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三种类型

2011-12-18 6页 pdf 245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1628

暂无简介

举报
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三种类型 · 民族与文化· 《东南亚》2002年第3期 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三种类型 韦 红 由于民族及其文化的差异性 ,各民族在其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而这正是 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最基本的因素。只要有民族的差异性存在 ,就会产生民族问题。如果再 加上统治集团民族观的错误或其它原因导致的有关民族政策、措施 、方法的不当等 ,民族问 题会愈来愈严重。从古至今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问题一直存在 ,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 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二战后 ,东南亚国家纷纷摆脱西方殖民者的统治成为 ...
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三种类型
· 民族与文化· 《东南亚》2002年第3期 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三种类型 韦 红 由于民族及其文化的差异性 ,各民族在其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而这正是 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最基本的因素。只要有民族的差异性存在 ,就会产生民族问题。如果再 加上统治集团民族观的错误或其它原因导致的有关民族政策、措施 、方法的不当等 ,民族问 题会愈来愈严重。从古至今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问题一直存在 ,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 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二战后 ,东南亚国家纷纷摆脱西方殖民者的统治成为 独立的国家。随着中央政权统治向少数民族地区扩展以及各民族间交往的频繁 ,一系列新的 民族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从其表现形式及内容看 ,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有 以下三种类 型 : 一 、 政 治 对 立 型 政治对立型的民族问题 ,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民族关系这一层面上。这类问题多 由国家与民族间的权力分配所引起,因此其内容主要是地方民族向中央政府要求更多的政治 权力。政治对立的形式有温和的,也有激烈的,地方民族的政治要求有合理的、适当的,也 有过分的、不当的,甚至是非法的。这些民族问题在战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 二战后 ,东南亚大部分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国家政权基本上掌握在一个人口 最多的民族手中,少数 民族被排除在国家机器之外 ,而且 国家的文化也是 以主体民族的语 言、文化和价值观念作为代表。如在泰国,泰族 (包括少数泰化的华人)占据领导地位 ,泰 族历代王朝的发展被描述为该国的历史,泰族的佛教言论则被描绘为泰国的文化特征,而其 南部的马来人及北部的山民等则被视为外来客人 ,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没有任何地位;在缅 甸 ,也是由主体民族缅族掌握国家机器,缅族的历史与文化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的特征 ,与泰 国一样 ,少数民族被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 ;在印尼 ,则是爪哇人占据着国家的统治地位。单 一 民族掌权及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忽视和排挤是引起政治对立型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于不满主体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少数民族便向中央 政府提出分享国家权力的政治要求,如民族地区要求有更多的自治权力,少数民族要求在中 央和地方的立法机关中有适当数额的代表 ,在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在 国家文职人员和警察 、军队中拥有一定的名额。在泰国,北大年伊斯兰同盟于 1947年 8月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他们一直想实现的7项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泰南穆斯林诸府的地方长 官由居民选举后任命 ,一般官员的 80%应由穆斯林担任。在印尼独立后的几十年中,一些 外岛省份一直在以各种形式向中央政府提出扩大自治权的要求。