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荆轲刺秦王

2011-12-04 18页 doc 3M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8349

暂无简介

举报
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东汉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奇石--荆轲刺秦王 INCLUDEPICTURE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808a27dbd586315fd0164e9...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东汉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奇石--荆轲刺秦王 INCLUDEPICTURE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808a27dbd586315fd0164e91.jpg"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2)收:占领。北:名词作状语,向北。略:掠夺,夺取。,至燕南界。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一:交代发生的背景,“兵临城下”。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4)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则虽欲长侍(5)足下(5)长侍:长久侍奉。,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拜访。。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7)(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夫今樊将军(8)(8)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定语后置】(9),邑万家(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0)之地图献秦王(10)督亢:现在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秦王必说(11)见臣(11)说:同“悦”,喜欢,高兴,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2)(12)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也可译为“假如没有太子的话”),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如果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这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有)伤害长者的心思,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 二:太子丹请计,荆轲提出以“樊将军首”为信物,太子丹不忍。为下文设置悬念。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fán wū jī),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13)矣(13)遇:对待。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4)(14)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顾计不知所出耳!(15)(15)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16)见臣(16)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善:好好地。。臣左手把(17)其袖(17)把:握,抓住。,而右手揕(zhèn)(18)其胸(18)揕:刺。,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而燕国见陵之耻(19)除矣(19)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0)曰(20)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此臣日夜切齿拊(fǔ)心(21)也(21)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乃今得闻教!”遂自刎。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怎样对付这件事?”荆轲说:“希望借您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好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然后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将军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进一步说:“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现在才能够听说指教!”于是自杀了。三:故事的发展。荆轲私见樊於期,说出一箭双雕之计。樊於期知恩图报,为荆轲之计而自刎,其言行令人叹惋。    \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22)樊於期之首(22)盛:装。,函封之(23)。(23)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太子听说这件事,骑马前往,伏在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四:太子悲恸,荆轲之计实现第一步。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24)之匕首(24)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cuì)之(25)(25)工:工匠。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以试人,血濡缕(26)(26)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在这时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国徐夫人那儿买到(这样的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用来试用于人,鲜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准备打点行装送别荆轲。五:得到刺杀秦王的利器。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即秦舞阳,说法不一,在史记中为“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27)(27)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乃令秦武阳为副(28)(28)为副:做助手。。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六:配备助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29)(29)有所:有……的人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七:交代荆轲迟发的原因。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30)(3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1)(31)通“已”已经。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今提一匕首入不测(32)之强秦(32)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仆所以留者,所以: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33)(33)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通“诀”,辞别,告别。!”遂发。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向太子)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留下来的原因,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我就辞别了。"于是就出发了。八:怒叱太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至易水上,既祖,取道(34)(34)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高渐离(35)击筑(35)高渐离:荆轲的朋友。,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36)(3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37)(37)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士皆瞋目(38)(38)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9)(39)终己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大家都瞪大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九:易水诀别。“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准备中的高潮。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40)(40)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41)(41)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42)大王之威(42)诚:确实。振怖:惧怕。振,通“震”。,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43)诸侯之列(43)比:并,列。,给贡职如郡县(44)(44)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45)(45)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使使(46)以闻大王(46)动词用作名词,使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使使:派遣使者。通“廷”朝廷。唯大王命之(47)。(47)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对他拜叩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十~十一:荆轲为达刺杀目的,贿赂秦王宠臣,表达忠心,从而得以见秦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十二:荆轲的目的达到,秦王接见燕使。    荆轲奉(48)樊於期头函(48)奉:通"捧",手捧,捧着,两手捧着,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49)(49)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至陛(50)下(50)陛:殿前的台阶,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51)(51)通“震”,惧怕。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未尝:不曾。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52)(52)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稍微。假借,宽容,原谅。,使毕使于前(53)(53)【状语后置】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十三:顾笑武阳。     轲既取图奉之,发(54)图(54)发:打开。,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55)(55)通“现”出现。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拔剑,剑长,操其室(56)(56)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时恐急,剑坚(57)(57)剑坚:剑插得紧。,故不可立拔。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58)柱而走(58)还:通“环”,绕。。群臣惊愕,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59)(5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不得持尺兵(60)(60)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诸郎中(61)执兵(61)郎中:宫廷的侍卫。,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以故:因此。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是时,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dǐ )(62)轲(62)提:掷击。。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63)(63)负剑:负剑于背。!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荆轲废(64)(64)废:倒下。,乃引(65)其匕首提秦王(65)引:举起。,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66)(66)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剑在背上!大王剑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十四~十六:以上是故事的高潮:图穷匕现,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惶急反抗。这一部分描写人物生动形象,荆轲的勇猛无畏,秦王的狼狈惊慌,群臣侍从的失态无奈,无不跃然纸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jī)踞(67)以骂曰(67)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像踞一样;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68)之(68)形容词作状语,活生生地;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十七:荆轲倚柱笑骂。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走上前。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十八:结局:荆轲被斩。 古今字                                                                                                                                                                                                                                                              【信】古: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今:书信    【金】古:铜(古代以铜为金); 今:一种贵重的金属    【涕】古: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鼻涕    【币】古: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货币    【穷困】古: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古: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伤长者之意;今:年长之人    【购】古: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  今:购买    【可以】古:可以凭借;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今:表可能、能够、许可    【有意】古: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    今:故意    【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于是】古:在这时;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顾】古:回头;如:终已不顾    今:照顾,考虑,顾及    【鄙人】古:粗鄙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    今:卑鄙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穷】古:穷尽;如:图穷而匕首见    今:缺少钱财    【假借】古: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   【走】古:跑;如:秦王还柱而走    今:行走   【提】古:读作dǐ,投掷,投打,投击;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垂手拿着    【郎中】古: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    今:称中医医生    【股】古:大腿;如:断其左股。    