查,采访等。 ②把关权的分散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信息总是通过少数的、集中的、相对易于控制的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把关,再传播给分散的不定量的受众。而互联网使传统的信息把关权分散了。虽然新的媒介集团开始控制互联网的接入,也拥有绝对的内容提供优势,但互联网上轻而易举的链接和无尽的容量空间使内容被少数媒体垄断几乎不可能。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加入新闻传播领域,受众个人化需求越来越被抬高。 ③多媒体和超链接的信息产品 ④全天候新闻发布 ⑤多渠道的反馈 互联网不仅使网上媒体拥有及时反馈的“交互式”传播优势,也为经营传播媒介的媒体提供了除书信、电话、问卷调查之外的反馈渠道。在互联网上,受众可通过E-MAIL向编者发送意见,也可在BBS论坛上进行实时对话。 三、对受众构成和受众地位的影响 ①受众的构成 能够接触网络的用户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并懂得英文。在电视机及算机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将更适应网络传播形象化和创新性,所以网民通常属于中上层社会,受过高等教育,且年轻的受众。 ②受众的地位 互联网上的受众和新闻传播媒体,两者属于互为传授的关系。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过程使得受众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接受信息,也更方便地摇身一变变成传播者。现阶段的趋势是,受众对传播的控制能力加强了,传授两者日渐一体化。 欧洲篇(第六章—第十一章) 第六章 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早期的报业与封建压制 ●卡克斯顿 1476年开办了英国第一家印刷所——英国印刷术的先驱 1480年发行传单为宗教书作广告——英国广告的创始人。 同时还是翻译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图解的英文百科全书《世界镜鉴》。 ● 巴特 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 1624年与出版商波尔尼合作创办《每周新闻续编》,连续出版23期以上,标志着英国报业的又一进步。 1641年又参加第一家报道国会新闻的《国会新闻》的编辑工作,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每周新闻》 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1621年,创办人伯恩和艾克尔。 这也是news 作为“新闻”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从此流行开来。仅限于国外新闻。 封建王朝的出版管制 ●皇家特许制度 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需经事前许可方能出版。 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星法院/星法院法令 ·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 参议院司法委员会 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 ·1586年伊丽莎白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即“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0年,在54年间成为英国出版自由最大的桎梏。 ·内容包括: 1.全体印刷商的印刷机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 2.伦敦市外,除牛津和剑桥大学,一律禁止印刷 3.除非教会同意,不再允许新的出版商登记 4.特许制得各项规定 5.印刷任何刊物需事前申请许可,否则处以罚款或坐牢 6.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 7.出版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但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印刷商各限1人。 ·1625年查理一世即位,星法院更变本加厉惩罚政治犯。1637年出版法庭命令所有印刷品均需注明作者和出版者姓名。出版商需交300镑保证金。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刊 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召开国会,1641年国会通过反对国王暴政的《大抗议书》,1642年查理一世讨伐议会,掀起第一次内战,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结束,持续了48年。 2.1革命爆发初期(1640-1649) 革命高潮期,封建王朝对出版物的压制政策失效,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出版自由。但无限制的自由也导致混乱的局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类相互对立的报刊,国会派报刊和保皇派报刊。而其中国会派报刊占大多数。 ●国会派报刊: 《国会纪闻》,1641年汤姆斯发行,第一家专门报道国会新闻的周刊,打破了长期不许报道国内新闻的禁令。 《国会每日纪闻》,1642至1655年出版,每日记载国会消息,每周或十天刊出一次。主办人派克被称为“英国第一大记者”。 ●《信使报》时代 保皇派这一时期也出版报刊进行反击。国会派和保皇派均出版以信使报为报名的报纸。