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03 适合儿童的成长

003 适合儿童的成长

2011-12-09 11页 doc 64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7837

暂无简介

举报
003 适合儿童的成长基础原文的翻译 儿童的教育与改革 第一册 Die Erziehung des Kindes vom Gesichtspunkte der Geisteswissenshaft 精神科学研究的作用 人的本质的不同范围 形成过程的三个时期 幼儿时期的教育 儿童时期的教育 青少年时代的教育 作者:Rudolf Steiner 1999年直接从德文翻译,2004年修改 版权所有Rudolf Steiner Nachlassverwaltung Dornach/Swizerland。GA 34 精神科学的作用 过去的生活方式...
003 适合儿童的成长
基础原文的 儿童的教育与改革 第一册 Die Erziehung des Kindes vom Gesichtspunkte der Geisteswissenshaft 精神科学研究的作用 人的本质的不同范围 形成过程的三个时期 幼儿时期的教育 儿童时期的教育 青少年时代的教育 作者:Rudolf Steiner 1999年直接从德文翻译,2004年修改 版权所有Rudolf Steiner Nachlassverwaltung Dornach/Swizerland。GA 34 精神科学的作用 过去的生活方式,通过现代社会出现的变化失去它本来的作用。因而现代生活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和要求,例如:社会地位不平等,男女不平等,教育问题,立法问题,医疗问题等等。人们利用很多不同方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自己以为找到了不同解决方法的人也很多。这些不同的方法可以归纳为:革命主义,改革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介于这三种主义之间的方法。 可是,谁对生活现象看得比较深,谁就免不了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往往解决不了现代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原因是想改革的人没有真正地了解生存的根源。谁要提出将来问题改革的方法,谁就需要深入研究现代生活,不能只看问题的表面。 人的生存象植物的生长一样,不仅包括现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状态,还包括将来要产生的状态。当你看到这样一株目前只长着叶子的植物,就应该想到它将来还会开花结果。在我们还看不到的植物的未来状态里,存在着开花结果的本性。一个人,如果仅仅研究现在能看到的表面,怎么能说明植物的一切呢?只有了解了植物的本质,才能完全说明植物的一切。 一个人的生存同样包括现在的状态和将来要出现的个性特征。为了能弄清一个人的将来,我们需要研究他的掩藏的本质。可是我们现时代的人不愿意这样做,现代的人只管表面出现的问题,却没有耐心,也没有信心和把握去研究隐藏的问题。另外,说明植物比说明人简单得多,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植物每一年都要开花结果。可是每一个有自己特点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人的生命将来要开的花在过去没有出现过。虽然人的特质的存在,如同一株只有叶子的植物也潜在地存在着花的性质一样。 如果看到人天性中存在的本质,我们就有办法说明一个人的将来。只有我们深入研究去找出改革的方法,改革才会实用有效。 只有我们用精神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思想观念的基础,我们才能去了解人的本质。所谓的精神科学,是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精神科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它所能起的作用。精神科学不应该是僵化的理论,也不应该是那种为了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神秘理论,更不应该是只对提高个人精神境界有作用的理论。最可怕的是用精神科学的知识来满足个人的心理或者物质上的享受。也不要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兴趣或者观点来看它们以外的精神科学。有政治或经济上兴趣的信教对一个人的独立发展有害处。这种迷信只是排除自己能力的。精神科学应该是一种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类发展的方式。精神科学,应该不仅对社会的主要问题,而且对每个人心里的困难都能起有效的作用。 但是,一定会有很多人怀疑精神科学有这样的作用,认为它是没有道理的。革命派、改革派、保守派和所有不同类型的人,都对精神科学有怀疑。因为精神科学的基础和这三种人的思想相差太远,精神科学不适合他们的思想。精神科学所包括的范围比他们所包括的范围要多。精神科学所讨论的问题是不属于政治性的问题。 精神科学的根源只能是对于生存真正的了解。谁悟解到了生存的规律,谁就一定能从生存找到自己的责任,而不会胡乱提出什么设想。因为他知道现在生存的规律也是将来生存的规律,所以研究精神的人不可能不管现在存在的事实。不管根据精神科学的研究发现有多少进行改革的必须,也不能抛开现在存在的事实,而只能在存在的事实中找到将来发展的萌芽。精神科学家也知道,所有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所以精神科学研究能在现在的事实中找到改革的萌芽和能生长的能力。精神的研究不是凭空构想出的,而是从已经存在的事实中找到。找到的方案很自然地就会变成计划,因为它如实得反映了人的天性本能的发展。 所以,通过深入人类的天性去研究精神,可以找到解决现代生活主要问题的最实际的、最富有成果的办法。 这本书要介绍的是对教育的办法。这种方法不是要求,也不是计划,而只是介绍孩子的天性,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看出理想的教育方法和它的必要性。 人的本质的不同范围 如果想认识到孩子成长的本质,我们也需要了解人类的天性。 感官注意到的和物质主义观点所承认的人,对精神科学的研究来说,只是人的本质的一个部分或者范围,那就是躯体。躯体在物质条件下存在,由普通物质构成,跟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无区别。根据精神科学的研究,人的躯体和矿物一样,由各种物质元素构成、在化学和物理作用等等条件下存在,受物质规划、支配。 除了这些之外,精神科学还要承认人本质的第二个范围,就是构造生命的力量。它的状态跟躯体相反,是呈蒸汽状的。 不久以前,人们开始认识到,他们以前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的理解是不科学的。