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到灯塔去_雌雄同体

_到灯塔去_雌雄同体

2011-12-06 4页 pdf 33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7437

暂无简介

举报
_到灯塔去_雌雄同体 JianghanTribune 2007.7 《 到 灯 塔 去 》 : 雌 雄 同 体 摘要:近年来,西方女性主义文论逐渐脱离早期女性与男性对立抗争的狭隘观念,在强 调两性相异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两性的相通性,这与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的 “雌雄同体”概念是一致的。《到灯塔去》最终完成了对旧模式的解构,将一个消除中心、 各种成分重新融合贯通的画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关键词:女性主义;《到灯塔去》;二项对立;雌雄同体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7-01...
_到灯塔去_雌雄同体
JianghanTribune 2007.7 《 到 灯 塔 去 》 : 雌 雄 同 体 摘要:近年来,西方女性主义文论逐渐脱离早期女性与男性对立抗争的狭隘观念,在强 调两性相异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两性的相通性,这与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的 “雌雄同体”概念是一致的。《到灯塔去》最终完成了对旧模式的解构,将一个消除中心、 各种成分重新融合贯通的画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关键词:女性主义;《到灯塔去》;二项对立;雌雄同体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7-0124-04 □ 方亚中(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成都 600065) 张亚楠(武汉体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武汉 430079) 文学 一、关于雌雄同体的概念 关于雌雄同体的概念,柯勒律治曾说,伟大 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两性因素并存的①。心理学 家荣格也提出过男性在他们的意识中隐藏有女性 情思。劳伦斯·利普金的《弃妇与诗歌传统》一 书从诗学传统的角度探讨了“弃妇”之诗,这些 诗以男人借女子口吻来叙写,达男人被弃之 感,显示了两性之间的相通性。卡洛琳·郝贝兰 认为,无论在神话、宗教还是在哲学和文学中, “雌雄同体”或“双性人格”都应该是一种最高 的完美理想。她的《朝向雌雄同体的认识》一书 丰富和发展了女性主义文论,对女性主义摆脱男 女对立的狭隘观念具有开拓的意义。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弗吉尼亚·吴尔 夫也谈到雌雄同体的概念。看到一男一女在街上 相遇后一起钻进出租车子时,她感觉到这是两者 分开后又自然融为一体。这一景象使吴尔夫产生 了这样的疑问:“是否心灵和躯体一样,也有两 性的区别;是否心灵也要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完 美的满足和幸福?”②于是她勾画出这样一幅心灵 的草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宰 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一种是女性因素;在男 人的头脑里,是男性因素压倒了女性因素;在女 性头脑里,是女性因素压倒了男性因素。正常而 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 融洽。”吴尔夫把雌雄同体概念直接运用到创作 之中,认为纯粹男性的心灵不能创造,纯粹的女 性心灵也不能。要使创作得以实现,艺术家的心 灵要完成一段婚姻。她这样描述说:“在心灵 中,男女两性因素必须有某种协调配合,然后艺 术创作才能完成。