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武侠电影漫谈

武侠电影漫谈

2011-12-18 8页 pdf 550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7549

暂无简介

举报
武侠电影漫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类型片研究 · 武侠电影漫谈 陈 武侠 电影或许很好看 , 却不大好说 。 原因是它不那么 上得了台面 , 就如狗肉 好吃而入不得正规的大筵 。 武侠 电影给人的 印象往往是些打打闹闹外加恩恩怨怨 , 客气 一 点的说法 , 是品位不高 、 艺术性不够 、 平 庸无奇 、 看过就忘 、 公式化的...
武侠电影漫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类型片研究 · 武侠电影漫谈 陈 武侠 电影或许很好看 , 却不大好说 。 原因是它不那么 上得了台面 , 就如狗肉 好吃而入不得正规的大筵 。 武侠 电影给人的 印象往往是些打打闹闹外加恩恩怨怨 , 客气 一 点的说法 , 是品位不高 、 艺术性不够 、 平 庸无奇 、 看过就忘 、 公式化的痕 迹 一 目 了 然 不客气一点 , 就要说它荒诞不经 、 胡编 乱造 了 弄得不好 , 恐怕还要扣上一顶 “ 宣 扬暴力 ” 的帽子 , 等而下之则是 “ 暴力加色 情 ” 那就是真正的下九流 了 。 是 以 明智的君 子对此避之唯恐不及 , 对此话保持谨慎的 沉默 。 然而对此却 又 不能不说 。 理 由是武侠小 说不灭不绝 、 苞延至今 , 武侠电影 、 武侠电视连续剧不绝如袋 , 广为 映播 。 据中国电影史载 , 年代中国最进步的 明星影片公司 , 也曾有过武侠 电影的辉注之 页 。 年根据 当时的武侠小说名家平枉不 肖生 向恺然 的小说《江湖奇侠传 》改编 、 由 著名的郑正秋编导 了一部《火烧红莲寺 》—在 电影史上 , 这算是郑正秋的一个“ 污点 ” , 因为它 “ 影响很坏 ” 。 —这部影片在市 场 上却极为走俏 , 用今天的话说 , 是“火 ”透 了 。 因而明星影片公司乘胜追击 , 续拍又续拍 , 在短短的 三 四年 内共拍 了 集 , 从而 掀 起 了武侠片的狂潮 , 要算是 中国电影史上的一 个奇观 。 若不是 ’夕含时的国民党政 府 下 令 禁 止 , 《火烧红莲寺 》的续集会 “ 烧 ” 到什么时 候 、 什么地步 , 还真难以预料 。 又据《中国电影周报 》 年 月 日 载 , 香港 年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超过千万 元大关的影片共 部 , 其中武打 动 作 片 部 , 超过 , 仍 占统治地位 。 以上两例是我们 “ 不得不说 ”的理 由 , 它 明从 年代到 年代 , 从大陆到海外的华 人世界 , 武侠电影总是市场的热销品 , 受到 广大观众的喜爱 。 可 以说 , 凡是有华人的地 方 , 就有武侠作品 包括小说 、 影视 流行 。 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 。 因而 , 无论是 因 为“ 市场热 门 ” , 还是因为“ 文化奇景 ” , 我们 都不能不去关注 , 不能不去研究 , 不能不说 。 即 、 武侠电影是中国人 包括海外 华 人 喜闻乐见的一 种艺术类型 、 在华人世界的 电影市场上 , 它畅销而又常销 , 极为热 门而 又经久不衰 、 武侠电影象其它的类型电影 一样 , 固然有不入流的伪劣产品 , 同时也有 高质量 、 高品味的优秀作品 。 对此 , 我们还 是要有理智的态度 、 清醒的认识 , 不能为传 统观念所拘囿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武侠电影或许真的上不得台面 , 但这没 什么 , 它只是一种娱乐形式 , 一种地地道道 的文化消费品 。 进而 , 说它普遍品味不高 、 艺术创造性不足 , 那也没什么 , 因为它只是 一种类型电影 , 有它的明显的模式与规则 , 它的热销与常销 , 恰恰与这种模式和规则有 关 。 一句话 , 观众需要的就是这个 。 这就是说 , 武侠电影是华人世界所特有 的类型电影 , 它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及其审 美心理渊源 , 从而有着独特的语境 和语法 , 使它成 了华人的 “ 专利 ”。 