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2011-12-21 26页 doc 388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1429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解释名词 2 、信用货币:它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可在流通中发挥职能的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商业票据、存款货币等。 3 、国家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行使的纸制货币。它的性质和对经济的影响与银行券完全不同。 4 、货币购买力:价格的倒数是货币的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它不是某一商品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数。把各国不同货币的购买力加以比较,即可比出名称不同的货币单位相互之间的比值。 5 、本位制: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之为本位币...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 一、解释名词 2 、信用货币:它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可在流通中发挥职能的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商业票据、存款货币等。 3 、国家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行使的纸制货币。它的性质和对经济的影响与银行券完全不同。 4 、货币购买力:价格的倒数是货币的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它不是某一商品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数。把各国不同货币的购买力加以比较,即可比出名称不同的货币单位相互之间的比值。 5 、本位制: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之为本位币或主币。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现在流通中完全不兑现的钞票,也称之为本位币,其含义也不过是用以示它是国家承认的、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6 、铸币税:在封建时代,朝廷铸造重量轻、成色差的铸币并强制百姓按铸币面值接受,从中就可形成财政收入。这样的收入被称为“铸币税”。 7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 格雷欣定律 ) :铸币流通时代,铸造重量轻、成色低的铸币是货币流通中反复发生的行为。铸造劣质货币也是统治者解决财政收入,搜刮民财的措施。当劣币出现于流通之中时,人们则会把足值货币收存起来。这叫劣币驱逐良币律。十八世纪提出的“格雷欣定律”,说的也是这一现象。 8 、有限法偿:关于货币法定偿付能力的规定是现代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所谓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取得这种资格的货币,在金属铸币流通时是本位铸币,后来是不兑现的中央银行的银行券。有限法偿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9 、布雷顿森林体制: 1943 年 7 月,在英国、美国的组织下,召开了有 44 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形成所谓“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l0 、货币局制度:货币局制度的特征是: (1) 本国的货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与之建立固定汇率联系,这种强势货币被称为锚货币; (2) 本国的通货发行,以外汇储备——特别是锚货币的外汇储备——为发行保证,保证本币与外币随时可以按固定汇率兑换。显然,这种安排使本国的货币制度直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成部分。 11 、价值尺度:货币在衡量并表示商品价值量大小之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2 、实物货币:最初产生的货币形态,也就是由某种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来充当货币。 13 、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而作为保存价值的手段被收藏起来,便发挥储藏手段的职能。 14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之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5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单方面地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16 、世界货币:货币跨出国境,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之时,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17 、币值:指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或代表的一定价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对内价值指货币的购买力,对外价值为汇率。 18 、价格标准:指货币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来实现。 五、问答 1 、什么是货币流通 ? 答:以个人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公司、企业等经营单位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财政及机关、团体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及对外的货币收支这五个方面的货币收支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 这些收支是紧密连结在一起的。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收支系统,通常称之为货币流通,是经济生活中现实运动着的货币的集合、总和。 2 、各种货币形态的演进中有何内在规律 ? 答: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3 、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分析居民储蓄是闲置货币资金的看法。 答:当具备给出价格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职能。 贮藏金银是积累和储存价值的古典形态。金银本身有价值,因而这种贮藏不论是对贮藏者本人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价值或财富在货币形态上的实际积累。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储存.其作用都是一样的。当前,虽然世界各国的货币已割断了与黄金的任何直接的法定联系,但不只是私人,而且各国政府也仍然把黄金作为贮藏的对象。 随着现代货币流通的发展,人们除了以金银积累和保存价值外,主要还是采取在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对企业和个人来说,这些方式也同样有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意义。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则并不意味着有对应数量的真实价值退出流通过程而静静地不动。因为与贵金属不同,纸印制的货币本身没有实在的价值。