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州吴中区穹窿山景区导游手册

2011-12-25 17页 doc 1M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2709

暂无简介

举报
苏州吴中区穹窿山景区导游手册江苏苏州吴中区穹窿山景区导游手册 ■穹窿山 穹窿山位于苏州西南部二十公里处,于1998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现已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其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景区总面积达18平方公里,因此素有“吴中第一峰”的美誉。同时,它也是整个太湖东岸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被成为“苏州第一山”。穹窿山不仅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众多,主要景点有孙武苑、上真观、望湖园、宁邦寺、御湖、小王山景区等。 大家一定都知道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典故,据专家考证乾隆六次都到过我们穹窿山,每次都留下墨宝,“穹窿山”三字便是乾隆御笔亲题。...
苏州吴中区穹窿山景区导游手册
江苏苏州吴中区穹窿山景区导游 ■穹窿山 穹窿山位于苏州西南部二十公里处,于1998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现已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其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景区总面积达18平方公里,因此素有“吴中第一峰”的美誉。同时,它也是整个太湖东岸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被成为“苏州第一山”。穹窿山不仅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众多,主要景点有孙武苑、上真观、望湖园、宁邦寺、御湖、小王山景区等。 大家一定都知道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典故,据专家考证乾隆六次都到过我们穹窿山,每次都留下墨宝,“穹窿山”三字便是乾隆御笔亲题。“穹窿”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宗教建筑形式,俗称“圆顶”,是迈向圣殿的通道,常见于回教建筑中。而穹窿山山体中间隆起,四边下垂,型如圆顶,把它叫做“穹窿山”再贴切不过了。等会儿我们登上山顶,您便可以切身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了。 喜欢游山玩水的朋友们都知道,山因有水而多一份生机和灵动,我们眼前的这片湖水恰是穹窿山一个最完美的点缀。此湖,取名御湖,因接驾康熙、乾隆皇帝而得名,是苏州西部湖泊中最美丽的一个,她融自然美,人文美于一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休闲地方。说起御湖,自然会想到它的来历,原来只是一个无名湖泊,但在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六举“南巡之典”,每次驾临穹窿山,都要经过苏福运河到善人桥御湖后弃舟登岸。我们山下有个接驾村,就因六次接驾乾隆而得名,并沿用至今。而周边百姓为纪念乾隆在此登岸给这片湖泊取名为“御湖”。 御湖总体面积达75000平方米,水域面积达55000平方米,最深处5米,最浅处不到1米,平均水深3米,湖面呈不规则方形。湖旁两侧有龙涎瀑布、迎驾亭、应天阁、御膳房、徽派民居等古迹建筑。特别是龙涎瀑布,是苏州地区最大的人工瀑布,瀑体高18米,瀑宽45米,几里之外都能感受到瀑布之声的震撼。步入御湖景区周围就象置身于苏州园林一般,都市风貌与山水景观相得益彰,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相交相融,精致和谐。这些景观映衬在湖的四周,使御湖自然之美与人工巧术浑然一体,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把御湖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 景区在开发御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穹窿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人文雅士的题咏运用到御湖各景观建筑中,“吴中名山第一山,翠微心在碧霄间。”这些咏叹穹窿山的诗句均赋予御湖深厚的文化深度。等会儿我们参观完景区之后可以来到御湖逐个参观一下。 A 牌坊——迎驾桥——应天阁——御膳房——民居——龙涎瀑布 B 民居——御膳房——应天阁——迎驾亭(远眺瀑布)——牌坊 回到外广场,大家可以看到,山的正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仗凌星辰”。这是乾隆老爷子第三次下江南来此山时留下的,这也是他唯一的一首月下之作,主要体现了穹窿山在我们苏州诸山中的地位。