当然 , 到 目前为止 , 它也还只是在中国大陆 、 港 、 澳 、 台及东南 亚等华人世界 自产 自销 、 自给 自足 。 这是由武侠电影的特殊的规 范 所 决 定 的 。 拆解这一特殊的规范 , 我们会发现它的 基本元素有三 , 一是武 , 二 是 侠 , 三 是 传 奇 。 而这武打 、 侠义 、 传奇会使华人观众如 痴如醉 、 心旷神怡 , 而又使西方的观众 目瞪 口呆 、 不知所云 、 乃至匪夷所思 。 东西方文 化的差异在此昭然若揭 。 先说武 。 武有二义 , 一是指武术 武功 的套路和 招式 , 即西方人所谓的“ 中国功夫 ” 二是指 武打 打斗 、 技击的场面 、 形态 。 对于武侠电影而言 , 武是第一要素 。 乃 至有不少人将武侠电影称为“ 功夫片 ” 或 “ 武 打片 ” , 将其 中的 “ 侠 ”字省略 , 而使 “ 武 ”的重 要性更加突 出 从第一要素变为唯一要素 。 如是西方人以及 中国的 “ 西患 ”们说中国人神 秘 、 野蛮 、 好斗 、 无法无天 , 因而武侠电影 要么一钱不值 , 要么是 中国人野 蛮 落 后 的 “ 铁证 ” 。 事实的真相当然不是这样简单 。 武术是一种文化 , 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结 晶 。 西方人也有拳击 、 有击剑 , 但其拳击不 过直拳 、 钩拳 、 摆拳 、 组合拳等几种有限的 姿式和方法 , 击剑也不过刺 、 劈 、 点 、 挡等 等 。 而 中国武术的拳 、 剑 , 则流派纷呈 、 五 花八 门、 举不胜举 , 非武术史的专家不能 明 其究竟 。 其根本的差异 , 在于西方的文化重 实用 , 而中国豹文化重审美 , 正如西方文化 重科学 , 而中国文化重玄学 道学 西方人 重实证 , 中国人重想象与“ 感悟 ” 。 说穿了 , 中国武术含有大量的审美因素 , 必然免不了 想象和夸张 。 比如拳法中的“ 泰山压顶 ”及刀 法 中的“ 独劈华山 ”等等 , 显然只能是想其当 然 , 只能“ 意会 ”而已 , 并非如泰山之力 , 亦 不能劈开华山 。 中国有一句古话 , 叫做 “ 技进 乎艺 , 艺进乎道 ”。 在武术而言 , “ 技 ”是实用 层次 “ 艺 ”显然到了审美层次 而“ 道 ”则是 哲学 莫如说是玄学 层次了 。 说中国武术尽 是花拳绣腿固然是不对的 , 但其实用的成份 与审美的成份相杂 、 技击的因素与想象的因 素相杂 , 是无疑的 。 武侠小说 、 武侠电影当然是将中国武术 作为基础或源头 , 但这只是一种“ 影子源头 ” 或 “ 审美基础 ” 。 — “ 中国功夫 ” 不仅外国人 不 明究竟 , 其实华人 中真正懂得的也不多 不仅大多数喜爱功夫片的观众不懂 , 而且大 多数武侠小说作家及武侠电影的 编 导 也 不 懂 。 这就是说 , 小说与电影中的武术 , 是将 中国武术文化 中的想象和审美的成份发挥到 了极至 , 而将其本来就不足的实用因素减到 最低点 。 对观众而言 , 这样做非但没什 么不 妥 , 而且越是这样越能够吸 引人 , 越是神乎 其神就越是使人如醉如痴 。 是 以 , 金庸可 以 在其武侠小说 中大写“ 降龙十八掌 ” 、 “‘六脉神 剑 ” 以及 “ 乾坤大挪移 ”之类的武功 , 让读者惊 叹莫名 。 影视作品当然又与小说作品不 同 , 它不 能光凭想象 , 而要有直观的形象及其逼真的 效果 。 这非但难不住电影人 , 反而是电影的 特长 , 它可 以运用声 、 光 、 化 、 电及其特技 、 音响 、 效果 , 创造 出令人 目眩耳鸣 、 心跳神 驰的奇妙而又“ 真实 ”的艺术情境 可虚可实 、 亦虚亦实 如体育竞技又如舞蹈表演 , 是武 术更是艺术 是神话却又直观可感 。 这种独 特的艺术情境是其它的动作类型电影中不存 在的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现代武侠文化热潮的掀起 , 其重要 的原 因之一 , 就是对 中国人的“ 好文而不武 ” 的一种痛苦反省的结果 , 是对 中国人的身体 与精神的懦弱的一种反拨 , 对“ 东亚病夫 ”这 一耻辱称号的一种精神反抗 。 前述的平江不 肖生及其笔下的大侠霍元 甲 , 正是那个时代 “ 精武救国 ”者的典型 。 与后来的武侠小说作 者不同 , 平江不 肖生不仅懂武艺 , 而且除写 武侠小说 以“ 警醒世人 , , 外 , 还倡办武馆 , 以 实际行动投入“ 精武救国 ”的热潮之中 。 —直至 年代 , 电视连续剧 《霍元甲 》 的一 曲 “ 沉 睡百年 , 国人今已醒 ” 的主题歌响遍神 州 , 还照样振奋了“ 国人 ”的民族精神 。 