国会派有《公民信使报》《不列颠信使报》,保皇派有《神圣帝国信使报》《学院信使报》等。 2.2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49-1658) 这一时期是报业的发展低潮。出版管制严厉,皇家特许公司恢复特权。 在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下,只允许出版两种官方报纸:《政治信使报》和《公众情报者》。这两种周报的主编同为奈德海姆。他是革命时期的报坛名人。1657年,他在伦敦创办英国第一家以刊登广告为主的《公共广告》周刊,被认为是广告报的始祖。 2.3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封建王朝的出版制代替克伦威尔军事管制。这一时期保皇派的两份报纸被指定为官方刊物,《国会情报员》和《大众信使》。 1662年,颁布“特许制法令”,严厉管制报纸,并发行新的官报《牛津公报》。 ●《牛津公报》 1665年创刊,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张报纸。他它改变了过去新闻书的形式,为单页两面印刷。逢周一周四出版。第二十四期起迁回伦敦,改名《伦敦公报》。后又改为每周四次出版,延续至今。 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及其著述(三约翰) ●约翰·利尔本(1614-165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均派领袖,也是杰出的出版自由战士。 ·平均派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中下层农民利益的代表,在内战中冲锋陷阵。利尔本是卓越的宣传家,他坚信天赋人权,其著作从人民主权的观念出发,提出取消国王和上议院,呼吁自由、民主,实现信仰自由等要求。 ·他第一个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1645年在一封信上说,出版自由是英国人民的天生权利。1646又在《贵族暴政的剖析》一书中反复强调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约翰·弥尔顿(1608-1674) ·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一生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和小册子。 ·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批评和谴责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论出版自由》后在英法美等广泛流传,至今在西方风被认为是关于出版自由理想的经典论述。无论是传统报刊“自由主义理论”,还是发展而来的现代报刊“社会责任论”,都打着出版自由的旗帜。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 ●约翰·洛克(1632-170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激进的政治思想家,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政治上反对军权神授,主张权力分解,保护私有财产,拥护代议制。主要著作《政府论》《人类理智论》等。其自然法思想发展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口号,成为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的理论依据;其社会契约论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法、美等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立法原则。马克思评价其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法权观念的经典表达者。 ·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点有: 1.人的自然权利有四项内容:即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自由是一切的基础。 2.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从道理上讲,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怎么错误,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导。在不同的见解中保持和平、履行人类的职责和培养友谊,对所有人有益。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报刊 1688“光荣革命”结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 但革命不够彻底,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同封建残余、资产阶级保守势力,继续激烈较量。报业在斗争中艰难前进。 3.1日报的诞生和发展 ●《每日新闻》 是英国第一家日报。 1702年马利特在伦敦创办。初创时只有半张,单面印刷。新闻无标题。内容以翻译荷文、法文消息为主。马利特是英国报人中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的人。 停刊一段时间后,由巴克利复刊。他继承报道事实、不加评论的传统,由对版面内容作了重大改进。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用半页登分类广告和车船消息。后扩版。 1735年,同《自由英国人》、《伦敦新闻》合并,易名《每日公报》,成为保守党的报纸,所以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党日报。 ● 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三位报人:派瑞、贝尔、斯图亚特。 3.2杂志的兴起 ●三大评论期刊 指18世纪初,由英国著名文学家笛福主编的《评论》、斯梯尔主编的《闲谈者》、阿狄生主编的《旁观者》。这些刊物和一般报纸不同,除少量新闻外,主要刊登社会政治性的短论、小品、对话、故事等。文字优美生动,笔调幽默有趣,颇受各界欢迎。 ●笛福和《评论》1704-1713 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 1704创办了评论杂志《法国每周评论》,初为周刊,次年改为周三刊,同时将名字减缩为《评论》。 每期都登有政治、商业和社会问题的文章,还常有副刊,出版到1713年停刊。 笛福一生编辑或为之撰过稿的报刊大约有25家。他力主选择大众关心的话题,写作趣味化、通俗化。1719年笛福的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在《每日邮报》上发表,获得成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在报纸上发表的连载小说。 ●斯梯尔和《闲谈者》1709-1711 1709年斯梯尔创办。兼有政治性和文艺性,每期两页,每周发行三次。以戏剧、轻松论文、文艺作品为主的内容吸引了大批读者。1711年因政治原因停刊。 ●阿狄生和《旁观者》1711-1712 《闲谈者》停办后,斯梯尔和阿狄生合办。该刊笔调轻松、乐观、富于趣味,娓娓谈论人生问题,指导读者的道德观,易于被人接受。每日出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杂志。1712年因印花税颁布停刊。 ●凯夫和《绅士杂志》 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月刊。1731年凯夫创办于伦敦。 该刊起初以摘录国内外新闻及文艺小品为主。五年后大胆突破政府限禁,报道国会新闻。 该刊以“合众为一”为信条,每月选登各类书刊的优秀文章。该刊还是第一份以“杂志”作刊名的刊物。 1914年停刊,是英国杂志史上发行最久、最负盛名的权威月刊。 ●威廉和《政治记录》 1802由威廉.科贝特创办。周报 科贝特是19世纪英国激进报人,1797在美国发行《箭猪公报和每日广告报》。1800回英国加入《真英国人报》和《太阳晚报》,后因政见不同辞职,于1802年自办《政治记录》,呼唤言论自由。 拿破仑战争期间入狱,仍坚持出版《政治记录》。后发行以劳工为对象的大众版,获得极大成功。 3.3政府压制与政党报刊 ●英国统治当局控制报业的手段 一、征收“知识税”。 二、实行津贴制度。实际上是津贴收买报纸报人。 三、运用法律制裁。包括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 政府采取种种手段的限禁和控制报纸,使得政党报纸(政党机关报和政党、政府津贴的报纸)居于统治地位,整个报业发展缓慢。 ●知识税1712-1861 1712年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按报纸版面大小收税,旨在限制短期发行的攻击政府的报刊。 印花税法案还规定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被统称为“知识税”。 ●津贴制度 ●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 / 煽动诽谤法的执行 第一阶段1704-1730。沿袭17世纪的司法原则,凡指责、攻击国王、内阁大臣的人都犯有煽动诽谤罪。有名的案件:理查德.富兰克林案。 第二阶段1730-1760。陪审团对煽动诽谤罪的判决,可以不受政府的训令约束,较为自由地表达意见,独立做出判决。 第三阶段1760-1780年。在威克斯案 与“朱尼斯”匿名信案的影响下,出版自由获得一定程度的保障。 第四阶段1780-1792年。司法界对诽谤罪审判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产生争议,并以国会通过“法克斯诽谤法案”告终。 3.4《泰晤士报》的创办 ●《泰晤士报》 ·1785年,印刷商约翰.沃尔特(即沃尔特第一)创办。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三年后定名《泰晤士报》。沃尔特第一主持时,该报公正详实报道国会辩论、各国动态、商业行情等消息。几年后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采用了新式印刷机,报价相对低廉。接受政府津贴。 ·1803年,沃尔特第二主持该报,奉行自由、公正的独立政策,并重用人才。至19世纪中叶该报逐步发展为英国最大、最有权威的报纸,进入所谓“黄金时代”。1855年以后,廉价报纸兴起使该报大受影响,虽竭力维持,但销量已不能与大众报纸相比。 ·1907年,沃尔特家族因为刊载伪造信件陷入债务泥沼,加之经营不善,被迫出售《泰晤士报》。北岩购得后,实施改革。如更新设备,改进报纸内容和编排等。一战后,该报报道军事新闻、评论、图片等,销量达到创刊以来最高纪录。 ·二战中英政府采取绥靖政策。此时《泰晤士报》主编道森(区别于劳森)主张对德妥协,并为希特勒的侵略辩护。1938年曾发表社论,说捷克割让出一个日耳曼居民区,可以“使捷克成为种族更为纯粹的国家”,从而成为该报历史的污点。 3.5知识税的废除 1712-1861 ·19世纪初,英国工业加速发展,工人力量不断壮大。 1830辉格党(自由党前身)战胜托利党(保守党前身),组阁。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组织均要求取消知识税,自由出版报纸。1832李顿在议会上提出废除知识税的议案,但未被通过。 ·英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新兴资产阶级
/
本文档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史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