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科举制度简介

2011-12-19 7页 doc 50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3466

暂无简介

举报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简介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简介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规定文章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院 试 乡 试(秋闱) 会 试(春闱) 殿 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 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城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主考者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 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唐代: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白敏中。 宋代:陈尧叟、孙何、王曾、王岩叟、杨zhi(上宝盖儿、下真)、冯京、彭汝砺。 辽代:王棠 金代:孟宗献 元代:王宗哲 明代:黄观(许观)、商辂 清代有钱启之后,又出现过嘉庆间的陈继昌。 此外,明清时还出现过三个连中三元的武状元,一个是王名世,一个是王玉殿(下有一玉字),一个是顾麟。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法律宗教简介 【三尺】也称三尺法。古人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借此指法律。 【法经】战国时,魏相李悝集当时各国法律之大成,制定了《法经》,共六篇:(1)《盗法》;(2)《贼法》;(3)《囚法》;(4)《捕法》;(5)《杂法》;(6)《具法》。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在《法经》基础上制定了“秦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把原先的“秦律”加以补充和修订,颁行全国。 【五刑】古代隋朝以前以墨、劓(yi)、非、宫、大辟为五刑;隋以后以答(chT)、杖、徒、流、死为五刑。墨刑又叫黥刑,在犯人额上刺字,并涂以墨作为标志。劓刑,割掉犯人的鼻子。非刑,又称刖(yue)刑,砍掉犯人的脚。宫刑,闭割男子的生殖器或破坏女子的生殖机能。大辟,即死刑。答刑,用荆条或竹板击打犯人的脊背、臀或两腿。 【古代其他刑罚】炮烙,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把人放在炭火中烧。汤镬,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车裂,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然后驱赶马车同时朝不同的方向奔驰,撕裂肢体,俗称“五马分尸”。凌迟,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执行死刑方式,将犯人的肉一块一块割掉,使其受尽痛苦慢慢死去,俗称“千刀万剐”。腰斩,将犯人从腰部斩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 【十恶】旧指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恶:(1)谋反,指企图推翻当时的王朝。(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3)谋叛,指背叛朝廷。(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叙等尊长。(5)不道,指杀戮无辜。(6)大不敬,指冒犯皇室尊严。(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8)不睦,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9)不义,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北齐、北周的法律上已列重罪“十条”的名目,隋代法律中始有“十恶”之名。在封建时代,这“十恶”罪行极大,不可宽恕,因此俗语有“十恶不赦”的说法。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古代神仙信仰和方仙之术,形成于东汉晚期,相传为张天师张道陵所创。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相信人们可以通过修炼而长生成仙。唐宋时道教鼎盛,宗派繁多。元朝以后,演变为两大宗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前者主张道、释、懦三教合一,注重清修炼养,遵守戒律,不许结婚、不食荤腥、不画符念咒;后者主张画符念咒、驱鬼攘灾,道士可以结婚,不避荤腥,称俗家道士或火居道士。 【三清】道教所尊的三位最高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也称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三神所居的仙境称玉清、上清、太清,合称三清或三清天。故一般道观中均设有三清殿作为主殿。 【道藏】道教经书典籍的总集。南北朝时即编有道教经籍目录。唐代开元年间,辑编第一部道经总集《开元道藏》(即《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经三十六部,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皆曾编修《道藏》。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张君房领修的《大宋天宫宝藏》,按“三洞四辅”分类,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奠定了道藏的编纂体例。现存明代正统十年(一四四五)刊印的《正统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及万历三十五年(一六0七)刊印的《万历续道藏》一百八十卷。正、续《道藏》包括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书,内容十分丰富,除道教经书外,还有一些涉及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学科的论著。 【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西南,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五代陈抟和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鹤鸣山,也称鹄鸣山,位于四川大邑县城西北,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此创立“五斗米道”,后世道教徒称张道陵为“张天师”,并奉他为道教创始人;龙虎山,也称云锦山,位于江西贵溪市,相传道教祖师张道陵在山下炼丹,见青龙白虎绕在炼丹鼎上,于是改山名为“龙虎山”;齐云山,也称白岳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 【道教内部称呼】道观中的主持者叫住持,“久住护持”的意思。对道士,一般尊称为“道长”、“道人” 或“仙客”。道士又称“黄冠”、“羽客”。女道士称“女冠”或“道站”、“仙姑”。对道士中学识渊博、修养很高的尊称为“先生”、“真人”或“高功”,对道士中未成年的徒弟称“道童”或“仙童”。 【佛教】创于古印度,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佛教宣扬世界虚幻不实,人生充满苦难,主张通过修行来断除烦恼,寻得解脱。佛教大约在西汉中传入我国。后来,佛教逐渐与我国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合流,在我国广泛传播。隋朝以后,次第产生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许多宗派。佛教供奉的最高偶像是佛主释迦牟尼。相传他在深山中静坐六年,最后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又称如来,各庙都有供奉。 【小乘】小乘佛教的简称,也称小乘教。