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2011-12-29 50页 doc 746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037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一、中医诊断学学科属性 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诊断”“诊法”的含义; 2.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4.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5. 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授 课 设 计 ...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一、中医诊断学学科属性 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诊断”“诊法”的含义; 2.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4.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5. 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授 课 设 计 1.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授课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广泛发动同学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发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同学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的理解。 3.以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色,使同学对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 4.展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书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预 习 要 点 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2.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复 习 要 点 1、 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 试述病、证、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 3、 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4、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是哪部书?作者是谁? 参 考 书 目 《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医学心悟》等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一.简述诊断、中医诊断学及其地位 诊,是诊察,了解的意思;断,是,判断的意思。 诊断,就是对来诊者的身体健康或患病情况所做出的一种概括性判断。 二.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五.介绍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内经》在诊断学方面的贡献:提出并运用四诊、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2、西汉·淳于意首创“诊籍” 3、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把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起来的著作。他提出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4、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5、隋·巢元方等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6、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说为病因辨证奠定了基础。施发《察病》绘制脉图33幅,以图示脉,便于学生领会。 7、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8、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以“二纲”“六变”的形式总结出八纲辨证的方法;“十问歌”成为后世问诊的准则。 9.李时珍《濒湖脉学》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出28脉的体象、主病和相类脉的鉴别。 10.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的方法。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1.熟练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2.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临床实践。 3.学会辨证思维方法。 第一课时: 10min 组织学生讨论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 5min 30min 第二课时 展示中医诊断学经典著作照片及实物 40min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问诊:1. 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 2. 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 熟悉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 2. 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的理解 2、 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 3 、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 授 课 设 计 1、 以问诊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问诊的发展历程,使同学对问诊的发展有初步了解。 2、 教师讲授并示例,以加深学生理解。 预 习 要 点 寒热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复 习 要 点 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何谓潮热?