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2011-12-26 6页 pdf 150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2672

暂无简介

举报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理论与方法研究·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尹 常 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50011   摘要 分析近年来肝病临床的实际, 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 提出肝病临床用药应坚持顺应肝的 生理病理学特点、符合肝病的发病规律、整体宏观辨证与局部微观用药相结合的原则, 减少用药的 盲目性及避免应用肝毒药物。并介绍...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理论与方法研究·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尹 常 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50011   摘要 近年来肝病临床的实际, 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 提出肝病临床用药应坚持顺应肝的 生理病理学特点、符合肝病的发病规律、整体宏观辨证与局部微观用药相结合的原则, 减少用药的 盲目性及避免应用肝毒药物。并介绍了相应的用药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 肝病 宏观辨治 微观用药 用药原则 用药方法   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 R 25614   肝病临床用药除同样遵循整体观念、辨 证论治、治标治本等共性原则之外, 因其具有 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特点与发病规律, 因此, 用 药的原则与方法亦往往具有独到之处。现从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几个不同的侧面就 肝病中医用药的一些主要原则与方法简述于 后, 期望能对肝病的用药思路和方法有所帮 助。 1 顺应肝的生理病理学特点 这里主要指中医学理论中肝的生理病理 学特点。我们用中药治疗肝病, 理所当然地是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 而最根本的是必须 与肝的生理病理学特点相符合、相顺应, 用药 才会准确, 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111 顺其疏达之性 从肝的功能活动即肝 用而言, 肝以气为用, 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而 肝脏一个重要的病理特点又恰恰是肝气易 郁。举凡外来情志刺激、内生郁闷烦恼或诸种 毒邪内侵等, 皆可导致肝气郁结。同时, 疾病 过程中所产生之湿热、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 亦均可阻滞肝经气机, 使肝气郁滞而不行, 可 见肝病过程中肝气郁结的机会最多。而肝气 一郁, 即犯他脏, 或横逆, 或上逆, 或流窜三 焦, 扰乱血行, 又可郁久化火, 气滞而血瘀, 引 起气血逆乱, 引发种种病变。因此, 疏肝解郁, 行气导滞为肝病最为常用之法, 即所谓“木郁 达之”。 古人有言,“肝无补法, 顺其性而为之 补”。顺其性, 就是指顺应肝喜条达之性, 适应 肝恶抑郁而易抑郁之病理特点, 在肝病治疗 中善用疏泄解郁之药, 顺势引导, 最终使肝气 条畅, 从而恢复其自然生性, 解除其气机郁滞 的病变状态, 以利于整个疾病的康复。 临床所见, 几乎所有急慢性肝病均有肝 气郁滞之证候, 证见两胁撑胀、腹胀纳呆、烦 躁易怒等, 即可用疏达解郁之药, 如柴胡、白 芍、枳实、青皮、佛手、香附、香橼、木香、苏梗、 郁金、橘叶、木蝴蝶等。