进而 , 在一般的观众心 中 , 对武侠电影 的欣赏除了对懦弱身心的补偿之外 , 还有心 理不平情绪的宣泄 。 在满足 “ 好斗心理 ”的同 时 , 也是对“ 野蛮情绪 ”的消 解 。 在 这 一 点 上 , 武侠电影与其它民族的 、 其它类型 的动 作片及其观赏并无不同 。 只是中国的武侠电 影的打斗更加神奇美妙 、 神秘莫测而 已 。 再说侠 。 侠更是中国文化的特产 , 因而更无法翻 译 。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刘若愚教授写了一本 《中国之侠 》的专著 , 侠的译词是 “ ” 游动的骑士 , 还有如 “ 、、 ” 下层社会的壮士 等等 , 显然都 是词不达意的 。 只能应付洋人而已 。 上述的 译词 , 并不包括中国之侠的下列特征 替天 行道 、 义气为先 、 急公好义 、 急人之难 、 锄 强助弱 、 济困扶危 、 路见不平拔刀 相助 、 仁 义诚信 、 一诺千金 、 临危不惧 、 以暴易暴 ⋯ ⋯ 等等 。 中国人 华人 都能意会到这些 , 而且 敬仰和热爱它 。 历史上的侠 曾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 而后又见于唐人的传奇 , 再往后就更多地是 文学作 品的虚构 。 因此 , 我们谈论的侠 , 与 其说是历史的产物 , 更不如说是文化心理的 产物 。 他们不一定是实际存在的 , 而是中国 人心理所需求的 。 说 穿了 , 正是弱者心态的 产物 , 是人民盼望大救星的文化心理的最后 的迷梦 —第一个迷梦是神仙 第二个迷梦是 明君 第三个迷梦是清官 第四个迷梦便 是侠客 。 神仙见不到 , 明君 、 清 官 都 不 常 有 , 于是人们把更大的热情 以及最后的希望 寄托于侠 。 侠不会使人失望 , 因为它本身就 是传奇的 、 虚构的 , 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根本 就是虚拟的心理满足 。 侠之产生的第二个心理原因是人们对社 会 人生的不平有着痛切的认识而又感到无可 奈何 , 因而便产生了 “ 替天行道 ”并铲除不平 的侠 。 也许有百分之一的真实 , 而有百分之 九十九的传说 、 想象和虚构 。 这是另一种形 式的神话 。 侠也有二义 , 一是指人 侠客 一是指 行为及精神 侠义 。 当然二者是相辅相存 的 , 所谓侠客 , 正是具有侠义精神及具体的侠 义行为的人 。 反之亦然 , 侠义精神及行为的 主体便是侠客了 。 合二而一 , 便成了中国文 化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典范 , 是一 种 人 格 模 式 , 当然不无神话的色彩 。 因而 , 考察侠的 历史渊源或社会成份是徒劳的 、 甚至是愚蠢 的 。 侠无处不在 。 侠可 以在 朝 , 也 可 以 在 野 可 以伟大 , 也 可以平凡 可以有历史的 线索 , 也可 以完全虚构 。 侠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 或者说是一个十 分宽泛 的概念 。 它是 中国人 以为的 “ 正义 的化身 ” , 而 “ 正义 ”的涵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变化着的 , 因此 , 侠的意义也就变得丰富 而复杂 , 它可 以是江湖好汉也可以是民族英 雄 , 可 以是社会的造反者也可以是爱国主义 者 , 可以是草莽豪杰也可 以是骑士 , 可 以是 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者也可以是劫富济贫的绿 林英雄 , 可以是打抱不平者也可 以是暴力拥 护者 , 可 以是执法者也可以是违法的英雄豪 杰 ⋯ ⋯他们超然于法律之上 , 因为他们本不 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 而是虚构的传奇 中的人 物 。 侠是职业武士还是江湖英雄或者绿林豪 杰 , 或是达官贵人乃至帝王妃子 、 是生 、 贩夫走卒 、 老板伙计 , 乃至和尚 、 道士 、 尼 姑 ⋯ ⋯都不重要 , 重要的是侠的精神 , 即公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平与正 义的精神 。 虚构的侠的世界看起来是一个复杂的世 界 , 其实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世界 , 简单到黑 白分明 , 善恶对立 , 好人与坏人一 目了然 。 