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专业核心笔记

中医专业核心笔记

2011-12-25 15页 doc 86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893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专业核心笔记一、解表药 1.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辛夷:散风寒、通鼻窍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辛凉解表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菊花:疏风...
中医专业核心笔记
一、解表药 1.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辛夷:散风寒、通鼻窍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辛凉解表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2.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2.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2.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 腐蚀赘疣熊胆: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2.5清虚热药青藁: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 泻下药 3.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芒硝:软坚泻下、清热芦荟:泻下、清肝、杀虫番茄叶:泻下导滞 3.2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3.3峻下逐水药甘遂:泻下遂饮、消肿散结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 杀虫疗疮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蚀疮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四、祛风湿药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胆退黄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白花蛇:祛风、活络、定惊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咽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稀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五、芳香化湿药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砂仁: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佩兰:化湿、解暑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六、利水渗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泽泻:利水渗湿、泄热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金钱草:利水通淋、排石、除湿退黄、解毒消肿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疸猪苓:利水渗湿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 清热收涩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通草:清热利水、通乳海金沙:利水通淋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萆藓:利湿浊、祛风湿 七、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花椒:温中、止痛、杀虫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高良姜:温中止痛 八、理气药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木香:行气、调中、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佛手:舒肝、理气、和中、化痰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滞柿蒂:降气止呃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九、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神曲:消食和胃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十、驱虫药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使君子:杀虫消积苦楝皮:杀虫、疗癣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雷丸:杀虫榧子:杀虫、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十一、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茜草:凉血化痰止血、活血祛瘀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槐花:凉血止血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祛痰止咳蒲黄:化痰收敛止血、活血祛痰、利尿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棕榈炭:收敛止血血余炭:止血散瘀炮姜:温经止血 十二、活血祛瘀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丹参:活血祛痰、凉血消痈、安神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桃仁:活血祛痰、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牛膝: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虎杖: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泻下通便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水蛭:破血逐瘀消徵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十三、化痰止咳 平喘药13.1化痰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贝母:化痰止咳、清热散结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止痛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竹沥:清热滑痰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白前:祛痰、降气止咳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昆布:消痰软坚、利水黄药子: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3.2止咳平喘药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紫菀:化痰止咳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 十四、安神药 磁石: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琥珀: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十五、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血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全蝎: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珍珠: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十六、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石菖蒲:开窍辟秽、安神聪耳、化湿和胃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 十七、补虚药 17.