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气动充放气系统的流场计算

2011-12-19 5页 pdf 438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0235

暂无简介

举报
气动充放气系统的流场计算 韩贞自然观及其历史渊源探析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韩贞是泰州学派崇尚自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与他的老师王艮、王襞一样,崇尚自然。他认为自 然之理,妙之无穷;自然天机,最有活力;离开自然,寸步难行,自然之外也别无所传。 强调自然的真实性,主张在自然 面前“ 不着意” 、“ 不犯手” ,一切顺应自然。 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是泰州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泰州学派学术思 想中有其重要地位。 关键词:泰州学派;韩贞;崇尚自然;自然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48.305 文献标...
气动充放气系统的流场计算
韩贞自然观及其历史渊源探析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韩贞是泰州学派崇尚自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与他的老师王艮、王襞一样,崇尚自然。他认为自 然之理,妙之无穷;自然天机,最有活力;离开自然,寸步难行,自然之外也别无所传。 强调自然的真实性,主张在自然 面前“ 不着意” 、“ 不犯手” ,一切顺应自然。 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是泰州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泰州学派学术思 想中有其重要地位。 关键词:泰州学派;韩贞;崇尚自然;自然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4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23(2010)03-0057-05 [收稿日期]2010-03-16 [作者简介]张树俊(1957- ),男,江苏姜堰人,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第12卷第3期 2010年9月 Vol.12 No.3 September 2010 doi:10.3969/j.issn.1673-4823.2010.03.014 韩贞(1509-1585),字以中,号乐吾,泰州市兴化 县人,泰州学派创始人,明代杰出的平民思想家和教 育家。 韩贞继承了王艮的“以自然为宗”的学术宗旨 和王襞提出的“自然之谓道”的思想。他热爱自然,歌 颂自然,赞赏天然之理、自然之妙,主张一切顺其自 然。韩贞的这种自然观,与王艮的天性之体就是自然 之体和王襞的“自然之谓道”是密切相联的,都是以 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 是自然人性论的具体体现与 发挥。 一、继承衣钵尚自然 韩贞在《自在吟》中说:“一段生生理,天然妙莫 穷。 许多人不识,错用一生功。 ”[1]韩贞这首诗是赞赏 天然之理、自然之妙的。他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没能把 握道的真谛,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尚自然”这一核心 要求,所以求而无功。 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首先是受了王艮 “以自然 为宗”思想的影响。王艮认为“道”的最高体现就是自 然本有的规律。 他的《咏天》讲得更明白:“都道苍苍 者是天,岂知天只在身边。 果能会得如斯语,无处无 时不是天。”[2]既然天即自然,那么“天理者,天然自有 之理也”[2]。他把人性看成“天然自足之性”,把人性之 体看成是自然之体。当然,王艮的“自然之体”并非把 人看成了纯粹的“自然人”,而是巧妙地将人的自然 性与人的社会性两者统一起来。 他说中与道、良知、 性是一个东西,“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 也”[3]。每个人都具有“天然自足之性”,每个人也都具 有“良知”、“性”,具有“中”,时时、事事、物物都有中。 显然,王艮是把“良知”作为一种普通之知来看待的。 这样王艮的自然人性论,虽然“以自然为宗”,又突破 了纯“自然论”的束缚,使“自然人”打上了一定的社 会色彩。 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更多地接受了王襞的思 想。王襞在自然人性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认为人 性就是自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王襞除了 接受了王艮自然人性论的影响以外, 还更多地受到 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以及玄学家们关于“自然者 道也”、“从欲则得自然”思想的影响。