其中的“ 好人 ”当然就是侠 , 与之相对的则是 坏人 , 是魔鬼 、 贪 官 、 污 吏 、 恶 霸 、 私 欲 狂 、 色情狂等等 。 再说传奇 。 大千世界 , 无奇不有 。 好奇之心 , 人皆 有之 。 在这一意义上 , 传奇并非 中 国 所 特 有 , 而是全人类有史以来便存在着 的一种把 握世界的方式和审美娱乐的类型 。 传奇也有二义 , 一是传奇的性质 , 二是 传奇的故事形式及其结构方法 。 武侠电影的传奇与其它形式的传奇的不 同之处 , 首先在于它必须有武 、 有侠 , 刀 光 剑影而又善恶分明 。 其次是与中国历史 、 文 化 、 心理的血缘关系 , 即充分体现 中国文化 的价值观念及其审美趣味 。 其根本要点 , 是 不在乎真与不真 , 而在乎善与不善 。 武侠 电 影经常涉及中国古代的历史 一般说来 , 武侠 的时代是 “ 古代 ”而非现代 , 甚至涉及明确的 历史年代及具体的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但 它与历史影片的旨趣是背道而驰的 , 即不在 于要反映历史 、 揭露真相 , 而在于借历史的 包装来展开传奇的故事 , 借传奇的故事来宣 扬侠义的精神 。 要宣扬侠义的精神并展示“ 中国功夫 ”的 神妙 , 当然不止于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 传奇性的演绎 , 武侠电影的传奇 有 着 更 大 的 、 更广的空间 。 实际上 , 武侠 电影如武侠 小说一样 , 早 已有了许多相对固定的传奇模 式 , 诸如 、 复仇模式 、 夺宝模式 、 除奸 模式 、 情变模式 、 救难模式 、 伏魔模 式 、打擂模式 、 造反模式 、 为国御 侮 模式 、 探案模式 、 历险模式 ⋯ ⋯等 等 。 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精彩之处 , 可以独立 成篇 , 也可以混合运用 , 它们的共同点是按 照戏剧冲突的一般规律来结构 , 同时少不了 要武打 , 也少不 了侠客与坏蛋的鲜明的对立 与冲突 。 虽然武侠电影有武打 、 侠义 、 传奇这三 种相对固定的要素 , 但武侠电影依然拥 有最 为广阔的时空 。 这不仅是说它可 以表现 上 下 几千年的时间内容和纵横几万里 的 地 域 风 貌 , 而不必象欧洲的骑士 电影 、 日本的武士 电影 、 美国的西部片那样受到时间或空 间的 限制 。 同时 , 武侠电影的武功打斗 、 侠义 内 容 、 传奇形式这三种元素本身也具有极大的 伸缩性或可变性 , 你能想象到的东西 , 差不 多都可以进入它们的结构框架 。 在武 、 侠 , 传奇的“ 二义 ”之间 , 存在无数的可分之点或 可切入之点 , 因而它们的组合形式也就相应 地存在理论上的无限的可能性 。 这使武侠电 影的高下优劣的差异有如天壤 。 所以抽象地 说武侠电影 “ 好 ”或 “ 不好 ”是无意义的 。 实际上 , 武侠电影还存在第四种 潜在 的 要素 “ 趣 ”的要素 。 即情趣 、 意趣 创 作者的审美趣味 。 而此审美意趣又随时代的 发展而发展 , 随观众需求的不同而不同 。 电 影创作者的个人偏 好 自 然 也 起 一 定 的 作 用 。 大致说来 , 无非在武打 、 侠义 、 传奇三 者之中各有侧重 。 有的侧重于武打 。 在武侠 电影发展初期 尤其如此 。 例如香港影片《龙虎斗京华 》 根 据梁羽生小说改编 便是 。 大陆改革开放后 所拍的第一部武侠 电影《少林寺 》也是 以武打 见长 , 为此特邀 了多次获得全国武术冠军的 李连杰为主演 , 使他从武术冠军一变而为最 出名的功夫明星 。 这类影片的特点是千方百 计地创造打斗 的机会 , 并尽力渲染武功打斗 的场面 , 拳 、 剑 、 刀 、 枪 、 棍 、 南拳北腿 、 少林功夫 、 太极功夫 、 醉拳 、 醉剑等等一一 展示 , 给人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 真实的武 功加上 电影的特技 , 使 电影中的武打有着难 以抵挡的神奇魅 力 。 等而下之 , 自然也产生 了为打而打 , 瞎打一气 , 乃至谊染暴力 、 表 现残酷的低劣作品 。 例如香港电影《月夜斩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便粗劣不堪 。 更多的当然是以侠的表现为旨趣 , 这可 以说是武侠电影的主流 。 例如《射雕英雄传 》 、 《霍元 甲》、 《黄飞鸿 》等等即是 。 根据金庸 、 梁羽生的小说改编的大部分影片都属于这一 类 。 