意思是说:在穹窿山顶眺望太湖,八百里太湖好像就在襟袖之间,山高亿仗伸手就可摘到天上的星星月亮。 走进大门,大家请看,正门的背面有一块匾额“舒心畅神”,这是我们著名书画家亚明所题,主要表达他游玩穹窿山之后的美好心情,感觉心情舒畅,精神倍佳。两边:“何处仙人被酒逃归天上去,异领词客吟诗才到此间来”,这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可见,游览穹窿山之后,您便能切身体会远离喧嚣城市后的宁静,以及那种来自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待会儿各位不妨随我上去沾沾仙气,找找灵感! 我们眼前看到这潭池水便是“丹泉”,据说是神农赤松子曾在此取穹窿山泉炼丹而成,故称之为“丹泉”。 铁竹亭是为了纪念穹窿山一位比较有名望的道者施亮生而建。他19岁时就上江西龙虎山学五雷法,25岁来到穹窿山修道。当时他因法道深厚得到清朝裕亲王的赏识,所以朝廷拨款,把上真观扩建为5048间,称江南道教中心,并为苏州的道教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亭的两边有一幅对联“静坐不虚兰室趣,清游自带竹林风”,坐在这里可以品赏兰之趣,行走在这条廊里,两边青竹摇摆,一股清爽的竹风随身而行。 继续往前是“足畅轩”,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在和风朗月的天气中,由丹泉处拾级而上,一入山门就被此处的“山水园林”所陶醉,顿感脚步轻快,心畅神舒,忍不住题了这幅对联:“修竹崇兰静观其趣,和风朗月足畅斯怀”。 各位,我们现在已来到御道入口处,这碑坊是由花岗石特制,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用的就是这种金山石,两侧柱上刻有“居然五岳尊,突作三吴冠”,这是明代诗人申时行《登穹窿》诗中的一句。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穹窿山是道教圣地,可以与五岳相媲美。突出了此山在江浙一带群山之冠的地位。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驾临穹窿山,每次都是从这条山道上山的,故称为御道。然而大家是否发现我们这御道有所不同,其他御道的路面常用青砖铺成“人”字形的,以寓这是“万人之上”的君主走过,而此山道呢,是当时的官员得知乾隆就是驾临穹窿山时,动用了一切人力物力在一夜间将一条山间小路开建成现在的模样,因此更具有纪念意义。此道不仅走过帝皇宰相、达官贵人,还有不计其数的善男信女们。今天各位不妨跟我一起来沾点皇恩和灵气吧。 我们一边走一边可以发现御道两旁会有很多的碑刻,在我们左边溪壁上有“小函谷”三个篆字,是1937年3月,著名爱国将领李烈钧、程潜在好友李根源的陪同下游穹窿山时所题,当看到此处景色优美,御道又直通道教圣地上真观,李烈钧不禁联想到了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因而留下“小函谷”三个字。边上泉水叮咚,如洞箫呜咽。所以上面又有今人张士东题的楷书“听泉”,这使人沐浴在山水清音中的同时,又逐渐进入佳境。道右“吴中第一山”是潘振元篆书,它向我们告示了穹窿山在苏州西郊诸山中的地位。 再看我们的右边有“望莲”二字,大家四周寻找一下,那朵“玉莲”在哪里呢? 这朵“玉莲”离我们可不近,它其实在另一座山天池山上!天池山是苏州西郊又一座名山。因山的西面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潭清澈池水,故名天池山。此山山顶有数块巨石矗立,远远望去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称“莲花峰”。游客朋友们可能听说过,佛教有一部经典“妙法莲花经”,是学大乘佛教无法绕过的经书。其中,就是以莲花的明净形容大法的洁净精微的。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这恰与佛教的主旨相辉映,大千世界欲望与竞争同在,那如何在万千世界中保持一份纯净,这就需要我们内在的修养了。游客朋友们不妨止步望莲,有佛缘之人必定能够悟出些为人处世的心得体会! 游客朋友们,现在请随我继续往上。大家不妨先到慈孝亭休息一下。说到我们这个慈孝亭,就不得不提起亭边上的双膝泉。相传乾隆六下江南,一是微服出访、体察民情,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寻找他的亲生父亲。当年乾隆就在这御道上跪拜上苍,祈求与亲生父亲相认,这一跪就跪出了一个双膝印迹。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一片孝心,就在此筑慈孝亭以作留念。各位朋友,听完这个故事,大家不妨到双膝泉洗洗手,沾点乾隆的灵气,带点孝心回去吧! 我们继续往前,前面翠竹成片,每到春雨过后,春笋破土噼啪声响不断,因此这段御道叫做“听竹幽径”。各位,明年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来感受感受噢! 我们右边是土地祠,里面供奉的是城隍爷、水仙明王和土地公公,专保护当地的百姓,因此得到百姓的敬重。走到这里我们上山的路程也走了一半了。传说有许多仙人曾在穹窿山修炼、游玩。各位想不想也体验下神仙般的生活呢?那大家过了这座得仙桥就正式进入仙境了。 ■上真观 这里便是“洞天”了。所谓“洞天”,是指别有洞天,天外有天的意思。