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过敏性鼻炎

2011-12-31 18页 doc 94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9941

暂无简介

举报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医学诊断名称,是指同时发生的临床或亚临床的上呼吸道过敏(过敏性鼻炎)和下呼吸道的过敏性症状(哮喘),两者往往同时并存。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上、下呼吸道的免疫学和病理学改变分别是发生在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的过敏性炎症。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在发病诱因、遗传学改变、局部的病理学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均非常相似。 诊断术语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观察到了过敏性鼻炎和过...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医学诊断名称,是指同时发生的临床或亚临床的上呼吸道过敏(过敏性鼻炎)和下呼吸道的过敏性症状(哮喘),两者往往同时并存。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上、下呼吸道的免疫学和病理学改变分别是发生在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的过敏性炎症。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在发病诱因、遗传学改变、局部的病理学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均非常相似。 诊断术语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观察到了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之间的联系。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哮喘发病率较正常人高4-20倍,正常人群中哮喘病发病率约为2-5%,而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哮喘的发病率则可高达20-40%,甚至有人认为60%过敏性鼻炎可能发展成哮喘病或伴有下呼吸道症状。鼻腔和支气管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连续性决定了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病的关系。由此早有学者提出了“联合呼吸道”(United airways)、“过敏性鼻支气管炎”和“全气道炎症综合征”等概念,认为上下呼吸道疾病需要联合诊断和联合治疗。更有学者提出了过敏综合征(Atopic syndrome)的概念,认为应该从全身角度进行治疗。目前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及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International 杂志和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杂志正式提出采用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诊断术语。 变态反应   由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均是Ⅰ型变态反应,两者在病因、免疫学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均非常相似,因此两者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有许多相似之处,借助过敏性鼻炎-哮喘征这一新的诊断名称对两病进行联合诊断和联合治疗,可同时提高两病的诊断准确率和减少药物的重复使用,从而大大减少了误诊率和提高了临床疗效。 解剖和生理学基础   无论从解剖学还是生理学来看,鼻腔与支气管及肺的关系非常密切。呼吸道是指从鼻孔开始至呼吸性细支气管,其面覆盖纤毛上皮组织。上、下呼吸道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刺激鼻黏膜(如鼻黏膜激发试验)可引起气道反应性的改变。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内炎性分泌物可以经鼻后孔和咽部流入或吸入肺内,称为鼻后滴漏综合征。特别是仰卧位睡眠时鼻内炎性分泌物不知觉地流入气道,极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病(特别是夜间哮喘)的重要原因。呼吸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由于鼻粘膜肿胀、鼻甲肥大和分泌物的潴留可导致鼻塞,使患者被迫从以鼻呼吸为主转变为以口呼吸为主,这样过敏原可以避开鼻黏膜屏障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哮喘。   然而,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是有差异的。在上呼吸道,鼻腔的阻塞是由鼻黏膜的血管充血或鼻息肉导致的;而在下呼吸道,支气管通气功能障碍则主要是由支气管的环状平滑肌收缩和气道黏膜炎症水肿共同引起。在气流吸入的物理机制方面,上呼吸道的物理过滤功能,共鸣作用,散热和湿润功能,可使大于5-6微米的吸入颗粒阻挡在鼻腔,并使吸入支气管的空气保持湿润且接近37℃。上呼吸道物理功能的失调可导致下呼吸道稳态变化。在哮喘病人因用口过度换气,吸入高流量的冷空气,可降低FEV1并增加气道通气阻力。 发病机制   如鼻黏膜过敏性炎症和哮喘的支气管炎症通常由相同过敏原引起,其发病机制均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病理学均是以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的过敏性炎症。 过敏性鼻炎-哮喘征患者对过敏原的易感性,即特应征(atopy)是哮喘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而体现哮喘病患者特应征的主要指标是体内的总IgE和特异性IgE水平增高。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发生发展与过敏性体质患者接触特异性过敏原的种类和浓度有关。季节性过敏原,如草或树木花粉可引起间歇性症状,即间歇性/季节性过敏性鼻结膜炎和/或哮喘。而常年存在的过敏原,如屋尘螨、霉菌和动物皮毛则更易引起哮喘和/或鼻炎的持续症状。在某种程度上,过敏原的致敏性与过敏原的颗粒大小有关,因为花粉通常直径约5微米大小,非常容易被上呼吸道的屏障所过滤,所以花粉过敏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当患者出现鼻塞而改用口腔呼吸时,由于避开了上呼吸道的滤过功能,因此就可导致下呼吸道的症状。由于屋尘螨、霉菌孢子和宠物过敏原较小(直径约1微米)因此容易进入下呼吸道而诱发哮喘。   鼻和支气管粘膜的炎症在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病机理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在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中存在着不同的炎症指标,但免疫病理学已经证实在上、下呼吸道的慢性过敏性炎症是相似的,有着相似种类的炎症细胞渗出如嗜酸性粒细胞、Th2细胞、肥大/嗜碱细胞以及IgE的参与,参与的细胞因子也是相似的,如IL-4、 IL-5、IL-13、RANTES、GM-CSF和多种炎性介质等。   