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醒脑解痉_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_醒脑解痉_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2011-12-06 2页 pdf 123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070

暂无简介

举报
_醒脑解痉_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58 例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赵真豪  指导 : 吴  节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 : 目的 : 观察“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 , 为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 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 :“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58 例 , 并与常规针刺法 62 例比较。结果 : 治疗组改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 77159 % , 愈显率 41138 %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7174 % ,...
_醒脑解痉_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58 例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赵真豪  指导 : 吴  节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 : 目的 : 观察“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 , 为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 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方法 :“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58 例 , 并与常规针刺法 62 例比较。结果 : 治疗组改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 77159 % , 愈显率 41138 %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7174 % , 愈显率 32126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 但两组疗效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105) 。结论 : ““醒脑解痉”针法在改善卒 中后痉挛性肌张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比较 , 有一定的优势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105) 。   关键词 :“醒脑解痉”针法  卒中  痉挛性肌张力   中图分类号 : R2451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0 - 3649 (2007) 10 - 00113 - 02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 (CVA) , 是一组发病率、 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的疾病[1 ] 。痉挛性肌张力增 高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 , 是指肌肉紧张度在 牵张反射中随速度增加而加强并伴有亢进的腱反射 , 系牵张反射被释放而增强所致。笔者采用“醒脑解 痉”针法治疗 , 与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对照 观察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根据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诊断 (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 和《各类脑血管疾 病的诊断要点》[2 ]中脑出血和脑梗塞诊断标准 , 并进 行 CT或 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其中男 70 例 , 女 50 例 ; 年龄最小 41 岁 , 年龄最大 78 岁 ; 病程最短 29 天 , 最长 1 年 ; 脑出血 44 例 , 脑梗塞 76 例。按区组 随机分为两组 (醒脑解痉针法组 58 例 , 常规针法组 62 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治疗前 两组肌张力 (MAS) 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 异 ( P > 0105) 。 2  治疗方法 211  醒脑解痉针法组  ①取穴 (均以患侧为主) 顶 颞前斜线 (偏瘫对侧) , 照海透申脉 , 三间透后溪 , 曲泉。②操作 : 顶颞前斜线 : 消毒头皮 , 将 1 寸针 快速平刺透过头皮 , 进针 15mm~20mm 达到腱膜下 层。第一针 : 从前顶进针 , 针尖向悬厘。第二针 :   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 , 小儿 穴位补泻及腹部的直接操作 , 能调节肠胃蠕动 , 改 善肠胃血液循环 , 加速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 , 促 进炎症消散 , 利于组织修复。其中捏脊法广泛涉及 督脉、足太阳等经络以及重要的脏腑腧穴 , 故能有 效的调节阴阳 , 补益脾胃气血 , 培元固本 , 具有健 胃强脾、通络活血、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的功效 , 对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具有显著效果。四缝为经 外奇穴 , 在第 2~5 手指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 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 , 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疾、百日 咳和肠虫症等。四缝穴是有独特疗效的微针系统。 早在我国古代的手相图上就标明 , 食指到小指的四 缝穴依次代着小肠、三焦、肝、命门等多个不同 的脏腑 , 能直接通过手三阴经与全身经络紧密相连。 现代的手针疗法体现了这一理论 , 并以此理论为基 础得到发展。张颖清发现的穴位分布全息律认为人 体任一节肢或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穴位排布 , 恰象 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 , 每二节肢相联部位的穴位总 是对应着在整体上相距最远的两极[5 ] 。四缝穴在根 据全息律所决定的穴位分布位置中 , 既处于指掌节 肢的胃穴腹侧位置 , 又处于近端指关节两节肢的交 界处 , 故同时能对应胃部、头部和足部 , 或上、中、 下三焦。正是由于四缝的特殊位置是由多穴位组成 的优势 , 确立了四缝穴有退热消炎、通畅气机、调 和脏腑等多种治疗功效[6 ] 。观察中发现 , 小儿脏气 清灵 , 随拨随应 , 点刺四缝加推拿疗法对改善患儿 腹泻及全身症状有着明显的疗效 , 可缩短病程 , 减 轻患儿病痛 , 简便易行 , 经济实用 , 无副反应 , 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 婴幼儿腹泻防治方案 [J ] . 中华 儿科杂志 , 1987 , 25 (3) : 175~176    [2 ] 金义成 1 小儿推拿 [ M]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 , 1981 : 184    [3 ] 方鹤松 , 段恕诚 1 腹泻病疗效标准的补充建议 [J ] . 中国 实用儿科杂志 , 1998 , 3 (6) : 394    [4 ] 张振  , 曲祖贻1 厘正按摩要术 [M]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90 : 8    [5 ] 张颖清1 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 [M] .