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翁老师

2011-12-04 4页 doc 87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2223

暂无简介

举报
翁老师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1、背景和原因: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甲午战争,1927年东方会议) ②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③蒋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时间及经过:1931年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攻占沈阳。                     3、国民政府的态度:不抵抗 4、结果:①不到半年日军完全占领东北。②1932年...
翁老师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1、背景和原因: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甲午战争,1927年东方会议) ②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③蒋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时间及经过:1931年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攻占沈阳。                     3、国民政府的态度:不抵抗 4、结果:①不到半年日军完全占领东北。②1932年,利用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5、 影响: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表现:杨靖宇与东北抗日联军 部分爱国将士坚持局部抗战(冯玉祥、吉鸿昌)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①日侵略步步紧逼,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蒋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③张、杨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 2、目的: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4、事变后各方态度: ①亲日派:何应钦以讨伐张、杨为借口,调兵遣将,准备对西安发动进攻,欲置蒋于死地; ②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为救蒋紧急斡旋,飞赴西安谈判; ③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 5、结果:经中共努力,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最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重大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标志着十年内战(1927~1936)基本结束,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地点:1937年7月7日 北平西南卢沟桥; 2,、概况:日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严拒。随即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3、影响: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2、日军罪行:屠杀平民和士兵达30多万人,激起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 中国军队的抗战: 1、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2、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 3、为粉碎敌人“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20多万人,发动“百团大战”,影响:牵制日军的进攻,遏制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中共和八路军的声威。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答抗日战争中某中国军队打胜的战役的意义: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等等。 4、日军侵略方针的改变: ①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破产。 ②内容: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中共七大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 时间地点:1945.4 陕北延安 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政治上,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思想上,通过新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组织上,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集体领导。 意义:使全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明方向。(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原因:①1945.5德国法西斯投降; ②美向日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③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④中国军队对日军展开全面反攻。 2、经过: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台湾光复(1895《马关条约》~1945 ) 3、意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4、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勿忘国耻,发奋图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 5、抗战精神:坚强不屈、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单元   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希望通过和平道路,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全国内战。 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目的—— 蒋介石:为争取时间,部署内战。(假和平,真内战)           毛泽东:为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和平,揭阴谋) (3)经过: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4)成果:①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内战爆发(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中共的战略 ⑴战略防御阶段: ①应对蒋的全面进攻:中共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②(敌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转而改为重点进攻,重点目标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应对蒋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⑵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拉开序幕)。建立中原革命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喻为敌人的胸膛、心脏)南京和重镇武汉。 三大战役 一)    背景:从1946年6月起,经过两年多的战斗,解放军兵力迅速增长,兵器装备大为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而国民党则显得兵力不足,士气低落,收缩战线进行重点防御。 二)             三大战役情况: 战役 时间 参战部队 指挥者或重要人物 影响 歼灭、改编敌数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9--11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47余万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粟裕 谭震林 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基本解放,国民党统治濒临崩溃。 55多万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华北兵团 东北解放军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2万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重要时间),南京解放,统治中国 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国民党为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中共为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 ②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中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③中共战略战术正确,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 九、解放战争胜利的启示:,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个大的阶段) (一)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甲午战争) 1、洋务运动——拉开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幕。 2、民族工业的先驱及代表性企业:    A、方举赞和孙英德:1866年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    B、陈启沅:1872年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3、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以轻工业为主;②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城市;③依附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势力。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一战前) (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战期间,持续到1923年前后。    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厮杀,无暇东顾,放缓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四)民族工业的萧条——南京政府成立后到1949年。 “状元实业家”——张謇 A、 救国主张:提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 B、 救国实践:1899年在通州创办大生纱厂。 物质文明的进步 (一)    轮船、火车和汽车 1、鸦片战争前后交通工具的变化:轿子、马车和帆船 → 轮船、火车和汽车 2、中国最早采用的近代交通工具——轮船。 3、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是——“黄鹄号”。1865年由江南机器制造局制造。 4、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轮船招商局。  1873年,李鸿章兴办。 5、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甲午战争后出现第一个筑路高潮。 6、1901年汽车在上海出现。 (二)     电灯、电报和电话 1、照明工具的变革:由过去的油灯、蜡烛 → 新式的煤汽灯、电灯。 2、煤汽灯:19世纪60年代在上海出现。电灯:19世纪80年代上海首先采用。 3、通迅工具的变革:由信、公文—→新式:电报、电话。 4、电报:有线电报:1871年最早的有线电报从上海到香港敷设成功。          无线电报:20世纪初开办。 5、电话:1877年传入上海;上海也是第一个设立电话交换所的城市。 (三)     照相、电影 1、照相术的传入: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 2、电影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1913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1年。 大众传媒的兴盛 (一)《申报》——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报纸出现的意义:见书p125最后段话,了解就行。 (二)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 (三)无线电广播 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7年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   发型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女权 辛亥革命前 (清朝) 剃发留辫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缠足 女主内,男主外 辛亥革命后 (民国) 掀起剪辫运动 男:西服、褂袍、中山装和长衫 女:褂裙、旗袍 官员官职相称, 民间称先生、 某君; 制定“礼制”,鞠躬礼、脱帽礼、握手礼 天足 (解放脚) 开始勇敢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 变化的意义 (影响) 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废跪拜反映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女性地位变化的表现:政治上,从政参军;教育上,女子进学堂,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 注意:列举孙中山在改变社会习俗方面所做的贡献。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新式教育的发端 (一)科举的废除 1、科举制的起止时间:隋朝兴起,1905年(清朝末年)废除,历时1300多年。 2、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不能适应时代需要,考试内容不济实用,,禁锢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才俊。 3、意义:断绝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学校制度),民国后不断改革,到1922年,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留学渐成风气。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京师大学堂: ①诞生:1898年7月,光绪帝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②地位: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也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教育改革: ①时间:1917年;  ②内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③影响: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物 主要贡献 铁路 詹天佑 ①主持建成第一条中国人自行的铁路——京张铁路 ②创造性设计出“之”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 化工 侯德榜 ①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②抗战爆发后,研究成功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地质 李四光 ①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②提出中国蕴藏石油资源的地区,摘掉了中国是贫油国的帽子。 数学 华罗庚 领导学生(陈景润)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 思想文化的演进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的原因:鸦片战争暴露出“天朝”自大的虚妄。 2、思想文化的演进过程:  人物 主要贡献 魏源(地主阶级思想家) ①1842年编著《海国图志》②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影响:对洋务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严复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①译著《天演论》 ②主要内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万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③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全新的思想武器。 鲁迅 (先进知识分子)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阿Q正传》深刻地批判中国的国民性,是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   3、艺术成就: 1)绘画: ①近代画坛的杰出代表徐悲鸿的主要作品:《田横五百士》(见课本)、《九方皋》、《群马》; ②徐悲鸿作品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音乐: ①主要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②聂耳的主要作品:《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现中国国歌); ③冼星海的主要作品:《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
本文档为【翁老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