王襞认为,人性 就是“天命之性”,而这种天命之性又是自然之性。在 王襞看来, 人与天都是自然, 人性之体便是天性之 体,又是自然之体。 他把自然分为两类现象,一类是 自然现象, 一类是人的生理现象, 这两类现象都是 “道”。在王襞看来,“道”的内涵仅仅止于自然现象和 人的生理欲求,只此便穷尽了道,此外再没有其它的 涵义。他在《上道州周合川》中说:“希天者也,希天 57 之自然也,自然之谓道。天尊地卑,自然也,而乾坤定 位矣。夫尊道尊身云者,谓以道而觉乎人。”[4]这里,王 襞论述了天、道、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天”?他 认为人们很难认识“天”,其实“天”就是自然而然的 物质存在。 他引《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的话,说天在上(“尊”)、地在下(“卑”)的这种(类似 “盖天说”)不可改变的秩序,就是“自然”。 而“自然” 就是“道”。 他还认为,“人生皆本天地一元之气造化 者,故同根之”[4]。 为此他进一步认为,所谓“尊道尊 身”,就是要“以道而觉乎人”,即用“道”的自然而然 的性质,来说明人的自然属性。这就进一步发展了王 艮“良知即性”的思想,把良知论发展成为完全的自 然人性论。韩贞是王襞的得意门生,他对王襞的这一 思想非常赞赏,在他的诗歌中也多次讴歌这一思想。 韩贞提出的“道可行时还进进,事当已处且休休”[1]讲 的是顺“道”,实际上也是对顺应自然的要求。 另外,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还受到了传统的“天 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他曾在《与徐国明》一诗中写 道:“学贯天人本一家,诚斋心地古根芽。”[1]中国哲学 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天即宇宙,宇宙即 人,没有差别,自然和谐,这是中国道家和儒家共同 的宇宙观和哲学观,是古代人对自然、对人、对社会 作出的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哲学解释, 也是中国哲学 思想的最高境界。有人研究指出,在整体辩证思维的 同一基础上,希腊人发现了公理化的形式逻辑,而中 国人走向了具体化的心灵体验。 最高最广义的天人 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坚持根本同一,泯灭一切 根本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5]。泰州 历史名贤、中国宋代理学先驱胡瑗在“天人合一”方 面也有重要的阐述。 他认为,天是生成万物的祖宗, 有天才有地,天地合作乃为万物生之本始。胡瑗还从 另一个角度论述了这种“天”与“地”的“同一”关系。 他说:“天之道始于无形而终于有形,皆由道之所生。 道者人可以为之法,由而通之谓之道。前乎天地则混 于元气,散乎方隅则潜于象类,浩然而不局于器用, 推于天下则无所不通,举而措之则曲尽其变。兹乃道 之本也, 然始于无形而终于有形也。 ”[6] 也就是说, “天”的运行规律是内隐的、无形的,而在“地”上反映 出来则是可见的,有形的。韩贞所谓“天人一家”实际 上指的就是“天人合一”,并明确指出这是“古根芽”, 也就是一种历史传统, 应该诚心诚意对待, 不能放 弃。 他还说:“善意忘机便是狂,涉心养气亦关防。 ”[1] 他这里所说的不要“忘机”、要“关防”等,就是要使 “人”与“天”保持一致性。显然,韩贞的尚自然与中国 传统道家和儒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致的。 二、离却自然莫前行 韩贞认为,自然鱼跃鸢飞,最有活力。他在《答周 合川别驾》 中说:“随时用舍心何与, 鱼跃鸢飞处处 春。”[1]在《元日示顾守坚》中也说:“阖辟乾坤万万秋, 渊源道脉古今流。 一元造化三阳日, 满眼天机百草 头。”[1]离开自然就谈不上任何学问,这就是他所说的 “自然之外别无传”[1]。 韩贞“自然之外别无传”的思想与他的老师的思 想是完全合拍的。事实上,泰州王学主要理论都是建 立在“以自然为宗”这一哲学理念基础之上的。 王艮 说:“天然自足之性,不须人为立意做作。”[2]由于“道” 既然是“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作为自然而快乐的人, 在修养的过程中,应该反对立意做作。他说:“只心有 所向便是欲,有所见便是妄;既无所向又无所见便是 无极而太极。 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不用安 排思索,圣神之所以经纶变化而位育参赞者,皆本诸 此也。 ”[2]可见,“良知”不须“着意”,“才着意,便是私 心”[2]。 王艮还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 排如何,便是人欲。”[2]“若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 谓之仁。 