对吸入过敏原后的全身免疫学反应,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一致的:①过敏原可促进T淋巴细胞向Th2细胞转化,T淋巴细胞在启动和调节气道炎症反应中起主导作用,T细胞通过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导致炎症细胞聚集到气道并活化,从而发挥其效应功能;②细胞因子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如IL-4、IL-5、IL-13产生增多和γ-干扰素合成减少;③可使体内IgE 水平增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一样,体内总IgE水平和特异性IgE水平增高是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诊断指标,IgE水平的高低和特应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④可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组织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增多。   在上述免疫学变化的基础上,与IgE结合的肥大细胞和嗜酸细胞,在接触过敏原后被激活,释放组织胺、白三烯和其他介质。这种反应在上呼吸道可引起速发性的鼻部刺激症状,如由神经介导的打喷嚏和流鼻涕,由血管充血引起的鼻塞等。在下呼吸道的速发症状是支气管痉挛和气道炎症损伤,引起咳嗽,痰多和喘息等。   目前有关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研究焦点是局部发病机制,例如呼吸道局部IgE的合成机制和选择性T细胞的分化机制。这些局部机制决定着吸入过敏原后的炎症反应是在上呼吸道还是在下呼吸道表达。研究发现上皮细胞的脱落在支气管比在鼻腔更加明显。大多数哮喘患者在电镜下证实有气道重塑,但是鼻炎患者可以没有这么明显的变化而保持鼻黏膜的完整性。为什么鼻炎病人可以保持黏膜完整而哮喘病人则不能,其原因可能是鼻黏膜上皮细胞可以合成和释放具有关键作用的抗炎物质的能力,这些抗炎物质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引起的炎症损伤。   Marchand等对合并鼻炎的哮喘患者研究中发现,鼻粘膜和支气管粘膜的病理改变有许多相似之处,均有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增多、杯状细胞增生、上皮下微循环丰富和血浆的大量渗出。现代医学证实,过敏性鼻炎的上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可向下呼吸道逐渐蔓延,并可相继发生过敏性咽炎、过敏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形成了全呼吸道过敏现象。由于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上、下呼吸道同为过敏性炎症,仅仅是病变部位有所差异,加上解剖的连续性和病理生理的相似性,因此哮喘病的下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实际上是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炎症的延伸。加之鼻与支气管之间相互存在着神经反射,如鼻-支气管反射(人或动物的鼻粘膜受到机械刺激时,可影响呼吸节律并使气道平滑肌紧张和腺体分泌增加,此现象称为鼻-支气管反射)等。根据以上原因,临床上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新概念。 诊断   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诊断和治疗应该分别参考WHO在2001年制定的过敏性鼻炎的工作和在2002年制定的哮喘病创议。前者包括《过敏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简称ARIA)、《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和ARIA手册;后者包括<<全球哮喘病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简称GINA)、《全球哮喘治疗和预防策略——NHLBI /WHO会议》等文件。 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诊断即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的联合诊断。所有过敏性鼻炎和/或鼻窦炎患者均应该通过仔细询问病史、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有无合并下呼吸道症状,怀疑者应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或支气管扩张试验来判断是否同时伴有哮喘。对于暂时无喘息症状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应通过非特异性或特异性气道反应性测定进行评估;有喘息症状的可疑患者可进行支气管扩张试验。对于以哮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也应该询问有无间歇或持续的鼻部症状,同时应进行鼻镜检查,必要时做特异性鼻粘膜激发试验进行判别。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和免疫学检查等。 典型的过敏病史 典型的过敏病史(包括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本人婴幼儿湿疹或哮喘病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的主要表现为上、下呼吸道的过敏症状,包括鼻痒、喷嚏频频、流清鼻涕、鼻塞、咳嗽和喘息等症状。这些症状可突然发作,也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较快消失。鼻部症状往往在早晨加剧,而哮喘往往在夜间加重。某些患者往往还伴有过敏性结膜炎的症状如眼痒、流泪等。 特异性免疫试验   随着过敏原的标准化,为大多数吸入性过敏原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诊断性试剂,使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   包括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过敏原鼻黏膜或支气管激发试验以及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等方法。这些特异性免疫试验不仅为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诊断提供佐证,对判断患者的过敏原种类和对过敏原的过敏程度也有帮助。因此,所有怀疑过敏性鼻炎-哮喘征患者在有条件时均应检查特异性免疫诊断试验。   根据ARIA,过敏性鼻炎应按照发病的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按照症状是否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分为轻度和中重度;并根据主要症状分为喷嚏流涕型和鼻塞型。