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4份马原复习总资料 (2)

2011-12-31 25页 doc 252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9967

暂无简介

举报
4份马原复习总资料 (2)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马原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 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 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
4份马原复习总资料 (2)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马原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 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 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A 批判的和革命的 B 唯物的和辩证的 C 科学的和革命的 D 实践的和科学的 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A 绝对主义 B 唯物主义 C 不可知论 D 诡辩论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B 世界是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5,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 A 天不变,道亦不变 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 此亦彼矣,彼亦此矣 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 ) 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8,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 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己经过时 C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是可能的 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 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 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C 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10,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 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 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 11,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 A 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斗争性 C 矛盾的普遍性 D 矛盾的特殊性 12,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 A 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 D 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 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 机械决定论 B 神学目的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 唯物主义决定论 1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B 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 C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主要是改造世界 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1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 因为它是 ( ) 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 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1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制造和使用工具 B 具有宗教信仰 C 具有语言文字 D 具有思想意识 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人口增长的快慢 B 地理环境的优劣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20,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这说明 ( )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完全同步 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2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 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它们是 ( )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2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A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逐渐不相适合的过程 B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相适合的过程 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再到新的基本不适合的过程 23,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 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 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 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 取得劳动产品方式和多寡不同 24,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为了解决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25,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 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 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 心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6,“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A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D 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27,群众路线是 A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 B 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 C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 D 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28,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A 惟一标准 B 必要标准 C 最高标准 D潜在标准 29,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其核心是 A 人生目的 B 人生理想 C 人生态度 D 人生意义 3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其基本的、总的趋势是( ) A 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B 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 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 D 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 3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 3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D.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3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 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过剩 C.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 D.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绝对过剩 35.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 )。 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C.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围绕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36,规律的特点有 A 客观性 B 无条件性 C 稳定性和重复性 D 普遍性 E 具体性 37,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 A 时空的客观性 B 时空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时空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D 否认了时空的绝对独立性E 混淆了时空与物质之间的质的区别 38,某山乡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E 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39,客体与客观存在的区别是 A 一切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都是客体 B 部分客观存在的是客体,客观存在的不完全是客体 C 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 D 客观存在的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 E 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客体还包括精神客体 40,在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有 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 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 哲学高于所有具体科学 D 具体科学可以藐视哲学 E 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 41,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 A 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 B 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 地理环境对社会作用的大小受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 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E 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2,“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对这一原理的正确理解是( ) A 它是对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概括反映 B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复性和常规性 C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模式进行了 D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一般规律,但不包括全部内容和细节 E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所有细节,以及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别 43,下列各项属于交往概念含义的有 A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 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 交往是人们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D 交往是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E 交往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44,物质生产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其表现有 A 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B 物质生产为科学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 C 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D 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E 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总是超前于科学发展的水平 4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 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B 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C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D 人的发展最理想的境界 E 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 4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 A.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E.反映 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7,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是(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D.生产资本构成中,固定资本比重大,周转速度就慢 E. 生产资本构成中,固定资本比重大,周转速度就快 4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 A.II(C+M-M/X)>I(V+M/X) B.I(V+M)>IIC C. I(C+V+M)=IC+IIC D.II(C+V+M)=I(V+M)+II(V+M)  E. I(V+M) 一、单项选择题(35分) 1-5 CBCDA 6-10 ABCCB 11-15 DCACC 16-20 AADBD 21-25 ACBAD 26-30 BDCDA 31-35 CDDCA 二、多项选择题(15分) 36 ACD 37 ABD 38 ABE 39 BCDE 40 BCD 41 AD 42 BD 43 ABD 44 BCD 45 ABCE 46 ABCD 47 ABD 48 CD 49 ABCD 50 ABDE 三、简答题(30分) 51,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动性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及生理过程和活动。 52,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2)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3)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4)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3,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54,答: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55,答: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6,答: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四、论述题(20分) 57答: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总之, 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现代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在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面导致离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认真汲取教训,充分估计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坚持正确的政策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解决好我国的人口问题。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又要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 58答:原因: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艰巨性和长期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马原3 一、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共40题,每题1分): 1、哲学是A 科学之科学 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A 一元论   B 物质 C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D 意识 3、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前提是 A 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性 B 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 C 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D 否定事物的相互区别 在的类型中,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处理社会矛盾的实践     B 生产实践 C 科学实践           D 人的主观活动 5、人的最深刻最根本的本质是 A 物质生产劳动         B 自觉能动性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最基本方面在于他们是 A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历史任务的提出者和组织者 7、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和客观尺度是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思想道德水平        D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体现了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A 迂回曲折 B 前进上升运动 C 周而复始的循环 D 直线式的发展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A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B 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人 C 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现实的人 D 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 11、一切错误思想就其本质而言都是 A 人的头脑里固有的      B 客观存在的反映 C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 没有任何根据的 1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3、下列现象中属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有A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B 先进和落后的相互排斥C 真理和谬误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D 顺利变为困难,困难变为顺利 14、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反映的内容主要是: A 社会存在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5、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最为根本的标准是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思想道德水平        D 科学技术 16、唯物史观认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 A 他的奉献得到社会的承认   B 他为社会作了什么贡献 C 社会对他的合理需要予以满足 D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关心 17、“真理没有阶级性”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C 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D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18、人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哲理是讲 A 空间的三维性    B 时间的一维性 C 时间空间的客观性 D 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19、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是依据对————的不同回答来进行的。