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少数民 族的要求相去甚远时 ,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间的政治对立便 由温和的形式转 向激烈的形式 , 即由原来的讨价还价转为武装对抗。在缅甸奈温政府统治时期 ,缅族军人政府对民族 自治邦 内部事务进行实际控制,地方政府官员遭到排挤,“自治”名存实亡,这导致少数民族与政 府的对抗越来越严重 ,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遍及全国南北。1975年 ,5个少数民族 (克伦 、 克耶、孟、若开和掸)组织成立 “民族民主联合阵线”,公开要求解散现有的缅甸联邦,建 立民族 自治原则为基础的民族联邦,保证各民族的民族独立、平等和进步。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 民族的政治对立 中,有些民族的政治要求是合理的,而有些民族的政 治要求则是过分的、非法的。如一些地方民族所要求的不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分享一定的权 力,而是要求从国家中分离出来 ,建立独立的国家。在东南亚,无论是在战后初期,还是在 20世纪末 ,民族分离主义始终如幽灵一样困扰着政府。在印尼 ,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相当严 重,至今要求独立的呼声此起彼伏。在菲律宾,分离组织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在棉兰老 岛中、西部控制着 46块军事营地,建立起事实上的 “国中之国”。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负责军事的副主席慕拉表示 :“我们有 自己的司法、立法和军队,要把 ‘摩伊 ’发展成 为与马尼拉政府并驾齐驱的政府。” 在泰国、缅甸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离主义运动。值 得注意的是 ,这种分离要求往往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少数利益受到损害的上层特权人物煽 动起来的,并非是整个民族集团的真正心愿。例如缅甸的钦族,最初由于政府维护当地上层 人士的统治地位,所以该民族一直未开展分裂主义运动。后来 “由于政府的经济政策触犯了 其上层人士的利益,所以他们利用当地少数民族意识的出现,宣传本地的虚弱性与混乱性, 提倡民族团结,宣扬对中央政府的仇恨心理 ,要求更大的自治权 ,声称他们 自己有权担任本 地的发言人与领袖 ,试图以此来恢复或建立 自己的威信。他们甚至用民族主义理论来阐发这 些思想,主张共同体文化的一致性不仅使自治成为一个渴望的目标,而且是一种不可剥夺的 权利。因此 ,分裂主义运动逐渐在该地区发展起来0” 对于这种由少数人为一 已私利煸动起 来的分离主义运动 ,政府应给予严厉的打击。 二 、 经 济 利 益 冲 突 型 经济利益冲突型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表现在民族间的关系上,即优 势民族与弱势民族 、大民族与小民族为争夺 自然资源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二是表现在国家 与地方民族的关系上 ,即国家在 自然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分配上 ,因忽视一些民族的经济利益 而引起的一些矛盾与冲突。这两个层面上的民族问题在东南亚国家中广泛存在。 由于劳动者的素质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不同,各民族对 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征服能 力、改造能力也不同,因此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创造的物质财富也相差悬殊。 一 般来说 ,强势民族在与弱势民族的经济竞争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在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 中处处显示出较强的能力 ,弱势民族的生存空间常常受到强势民族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不采取一定的协调各民族利益的社会政策,那么 ,小民族与大民族 、弱势民族与强 势 民族之间就必然会出现经济利益上的对立与磨擦,民族问题也就由此产生。 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东南亚国家移 民运动中所出现的民族问题大多属于经济冲突型。二战后 ,东南亚一些 国 家出于种种原因,发起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在越南 ,从 1960年至 1974年 ,中游平原各省 的越人有 38万多人移民到北方少数 民族 山区居住 。越南南北方统一以后,移 民步伐加快。 自 1975年到 1979年,仅 4年时间,上述地区有近 28万人移民到北方山区。同一时期,从北 方山区移民到平原的各少数民族近 10万人。④在印尼,为了开发外岛的落后地区,政府一直 鼓励爪哇和马都拉岛稠密的人 口迁移到苏门答腊 、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等人 口稀少和欠发达 的地区。从 1969年至 1989年的 20年内,从爪哇和马都拉岛迁 出居民 135万户共 665万人。 在泰国也出现了佛教徒向南方马来穆斯林地区的移民运动。移民运动虽然对开发落后民族地 区的经济起到一定作用 ,但同时也给外来移民与当地民族的关系带来一些问题 :一是就业上 的竞争。