纸货币符号和各种存款表明持有者具有从社会中取得相应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权利;持有者推迟了他们对这种权利的利用,目的是以待来日之用,这正是储存货币对个人、对企业的意义所在。至于储存者并未享有的商品和服务,却通过种种方式被用于生产、流通和投资等过程之中。 从这一角度看,将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的居民储蓄存款看成对整个社会的闲置货币资金,是没有认识到货币作为积累和保存价值、财富的职能在新的货币形态下所发生的变化。 4 、为什么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 ? 答:马克思把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对于价值尺度职能的剖析则是基于其劳动价值学说。货币通过价格形态使商品、服务能够相互比较。 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商品流通。而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被称为购买手段、交易媒介。 在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证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作为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来剖析的。“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事实上,从马克思之前直到今天的经济理论中,摆在首位的货币的职能,与马克思一样,普遍是这两者:货币给出价格;货币媒介交易。这也就是说,普遍认定,这两者的结合是货币;或者说,就是这两者构成货币的核心。 5 、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 答: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既简明,又完整。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进行简化,则成为“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但现在各国的货币运动都与最后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一般等价物拘泥地解释为某种商品,而是解释为某种“等价形态”,那么一般等价物的解说依然可以沿用下来。至于其不断深化的内涵,无疑需要加以探讨。上面讲解了两条:一,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 ;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综合以上两点,或许可以说达到起码的要求。 此外,从其他角度对货币的说明也能加深对货币性质的理解。 (1) 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在凯恩斯那,流动性的概念仅赋予货币。如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商品、有价证券比,货币的流动性是最高的。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货币,有时指的范围较大,包括国家债券等。 (2) 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我们习惯说“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从劳动价值观的视角,生产劳动是否是社会分工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必须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检验:假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卖掉它,即不能用它获得货币,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不为社会所需要;反之,产品能够卖掉,即能够换成货币,则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的确是社会所需要。正是这些货币信息,使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列宁特别重视这一点,并把货币表述为“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撇开是否遵循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购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 (3)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但是在这个大框子里,有的可以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如现钞、支票存款,有的却不那么方便。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能起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作用的货币也要划分为若干组。国际通用的是 M1 , M2 , M3 ,…系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各国大多采用的 M1 直接称之为货币,它主要包含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把 M1 之外可构成 M2 的称之为准货币,如定期存款等。 6 、货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要素是什么 ? 答:在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先后在货币问题方面都制定了种种法令。这些法令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能够符合自己的政策目标,并可能由自己操纵的货币制度。 一般说来,有秩序的、稳定的,从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客观条件的货币制度,是各个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求能够有效地操纵货币制度,也包括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但没落的王朝在非常时期,操纵货币制度,则往往是为了搜刮国民财富,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到了最近半个多世纪,控制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 7 、简述金本位制的发展过程。 答:在金本位之前,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16-18c) 最典型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自由铸造,都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由于金银市场比价经常变动,从而难于保持货币制度的稳定性。19c,从英国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典型的金本位是金铸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分别向金本位过渡时,银行券的发行制度也日趋完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 , 有较健全的银行券发行保证制度,以及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为金铸币。这就保证了银行券能够稳定地代表金币流通。同时在那一阶段,有顺畅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与自由贸易相适应,具备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的条件,这又保证了各国货币对外比价的稳定。 金铸币本位制相对于以前的币制是较稳定的,曾被说成是最理想的币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停止了金铸币流通、银行券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战后,列强之中已经没有国家能恢复金铸币的流通,较好的是建立了金块本位制。