男女这两个对立的性别,必须 结合成完满无缺的婚姻。如果我们意识到,作家 要把他的经历完美而充分地表达出来,那就一定 要敞开整个心灵。必须有自由而平静的心境。不 允许有一个轮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噪音,不允许有 一道光线闪烁不定。窗帘一定要严密无缝地拉 拢。那位作家,我想,他的创作经历一旦完成, 他必须躺下来,让他的心灵在黑暗之中庆祝它的 婚礼。” 用雌雄同体的概念来解读吴尔夫的小说《到 灯塔去》,我们会发现,从海滩的聚会到驶向灯 塔再到油画的完成,这期间经历了对立、走出对 立、走向雌雄同体的过程。 二、《到灯塔去》中的对立因素 在《到灯塔去》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人是 中心,男人有骑士风度,男人英勇刚毅,男人订 立了条约,统治了印度,控制了金融,显示了非 凡的气魄;女人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按拉姆齐夫 人的说法,女人必须要结婚,“一个不结婚的女 人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东西”③。在男人看来, 女人不能写诗,女人不能绘画;女人的天职就是 要取悦于男人。拉姆齐夫妇所代表的是典型的男 女对立。拉姆齐是一家之主,他要确信自己处于 生活的中心,确信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人物。他 “对平凡琐事闭目塞听,充聋作哑,但是对超凡 脱俗的事情却如鹰隼一样敏锐”。拉姆齐夫人则 124 江汉论坛 2007.7 是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其职责就是处理日常事 务,照看好孩子,努力做到使丈夫满意,让男人 夸奖。 小说一开始就突出了父与子的对立。拉姆齐 在孩子面前一本正经,没有父亲的慈爱,只有家 长的威严,小詹姆斯一直把他视为一个暴君,对 父亲没有一点好感。去灯塔的愿望被父亲化为泡 影之后,小詹姆斯的感受是:“如果当时手头有 一把斧子,或者火钳,或者任何一种武器能把父 亲的胸膛捅开一个窟窿,让他当场毙命,詹姆斯 准会毫不迟疑地动手”。当他长大成人时,他觉 得反抗的时机已到。直到去灯塔的途中,詹姆斯 一直记着昔日的信条:“拿一把小刀刺父亲的心 脏”。而今他已长大成人,他“要追踪和消灭他 所谓的暴政和独裁———强迫别人干他们不愿意干 的事情,剥夺他们说话的权利”。“似乎有一根 绳子将他缚在那里,父亲给绳子打了结,他要想 逃脱,只有拿起一把小刀,直刺⋯⋯” 另一种对立是理智与情感。拉姆齐先生从事 哲学研究,那里只有生硬的事实,刻板的逻辑。 他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什么叫谅解,什么叫亲 情。对妻子只有索取,没有奉献。连小詹姆斯都 能感觉到母亲的牺牲和父亲的自私,他“感到她 的全部力量都燃烧起来,被那只铜壶嘴吮吸和遏 制,被那男性干枯的半月形镰刀无情地撞击着, 一次又一次,要求得到同情”。莉莉也看到了拉 姆齐的琐细和自私:“他被惯坏了;是个暴君; 把拉姆齐夫人折磨得要死。”不幸的是,夫人过 早地去世了,这使得拉姆齐就像倒了精神支柱, 留下了疲软的躯壳。在“时过境迁”部分中,一 句置于方括号中的交代是耐人寻味的:“一个阴 霾的早晨,拉姆齐先生沿着小路踉跄走来,他伸 开双臂,可是拉姆齐夫人已于前一夜里溘然去 世,没有人投入他张开的怀抱。” 还有表面与实际的对立。从表面看,拉姆齐 先生事业有成,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羡慕。他的 学生查尔斯·坦斯利一生最高的愿望就是仿效老 师,希望有一天“走在队伍里,穿上博士袍,戴 上博士帽”,进而“获得一个大学研究员的地位, 一份教授的职务”。奇怪的是,拉姆齐希望别人 赞扬,但面对赞扬又很不自在。他严密的逻辑思 维能力并不能使他控制对自身的判断力。他总是 有一种挫败感,并总是在人前以谦虚的表现来掩 盖内心的自卑。他对妻子说“他是个失败者”, 把答应给年轻人要做的讲座说成是“胡言乱语”。 对此,班克斯和莉丽既同情又反感,他们共同的 感觉是,拉姆齐“有点像伪君子”。莉莉讨厌他 的狭隘、他的盲目。“他不加掩饰地要别人恭维 他,赞美他,他的小伎俩骗不过任何人”。在莉 丽看来,威廉·班克斯比拉姆齐优秀:“你不爱 虚荣;你毫不自私⋯⋯赞美之词对你来说是一种 侮辱;你为人宽厚,心灵纯洁,是真正的男子 汉!” 表面和实际的对立在第一部分的第 17个片 段中也有所表现。