有所见便是妄,妄则不得谓之中矣。 ”[2]所以 在修养的问上,他认为“不执,方可入道”[2],应 该做到“不睹不闻”,“不然便入于有所戒慎,有所恐 惧矣”。 [2]在王艮看来,“心之本体,原着不得纤毫意思 的,才着意便有所‘恐惧’,便是‘助长’,如何谓之‘正 心’?是诚意工夫犹未妥贴,必须‘扫荡清宁’,‘无意、 无必’,‘不忘、不助’,是他‘真体存’,‘存’,才是正 心”[2]。 所以,他认为,道德修养“不执意见,方可入道”[2]。 倘若“执意”就不是“中”,因为“执意”会影响人们对 良知本性的正确理解。 王襞主张人性天然,本自具足。他认为,天命,即 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至灵”和“纯粹至精”的良知 本性。他说:“良知之灵,本然之体也,纯粹至精,杂纤 毫意见不得。 ”[4]“吾人至灵之性,乃天之明命于穆不 已之体也。故曰:天命之谓性。是性也刚健中正,纯粹 至精者也。”[4]正因为“良知即乾之体,刚健中正,纯粹 58 至精,本无声臭”,所以“才搭些子不上,更万古无有 或变者也,不容人分毫作见加意其间”[4]。 他认为,为 学的目的,“不过出于念虑忆度展转相寻之私而已 矣”,是“忍欲饰名而夸好善,持念藏秽而谓改过”,实 际上是要人们通过学习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 的。他说:“天命之体,夫岂难知,人之视听言动,天然 感应,不容私议,……特人不能即此无声无臭之真, 深造而自得,何也?昧其本然自有之性,牵缠于后儒 支离之习。 ”[4]他认为“一物不存非窈渺,纤毫落见失 元初”,所以“有所见便是妄”[4]。 如果人为地加以“检 点”、“安排”,则“皆出于用智之私,而非天命之性之 学”。 “溥溥渊泉时出之也。 若将迎,若意必,若检点, 若安排,皆出于用智之私,而非天命之性之学也”[4]。 王襞反对刻意修养,因为刻意就是用智,就会流于作 伪而影响其本身的纯粹完美。 韩贞与他的老师们一样, 在学习与修养的问题 上反对着意。他说,“著意求玄便不玄,了无一物系心 田”[1]。他认为着意会使心中的“天机”混沌模糊。只有 将一切的“着意”从心中扫荡出去,才能使“天机”清 晰呈露。所以韩贞又说:“克念克来为至克,闲心闲却 是真闲;此心难着丝毫力,绕着丝毫便隔关。 ”[1]一切 念都要克掉,连“克念”本身也要克掉,这才是“至 克”;一切心都要闲却,连“闲心”本身也要闲却,这才 是“真闲”。 总之,应当丝毫力不着,当下回归自心之 “天机”。 [7] 三、自然触处皆真实 韩贞强调真实自然。他说:“天机触处皆真,性体 流行是道。 ”[1]自然真实,就是要求人们不着外力,如 就“道”而言无须做什么人为的解释。 他在《天机》中 说:“总然说得恰好,不若无言更妙。”“总因人力安排 后,谁识天机混沌前。 ”[1]如果说上文强调的是“不着 意”,这里所强调的则是“不犯手”,即不要因为“犯 手”而破坏“自然”。他的这一思想也与王艮和王襞的 思想颇为一致。 王艮认为对于“良知”,除了需要除去蒙在它上 面的“气质之性”以外,根本不需要增加什么,所以他 明确指出“人性上不容添一物”[2]。 就“良知”而言,王 艮认为, 良知之体乃天性之体,“天性之体, 本自活 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2]。在王艮看来,“良知之体, 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 “譬之江淮河汉, 此水 也;万紫千红,此春也”[2]。 王艮特别强调良知的活泼 泼的“自然”本性。 他说:“识得此理,则现现成成,自 自在在。即此不失,便是庄敬;即此常存,便是持养。” 所以,天理也好,良知也好,都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人 心之中,既无需通过即物穷理,也无需借助刻意修养 去追求,更不能“人为”,“凡设人为,皆是作伪;故伪 字从人从为”[2]。 王襞继承了王艮的这一思想,他认为,王艮执贽 于王阳明门下后,“契良知之传, 工夫易简, 不犯做 手,而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当处受用,通古今于一息”[4]。 在王襞看来, 道与自然一样真实, 如同鸟啼花落一 样,如同人饿了就吃、渴了就饮、倦了就睡一样。 “鸟 啼花落,山峙川流,饥餐渴饮,夏葛冬裘,至道无余蕴 矣”[3]。王襞这里所说的鸟之啼,花之落,山岳之耸峙, 山川之流泻,是自然界的景象,自然而然,不假人力。 夏天穿葛,冬天穿裘,饥来则食,渴至则饮,是人的生 理要求,自然而然,不假做作。 人心的自然,就如园中 的花儿一样的自然。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春园灼灼 花,景物殊繄鲜。细草石砌间,亦自媚且妍。中有一癯 叟,洒落心自然。感兹多捧拥,拱手荷苍天。”[4]这就把 人心的自然与花儿的自然统一起来了。 “自然”也就 是“至道”,“至道”就是心之本体。王襞还认为人性即 自然,自然本身是直观人性的图画,而自然的形象也 是人的天性的外化,所以人性也是真实的。对于王守 仁、王艮提出的良知之学,王襞认为这是一种“不犯 妙手”的无为之学。 人性自然,不须作力,“才有纤毫 作见与些子力于其间,便非天道,便有窒碍处”[4]。 对 此,黄梨洲评曰:“东厓之学以不犯手为妙。”[3]王襞强 调不犯手,除了要保持自然真实不被破坏以外,还有 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持“良知”的活泼本性。