潮热有几种?各种潮热有何特点? 3、何谓微热?微热的成因是什么? 4、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其成因是什么? 5、何谓壮热?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 参 考 书 目 1. 庄泽澄. 恶寒、畏寒之我见.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4 2. 庄泽澄. 表证探析. 3. 庄泽澄. 论寒热往来. 山东中医杂志,1997,9,387 年 月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问诊意义及方法 一、简述问诊的意义: 张介宾说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 二、介绍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问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 意义:1、要善于抓住主诉。2、不能以诊断结论做主诉。 (三)现病史 病人从发病前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经过。 1、发病情况;2、疾病的发展情况;3、疾病的诊治情况;4、现在症状。 (四)即往史 病人即往的健康或患病情况;患病情况应注意与现在病证的关系;预防接种、手术、药物或其他物品过敏史等亦应询问清楚。 (五)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应注意地方病和传染病流行区。 2、精神情志。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指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的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应特别注意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 第三节 问现在症 1、 问寒热 (1) 讲述寒热的概念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其中,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多见于表证;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二)介绍寒热的机理 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三)常见的寒热及临床意义 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包括壮热、微热、潮热三中。分别介绍其特点及临床意义。 3.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注意强调少阳病与疟疾的区别。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1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三、问疼痛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表证有汗与无汗、里证自汗、盗汗、战汗及半身汗的概念与意义 2.熟悉头汗、大汗、阴汗、胸汗的机理 3.掌握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 4.理解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5.了解问疼痛的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各种汗证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2、 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 3、 胸痛如何确定病位在心,还是在肺。 4、 掣痛是否多与肝有关。 5、 各种性质疼痛的相关与转换。 授 课 设 计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预 习 要 点 1. 自汗、盗汗、战汗及绝汗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2. 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 复 习 要 点 1、何谓自汗、盗汗、战汗、绝汗?各见于何病证? 2、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心胸汗的特点和成因。 3、试述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4、试述不同性质疼痛的特点和成因。 5、试述不同部位疼痛的原因。 参 考 书 目 庄泽澄.对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2,9,10 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二、问汗 (一)介绍表证有汗无汗的意义 表证有汗: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 (二)介绍里证有汗无汗的意义 里证无汗:(1)津血亏虚,化汗乏源;(2)阳气亏虚,无力化汗。 里证有汗: (三)介绍几种特殊汗出 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 2.自汗: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尤甚——气虚证;阳虚证 3.战汗:患者先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正邪剧争。预后: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向愈;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疾急——病情恶化 (四)简要介绍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病因病机。 三、问疼痛 (一)首先介绍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1、实性疼痛:因外感六淫、气滞、瘀血、痰浊、食积、虫积等阻滞脏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不通则痛。” 2、虚性疼痛:因气血不足,阳虚阴亏,脏腑经脉失养所致。“不荣则痛。” (二)重点讲述各种疼痛的性质及其意义 疼痛的性质包括胀痛、刺痛、重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固定痛、走窜痛、酸痛、掣痛等。 注意强调胀痛不都是气滞,如头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三)讲述疼痛的部位 1、 头痛:首先介绍头痛分虚实,实性头痛多因外感六淫、痰浊、瘀血阻滞脑窍所致。虚性头痛因气血阴精亏虚,脑窍失养引起。然后,讲述太阳经头痛、厥阴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和少阳经头痛的部位。 