兼脾虚者, 酌加健脾益 气之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等; 胃 气上逆, 证见呕恶、呃气频繁、脘腹胀满者, 治 宜和胃降逆、行气调中, 药如苏梗、白豆蔻、降 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枳实等; 湿邪壅 阻, 证见恶心、厌油、腹胀、大便粘腻不爽者, 治宜行气祛湿、芳香化浊, 药如苍术、厚朴、橘 皮、藿香、佩兰、大腹皮、苏叶、茯苓、豆卷等; 肝胆湿热, 证见右胁灼痛, 恶心厌油、腹胀、尿 黄、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者, 治宜清热祛湿、行 气透达, 药如龙胆草、栀子、黄芩、连翘、橘红、 竹叶、赤小豆、茵陈、苍术、牡丹皮、夏枯草、荷 梗等; 气滞血瘀, 证见胁痛如刺, 胁下症块、舌 暗脉涩者, 又宜理气活血, 药如川芎、桃仁、红 花、山楂、三棱、莪术、郁金、丝瓜络、路路通 等。凡此种种, 有正治、有兼治, 治法皆以调畅 气机为主, 用药皆为轻宣透达之味, 都是顺肝 疏达之性的, 意在恢复其自然生性。 152 第 22 卷 第 4 期 1998 年 7 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 F SHANDONG UN IV ERS ITY O F TCM V o l. 22,N o. 4 Ju l. 199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临床上也有一些情况, 如肝肾阴虚用归 芍地黄汤、肝血亏耗用四物汤等, 皆滋补之 品, 质重味厚, 用时则切莫忘记顺其条达之性 的原则, 均宜适当配用调畅气机、疏通经络之 药, 以防壅塞气机。此外, 如湿热蕴结之用清 热祛湿法, 亦每需加用轻宣透达之药, 以斡旋 气机, 适肝之性。 疏达药质轻味薄, 性多辛燥, 用量不宜过 大, 用时不宜过久, 在临床应用时又常需加入 滋柔甘缓之品, 以防伤及肝体。 112 适其柔润之体 肝以血为体, 藏血而濡 养头目及四末, 肝体原本是柔润的, 但是肝病 中伤其柔润之体的因素却不少, 如肝火易升、 肝风易动、肝阳易亢的病理特性均可造成肝 阴不足、肝血亏耗; 急慢性肝病中湿热内阻、 肝气郁久化火也可导致热盛伤阴, 造成肝之 阴血亏虚; 肝体失柔还可因他脏所累, 如肝病 日久, 横伐中州, 脾气虚弱则肝失土养, 盗母 气以耗肾水又使水不涵木, 肝体因之而燥急; 此外, 久投疏达辛燥之剂亦易使气阴暗耗。由 此可见, 临床上以肝体虚实而言, 总以亏虚为 主, 在治疗上一贯煎、四物汤、补肝汤、六味地 黄汤等皆为常用方剂。药如生地黄、熟地黄、 沙参、枸杞子、当归、白芍、酸枣仁、黑芝麻、百 合、知母、乌梅、石斛、黄精、山药、五味子等, 有养肝血益肝阴者, 有滋肾填精者, 亦有气阴 双补者, 皆有助于肝复柔润之体。 滋阴药性味厚重, 久用滞腻, 可碍中气, 因此, 需适当加入疏达调中之剂; 此外, 尚应 注意余邪残留, 应酌配清解通利之剂以祛邪 务尽。 总之, 肝用之为病, 以实为主, 以顺为补; 肝体为病, 以虚为主, 以补为顺。 113 重视宏观调控, 兼顾脏腑气血 肝病用 药除顺其性、适其体、顺应肝的生理病理特性 外, 还应充分认识肝易动难静、善干他脏的特 点。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上协调统 一, 病理上互相影响, 肝病尤其如此。古人有 “肝为万病之贼”之说, 实践证明是非常符合 临床实际的。一些肝病特别是慢性肝病, 可对 其他脏腑气血产生广泛的影响, 引发一系列 复杂的证候, 用药时应详辨肝病影响所及何 脏何腑、在气在血、病机如何, 而采取不同的 治法与方药。 肝病对脾胃的影响迅速而持久, 主要表 现为胁痛腹胀、纳呆便溏、乏力等肝郁脾虚证 候与胃脘胀满、呃气、呕恶、纳呆等肝胃不和 的症状, 治疗除疏达肝气外, 尚需加用人参、 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扁豆、薏 苡仁、黄精等健脾药及苍术、厚朴、橘皮、降 香、茯苓、竹茹、苏梗、白豆蔻、稻芽、谷芽、焦 神曲、鸡内金等和胃药。疏肝健脾和胃法为肝 病最常用之法。 