外来民族由于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使得当地民族的就业 机会大大减少;二是土地纠纷。外来移民及各种开发项 目占用了当地民族的大量土地 ,当地 民族感到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到严重威胁 ;三是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由于外来民 族较强的竞争力,经济开发成果大多落入外来民族手中,他们掌握着当地经济势力 ,成为当 地富裕阶层,而当地民族在外来民族的竞争下,很难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生 活愈加贫困化了。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利益冲突型的民族问题便产生了。如近些年来印尼加 里曼丹岛上的土著达雅克人与外来移民马都拉人 、爪哇人以及少量的华人不断发生大规模暴 力冲突,其原因就在于:“对于马都拉人来说 ,由于身处异乡,内部较为团结互助,加上文 化程度和素质较高 ,善于经营 ,因此在经济发展上比较成功。相对贫穷的达雅克人指责马都 拉人不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贬低当地的土著 ;同时指责马都拉人掠夺他们 的资源和财 产。两个种族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在为土地 、就业和商业等一系列问题而发生冲突。”在泰国、 越南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似情况。(5) 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民族冲突在东南亚十分普遍 。在马来西亚 ,由于华人多集中在 现代工业部门而相对富裕 ,马来人多从事传统的农业活动而相对贫困,据统计 ,在 1957年 和 1958年 ,马来人每户每月的净收入为 139美元 ,华人为 300美元 ,到了 1970年 ,马来人 每户每月的净收入为 177美元 ,华人为 399美元 ,大约有 49.3%的马来西亚居民生活在贫困 之中,其中 73.8%为马来人,17.2%为华人。两个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终于导致 了 1969 年的 “5·13”种族大冲突。泰国也是如此。北大年的农村马来人与华人和泰人的经济地位相 差悬殊 ,特别是在 40年代和 60年代,由于整个北大年地区农业生产欠收及国际橡胶价格的 下降,马来人的收入大大低于华人和泰人 ,因此在这一地区爆发了两次分裂主义骚乱。在印 尼独立后的十几年 ,原住 民发动了十多次大大小小的针对华人的暴乱,原因之一就是原住民 认为华人控制了印尼经济,“原住 民与非原住民间的经济鸿沟 日益加宽,是导致诸项不安问 题的主要根源。目下所有原住民的营业领域已被华裔所 占据,一些实力薄弱和还是传统性的 原住民企业愈加为非原住民所独占。” 经济利益冲突型民族问题的产生除了由于各民族经济竞争能力不同这一原因外,在很多 情况下则是由于国家的政策所致 ,即国家在经济资源和经济权益的分配上忽视一些民族的发 展,使不同民族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如在缅甸,高原地区包括克伦邦的民族分裂主义 的兴起就与当地缺乏投资密切相关。缅甸政府将工业和开发项 目大部分放在平原地区,尤其 是仰光附近 ,而掸邦本来资源丰富,盛产柚木 、石油 、珠宝与白银 ,但掸人缺乏专门人才、 专门设施与资金,政府也不予帮助,因此该地民族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在越南 ,直到 20世 5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纪 90年代,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率仍相当高。1992年,瑶族贫困户占37.2%,赫蒙族占 31.8%,色登族占 78.8%,少数民族的人均收入只占越族的 10%。造成越南少数 民族贫 困 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越南 “与其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普遍产生的 错误倾向是,没有全力关心各民族的发展问题,而是想立即融入全国和全社会 的共 同发展 中。由此错误而导致对不同民族地区缺少发展经济和文化 的具体政策”。④政府对少数民族贫 困问题的忽视以及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贫富悬殊的拉大 ,进一步加大了原有的民族隔阂,造 成少数 民族对政府的不信任。 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 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 ,一些资源大省成 了贫困 省,这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印尼的一些省份资源丰富,为国家创造了大量 的税收,然而它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权力和经济利益。印尼中央政府控制着全国 85% 的油税和 70%的天然气税 ,经济权 力高度集中在雅加达和爪哇。亚齐盛产天然气 ,每年所 得拨款仅占印尼国内生产总值的 2.9%;伊里安查亚产铜、金 、天然气 ,每年所得拨款仅占 1.6%;廖内产石油,每年所得拨款仅占4.7%;马鲁古产木材、金和农产品,每年所得拨款 仅占0.72%;南苏拉威西出产农产品,每年所得拨款仅占 2.3%。⑧这种产出与收入不平衡的 巨大反差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民族的矛盾不断加深。