2、 胸痛:病在心肺,需结合病史确定病位。 3、 胁痛:肝郁气滞,肝火,肝胆湿热,悬饮(肝阴虚)。 4、 脘痛:见于胃病。如胃之寒、热、食积、气滞(瘀血)等。 5、 腹痛:分虚实,实性腹痛多因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虚性腹痛因气虚、血虚、阳虚所致。 6、 背痛: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和督脉损伤而致。 7、 腰痛:寒湿、瘀血、肾虚。 8、 四肢痛:见于痹证、脾胃虚损、肾虚。 9、 周身痛:新病为外感风寒湿邪;久病为气血亏虚失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1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五、问耳目;六、问睡眠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脘痞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2、理解胁胀、腹胀、身重、麻木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3、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的含义与成因。理解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与成因。 5、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1、 头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临床意义。 2、 耳鸣、耳聋的含义与成因。 3、 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 授 课 设 计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预 习 要 点 1、 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临床意义。 2、 耳鸣、耳聋的含义与成因。 3、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 复 习 要 点 1、 何谓头晕?其成因是什么? 2、 何谓心悸、怔忡、惊悸?其成因有哪些? 3、 何谓胁胀、脘痞、腹胀?各自的成因有哪些? 4、 何谓目痒、目痛、目昏、雀目、歧视?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5、 何谓耳鸣、耳聋、重听?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6、 何谓失眠、嗜睡?各自的成因有哪些? 参 考 书 目 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1.头晕:是患者自觉头脑晕旋,甚至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其成因有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滞、气血亏虚(肾虚) 2.胸闷:患者自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常见原因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和痰湿阻肺。 3.心悸:患者自觉心跳不安为心悸;若因惊吓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为惊悸;若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不能自主者为怔忡。 4.胁胀:患者自觉胁的一侧或两侧胀满不舒,多因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所致。 5.脘痞:患者自觉胃脘胀闷不舒。多由食积胃脘,或脾胃虚弱所致。 6.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至如物支撑。腹胀多为脾为病变。 7.身重: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成因有风邪束肺,脾气虚弱或温热之邪耗伤气阴。 8.麻木:患者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所致。 五、问耳目; 一、介绍耳鸣、耳聋和重听的问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1.耳鸣:若耳鸣突发,声大如潮如雷,按之不减者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若耳鸣渐起,声细如蝉,按之可缓者属虚证,多因肾虚精亏或肝阳上亢所致。 2.耳聋:暴聋多为实证,由肝胆火盛所致或温病热邪蕴结上焦引起;耳聋渐起,多为虚证,因精气虚衰所致。 3.重听:骤发重听,多为实证,因风邪上袭或痰浊上蒙耳窍所致;重听渐起,属虚证,实为耳聋的由轻渐重的过程,由精气虚衰所致。 二、介绍目眩、目痒、目痛和目昏、雀盲、歧视的病因与病理。 1.目眩:其成因有肝肾精血亏虚,中气下陷、痰湿上蒙、风火上扰。 2.目痒:两目痒甚,如虫行,畏光流泪,有灼热感,多由肝经风火上扰所致;若两目微痒而势缓,多因血虚目失所养所致。 3.目痛:痛剧,由肝火上炎或风热上扰所致;目微赤微痛,或时痛时止而干涩,多由阴虚火旺引起。 4.目昏、雀盲、歧视:目昏是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又叫夜盲,是患者每至黄昏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不清;歧视是视一物而为二物。三者病因、病机基本一致。皆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所致。 六、问睡眠 1.失眠失眠的成因:有营血虚或阴虚火旺及邪气干扰两类。基本病机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2.嗜睡的其成因:有脾气亏虚,痰湿困脾,心肾阳虚及邪闭心包四种。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2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七、问饮食 ; 八、问二便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食欲异常的症状之含义与临床意义;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小便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2.理解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意义。 3.了解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食欲异常症状的含义与临床意义。 2、大便便次、便质和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 授 课 设 计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预 习 要 点 1、食欲异常症状的含义与临床意义。 2、大便便次、便质和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 复 习 要 点 1、 试述口渴欲饮的成因及其各自的特点。 