肝病最易及胆, 肝郁和肝火皆使胆气不 利, 造成肝胆同病, 如肝胆湿热, 证见呕恶厌 油, 溲赤, 大便粘腻, 黄疸, 则用清肝利胆法, 药如龙胆草、栀子、黄芩、金钱草、海金沙、郁 金、枳实、熟大黄、车前草、通草、竹叶、田基黄 等药, 甚或用承气汤以泻腑气, 使肠泻胆亦 泻。 肝病久又易及肾, 使肾阴亏耗、肾水不 足, 证见肝区隐痛, 腰膝酸软, 梦遗滑精, 失眠 多梦等, 又宜滋肾填精, 药如熟地黄、当归、白 芍、枸杞子、知母、黄柏、沙参、女贞子、旱莲 草、黑芝麻、鹿角胶、鱼鳔胶珠、鳖甲、山茱萸、 牡丹皮、山药等, 以滋水涵木。 肝病时还可出现肝气壅肺和肝火灼肺, 或气逆作咳, 黄痰胸痛, 甚为咳血, 治宜清金 制木法, 药如青黛、蛤壳粉、桑白皮、生地黄、 栀子、炒杏仁、百部、百合、沙参、瓜蒌仁、紫 菀、款冬花等以平肝润肺。 肝火尚可扰心, 轻者心烦意乱、失眠惊 悸, 重者神志不清或昏迷, 治宜清肝凉血、宁 神安心法, 药如生栀子、珍珠母、牛黄、竹叶、 石菖蒲、天竺黄、远志、炒酸枣仁、莲子心、羚 羊角粉、水牛角、郁金、钩藤等, 以清心宁神或 醒神开窍。 肝病对气血影响尤大, 首先是肝本经气 血失调, 继或全身气血逆乱, 如临床上所见肝 气郁结, 肝气上逆, 上犯心肺使肺气不宣、心 气逆乱; 横逆乘脾犯胃又使脾气虚弱、胃气不 降; 及肾又致肾气虚衰, 气化无力。因此, 临床 上调理气血多从肝入手。肝病对血分之影响 主要表现气滞血瘀、血结、血热、血虚等, 如证 252 1998 年 7 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2 卷第 4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见胁肋刺痛、肝脾大、肝掌、蜘蛛痣、鼻衄、齿 衄甚或吐血, 临床治疗分别应用活血化瘀药 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牡丹皮等; 活 血散结药如马鞭草、三棱、莪术、郁金、鳖甲、 穿山甲、水红子、泽兰等; 凉血止血药如牡丹 皮、大蓟、小蓟、茜草、生地炭、侧柏炭、黑栀 子、大黄炭、三七粉、茅根、藕节等; 益气补血 药如黄芪、党参、太子参、黄精、白芍、当归、阿 胶、熟地黄、桑椹子、鸡血藤、炒酸枣仁等。 如上所述, 重视宏观调控, 兼顾其他脏腑 气血, 既是顺应肝生理病理特点的重要一环, 也是肝病用药的重要原则。 2 符合肝病的发病规律 这里指的是符合现代医学肝脏疾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现在用中药所治之肝 病已不再是胁痛、积聚, 而是实实在在的诊断 明确的肝脏疾病, 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 肝等, 因此, 治疗必须符合肝脏疾病的发病规 律, 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应注意以下几 点。 211 清除外来病因 临床上许多肝病都有 外在的致病因素, 如各型肝炎病毒、细菌、乙 醇、损肝药物等, 清除这些病因是临床用药的 主要任务之一。目前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 发病机制, 一是与肝炎病毒直接导致肝细胞 病变有关, 二是与人体免疫系统对肝炎病毒 及其抗原引起免疫应答、对感染肝炎病毒的 肝细胞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肝细胞有关。不 管何种机制引起的肝细胞损伤, 根本原因在 于病毒侵害, 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的根 本治疗。目前中医药抗病毒治疗的研究 主要从中医治法与有效方药的筛选两个方面 展开。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大量的中药体外抑 制 HBV 2DNA 的研究, 实验证实对 HBV 2 DNA 有抑制作用的中药近 100 种, 抑制作用 较强的如重楼、山豆根、虎杖、大黄、丹参、赤 芍、何首乌等; 也有研究证实对HBV 2DNA P 直接抑制率达到和超过 50% 的有菊花、木 瓜、北野菊花、大蓟、仙鹤草、丹参、夏枯草、栀 子、牡丹皮、赤芍、紫草、青蒿、黄连、秦皮、金 银花、败酱草、蒲公英、重楼、虎杖等 28 种; 对 HBV 2DNA P 直接抑制率在 25%~ 50% 之间 的有金钱草、龙胆草、马齿苋、谷精草、生地 黄、白薇、土茯苓、射干、瓜蒌、白花蛇舌草等 18 种, 值得临床参考。 