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人们普遍认为构成矿物的力量,不可能是矿物自己的力量,而是矿物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构造生命的力量。当时的人们通过想象,认为象磁铁吸引铁一样,植物、动物和人的内部肯定有某种力量在起作用,才造出不同的生命现象。后来,物质主义的产生使人们改变了这种想象,就以为,活着的躯体象没有生命的矿物质一样,受化学物理等作用,只是躯体结构比较复杂,功能比较多。现在,只有最保守的物质主义者才会说构造生命的力量不存在,大部分自然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都直观地意识到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存在,但对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具体表现却研究不了。 现代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对构造生命的力量的研究在看法上虽然比较接近,不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现代自然科学根据感官的认识,依靠智力进行推论,认为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着这种构造生命的力量。可是这样做不是科学的。精神科学只承认通过真正的研究得来的知识,从研究的结果来认识事实。这里,特别要强调精神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按照自然科学的说法,感官是人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础,没有感官做基础是不能研究事物的,然而依靠感官能感知到的事物是有限的。对精神科学的研究来说,这种依靠感官作为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承认他所摸到的和能判断到的某个部分,不承认他不能通过感官认识到的事实真相。 精神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知觉器官(感觉器官)是可以发展的,人通过发挥出新的知觉器官,就能认识到物质范畴之外的世界。如同盲人旁边有光和颜色存在,盲人没有感觉到,是因为盲人没有合适的知觉器官一样。精神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体周围还有很多不同范围的世界,人们只要发挥出所需要的合适的知觉(感觉)能力(知觉器官),就能知觉到。 如果盲人的眼睛通过医生的治疗复明了,他就会发现身边本来不承认的颜色和光。同样的道理,人只要能发挥出高级的知觉能力,就能知觉到普通器官不能知觉的其他世界。盲人的眼睛能不能治疗好,决定于盲人的眼睛的情况。可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有能获得高级世界的知觉能力的天赋基础,只要有耐心去学习,按照我写的书《Wie erlangt man Erkenntnisse der hoeheren Welten》去学习,就能发挥出高级知觉能力的作用。这表明,精神科学的研究乃是能超越人的知觉的认识极限的一种手段。 这样,它也注意对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的研究以及后面将会说到的人的更高级的范围等。精神科学承认,感官只能研究人体的躯壳范围,而对于人体另外更高级的范围(例如:构造生命的力量、心理动力等),它只能做出直观的推测,而不能进行真正的研究。精神科学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挥和发展进入高级范围的知觉器官从而知觉到更高的范围,如同盲人的眼睛经治疗复明后清楚地看到颜色和光一样。对已经发挥出高级知觉能力的人来说,构造生命的力量是可以观察到的,而不是只凭直观推测或者依靠智力想象出来的。 构造生命的力量是人、动物和植物所具有的,它通过物质之间的作用形成生物现象,例如生殖、新陈代谢等现象。构造生命的力量是躯体的构成力量和“建筑家”,人的躯体是由矿物材料组成的,可是构造生命的力量是由另外一种范围的材料组成的。像躯体依赖物质材料如食物,构造生命的力量也依赖它自己的特定范围的“材料”或者“元素”。可以说,躯壳是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形体象征。构造生命的力量从躯体表达出来。 那么,如果我们吃植物,也吃植物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它的构造生命的力量能影响我们人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并把它改造吗?不会,因为人的肠子在吸收营养的过程中会把植物的构造生命的力量破坏,然后在人的肝脏里,食品会得到新的属于人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在肠子和肝之间食品是“死的”。 人本质的第三个范围是心理动力(心理现象)。心理动力是痛苦、欲望、兴趣、爱好等等的载体。一个只有躯壳和构造生命的力量组成的个体,是不会有这种痛苦、欲望、兴趣、爱好等感情的。植物是没有感受的。如果某些研究专家说,植物受刺激能产生反应就是指植物有感受,那只表明这些专家多么不了解植物的本质。生物对外来的刺激有没有反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情不是对于外来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从心理发挥出来的感受。如果不重视这一点,那么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可以说是有感情的。 除了人以外,只有动物才有心理动力。心理动力是感情的载体。 不要犯很多精神研究专家通常所犯的那种错误,认为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由某种材料组成,这种材料比普通物质材料细小,所以看不见。事实上,构造生命的力量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力量,不是物质材料;而心理动力好比一种活动的、由类似“颜色”和“光”组成的形象,也不是物质材料。这里说的当然是跟物质范围无关的比喻。每一个范围的东西以它特殊的世界的方式而存在。我们说构造生命的力量范围的情况当然只能用物质范围的词来打比喻。像躯体依赖物质方面的东西如食物一样,心理动力也依赖它自己的特定方面的世界“材料”。像躯体死了之后融入土中一样,心理动力在人死了几个星期之后也要融入它所属范围的“材料”。 心理动力的大小形状不同于躯体,人的心理动力象一个鹅蛋。躯体和构造生命的力量被包裹在形态内,心理动力超越了躯体和构造生命的力量,象光从发光物体中超越出来而形成的光环。 人的本质还有第四范围,即“自我”意识。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自我”是“我”的载体,当我们说“我”的时候,这个“我”跟另外名字的人不同,原因是这个“我”是个人特点。一个能说“我”的人,肯定有属于他自己的(心理、思想等)世界。