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门楼,其实就是上真观的真正山门,但在文革时期已遭到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洞天门楼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洞天门楼上面是关帝庙殿堂。关帝庙祭祀的是三国时名将关羽,人称关公,关老爷。 关公本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经人们逐渐神话,到明代已俨然成为勇武和忠义的化身,到了清代关公身份又提高了,被顺治皇帝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长达26字)。当时因为他法力无边,被民间视为“万能之神”、“伏魔大帝”,所以被请来守卫洞天门楼。门楼上有块匾额“义炳乾坤”,表达的是关帝对刘备的忠义之心光耀天地之意。现在就请各位随我到关帝庙内看一下吧。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古建筑几乎都是雕梁画栋,颇具皇家风韵,我们这座关帝庙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庙内的屋顶装饰类似于皇家建筑。大家请看,庙顶中央有一道教的“八卦”图形,外圈彩绘有“暗八仙”,即为八仙所用的法器。中间共画有八只蝙蝠,并且这八只蝙蝠微微向内聚拢,意为汇聚八方之福。最特别的是穹顶有一副双龙戏珠的浮雕,并用金粉喷绘,这在别处的庙宇之中难得一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上真观为皇家道观,是施亮生在清朝裕亲王的资助下建成。所以从外形看似普通,但从庙顶就可以看出皇家道观的气派和帝王的奢华之气。庙里供奉的三尊塑像分别是关羽、关平和周昌。 我们现在所到之处是乾隆六次祈福地——上真观,俗话说“先有上真观,后有玄妙观”。据记载,上真观始建于东汉初平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上真观的规模不仅在我们苏州地区,在整个江南地区也是举足轻重的。清同治年间,上真观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有殿房五千零四十八间,可容万人,成为江南的道教中心。可惜这些建筑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几毁几建,在文革时又被整整破坏了四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上真观已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 道教修行讲究“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所以在进入上真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正门上的一副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教中最经典的玄妙之语,它告诉我们人得天地精华而生,与天地自然息息相关,血脉相联。所以说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从御道来上真观,祈福延寿,祈求国泰民安,可见上真观当时地位的重要性了。这“上真观”的匾额也是乾隆的御笔。我们不妨走进去为自己,也为家人祈一份平安。我们现在所到之处是山门殿,殿内供奉的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鸟而后玄武”。青龙号“孟章神君”(所谓东方甲乙木,身上盘龙,持剑)、白虎号“监名神君”(所谓西方庚辛金,脚踏白虎,持斧)、朱雀号“陵光神君”(所谓南方丙丁火。膝上栖鸟,持戟)、玄武号“执明神君”(所谓北方壬癸水,脚踏乌龟,持矛)合称四方四神,为道教中的守护神。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玉皇殿弥罗上宫。所谓玉皇殿弥罗上宫,是对玉皇大帝居住行宫的尊称。殿内供奉的是玉皇大帝,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总管三界十方,是神鬼世界真正的皇帝,他的左右两边是日公月父,殿内同时供奉着天兵天将。这边有一座仙桥,大家不妨跟我走一下,走过这座仙桥,让我们把忧虑和烦恼都留下,把财气和福气都带回家。 走出弥罗上宫往南是茅君殿,殿内供奉的是三茅真君。相传西汉时,镇江句容茅山的茅氏三兄弟(即茅盈、茅固、茅衷)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被道教茅山派尊奉为祖师,称“三茅真君”。大家看这三兄弟的塑像,老大居中,边上分别是老二、老三。可是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这中间的老大反而看上去最年轻,其实据传,当时茅家三兄弟中,老大茅盈18岁时就齐家修道成仙了,老二、老三得道时间晚,所以看上去没有老大年轻了。再看老大的膝下有一只山猫,也就是老虎哦,这个茅盈的坐骑,我们当地的百姓有一句俗话叫“摸摸山猫头,一年好到头”,所以你也来摸,我也摸,这个山猫的头就越摸越亮了。今天大家来到这里,也别浪费这个机会哦,都去摸摸山猫头,企求一年平安顺利。三茅真君象的后面,就是慈航道人,大家知道,在佛殿中,释迦牟尼像的背后一般都为观音像,这个慈航道人实际上就是道教中的观音子,她的道名“慈航”就是“慈悲指引航向”的意思,给每个红尘中迷茫的信男善女,指明脱离苦海的方向。 