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太子参:补气生津山药: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扁豆:健脾化湿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 17.2补阳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淫羊藿:温肾壮阳、祛风除湿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安胎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紫河车:补肾益精、益气养血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肉苁蓉:补肾壮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骨碎补:补肾、活血、止血、续伤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7.3补血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何首乌:补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截疟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沙参:养阴润肺、益胃生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天门冬:清肺降火、滋阴润燥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玉竹: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黄精:润肺止咳、滋阴填精、补脾益气墨旱莲:养阴益肾、凉血止血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 十八、收涩药 五味子:敛肺止咳。补肾涩精。收涩止泻。生津敛汗。宁心安神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收敛止血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血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芡实:补脾去湿、益肾固精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经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解毒敛疮麻黄根:止汗浮小麦:止汗、益气、除热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外) 收敛生肌、敛疮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十九、外用药 马钱子:通络散结、消肿止痛硫黄:(外)杀虫止痒、(内)壮阳通便雄黄:解毒、杀虫炉甘石:明目退翳、收湿生肌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明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蛇床子:燥湿杀虫、温肾壮阳、祛风散寒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药叛藜芦   甘草: 甘遂。 大戟。 海藻。 芫花。 .乌: 川乌。 草乌。 附子。   乌头: 贝母。 瓜蒌。 半夏。 白蔹。 白芨。 参: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藜芦: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 丁香莫与郁金见朴硝一见便相争 牙硝难合京三棱水银莫与砒霜见 川乌草乌不顺犀狼毒最怕密佗僧 人参最怕五灵脂巴豆性烈最为上 官桂善能调冷气偏与牵牛不顺情 若逢石脂便相欺   硫黄─朴硝 水银─砒霜 狼毒─密佗僧巴豆─牵牛 丁香─郁金 川乌。草乌─犀角人参─五灵脂 牙硝─京三棱 官桂─石脂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麻黄汤(干妈姓桂)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三勺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小青龙汤(少尉将军甘心下跪吗)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九味羌活汤(苍白生防穷辛勤干活)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www.med126.com   1.2辛凉解表银翘散(芦桔、金中豆联合银猪草)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桑菊饮(国老乘舟去聚杏楼、过桑河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喘咳   1.3扶正解表败毒散(江河两湖富佬、舟桥双活穷人)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感冒风寒湿祛   二、泻下剂   2.1寒下大承气汤(硝黄朴实)   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2.2温下温脾汤(谁敢在黄府抄人)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脐腹冷痛   2.3润下麻子仁丸(黄世仁烧杏脯通便)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大便干结济川煎(鞋子牛肉贵吗)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老年肾虚、肠燥便秘(医学全在线)   2.4逐水十枣汤(芜花赶早集)   攻逐水饮悬饮   三、和解剂   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三人伴胡琴)   和解少阳少阳病蒿苓清胆汤(夏至陈代画黄凌草和青竹)   清胆利湿、和胄化痰少阳湿热症   3.2调和肝脾四逆散(采枝草药)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症逍遥散(河龟少将令采猪草)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肝郁血虚痛泻要方(城防少树)   补脾泻肝腹痛泄泻   3.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三人扮双簧)   和胄降逆、开结消痞胃气不和 四、清热剂   4.1清气分热白虎汤(母草米糕)   清热生津阳明气分热盛竹叶石膏汤(十国老人冬夏喝米粥)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热暑病气津两伤   4.2清营凉血清营汤(银翘清营、东西单元连地租)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犀角地黄汤(黄角要牡丹)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   4.3清热解毒凉膈散(肖何将军迷住了黄山草桥)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热聚胸膈黄连解毒汤(三黄子)   泻火解毒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普济消毒饮(湖河陈舟残桥栏、草原牛马琴声连)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大头瘟   4.4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十亩草原竹地少、黄山连接西单桥)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4.5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肝胆湿热左金丸(鲢鱼清肝)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玉女煎(十亩麦地一头牛)   清胃滋阴胃热阴虚芍药汤(秦香莲当官、大吵要郎)   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湿热痢导赤散(竹木草地)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心经热盛泻白散(白米草地)   