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20、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可以划分 A 唯心论和唯物论。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具体科学和哲学。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1、物质的最高属性是它的 A 存在性 。 B 运动性。 C 可知性 。 D 客观实在性。 22、认为具体的物的形态如水、火、气等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汉代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 唯物论观点 B 唯心论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 24、 认为存在着没有物质的运动是——的观点。 A 庸俗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C 唯心主义 D 辨证唯物主义 2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B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C矛盾的内在性与外在性 D矛盾的实践性与历史性 26、生产力的基本含义是A人的体力与脑力的支出B人们解决自然界矛盾的能力C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的实际矛盾的能力D人类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能力 27、“望梅止渴”是关于 A感觉的生动的例子 B知觉的生动的例子 C表象的生动的例子 D 理性认识的生动的例子 28、世界观是人们对于A世界的看法的总和 B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看法,主要是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C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看法 D世界与人生的最基本的看法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是 A世界观 B理论化与系统化的世界观 C歪曲的世界观 D 能够消灭的 30、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是 A联系与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观点 C系统观点 D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31、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32、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3、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3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3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7、资本的周转速度( )。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38、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 )。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39、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0、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5分,共30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简要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3、扼要阐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简述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逻辑证明能作为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 3、历史必须通过人来实践,因此人也可以改变历史规律。 4、在世界的本原上,意识比物质更加基本。 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劳分配。 四、论述题(20分) 1、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分)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 一、单项选择题(35分) 1-5 DAACC 6-10 CDCBA 11-15 ADCCC 16-20 AADBC 21-25 DAADB 26-30 DBCCA 31-35 CBCDD 二、多项选择题(15分) 36 BCDE 37 ABCD 38 BD 39 BC 40 ABCE 41 ABCDE 42 ADE 43 AD 44 ABC 45 CD 46 ABC 47 ABC 48 ABCD 49 CD 50 ABCDE 三、简答题(30分) 51,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结构理论是人们关于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的观点的总和。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哲学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又以哲学物质范畴为指导。52,答: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变,这也是量变和质变复杂性的表现。53,答: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其次,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54,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55,答: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56,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四、论述题(20分) 57,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58,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原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3,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方面是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C 思维和存在具有特殊性的问题 D 思维和存在能否一致的问题 4,在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结构性 B 实物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矛盾性 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 宿命论的观点 B 唯意志论的观点 C 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6,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A 不可知论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相对主义 7,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 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 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 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 抺煞意识的主观特性 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 机械唯物主义 B 庸俗唯物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9,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有害,这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10,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 ) A 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1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绝对性和相对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斗争性和同一性 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物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反映论和被反映论的对立 14,对不可知论予以最有力的驳斥是 A 客观真理 B 客观事实 C 社会实践 D 客观规律 1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说明 A 革命的运动是由革命的理论派生的 B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决定作用C 革命理论是革命实践的基础D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6,从认识的全过程看,认识的起点是 A 实践 B 概念 C 经验 D 感觉 17,劳动把人与自然区别开来,这是因为 A 劳动过程具有特定的社会形式 B 劳动过程具有的一般性质C 劳动过程中劳动主体受自然的制约 D 劳动过程中劳动客体受自然的制约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9,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全部为人类历史的钥匙是 A 阶级斗争发展史 B 生产劳动发展史 C 政治制度演变史 D 宗教信仰变迁史 20,教育在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构成生产力的四类要素中,它是( ) A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 渗透性因素 D 准备性因素 21,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2,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 国家政权 B 政党组织 C 司法机构 D 武装力量 23,由历史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决定的社会形态分别是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24,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 政治 B 道德 C 宗教 D 哲学 2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A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唯一动力C 最终动力D 直接动力 27,把世界历史看作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人的历史,认为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这种观点属于A 历史唯物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C 朴素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是 A 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B 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 29,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品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个人的A 天赋能力 B 家庭出身 C 社会关系D 自由意志 30,人类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从某一必然状态下获得了解放,争得了自由,但尚未认识和征服的领域又会产生。这说明由必然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 ( ) A 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 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 C 一个可望但不可及的理想 D 一个可最终完全实现的理想 31、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34、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35、资本的周转速度( )。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3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 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B 关于哲学、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 完整而又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D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E 指导人们具体行动的方针和方法 3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 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 不能把世界观理解为外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 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 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8,下列事物或现象哪些属于物质范畴 A 生产方式 B 光波 C 方针政策 D 场 E 理论 3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 时间的绝对性 B 时间的一维性 C 时间的不可逆性 D 时间的客观性 E 时间的连续性 40,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行里之行,始于足下 C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D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E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1,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能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E 符合己有理论的就是真理 4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 A 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 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 C 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 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的活动规律 E 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4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 A 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B 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客观的 D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E 社会运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支配的 44,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改革是( ) A 主动的、自觉的 B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 C 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 D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过程 E 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45,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含义有 A 获得绝对自由 B 完全摆脱客观必然性的束缚 C 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 放出来 D 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E 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46、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价值不发生变化的资本 E.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4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 )。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C、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 D、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E.资本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4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例 E.工人人数的多少 49、造成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 A、固定资本由于使用而发生的损耗 B、固定资本因自然力侵蚀造成的损耗C、出现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 D、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固定资本价值降低 E.工人破坏机器 5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E、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51,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5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53,简述度以及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5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55,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 56,简述如何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20分) 57,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10分) 58,试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0分) 一、1D 2B 3A 4B 5C 6A 7D 8B 9B 10C 11B 12B 13C 14D 15A 16B 17D 18B 19A 20D 21A 22A 23D 24C 25B 26C 27C 28B 29B 30A 31C 32B 33C 34C 35A 36A 37D 38B 39D 40A 二、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它为人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2、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与面貌;它制约着全部社会物质、政治、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人的社会价值指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指人从社会的获得。我们知道,人必须先对社会奉献,然后才能取得,因此,人的社会价值高于自我价值。但是,我们说,没有社会价值,就没有自我价值,没有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就
/
本文档为【4份马原复习总资料 (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