大陆影片《武林志 》也是一部弘扬侠义精 神的典范之作 。 这类作品的特点或信条是 以武为手段 , 以侠义精神的表现为 目的 。 这 类作品的缺陷是故事的公式化 以及人物的概 念化 。 为了避免公式化与概念化 , 不少的编导 另辟蹊径 , 在主流旁边开 出 “ 支流 ” 来 , 出 “ 奇 ”而致胜 , 其意趣在于传奇 。 例如根据梁 羽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白发魔女传 》, 便开 了武侠言情的支流 , 白发魔女的经历及 其 内心的情感冲突之奇 , 超越 了武 , 也超越 了侠 , 达到了奇异人生不 了情的新奇境界 。 大陆电影《双旗镇刀客 》也是 以其奇异 的地域 风貌 、 奇异的人文景观 、 奇异的人物形象 , 总之是奇异的想象和创造 , 而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 新奇 自有新奇的魅力 。 只是出奇 制胜并非易事 , 并不是任何人都 能 办 得 到 的 , 因而为奇而奇的影片也就应运而生 、 滥 竿充数 , 以至于巫术 、 迷信等等乌七八糟的 “奇观 ”也不绝于银幕 。 从武打到侠义 , 从侠义到传奇的电影侧 重点的转移 , 基本上符合武侠电影发展的轨 迹 。 决定这一发展方向的因素 , 不仅是 电影 创作者的意趣 , 而且也暗含了观众审美情趣 的转变和深化 。 进入 年代 , 香港武侠影视的创作又掀 起了新潮 , 使武侠电影的观念与形式发生了 革命性的变化 。 这一变化的显著特征 , 是融 汇了武打 、 侠义 、 传奇这三种传统的审美热 点 , 而又展现 出全新的 、 属于 年代的审美 时尚 游戏之“ 趣 ”压倒一切 。 电影作者精心 策划而又百无禁忌地绝戏说 ”古人 、 “新编 ”旧 作 , 使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 、 人物和主 题呈现 出匪夷所 思的奇异风貌 , 让电影银幕 变成了纵情狂欢热烈火爆的海洋 , 让观众 目 瞪 口 呆 。 作品如 电影《新龙 门客栈 》、《新海世 玉 》、 《方世玉续集 》、 《狮 王 争 霸 》、 《黄 飞 鸿 》及其续集 、 《鹿鼎记之神龙教主 》、 《射雕 英雄传之东成西就》 · ,’’ · 等 , 无不令人 耳 目 一新 。 这些影片大多是改编旧作 , 将原有的小 说或 电影作品进行彻头彻尾的改装 , 以适应 并展示电影观赏的新的意趣 。 这一意趣的精 髓 , 便是 “戏说 ”二字 , 即彻底地实践游戏 的 本质并创造游戏的形式 , 追求彻底的轻松 。 对传统的审美观念诸如主题 、 思想 、 意义等 等进行坚决的抵制租彻底的背叛 。 新潮电影 编导似乎已不再重视“ 说什么 ” , 而将全部精 力集中在“ 怎么说 ”上 。 “ 怎么说 — “戏说 ”。 “ 怎么说 ”的潜台词是“ 怎么说都可以 ” 。 传统的武侠 电影是那么说 , 无非是武打 、 侠 义与传奇 , 或社会 、 历史与人生 那么 , 为 什么不可以换一种说法 谁规定了电影及其 武侠片应该怎么说而不应该怎么说 。 于是 , 雅与俗 、 原作与新作 、 史实与虚 构 之 间 的 “ 人为的 ”鸿沟被新潮填平 。 因而 , 金庸小说 《鹿鼎记 》中的神龙教主洪安通其 人 在 电 影 《神龙教主 》中改变了性别 , 成了由大明星林 青霞扮演的风流凋悦的女教主 。 《新龙 门 客 栈 》 也 由梁家辉 、 张曼玉 、 林青霞的加盟而 呈现 出全新的气象 。 全新气象的新潮武侠片“ 斗 ”不再重要 , 重要的是“ 逗 ” “ 奇 ”不再重要 , 重要的乃是 “趣 ” , “ 侠 ”也不再重要 , 重要的是大明星的 表演 。 如此 , 新潮电影便热烈 、 火爆 、 群星 荟萃 、 意趣横生 。 新潮武侠电影的方法是“戏说 ” , 其形式 当然就是“ 说戏 ” 。 —你千万别把它当真 , 它只是一种 由大明星 、 大投资 、 大制作组成 的 “ 大游戏 ” 而已 。 它追求的不是意义及深 度 , 而是有趣的平面 。 创作者轻松地“戏说 ” , 观赏者落得“ 看戏 ”的轻松 。 如是 , 新潮武侠电影呈现 出全面开放的 态势 。 一方面 , 武风流入文戏 , 如《唐伯虎点 名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秋香 》这一经典的文戏 , 而今也加入了动作的 因素 , 当然 , 与其说是打斗 , 不如说是打闹 或打逗 。 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中的乾隆皇 帝也成了“风流武生 ”变得“ 文武双全 ” 。 —谁会去追究历史的真实性呢 有趣而已 。 另 一方面 , 武侠电影又大量地引进“外资 ” , 对 中并电影史上的成功名作的片断成元素进行 大挑模的研究 、 借鉴及重新 组装 , 如 喜 剧 片 、 歌舞片 、 西都漪 、 灾难片 、 季阵川 、 恐 怖片等等 , 无不被新潮武侠电影加 以改装利 用 。 传统的武侠传奇已只是一些淡淡的原型 痕迹 , 以保持对观众心理的接受定势的最后 一丝联系 。 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 , 在新潮武 侠电影创作中被推到了极致 , 以至于电影的 百花 , 齐放于武侠之园 。 武侠电影进入了“新杂耍时代 ”。 也许有人会称之为“ 后现代武侠片 ” 。 确实 , 这种武侠电影的“ 杂耍游戏 ” 中 , 不难找 出“ 后现代主义 ”的种种特征 。 世界性 的文化思潮无疑也影响了特属于 中国民族文 化的类型 电影 , 从而使武侠 电影也加入 了世 界性的后现代的嘈杂的狂欢 。 金庸的小说与胡金拴的电影 武侠文艺 的“新古典主义 ”思潮已成了历史 , 那种侠客 力挽狂澜 , 故事严密布局 , 意及历史文化的 时代似已结束 。 古龙的小说与张彻的电影 武侠文艺中 的“新浪漫主义时代 ”也已结束 。 那种浪人杀 手笑傲江湖 , 传奇故事 出人意料 , 人生孤苦 滋于言表的作品成了小说 、 电影史上的 “过 去时 ”。 “正在进行时 ”的 , 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 创作 —他 自称为 “超新武侠小说 ” —及徐克的电影创作 。 上述《新龙 门客栈 》就是徐克 的代表作之一 。 “ 后现代主义 ”的武侠文艺新 潮席卷而来 。 这种百无禁忌的杂耍 、 拼凑 , 和随心所 欲的输出 、 输入固然令人耳 目一新 , 有 “挡 不住的诱惑 ” , 同时也不无令人担忧之处 , 那 就是过分的“戏说 ”与“神编 ” , 会不会使武侠 电影失去本体 彻底的反传统 , 如是传统何 存 尽兴地戏说及“存编无类 ” , 如是类型何 在 过于急切地料激观众以获取高额票房 , 最终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观众 过于急切地借 鉴其它类型模式以“ 走伺世界 ” , 最终会不会 因为失去 自我而被“世界 ”抛弃 对此 , 我们 只能拭 ‘ 目以待 。 大陆为中国文化及其传统的根本之地 , 这是不用多说的 。 只是 自 年代末至 年代 末的 多年中 , 大陆的“ 反传统 ”的革命 , 又 使这种传统的优势丧失殆尽 。 幸而 年代余 烬未灭 , 而港台又保留了传统的种子 , 从而 让 年代的大陆人恢复和发扬传统的努力不 至于无可借鉴 , 只是在许多领域已落于港台 专家艺人之后 。 武侠文艺领域便是如此 。 大陆并无金庸 、 梁羽生 、 古龙这样杰 出的武侠小说作家 , 也 没有胡金拴 、 张彻 、 徐克这样优秀的武侠电 影导演 , 当然也没有成龙 、 梁小龙 、 周星驰 、 梁家辉这样的大牌功夫片明星 。 自合拍片《少林寺 》、 《木棉袭装 》之后 , 大陆的武侠 电影总算重新起步 , 而且起点不 低 , 出现了 《武林志 》、 《武当 》、 《自古英雄 出少年 》及 《双旗镇 刀客 》等优秀影片 , 其它 如《八卦莲花掌 》 、 《无敌鸳鸯腿 》等影片也尚 可一观 。 只是就总体而言 , 无论是数量上或 质量上都无法与港台武侠片相比 , 在电影市 场 上难与港台功夫片匹敌 。 除了起步较晚因而经验不足 、 市场无序 并且投资不足等客观因素之外 , 主观上也有 问题 一是队伍不整齐因而技术力量不足 , 二是观念上不开化因而创作能力 及 方 法 不 足 。 如前所述 , 在大陆 , 没什么因拍武侠电 影而 出名的导演 , 也没有真正的功夫片明星 , 更没有一个专门的创作组织 、 创作队伍 , 没 有哪一家电影厂有什么武侠电影工作室或专 门的武侠电影摄制组 。 因而 , 编 、 导 、 演大 都是临时的“ 客串” , 而一个武侠电影的摄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组 , 乃是些地地道道的乌合 之 众 , 这 样 的 “ 游击队 ” 自然没法与港台的一些专门的武侠 电影工作室即“正规军团 ”相比 。 创作上固已 落予人后 , 制作上更是无法望其项背 。 更深的原因 , 是观念和心理上的准备不 足 。 从理论界到创作者 , 从电影厂到电影的 编 、 导 、 演 , 大多没有把武侠电影的创作 、 摄 制当一回事 , 从而等闲视之 , 以为轻松应付 便可了事 。 