泻肺清热、止咳平喘肺热咳嗽清胃散(当地黄连胜牡丹)   清胃凉血胃有积热白头翁汤(白头翁是个黄脸皮)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痢   4.6清虚热青蒿鳖甲汤(贾母生青丹)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清骨散(亲家母倾钱财胡炒股)   清虚热、退骨蒸阴虚内热、虚劳骨蒸当归六黄汤(二弟当四黄)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有火、发热盗汗   4.7清热祛暑六一散(滑溜一枝草)   祛暑利湿感受暑湿清暑益气汤(东米知草黄、西湖荷叶翠)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五、温里剂   5.1温中祛寒理中丸(国老珠江人)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中焦虚寒小建中汤(三勺桂枝加饴糖)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虚劳里急吴茱萸汤(人参煮姜枣)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大建中汤(干椒与糖人)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   5.2回阳救逆四逆汤(父子吵僵了)   回阳救逆少阴病寒厥证回阳救急汤(六君子副将肉香)   回阳救急、益气生脉真阳衰微、阴寒极盛   5.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牧童细心找枝草药归)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受寒、寒伤经脉   六、表里双解剂   6.1解表攻里大柴胡汤(少将找只胡琴、给将军伴奏)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防风通圣散(高山小姐、麻药干白醉穷鬼、巧带黄河风景画)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6.2解表清里葛根黄苓黄连汤(二黄割草)   解表清热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七、补益剂   7.1补气四君子汤(人服猪肝)   益气健脾胃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早晨莲豆双人上山接四君子)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气虚夹湿补中益气汤(白人劈柴草、骑马归)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气虚、气虚下陷生脉散(五味子卖人)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暑热、温热耗气伤液、久咳肺虚   7.2补血四物汤(穷鬼扫地)   补血调血冲任虚损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补气生血劳倦内伤归脾汤(三人骑神龙、白枣归远乡)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两虚、脾不统血炙甘草汤(阿贵找人将麻草地卖)   益气补血、滋阴复脉气虚血少、虚劳肺痿   7.3气血双补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补益气血气血两虚   7.4补阴六味地黄丸(白牡丹摘子黄山)   滋阴补肾肾阴不足大补阴丸(伯母地板)   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一贯煎(沙柏杞卖鬼脸)   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血燥气郁左归丸(甘地夫人要鱼钩)   滋阴补肾真阴不足七宝美髯丹(狗兔系乌骨铃铛)   滋肾水、益肝血肝肾不足   7.5补阳肾气丸(买丹富贵摘于黄山)   温补肾阳肾阳不足右归丸(甘地要购鱼肉豆腐)   温补肾阳、填精补血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八、安神剂   8.1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砂草当皇帝)   镇心安神、泻火养阴心火偏亢、阴血不足   8.2滋养安神酸枣仁汤(母穷服干枣)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虚劳虚烦、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天王补心丹(冬天元旦阿伯制服当地人找猪)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阴亏血少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亦补脾气脏燥   九、开窍剂   9.1凉开安神牛黄丸(二黄山朱玉梅舍真金买雄牛角)   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温热热邪内陷、痰热壅闭心窍紫雪(西铺杀马炒羊角卖了四十四箱金元宝)   清热开窍、镇痉安神湿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至宝丹(熊猫龙虎戏猪牛赢两箱金银)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中风中暑及温热痰热内闭心包   9.2温开苏合香丸(黎西府白龙碑有八香猪)   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中风中寒时行疠气昏扑不省人事 十、固涩剂 玉屏风散(煮黄蜂)   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四神丸(鱼肉有股姜枣味)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久泻不愈真人养脏汤(甘肃猪扣肉香当心客人少)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脾肾虚寒、久泻久痢牡蛎散(骑马卖牡蛎)   固表敛汗诸虚不足金锁固精丸(倩莲记农历)   补肾涩精肾虚精亏固冲汤(黄白龙有五种炒菜乌猪战鲤鱼)   补气健脾、固冲摄血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冲脉不固   十一、理气剂   11.1行气越鞠丸(香猪穷山神)   行气解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半夏厚朴汤(江苏猴下令)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贵不止泻)   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痹厚朴温中汤(木匠皮厚俘草寇)   温中行气、燥湿除满脾胃伤于寒湿天台乌药散(请回良将在木屋把兵练)   行气蔬肝、散寒止痛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   11.2降气苏子降气汤(城下厚书当三钱肉)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之喘咳定喘汤(黄花马吃草半桑杏酥果)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哮喘咳嗽旋覆代赭汤(三吓戴花人)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橘皮竹茹汤(姜竹大人气柑橘)   降逆止呕、益气清热胃虚有热丁香柿蒂汤(湘江市人)   温中益气、降逆止呕胃气虚寒   十二、理血剂   12.1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肖将军跪草人)   破血下痰下焦蓄血血府逐瘀汤(耕牛吃柴草只喝桃红册物汤)   活血祛痰、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血行不畅复元活血汤(桃红将军家财是草楼)   活血祛痰、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胁下、痛难忍补阳还五汤(红桃穷鬼骑赤龙)   补气活血通络中风后遗症七厘散(冰雪煮乳沫花茶香)   活血散瘀、止痛止血跌打损伤、骨折血肿、刀伤出血、烧烫伤温经汤(武当阿桂人穷、牡丹江畔卖草药)   温经散寒、祛痰养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生化汤(穷鬼向草地逃跑)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产后血虚受寒大黄庶虫丸(草地要黄虫、杏将军忙掏干水槽)   祛瘀生新五劳虚极、内有干血   