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马礼逊文库》

《马礼逊文库》

2011-12-25 2页 doc 28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9018

暂无简介

举报
《马礼逊文库》马礼逊文库 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 魏外扬 他将大约一万本中文线装书带回英国,这批中文图书几经迁移、略有散失,目前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图书馆典藏,这就是所谓的「马礼逊文库」(Morrison Collection)。…… 马礼逊如果生在现代,他很可能会选择加入「威克里夫圣经翻译会」,因为他到中国来首要任务,就是将圣经译成中文。为了译圣经,要精通语文,所以他也编字典,而为了进行这两大学术工程,马礼逊从一八○七年来华之初,就开始不...
《马礼逊文库》
马礼逊文库 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 魏外扬 他将大约一万本中文线装书带回英国,这批中文图书几经迁移、略有散失,目前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图书馆典藏,这就是所谓的「马礼逊文库」(Morrison Collection)。…… 马礼逊如果生在现代,他很可能会选择加入「威克里夫圣经翻译会」,因为他到中国来首要任务,就是将圣经译成中文。为了译圣经,要精通语文,所以他也编字典,而为了进行这两大学术工程,马礼逊从一八○七年来华之初,就开始不间断、不惜代价地搜购中文图书。十六、七年后,当他在一八二三年底初次回国述职时,他将大约一万本中文线装书带回英国,这批中文图书几经迁移、略有散失,目前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图书馆典藏,这就是所谓的「马礼逊文库」(Morrison Collection)。 雅俗均备 学者专家认为,马礼逊文库中虽无特别难得的图书或版本,但是合在一起来看,无论在当时或今日,都具有可观的价值。第一,马礼逊买书是为了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文库图书所涵盖的领域广大,除传统经典名著外,也有民间通俗作品。第二,马礼逊与中国传统的收藏家、鉴赏家不同,他买的多半是当时流通的版本,也就是乾隆、嘉庆两朝的版本。时至今日,这些当时行家们所不屑一顾的版本,反而成了稀有的东西。 以马礼逊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买书、藏书决不是闲情雅事,而是一种暗中冒险进行的事情。由于洋人的行动受限制,马礼逊只好委托华人代办代买,虽然明知为他买书的华人上下其手、借机图利,他也别无选择只好甘愿受骗。为了买书花费大,马礼逊不惜过更简陋的生活,直到他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后,收入大幅提高,才能应付愈来愈大笔的图书费用;而在当时极端排外的政策下,洋人拥有大量的中文图书自然会引人猜疑,因此马礼逊谨慎行事,时刻处在惊恐之中。即使是在澳门,他也不时要将身边的书籍藏好,以防清吏发动突击检查。 广泛阅读 马礼逊用功读书的程度,实在令人敬佩。在一本读书手札中,他记下从一八一八年底到一八一九年初的读书心得。在这几个月中,他读了包括英文、拉丁文与中文的几种书籍,例如英译的希腊史诗《埃利奥特》(The Iliad)、古罗马诗人霍勒斯(Horace)的作品、朱熹的《论语集注》与毛宗岗增补的《三国演义》。马礼逊很欣赏《三国演义》的文体,主张为了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翻译中文圣经最好也采用类似的文体。 马礼逊译的中文圣经已在一八一九年底完成,因此他在一八二三年回国时,决定将他私人的中文图书馆搬回英国,希望藉此带动英国研究汉学的风气,不料这个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这些线装书好不容易历时三个多月,飘洋过海来到英国海岸,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巨额的关税,非马礼逊所能承担。经多方陈情、有力人士关说,公文来回数月之久,海关当局才准予免税放行。第二个挫折是马礼逊心目中最佳的两个捐赠对象,牛津或剑桥大学,竟然都兴趣缺缺,反应冷淡。这批远道而来的图书只好暂时存放在差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仓库中。说来很讽刺,最近发现「马礼逊文库」有几本书不知何时竟流入牛津大学图书馆中,牛津说甚么也不肯割爱让它们回到伦敦大学认祖归宗,若是当年伸手接受,整个马礼逊文库不都是他们的吗? 迁入伦敦大学 马礼逊于一八三四年去世时,他带回英国的这批中文书籍仍寄放在差会那里,直到一八三六年才找到适当的归宿。新成立不久的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接受捐赠,并如约设立汉学讲座,由曾任马六甲英华书院院长的修德牧师( Samuel Kidd )主持。它们在此定居八十多年后,一九二二年又迁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直到今日。在此期间,马礼逊文库被打散与其它中文图书混编在一起,逐渐失去其特色与价值。直到一九九六年在「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赞助之下,进行一次最新的整理与编目工作,不但出版了马礼逊藏书书目(注1),也重新将它们集合陈列,以便学者参考使用。至于马礼逊在华第二阶段(1826~1834)所搜购的中文书籍,目前则由香港大学典藏,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学术遗产。 注1: Catalogue of the Morrison Collection of Chinese Books,London,1998。 TOP
/
本文档为【《马礼逊文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