以精神科学为基础的宗教信仰都注意到这一点,宗教教义上说:“最低级的本质,是通过外界的形象感觉到宇宙精神的;有了‘我’,才能在自己的心里意识到宇宙精神的存在。”(万物是宇宙精神存在的象征)。这种能在自己心里意识到宇宙精神存在的本领的载体是“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本质的第四范围。 自我意识是人的比较高级精神的载体。因为有了自我意识,人在万物中才是最高级的。可是自我意识在现代人中不是简单的本质。为了清楚地认识自我意识的本质,我们需要比较不同发展程度的民族。比如,把没有教养的野蛮人、有文化知识的人和理想主义者做比较。这三种人都能说“我”,都有自我意识。可是野蛮人利用自我意识去追求本能的欲望和爱好,和动物差不多;有教养者对于自己的欲望,对自己说:这是可以追求的,那是要控制自己,不能去追求的;理想主义者除了本来的爱好以外,把自我意识发挥到更高级的水平。这样的不同情况出现是因为自我意识改造它以下的范围(躯体、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责任。处理它以下的范围,使它们纯洁起来。 如果一个人超越了他本来的自然的精神状态,自我意识的作用就能把其他低级的范围改造过来。人刚刚得到自我意识时,刚好超过动物的本能。这时,人的低级范围(躯体、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还跟动物差不多,构造生命的力量只是构成肌体生长和生殖的载体。这时候的心理动力仅表达出自然天性中出现的各种欲望和本能。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经过很多次的生活机会,自我意识处理并改造了躯体、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这样,心理动力要变成纯洁的兴趣或欲望的载体。构造生命的力量经过改造以后,变成了习惯、爱好、性格和记忆力的载体。如果一个人的构造生命的力量还没有被自我意识而改造,他就没有对于自己经历的记忆,只能像动物一样按照天然状态去生活。在前辈的生活中把自己低级的范围改造成高级范围越多的人,他现在的才智也越多。 人类的所有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由于自我意识改造了人的低级范围得来的结果。自我意识也会改造躯体。在自我意识的条件下,身体的形态和动作习惯都会改变。 可以区分一下不同文化和教育方法怎样去影响人本质不同的范围。普通文化(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动力起作用,教给它不同于本来天性的兴趣和文化本能等等;冥想文化作品(画画等)对于人的构造生命的力量起作用。由于语言结构还能认识到自我意识的结构。人通过观赏文化作品得到的是比感官的知觉高级的直觉,从而改造了构造生命的力量。最能纯洁人的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好方法是宗教,所以宗教的冲动在人类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任务。 所谓的良心,只是自我意识经过几次不同生活机会改造构造生命的力量而得来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不应该做某一件事,而且这种承认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把这种印象传到构造生命的力量中去,良心就产生了。 自我意识对于低级范围的改造工作,既是对于全人类的,也会是对某个人所特有的。第一种改造工作是改造全人类范围的,第二种是个人的自我意识改造自己低级范围的。如果自我意识很强的话,它就能通过个人的力量改造自己的心理动力,改造的结果是永远保留的,比自我意识更高级的第一精神范围(具有精神的意识或者进入自我的精神)。这种范围是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意识不到的,可是这种改造得到的精神范围才是在人死去之后不会消失的。这种改造主要是通过学习高级思想和高级观念来丰富内心世界。自我意识在处理自己个人本质(脾气)的时候,还能做到更高级的工作-不仅改造心理动力,还丰富和改造构造生命的力量。这样,人在生活中能学习到很多东西。不过,如果他回想过去的生活,就会发现他在生活中改造的脾气、气质或者记忆力不是很多。因为思想方面的学习主要是对于心理动力的,而脾气等方面的是属于构造生命的力量的。比如改造心理动力和构造生命的力量,如果说改造心理动力需要一分钟的学习过程,那么改造构造生命的力量就需要一个小时的学习过程。 在无意识的睡眠状态中,每一个人都能进入高级的三个精神范围,可有意识的进入却是现代的人经受不了的。为了有意识地直觉到我们平常经受不了的,人需要培养高级的直觉器官。 如果我们想通过研究精神来有意识地进入高级精神的范围,最重要的是依靠自我意识改造构造生命的力量,不能靠其他的作用。必须通过“自我”有意识地改造自己个人的习惯、脾气、性格和记忆力。精神科学认为:一个人这样丰富而改造构造生命的力量能有多少,改造出来的比自我意识更高级的第二精神范围(构造精神的力量)的结果就有多少。 在更高级的阶段,人还会得到能改造躯体的力量。比如血在身体内循环和脉搏跳动。这种从躯体改造出来的结果是比自我意识更高级的第三个精神范围(人的精神或者精神中的人)。 人类或者一个民族把低级范围的心理动力、构造生命的力量和躯体加以改造得到的高级范围是第一(进入自我的精神)、第二(精神中的人)和第三(构造精神的力量)个比自我意识高级的人类范围。不要想象这些改造过程是按照顺序进行的,而是自我意识同时改造的结果。一个人改造躯体后,才能感觉到自我意识改造工作的作用。 由上述可见,人的本质有四个范围:躯体、构造生命的力量、心理动力和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的改造,躯体、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分别发展成比自我意识更高级的个人或者全人类的永远保留的三个高级精神范围。不过描述一个人特点的载体,一般只是指他的四个低级范围。 形成过程的三个时期 老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四个低级范围有关。要做好工作,就不能不研究人四个范围的天性发展。孩子出生后,四个范围的发展程度不是同时的,而是不同范围通过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期发展。只有我们认识到人不同范围的天性发展规律,才能有真正的教育人最基础的东西。 胎儿生出来之前,还是被母亲的躯体保护着,没有和母体以外的环境接触。母体是他生存的环境,只有母体才能对胎儿的发育起作用。孩子出生后,直接和周围环境接触,躯体就离开了母体的遮掩和保护,周围环境对躯体才能起作用。此后,环境代替了物质制约(母体)并能影响孩子的发展。 这时候躯体已经生出来了,可是构造生命的力量并没有生出来(也可以说:获得独立性)。像孩子出生之前被母亲自然遮掩保护一样,1到6岁的时候,孩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还是被自然遮掩保护着的。到了7岁换牙齿的时候,小孩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开始离开自然遮掩。