从表面上看,拉姆齐夫人通过 精心准备的晚餐为客人们带来了秩序、安定和统 一,赢得了大家的赞许。实际上,宴会上的气氛 并不融洽。班克斯“宁愿独自就餐”,认为参加 宴会“完全是浪费时间”,他来的理由是“如果 他不来,她一定会伤心”。坦斯利在宴会上有一 种受冷落的感觉,抓住机会大发议论,指责政府 对渔民的态度,并对那些温文尔雅的文明人表示 怜悯,预言“有朝一日,他们会像一捆捆羊毛和 一桶桶苹果一样,被他体内蕴藏的炸药炸得飞起 来”。接着是那可怜的老奥古斯塔斯提出再要一 盘汤,这使拉姆齐先生内心很不高兴,因为他最 讨厌在他吃完饭以后看见别人再吃东西。还有保 罗和明塔姗姗来迟。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 但事后我们知道,他们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这 一切不稳定的因素给拉姆齐夫人带来负担。幸好 她叫厨师精心准备了具有法国风味的牛肉汤,这 就使话题转到了这道不寻常的菜上,暂时缓解了 局势。当班克斯称她的最后一道菜“真是一份杰 作”时,拉姆齐夫人顿时觉得“他对她的爱和崇 敬又全部回归了”,她“又可以品尝胜利的喜 悦”,与他们“眉飞色舞”地“谈笑风生”了。 她似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确也影 响了她周围的每个人,可惜的是,事情的发展总 与她的愿望背道而驰。 最后再看看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在 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独立自我 的人物,他们有确定的价值观念,凡事有道可 循,有理可依,有法可治。对那些思想家来说, 生活有一种固定性,事物的秩序有一种消除疑虑 的稳定性。看到周围的世界井井有条,他们确信 可以消除内心的疑虑。战争、死亡、瘟疫、疾病 也时有发生,但人的坚定信念可以战胜对这一切 的恐惧。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彼此相通,人的目 的和人的行为协调一致,活着有价值,死了也是 死得其所,因为他们相信正义、真理、事业,相 信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等。社会发展到维多利 亚晚期,特别是经历了世界大战之后,传统价值 125 JianghanTribune 2007.7 观念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一切都受到质疑,稳定 的秩序不复存在,人们的信仰发生危机,身份认 同发生危机。孤独和异化成为生活的焦虑,其根 源在于内心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有一道无法沟通 的深壑。当人们发现自己想象出来的那种完整的 身份与自己在这个确定的世界上真正的存在并不 完全吻合时,他们就会发生异化,自我和秩序产 生分离感。在现代主义者看来,试图解决异化问 题是徒劳的。自我变得那样破碎,世界变得如此 陌生,要把“我是谁”与“我活着的目的是什 么”协调起来是不大可能的。在社会不再能够提 供坚实的基地使人们保持完整的自我的情况下, 拉姆齐夫人企图在人们之中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让她周围的 人进入安全的轨道,在社会上各得其所;她用二 项对立的模式理解人生,用传统的方式把握事 件,这就注定了她努力的失败。 三、走出二项对立 在小说的三部分中,第一部分涉及到确立了 的旧秩序,也就是典型的二项对立模式;第二部 分涉及到旧秩序的摧毁,也就是说,传统的价值 观念荡然无存;第三部分涉及的是新秩序的建 立,也就是消除二项对立、走向雌雄同体。父子 和解、夫妻精神上的团聚、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是 走出二项对立的标志。 从小说开始谈明天到灯塔去到十年后完成去 灯塔的旅行,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到灯塔去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是因为拉姆齐 的缘故。他象征父权社会的权威者。儿子生活在 父亲的阴影里。他在痛苦中挣扎,试图摆脱父亲 的束缚。但是,到灯塔去给父子提供了和解的机 会。