公元一世纪前后,大乘佛教产生后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称谓。乘是运载、运度的意思,比喻佛法能够载人到达解脱彼岸。从佛教产生到释迹牟尼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间,是内部尚未分化的原始佛教时期,僧徒大致以乞食为生,戒律比较严格。后来,佛教内部分化为上座、大众两大部,并由此分化出许多派,形成部派佛教。小乘佛教尊释迹牟尼为圆满导师,主张通过修持而求得自我解脱。中国早期曾有小乘传入,但是流传不广。现在,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中国云南及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属于巴利语系的南传佛教,通常自称“上座部佛教”。 【大乘】大乘佛教的简称,也称大乘教。由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变而成,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主张利他和普度众生,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流传于中国汉族地区及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汉语系佛教,还有流传于中国藏、蒙等地区的藏语系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 【三宝】指佛、法、僧,为佛徒对此三者的尊称。“佛”即佛教创始人释迹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后来也用三宝代指佛教、佛法,如“三宝弟子”、“皈依三宝”等。 【三学】指佛教徒修行佛学的基本课目,即戒学、定学和意学。戒学,指遮恶修善的各种规范;定学,即禅定之学,指通过集中精神、观察特定对象而得到悟解或功德的一种修行方法;慧学,即智慧之学,指通过修行所达到的明辨真理、觉悟解脱的认识能力。戒能生定,定可发慧,三者缺一不可。 【四大法门】佛教寺庙里都有菩萨殿,内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菩萨。观音是慈悲的化身,道场在浙江普陀山;文殊象征智慧威德,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普贤象征功德圆满,道场在四川峨眉山;地藏象征安忍静虑,道场在安徽九华山。普陀、五台、峨眉、九华因此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观音是悲门之主,文殊是智门之主,普贤是行门之主,地藏是愿门之主,悲、智、行、愿构成了佛教的四大法门。 【法门寺】原名阿育王寺,隋代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佛典记载,公元前二七二年,印度阿育工为安置佛祖释迹牟尼指骨舍利,在陕西扶风县建塔成寺,以后成为我国佛教圣地,受到历代王朝的朝拜。尤其是文化鼎盛的唐朝,在此建了富丽堂皇、堪比皇宫的皇家寺院,并建地宫供奉佛指舍利。一九八七年,发掘出安然无恙地存放于地宫中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这是世界上人们能见到的仅存的佛指骨。一九九O年九月九日,海内外百名学者云集法门寺,举行了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时成立了国际法门寺文化研究会。 【佛教内部称呼】寺庙中的住持和尚称方丈、长老或住持。对佛教教义有一定研究的僧人,应称法师。出于礼貌,应在一般僧人的法号上加“师”字,如海慧师、弘毅师等等。对已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僧人,称“沙弥”或“沙弥尼”(女)。对在家修行的信徒称“居士”。信徒刺去头发,接受戒条,叫“剃度”。僧尼向施主求布施,叫“化缘”。佛教中常见的“南无”二字,原是印度人相见时表示致敬问侯的用语,应读做“拿摩”(nd m6)。佛门在佛名、经名、菩萨名上加“南无”,表示虔信。 【佛教的戒律】佛教沙弥和沙弥尼须受十条戒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4)不妄语;(5)不饮酒人6)不食非时(过午不食);(7)不涂饰香蔓;(8)不观听歌舞;(9)不坐高广大床;(10)不蓄金银财宝。此外,还规定: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平日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唐三藏玄奘】“三藏”是佛家术语。“藏”的梵文原意是盛放东西的竹筐,因多用于盛放经卷,佛教借以指佛教的全部经典,有点近乎“全书”的意思。因为佛教经典分三部分——经藏(释氏生前之说教及后世佛教徒的著述)、律藏(僧尼之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论藏(对佛教教义的解释),所以称“三藏”。人们通常把通晓佛经的僧人尊为“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玄奖赴印度求法,取回“三藏真经”,他又极为博学,通晓经律论三藏,所以唐朝人赐他“三藏”的法号,尊称他为“唐三藏”。 【大藏经】佛教典籍汇编而成的总集,也称“佛藏”、“一切经”等。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现存的大藏经基本上分为三大系: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汉语佛经的翻译始于汉末,汉文大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唐代智异的《开元释教录》把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经编为五千零四十八卷,采用《千字文》编号,确立了汉文大藏经的规模。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刻本。《大藏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佛教徒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学者研究古代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资料。 【佛教主要节日】 (1)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泼水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族定为农历四月初八日。这一天,佛寺要举行浴佛法会,并根据佛诞生时有九龙吐水为他洗浴的传说,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所以又称浴佛节。中国的傣族受南传佛教的影响,将清明节后十天(一般在公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佛诞日,并形成了泼水节。 (2)涅磐节。也称涅磐会,是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汉传佛教一般定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届时寺院举行佛涅磐法会,挂释迦涅磐图像,以追念佛祖经过长期修行而达到“最高境界”,能寂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 (3)成道节。也称成道会、腊八节。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施送乳糜,食后体力恢复,后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农历十二月八日,以五谷杂粮与干果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来吃腊八粥便演变为中国民间的习俗。 (4)盂兰盆节,也称盂兰盆会,别称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佛事。据《孟兰盆经》载,释迦牟尼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求佛救度。释迹牟尼要他每年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便可使其母解脱。佛教徒据此兴起盂兰盆会。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要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宗教活动。 PAGE 7
/
本文档为【科举制度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