2、 何谓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各自成因如何? 3、 何谓除中?除中的成因如何? 4、 何谓便秘?便秘的成因?何谓泄泻?试述泄泻的成因。 5、 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里急后重、滑泻失禁?其成因如何? 6、 试述尿量增多、尿量减少的成因。 7、 何谓癃闭、余沥不尽、遗尿?试述其成因。 参 考 书 目 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七、问饮食 (一)口渴与饮水 1、 口不渴饮,提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 2、 口渴欲饮:提示津液己伤。见于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消渴病、汗吐下太过,腹泻太过伤津、温病初起,卫分证。 3、 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多见于痰饮内停、湿热证、瘀血内阻、温病营分证。 (二)食欲与食量 1、 食欲减退:见于(1)脾胃虚弱;(2)湿邪困脾;(3)食滞胃脘 2、 厌食:食滞胃脘、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妊娠及妊娠恶阻 3、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胃强脾弱 4、 饥不欲食:胃阴虚、伤寒厥阴证 (三)偏嗜食物:小儿虫积、妊娠 (四)口味 依次介绍口淡、口甜、口中粘腻、口酸、口苦、口涩、口咸的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 (一)大便异常 1、便次异常 (1)便秘成因:热结肠道;津液不足;阴虚血亏;气虚阳虚寒凝。 (2)泄泻成因: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溏结不调、脓血便、便血。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湿热痢疾;排便不爽、滑泻失禁、肛门气坠 (二)小便异常 1、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1)虚寒证(2)消渴病 尿量减少:(1)津亏(2)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 2、尿次异常 尿次增多:(1)下焦湿热(2)肾阳虚(3)肾气不固 癃闭:(1)湿热(2)瘀血(3)结石阻滞膀胱(4)肾阳虚(5)年老气虚 3、排尿感异常 尿道涩痛:膀胱湿热 余沥不尽:肾气虚 小便失禁:(1)肾气不固(2)下焦虚寒(3)心神失用 遗尿:肾气不固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3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九、问经带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特点;经带异常、经量异常的成因及表现。 2、理解痛经与经色、经质异常的意义;带下异常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正常月经与带下的特点。 2.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意义。 授 课 设 计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预 习 要 点 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特点;经带异常、经量异常的成因及表现。 复 习 要 点 1、 正常月经有何特点? 2、 经期异常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临床意义? 3、 经量异常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临床意义? 4、 经色、经质异常有何临床意义? 5、 何谓痛经?其成因如何? 6、带下异常有几种?试述各种带下的成因。 参 考 书 目 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1、 问月经 月经是发育成熟妇女有规律的周期性胞宫腔出血。经色正红无块,不稠不稀,经量在50~100ml左右。 1.经期异常 (1) 月经先期 (2) 月经后期 (3) 经期错乱 2.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 (2)月经过少 (3)崩漏 (4) 闭经 3.经色、经质异常 4.痛经 二、问带下 带下是妇女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濡润阴道的作用。若带下质地、数量发生改变则为病理性带下。常见的病理性带下有以下三种: 1.白带 2.黄带 3.赤白带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2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 二、望色(一)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望色的原理、望色的注意事项和望形态的内容。 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和望色十法。 3、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与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神的判断 ②五色主病 难点:①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 ②各种神、色的临床辨识 授 课 设 计 1. 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 展示望诊图谱,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预 习 要 点 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与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复 习 要 点 1. 得神、失神、假神各有哪些表现? 2. 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 3. 常色与病色的特征怎样? 4. 面白、面黄、面赤的主病有哪些? 参 考 书 目 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一、望神 (一)复习神的含义及神的产生。 提问:神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提问:神是怎样产生的?(明确: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提问:根据以上两点,请同学回答望神的意义是什么?(明确: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通过望神就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二)介绍神的具体表现。 首先指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主要表现于目光、色泽、神情、体态等方面,其中眼神是望神的重点,然后简要讲述其机理。