武侠电影固然没什么了不得 , 但 真要拍好一部有娱乐价值及票房收入的功夫 片却并非易事 。 决不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样 , 随便练两招花拳绣腿便可以走上擂台 , 轻松 取胜 。 有港台的大制作及其精品为榜样 , 中 国大陆的观众也早已不是碰到武侠片便掏钱 买票 。 这道理其实非常的简单 , 即便简单如 修鞋 , 若有竞争 , 顾客就要货比三家 , 从而 迫使修鞋人拿出绝招 以立于不败之地 , 否则 只好关张大吉 。 于是乎聪 明的电影人便以学 习或摹仿香 港 电影为能事 。 出现了香港人学好莱坞 , 大 陆人学香港的局面 。 谁先进就学谁 ,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 只 是 中国有一句老话 “ 法乎上者得其中 , 法乎 中者得其下 。 ”一味的效法 、 摹仿他人 , 什么 时候才有 出头之 日呢 再说无论是好莱坞或 香港 , 也还有“ 学 ”不到 的东西 , 比如它的高 额投资及技术力量等 。 中国人妄 自尊大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 有一些人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开 始妄 自菲薄起来 。 记得十几年前人们对香港 的印象是“ 文化的沙漠 ” , 而今一些人却又认 为它是电影的绿洲 , 把它 当成了 摹 仿 的 对 象 。 传统的中庸之道 , 在大陆人的心 目中似 乎已经毫无痕迹 。 其实大可不必 。 以中国大陆的人才资源 及市场潜力 , 大陆 电影要 自立 自 强 并 非 不 能 。 大陆的武侠电影照样也可 以形成 自己的 气候 。 只要建立创作队伍 , 树立市场观念 , 乐业敬业 , 就决不会无路可走 。 既然法乎众 者才能得其上 , 我籽也就完全不必跟在港台 电影后面亦步亦趋 。 更不必“ 望潮兴叹 ” 。 港 台武侠小说及武侠电影“ 历时 ”走过的道路 , 我们完全可 以“共时 ”地获得 , 这种经验不必 再重复一遍 。 另一方面既然是 “ 共时 ” 的发 展 , 那就需全方位的开放 , 大可不必在新潮 中呛死 。 这就是说 , 非新潮的因素 , 传统的 因素 , 并不会因有新潮的冲击而被淹没 、 被 抛弃 , 它会照样存在并且照样会有 自己的市 场 。 我们可 以有如下的信念 、 传统不会被 抛弃 , 不会被淹没 ,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传统 因素及传统模式 。 具体地说 , 包括金庸 、 胡 金牲等人的“新古典主义 ”及古龙 、 张彻等人 的“新浪漫主义 ”仍有发展的余地 。 、 文化消 费的需求是无止境 的 , 而这种文化消费品的 创制也会是无止境的 。 武侠电影作为文化消 费的类型影片 , “ 衍其变 ” 固是必须 , “ 守其 常 ” 则更属本份 。 这就是说 , 不论怎样变换 方法与形式 , “ 武侠传奇故事 ”将会无止境地 讲述下去 。 只要这些故事 的需求存在 , 那么 它的“ 常量 ”永远是武功 、 侠义 、 传奇的有机 组合 。 、 大陆市场 广阔 , 巫待开拓 , 武侠 电 影并没有充分地 占领应有的市场 , 而港 台影 片虽在一定的程度上领先了一步 , 但“港味 ” 毕竟是“ 港味 ” , 儿十年的分道扬镰及其社会 文化的变迁 , 大陆人的观赏趣味及审美 习惯 毕竟有了独特的发展 。 正如“ 香港国语 ”或可 时髦一时 , 却决不会取代普通话 。 更何况香 港 电影中的精品不少 , 但其粗劣之作更多 , 取其平均值 , 大陆武侠电影的成绩不一定就 输于香港 、 台湾 。 因而大陆武侠电影的市场 前景依 旧是 可观的 。 只是 , 我们必须研究市 场 , 适应市场 、 熟悉观众 。 比如说 , 许多处 于 “ 前现代 ”的观众 , 就未必会真心喜爱 “ 后 现代 ” 的作品 。 在他们的心 中 , 传统依 旧是 亲切的 , 现代化虽然美好 , 却不一定能改变 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审美意愿 。 武侠电影的创作本身 , 港 台片也远远没 有登峰造极 。 至少 , 在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 电影 、 电视作品中 , 就很少有令人满意的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绩 。 