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眼前的父亲有时“表现 得非常通情达理”,这让詹姆斯联想到父亲近来 的言行有令人惊诧的时候。他想象自己和父亲在 荒野上,那里只有他们俩的脚印,只有他们俩彼 此相知。于是他又问自己,“那么这种恐惧、这 种仇恨又从何而来?”更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父 亲夸耀儿子“像个天生的水手一样为他们掌舵”。 听到这样的话,姐姐卡姆暗暗地为弟弟祝福, “她知道这是詹姆斯一直想得到的”,他“终于如 愿以偿”。虽然他“微蹙着眉头,显得一本正 经”,但卡姆知道,“他太高兴了,不愿意别人 分享他的喜悦”。父亲的举止与从前判若两人。 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主动找孩子们聊天,还 夸奖儿子“干得漂亮!”当帆船乘风破浪驶往灯 塔时,拉姆齐先生心潮起伏,眼前豁然开朗。他 好像体味到了什么是亲情、慈爱、谅解、温馨。 此时,姐弟俩“抵抗暴君,宁死不屈”的协议已 不攻自破。其实,卡姆早已被父亲征服,现在她 有一种安全感,“可以随心所欲地思想,不会坠 落悬崖或溺毙海底,因为有他在这里留意着我”。 至此,这个家庭终于走出了二项对立的模式,不 再是过去的那种紧张对峙的局面,而是显得关系 融洽,彼此沟通。于是,这次航程便有了特殊的 意义。到灯塔去既是一次物理的旅行,也是一次 精神上的旅行。到灯塔去意味着超越时空,超越 自我,建立新的秩序,达到新的平衡,进入理想 的精神境界。灯塔是拉姆齐夫人的象征,在这 里,理智与情感达到平衡,夫妻由对立走向了互 补。此刻儿子告别孩童时代,实现了与父亲的沟 通,同时拉姆齐夫妇在精神上团聚了④。 四、走向雌雄同体 在这个混乱多变的世界里,终极的意义不可 获得,破碎的自我要想看到结局、结束异化是不 可能的,但在片刻中获得顿悟、把握意义的可能 性还是有的。拉姆齐和莉莉就是在这样的片刻捕 捉到了某种重要的东西。如果把意义放在这片刻 上,而不是在结果上,那么人生会有很多这样具 有意义的片刻。到灯塔去意味着消除了对立,平 衡了心态,走向了雌雄同体,莉莉正是捕捉了这 存在的瞬间,把它再现在她的艺术作品里。托 丽·莫依说,正是莉莉“解构了这种致命的对立, 看到了它的有害影响,并努力使自己在一个还很 严格的父权秩序中按自己的方式作为女人生活, 对社会要她遵循的那种摧残人的定义不予考虑”。 与到灯塔去的情形一样,莉莉的油画也是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前,她就想画一幅母 子图。在与拉姆齐夫妇的接触中,她既受到他们 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主见。她对拉姆齐夫人 很感兴趣,总想从她身上捕捉到某种不寻常的东 西,因为拉姆齐夫人能从她的生活中创造某种整 体的东西。她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审视拉姆齐夫 人,把拉姆齐夫人的精神再现在油画中。奇怪的 是,莉莉把拉姆齐夫人给儿子念书描绘成“紫色 的三角形色块”。这位母亲是出名的美人,是受 人类普遍崇尚的偶像,把母子处理成一块紫色的 阴影,而且丝毫没有亵渎的意思,这是画的不寻 常之处。 126 江汉论坛 2007.7 将拉姆齐夫人放在与光亮形成对比的一片阴 影之中,而不是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这是莉莉 的初衷,但这种处理方法始终没变。也就是说, 莉莉一开始就有解构拉姆齐夫人的念头,只是当 时她不能很好地把“右边的这片景物和左边的那 片联系起来”,不知怎样“填补前景空旷”,并使 “整体的统一”不受到破坏,因此这幅画被搁置 起来。 拉姆齐夫人不在画面中心,这就否定了激进 女性主义标榜的女性的差异性、女性的优越性。 这种标榜不是莉莉的意图,说到底,这不是作者 的意图。作者的解构不是把以男性为主的二项对 立完全颠倒过来,“莫依认为,吴尔夫拒绝接受 那种把男性沙文主义完全颠倒过来的女性主义”, 吴尔夫对女性主义的总的贡献就是“认识到性属 身份是社会构筑的,也是可以挑战的,可以转化 的”,“她拆解了性属的本质主义概念,在她的 现代主义小说中把固定的视点都分散了” ⑤。 十年过去了,莉莉的阅历自然也增多了。在 婚姻的问题上,她虽然是个单身,似乎位于圈子 以外,但她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艺术家的洞察 力,有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例证,所有这些加深 了她对拉姆齐夫妇的认识,这是使被搁置的油画 得以完成的保证。 