12.2止血小蓟饮子(黄山牧童六一节煮当地小鸡吃)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血淋、尿血十灰散(大鸡蛋黄和小鸡毛总值百戗)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呕血、吐咯嗽血咳血方(青海瓜子)   清火化痰、敛肺止咳肝火犯肺黄土汤(黄父勤浇白草地)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十三、治风剂 13.1疏散外风 消风散(当地母猪生蜂蝉、金马食牧草)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风疹、湿疹川芎茶调散(西京穷草房薄纸墙)   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牵正散(白虫僵蚕)   祛风化痰止痉中风、口眼涡斜者小活络丹(川草乌上天、乳没药下地)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寒湿邪留滞经络 13.2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甘地母祝福白羊沟遍布桑菊花)www.med126.com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镇肝熄风汤(牛恋草原麦芽少、龙归牧田赭石茵)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天麻钩藤饮(扶桑夜杜母赶黄牛天明山沟)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大定风珠(母鳖归位、烧麻草麦地焦)   滋阴熄风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误用汗下、重伤阴液地黄饮子(石铺卖姜枣鱼肉、愿天地合福五富官)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音痱证   十四、治燥剂   14.1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老阿妈人品高尚卖杏仁)   清燥润肺温燥伤肺杏苏散(二陈借钱、只找江苏人)   轻宣凉燥、宣肺化痰外感凉燥   14.2滋阴润燥麦门冬汤(半夏找人卖炒米粉)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肺阴不足、胃阴不足百合固金汤(二弟卖草药、百元皆归母)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肺肾阴虚玉液汤(母鸡生黄山五花鸽)   益气生津、润燥止渴消渴病增液汤(原地卖增液汤)   滋阴清热、润燥通便阳明温病养阴清肺汤(何母去丹麦草原扫地)   养阴清肺白喉   十五、祛湿剂   15.1燥湿和胃平胃散(猪肝皮厚)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藿香正气散(江苏白鹤毛更厚、六君枣换人)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15.2清热祛湿茵陈蒿汤(黄山阴沉)   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八正散(将军国老编十只灯通车)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热淋三仁汤(三人扑通滑下竹)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甘露消毒丹(寇母因黄河干、石桥通货仓)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邪在气分二妙散(二妙种苍柏)   清热燥湿湿热下注   15.2利水渗湿五苓散(谢二玲主贵)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下焦蓄水证防已黄芪汤(三防白旗)   益气祛风、健睥利水风水或风湿猪苓汤(谢二玲狡猾)   利水清热养阴水热互结五皮散(陈江玲丧父)   利湿消肿、理气健脾皮水   15.3温化水湿真武汤(姜府逐少妇)   温阳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实脾散(江府令煮干瓜果扑鼻香)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阳虚水肿萆藓分清饮(乌菖草解灵智)   温暖下元、利湿化浊下焦虚寒苓桂术甘汤(灵芝百草)   温化痰饮、健脾利湿痰饮   15.4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清官吸毒中风八珍杀猪祭牛)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证、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羌活胜湿汤(谨防独川抢本草)   祛风胜湿风湿在表 十六、祛痰剂   16.1燥湿化痰二陈汤(国老乘夏去乌江林)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嗽温胆汤(国老乘夏去乌江拾竹)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16.2清热化痰清气化痰汤(星辰的零食拌黄瓜仁)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内结小陷胸汤(黄连下楼)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痰热互结滚痰汤(将军祖藉黄石乡)   泻火逐痰实热老痰   16.3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夏伏天出三个猪精)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风痰上扰止咳散(陈百杰家前院干净)   止咳化痰、疏表宣肺风邪犯肺 十七、消导化积剂 保和丸(妇联陈玲装山神)   消食和胃一切食积健脾丸(陈香莲杀山寇救四君三仙)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枳实导滞丸(谢将军令神猪联亲)   消导化积、清热祛湿湿热食积、内阻肠胃木香槟榔丸(黄伯母祝香连与牛郎成亲)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积滞内停、湿蕴生热枳术丸(何支书)   健脾消痞脾虚气滞、饮食停聚枳实消痞丸(四君食谱-干姜拌麦芽)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十八、驱虫剂 乌梅丸(新疆人富贵、蜀梅归二黄)   温脏安蛔蛔厥肥儿丸(黄君去卖猪肉香槟)   杀虫消积、健脾清热虫积腹痛 十九、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花甲陈母没乳子、灶房金银当草烧)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痈疡肿毒初起阳和汤(马鹿肉炒熟放芥姜)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疮疡肿毒阴证四妙勇安汤(银元当草不识四妙)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脱疽犀黄丸(麝香没乳喂稀饭)   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痰乳癌、瘰疬、痰核、肺痈、小肠痈等苇茎汤(韦冬已逃)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大黄牡丹汤(将军推销丹东桃)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 中医基础理论 在历年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以藏象的题目数量最多,然后依次为病机、气血津液、经络、病因、阴阳五行、防治原则、绪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复习,因为考试形式为多选题,试题量大、覆盖面也较广,只有全面复习才能避免在常见内容上失分。同时还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因为大部分题目分布在重点章节及重点内容上,如藏象的试题占全部中医试题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要求考生要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征等内容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另外,今年第一次将针灸学列入中医综合考试范围,考生可以把这一部分与针灸学合并起来进行复习,以减少重复。还有一少部分试题,出在教材较为偏僻处,可以先在本书提供的题型训练中进行练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较少,历年考题中都有所重复,因而熟悉和了解往年试题对于提高考试成绩也有帮助。 