可是7到13岁的时候,心理动力还受到自然遮掩保护,一直到性成熟的时候。 在1到6岁时,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虽然已经存在,可是被自然遮掩保护着,像物质方面的胎儿的眼睛在母亲肚子里已经存在,却不能起作用。所以,我们幼儿时期的教育还不能急于对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起作用。到了性成熟的时候(14岁),心理动力的范围才能完全独立,像孩子出生的时候躯体方面的范围获得独立性一样,或者像换牙的时候,构造生命的力量方面的范围获得独立性一样。 可见,根据精神科学,人有三个变化时期。7岁以前,小孩还不能接受大人对他们构造生命的力量有目的的影响,就像躯体出生之前,胎儿不能得到空气和光一样。 7岁以前,构造生命的力量还没有获得独立性。像胎儿在母体依靠母体的力量在母体的自然遮掩内慢慢地发展自己一样,生长力量在还没有换牙的时候也要在自然遮掩内慢慢地发展。这时候,构造生命的力量依靠遗传力量慢慢地发展自己的构造力量,并且正在慢慢地获得独立性,而躯体已经全部获得了独立性。正在慢慢地取得独立性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对躯体改造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自己制造牙齿代替了遗传的牙齿。牙齿是躯体密度最大的一个部分,所以牙齿是躯体最后的制造工序。 遗传的牙齿被个人自己造成的牙齿替代了,这样1-6岁的孩子通过他自己的构造生命的力量置换出来的新身体跟人类遗传的造成力量“对立”起来。 7岁以后,孩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生长和构造。这时候,心理动力还被自然遮掩着,并且影响着构造生命的力量。在14岁心理动力获得了独立性的时候,构造生命的力量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构造工作,并且通过性成熟表达出来,有了自己的生殖能力。因为这时已经独立的心理动力不再是内在的,而是没有自然遮掩地直接面对环境。 对还没有出生的小孩,母体外的环境对他不能起作用。同样,即使有些环境力量影响构造生命的力量,对换牙以前的小孩,也不要让这些力量对构造生命的力量起作用。同样,性成熟以后才需要用一些环境力量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动力。 为了把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记得更深刻,下面就用一个表格来写出不同范围发展的年龄。每一个范围先做改造工作、后获得独立(出现)、再之后才完成了个人自己稳定下来的。如果在范围还工作的时候利用它去学习,它就没有省足够的力量做改造工作: 范围/年龄 0 - 6 7 - 13 14 - 20 21 - 27 物质躯体: 独立/使用 个人的 个人的 个人的 构造生命的力量: 形成工作 独立/使用 个人的 个人的 心理动力: 通常天资 形成工作 独立/使用 个人的 自我意识: 通常天资 通常天资 形成工作 独立/使用 (现代社会的小孩在身体发展方面成熟得早一点,可是在心理发展的方面却成熟得晚一点。) 比如“把所有不同方面的才能和谐地一起发展起来” 这句谚语,就不算是一种有用的教育思想。认识人的本质的范围才是教育的真正基础。这句谚语本身没有错,而是这句谚语不适用于教育。如果靠这句谚语来设计和制造机器,把所有的机器零件的作用和谐地配合起来,肯定没有用。只有抛开这句谚语的思想,真正了解机器结构,才能制造出机器。同样,一个教育孩子的人,要认识到人本质的不同范围和发展阶段等等,并且要知道哪个范围在哪个阶段才能起作用,还要知道怎样才能起作用。当然,这种真正实际的教育只能是慢慢实现的,原因是,我们现代的人们都认为:精神科学的事实只是异想天开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人们反而把不实际的谚语当作从实际思想出来的结果。在这里想介绍的是,现在的人们看来象梦幻一样的,但在将来时代会承认的一些观念。 幼儿时期的教育 孩子出生后,躯体要受环境的影响。胎儿本来是得到母体的遮掩保护的,出生前依靠脐带从母体得到养分,出生后由母体外部的世界供给能量。直到换牙时(7岁),人体有一种对自己的、跟另外阶段不同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形成知觉器官的结构,并得到具体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尽管这个时期之后还要生长,可是以后的生长主要是根据知觉器官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基础发生的。如果现在形成的形态很合适,以后身体生长的形态也是合适的;如果现在塑造身体的构成力不合适,以后会长成残疾人,以后的生长也改正不了现在留下的缺陷。孩子出生之前,大自然给小孩安排了母体这个合适的物质环境;同样,孩子出生以后,教育者也应该给孩子一个合适的物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对现在时期的小孩起到合适的作用,帮他把自己的物质的知觉器官造成合适的形态。 教养幼儿有两个秘诀:模仿和样板。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最会模仿的动物。模仿对于1—6岁的孩子特别重要,孩子模仿物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通过模仿,孩子物质方面的知觉器官形成了今后不再改变的合适形状。孩子通过模仿造成他借助遗传得到的躯体,发展他在换牙时产生出来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力(也可以说:构造生命的力量获得个人独立的状态)。物质方面的环境包括很多,不仅包括孩子身边物质方面的活动,也包括孩子所能看到的过程和环境能对孩子的精神起作用的方方面面,还包括孩子身边的人所有有道德的和没有道德的活动,所有能看到的有道理和没有道理的活动。 用语言来教育孩子懂得道德和道理,这时对孩子来说还不能起作用。只有父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做有道德的事情,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孩子由于模仿能进入一种动作习惯,而这又影响到造成身体结构的过程。教导对小孩的躯体没有塑造和构成作用,对正在形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才有作用。可是构造生命的力量在换牙之前还被自然遮掩保护着。1—6岁的小孩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发展想象、习惯和记忆力等等,一定要是没有受外来影响而是自己发展出来的,就像孩子的眼睛和耳朵在母体里面没有受光的影响而发展一样。 Jean Paul写的书《Levana oder Erziehlehre》写的很对:一个周游世界的人,在他刚生出来的几年内学到的东西,比他在旅行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小孩所学到的东西不是从受教导中学会的,而是通过模仿学会的。孩子物质的知觉能力是受物质环境影响形成的。