中医药清除外来病毒, 应在中医“杂气”、 “疫毒”及“内外相召”等病因学说指导下, 根 据疾病发展与演变规律, 进一步明确肝炎病 毒这一外来致病因子的中医属性, 以及体质 因素在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辨证论治 的前提下, 适当参考体外抑制HBV 的实验 研究结果, 探索最佳配伍方案, 为最终实现本 病的某些突破奠定基础。 212 坚持环节用药 临床上, 大多数肝病原 因复杂, 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转归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 表现更是千差万别。以病毒性肝炎 为例, 其发病涉及不同肝炎病毒入侵, 对肝细 胞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发生多种病理变化, 如 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 乃至癌变等。其症状体征纷繁, 客观指标会有 种种异常, 临床用药涉及到多个环节, 如祛除 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改善 肝功、减轻症状与体征等。期望通过某一特效 药物或一方一药达到治愈目的, 是不现实的。 就肝病临床所见, 在疾病的某一阶段, 某 一症状体征或客观指标的异常有时往往会成 为主要矛盾, 这一主要矛盾和环节的解决就 成为当务之急; 也有时或同时出现几方面症 状体征, 或同时存在某些客观指标异常, 这就 面临一个多环节用药问。环节用药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 区别轻重缓急, 分清主次先 后, 在整体调理前提下, 或对某一环节重点解 决, 或多环节用药同时进行。如肝硬化腹水患 者, 证见腹大胀急、难以平卧, 齿衄、尿少、乏 力, 则以利水消胀为主, 以解决腹大胀满这一 主要矛盾, 待腹水解除后, 再用凉血止血药以 治疗齿衄及鼻衄等问题; 又如慢性活动性肝 炎患者,AL T 升高, TB iL 升高, HB sA g (+ ) , 在治疗上改善肝功、降酶退黄是主要环节, 清 除病毒则可从长计议。也有几个环节同时兼 顾而几种治法同时运用的, 如腹水病人, TB iL 升高, 黄疸很深, 即可利水与退黄并用, 以求对两个方面都有所针对。 352 1998 年 7 月          尹常健: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第 22 卷第 4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环节用药是以整体辨证为基础的, 而不 是片面的对号入座。目前临床某些中成药之 所以疗效不突出, 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按环 节用药的思路去研制, 适应面太宽、针对性不 强。环节用药的原则对中成药研制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如根据乙型肝炎的发病规律和主 要治疗环节分别研制成系列中成药消水散、 止血丹、退黄冲剂、降酶合剂、缩肝丸等等, 或 单用或合用, 针对性强, 自然可收到较好疗 效。 213 注重阶段用药 许多肝脏疾病在发生、 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规律。以病毒性肝炎 为例, 病毒感染人体后大致沿着潜伏状态→ 急性发病→慢性过程→肝纤维化→肝硬化→ 肝癌这一过程发展, 在上述不同的病理过程 和临床阶段, 分别有不同的病机、证候特点, 治法与用药也应因之而异。