根据GINA,哮喘病按照病情将哮喘病分为急性发作期(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persistent);急性发作期分为轻、中、重和危重四度;慢性期分为间歇发作、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   随着过敏性鼻炎-哮喘征这一概念的提出,通常将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病情分为三个阶段:①单纯过敏性鼻炎,不伴气道高反应性也无哮喘;②过敏性鼻炎伴有气道高反应性,但无哮喘症状;③过敏性鼻炎伴有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其实过敏性鼻炎能否发展为哮喘病,与接触过敏原的数量和浓度有密切关系。 编辑本段治疗   一旦确诊过敏性鼻炎-哮喘征就应进行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的优点是既可降低两种疾病分别治疗时所带来的高费用,又可以降低哮喘病的复发几率。研究发现,当哮喘病患者伴随过敏性鼻炎时,分别治疗往往可以增加医疗费用和降低生命质量,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已经成为医疗费用最高的疾病之一,研究调查了34000多例哮喘病患者,结果表明在没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病患者,其医疗费用仅仅是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病患者的一半左右。Corren的研究发现,对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来讲,积极治疗鼻炎可以显著减少哮喘病人急诊和住院的次数。因此,对过敏性鼻炎-哮喘征进行联合治疗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其治疗原则是针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的上、下呼吸道炎症进行联合抗炎治疗,同时应对患者的过敏性体质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包括经鼻吸入进行上、下呼吸道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组胺药物治疗、变应原疫苗治疗和其他免疫治疗。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的抗炎治疗均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过去通常经鼻和经口分别吸入进行上、下呼吸道的抗炎治疗,而目前一旦患者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哮喘征,就应借助特殊的口鼻两用雾化罐(吸保),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进行上、下呼吸道的联合抗炎治疗。联合治疗至少有以下益处:①提高治疗指数:可避免药物的重复使用,降低了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减少了副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指数,②降低了医疗费用。③简化治疗程序,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联合治疗一个阶段后,可以仅仅通过控制过敏性鼻炎来预防哮喘的发作,使哮喘病的防治更为主动和简单。   最近Taramarcaz等研究已表明,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不但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症状,而且还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作为一种上下呼吸道的联合治疗,在借助雾化罐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时,应嘱咐患者吸气要尽量深一些,以便将药物吸入支气管内。 抗变态反应药物   由于过敏性鼻炎-哮喘征为过敏性疾病,一旦确诊就应该尽早给予抗变态反应药物。有效地控制过敏性鼻炎可以避免大多数哮喘发作或避免哮喘加重,因此使用抗变态反应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对改善哮喘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抗变态反应药物的普通剂量即可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来预防哮喘发作,加倍剂量可改善并发的哮喘症状。给予抗变态反应药加伪麻黄碱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征在改善鼻塞症状的同时,更可改善哮喘症状、提高PEF和减少支气管扩张剂的用量。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加重能被连续的抗组胺药治疗所控制。在过敏性体质儿童早期治疗(Early Treatment of the Atopic Child ETAC)的研究中发现,抗变态反应药物的早期连续应用可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由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大多数具有心脏毒性,所以关于抗变态反应药物的选择应以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为主,如。 变应原疫苗治疗   俗称脱敏治疗,是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已经在鼻炎合并哮喘的患者中所证实。临床上主要针对尘螨和各种花粉进行脱敏治疗。研究证实该疗法能改变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自然进程并可在停止治疗后维持数年的疗效。近年来,许多学者主张舌下脱敏治疗,由于舌下脱敏治疗避免了反复注射的麻烦和痛苦,因此特别适合儿童。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比较舌下脱敏治疗是否和注射脱敏治疗具有同样的疗效。 抗-IgE单克隆抗体   是一种针对人类IgE的重组单克隆抗体(商品名Xoalir),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2003年5月正式获FDA批准上市。Xoalir在治疗中-重度哮喘病和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均有效,已知Xoalir可以降低血清游离IgE水平,低调节周围血嗜碱细胞的IgE受体,可显著降低鼻部和支气管的嗜酸细胞、肥大细胞、以及T细胞和B细胞的数目。研究表明,对已经吸入高剂量激素仍然不能控制的哮喘病患者,Xoalir有显著的益处。临床资料提示,Xoalir可以改善伴有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哮喘病患者的喘息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和控制急性发作,对Xoalir疗效好的往往是在那些更严重的哮喘病患者中。这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临床资料说明了Xoalir抗炎治疗机制与抑制IgE有关。Xolair的临床剂量是125 mg~375 mg,皮下注射,每2~4周一次。该药可同时改善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症状。 对症治疗   在联合控制上、下呼吸道炎症的同时,尚要对上、下呼吸道的不同症状进行相应处理。拟交感神经药在控制上、下呼吸道症状中的药理作用是不同的。