物质环境给孩子的眼睛合适的颜色和光,孩子的眼睛就会健康发展。同样,只要孩子身边的环境有道德的榜样,他的头脑和血管就会形成健康的道德的物质基础。7岁以前的小孩,如果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只是没有道德的活动,他的头脑也将形成适合做不道德的事情的形态。 适当的劳动能使肌肉发达起来。同样,给孩子一个合适环境的印象,头脑和其他身体的知觉能力也能形成合适的方向。举一个例子:给孩子做一个娃娃玩具。可以用一张纸的边缘做成手和脚,打一个结做成头,用墨水画出眼睛和嘴巴;也可以买一个有真头发的很真实的漂亮娃娃玩具。比较两种娃娃,当然纸做的娃娃很丑陋而且能破坏美丽感觉。可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看到纸做的娃娃时,不得不发挥想象力把娃娃想象成真人。这种想象工作对头脑的形态有形成和塑造的作用。这样,孩子的头脑就象肌肉一样做了合适的工作而发达起来。如果小孩得到的是很形象的漂亮娃娃,他的头脑就不需要做发挥想象力的工作,这样头脑就发达不起来,只能渐渐萎缩。。。。。。 如果人们能象精神科学研究家一样看到孩子头脑的形成,那么他们选给孩子的玩具,肯定是能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能促进头脑发育的玩具。象电动玩具一样的那种复杂玩具,抑制了孩子的头脑发育。能促进孩子头脑发育的玩具,是那种能灵活发挥孩子想象力并且需要孩子动手建造的玩具。这种好玩具会在孩子物质方面的知觉器官里面发挥出一种活动力,而且通过这种活动使知觉器官形成合适的形态。我们现代社会很少能造出好玩具。 当然在这里还不能写得很具体,可是根据精神科学,将来还可以找到很多具体的方法。因为精神科学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有活力的事实,能够给人们实际的观念。 这里要提几个例子,不同性格的孩子比如兴奋好动型的孩子和冷淡不好动的孩子需要起不同作用的环境。对环境要考虑到:环境的色彩、衣服的颜色等等。如果不是根据精神科学来考虑,常常会起不好的作用。因为物质方面的思想常常是恰好相反的。例如紧张的孩子需要红、黄的环境,不想动的孩子需要蓝、绿的环境。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里会发出互补的颜色:在红色的环境里身体里面起得是绿色,在蓝色的环境里起得是红色和黄色。如果长时间一直看红色的面积,然后看白色,眼睛的感觉是绿色,就可以想象这样的反应。(这只是对于1到6岁的小孩说的,过了8岁,心理就没有这样的反应)这种互补色是孩子物质方面的知觉器官发出的,而且知觉器官通过发出这种颜色的工作能形成他们需要的结构。如果紧张的孩子的环境有红,他身内会发出绿,而且发出绿的工作使他安静的作用,使物质知觉器官得到安静。 对1到6岁的小孩最重要的是身体能得到一种应该接受什么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发挥欲望做到的。可以说,健康的欲望对身体是有利的。发展躯体的这个阶段特别要注意健康的欲望和高兴享受的是什么。高兴和兴趣是合适的能把物质知觉器官的形状激发出来的力量。如果不给孩子与合适物质环境接触的话,就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对吃的本能方面。如果给孩子吃不利于健康的东西太多,孩子就会失掉自然的饮食本能。给孩子的饮食安排合适的食谱,能保留孩子的自然的饮食本能,甚至小孩还会根据他自然的选择饮食的本能,要求他身体所需要的饮食。根据精神科学可以找到所有教育需要的方法,包括吃的等等。精神科学对生命来说是很实际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只是一部分研究人类精神的人走上歧路,以为精神科学是可以脱离现实的理论。 (可塑造物质方面的知觉器官的力量来自孩子对他环境的愉悦,也来自教养孩子的人快乐的表情和真正发自内心的爱。不是因为该爱才去爱。能充满孩子环境的爱能够孵化物质知觉器官的形状结构。) 如果孩子在爱的气氛中能模仿他身边的好榜样,那么孩子就会如鱼得水。特别要重视在孩子身边环境中避免发生不让孩子模仿的活动,如果教养孩子的人在孩子身边干了某一些事情,然后对孩子说:你们不能学习我干的这些事情。这是很不实际的。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孩子多么会追求模仿的办法。孩子能理解写字的意思之前,已经要很自然地把它们抄下来。而且孩子先把字抄下来,几年之后才理解字的意思,这是一种好办法。因为模仿的活动是属于发展躯体的阶段,字的意义是激发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可是要在7岁起没有自然遮掩才对构造生命的力量起作用。7岁以前孩子所有说话的学习要靠模仿,通过听大人说话来学说话最合适,所有规定和人为的教训对这个阶段的小孩不会有好作用。 这时候,比如教孩子唱歌最重要的是好的歌曲给孩子的感官既有节奏又有美好印象,好的声音比歌曲的意思更重要。一种活动对于小孩的耳朵和眼睛越爽快越好,不要以为跟着音乐节奏跳舞的活动,对于孩子形成知觉器官的力量没有用。 儿童时期的教育 7到13岁的小孩根据天性发展的本质要改造他从父母遗传得到的构造生命的力量,要把它改成有个人特点的。 换牙的时候,孩子要丢掉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的自然遮掩保护,从这时开始,我们从外界来故意引导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做法才起作用。那么,现在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对构造生命的力量才能起作用。构造生命的力量做改造和生长的过程,也是发展习惯、良心、个性、气质、记忆力和脾气的过程。怎么对这些起作用?就是让小孩发挥的形象、象征、例子和被引导的想象力。过去给孩子物质方面的榜样能让他模仿,现在要给孩子一种能给他意义的环境,给孩子一种能追求的价值观念,给孩子一种意义的形象和比喻。这对于7到13岁的孩子最合适。如果被引导的想象力能接受他身边鲜活人的或者精神上的形象和比喻的根据,让孩子找到一些规律把他们变成生活方面的观念,构造生命的力量就能发挥它的力量。抽象的概念不适合引导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形成,不是感观直观而是精神直观才适合对它起作用。精神方面的观念在这时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所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教育者中发现具有一定素质及个性的人,通过这个人的观念启发得到聪明才智和道德观念。 现在不是以前(1到6岁)那样以模仿和榜样作为教育最重要的部分,而是遵循和威信。不是通过压力,而是通过直接的精神观念。通过精神观念,孩子才能造成良心、习惯、爱好和协调脾气,然后据此观察认识世界。美丽的诗句“每个人都要找到并且学习自己崇拜的偶像”,这句诗对于7—13岁的孩子特别的重要,通过威望使孩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很好的发展。在7到13岁时,如果孩子不能完全去敬仰佩服某个人,那么在将来的生活中,这个孩子一定会有心里的痛苦。