第一章绪论新大纲考查范围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绪   论概念及理论体系   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纲领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温病学派: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清代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复习提示   本章复习的重点在于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理解并具体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知识要点精讲(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三)历代经典或医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黄帝内经》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难经》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为指导后世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编著,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开创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寒凉派,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用药以寒凉为主;②张从正,攻下派,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攻邪祛病为主。③李杲,补土派或补脾派,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以补益脾胃为主治病;④朱丹溪,养阴派,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温病学派: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主张“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①人体是有机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   证的概念: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临床治疗时,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实质上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含病机在内的缘故。考题分析 A型题   1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医著是()。   A 《类经》 B 《难经》 C 《脉经》 D 《外经》 E 以上都不是   分析:正确答案E。考查对《黄帝内经》学术地位的认识,它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B型题   A 病 B 证 C 症 D 病性 E 以上都不是   1 “同病异治”中,不同的是()。   2 “异病同治”中,相同的是()。   分析:正确答案B、B。考查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概念的把握。命题预测   本章试题以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医学基本特点的掌握和运用为主,因而考查的重点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其具体体现。另外,《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也常有1题左右。题型训练   A型题   1《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   A 巢元方 B 孙思邈 C 王叔和 D 皇甫谧 E 陈无择   2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中藏经》 C 《伤寒杂病论》   D 《诸病源候论》E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 气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是()。   A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B 构成世界万物和维持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物质   C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   D 人体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的总称   E 以上都不是   4 中医学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论》 D 《新修本草》 E 《类经》   5 张仲景的著作是()。   A 《伤寒论》 B 《诸病源候论》 C 《温热论》   D 《温疫论》 E 以上均非   6 中医学现存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   A 《诸病源候论》 B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C 《千金要方》   D 《伤寒杂病论》 E 《内外伤辨惑论》   7 属“金元四大家”中的“攻下派”医家是()。   A 张仲景 B 张景岳 C 张从正 D 张锡纯 E 张元素   8 属“金元四大家”中的“寒凉派”医家是()。   A 朱震享 B 张从正 C 李杲 D 刘完素 E 李中梓   9 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的医家是()。   A 张子和 B 李杲 C 刘完素 D 朱震亨 E 李时珍 10 认为“脾胃一伤,百病从生”的医家是()。   A 李东垣 B 李中梓 C 李时珍 D 李月池 E 以上均非   11 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A 吴又可 B 刘完素 C 朱丹溪 D 张仲景 E 张从正   12 《温疫论》的作者是()。   A 吴又可 B 吴鞠通 C 李中梓 D 李杲 E 叶天士   13 《医林改错》的作者是()。   A 王清任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 张从正 E 张景岳   14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   A 人气始生,病气衰 B 人气长,长则胜邪   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 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   E 人气抗邪,卫外为固   15 除哪项外均为《内经》论病情昼夜变化的原文()。   A 旦慧 B 午安 C 昼安 D 夕加 E 夜甚   16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 脑 B 心C 神 D 经络 E 精   17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A 脑 B 心 C 神 D 经络 E 精   18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 病种 B 病名 C 症状 D 体征 E 证候   19 “证”的基本含义是()。   A 疾病过程的症状总和 B 疾病过程的体征总和   C 疾病过程的病机总括D 疾病过程的病因病性 E 以上均非   20 关于辨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四诊收集症状、体征等资料   B 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C 分析邪正之间的关系   D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E 以上都是 B型题   A 狭义的“神” B 广义的“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1 《荀子•天论》中“不见其事,而见其功”是指()。   22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是指()。   X型题   23 下列各项中属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是()。   