鼻黏膜血管充血引起的鼻塞症状可被血管收缩药物——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所改善,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则需要应用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对患鼻窦炎的儿童给予抗生素治疗可改善下呼吸道症状。研究提示鼻窦炎可能是诱导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因素,而且主动治疗慢性鼻窦炎已经显示,对常规治疗仍然反复发作的哮喘病患者是有益的[17]。对合并鼻息肉或鼻窦炎的哮喘病患者,鼻部手术治疗后可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的联合治疗   由于一旦确诊患者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后,可以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进行联合治疗,这是非常关键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联合疗可以大大减少药物剂量,从而大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降低治疗费用。联合治疗原则和特色是针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的上、下呼吸道炎症进行联合抗炎治疗,同时应对患者的过敏性体质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经鼻吸入进行上、下呼吸道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组胺药物治疗、变应原疫苗治疗和全身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大大降低药物的剂量和减少医疗费用,并可以大大提高疗效。仅仅通过治疗过敏性鼻炎即可以预防哮喘病以后不再发作,所以使用很少的药物即可以控制病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特殊治疗后,可使哮喘病的防治更为主动和简单。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联合治疗的优点   同时发生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过敏性症状,包括临床或亚临床的,可以称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调查显示过敏性鼻炎患者往往伴有哮喘,哮喘病也往往伴有过敏性鼻炎。   两者同为气道过敏性炎症,两者在发病诱因、遗传学改变、局部的病理学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均非常相似,两者常常由相同的变应原引起,发病机制均是Ⅰ型变态反应,病理学改变均是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同时鼻粘膜上皮与气道粘膜上皮有着解剖上的连续,仅仅是病变的发生部位有所差异。因此许多医师早已在临床上将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视为同一种疾病。为什么临床要将两个疾病合并统称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呢? 有利于诊断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联合诊断对全面诊断患者的全气道炎症非常有利。此外还有助于哮喘病的定性,由于临床上区别哮喘病的性质有一定困难。假如发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同时存在时应考虑首先其哮喘病是过敏性的。 有利于治疗 一旦确诊患者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后,可以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进行联合治疗,同时控制上、下呼吸道炎症。目前一旦患者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就应借助特殊的口鼻两用雾化罐,采用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同时进行上、下呼吸道的联合抗炎治疗。这样可使患者避免药物的重复使用,降低了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减少了副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指数,并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由于简化了治疗程序,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联合治疗一个阶段后,可以仅仅通过控制过敏性鼻炎来预防哮喘的发作,使哮喘病的防治更为主动和简单。 抗过敏药物 目录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二、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三、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四、西替利嗪(Cetirizine) 五、氮卓斯丁(Azelastine)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编辑本段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 180,Allegra,   【异名】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 h,蛋白结合率60%~70%(主要是α1酸性糖蛋白)。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广泛结合, 结合率高达95%。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CYP酶代谢。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药理机制】初期研究发现特非那丁不仅本身有药理作用,其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如直接用其治疗过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而消除对人体的心脏毒性,就是根据特非那丁的这个特性,在1995年德国hoechest marion roussel 药厂最先研究开发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丁,并于1997年获FDA批准,由于该药没有心脏毒副作用,被某些学者认为是高效、长效、低毒特点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物。非索非那丁在哮喘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直接拮抗H1受体的作用;   2、对粘附分子的活性:研究发现非索非那丁通过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和趋化因子的活性来减少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可以显著减少体内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向炎症组织的趋化,即使药物浓度低至10~10mol/L,也可显著降低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上皮细胞释放白介素-8和可溶性ICAM-1的水平。   