金庸不少的小说作品 , 据说已经被改编 多次 , 但最新的改编 , 也依然与金庸作品的 意趣相去甚远 。 至于如《鹿鼎记之神龙教主 》 之类的“戏说 ” , 则更是与金庸小说博大精深 毫不相干的逗趣 。 在某种意义上 , 《神龙教主 》 之类的“ 喜剧 ”不如说是“ 闹剧 ”更为恰当 。 金庸创造了一座高峰 , 其意义不仅限于 改编金庸小说本身 , 而是对整个的武侠电影 创作都应该有多方面的启发 。 其一 , 是“ 传奇与求真 ” 。 这是金庸小说 的一大特点 。 在金庸小说的曲折离奇的故事 情节之中 , 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历史 、 社会及 文化的信息 , 在其传奇故事的背后 , 往往是 中国历史的某种真相 的揭露 。 一部杰作如《鹿 鼎记 》, 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政治历史及其人文 风情 的大百科全书 , 决不似《神龙教主 》般浅 薄庸俗的胡闹 。 电影 《江南书剑情 》、 《戈壁 恩仇录 》 比之于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 》只涉 及一些故事的皮毛而 已 , 关于历史的密码 , 电影人根本没来得及破译 。 其二 , 是 “ 侠义与人性 ” 。 金庸小说与其 他作家的作品相 比 , 最大的差异在于 , 金庸 小说中的侠都有着极生动的个性形象 , 金庸 小说的传奇又包含了极丰富的人生经验 , 金 庸小说的叙事可以说是对人性奥秘的译解 。 所以在金庸的作品中没有通常武侠小说作品 所难免 的“ 千部一腔 , 千人一面 ” 的现象 。 金 庸小说的主人公各不相 同 , 金庸小说的故事 情节千变万化 , 其小说的主题也因 “ 人 ” 而 异 。 其三 , 是 “ 武功与艺术 ” 。 武虽小道 , 在 金庸的小说 中亦成了洋洋大观 。 其想象的丰 富和奇特 , 足 以让人叹为观止 。 诗 、 词 、 歌 、 舞 , 琴 、 棋 、 书 、 画都化作了武功 的招式 , 而阴阳五行 、 九宫八卦 、 卜算医药乃至兵家 权谋 , 都“化 ”作了打斗的场景 。 更为奇绝 的 是 , 金庸小说主人公的武功 , 常常是主人公 人格与个性的延伸 , 乃至是气质与心理的有 机的组成部分 。 而决非一般小说中的 “ 黑虎 掏心 ” 或“小李飞刀 ”及电影中嘿嘿哈 、 上窜 下跳而 已 。 四是“娱乐与文化 ” 。 金庸小说充满娱乐 之趣 , 可 以消闲解闷 、 聊解空虚 , 同时又具 有一种高雅大气的文化风度 , 令人心折也让 人品味再三 。 曲高而和众 , 外行有热 闹可看 , 内行有 门道可观 。 随手一翻 , 有 吸 引 人 的 “ 好看 ”之处 仔细再读 , 仍有让人不忍释手 的“ 耐看 ”之魅力 。 究其原因 , 或许正在于其 传奇而不忘求真 , 侠义而不忘人性 , 武打而 不忘艺术 。 除此而外 , 还因为其胸襟博大 、 眼界开阔 、 学问精深 、 才思超人 , 是 以能得 心应手 , 涉笔成趣 。 —是历史与文化的 “ 真 趣 ” 及艺术与人生的审美之趣 , 而决非浅薄 的“ 逗趣 ”而己 。 要讲“ 戏 说 ” , 金庸可谓新武侠的祖师爷 。 从他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 》到最后一部 作品《鹿鼎记 》, 正可谓一系列的“戏说 ”之大 观 。 只是与今 日滑稽逗趣 、 纵情狂欢 、 随心 所欲的“ 戏说 ”有不可同 日而语之慨 。 或许正 因如此 , 没有一 位能将金庸的小说成功地改 编成 电影 、 电视连续剧 。 至少到 目前为止还 没有 。 如前所述 , 金庸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可 供改编 , 但成功地改编 , 无疑是一件有意义 的事 。 当然 , 那是一种艰苦的挑战 。 金庸太 过厚重了 , 与浅薄之时尚颇有违拗之处 , 但 一旦得其真趣 , 举重若轻 、 厚积薄发 、 深入 浅出 , 谁又会不喜欢呢 或许还能起到矫正 时弊之功效 。 条条大路通罗马 , 有近路与远路 、 大路 与小路 、 明路与暗路之分 。 “ 谁规定武侠 电影 应该怎么拍 ”这话固然适合于港台电影的“戏 说 ”者 , 适合于 “ 后现代 ” 的新潮与先锋 , 应 该也适合于大陆的武侠电影创作者 , 适合于 那些创新而不失其文化传统 、 娱乐而不失其 文化品味的电影人 。
/
本文档为【武侠电影漫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