急性肝炎, 用药以 抗炎护肝为主, 多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药, 在促使疾病康复的同时阻止其向慢性化发 展; 慢性肝炎, 其病机转归也有一定的阶段性 规律, 即初在肝, 先传脾, 后及肾, 最后导致气 血逆乱、正虚邪实, 湿热与瘀血则是阶段性病 理产物, 治法与用药也就有疏肝、健脾、滋肾、 活血化瘀等不同层次, 抗肝纤维化, 阻止其向 肝硬化过渡则是这一阶段用药的主要宗旨; 而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 在代偿 期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 在失代偿期往 往出现大量腹水, 治疗上又以利水消胀为主, 及至腹水消失后则多以滋肾健脾、养血柔肝 等药以作善后治疗等等, 都属于阶段性用药 的范畴。 临床上掌握疾病的阶段性规律, 对指导 用药意义甚为重要。如腹胀一证, 在急性肝 炎, 多为实胀, 以行气消胀为主; 慢性肝炎多 为虚胀, 则以健脾益气为主, 用药迥然不同。 根据疾病在各临床阶段的发病特点, 不断摸 索和总结阶段用药的规律, 对阻止疾病发展, 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3 整体宏观辨治与局部微观用药相结合 这里所谓宏观辨治是指中医辨证论治, 而微观用药则指针对疾病某一局部或某一病 理变化实质的治疗与用药, 后者多以现代中 药药理学的研究结果为依据。 中医整体观和宏观调治是有其临床优势 的, 但是肝脏疾病的诊断则是建立在病毒学、 病理学、组织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 医学微观研究基础上的, 如果局限于中医的 望、闻、问、切观察方法, 就无法对病变实质做 出确切的分析与判断, 因而用药对病变实质 也缺乏针对性, 甚至带有盲目性。只有宏观辨 治与微观用药相结合, 才能逐步使辨证论治 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 在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步骤, 一是 以宏观辨治用药为主, 微观为辅, 即先根据患 者“证、脉、舌”变化进行辨证, 再参考现代医 学检查指标, 这两方面较为一致时, 如证见发 热、目黄、身黄、肢体困重、尿黄、大便粘腻及 舌红苔黄腻等湿热征象, 又有AL T、TB iL 升 高等相应变化, 就应采用清热利湿解毒药如 茵陈、栀子、田基黄、赤小豆、车前草、板蓝根、 薏苡仁、通草、龙胆草、竹叶等, 这些药不仅与 宏观辨证对证, 而且对肝细胞炎症这一微观 病理变化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宏观与微观不 一致时, 如病理组织学改变见碎屑样坏死诊 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而临床证候却不明显或无 证可辨时, 用药就应充分针对微观病理变化, 如重用凉血活血解毒药赤芍、丹参、牡丹皮、 三七粉、紫草、茜草、鸡血藤、生地黄、大青叶、 败酱草等, 这对提高疗效肯定是有益的。 二是以微观病理学变化为依据和线索, 再根据不同证候进行宏观辨证, 从而确定治 法和用药。如AL T 升高、A öG 倒置、肝脾大 等都可以作为微观指标, 再依不同表现分为 若干证型进行治疗和用药, 既对某一主要矛 盾有较强针对性, 又体现了宏观辨证原则。经 过长期摸索, 可望发现和总结出某些肝脏疾 病微观辨证用药的规律。 坚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用药相结合, 可使肝病用药的范围扩大, 准确性提高, 不但 可提高疗效, 也使临床用药的方法更加丰富。 4 避免用药的盲目性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临床用药研究虽然已 452 1998 年 7 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2 卷第 4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经进行了多年, 成功的经验不少, 基本规律发 现了许多, 但肝病用药的盲目性仍较普遍, 主 要体现在药效学、毒性、方法学、配伍及用量 等方面。 不熟悉某些中药的药效学及毒理学结 果, 临床仍仅以传统辨证论治方法用药, 结果 针对性不强, 影响疗效。