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 , 1982 : 10    [6 ] 王伏峰 1 点刺四缝治疗小儿疾病之新用 [J ] . 浙江中医药 杂志 , 2000 , 35 (11) : 495~496 (收稿日期  2007 - 06 - 29) ·311· 2007 年第 25 卷第 10 期 Vol125 ,No110 ,2007 四  川  中  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顶颞前斜线上五分之二处进针 , 针尖向悬厘。第 三针 : 从顶颞前斜线下五分之一处进针 , 针尖向悬 厘。快速震颤法 , 交替行针共持续 2min , 留针 30min。照海透申脉 : 1 寸针 , 照海刺向申脉、申脉 刺向照海 , 以患者得气为原则 , 两针同时施快速捻 转手法 , 并配合功能锻炼 , 频率 30~40 次/ 分。操作 1min 后留针 30min。三间透后溪 : 1 寸针 , 三间刺向 后溪或后溪刺向三间 , 得气为要。两针同时施快速 捻转手法 , 操作 1min 后留针 30min。曲泉穴 : 运用 苍龟探穴针刺法。115 或 2 寸针 , 每一次针刺 , 都必 须由浅入深 , 分三部徐徐而进 , 待针刺得到感应时 , 则一次退至穴位浅层 , 然后改换方向 , 再直刺进针 至地部 , 得气后留针 30min。 212  常规针法组  ①取穴 : 即“醒脑开窍针法”, 取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 灸治疗学》2003 年 1 月第一版中风 (中经络) 选择 用 : 内关、人中、三阴交 (主穴) 、极泉、尺泽、委 中、足三里 (配穴) 。②操作 : 内关直刺 10~25mm 提插捻转泻法 1min。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 5 分 , 施 雀啄泻法。三阴交直刺 1~115 寸予提插补法。极泉、 尺泽、委中、足三里均直刺 1~115 寸采用平补平泻 法。留针期间行针刺手法 2~3 次。 213  治疗周期  治疗组和对照组 , 针刺治疗每日 1 次 , 每周治疗 5 个工作日 , 共计治疗 4 周 (20 次) 。 3  疗效观察 311 疗效标准  肌张力评定 : 改良 Ashworth 量表 (MAS) 采用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 : 疗效指数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 分×100 %。基本痊愈 : ≥90 % ; 显效 : ≥60 % ; 有 效 : ≥30 % ; 无效 : < 30 %。 312  治疗结果   31211  治疗后两组肌张力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组总 有效率 77159 % , 愈显率 41138 %。对照组总有效率 67174 % , 愈显率 32126 %。愈显率和总有效率两组 比较 :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105) 。 31212  两组肌张力评分变化  表 1~表 3 显示 , 组 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 治疗组和对照组上下肢肌 张力均有改善 , MAS 评分下降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105) ; 治疗后组间比较 : MAS 评分治疗组略高 于对照组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105) 。 表 1  治疗组治疗前后 MAS评分自身比较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上肢 3160 ±0162 2157 ±0153 2135 < 0105 下肢 3158 ±0155 2146 ±0151 2129 < 0105 表 2  对照组治疗前后 MAS评分自身比较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上肢 3153 ±0153 2156 ±0149 2126 < 0105 下肢 3152 ±0150 2147 ±0147 2131 < 0105 表 3  治疗后两组间 MAS评分比较 治疗组 n = 58 对照组 n = 62 t P 上肢 2157 ±0153 2156 ±0149 0110 > 0105 下肢 2146 ±0151 2144 ±0147 0113 > 0105 4  讨  论   近年来针刺治疗卒中后张力增高的相关报道逐 步增多 , 但其治疗理论缺乏中医的整体治疗观。多 数临床报道 , 没有随机、对照、盲法 , 或样本量普 遍偏小 , 可重复性差 , 影响了其疗效的科学性和可 信度[3~4 ] 。笔者根据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出“脑 —跷脉 —十二经脉 —经筋”四位一体治疗脑卒中后 肌张力增高的新方法。   中医“脑”的再认识 : 《灵枢·经筋》记载 : “左 络于右 , 故伤左角 , 右足不用 , 命曰维筋相交。”这 里“维筋相交”客观地反映了现代医学关于神经系 统“锥体交叉”的解剖学特点[5 ] 。“脑 —跷脉”: 跷 脉起于跟部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 , 具有交通一 身阴阳之气 , 调节肢体运动的作用 , 使下肢灵活跷 捷。因此调节跷脉亦能治疗脑的病变 , 从而治疗中 风偏瘫、肌张力增高 , 跷脉的作用应该重视。“脑 — 十二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 : “十二经脉 , 三百六十五络 ,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此脑 的病变可以反映在十二经脉上 , 导致十二经脉气血 闭阻 , 直接影响脑所主宰的运动机能。经筋 ———受 十二经脉、跷脉枢纽共同调控 , 筋病多影响肢体活 动。跷脉对阴阳的沟通 , 对循行于四肢、身体内外 两侧的经脉 , 起到了很好的联络作用 , 卒中后 , 这 样的调控失于偏废 , 经筋失于濡养而表现为拘挛。 综上所述 , 脑、跷脉、十二经脉、经筋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 , 共同构成“脑 —跷脉 —十二经脉 —经筋”, 通过经络连属、气血运行调节、阴阳交会等内在关 联性 , 在结构和功能上将脑、跷脉、十二经脉、经 筋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 “醒脑解痉”针法在治疗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总 有效率、愈显率均好于常规针刺组 , 但在 统计学上 和常规针刺组无明显差异。由于研究时间有限 , 样 本量不够 , 该研究结论不应该成为终点结论。但是 , 该研究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前景 , 我们将继续开展大 样本的 RCT研究。 参考文献    [1 ] Rothwell PM. The high costof not funding stroke research : a com2 parison with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J ] . Lancet , 2001 , 357 : 1612~1616    [2 ] 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 断要点 [J ]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1997 , 17 (5) : 312    [3 ] 王爱国 , 王振华 1 早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 168 例康复疗 效分析 [J ] . 中国针灸 , 1997 , 17 (9) : 537    [4 ] 王晓清 , 李江 1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 响 [J ] . 齐鲁医学杂志 , 2002 , 17 (4) : 331~331    [5 ] 吴节 , 奎瑜 , 蔡雪梅 1 醒脑解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 增高机理探讨 [J ] . 四川中医 , 2005 , 23 (3) : 12~13 (收稿日期  2007 - 06 - 26) ·411· 四  川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7 年第 25 卷第 10 期 Vol125 ,No110 ,2007  
/
本文档为【_醒脑解痉_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