如果缺少敬仰,构造生命的力量的活力就会枯萎。可以看一个对于孩子心理起作用的例子:一个8岁的小孩,从我们这里听到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孩子每次听到那个人的事情就会又敬畏又害羞,终于有一天准备要见到那个人就会感到颤抖和敬畏。通过这种经历得到的美好感觉给这个小孩留下永远存在的感受。如果孩子不仅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很自然地敬仰教养他的人,而且都能保留这种崇敬的情感的话,孩子就能很幸运地面对未来。 孩子在精神上能接受的智慧、聪明和道德都具有活力的权威。历史和故事的人物形象必须引导孩子的良心和精神方向。抽象的道德基础,在性成熟(构造生命的力量成为了个人的东西)时,才能真正地起作用,特别注意要把历史课当作有这种教育作用的课。7岁以前,给小孩讲的故事主要给他一种趣味、舒畅和高兴,现在通过故事要能给孩子一种在精神上能追求的生活形象,通过故事把孩子的不良习惯改掉。依靠提醒,改不掉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爱好,只有用故事上某种人的真实形象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了解一种爱好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才能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和爱好。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起作用的不是抽象的想象,而是直观的生动精神形象。可是也不能随便运用这种方法,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会引起相反的作用。所以,讲故事时,老师一定要领会故事里的精神形象,通过恰当的方法、表情和语调表达出真正的精神形象,不要随便用书本来代替自己要说的故事。 精神形象和象征的想象,在另外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7到13岁的孩子认识到大自然规律和生存的规律,不能通过逻辑说明学会,而只能通过代表意义的标记接受到。这些的在精神上存在的联系通过比喻能让孩子感觉到生存的规律。不要通过逻辑说明来教育孩子,可以用名人一句话“能吸收的都只是比喻”来引导教育。生活的道理要通过作出比喻来接受。逻辑上能理解生活道理之前,通过比喻使孩子在精神上接受,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下边的例子能说明这回事: 比如给孩子讲精神在人体死之后还存在,怎么说明精神是如何离开身体的呢?可以通过蝴蝶从蛹里出来的情况做一个比喻,来说明精神象蝴蝶一样离开死的身体。没有接受过这种形象的人,不会通过智力理解这种精神上的事实。通过这种比喻,不仅对孩子的智力起作用,而且对于他跟精神联系的感觉起作用,因为这样学到的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范围留下印象。一个接受过这种比喻的小孩,将来遇到这方面的说明,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甚至,如果小孩不是先利用感情(通过比喻感觉到)接触生存道理的话,对于他的将来是有害的。因此教育者需要知道世界所有规律的比喻。 比如跟孩子研究植物的时候可以让他通过植物直觉到他离不开的宇宙。如果我们吃鸡或者吃根据科技学造出的另外一种有同样营养的动物,我们嘴巴分得很清楚两种肉对我们不同的享受。一样的,宇宙不同范围对我们生命也起普通科技学分不出的不同作用。如果我们让孩子通过研究植物象吃肉一样直觉到我们跟宇宙的联系,这样把他们的精神扩大,小孩就很自然的得到学习上的兴趣。孩子要用人不同范围,包括感觉和全身体经过活动去学习。感觉和身体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活动)能给孩子一种健康的好奇感,能帮助孩子管理他学的知识,把它变成真事。如果只用智力来教给抽象的理想,这个理想就进入不了包括所有范围的实际生活,使学到的知识被孩子用不上。 可见,精神科学对于实际生活多么有用。如果一个人只是从物质和逻辑方面去想象,找出一些比喻来给孩子听,他能给孩子的印象就很少。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在利用逻辑思维来想出比喻。这种为了适应孩子特点而发明的比喻,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真理的事实。因为一个人利用形象对孩子说什么,起作用的不只是说的或者给他看的,还有从说话的人精神上洋溢并传到孩子的心里去的东西。如果说话的人没有热情相信自己说的比喻(的感情),他不会留给孩子什么印象。为了能真正起作用,要自己相信说的比喻有事实上的道理。 只有教育者有了精神科学的思想,而且把比喻从这种思想中提炼出来,才能相信它。真正的精神研究家,很容易找到前面提到的比喻,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事实。对他来说,蝴蝶离开蛹,就是在低级阶段说明本质在高级阶段同样的道理:精神离开身体。他对此深信不疑,这种相信通过神秘的感应就传到小孩的心里去,使孩子没有怀疑。这样,教育者和小孩就把自己的生命活力直接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可是为了这些,教育者的话和所有的做法都需要从精神科学研究的泉源和真正精神科学的思想得到感情。这样,教育就能进入美好的未来。 如果教育从精神科学得到富有成果的教育方法、得到一种能了解一切的动力,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许多模糊的方法。精神科学对于所有存在的道理都有合适的比喻,都有从实际情况的本质得到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人为塑造的,而是世界形成所依赖的形象,是造成一切的基础。所以精神科学应该是教育的真实形象的基础。 7到13岁是孩子发展的时期,特别需要重视的一种精神才能是记忆力。记忆力的发展依赖构造生命的力量的改造,因为改造构造生命的力量的结果是构造生命的力量变成了个人自己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促进孩子记忆力的发展。如果这个时候不重视发展记忆力,记忆力永远达不到本来可以达到的发展程度,以后也改正不了现在留下的缺陷。 物质和智力的思想会犯很多错误。被这种思想影响的教育,很容易产生一些通过记忆力学习方面的偏见。有这种思想的人很严肃的对待关于记忆力学习的问题,他们想出很多巧妙的办法来说明:不需要让孩子记太多他们还没有理解的东西。这种说法对于成年人是正确的,成年人只要学会找到知识的方法,但是7到13岁时期是能练习记忆力的时期。理解到底是什么回事?持物质和智力思想的人比较容易认为,除了抽象的说明以外没有更好的可以深入了解生存规律的方法。这种思想很难承认,除了智力以外还必需利用其他的精神力,才能理解。抽象说明只是理解一切道理的一种手段。只有物质主义者才以为没有其他手段(事实上,一件事情,不只可以通过智力来理解,也能利用感觉、感情和性格来理解)。当然,有很多人以为自己不是物质主义者,可是他们只承认智力理解的方法。