茅君殿往南现在是一片废墟,旧时建有精致的楼房,也就是当时乾隆在山上居住的行宫,可惜这行宫早已被毁,但行宫边上的这棵白玉兰树却保留了下来,这棵白玉兰树是乾隆第二次来上真观时亲手栽种的,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文革时没被砍伐是因为树身早年斜倒在露台墙边,歪曲度相当大,砍下也不能成材,故而侥幸以存。也有说这棵树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是沾了乾隆的灵气,所以看起来没有那么粗壮,生命力却极强。如今,这棵树树龄已有240余年了,却依然郁郁葱葱地守望着这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观。大家不妨摸摸这棵树,沾沾乾隆的灵气,有缘之人必定能够飞黄腾达,财源广进。 为了充分发挥道教资源优势,延续并传承穹窿山千年文脉。近年来,上真观修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此工程将以上真观修复为主题,建设道教六重天楼为地标性建筑,以及配套的宫观建筑、纪念馆、乾隆行宫等,进一步做大做强,整合成雄伟庄严的道教福地。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三清殿和龙王殿,三清殿内主要供奉三宝君,即天宝君、灵宝君和神宝君。也就是道教尊奉的最高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穹窿山临近浩瀚的太湖,一到适合捕鱼的季节,很多渔民就到穹窿山上真观的龙王殿烧香拜佛,祈求在捕鱼的时候能够平平安安。 ■望湖亭与望湖园 走进这个侧门我们就来到望湖亭了,这是三茅峰的制高点,是眺望穹窿山湖光山色的绝佳之处。站在这里,八百里太湖,七十二峰尽观眼底。当年乾隆来上真观时每次都要到这里领略风景,并留下许多墨宝。现在这些诗都刻在这块石碑上了。所以这个望湖亭,又叫作“御碑亭”。 石碑正面刻的是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作的《穹窿山望湖亭望湖诗》:“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多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石碑阴面刻的是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作的《穹窿山上真观》诗:“见说古由钟,乘闲陟碧峰。上真严祀帝,四鬴切千农。奚必逢茅固,无劳学赤松。具区眼底近,可以畅心胸。”再看碑石左侧,刻得是乾隆第四次上穹窿山作的《穹窿上真观》诗:“岳岳高居祀上真,抒城叩必以躬亲。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丈凌星辰。不问长生崇羽生,所希大有绥农民。片刻成吟策反辔,邓尉香雪犹西邻。”右侧刻的是乾隆第五次上穹窿山写的《穹窿上真观乙酉作韵》诗:“古道崇椒奉玉真,萧台重仰郁罗亲。求仙哪问乘六气,祈岁惟殷抚五辰。偶尔小游出尘地,已教久候靓尧民。鸣鞭吟兴知谁引,邓尉非遥即右邻。”乾隆的毛笔字端庄秀丽,在清代几个皇帝中,书法写到这个地步,也算是突出的了。 继续往前,便来到了望湖园,整个望湖园占地60亩,为穹窿山的山顶花园,因当初乾隆来穹窿山时在此眺望太湖,故得名“望湖园”。古有“西廊数雪”一景,亦即这里是吴中眺望太湖的最佳观景台,远处的太湖烟波浩淼、白帆点点,湖中七十二峰诸景尽收眼底,太湖大桥与东西山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大有“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的美妙奇观。如今,“西廊数雪”即将得以恢复重建。 穹窿山山脉相连,层峦叠嶂,远处有一只彩色球的地方是吴中第一山之颠,有的游客会以为是天文观景台呢!其实不然,它是个军事重地,是雷达站。穹窿山有三个山峰,分别是大茅峰、二茅峰和三茅峰。著名的“一线天”就位于二茅峰。二茅峰以“峻急”为特色,以千奇百怪的山石取胜,它北面山体巨石自上而下有一道“裂隙”,宽约70厘米,从山上下视,两壁如刀劈似的,青线而下深不见底,隙内阴气逼人,因被纠结的萝藤覆盖,无法深探,这就是有名的“石门”,人在峰下仰望,通过山体石隙,蓝天仅存一线,称为“一线天”。由于杂草丛生,游人很难亲近二茅峰一睹“石门观瀑”奇景,景区正抓紧对其进行复原重建。 再看下面的山谷郁郁葱葱,这就是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当年的隐居地“孙武苑”。为进一步挖掘兵法文化这一影响世界的独特资源,完善景区游线,整合现有资源,近年来,穹窿山景区管委会正抓紧建设“孙武书院”、“孙武文化园”。此项建设是近年穹窿山建设的重中之重。景区将通过精心施工。恢复建设拈花寺、积翠庵、建文帝墓等古迹,建设一个品位高、参与性强的文化主题公园。建筑四周山脉连绵环抱,区内树木繁荫、景色怡人,更能使孙子兵法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一个集体验兵法文化、吴越风情,瞻仰兵圣史迹,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兵法文化旅游区”。 望湖园餐厅是穹窿山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游客休闲中心。