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珠三角各城市工业介绍

2011-12-09 7页 doc 151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7669

暂无简介

举报
珠三角各城市工业介绍各城市工业发展情况 中山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22°C,户籍人口139.4万。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
珠三角各城市工业介绍
各城市工业发展情况 中山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22°C,户籍人口139.4万。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空调、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经济蓬勃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全球500强在中山办了20多家企业,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10.14 亿元,工业总产值2004.4亿元。 中山市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 1077.2 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1997年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 江门 江门市区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后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解放后,江门改为省辖市。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以及台山、开平、恩平、鹤山4个县级市,俗称“五邑”。全市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人口380万人。祖籍江门五邑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多达368万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215万人,港澳台同胞153万人),约占全国海外同胞的1/10,遍布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江门五邑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近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对全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估,并评选出了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我市光荣入选。王南健市长还作为地级市的惟一代表发表了主演讲。   江门是世界权威经济机构认可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例,也是泛珠三角区域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目前,江门正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向前发展,“中国第一侨乡”的巨大魅力在今后将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目前,江门市经济总量位居广东省第四位,全市有20多个产品的生产品经营规模居广东省或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化纤、皮革制品、食品、纸制品等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江门也是全国重要的集装箱、高能电池、线路板、照相机等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另外,我市摩托车、电视机、洗衣机等机电产品在全国也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江门市综合实力很早就跨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一。 惠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培育出TCL、德赛、麦科特、华阳等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创立了TCL电话机、TCL王牌彩电、TCL手机、富绅衬衫、麦科特照相机、德赛电池、德赛数码龙音响、侨兴电话、CECT手机等一批工业产品名牌。建立起一批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引进了美国通用,日本索尼、松下,韩国三星、LG,荷兰飞利浦和中国联想等国内外著名厂商、跨国公司在惠州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逐步构建起以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格局。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5.2亿元,工业总产值1216.3亿元。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办起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2002年11月,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外方投资者是世界著名的英荷壳牌有限公司,将于2005年正式投产。该项目的上马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牵动效应,预计在未来的5-10年内,该项目将给惠州带来600-1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这个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惠州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奠定了惠州百年发展的格局,必将对惠州乃至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惠州正加紧规划及实施三条战略经济带,一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数码信息企业为内容,打造数码信息产业带,壮大数码信息产业。二是以建设大学园区,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落户为契机,带动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发展文化产业。三是依托惠州港大港口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辟沿海重化工产业带,发展临海经济,以此打造惠州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圳 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30公里。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395万人,其中特区内185万人。 十几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从1980年至1998年,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2.2%,1998年达到1289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9.5%,1998年达到18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35.2%,1998年达到42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43.4%,1998年达到了453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43.5%,1998年达到 165亿元。深圳创造了“深圳速度”与“深圳效益”,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规模与格局。 十几年来,深圳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城区建成面积己达到310.3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338.7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27万千瓦,固定电话装机容量167.48万门,移动电话装机容量136万门,建成国家一类口岸12个,建有福田、沙头角、盐田三个保税区和龙岗大工业区等。深圳港区是我国沿海八大港口之一,1998年的货物吞吐量已达到3444万吨,其中盐田港是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深水码头,1998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95.2万标箱。同时,深圳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并已从1997年1月1日起,对在深外资企业和在深外籍人员逐步实行国民待遇。深圳正努力建成中国南方的旅游胜地。目前,深圳已有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青青世界、野生动物园、银湖旅游度假村、香蜜湖旅游度假村、仙湖植物园、小梅沙海滨旅游中心、观澜湖高尔夫乡村度假中心等旅游景区,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游客,199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93万人次。 深圳已经确定了建设园林式、花园式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佛山 今年第一季度,佛山工业经济结构中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9.4:50.6,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在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佛山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呈现出重工业化特征。     增速居珠三角前列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我国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广东省已经把佛山列为除广州、深圳之外的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近年来,佛山力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正走向快速发展时期,其增长速度位居珠三角前列。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佛山轻重工业的比例已经由2000年的58.8:41.2,调整为49.4:50.6,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1.2个百分点。2005年,佛山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56.06亿元,同比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0.2%,成为佛山的新兴支柱行业。在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佛山的工业化进程的重工业化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     目前在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已经拥有中国名牌9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6个,广东省名牌37个,其中广东科达、顺特电气、震德塑机等一批著名龙头企业成为了行业顶梁柱。     “专业”机械是强项     据介绍,佛山装备制造业最显著的特色在于专业机械装备制造。专业机械装备制造作为佛山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军,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佛山已经形成陶瓷机械、塑料机械、木工机械、玻璃机械、压力机械、金属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印刷包装机械及电气机械设备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群体,构成了佛山装备制造业的特色和优势。     据介绍,正是这些强势行业和产品的支撑,形成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专业”特色,使佛山拥有了省内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的地位,从而打响了佛山机械装备业的品牌。目前,佛山已逐步走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装备制造业转移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部分,为佛山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广州 一、发展基础   (一)“九五”时期广州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1.广州工业经过“八五”后期的高速增长,“九五”时期进入快速平稳发展阶段。