如早期肝硬化之肝气 郁结证, 辨证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疏肝散等 方药在道理上是无可厚非的, 但肝硬化的病 理基础为肝纤维化, 而大多数疏肝行气药的 抗纤维化作用较小, 而根据某些药物的药效 学结果需适当加用丹参、赤芍、穿山甲、鳖甲、 冬虫夏草、汉防己、百合、鸡内金等有较强抗 肝纤维化的药物, 才会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 另一方面, 在用某些中药时只注意其功 效, 而忽略了其对肝的毒性和其他方面的不 良反应。如用桃仁活血化瘀治疗肝脾大, 往往 容易忽略其所含苯甲醛氰酸的毒性, 大量长 期应用反而为害肝脏; 用川楝子理气止痛而 忽略了川楝子的肝毒作用, 用之有害而无益; 再如治疗肝原性糖尿病重用天花粉, 则只注 意了天花粉滋阴生津对消渴的治疗效果, 却 忽略了天花粉损害肝细胞可造成肝功破坏的 毒性作用, 在加重肝病的同时也严重妨碍了 糖尿病的恢复。 其次, 肝病用药的盲目性还表现在用药 方法上。如对五味子降酶的应用, 不少临床医 生一见AL T 升高就在方药中加入五味子, 事实上, 这种用法是非常盲目的, 不但对大部 分AL T 升高患者表现的湿热证候的消除十 分不利, 即使对于降酶而言也是难以达到目 的的。因为五味子降酶的有效成分为五味子 丙素, 而这种有效成分常需用乙醇方能提取 而根本不溶于水, 因而水煎是起不到其降酶 作用的; 再如猪苓的护肝降酶、调节免疫作 用, 以提取物注射的方式才能充分获得, 而水 煎服往往难以取效; 又如水蛭, 水蛭素是其主 要作用成分, 水煎服往往使水蛭素破坏, 收效 甚微。凡此种种, 充分说明用药方法上的盲目 性对药效作用的发挥及疗效影响之大。 肝病用药的盲目性还表现在药物配伍方 面。不少医生忽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痛则 止痛, 胀则消胀, 只重表面现象, 不抓疾病本 质, 忘记了中医药疗效的三要素即相关奏效、 整体取效及中介调节, 而绝不是单味药效的 简单相加。肝病在临床上往往病机复杂, 证候 纷繁, 用药配伍应顾及药物之间的协同、反 佐、增效、纠偏、减毒等相互作用, 减少配伍的 偏差与盲目。 此外, 用药剂量亦不可太随意。如大黄本 身为泻下通腑药, 能涤荡脏腑实热, 但因其含 有鞣质, 用量过大时反而会产生止泻的作用。 大黄又有利胆退黄功效, 在临床上常用来治 疗黄疸, 但新近有研究证实大黄能导致胆红 素代谢障碍, 小中剂量有一定利胆退黄作用, 大剂量或长时间应用大黄反而可使胆红素升 高。这似乎可以解释临床何以长时间应用大 黄等清热退黄药治疗黄疸而黄疸不降, 甚或 胆红素升高的真正原因。 造成用药盲目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 临床医生对某些肝病的研究方向、主攻目标 不甚了了, 对用药的原则、思路与方法心中无 数, 过分强调经验用药等, 都是用药盲目的根 源。纠正肝病用药的盲目性也应首先从以上 几个方面入手。 5 避免应用肝毒药物 近年来, 药物性肝病发病率甚高。在以往 研究中人们较多地注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 害, 如抗痨药、抗甲亢药、抗癫疒药、驱虫药、 某些抗肿瘤药及抗生素等对肝脏的毒害, 现 在临床中药肝毒问题的突出也日益引起人们 的重视。据国内外最新医学研究证明, 有些中 药对肝脏毒性较大, 这类中药如未经炮制或 因制剂方法、给药途径、剂型剂量不适当, 都 会引起中药药物性肝病。损肝中药主要有以 下几种情况。 间 间 一类是直接损害肝脏, 引起中毒性肝炎 的药物。如长期服用黄药子、苍耳子、蓖麻子、 川楝子 (皮)、天花粉、桑寄生、贯众、蒲黄、半 夏、雷公藤等, 均可引起肝脏损害, 发生中毒 性肝炎, 使人出现肝区不适、疼痛、黄疸、肝脾 大、肝功异常。 药理研究表明, 黄药子煎剂可使实验动 552 1998 年 7 月          尹常健: 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第 22 卷第 4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物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 重者小灶性 坏死和片状坏死; 可使实验动物AL T 随给 药时间增加而上升, 肝细胞普遍较疏松, 有的 呈空泡样变和气球样变, 有的见小灶性坏死, 肝小叶结构尚存在, 汇管区有淋巴细胞、嗜酸 性白细胞浸润。 