园内设有茶室、会议室,可同时容纳300人用餐的餐厅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园内共有别墅9幢,掩映在南面的花木丛中,入住其中休闲度假,与穹窿山色零距离接触,让人流连忘返。距餐厅几步之遥,便是“憩园”,“憩”顾名思义就是休息的意思,“憩园”是穹窿山今年新建设的一个供游客休息和喝茶的场所,它是露天的,“憩园”中的任何设施都是用竹子和木艺制作的,与整个穹窿山的环境和氛围融入一体。 ■孙武苑 各位游客,听说过我国古代的二位“文武”圣人吗?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孙北孔了。被称为“文圣人”的是古代北方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武圣人”就是写了那本响誉全球的《孙子兵法》,且被世人敬为“军事奇才”、“兵学鼻祖”的孙武子。我们接下来要去的景点就是孙武隐居地、《孙子兵法》诞生地——孙武苑了。 孙武苑地处茅蓬坞,是苏州西郊最深、最原始的山谷,经中外专家考察论证,认定孙武当年避难来到我们吴国后,就在这山坞隐居,并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茅蓬坞占地612亩,由于此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小气候,因此自然生长着217种珍贵树木和151种中草药,这里还有一种名贵树种金丝楠,它因木纹里有金丝,故称金丝楠,它的特点是纹理顺而不易变形,千年不腐不蛀。楠木生长非常缓慢,据说要500年才能成材,因此我们不要小看了这群楠木,它们都有几十年的树龄了。楠木一般都生长在热带地区,如江西、云南一带,我们这山坞怎会生长着一大片呢?这是因为茅蓬坞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湿度,因此能够在此自然生长。这山坞还是一处很好的森林大氧吧,它除了空气清新和氧气充足外所含的负离子也特别丰富,据专家测试是一般居室的400—500倍,负离子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各位可别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哦! 提起孙武,我们大家对他并不陌生,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惠民人)。当时因为躲避战乱投奔到国力昌盛的吴国,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另一方面静观时局发展,以便待机出山。我们进入孙武苑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圆亭子,称“博弈亭”。 在“博弈亭”后面,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有几间茅草房,这就是“孙武新居”,同时也是著名导演张纪中执导的40集电视剧《兵圣》的拍摄基地。再往前走就看到一楹茅屋,共五间,这便是孙武隐居地。屋前一泓清泉源出绝壁,以竹筒相接,别具一格。当年孙武喝了这泉水,写出了名扬中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人说,《孙子兵法十三篇》乃“用兵真艺术,人生大智慧”,所以我们称这口泉为“智慧泉”。我建议各位来尝一口,得点孙武的才智,这可比农夫山泉还要甜哦!屋里陈列着古床、古凳、蓑衣、锄头等再现了当年孙武隐居撰写兵书与好友饮茶对弈的生活情景。 从茅屋出来沿右侧的台阶而上就来到了《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碑刻廊。整个碑廊占地1300平方米,呈“回”字型,眼前这石碑上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看了孙武百句名言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用过来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话的应用很广泛,适合于各个领域,商业竞争、企业管理等。不过,你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的话确实很难。“知彼”,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手段了解对方,而“知己”呢则要看你自己领悟了。有时太高估自己,不用多说,一字败;那如果太贬低自己,机会一旦错过也是那个字败。因此,我们现在不管做任何事只要做到知己知彼,才有把握战胜对方。 整个碑廊是由三种版本组成,它们都是以黑色大理石铺之。正面是中文碑,全文共有6097个字,是由苏州已故的书法家程可达根据魏武帝的注本改写的,这也是程老先生的绝笔了,他写完《孙子兵法十三篇》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中文碑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是5﹡5厘米,暗寓孙子兵法“无穷无尽”;左边英文碑共有十万字母是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副会长吴如嵩主编,原国家外文局局长林戊荪翻译的;右边是日文碑,有1.2万字。日本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服部前春先生亲自校定并捐款建立的,这说明孙子兵法不但在我们中国流传,而且已面向国际。