A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 B 整体观念   C 以临床经验为其精华D 辨证论治   24 辨证的主要目的是()。   A 辨清是何病种 B 辨清病因、病性、病位   C 概括出具体性质的证型D 辨清邪正关系   25 下列各项中阐明或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有()。   A 人体是有机整体   B 局部可以反映整体   C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D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参考答案   1 A2 D 3 A 4 C5 A6 D 7 C8 D9 A   10 A11 B12 A13 A14 A15 B16 B17 C   18 E19 C20 E21 B22 C23 BD24 BCD25 ABCD 中医大纲中针灸知识点的整理 ●输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分类:阿是穴、十四经穴、经外奇穴、耳穴 ●主治:输注气血、反应病症、协助诊断、防治疾病 ●规律:普遍性(输穴所在,主治所及;经脉经过,主治所及)、特殊性(特定输穴,特定主治;不同经穴,不同主治; 同一输穴,双向主治;主治相同,疗效有别) ●在《黄帝内经》中,称为: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 ●常用骨度分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寸 眉间(印堂)至大椎 18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 9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 9寸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9寸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5寸 两乳头之间 8寸 腋窝定点至第十一肋游离端 12寸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3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寸 臀横纹至腘横纹 14寸 ●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常用3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12经要求的穴位 ● 手太阴肺经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肘臂挛痛、咳嗽气喘喀血、咽喉肿痛、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吐泻、潮热、舌干、小儿惊风、绞肠痧、乳痈、丹毒 孔最: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直刺0.5~0.8寸,可灸**肘臂挛痛、咳嗽气喘喀血、咽喉肿痛、失音、痔疮、热病无汗、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肘部斜刺0.2~0.3寸,可灸**掌中热、上肢不遂、咳嗽气喘咽喉痛、口咽歪斜、偏正头痛、项强、牙痛、溺血、桡神经麻痹、落枕等医学全在线 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直刺0.2~0.3寸,可灸**掌中热、手腕无力疼痛、咳嗽气喘咳血烦闷、胸背痛、缺盆肿痛、后壁、呕血、噫气、心绞痛、无脉证等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0.5~0.8寸,可灸**掌心热、咳嗽喀血=失音、喉痹、咽干、肘挛、乳痈、咽鼻咽、心悸… 少商: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向腕平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可灸**指腕挛急、喉痹、鼻衄、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腮腺炎、精神分裂… ● 手阳明大肠:www.med126.com 合谷:手背第1、2掌骨间,平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直刺0.5~0.8寸,可灸**指挛、手指屈伸不利、头痛晕眩鼻衄鼻渊、齿痛面肿、痄腮、臂痛、瘾疹、滞产、疟疾、近视、舌炎、高血压、荨麻疹…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与耾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0.8~1.2寸,可灸**手臂肿痛、上肢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瘰疬、吐泻痢疾、瘾疹、丹毒、热病、癫狂、善惊、神经衰弱、小麻后遗症、甲肿、扁桃体炎… 肩髃:臂外展,平举时,肩峰端前下方凹陷处**直刺0.5~0.8寸,可灸**肩臂痛、手臂挛急、肩中热、半身不遂、瘰疬诸瘿、肩周炎、上肢瘫痪、臂神经痛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鼻唇沟中**直刺0.1~0.2寸,或斜刺0.3~0.5寸,可灸**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鼻息肉、口眼歪斜、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胆道蛔虫 ● 足阳明胃: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可灸**眼睑润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青光眼,斜视,白内障…… 地仓:目正视,瞳孔直下,平口角处**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唇缓不收,口角歪斜,流涎,齿痛颊肿、眼睑润动,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颊车:下颌角前上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5~0.7寸,可灸**口眼歪斜、颊肿,牙关紧闭,颈项强痛,失音,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 下关:下颌髁状突前,颧弓与下颌切记之间的凹陷处**直刺0.3~0.5寸可灸**齿痛,牙关开合不利,面疼口眼歪斜耳聋耳鸣眩晕,中耳炎 头维:头正中线旁4.5寸,额角发际上0.5寸**向下或下后平刺0.5`0.8寸**头眼痛,目眩,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眼轮匝肌痉挛 梁门:前正中线旁2寸,脐中上4寸**直刺0.5~0.8寸可灸**胃疼呕吐食欲不振、便溏,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 天枢:前正中线旁2寸,脐旁**直刺0.8~1.2寸可灸**绕脐腹痛,肠痈痢疾,吐泻,痛经,月经不调,阑尾炎,肠麻痹,胃炎,消化不良 梁丘:髂前上棘与髌底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直刺0.5~0.8寸可灸**膝肿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胃炎,膝关节炎 犊鼻: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中**稍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2寸可灸**膝关节痛,脚气,下肢瘫痪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直刺0.5~1.5寸可灸**下肢不遂、脚气,胃痛,水肿心悸耳鸣,癫狂中风,胃炎休克肝炎癫狂,神经衰弱,动脉硬化,支哮,坐骨神经痛 条口:犊鼻下8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直刺0.5~0.9寸可灸**小腿冷痛,麻痹,转筋、脘腹疼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丰隆:犊鼻下3寸,胫骨前棘外二横指**直刺0.5~1.2寸可灸**痿痹,痰多咳嗽胸闷头疼晕,咽肿,大便难,癫狂,高血压,耳源性眩晕,支哮,腓肠肌痉挛 内庭:第2、3趾间缝纹端**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足背肿痛、口歪,喉痹,鼻衄,腹痛腹胀泄泻痢疾,胃炎,趾跖关节痛 厉兑:第2趾外侧,距指甲角旁0.1寸**向上斜刺0.2~0.3寸可灸**足痛,面肿,胸腹胀满
/
本文档为【中医专业核心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