2000年,工业总产值3100.02亿元,同比增长14.7%,“九五”平均增速15.6%;工业增加值898.53亿元,同比增长13.1%,“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4.l%。   2.广州工业总量地位:200O年,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占比重为37.7%。工业经济一直是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广州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3.在全省以及全国的地位:2000年,广州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0.9%,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广州依然是全省的工业制造中心。广州工业总产值规模不断增大,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二)主要成就与特点   1.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1)广州工业仍呈轻型结构特点   轻工业比重在“八五”期间逐步下降,而在“九五”头三年又有所回升,后二年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比重有所上升。“九五”期末轻重工业比重大体与“八五”期末相同(1995年为59.6:40.4,2000年为59.4:40.6)。总的来看,轻型工业仍然是广州工业的优势所在。   (2)支柱产业得到培植,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崛起   注:括弧内为占工业产值的百分数;交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①支柱产业地位初步确立。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行业排序中逐渐位居前列,支柱作用日渐突出。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从“八五”期间的排名13位之后发展到1996、1997年的第11位,2000年跃升到第4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3.82%上升到2000年的5.25%。   ②传统行业如纺织、煤炭、冶金、建材等长线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压缩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淘汰了一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五小”企业和相关产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和产品上去,使我市的工业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九五”期间,全市高技术产品合计完成产值1294.7亿元,其中:1996年完成133.4亿元,1998年完成180.9亿元,2000年完成487.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6年的6.4%上升至2000年的15.8%。   (3)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①新产品开发水平有所提高。1996-2000年,市属工业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2654个,投产2080个,投产率达78.37%;新产品实现产值636.69亿元,新增利税114.92亿元,产值利税率达18.06%。其中,达国际水平422项,占15.90%;达国内先进水平1342项,占50.56%。   ②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截至1999年,我市有184个产品被认定为广州市名牌产品,有58个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初步形成了如珠江牌钢琴、珠江牌啤酒、广日牌电梯、五羊牌摩托车、金页牌新闻纸、双桥牌味精、555牌干电池、通宝牌IC卡公用付费电话系统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拳头产品。1999年广州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15.11%,创利税占全市工业利税的19.53%,销售利税率为12.65%。   (4)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通过认真落实“抓大”扶持政策,对重点大企业集团实施政策倾斜,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联合、控股、参股、组织上市、资产划拨等手段,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营网络优势,对大集团、大企业进行资本重组和实施低成本扩张,促进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强强联合、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目前已初步形成石化、汽车、钢铁、造船、电梯、轻工、造纸、钢琴、啤酒、医药等一批大企业集团。   2.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和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获得进展。截至2000年底,全市已组建1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技术创新优势企业有18家。   (2)企业技术进步对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断增强。1996年,企业技术进步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0%,2000年达48.1%,比1996年上升了7.1个百分点。   (3)加大了对技术改造的投入。“九五”期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达373.47亿元,年均投入达74.50亿元,比“八五”期间年均投入增长了1.21倍。其中2000年投资85.9亿元,比1995年的36.5亿元增加1.35倍。   (4)工业装备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工业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5.7%,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1.3%。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重点对汽车、摩托车、新闻纸、钢琴、啤酒、电梯、中成药等14个产品、32家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使重点产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国际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的水平。   (5)国际标准认证方面,全市累计获得ISO9000认证的企业已由1994年的7家迅速增加到2000年底的438家,占全省认证企业总数的20%。   3.外向型格局基本形成   (1)广州工业出口总量及增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98、1999两年受亚洲金融风波影响,虽有所下降,但很快回升。2000年全市工业出口产品产值7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07%。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加快,成为出口支柱产品。2000年,广州市机电产品出口33.39亿美元,比1995年的16.92亿美元增加92.32%。机电产品在全市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27.09%上升到36.39%。   (2)出口产品集中度有所加强,出口拳头产品初具规模。   2000年与1995年相比,出口超一千万美元的产品出口金额和比重都大幅度增加;出口超1亿美元产品由1996年的8个增至18个,其中机电类的产品由2个增至9个,表明近年我市出口产品在档次和技术含量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4.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围绕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两大目标”的要求,我市结合实际,明确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1)实施“四个一批”。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改善了国有资产的配置和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推进了国企的战略性改组。如对标致汽车、乙烯两个多年来困扰广州工业发展的老大难项目进行了成功重组,挽救了国有资产,促进了两大支柱工业的发展;乐华彩电、万宝冰箱经过重组,重新焕发出活力,重振了广州知名品牌的雄风。   (2)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的转机建制工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企业行为。我市275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已有222户采用多种形势进行了公司制建制或改组转制;市属648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中小型工业企业,巳有567户进行了转制改革。   (3)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提出了符合广州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着重抓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的组建工作,并率先在工业系统试点,组建了机电、轻工、钢铁、汽车以及医药五大工业集团。   (4)强化国企领导班子建设,制定了推动国企领导体制、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实现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的结合;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三改一加强”,着重加强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5.非公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九五”时期,我市在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重组步伐的同时,加大了对非公有经济的扶持力度,使非公有经济迅速发展。2000年,非公有经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9.56%;国有工业总产值完成434.83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93%。特别是“三资”企业工业经济发展迅猛,200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44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6.39%。这表明,非公有经济已成为广州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和保证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广州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问题   1.支柱产业发展仍较缓慢。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九五”时期只是打下一定基础,支柱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与国内、省内的一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产值相对较小。   3.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少,力量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4.国企改革与脱困任务依然艰巨。经过“九五”后三年的改革攻坚战,虽然大多数国企可望走出困境,但整体素质仍然不高。   5.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名列全国十大城市前列,但缺乏在全国知名度高、竞争实力强、能对我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名优品牌和标志性大企业。 珠海 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发展形势较好。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16.4亿元,增长17.5%。仪器仪表、医药、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幅较大。大型企业继续发挥龙头作用,珠海电厂、格力电器、佳能等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工业总产值增长20.5%,销售收入、经济效益实现同步增长。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工业发展后劲增强。
/
本文档为【珠三角各城市工业介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