所谓金块本位,是指达到一定金额的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再一种是金汇兑本位,即银行券只能兑换为可转换成金块的外币。但这两种制度也没有维持几年。经过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任何形态的金本位都不复存在,而代替它们的是不兑现银行券的货币制度。由此,世界各国实行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货币制度。 8 、怎样理解货币制度和国家主权的联系 ? 答:从古代开始有可以称之为货币制度的制度,几千年来,都与国家的主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但这样的观念和准则却在 20 世纪中受到严重的挑战。先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但相当长的期间,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中,各国的货币主权依然还是得以保持;有的货币还很有与美元分庭抗礼的态势。在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还曾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世界的集中经济体制的货币制度。但到了 20 世纪的后十年,货币制度对主权的挑战却沿着两个趋向而迅速强化。 一是货币局制度与美元化。特别是美元化,连本国的本币都让位于外国货币——美元,无疑意味着货币主权的彻底否定。这一进程,有可能讲一步推进;二是欧元登上历史舞台。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这更是直截了当的挑战。 全面分析货币主权面临挑战之所以由来的历史条件、经济根源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当前世人所关注的重大课题。货币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些看似不成问题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会走向自我否定。 第二章 信用 一、解释名词 1 、信用:信用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人,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 、高利贷:极高的利率是高利贷最明显的特征。它常对借贷者的生活以至生命带来威胁,故寄生性是它的又一重要特征。 7 、国家信用:我们通常是指政府的、统治当局的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或许伴随着国家机器的形成,就产生了。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从国内筹款是内债,从国外筹款是外债。不论内债或外债,在经济生活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8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9 、国际信用:是信用活动极为活跃的领域。可划分为两类:一是国外商业性借贷,是资金输出者与使用者之间构成借贷双方;二是国外直接投资,是一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另一国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或享有部分所有权的一种资本流动形式。 五、问答 1 、如何理解信用的形式特征 ? 答: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 、简述民间信用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答:从 1979 年我国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开始执行直至今,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相当活跃。民间借贷大体包括两部分:一是民间自发产生的借贷组织形式,它们的出现并非政府倡导,政府不予支持,也得不到专门法律或法规的保护;另一部分是指无定型组织形式但遵循借贷准则的经济行为。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判断的一个关键性界限是:是否显著超出现代信用关系中的利率水平可以理解为是否大大超出法定利率水平。对于资本主义经营来说,超过通常利润率水平的利息率,属于高利贷。可是就我国的情况来说也还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活跃的民间借贷,产生基础除丧葬嫁娶、天灾人祸乃至赌博挥霍之类的紧急需要,相当大的部分是为了解决经营方面的资金需要。改革开放为私人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余地。他们极需要货币资金,而高的投资回报又使其有可能支付高水平的利息;这里的高利率并未达到阻碍经营活动发展的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高利贷性质的民间借贷,是由于现代的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广大农村和一些城市居民困难户的借贷需求乃至小型经营活动的小额货币资金的需求。这种情况,不应简单排斥、禁止,而应采取积极的方针。 3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 答:现代经济可以称为“信用经济”,理由是债权债务关系无所不在,相互交织,形成网络,覆盖着整个经济生活。对于企业经营单位,时有借与贷。政府,几乎没有不发行债券的;而各国政府对外国政府,有时是既借又放债。个人同样是如此。 5 、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特点,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商业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广泛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对于推动商品交易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商业信用,像是以商品提供信用,其实不然。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就买卖行为来说。在发生商业信用之际就已完结,即该产品从工厂所有变成商店所有,就与通常现款买卖一样;而在此之后,它们之间只存在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商业信用有其严格的方向性。一般地说,是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是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因而有些企业很难从这种形式取得必要的信用支持。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也决定了票据流通的局限性,它只能在彼此有经常往来而且相互了解的工商企业之间流通。此外,每张票据的金额都是不同的,支付期限也不同,用以支付不很方便。 具备如下两个特点的信用是银行信用: (1) 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这里所说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银行,同时也包括经营类似银行业务的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2) 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由于借贷的是作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且有金融机构作中介,所以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这种形式里是不存在的。比如,商业信用只能是上游企业贷给下游企业,而在银行信用中,下游企业多余的货币资金也可贷给上游企业。