1999年,廖内省的 “廖内马来族大家 庭协会”发表声明,要求当时的瓦希德总统在 6个月内兑现其于当年 11月初做 出的承诺 , 即把 自然资源收入的 75%归还给地方作为建设之用 ,否则将宣告独立。 三 、 文 化 碰 撞 型 在东南亚国家独立初期 ,当时的民族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 、教育、宗教等文化方面。这 时刚独立国家的领导上层认为巩固国家的独立 ,除了把一国居民视为一个民族外 ,全国必须 有一种共同语言——国语 ,必须有一种共同的宗教——国教。因此,多数国家在独立后纷纷 宣布一种民族语言为国语 ,宣布主体民族的宗教为国教 ,并将其向全国推广 ,同时限制少数 民族使用本族教学。文化上的强制同化政策引起有关民族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在印尼,1952年,政府发布 《外侨学校监督条例》,规定外侨学校必须以印尼文 (印尼 的国语)为必修课。1959---1960年,印尼停办了72%的华校。1966年5月,全国667所华文 中全部被关闭。此外 ,印尼还关闭华文报纸 (只有一份 印尼文报纸有一版华文),禁止 华文书刊进 口和发行,关闭所有华侨社团,不准用中文招牌 ,强迫华人改用印尼化姓名,禁 止保留中国文化习俗。1967年 12月 6日,印尼政府颁布 《关于华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 第 l4号总统法令》,要求华人改变宗教信仰,皈依伊斯兰教。政府的这种岐视华人文化的政 策是印尼原住民与华人之间关系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马来西亚 ,语言也是影响民族关 系的一个重要因素。1967年 ,马来西亚各种族对有 关国语和官方语言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争论。马来人要求把马来语列为唯一的国语 ,而华人则 声明 “支持马来文定为国语,但要永列华文为官方语文,予以法理上及环境应用上承认”。⑨ 1967年 9月 1日国语法案正式生效 。法案规定除继续使用英文为官方用语外,准许联合邦政 府及州政府 “因公共利益之需要而使用任何其他种族语言翻译官方文件及沟通意见”。依此 规定 ,华文实际上成为官方应用语文 ,但是并没有 明确的法定地位。这一引起各方不 满。华人的不满在于,政府规定非马来语学校必须以马来语为必修课的教学大纲才有资格获 5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得国家补助 ,在华人看来,这项规定实际上是废除了华语教育。马来人的不满在于,政府规 定马来语和英语同时成为中学的必修课 ,在马来人看来 ,这将使华族和印度族学生有了更多 上大学和出国深造的机会。特别是华语成为实际上的官方应用语言后 ,马来人十分不满 ,并 发动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语言问题也是导致 “5·13”种族大冲突的因素之一。 独立后的缅甸,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在文化上实行强制同化政 策。在少数民族看来 ,缅族是 “主人种族”,缅甸佛教徒是真正的缅甸人 ,“政府政策的目的 是想在边区人民中普及佛教,推行缅甸语 、缅服和其他文化形态,以统一缅甸。”1952年 , 缅语被作为一切公务的必用语言 ,1956年更推广运用于掸邦 的政府机构之中。在学校里, 小学三以上 ,缅语是唯一的语言教学课程,并规定要根据缅族 民族主义的观点来讲授历 史。政府还通过僧侣传播佛教来 同化山地 民族,特别是克伦人 尤其是 1961年议会通过宪 法修正案,把佛教定为国教 ,这一措施点燃了民族主义情绪。为了保证佛教国教地位的落 实,宪法还进一步规定政府要努力推进佛教的教学和研究 ,维护佛教的崇高地位和尊严 ,维 修佛塔,为僧侣修建医院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制定了 “国教推进条例”,要求大学 、师范 和一切国立学校讲授佛经。这些措施很快引起非佛教徒的少数民族的不满 ,生活在边区的少 数民族把它看作是歧视性的、是为多数缅人谋利益的措施。于是 ,一个全国性的非佛教徒的 少数民族政治联盟很快建立起来 ,原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克钦独立武装也死灰复燃,他们共同 起来反对政府。 在泰国,近 百年来政府 一直试 图对南部 马来穆斯林 实行 同化统 一政 策,特 别是 在 1938--1944年銮披汶 ·颂堪当政期间,通过 《泰人习惯条例》,规定禁止任何人穿沙笼 、起马 来人名字 ,讲马来语和执行伊斯兰法律 ,强制推行泰语 、泰俗 ,封闭伊斯兰宗教学校。这些 政策遭到马来穆斯林的暴力反抗 ,并发展为分裂主义的武装运动。战后虽然政府对马来人作 出安抚的姿态,但在 70年代前政府所做的只是些微小的让步,政府仍然认为主体民族泰族 的文化优越于马来人文化。政府在马来穆斯林散居区设立官办学校,用泰语教学 ,不教马来 语。尽管穆斯林儿童从小就开始接触和学习 《古兰经》,但在学校里必须学习佛教道德规范。 此外,对穆斯林私立学校也采取控制政策 ,要求它们增设泰语课程,学习泰族历史。政府的 做法引起南部穆斯林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政府的目的是用泰语和世俗教育来同化穆斯林, 使他们最终失掉 自己的宗教、历史传统 、种族和习俗。穆斯林把学习泰语和佛教的道德规范 视为对宗教的犯罪 ,他们一直宣称 自己是马来人,而不是什么泰人,他们有义务保护 自己的 宗教和语言。因此 20世纪 6 70年代穆斯林分离主义组织攻击的一个主要 目标就是教育机 关,他们不仅放火烧校舍 ,而且经常绑架和杀害教师。 以上所述的三种类型的民族问题在现实中并不是绝然分开的。事实上 ,民族问题的一个 显著特征就是综合性 ,也就是说 ,任何国家的民族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 、社会 、文 化等某一方面的问题 ,而是这些方面综合的产物。