王襞认 为,“良知,本性天之灵而粹精之体也,谁其弗具,谁 其弗神, ……得证则日用头头无非妙用, 而纤力不 与,快乐难名! ”[4]“(良知)本自见成,何须担荷?本无远 不至,何须充拓?”[8]他还举例说:“神龙乘滴水而施雨 弥空,灵骥纵逸蹄而历块千里,曾假丝力本分功能。 ”[4] “犯手”会影响“自然”的活泼特性。显然,在“不犯手” 方面,他比王艮更为激进。正如黄宗羲所说:“此即现 成良知之言,以不犯做手为妙诀者也。 ”[9] 对于王艮、 王襞的这种不犯手, 韩贞是心领神 会,他在《元旦》中说:“一元造化三阳日,满眼天机百 59 草头。”[1]这“满眼天机”就如百草那样自然真实,不仅 不能“着意”,更是不能“犯手”的。 四、率性工夫顺自然 韩贞不仅强调保护自然的真实性, 而且强调顺 应自然。他在《钓鱼》一诗中说:“求鱼到处觅深溪,觅 得深溪不见鱼。 想是锦鳞藏水底,谩劳钓线只空垂。 ”[1] 这首《钓鱼》看起来写的是钓鱼趣事,其实他要阐明 的哲学道理,是要告诉人们:做什么事都不可强求, 应顺应自然规律,就像钓鱼一样,要钓到鱼,就要顺 应鱼儿活动的规律。 回顾历史,理学家们均发挥《周易·系辞传》中关 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把精 神与物质、 思维与存在看作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 题。 张立文先生研究指出,自二程始,把世界的精神 性本原称为“理”,自然界物质现象称为“气”,“离了 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 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离阴 阳则无道。阴阳,气也,形而下也。道,太虚也,形而上 也”[10]。 “阴阳”是“气”,“所以阴阳者”是指促使阴阳 变化的终极原因, 就是 “道”。 阴阳之气为形而下, “道”即“理”为形而上。 形而上的“道”或“理”是形而 下的“气”的本体,在形而下的物质之上有一个形而 上的“理”世界。 朱熹继承了“道器”、“理气”的思想, 更加注意探讨形而上的问题。 他把事物区分为“物” 与“理”两个方面:就其“物”来说,是指日月星辰,山 川禽兽,即形而下的“气”;就其“理”而言,是指草木 人物等形而下之中的“理”,即是生物之本的形而上 之“道”。 朱熹把草木禽兽的“理”与具体的草木禽兽 自身割裂开来, 即把一般与个别割裂开来, 然后把 “理”片面地夸大,膨胀,使它脱离客观存在的具体的 山川人物。“理”便成为“形而上之道”,具体事物便是 “形而下之器”。 事物的“理”成为具体事物之前而存 在的东西。反过来,又由“形而上之理”来派生具体的 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于是,一个脱离自然界而又比 自然界更巨大、更有力的“理”就产生了。 [11] 关于顺应自然规律问题, 宋代理学先驱胡瑗认 为,人的行为要像自然那样顺应规律。 “如不当雨而 却雨,不当风而风至,不以时,寒不以节,凶之道也”[12]。 由此可见,天的运行是有时令的,人的行为不能违背 这个时令。 所以,从天人感应出发,胡瑗认为“人”的 一切言行都必须与“天”相合,即顺应“自然”,符合天 意。同时,胡瑗认为,天地运行本来就是十分简易的, 人们不应当将之复杂化。 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了成 功,就是因为顺应了自然规律。“夫禹既兴起,则反乎 父业之所为,乃导江浚川,水患大息,尧善禹治水之 故,乃与禹大法九章,此常道所以叙然,则水患既下, 百谷既登,天地无不得其成平。 故虞书曰:地平天成 也,然则亦谓之与者,又如何哉! 亦以其导江浚川顺 水之性能行,夫帝尧洪范九畴之义,则是尧与之也”[12]。 泰州王学所强调的“自得”,实际上强调的也是 顺应自然。 “自得”就是按照天赋的本性、本能去做, 没有不符合“宇宙之道”的。在王艮看来,“心”是思维 器官,又是“民生日用”的“天则”,它“自朝而暮,能闻 能见,能孝能弟,无间昼夜,不须计度,自然明觉,是 与天同流者,非天命而何? ”所以要顺自己的心性而 做。 王襞打比喻说,穿衣吃饭是人的自然要求,顺应 自然要求,就是至道和快乐,所以他认为,对待这种 天然自足的活泼之性,应该听其自然,不应该让他有 所壅滞。他说:“率由是性而自然流行之妙,万感万应 ……故曰:率性之谓道。 ”[4]也就是说,要依据良知的 本性,任其自然流行,其结果必然合乎适中的法度, 就可以成圣达道。 事实上,王艮、王襞的教育目的之 一就是要任自然而发展自然。 王艮认为,天理也好, 良知也好,都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人心之中,既无需通 过即物穷理,也无需借助刻意修养去追求,只需顺从 人心,听其自然罢了。 韩贞可以说是忠实地继承了传统儒学以及他的 老师们的思想, 把是否顺应自然视为人们活动能否 成功的关键。韩贞讲心之妙用,主要是讲心的运用的 自由性,并不是指“心”之寂静。他认为心之妙用就要 解除一切束缚。“万事无心妙,浮云任去来”[1]。人不应 像傀儡被人牵着走。他在《勉刘守恒》诗中这样写道: “悟得天机原寂静,肯随流俗任浮沉。 纵然日应千头 事,只当闲弹一曲琴。 ”[1]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天机”, “随流俗任浮沉”讲的就是顺应社会运行规律。 