美国西点军校就有孙子兵法的必修课,据说老布什的办公桌上常放二本书,一本是《凯撒传》,另一本就是《孙子兵法》了,可想对这《孙子兵法》已推崇备至了。 这两边分别是我国著名的21位将军和17为著名书法家题词,我们孙武苑的开发和重建得到众多将军和社会名士的支持,他们为孙武苑挥毫泼墨,接下来大家可以信步观赏一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树就是银杏树,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棵杏树特别形似黄山上的迎客松。我们大家都知道,树木生长具有朝阳性,大都长得高大挺拔,可是为什么我们这棵树却往四周方向生长呢。因为旁边的一棵朴树遮住了它大部分阳光,吸收不到阳光的树叶只好往四处延伸,也就形成了现在的形状。我们为它取名“迎客杏”,也有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到此一游之意。我们再往前走,现在看到的是《孙武圣迹图》,它是由苏州著名画家顾曾平创作,记录了孙武一生辉煌业绩,一共16幅,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1、陈完逸齐。孙武先祖并不姓孙。陈完是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宣公即位后,陈完被迫逃离了陈国,投奔了当时已是霸主的齐国,并改性为田,称作田完。 2、田书伐莒。 3、赐姓孙氏。田书是陈完的五世孙,也是孙武的祖父,由于他富有军事才干,齐景公命他去讨伐齐国的一个小国“莒”,并立下了赫赫大功,齐王为了表彰其功就赐姓孙氏,这在当时是一种最高赏赐。 4、避乱奔吴。 5、隐居穹窿。 6、潜著兵法。公元前523年,齐国宗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利,发生明争暗斗,孙武目睹了这一切感到在齐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投奔到了国势昌盛的吴国,找到这个山坞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一面耕种研究兵法,一面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待机出山。 7、伍员七荐。孙武写完十三篇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吴王的爱将伍子胥(伍子胥来自楚国,因兄长和父亲被楚王平杀害,所以投奔到了吴国,到夫差时,因劝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后吴王赐剑命其自杀)由于两人共同的抱负便成了莫逆之交。当时吴王阖闾想攻打楚国,身边缺少得力的将帅。伍子胥便找机会向吴王举荐孙武,一而再,再而三,先后经过七次才使吴王动心。 8、晋献兵书。 9、吴宫教战。 10、吴王拜将。公关前512年,孙武带着他的兵法十三篇去见阖闾,吴王阅读了兵法后惊喜万分,内心非常敬佩孙武的才识,但又担心孙武只会纸上谈兵,因此他要求孙武实地操练一番,便在后宫招集了180名宫女,分成左右两队,让他的两位爱妃做队长。可这群宫女嘻嘻哈哈,视操练为儿戏。孙武三令五申仍不见效,最后大怒要杀两位队长。吴王急忙派人阻止,孙武对吴王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斩!”。吴王的两位爱妃就被拖出宫外斩首了,宫女们随即听令,队伍马上整整齐齐,随令部阵。这时吴王才真正领略到了孙武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虽然失去了两位爱妃,非常痛心,但他还是以国为重,设立将台,登台拜孙武为吴国的上将(穹窿山脚下有个蒋墩村就是当年吴王拜将的地方)。 11、经国治军。经过孙武和伍子胥几年的经国治军后,吴国开始了南征北战,首先攻打了国势昌盛的楚国。 12、西破强楚。 13、北威齐晋。 14、南服越人。吴军以三万精兵打败了楚国的二十万兵马,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在这次战役中,孙武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实践。接二连三,齐国、晋国、越国一一被征服。成就了吴王阖闾的霸业。 15、功成身退。 16、终老吴地。吴王夫差继位后重用谗臣,诛杀忠良,孙武目睹夫差腐败的政局,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夫差又不听他的忠言,因此他选择了功成身退,归隐山林,把孙子兵法逐步完善,所以说我们苏州当时的吴国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他第二故乡了,他的墓就葬在苏州相城区元和镇。在《越绝书》、《郡国志》等史书中都有记载。我们华人应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们眼前看到的青铜像是孙武年轻时正在写兵书时的情形。我们是根据明景泰时广灵王所珍藏的《列代将鉴》图上刻下来的,由中国雕塑协会会长程允贤老先生制作。改铜像于2000年9月落成,高约1.5米,重达700多公斤。孙武盘腿坐在书案前,眉宇间露出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家的气概。整个铜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圣人。