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这是望神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 得神即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表现。得神的具体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态清楚,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让学生互相观看) 失神即无神,是得神的反面。将得神的表现反过来就是失神。 少神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 假神是比较难学的内容。首先讲清假神的概念,以“回光返照”作比喻,学生可加深理解。其次,在讲假神的表现时,强调指出假神以“突然出现,迅速消失”为特点。最后,将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归纳为两条,以便记忆和运用。一是假神是突然出现,而重病好转则是逐渐的;二是假神是局部的“好转”,而重病好转则是整体的。 (四)神乱部分,学生自学。 二、望色 由于面部血脉丰富,与内脏的关系密切,所以望色的重点是望面色。 (一)简要讲述望色诊病的原理。 首先,了解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赤、黄、白、青、黑五种。色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其次,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来说明面部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从而明晰望面色的意义所在。 再次,以教材39页的面部分候脏腑分属图来说明面部与内脏的关系。 (二)关于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是指正常的面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常色包括主色和客色两种,主色就是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则是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病色是以晦暗、暴露为特点。其中,虽有异常,但仍有光明润泽的为善色,枯槁晦暗的为恶色。 (三)讲述面赤、白、黄的主病 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者为实热,两颧潮红者为虚热。强调赤色不但主热也主戴阳,其特点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走不定。 白色是气血不足,阳虚寒盛所致。淡白者为气血不足,淡白者为气血不足,白者为阳虚,苍白者则是亡阳、气血暴脱或寒盛。特别强调面色白主虚但不主阴虚。 黄色主脾虚与湿证。其中萎黄者为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者为脾虚有湿,一身俱黄者为黄疸。黄疸分阴阳,而黄色鲜明者为阳黄,晦暗者为阴黄。 望诊图谱 第一课时: 组织学生讨论神的含义、神的产生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3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二); 三、望形态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面青、面黑的主病。 2、熟悉望色的注意事项和望形态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面青与面黑主病的异同及其机理 授 课 设 计 1、 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 展示望诊图谱,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教师讲授并示范,然后学生练习,相互观看,以加深学生理解 预 习 要 点 面青、面黑的主病 复 习 要 点 1、 面青与面黑的主病有何异同?为什么? 2、 望色十法是十种方法还是五对纲领? 3、 望色十法各自的意义是什么? 4、望色十法与五色主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5、形体与五脏的关系怎样? 参 考 书 目 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2、 色(二) (一)面青、面黑的主病 青色与黑色的主病有共同之处,如寒证、血瘀、痛证等均可见青色,也可见黑色,其机理乃为气血运行不畅。其不同点是青属木,为肝色,故面青还主惊风;黑属水,为肾色,故面黑还见于肾虚和水饮等。 (二)自学“望色十法”。 1. 望色十法是是望色的五对纲领。 2. 望色十法各自的意义。 3. 望色十法与五色主病的关系。 (三)指出望色的三个注意事项。 1. 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2. 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3. 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三、望形态 根据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气、神合一的理论,通过望人体形体和姿态来诊察病情。学习阅读教材料,大概了解。 要点: 1.形体与五脏的关系。 2.望形体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姿态与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虚实的关系。 望诊图谱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这两部分内容不作为讲授重点,由同学们自学、讨论。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4章 望诊 第一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 二、望五官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 熟悉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常见病理形态及意义。 2、 了解发、耳、鼻、咽、喉常见病理体征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小儿囟门、目、咽喉部的病症及临床意义。 2、 难点:① 望咽喉的方法。 ② 咽喉的各种异常 的辨识。 授 课 设 计 1、 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 教师讲授并示范,然后学生练习,相互观看,以加深学生理解。 预 习 要 点 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常见病理形态及意义。 复 习 要 点 1.小儿囟门异常有几种?各主何病证? 2.目的异常有哪些?各有何意义? 3.咽喉部的病症有哪些?如何辨别? 