今:量词。    【左右】古:身边侍臣;左右既前    今:方位名词    【废】古:倒下;荆轲废    今:残废    【复】古:又,再;如:秦王复击轲    今:往复,重复,复习    【深】古:刻毒;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有深度,与“浅”相对    【遇】古:对待;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相遇,遇见    【未来】古:没有来;如:其人居远未来    今:将来,以后    【不顾】古:不回头:如:终以不顾    今:不顾及    【亲】古:亲近,近身:如:则秦王未可亲也; 今:亲爱的人或事物    历史故事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jī),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张开双腿坐在地上,傲慢地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 荆轲刺秦王_连环画/小人书 荆轲雕像 《战国策》 INCLUDEPICTURE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2cb4fefeb8bddf085d600876.jpg" 一、国别体史书,战国末年,秦汉间人编辑。 作者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二、: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三、特点:1.记叙历史事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为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情节,违背历史真实。    2.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1.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名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成语:图穷匕见tú qióng bǐ xiàn (见 通“现”,出现、显现)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示例】: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白热化阶段了。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反义词】:显而易见 、不明真相、扑朔迷离、深不可测    【英 文】:the real intention is revealed in the end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者,蚕食他国,公元前二二八年向北进犯,俘赵王、燕国危在旦夕。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作刺客,决心要杀死秦始皇,以解亡国威胁。    荆轲出发前做三项周密准备:由勇士秦武阳陪同荆轲行刺;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樊性仇人的人头;再拿上燕国打算要献给秦王的最肥沃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为取信于秦始皇的安排,那卷地图更有特别功用,里面藏着刺杀秦始皇的锋利匕首,刀锋上还淬过了烈性毒药。    秦始皇接见荆轲时,见了仇人被斩人头,又听说燕国欲献大片土地,兴奋不已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出现了。荆轲一个箭步跑过去,拿起匕首又拉住秦王,但秦始皇推倒挣脱而逃,衣袖都撕断了,围柱追逐一番之后,秦王才知抽剑砍伤荆轲,众大臣侍卫随后用乱刀将荆轲杀死了。“图穷匕见”现常比喻真相显露出来的意思。   五、刘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撰《说苑》《新序》。 六、荆轲:战国末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据说本是齐国庆氏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卫国原本是春秋时代的大国,后来日渐销侵,多数土地被赵魏夺去了,到了最后,卫国只剩濮阳一个城了,沦落为魏的附庸。河南安阳林州天平山风景区据专家证实是刺秦英雄荆轲的出生地。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燕国处士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也结识荆轲,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   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 见陵、偏袒扼腕、教 (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5段)=〉准备匕首 淬 4、(6段)=〉配备副手 敢、忤 5、(7-8段)人?事?=〉怒斥太子 (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 (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秦王 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 强暴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 天下 (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 共诛 (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 1、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2、对其性质的界定: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正义的、合理的但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的小团体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他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他敢于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人道”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正义性、合理性; 然而,秦王嬴政是时势造就的英雄,秦统一六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纵使嬴执行的是政荒淫无道、强暴人民的残暴统治,罄竹难书凌迟也只有当时代的车轮真正倾轧过这一开天辟地的旷古章节的时候,陈涉、吴广等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农民的揭竿而起才能写下结束他的首映礼。历史规律的普遍存在性和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荆轲刺秦王只能以悲剧告终。 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刺秦的过程: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 (2)运用间接描写的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评价荆轲 1、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2、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4、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荆轲形象分析:有勇有谋 深沉 刚毅 慷慨 爱国 无畏 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表现方法主要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於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於期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成就大义,这对于樊於期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荆轲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一、历代名人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荆轲》中称颂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龚自珍“江湖侠骨”。 刘伯承“挽叶挺(新四军军长)联”说:“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旧的剑客荆轲已经死去,新的智者荆轲破茧而出。 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写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就是神谕,是最高智慧的象征。自知,是神的品格。荆轲通过自省,达到了自知,从而具备了神一样的品格。   这时候的荆轲虽然具备了最高智慧的品格,但不代表他已经掌握了最高智慧。事实上,荆轲仅仅是入门,他的真实智慧并不高,远远没有达到他自己认可的地步。因此有了喝醉后的失落自弃,在闹市街头卖唱、卖笑、卖哭,品行和市井流氓地痞没分别。   智者的智慧也有高低之分,荆轲的智慧由自省而得到提升,究竟达到何等程度呢?后文就有事实告诉我们,现在暂时放下这个问题。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荆轲心志已苦,对于谋士来说,筋骨体肤等等细枝末节变得不重要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这阵东风,是一个人,一个让荆轲真正成为国士的人。这个人,就是燕太子丹。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 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9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9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9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易·长恨歌)   10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   10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10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10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10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10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10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10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10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悯农)   1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1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1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1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1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115、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116、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1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1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啼)   11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 晏殊·蝶恋花)   1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2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2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1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1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12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12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1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13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1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1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13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1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1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14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14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1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1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1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1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14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15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15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5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5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15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15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156、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昇·鹧鸪天)   15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15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1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16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16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163、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164、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165、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166、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   16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168、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16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170、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17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17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17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7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175、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
/
本文档为【荆轲刺秦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