铜像下面有四个字,“兵圣孙武”,然而这个“武”字写得别具一格,上面一个“戈”,在古时是指兵器,下面这个“止”字就是停止战争,祈求和平。这个字应了孙武一句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孙子兵法中的上上策。 我们为了纪念孙武,弘扬中国的军事文化,在铜像上面建了座“兵圣堂”,里面的造型和结构都与孙子兵法有关,各位不妨跟我到里面去探个究竟。 兵圣堂四面凌空,四面开门,四周有廊是当时春秋时期的建筑风格,屋顶置青铜凤鸟一只,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象征着我们吴国的古老文化和华夏民族的崇高精神。进入兵圣堂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吴如嵩将军题的一幅对联“山似穹窿、天似穹窿,十三篇,略方形圆、求全胜;身系吴国、心系吴国,三十载,功成名遂、听涛声。”意思是说:我们穹窿山是吴中地区最高最大的山峰,《兵法十三篇》就是在这里写成的,用兵当以圆奇正之术,才能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孙武一生中最辉煌的三十余年都在我们吴国,他也为吴国的雄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在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深山。 在堂的正面有一块红木屏风,上面刻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块金文刻成的大型作品,是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杨丙安老先生用了三个月,每天清晨空腹写成的,并由光福红木雕刻高手雕刻。底部是一幅当时在我们吴国比较出名的水陆攻战图,共有500多人组成,表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战,是一幅比较生动的木刻。 内墙四周嵌有约刻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吴将孙子像碑》,长103.5厘米,碑右侧分别有孙武与孙膑的阴刻白描线刻画像,左侧刻着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孙星衍撰文并书写的行书题记。改碑原在苏州虎丘孙武祠内,1860年祠毁散佚。1985年征集到后,收藏于吴县文管会,2000年10月移嵌于兵圣堂内。屋顶长宽都是13米,柱子也是13根,象征着孙子兵法十三篇。兵圣堂高度为9米9,在古时“九”为大,可想而知在当时,孙子兵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 然后大家把视线引到兵圣堂的地坪上,堂内柱子下面有九只青石伏龟,寓意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名言:“兵者,国之大事也”,一个国家的军队是支撑中华大厦的柱石,保卫九州统一,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那我们仔细看这九只神龟,8只比较小而且身上还背了根柱子,而中间这只表面看上去很轻松的样子,但再仔细往上看就发现它支撑了最重要的中心柱子,起到了顶天立地的作用。这只神龟在兵圣堂的位子是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军队,而且这9只神龟的方位都跟孙子兵法有关。我们把它们对面连成四条线,前、后、左、右、中就形成了孙武当初灵活运用战法的一幅古老的五军阵图。这也说明他部署的兵力是万无一失的。你看前后左右都有他的部阵,所以它能制胜于天下。 好,各位,我们整个孙武苑已参观过了,那我要考考各位对孙子兵法领悟的真谛了。这石龟的腹部刻有一字。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精髓,其实十三篇都浓缩于这个字中,那大家猜猜这是个什么字。如果猜中的话有小礼品送哦! 其实我们现在不管做任何事都要用到。“兵”“谋”……错,好,我稍作提示,孙武呢有一百句名言,其实有一句是富有科学哲理的,毛泽东特崇拜8个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对啦!你真聪明! 那我们不妨把这“知”字带回自己的事业中去,如果各位感到有效果的话,不要忘了过来感谢一下孙武喽!堂四周陈列的是有关吴国历史及孙武经历的物品、书籍及图像,大家可以随意观赏。堂外墙上挂的是联合国用六国文字刻成的兵法名言,大家也可以去看看,说不定对您会有启发呢! 各位,我们现在来到了穹窿山的另一处雅景:“翠浮三叠”。看这三座亭子错落有致,相叠在青山翠竹之间,亭边清泉潺潺,四周鸟鸣嘤嘤,闲时与三两好友坐于亭中,品品山间特产的孙武茶,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朱买臣读书台 我们现在已来到我国古代五大名台之一的朱买臣读书台(即开封的禹王台,纪念大禹治水;武汉汉阳的古琴台,春秋时俞伯牙为钟子期弹奏《高山流水》之处;北京的瀛台是皇家避暑游览之地,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于此;河南登封的观景台始建于元朝的古天文台。合称中国五大名台)。