做到 这一点,人才会活得悠闲一点,潇洒一点。 此外,韩贞虽然与王艮、王襞一样也阐述了自然 的活泼特性,但他是从“天机”的角度来探讨的。以良 知为例,韩贞把良知与天机统一起来,强调良知的自 60 Han Zhen′s view of nature and its historical origin ZHANG Shu-jun (Party School of CCP in Tai 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Abstract:Han Zhen is an important successor and disseminator of nature view of Taizhou school. He and his teacher Wang Gen, Wang Bi are similar in emphasizing nature. He thinks that law of nature is wonderful; nature′s mystery is active; when leaving nature, one will be unable to do anything. He emphasizes the authenticity of nature, advocates that in nature one should “not act carefully”, “do not make a hand”, and should comply with the nature. Han Zhen′ nature view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ang theory in Taizhou, and is of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Taizhou. Key words:Taizhou school; Han Zhen; nature appreciatio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然、真实活泼。同时,韩贞认为对于良知,根本不必刻 意去追求,不要作“人力安排”,只要顺应自然,当下 心住“天机”,功夫立马便成。如果有了“人力安排”就 会使心中的“天机”混沌模糊。 他说:“克念克来为至 克,闲心闲却是真闲。 此心难着丝毫力,绕着丝毫便 隔关。”[1]惟有将一切的“人力安排”从心中扫荡出去, 才能使“天机”清晰呈露,能达到“至克”的境界。所以 韩贞的自然观有他自己的特色,因为他将“顺自然” 进入到了“顺规律”的层面。 更为重要的是韩贞还充 分认识到了自然的变化性,如他在《樵歌》中说:“尧 功舜业浮云过,底事人生不自然。 ” [1]诗中的“浮云 过”、“原无定”讲的就是自然与社会的变幻莫测。 这 说明韩贞还是善于用变易的眼光来看世界的。 这也 是对王艮、王襞自然思想的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 说,韩贞的“天机”说比王艮、王襞的“天然”说更有理 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贞. 韩贞集[M]. 黄宣民,黄重,订.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6:169-180. [2] 王艮 . 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卷二 [M]. 袁承业,辑 . 明刻清修本. [3] 王士纬. 心斋先生学谱[M]. 袁承业,辑. 明刻清修本. [4] 王襞. 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M]. 袁承业,辑 .明刻清 修本. [5] 高桂喜. 教育美学[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4. [6] 徐建平主编. 胡瑗[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216. [7] 陈坚. “儒家禅”初论:以韩贞为例[EB/OL]. [2009-04-12]. http://www.fjdh.com. [8] 黄宗羲 . 明儒学案:卷三十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718. [9] 龚杰. 王艮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0. [10] 程颢,程颐. 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180. [11] 张立文. 宋明理学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出版 社,1985:87-88. [12] 胡瑗. 洪范口义:卷上,卷下[M].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责任编辑:董东明 61
/
本文档为【气动充放气系统的流场计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