如某一民族问题的发生,表面上有可能是 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所引起 ,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有可能是经济方面的,或是政治方面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引发民族问题,并可能涉及到民族问题的其他 方面,可谓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在不同国家,引发 民族问题 的原因及民族问题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东南亚国家独立初期 ,民族问题主要集中在 语言、宗教等文化方面和政治权利方面,而到 70__80年代 ,民族问题则主要集 中在经济利 益方面,政治对抗型和文化碰撞型的民族问题有所缓和,90年代后政治对抗型的民族问题 5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又呈现出上升趋势。另外 ,东南亚的民族问题常常与阶级利益、国家关系、种族问题、宗 教问题等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的矛盾交织 在一起,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秀,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族问题尤为复杂。总之,不同国家不 同时期的民族问题具有综合性 、复杂性、特殊性等多种特点,关键是各国政府对本国的民族 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正确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内容 ,从而制定出符合本 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注 释 : ① (香港 )《亚洲周刊》英文版 1998年 4月 3 El。 ② (新加)D·布朗马宁摘译:《从周边共同体到民族国家——东南亚的民族分裂主义》,载 《民族译丛》1990年第 4 期。 ③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广西 人民出版社 1999年 ,第 335页。 ④温北炎:《印度尼西亚经济与社会》.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 170页。 ⑤关于东南亚国家移民运动引发民族冲突的具体论述 ,详见拙作 《战后东南亚经济开发引发民族冲突诸 因素分析》, 载 《世界历史》2001年第 6期。 ⑥郝时远 :《代价与转机 :印尼华人问题辨析》,载 《世界民族》1998年第 4期。 ⑦范宏贵 :《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第 342--343页。 ⑧方金英 :《东南亚三国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著 《全球民族问题 大聚焦》.时事出版社 2001年,第 131页。 ⑨杨建成 :《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 1957--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3年 , 第 211页。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王士录] ·小资料· 越南 2002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下滑 2002年以来,越南外贸出口急剧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极为不利影响。为此,越南政 府最近要求各有关部门及地方外贸出口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完成全年 出口指 标,以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达到 7%至 7.3%的目标。 越南 2002年外贸出口的预定 目标是比去年增长 10%,出口额达到 160.6亿美元。然而 , 头5个月,外贸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直线下泻至5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6.8%。 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水产品、大米和咖啡等 l5种主要出 口产品。这几种产品出口总量的下降 造成出口收入减少 4_4亿美元。出口价格总体下降 6.4%也造成 了 3.41亿美元的损失。与此 同时 ,进口额同期增长 6.8%,为 68.5亿美元。两项相抵 ,贸易逆差创近年最高水平。 目前越南出口产品中,原料和粗加工产品仍占很大 比重。其中,农产品是越南最重要的 出口支柱之一 ,2(102年预计出口创汇为 28亿至 30亿美元。但头 5个月,农产品出口创汇仅 为 9.95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 11%。而作为农产品出口拳头产品的大米虽然出口价上 涨了25%,但出口量下降了33.3%,导致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9%。 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三种类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