又如,商业信用的成立需要借者和贷者在借贷规模上取得一致,在银行信用形式下,聚小额的可贷货币可以满足对大额货币资本的借入需求,大额的可贷货币资本也很容易分散满足较小数额的货币借人需求。再如,商业信用的成立需要借者和贷者在借贷的期限上取得一致,在银行信用形式下,把短期可贷货币连接起来可以满足较长期的资本需求者,较长期的可贷货币也可方便地先后贷给较短期的货币需求者等。通常所剖析的信用的灵活调节功能可以使货币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主要是以银行信用形式作为典型来论证的。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假如没有银行信用存在,一个企业是否提供商业信用,必然要考虑在没有货款收入的情况下自己的企业能否继续周转;有了银行信用,则会考虑可否依据延期付款的承诺从银行取得贷款,如果可能,商业信用即可提供。事实上,商业票据贴现和抵押贷款,就是银行发展过程中首先扩展的主要业务。 6 、比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特点。 答:在银行信用中,银行这类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集聚资金角度看,它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人;从贷出资金角度看,它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至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需求者这两者之间,在银行信用之中,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这种资金运作方式称为间接融资或间接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它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售出股票、债券,取得货币资金;资金所有者,买进股票、债券,付出了货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既扮演债务人角色又扮演债权人角色的中介者处于债权人和债务人、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要者之间。所以用直接融资或直接 金融概括,以区别于间接融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概念的划分不能就字面解释。如私人之间的借贷,如商业信用,都是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要者面对面地融通资金,符合“直接”的字面含义。但现在所说的直接融资概念,则是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形成的。 7 、消费信用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 答: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消费信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商人直接以赊销的方式,特别是分期付款的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个人用以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支付旅游等费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持信用卡,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商店购买商品,定期与银行结账。等等。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此外,消费信用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过度的市场需求,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 8 、股份公司与信用存在怎样的联系 ? 答: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的存在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 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靠发行股票集聚的。而股票能够发行出去,其前提是必须存在巨大的货币资金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使持有货币的公众极大地增加;与此同时,信用关系的迅速发展使那些只有少量剩余货币的公众改变了只把它们存在箱子底的习惯,并寻找有利的投放场所。于是,一个不仅有大额货币资金进入,也有为数众多的小额货币资金进入的信用市场形成了。有了这个市场,以票面金额不大为特征的股票就可成为小额货币持有者的投资对象,当然,也不妨碍它们成为大额货币资金的投放对象。信用关系的发展,还使得只是短暂不用的货币进入信用市场,通过灵活的信用调剂,得到利用。以小面额为特征的股票还具有可以方便转让的特点,这就使得短期资金也成为支持股份公司发展的力量。 股票能成为广泛的投资对象,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股票持有者对公司的行为只负有限责任。当开发一个巨大的事业时,有可能进行投资的一般公众,事实上无法掌握甚至无法了解事业进行的状况。如果还要求任何投资者都负无限责任,则无法利用进入信用市场的大量分散的小额、短期的资金。然而,在一般信用关系中,贷者对借者的经营活动不负任何责任:如果借者无力归还,贷者的损失也不过是贷出的金额。当信用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时,信用关系中的原则就会在客观需要时移入投资领域,于是就有了既是投资又只负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并从而克服了大事业必须由分散的小额资金来支持,而小额资金所有者如果要他们负无限责任就不可能投资的矛盾。 第三章 利息和利息率 一、解释名词 1 、收益的资本化:由于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于是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并不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甚至也不是真正有一笔实实在在的资本存在,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资本化”。 在一般贷放中,贷放的货币金额,通常称为本金,与利息收益和利息率的关系式为: C=P · r 其中, C 为收益; P 为本金; r 为利率。当知道 P 和 r ,可算出 C ;当知道 C 和 r 时,即可求得 P 2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3 、无风险利率:利率包含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利率中用于补偿机会成本的部分为无风险利率。 4 、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市场机制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5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6 、名义利率:指包括通货膨胀 ( 包括通货紧缩 ) 风险的利率。 7 、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 8 、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贷期内可以定期调整的利率。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由一方在规定的时间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浮动利率因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而增加费用开支,因此,多用于 3 年以上的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 9 、市场利率:在市场机制下可自由变动的利率。 10 、行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组织,如银行公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属于行业自律性质的利率。