参 考 书 目 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一、望头面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局部,局部的病变也可影响全身。局部望诊,又称分部望诊,是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的病变。整体望诊的内容包括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等。下面我们首先学习望头面。 二、明确头面与脏腑精、气、血的关系及其望诊的意义。 头与哪些内脏关系最密切——头为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而养发,故头与肾的关系最密切。 望头部的意义——主要了解肾气和精血的盛衰。 三、望头部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望头颅。头大可见于先天不足和水液停聚于脑;头小和方头皆可因于肾精,而方头还可因于脾胃虚弱。 第二,望囟门。正常小儿的前门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约2—4个月闭合。病理性囟门主要有三种:囟填,囟陷,解颅, 第三,望头发。发黄、发白、脱发,其主要原因多是肾虚或血虚,头发失养而成。脱发还可见于血热。 四、望面部主要讲述腮肿、口眼歪斜等意义。 腮肿见于痄腮、发颐、托腮痈。口眼歪斜见于中风和风邪中络,前者伴有半身不遂,后者无半身不遂。 二、望五官 (一)望目。 1、望目的意义 目与脏腑的关系——眼睑属脾,白眼属肺,黑眼属肝,瞳仁属肾,目眦属心。 与目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心、肝、肾,特别强调肝 2、望目的内容: (1)目神:目神是望神的重点。目的神气之有无,见望神。 (2)目色:目之赤、黄、黑、淡白等色泽的意义同面部五色主病。 (3)目形:常见的目形异常有目胞浮肿、眼窝内陷、眼球突出、眼胞红肿等。主要讲述眼窝内陷和眼球突出的意义。 (4)目态:瞳孔散大、瞳孔缩小、两目凝视多为危重病候,应注意整体诊察,或结合西医诊断,以明确病情。睡后露睛与胞睑下垂多与脾虚有关。 三.耳与鼻的望诊,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1.耳的病变多与肾、肝、胆有关,其中虚证多为肝肾亏虚,实证多是肝胆火盛。 2.梅毒者鼻柱溃陷;麻风者鼻柱塌陷,且眉毛脱落。 四.望口与唇 (一)口疮、口糜、鹅口疮三者都属于口腔粘膜之病变,具有心脾热盛这一共同的病机,所以三者的鉴别诊断是讲课的重点。 (二)“口形六态”, (三)口唇色泽的变化与面部五色主病基本一致。用前后联系教学法讲述。 五.望齿与龈(略) 六.望咽喉 要学习两个问题,一是咽喉与内脏的关系。二是望咽喉的方法。 关于望咽喉的方法,教师讲授并示范,然后学生练习,相互观看。 望诊图谱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5章 望诊 第一节 局部望诊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五、望皮肤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 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及意义熟悉斑疹的表现和鉴别。 2、 了解腰背、四肢的常见病理体征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颈部病变、胸廓异常。 2、 斑疹的辨识。 授 课 设 计 1、 结合望诊图谱讲述。 2、 教师讲授并示范,然后学生练习,相互观看。 预 习 要 点 颈部病变、胸廓异常及斑疹的辨识 复 习 要 点 1. 何谓瘿瘤、瘰疬? 2. 扁平胸、桶状胸和鸡胸如何鉴别诊断? 3. 斑与疹如何鉴别? 4. 痈、疽、疔、疖各有何特点? 参 考 书 目 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三.望躯体 (一)望颈项 颈项部的望诊以瘿瘤、瘰疬、颈动脉怒张为讲授重点。在讲述过程中,注意瘿瘤与瘰疬的区别,首先,发生的部位不同,前者生于结喉两旁,而瘰疬则在侧颔下;其次,形态上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肿块随吞咽而动,后者累累如串珠。颈脉怒张为临床常见,见于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而有瘀血、水肿的病人。 (二)望胸胁 这里重点讲授扁平胸、桶状胸和鸡胸的鉴别诊断。扁平胸的主要特点是胸廓的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桶状胸则是前后径与左右径相等,而鸡胸的突出特点是胸骨高起,状如鸡胸。 (三)望腹部 腹部膨隆与腹部凹陷在形态上相对,在主病上相反。膨隆者多属实证,或瘀血,或水肿;凹陷者,多属虚证,气血不足或精气耗竭。 腹部青筋暴露见于鼓胀,为血瘀所致。 (四)望腰背部 介绍几个名词,如脊疳、发背等。 四.望四肢 望四肢重点讲述两部分,一是四肢形状的改变,如膝部肿大、膝内翻、膝外翻及手指变形等;二是四肢动态的异常,如四肢抽搐、手足颤动、手足蠕动等。教师模仿病人,结合图片进行讲授。 五.望皮肤 皮肤与内脏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望皮肤不但可以诊断皮肤病症,还可以诊察脏腑气血的病变。 (一)皮肤色泽异常: 皮肤赤、黄、白、青、黑五色的意义见望色之“五色主病”。 1. 丹毒:本病的特点是皮突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疼痛。其中,发于头面者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为游丹。 2. 白驳风:四肢、面部发生白斑,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由风湿侵袭,气血不和所致。 (二)形态异常: 其中,皮肤干燥为常见,多因阴津、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本症多与口、鼻干燥等症状并见;肌肤甲错是瘀血的重要特征表现;皮肤硬化原因颇多,或因禀赋不足,阳虚血少,或因瘀血阻滞等。 (三)皮肤病症 1.斑疹:斑与疹的鉴别是本节的重要内容。斑即皮下出血,其特点是色深红或青紫,不高起皮肤,压之不褪色;疹指粟粒大小的疹点,高起皮肤,其色红或紫红,压之褪色。 2.水疱:水疱可见于白、水痘、热气疮、湿疹等。白,指湿温病人汗出不彻所致,其特点是色白,晶莹如粟。水痘,是发于小儿的传染病。其特点是皮薄透明,椭圆形的小水疮。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先出现红斑,后形成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 3.疮疡:疮疡主要有痈、疽、疔、疖等几种。这些病症都是外科疾病,除疽属阴寒凝滞外,其余三种都因火热毒邪而致。它们各自的形态、色泽的不同,是鉴别的依据。 望诊图谱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6章 望诊 第三节 望排出物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痰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涕、涎、呕吐物的表现及意义 3、掌握小儿常见病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4、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诊病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痰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②小儿病理指纹的辨识 2、难点: 各种小儿指纹的辨识 授 课 设 计 1、 引导学生自读教材,总结学习规律 2、 教师讲授,并与学生合作示范。 