十年前,莉莉设法抵制了拉姆齐夫人在婚姻 上的影响,没有按照夫人的意志行事,而是自己 走出一条不同的路,与传统的概念相对抗。可 是,夫人身上的确有“某种令人惊诧的东西”, 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威慑力”,使得莉莉拿自己 “贫乏的精神世界”与拉姆齐夫人“丰富气质” 对比,觉得“坐在保罗身边显得相形见绌”。她 既羡慕敏塔的“千姿百态”,但又为敏塔必须面 对这些毒牙而害怕,庆幸自己没有结婚。于今拉 姆齐夫人已去世多年,她仍然觉得“她侥幸地逃 过了婚姻的陷阱”。一直以来,她也没有放弃画 画,尽管她的画永远不会受到欣赏。总之,她按 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去考虑传统的习俗与礼仪之 类的东西。现在也是她随心所欲地处理她的油画 的时候了。看到拉姆齐的愿望样样落空,“心里 不禁有点幸灾乐祸”。雷勒夫妇婚姻并不美满, 保罗出入咖啡馆,搞了情人;莉莉没有嫁人,没 有按照她的意愿与威廉班克斯结合。所以莉莉可 以大胆地嘲笑她,“可以藐视她的意愿,篡改她 那些有限的、落伍的观念”。还有她的美,那种 惊人的美,她也可以评价一番。“美有她的缺 憾———它来得太容易,它来得太完全。它使生活 凝固———冰结了”。在美的掩盖下,内心的小小 骚动都被掩盖了。莉莉无法知道拉姆齐夫人在责 骂园丁肯尼迪的时候脸上是怎样一副表情。拉姆 齐夫妇的生活对莉莉来说是个谜。她从老迈克儿 的举止中看出,“他不太喜欢她(拉姆齐夫人) 的某些品质”。她觉得“有些人认为她太主观, 太强硬。而且她的美貌也可能让人不舒服”, “而且她对丈夫太软弱。她听任他暴跳如雷。而 且她总是沉默不言。谁都不清楚她究竟是怎么回 事”,“她冲动、性急;他神经质、郁郁寡欢”。 他们在一起是否真的幸福是莉莉困惑的问题。说 他们幸福,拉姆齐夫人在海滨聚会之后“只享受 了不到半年”便去世了。说他们不幸福,在人群 面前他们是那样的亲密,总能彼此达成谅解。这 个问题反映到画面上就是平衡的问题。“不知为 什么,她总是无法在两股针锋相对的力量之间取 得瞬间的平衡;那便是拉姆齐先生和她的画作; 而这种平衡又是必不可少的”。 当莉莉意识到他们的船只已经抵达时,她的 灵感油然而生。她走向画布,看到上面有“绿色 和蓝色”,有“起伏的线条”,台阶“空空荡荡”, 画布“一片模糊”,“她一阵冲动,好像刹那间 终于看清了它,她在中央添了一笔”。就这样, 她终于完成了油画,终于画出了她心中的幻觉。 这幅油画能说明什么呢?首先,中间是空 白,这意味着中心的消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 看,是男性中心的消除。其次,画的两片风景是 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于是互通就有了可能。 其三,两片画面必须要连接,中间不能完全是空 白,互通成为必要。 没有固定的身份,没有固定的性属,将视点 分散,将中心消除,让各种成分重新融合,彼此 沟通,这就是吴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在小说中的体 现。莉莉用的是油画的形式,作者用的是小说的 形式,两者都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注释: ①② 参见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 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157页。 ③ 弗吉尼亚·吴尔夫:《到灯塔去》,马爱农译,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④ 参见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⑤ Raman Selden etal, A Reader'sGuide to LiteraryTheory,Beijing:ForeignTeachingandResearch Press,2004,pp125-126. (责任编辑 刘保昌) 127
/
本文档为【_到灯塔去_雌雄同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