这种利率对其行业成员有一定的约束性。 11 、官定利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通常称为官定利率或官方利率,也叫法定利率,是国家为实现政策目标采取的一种经济手段。它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 14 、贴现:它是现代银行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业务,即收买票据业务,其收买的价格就是根据票据金额和利率倒算出来的现值,这项业务叫“贴现”,现值也称贴现值。 15 、利率管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它具有高度行政干预和法律约束力量,排斥各类经济因索对利率的直接影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主要为管制利率,最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和资本严重不足,驱使政府期望以低利率促进经济发展。 16 、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示的利率。 17 、远期利率: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8 、到期收益率:是指在如下两者的金额相等时所决定的现实起作用的利率: (1) 到债券还本时为止分期支付的利息和最后归还本金折合成现值的累计; (2) 债券当前的市场价格。到期收益率相当于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一直持有到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五、问答 1 、简述马克思的利息实质观。 答: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指出:“贷出者和借人者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它只有在后者手中才执行资本的职能。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对两个人来说取得了双重的存在,这并不会使利润增加一倍。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这样的分析论证了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在贷放货币的资本家与从事经营的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以剩余价值论的观点概括为: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以及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 、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限,达到这个最高限,归执行职能的资本家的部分就会等于零。利息不可以为零,否则有资本而未营运的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 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至于在这中间,定位于何处,马克思认为这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也取决于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等因素。当然,并不排除利息率超出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 3 、什么是利率的投资弹性与储蓄弹性 ? 影响利率的投资弹性与储蓄弹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答:利率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储蓄及投资的影响上。影响程度的大小,用储蓄的利率弹性与投资的利率弹性表示。 就个人储蓄而言,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储蓄总额相对于利率的提高,可以是增加,也可以是减少;储蓄总额相对于利率的下降.可以是减少,也可以是增加。一般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表示人们在利率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愿意增加未来的消费——储蓄,来替代当前的消费。这一效应反映了人们有较强的增加利息收人从而增加财富积累的偏好。收入效应表示人们在收入水平由于利率提高而提高时,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准的偏好。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中总体上的储蓄利率弹性究竟是大是小,最终取决于上述两种作用相互抵消的结果。由于相互抵消,尽管利率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别来看都很强,但利率的弹性却可以很低。至于储蓄的利率弹性方向——是正还是负,显然也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结果。 以上分析仅就一般情况而言。如果一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很低,人们的收入仅够维持温饱或略有剩余,这时再高的利率也难以使储蓄的比例增大。 1979 年以前,我国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很低。而且还有如下的经济背景;市场供给小于市场需求,要稳定绝大部分由国家规定的物价水平和有限的基本生活资料的平均分配,主要的消费品或实行计划供应,或实行凭证供应,或实行限量供应。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工资水平相当低,但却往往有些货币收入无法支用。于是有了结余——想花费丽无法支用的结余。对于这样的结余,人们称之为“强制储蓄”。显然.强制储蓄与利率水平的高低也没有多大的联系。 利率变化对投资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厂商对资本的边际效益与市场利率的比较形成的。如果资本边际效益大于市场利率,可以促使厂商增加投资;反之,则减少投资。但是,同样幅度的利率变化以及利率与资本的边际收益的对比对于不同厂商投资的影响程度可以是不同的。如,在劳动力成本——工资——不随利率下降而降低的情况下,对劳动密集型的投资,利率弹性就小些;对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利率弹性就大些。另外,期限较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利率弹性会大些。存货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复杂,由于存货的增减更主要的取决于产品销售及其他成本,利息成本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需要有较大幅度的利率变化,才能引致存货投资量的明显变化。 第四章 外汇与汇率 一、解释名词 1 、外汇: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外汇,主要是以外币标示的债权债务证明。更加确切地讲,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作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 2 、外汇管理和外汇管制:外汇管理是政府对外汇收、支、存、兑所进行的一种管理。一般意义上而言,凡是有自己法定货币的地方。都会在一定时期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外汇管制则是指政府对于公民、企业乃至政府机关取得、支用、携带、保管外汇等行为严格加以限制。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都曾经实施外汇管制。 3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指一定基数 (1 或 100 等等 ) 的外国货币单位相当于多少本国货币。