预 习 要 点 痰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小儿常见病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复 习 要 点 1、痰的分几类?其临床意义如何? 2、望小儿指纹的要点是什么? 参 考 书 目 张树生.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三节 望排出物 排出物包括分泌物和排泄物两大类。其中,汗、月经、带下、二便等在问诊已讲述,这里主要讲述痰、涕、涎、唾及呕吐物的望诊。 一、学生自读教材,总结学习规律。 1、痰、涕、涎、唾及呕吐物各与哪些脏腑有关——痰、涕、涎、唾、呕吐物分别与肺、脾、肾、胃有关。 2、如何辨别排出物的寒热虚实——清稀者多属虚、寒,浊、稠、黄者多属实(湿)、热。 二、.接着分析、讨论痰、涕、涎、唾、呕吐物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痰分五种,清稀白者为寒痰;黄稠者为热痰;少而粘者为燥痰;白滑量多者为湿痰;痰中带血者为咯血,属阴虚或肺热,咯吐脓血者为肺痈。 涕出于鼻,属于肺,见于表证和鼻炎两类疾病。表证流涕有寒热之分,流涕清稀者为表寒证;黄浊者为表热证。鼻炎有两种,一是过敏性鼻炎,中医称鼻鼽,属寒,流清涕;二是鼻窦炎,中医称鼻渊,属热,流浊涕。 涎从口流出,多属脾病。涎清稀者为脾虚;涎粘稠者属脾有湿热。 唾多属肾病,也与胃有关。由肾阳不足,水邪上泛或胃有宿食,唾随胃气上逆而致。 望呕吐物可以辨别胃病寒热虚实,也有助于肝胆病的诊断。呕吐物清稀者为寒呕,秽浊者为热呕,酸腐者为伤食,吐黄绿苦水者为肝胆郁热。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是中医独有的一种诊法,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对于诊断小儿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诊小儿指纹的原理及方法 原理:食指内侧络脉为寸口脉的分支,同属于手太阴肺经。故望小儿指纹的原理与诊寸口脉相同。 二、诊小儿指纹的内容 首先讲述正常小儿指纹的特点:纹色浅红,单支,粗细适中,隐隐显露于掌指纹附近。 对小儿病理指纹的望诊应注意位、色、形、态的变化,其要点是: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强调指纹偏红的主病为表证、寒证。 第一课时: 组织学生讨论痰、涕、涎、唾及呕吐物与哪些脏腑有关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舌诊 第一节 舌诊概说 第二节 望舌苔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异常舌苔意义。 2、 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 。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望舌苔。 2、难点:异常舌苔的辨析。 授 课 设 计 1、 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 展示舌诊图谱。 预 习 要 点 正常舌象和异常舌苔。 复 习 要 点 1、 正常舌象的特征有哪些? 2、 异常舌苔有哪些?各自的意义如何? 参 考 书 目 刘家义,《舌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舌诊概说 舌诊,又称望舌,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所以是我们学习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 讲述舌诊概说为望舌体、望舌苔打下基础。 要学习舌诊,首先要明白舌之结构、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等。 舌由肌肉、血脉和粘膜组成。舌的上面称舌面,下面叫舌底。舌面上有舌乳头,包括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丝状乳头形成舌苔。 望舌为什么可以诊病呢?因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望舌即可了解体内的生理病理。 关于舌面脏腑部位的分属,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舌尖红为心肺有热,但临床应用时不可拘泥。 掌握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是舌诊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条件。要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讲述。 知常达变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原理,舌诊也不例外,要准确辨识病理舌象必须熟悉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的特征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学生大部分为正常舌,所以同学相互观看,是帮助学生认识正常舌象最好的方法。 第二节 望舌苔 舌苔是舌体上面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可以反映胃气的盛衰、有无、邪气的性质和病位的浅深等。所以,望舌苔与望舌体同样重要。 一、望苔质 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方面的变化。 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薄苔为正常舌苔,表证、轻证也见薄黄。厚苔主里,主邪气盛。 舌苔润燥,主要反映津液的盛亏和输布情况。 腻苔和腐苔的形态必须借助舌象彩图进行讲述。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而致。阳气和湿浊的消长。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剥苔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其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提示胃气、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 真假苔以舌苔有根无根为标准,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二、苔色 舌苔的颜色主要提示疾病的性质。 白苔见于正常人也为常见的病理舌苔,主病有表、里、寒、热,必须结合苔质进行判断。 黄苔主病为热。由于黄苔有薄、厚、腻、燥之分,所以黄苔主热又有表热、实热、湿热之不同。 灰黑苔主寒、热两个方面的病证。灰黑而润者为寒,灰黑而燥者为热。所以舌苔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主要依据。