甚至有人自己认为有理想主义的或者有精神主义的世界观念,可是他们还是用物质方面的兴趣来看精神主义。因为智力就只能是了解物质的精神手段。 为了能更深入地说明“理解”的基础,需要看前面提过的Jean Paul写的书,这本书包含有很多对于教育的宝贵观念。可惜,这本书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其实,对于教育,这本书比人们所重视的书更重要。看下面这段话:“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怕说明不清楚。你们的表情和声调,还有孩子的追求和能了解的欲望能表达一半,另一半让时间去表达。表情对于孩子来说,象中国人的声调是组成语言的一半一样。我们要注意,孩子就象学外语的人一样,先听得懂后才能说——依靠时间和周围事物的作用。一个5岁的小孩,虽然听得懂‘可是、虽然、不过、尽管’,可是要说明这些词的意思,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说明一个‘虽然’,就需要几乎达到哲学家的水平。既然8岁的小孩能让3岁的小孩理解他话的意思,为什么大人为了适应3岁的小孩而只要说小孩自己能说出来的语言?大人对小孩说话的水平应该比孩子的年龄水平先进几岁(哲学家给我们写的书,水平比我们先进几百年)。跟1岁的小孩要说2岁的话,跟2岁的小孩说6岁的话,因为孩子的长大年龄和孩子学习的速度成反比例。 教育者容易以为孩子学的东西全部是他教的,可是孩子要学的一半,他已经有了,这就是精神的部分,比如道德和形而上学的思维内容。在孩子的心里已经完全存在的东西,我们只需要用物质上的比喻来激发它们,而不是重新教育。我们跟孩子说话需要快乐和自信,相反,我们从孩子也学到快乐和自信。我们利用语言教育孩子,也能根据孩子的语言理解到一些事情,孩子很勇敢地造出一些新词,比如4岁的孩子说。。。。。” 虽然上面那本书说的是在语言方面的智力能理解之前的了解。可是不同方面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孩子的精神结构也在接受语言的结构,不一定需要在逻辑上理解语言规律。同样,孩子为了培养记忆力,要学会一些几年之后才会利用智力去理解的东西。甚至,前边通过记忆力接受的东西,以后更加容易能利用说明来了解。一样的道理,学会了一种语言以后更容易理解这个语言的规律。认为“背一些还不能理解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说法,只是物质主义者的偏见。比如小孩只需要利用手指从几个简单例子学到最基本乘法的规律,然后就背乘法口诀。这种做法就是根据形成少年儿童(7到13)的天性去做的。如果在孩子发展记忆力的时候利用智力太多的话,就会破坏孩子的天性学习方法。 智力是一种14岁的时候才独立产生的精神力,还没有到性成熟的时候,还不需要智力起作用。性成熟之前孩子要通过记忆力获得人类已经得到过的文明财富,以后在14岁时再利用说明深入了解他所背过的东西。那时候,他不仅要记住性成熟时候了解的东西,而且也要了解他以前接受和背过的东西,象小孩先听后了解一样。 所有方面都应该这样:学历史,应该首先记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然后利用说明来理解;学地理,首先记下地理内容,然后才理解地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所有清楚的理解,是从背过的内容中得到的。一个人在他理解之前,具有的知识越多越好。。。。。。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对于孩子的7到13时期,以后不一定适用。过了14岁以后,也许合适的学习过程刚好相反。当然那个时候学习方法还离不开学生的精神状态。总之,在孩子7到13岁的时候,不要利用孩子太多的智力来说明,避免削弱孩子的精神力。 课题中过分重视感官的观念,是物质主义者通常犯的错误。这个时期(7到13 岁)的孩子,所有观念都要经过精神的范围。例如,说明植物本质通过感官观念来看种子、花等等,也要把植物当成精神范围的对象。一粒种子不只包括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还包括植物隐藏的所有将来形态,这是要有感觉想象力和性情才能理解到的真实形象。如果孩子要感觉到这些,他们对生命规律会有一种直觉。不能说这样的做法影响了感官观念,其实相反,如果不超越感官观念,就得不到真正的事实情况,因为完全的事实是由精神“材料”和物质材料构成。如果利用所有的精神才能,这并不是说可以排斥做认真的感官研究。 如果人们象精神科学研究家一样能看到,只利用感官观念的课题使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力多么萎缩,人们就不这么想保留现在的教育方法。孩子只看到矿物、植物、动物的物理作用,直觉不到精神规律的比喻,那有什么用呢!很难爱护自己的环境。精神科学研究家很了解,这里的内容因为不符合物质主义的思想,肯定用不上,可是他也知道真正实用的教育不可能是从物质主义想到的。虽然物质主义看起来很实用,可是在要理解生活的真实形象如何给孩子生活能力的时候,它是不实用的。对事实来说,物质主义的思想是异想天开;同时,对于物质主义的思想来说,真正的精神科学研究看起来也只能象异想天开的。从生活诞生的精神科学的基础,肯定还要经过很多阻碍,才能进入教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现在很多人对精神科学的事实还是不习惯的。可是,如果精神科学的基础真的是事实的话,它肯定将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只有教育者意识到不同教育方法对于孩子起什么作用,他才能找出对于某种情况的合适的做法。具体地需要知道的孩子的精神力包括思考、感情和意志,弄清楚了怎样引导这些精神之后,才能让它们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发生作用,因为构造生命的力量正好在这个时候来发展并完善自己。 发展健康坚强的意志所需要的基础(躯体),是7岁以前通过前面写过的教育得到的。因为这样的意志需要以完全形成的躯体作为它的载体。从7岁起,重要的是,正在形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能给予躯体所需要的力量,使躯体形态坚强起来。能给构造生命的力量最大影响的也是最能坚强躯体的。对构造生命的力量最能激发冲动的感受和想象是让人感觉到他跟永恒宇宙的联系,也就是他信教的感受。这样,一个人的高级理想很自然的得到跟高兴和生活力量的联系。如果小孩在这个时候得不到强烈宇宙精神的冲动,他的意志就不能正常地发展下去,个性和气质也永远发展不了。一个人感觉到能适应世界的一切,他就有了统一(稳定)的意志。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跟宇宙精神的自信的联系,他的意志和个性就不自信起来,也不会统一和健康。 感情的世界通过比喻和意义形象正常地发展,特别是通过孩子认识到历史上的形象和历史上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大自然的规律和美丽对孩子感情世界的构成工作也很重要,所以特别要培养孩子的审美感情,而且要激发孩子对于艺术的感情。音乐能给构造生命的力量节奏的感受,让孩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意识到所有东西里面隐藏的节奏。 