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是指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单位折合成多少外国货币。目前仅英国和美国采用间接标价法。 4 、人民币汇率制度:我国现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 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建立起来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的划分,属于管理浮动类型。 5 、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货币的币值有两种表示方法。其一,货币的对内价值是指货币具有的购买能力,相当于物价的倒数。其二,货币的对外价值则是用另一国的货币来表示,也就是汇率。一般而言,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但二者之间也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存在较大幅度的偏离。 6 、购买力平价说:这是一种有很长历史且影响深远的汇率理 论,用来论证不同货币之间为什么可以比较。其中心思想是,人们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这个比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7 、汇兑心理说:这一理论是从人的主观心理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它指出在经济混乱的情况下,汇价变动与外汇收支,与购买力平价的变动并不一致;这时,决定汇率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们的心理判断及预测。而影响主观评价的因素包括对国际收支、政府收支、资本流动、外汇管制措施等多方面的预测评价。 8 、汇率风险:指汇率的变化给对外经济交易主体带来损失或者盈利的可能性,也称外汇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外汇储备风险和外债风险。 五、问答 1 、什么是外汇 ? 我国所谓的外汇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 ? 答: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外汇,主要是指以外币标示的债权债务证明。更确切地讲,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作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 我国所称的外汇,是指: (1) 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 (2) 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3) 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4) 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 (5) 其他外汇资产。 2 、比较外汇与本币的异同。一国居民持有的外汇在本国境内是否具有货币的各种职能 ? 为什么 ? 答:一般地,可以将外汇定义为一切外国货币;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外汇,主要是指以外币标示的债权债务证明。现代的经济是由债权债务网络全面覆盖的经济——任何经济行为主体都是在这个网络下活动的;相应地,任何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都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都体现着债权债务关系,任何货币的支付都反映着债权债务的消长、转移。就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是这样,就联系着全球经济体的国际经济关系来说也是如此。非常明显,外汇的流转,是应收应付的债权债务关系产生、转移和结清。 外汇作为货币,与本币都是债权债务证明,这没有区别。如果要加以区分,那就是外汇还包括股票这类所有权证。而在论及国内货币时,所有权证则不包括在货币之内。债务凭证和所有权证,统称为金融资产。所以,更确切地,应将外汇界定为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作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 应当注意的是,尽管理论上外汇与本币的职能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但事实上居民持有外汇在本国境内能否行使如同本币一般的职能,还要取决于本币是否已经实现了完全可兑换。而即使是实现了完全可兑换,也只是允许本币及外汇的自由进出境和相互自由兑换,并未赋予任何外汇在境内日常交易中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职能。 3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属于哪种汇率制度 ?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我国现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属于管理浮动型的汇率制度。其中,“单一的”是指把改革前的官定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合而为一。“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则包括以下内容: (1) 由外汇指定银行在全国外汇交易中心,按市场交易规则买卖外汇; (2) 当汇率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买卖外汇入市干预; (3) 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4) 各指定准许经营外汇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对客户买卖外汇。 4 、试述一国物价和利率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汇率的。 答: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是币值的两种表示方法。其中,货币对内价值是指货币的购买力,相当于物价的倒数:对外价值则是指与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也就是汇率。从理论上说,两种货币所以能相互兑换,在于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分别在各自领域行使货币职能。换言之,不同种的货币,由于均具有其对内价值这个同一的、可比的基础,所以才能相互兑换,才有决定兑换比率的依据。因此,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然而,外汇作为外汇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外汇供求对比的波动必然引起货币价格也即汇率的相应波动。不同种货币有可比的基础,而不可避免的供求变动又使汇率不仅仅决定于货币对内价值这惟一的因素。这就导致一国货币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存在较大幅度的偏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两个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利率水平有差别,货币资本就会从利率水平偏低的国家流向利率水平偏高的国家。而当利率引起大量资本在国际之间转移时,汇率即会受到影响。外国资本流入的国家,外汇供过于求,本币升值;本国资本流出的国家,外汇供不应求,本币贬值。如实施的是钉住汇率,那就要货币当局调节外汇供求。对此并非任何国家都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给予保证。即使外汇储备充足保证汇率稳定,这些实施钉住汇率的国家和地区,在利率上也只能跟着钉住货币的那个国家的利率水平走,或是在货币供应量上发生直接变化,结果都可能导致物价水平变化。 5 、请概括并简要评价主要的古典和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答:古典汇率理论在金本位背景下的铸币平价说之外,主要包括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等。 