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舌诊 第三节 望舌质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舌质异常的表现和意义。 2、熟悉舌象分析要点。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望舌体 难点: 舌象的综合分析 授 课 设 计 展示舌象彩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预 习 要 点 舌质异常的表现和意义 复 习 要 点 1. 舌色异常有几种?各有何意义? 2. 舌形异常有几种?各有何意义? 3. 舌态异常有几种?各有何意义? 4. 舌象分析要点有几个? 参 考 书 目 刘家义,《舌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三节 望舌质 一、舌色 1.舌诊概说已讲过,淡红舌属正常舌象,让学生看彩图和相互观看舌象就能掌握其特征。淡红舌在病人出现说明疾病较轻,病位较浅,尚未伤及内脏气血。 2.淡白舌、红舌:淡白舌、红舌的特征通过看舌象彩图可掌握。淡白舌、红舌各自的主病分别与面白、面赤基本一致,用举一反三教学法讲授。 3.绛舌: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所以其色较红舌深,其主病比红舌重。绛舌主热盛和阴虚火旺,在温病过程中出现绛舌提示热入营血,对温病辨证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4.紫舌:紫舌与青舌常并见,合称青紫舌。无论是紫还是青,或是青紫并见,都提示病人存在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 二、舌形 舌形异常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等。这些舌形通过看舌象彩图、教师示画、看录象等手段,学生即可辨识。 三、舌态 舌的动态异常主要有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几种。这些舌态用照片和画图难以表述,而教师描述、示范,学生则易于掌握。舌态出现异常的病人,往往全身症状也比较明显,故结合其他症状讲述这些舌象,教学效果更好。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舌象分析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察舌之神气和胃气。舌神主要表现在舌体的色泽和舌体运动两个方面。舌色红活明润,舌体运动自如为有神气,说明脏腑气血充足;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为无神气,提示脏腑气血不足。胃气的有无表现于舌,主要是舌苔是否有根,有根苔提示胃气充足,无根苔说明胃气衰败。 二是舌质、舌苔综合分析。舌质主要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舌苔主要反映病性及病位。所以,舌质与舌苔综合望诊,才能全面了解病情。并举例说明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重要意义。 三是舌象的动态分析。疾病是变化的,舌象也随着变化。所以,注意舌象的动态变化,可以及时的掌握疾病的变化与发展。以温病卫、气、营、血不同病理阶段的不同舌象加以说明之。 舌诊的意义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总结。 舌象彩图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第二节 嗅气味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如何通过听声音的异常诊察疾病。 2、熟悉如何通过嗅气味的异常诊察疾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语言异常、呼吸声异常中各名词含义,临床意义及原理。 难点: 相似症状体征的鉴别。 授 课 设 计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预 习 要 点 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语謇的名词含义 复 习 要 点 1、 病变声音有哪些?基本规律如何? 2、 语言的异常改变有哪些?如何鉴别谵语与郑声、独语与独言? 3、 如何鉴别哮与喘、少气与短气? 4、 呃逆与嗳气有何异同? 5、 病室气味异常有哪些情况,如何判断病证? 参 考 书 目 肖相如等. 《中华医学闻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四章 闻诊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通过问诊、望诊收集病情资料及其实施的途径。下面所要介绍的是通过用医生的听觉、嗅觉收集与疾病有关的声音与气味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在接触病人时你会发现,疾病所产生的各种表现当中,声音、气味也经常发生异常,这一部分也是诊察疾病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依据,确定诊断必不可少。 第一节 听声音 首先要把握正常声音。正常声音具有一定特质,并因各种客观情况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别,可因年龄、性别、情志不同而异。知常达变。下面对各种病变声音依次进行讲授。 一、声音异常:有多种情况,通过对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改变辨别疾病的性质。具体情况的改变包括发声、音哑与失音、鼾声、呻吟声、惊呼、喷嚏、呵欠、太息,对这些声音异常须解释其含义,并讲授临床意义及产生机理。 2、 语言异常:如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语謇,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并阐述临床意义。 三、呼吸声异常 首先了解如何通过听呼吸声的异常分辨寒热虚实。掌握对呼吸改变的专用名词如:喘、哮、短气、少气,对于这些要知道名词含义,临床意义及产生机理,并将喘与哮,短气与少气进行鉴别。 四、咳嗽异常 应该知道单纯从咳嗽声音辨病因病性受到一定局限,还须结合其他资料全面分析加以判断。首先明确定义,何谓“咳”“嗽”“咳嗽”,同样,先对咳嗽声音分辨寒热虚实。重点强调一下顿咳与犬吠样咳嗽的所属。 五、心音部分:西医诊断介绍的更为详细清楚。 六、胃肠异常声音: 多源于胃气的逆乱,包括呕吐声、呃逆、嗳气、肠鸣声。掌握名词含义,临床意义及产生机理。 第二节 嗅气味 按教材将其分为两部分,即病体气味、病室气味。介绍嗅气味的一般规律。 一、介绍病体气味 包括口气、汗气、痰涕之气、二便之气及呕吐物气味;有关妇科方面的经、带、恶露之气等内容。阐述上述各种气味的所属病证及产生机理。 二、介绍病室气味: 是由于病体气味过于浓烈,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如尸臭味,尿臊味,血腥味,烂苹果味等,见于何病证,机理为何。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5章 脉诊 第一节 脉诊概述:一、脉象形成理、诊脉部位; 二、诊脉方法、脉象要素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诊脉的原理。了解诊脉的几种方法。 2、熟悉寸口诊脉的原理,部位划分,分候脏
/
本文档为【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