如果不培养孩子的音乐感觉,他未来的生活是有缺陷的,一些生存的范围对他来说都是隐藏的。可是也不要忘记,另外方面的艺术能激发不同时代的建筑方法的感觉、能造成艺术品的感觉和谐的颜色感觉,这些在教育课题上都不能缺少。 在某些条件下,这种课题只能被安排得很简单,不过,也不能说根据学校的条件没有办法实现。只要教育者有正确的兴趣和感觉,他就能用最简单的手段实现大部分课题。对于生活的快乐,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能工作的力量,都是从培养审美趣味和艺术感觉达到的。这种感觉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纯洁和美丽。道德的感觉,通过生活上的形象和能堪称榜样的威信得到,而且通过美丽的感觉,感到好是美丽的,坏是丑陋的,从而使道德感觉自信起来。 在7到13岁的时期,我们还不需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抽象思考能力。孩子的内心思考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自己很自然地发展起来。同时,精神能从外部得到生存规律的比喻和形象。这样,在其他精神感受过程中,7到13岁的孩子的思考能力自己发展起来。这样,判断力会逐渐成熟,以便性成熟以后,孩子能够对生活上的情况和知识有他个人自己的看法。性成熟之前,对孩子发展判断力的直接影响越小,能让判断力自然发展的精神力就越多,对孩子将来要自由独立发挥的判断力也越好。 不管是精神方面的教育还是物质方面的教育,精神科学都能提供合适的基础。这里举一个关于体育课的例子。7岁之前,孩子的环境要有爱和快乐;从7岁起,形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通过体育活动要感觉到自己在生长,感受到自己越来越强壮。比如,安排的体育活动,每一步和每一个动作都应该使孩子在自己的身体内感觉到生长的力量。而且,这种感觉在孩子体内要造成一种快乐和舒服的感觉。 为了能想出这样的运动,当然需要比对于身体结构的智力知识更多的认识、需要直接的直觉认识:每一种不同的身体活动激发哪一种兴趣和舒服。安排活动的老师自己要能感受到,人体的状况和活动怎么才能使人体有一种既有兴趣又有舒服又有力量的感觉,也要知道哪种动作使人体感觉到失去力量等等。为了能设计有这种作用的运动课题,教育者需要做精神的研究,特别是靠精神的思想。不一定要能看到孩子高级范围,只要老师有利用精神科学研究结果的思想,就行了。如果利用精神的认识来实施教育,人们很快就会停止说,这种认识还需要证明。谁在生活上由于合适地利用精神认识,而得到健康和强壮的结果,谁就发现这种认识是对的。通过实际的运用,人们能看得出精神科学的内容是事实,而且通过实际上的运用,才能证明精神科学比逻辑上的科学说明好得多。精神科学的事实是从精神科学的应用结果看出来的,不是通过所谓的科学方法看得出的,因为这种科学证明方法只是逻辑上的啰嗦。 青少年时代的教育 随着性成熟,孩子的心理动力独立了。也可以说对外出现或者获得思想自由了(当然也有心理动力到了性成熟并没有独立出现的可能,比如如果小孩在性成熟之前喝酒。14岁之前喝酒的人的心理动力一辈子都获得不了自由)。 通过心理动力独立的发展,外面的环境能激发孩子抽象的想象力、判断力和自由的智力。前面写过,这种精神才能不应该受环境的影响,而应该随着教育过程很自然地发展起来,像耳朵和眼睛的形成在妈妈肚子里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样。到了性成熟时,孩子就可以对背过的东西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提前激发孩子的判断力,对于他将来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只有学到了很多内容并把它们加以比较之后,自己才能作出独立的判断。如果在性成熟之前自己作出判断,什么基础都没有。生活中所有知识贫乏的、片面的、单调的盲目信教,都是从这样错误的教育中产生的。而且这种没有知识的判断,常常长期影响人类的传统想象和感受。判断力成熟之前,需要重视别人发现过的知识。健康的思想首先只会是对权威的自然相信的感觉,然后才会是根据事实情况产生的。如果老师都重视这一点,世界上就没有人太早就开始判断,也就有实事求是地接受生活道理的机会。 没有精神财富基础的判断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生活上的障碍,如果对某一件事的判断提前确定下来,这种确定的判断以后都会影响孩子,结果是这种带成见的判断与不带成见的判断大相径庭。小孩需要有一种先学习后判断的兴趣。利用除了智力以外的所有精神力来理解一件事,并且用智力把精神方面的感受贯通起来后,才要利用智力单独的概念来说明。智力的作用,最好只是了解和比较所看到的和所感觉到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还没有成熟的判断力来确定自己的观点。所以性成熟以前的孩子,不要急于学理论,而是要重视对于生活的感受,并且用精神来接受生活感受。当然,也可以让性成熟以前的孩子,了解到别人对某一件事怎么看,可是要避免孩子太早就想到对它做出判断。需要的是通过感情来接受别人的看法,而且孩子要有同时听取几种观点的能力,不要因为一种看法就马上决定自己的观点。为了培养这样的感情,老师一定需要把握好分寸。当然,从精神科学的思想里就能获得这种尺度。 关于根据精神科学的教育,这里只能写一点。目的只是提出:这种方向的思想能在文化中解决多少问题。根据精神科学的教育能不能最终实现,取决于对这种思想方法真正感兴趣的人有多少。为了实现这种教育,必需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放弃对精神科学的偏见。谁能真正地根据精神科学的方法去做,谁就可以发现,精神科学不是别人以为的那种异想天开的幻想。这里不是说对精神科学有偏见的人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根据现代物质主义社会的教育手段,人们只能得到这样的看法。他们必须以为精神科学研究家在做梦。如果只是看表面现象,不可能得到另外一种判断结果,因为看起来,对人类精神的研究(精神科学)和现代教育基础是完全矛盾的。只有深入地研究精神科学,我们才能发现现代社会种种不同问题和看法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一种能逐步把他们贯通起来的基础。第二个条件是,健康地发展精神科学。只有学研究人类精神的人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对人类精神的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而在生活的所有不同方面都富有成果,才能使人们的生活从精神科学中得到好处,从而我们会愿意去了解它,接受它。如若不然,人们就会继续把对人类精神的研究当做信教一样,以为是一些人在做梦中乱想出来的。如果精神科学研究工作对于人类能带来一些有好处的结果,它就一定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PAGE 2
/
本文档为【003 适合儿童的成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