而我们这读书台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大自然神斧天工的杰作,纯出自然,无任何人工修饰,是西汉名臣朱买臣在砍柴之余读书用功的地方。 相传西汉时朱买臣就居住在山下,整天以砍柴为生,生活过得非常清贫,可他又酷爱读书,稍有空闲就在这石块上看书,即便是在走路也边走边看,为此他没少遭他老婆的讥笑和责骂,因此朱买臣在回家时把书简藏于这磐石下面。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贫贱不移志”的苦读精神,把穹窿山脚下的那古镇称为“藏书镇”。 在我们苏州有一出昆曲“马前泼水”,里面讲述的就是朱买臣和他妻子的故事。当初朱买臣是个穷打柴,他的妻子则是个嫌贫爱富的人,她见朱买臣整天不务正业,便不想再和他一起过了,逼他写下休书。朱买臣劝说无效后,便一气之下写了休书,后来由司徒严助的举荐,朱买臣在汉武帝面前一展才华,被任命为家乡的会稽太守。可惜他的妻子目光短浅,没看准这是只绩优股啊,当她知道朱买臣已做了个不小的官后,后悔不已,因此当朱买臣荣归故里时,他的妻子在马前把朱买臣拦了下来,想和他再续前缘。朱买臣想:以前我穷的时候你不愿意和我共患难,现在我做了官,你却要和我共享富贵了。但是他并没直接回绝他的前妻,而是做了件非常婉转的事,他命自己的下属端来一盆水,就在马前泼了下去,然后对自己的前妻说:“你如要重续婚姻,可以!不过先要答应一件事,把这泼出去的水一滴不漏的给我收回来。”他的前妻一下傻了眼,泼出去的水怎么能再收得回。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夫妻缘分已尽,她羞愧万分,无可奈何地走了。我们现在“覆水难收”的成语也出自这个典故。朱买臣负薪苦读最终功成名就,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楷模,那各位游客我建议大家都来摸摸这块磐石,得点朱买臣的才气、智气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 离朱买臣读书台几步之遥的是我国宗教界享有盛名的居士高鹤年故居,高鹤年名恒松,号隐尘,又字野人,别号终南侍者、云山道人、云溪道人,祖籍安徽贵池,后迁于江苏兴化,定居于刘庄,九岁时归家后来苏州穹窿山道院为徒,从此与穹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高鹤年参修佛理、游访名山、募款赈灾、举办福利慈善事业。1948年秋,又来到苏州,在茅蓬穹窿寺筑静室一所,从此定居下来。高鹤年晚年表示愿以此作为理想归宿之地,可见其对穹窿山感情之深。高鹤年故居,是2002年在原静室的基础上修复的,作为穹窿山的一个人文景观,高鹤年故居有着特殊的意义。 ■宁邦寺 从朱买臣读书台出来,我们来到的是千年古刹——宁邦寺。它和上真观一样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宁邦寺始建于梁代,当时称“海云禅院”,重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42)年,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谋害后,抗金名将韩世忠看破朝廷的腐败,奸臣当道的局面,便隐退在苏州市的沧浪亭,他的六位部将也随之来到苏州,在穹窿山隐居参禅,他们虽然离开了朝廷,但依旧希望国家和平安宁,因此将“海云禅院”改称“宁邦寺。 为了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2007年穹窿山景区管委会对宁邦寺进行了改造,修建了一个茶室。用穹窿山泉泡穹窿山茶,品茗赏景、读碑道故,确为红尘中人一大方外之享受。此外,宁邦寺内还新建了香客房、讲经方亭等建筑。这些房屋有的依山而建,有的沿路而筑,每幢建筑之间都有回廊相连,因此宁邦寺虽然不大,却也显得曲径通幽,别有一番景像。 宁邦寺深藏在翠竹古树之中,夏无炎暑,冬不严寒,因此古树名木甚多,殿前就有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亲植的古银杏,已有980多年的历史了。再看寺前古银杏下盘踞着一只似龙非龙的“贪”,这种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得无厌,据说它连日月星辰都要吞食,是当年韩世忠军队里插旗的基座,用来警戒军队里的官兵千万不要贪婪,后来韩世忠的部下来此出家,便把这基座带到了宁邦寺。 走进寺院我们就看见一棵非常珍贵的树木,大家是否认识这是什么树,对黄杨树。不过这棵黄杨非同一般,俗话说“千年黄杨碗口粗”,可见这一棵已经不止一千年了。它是宁邦寺兴衰的见证,寺内大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常年香火不断。 在寺的左侧是穹窿山的一处古泉——百丈泉,每当雨日,飞珠溅玉,或而瀑布天降,蔚为大观。据传宋代高僧佛慧禅师,有感于寺庙内僧多水少,就将锡杖插于半山百丈崖上,顿有灵泉涌出,并引至庙内,作生活用水,直到现在还是常年不枯。  宁邦寺的玩月台是韩世忠当年来宁邦寺登台赏月、叹月之处。后人思古凭吊,留下摩崖石刻甚多,形成一处奇特的“天然石刻碑林”。玩月台摩崖石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写自然景色的,如“天趣”、“孤风皓月”潘奕隽书;第二类是写佛教宗义的,如“彼岸”是章太炎题、“莲台”苏州探花吴荫培书;第三类含有政治色彩,如“避秦”。各位可以仔细观摩一下这些摩崖石刻。 PAGE 1
/
本文档为【苏州吴中区穹窿山景区导游手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