川楝子可引起实验动物轻度或中度水变 性, 随剂量加大, 还可使肝细胞重度肿胀, 胞 核缩小, 染色质融合成片, 肝窦狭窄, 毒性随 单次剂量增加而增加, 作用慢而持久, 且有蓄 积性。川楝子可引起中毒性肝病, 表现为黄 疸、肝大、肝区疼痛、AL T 升高, 重者引起死 亡, 肝病患者应慎用或忌用。 另外, 五倍子、石榴皮、诃子等含有收敛、 止泻、抗菌作用的水解鞣质是直接肝脏毒, 长 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肝小叶中央坏死、脂肪肝、 肝硬化等。艾叶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 乃至 中毒性肝损害, 有人将 100 g 艾叶水煎液内 服, 迅速出现中毒症状, 终因严重黄疸、出血、 肝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 日本甚至有柴胡 制剂引起肝炎的报道。 上述损肝药物危害甚大, 特别是川楝子、 贯众、半夏等, 因是传统治肝病的常用药, 临 床误用的机会更多, 故应引起重视。 第二类为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的药物。 如大黄、川楝子、泽泻及四季青注射液等, 长 期大量应用, 都会干扰胆红素代谢环节而出 现黄疸。 第三类为能诱发肝癌的中药, 如石菖蒲、 炒小茴香、川椒、炒麦芽、诃子、肉桂皮、八角、 青木香、木通、硝石等, 均可诱发动物发生肝 癌。 上述中药对肝脏的毒性与危害甚烈, 理 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在肝病用药 时将其剔除不用, 在治疗其他疾病必须应用 时也应处处加用护肝措施, 切不可轻信民间 所谓之秘方验方, 以免有害患者。 肝病用药涉及范围广泛, 品种繁多, 上述 所列肝毒药物之外仍有某些药物对肝脏具有 毒性或不良反应, 临床工作者应在实践中反 复观察, 切实避免肝毒药物的应用, 减少和杜 绝医原性危害。 (收稿日期 1998202226)     ·信息之窗· 腹泻后关节炎   某些肠道感染性疾病, 在发病后可以出现关 节炎的症状。 痢疾后关节炎 是痢疾杆菌所致肠道感染后 引起的反应性关节炎。不到 10% 的痢疾患者可发 生。 关节炎多发生于痢疾症状出现后的 4 周内, 以 2~ 3 周最多见。膝、踝关节最早出现疼痛, 最易 受累, 其他关节也可有症状, 一般不超过 5 个关 节, 非对称性发病是其特点。有时关节炎症状较 重, 表现为红肿疼痛。痢疾后关节炎多在 2~ 3 个 月内缓解, 与痢疾严重程度相关。治疗主要是彻底 治愈痢疾, 关节肿痛明显时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如扶他林、奇诺力等。 耶尔森关节炎 是一种称为耶尔森结肠炎杆 菌引起的反应性关节炎。该菌生长在多种家畜体 内, 通过污染的食物经口感染, 由动物传播给人, 是人类致病性肠道病菌之一。 本病感染后的潜伏期约 1 周。起病急剧, 出现 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有时肠 系膜淋巴结因细菌侵入发炎, 可有剧烈腹痛, 易被 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关节炎多发生在耶尔森肠炎后 2 周内, 累及 的关节数不等, 也可仅为单个关节炎。一般在 3~ 4 个月内自行消退, 无任何后遗症。耶尔森肠炎患 者应积极应用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复 方新诺明也有较好效果。关节炎治疗主要采用非 甾体抗炎药, 消肿、止痛效果比较明显。 (摘自《健康报》1998 年 4 月 29 日 4 版)  652 1998 年 7 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2 卷第 4 期
/
本文档为【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