铸币平价说解释了金本位条件下,两种铸币之所以可比在于其各自的含金量可以直接加以比较,从而铸币平价或金平价就成为汇率决定的基础。 国际借贷说,也称国际收支说,是在金本位制度盛行时期流行的一种阐释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论。它认为汇率变动由外汇供求对比变动引起,而外汇供求状况又取决于由国际间商品进出口和资本流动所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国际收支状况。 购买力平价说:人们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这个比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然而,购买力平价的成立要以两国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价格体系大体相仿为前提条件。 汇兑心理说是从人的主观心理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这一学说提出,在经济混乱的情况下,汇价变动和外汇收支,与购买力平价的变动并不一致;这时,决定汇率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们的心理判断及预测。而影响主观评价的因素包括对国际收支、政府收支、资本流动、外汇管制措施等多方面的预测评价。尽管在经济不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预期确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这一学说过分强调主观心理因素,显然也失之于偏颇。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以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为背景,着重从资本流动和货币供应角度展开分析。货币分析说是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加以发展的,认为汇率要受两国货币供给量的制约,从而把汇率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这一学说强调货币的作用,并试图从国内国外货币流通统一的角度去分析,有其一定意义。它的缺陷在于:过分依赖货币数量论;强调了货币的作用,却把贸易收支和商品市场置于次要地位。 金融资产说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将外币金融资产作为投资选择的对象,探讨由此引起的货币资本在国际间大量流动对汇率产生的影响。这种把视野扩大到货币以外的其他各种金融资产供求的分析,反映了客观生活的现实矛盾。它的局限性也在于轻视贸易收支和商品市场的作用,而贸易收支和商品市场对汇率变动的长期趋势依然有着重要影响。 6 、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有哪些影响 ? 产生这些影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 答:汇率其变动能反作用于经济,对进出口、物价、资本流动和产出都有一定的影响。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币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要求进出口需求对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即需求弹性大,进而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引起交易数量的改变。就出口商品来说汇率下降后出口商品量能否增加,还要受商品供给扩大的可能程度所制约。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下降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从出口商品看,汇率下降有利于扩大出口。但在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小的情况下,出口扩大会引发国内市场抢购出口商品并从而抬高出口商品的国内收购价格,甚者,有可能进而波及物价总水平。 由于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因而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小;但短期资本流动则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当存在本币对外币贬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加剧外汇供求紧张,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则可能引发资本的内流,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上升。 汇率的变动既然能够影响进出口、物价和资本流出入,不难看出,它对一国的产出和就业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7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各有怎样的优点 ? 当今世界还存在哪些其他的汇率安排 ? 答:固定汇率制度,由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特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浮动汇率制度则是固定汇率制度难以继续维持之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改行的一种制度:各国对汇价波动不加限制,听任其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跌;各国中央银行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价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 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固定汇率可以避免汇率频繁变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减少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推进国际贸易和跨国的长期投资,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而浮动汇率的支持者则论证,浮动汇率可以对整个国际收支的经济运行进行自发的微调,避免政府强制干预给经济带来的剧烈震荡;浮动汇率下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的汇率风险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操作加以分散、转移,等。实际经济生活中,政府对于汇率通常加以适度调节。干预方式可以是直接参与外汇市场活动,进行外汇买卖;也可以是通过调整国内利率水平等手段进行间接调节。这类情况被称为管理浮动。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自己的经济实力的限制,无法使本国货币保持稳定的汇率水平,而采用一种钉住汇率制度。这就是把本国货币与本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着某一种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世界各国的汇率安排包括: (1) 无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实施欧元币制的国家及无自己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2) 货币局制度。香港 (3) 其他常规的固定钉住汇率安排。名义是管理浮动而实际钉得很死的汇率制也视为固定钉住汇率。比如我国。 (4) 在水平带内的钉住。 (5) 爬行钉住。 (6) 爬行带内的浮动。 (7) 不事先公布干预途径的管理浮动。 (8) 独立浮动。 8 、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哪些形式 ? 答:汇率风险是指汇率的变化给国际交易主体带来损失或者盈利的可能,通常也被称为外汇风险。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 (1) 进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这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收付外汇而因汇率变动引起的损失。(2) 外汇储备风险:一国为应付日常外汇支付以及平衡国际收支,常常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表现为存放在国外的外币资产 ( 存款、有价证券等 ) 。如果所持有的那些外币资产的汇率贬低,就会蒙受损失。 (3) 外债风险:这是指对外举债因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损失。 第五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一、解释名词 1 、金融市场:属于要素类市场,专门提供资本。在这个市场上进行资金融通,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而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最终帮助实现社会实物资源的配置。 2 、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 1 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流动性需求。 3 、资本市场:是交易期限在 1 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资本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 4 、商业票据的抽象性:典型的商业票据产生于商品交易中的延期支付,有商品交易的背景。但商业票据只反映由此产生的货币债权债务关系,并不反映交易的内容。这叫做商业票据的抽象性或无因性。 5 、回购协议:证券出售时卖方向买方承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将证券买回的协议。实际上是一种有抵押的贷款。 6 、银行间拆借市场:指银行之间短期的资金借贷市场。市场的参与者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期限有隔夜、 7 天、 14 天等,最长不超过 1 年。 7 、股票:股票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权益凭证,代表持有者对公司资产和收益的剩余要求权,股东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 8 、竞价成交:是指在对同一种证券有不止一个买方或卖方时,买方交易员和卖方交易员从当时成交价逐步向上、向下;当任一买方交易员与任一卖方交易员的报价相等时,则这笔买卖即拍板成交。 9 、交割:是指买方付款取货与卖方交货的手续。 12 、远期合约: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通常是在两个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签署的。远期合约的交易一般不在规范的交易所内进行。 13 、期货:远期合约十分相似,也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期货合约的交易是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完成 14 、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为了取得这样一种权利,期权合约的买方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即期权费。按照相关资产的不同.金融期权有外汇期权、利率期权、股票期权、股票价格指数期权等。期权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期权又分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美式期权的买方可以在期权的有效期内的任何时点行使权利或者放弃行使权利;欧式期权的买方只可以在合约到期时行使权利。 15 、互换:也译作“掉期”、“调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额为依据,按照约定的支付率 ( 利率、股票指数收益率等 ) 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互换合约实质上可以分解为一系列远期合约的组合。 16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投资基金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专门从事证券投资活动。投资基金一般由发起人设立,通过发行证券募集资金。基金的投资人不参与基金的管理和操作,只定期取得投资收益。基金管理人根据投资人的委托进行投资运作,收取管理费收入。 17 、契约型基金:是根据一定的信托契约原理组建的代理投资制度。委托者、受托者和受益者三方订立契约,由经理机构 ( 委托者 ) 经营信托资产;银行或者信托公司 ( 受托者 ) 保管信托资产;投资人 ( 受益人 ) 享有投资收益。 18 、公司型基金:是按照股份公司方式运营的。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成为公司股东。 19 、开放式基金:其股票数量和基金规模不封闭,投资人可随时向基金购买股票以实现投资,也可以回收股票以撤出资金。 20 、对冲基金:是私募基金的一种,是专门为追求高投资收益的投资人的基金。其最大的特点是广泛使用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风险极高。 21 、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是一种以私募方式组建的基金,以直接权益投资方式,对尚未上市但有很好成长前景的公司进行投资。由于这类作为投资对象的公司一般还处于创业阶段,通常也称为创业投资基金。 22 、可转换债券:是指在约定的期限内,在符合约定的条件下,其持有者有权将其转换为该发债公司的普通股票。作为债券,它与普通债券一样;而具有是否转换为股票的权利,则是期权交易的性质。由于具有可转换性质,债券利率低于普通债券,这有利于发行者降低筹资成本,也正是由于具有可转换的选择,增加了投资者的兴趣。 23 、创业板市场:风险资本所培育的企业,一般具有经营历史短、资产规模小的特点,加之是在一些新领域内发展,失败的风险大,通常满足不了一般的上市条件。风险投资家又力求较早地把企业推向市场以撤出资金。于是建立有别于成熟企业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市场,专门对小型企业以及创业企业的股票进行交易。这种市场称为创业板市场。是主板市场外的专业市场,特点是在上市条件方面对企业经营历史和经营规模有较低的要求,但注重企业的经营活跃性和发展潜力 24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发生在某国,却独立于该国的货币与金融制度,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活动场所。 25 、国际游资:也叫热币、热钱,是指在国际之间流动性极强的短期资本 五、问答 1 、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答: (1) 帮助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2) 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 (3) 确定价格。 (4) 帮助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将资产售出、变现,因而发挥提供流动性的功能。 (5) 降低交易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 2 、简述金融资产的特征。 答:金融资产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货币性和流动性、偿还性、风险性、收益性 货币性是指其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的功能。 偿还期限是指在进行最终支付前的时间长度。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从持有金融工具日
/
本文档为【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