3、稳定炎性细胞活性:通过调节细胞膜的稳定性来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释放活性,包括稳定肥大细胞膜来减少组胺、白细胞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通过抑制嗜酸细胞活性来减少气道上皮毒性蛋白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来减少TH2细胞因子的活性等;   4、拮抗其他炎性介质的活性:如拮抗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和5-羟色胺的作用;   5、气道效应:非索非那丁可以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可抑制吸入变应原诱发的致敏豚鼠的支气管痉挛,并可以降低吸入乙酰甲胆碱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而对气道内的嗜酸细胞没有影响。   【临床应用】   非索非那丁由Aventis公司生产,其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已占所有抗过敏药物的40%左右。临床研究表明非索非那丁有较强的支气管解痉效应,单次口服非索非那丁180mg可以产生比吸入色甘酸钠气雾剂大3-5倍的气道保护效应。临床研究证实,连续口服非索非那丁四周后,哮喘患者在症状评分、支气管解痉剂的用量、肺通气功能指标和气道反应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以生活质量改善作为评价指标对1 948例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服用60 mg,每日一次,结果表明非索非那丁不仅可以显著改善鼻部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非索非那丁已成为欧美各国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和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另外,由于近年来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配伍禁忌,且有一定的心脏毒副作用,而非索非那丁没有发现心脏毒性,上市后短短两年,在美国市场的使用量已上升为第二大品种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用法和剂量】有片剂、胶囊、混悬液三种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120mg,一日一次,或60mg每日2次;用于皮肤过敏疾病180mg一日一次;为预防夜间或清晨哮喘发作,睡前可顿服120-180mg/次。混悬液为5ml,含非索非那丁30mg。含本品60 mg和盐酸伪麻黄碱120 mg的Allegra D已在美国上市,主要用于12岁以上伴有鼻塞等鼻部症状的感冒患者。   【副作用】动物放射标记试验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没有嗜睡和困倦等副作用。常规临床推荐剂量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头晕,偶有头痛和恶心等,停药后可很快消失。由于非索非那丁对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对H2受体影响很小,因此无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通常的影响胃酸分泌作用,也无抗胆碱作用和α1-受体阻滞作用。   【安全性】动物试验没有发现非索非那丁有心脏毒性,分别给狗和兔子高于成人常规口服剂量(60 mg,bid)的28倍和63倍,也没有延长QTc。临床试验也证实即使大剂量口服非索非那丁也不诱发心率失常,这是非索非那丁区别于其他抗组胺药物的最大特点。临床试验60 mg/次,bid,疗程6个月,或240 mg/次,qd,疗程12个月,未见QTc明显延长。对非索非那丁诱致人体的心律失常试验表明,能阻滞心脏钾通道所需的药物浓度是特非那丁的500倍以上,这是非索非那丁心脏毒性很低的主要原因。   【注意事项】   1.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FDA将非索那丁划为孕妇用药中较不安全的C类。   2.对本化合物或活性成分过敏者慎用。 编辑本段二、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商品名】Xyral、迪皿   【体内过程】左旋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口服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口服左旋西替利嗪1小时后的作用较明显,持续时间分别达24.4小时,服药后6小时内的药效达峰值。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由两种等量对映结构体组成的外消旋西替利嗪在体内的代谢无需经过肝脏,口服左旋西替利嗪4小时和8小时后血浆浓度几乎是右旋西替利嗪的两倍,其代谢产物主要从尿液排出,口服32小时后50%-60%的药物经尿液排泄,少量随粪便排出。   【药理机制】左旋西替利嗪由比利时UCB公司开发的,与非索非那定、desloratadine 、乙氟利嗪等被列为第三代抗过敏药物,由于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所以药理作用与西替利嗪相似,但副作用更少,西替利嗪有轻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西替利嗪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主要是其右旋体与脑内相关受体有一定亲合性有关,所以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左旋西替利嗪巧妙地避免了西替利嗪的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但抗组胺活性仍与西替利嗪相似。左旋西替利嗪抗过敏作用强于其它抗过敏药物是因为其药理机制较为广泛,除具有较强的拮抗H1受体作用外,还具有其它的抗变态反应机制,与哮喘病相关的药理机制包括抑制气道内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抑制肥大/嗜碱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和增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等。   为了研究西替利嗪对映结构体的疗效,在健康成人志愿者中采用了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和右旋西替利嗪(Ucb28557)对组胺导致的皮肤过敏反应进行随机、双盲和交叉试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和左旋西替利嗪对组胺诱发的皮肤疹块和潮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5mg左旋西替利嗪抗组胺活性优于5mg西替利嗪,提示左旋西替利嗪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而另一对映体右旋西替利嗪没有显示拮抗H1受体的药效。   【临床应用】左旋西替利嗪于2001年2月上市,为第三代抗组胺药,是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处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结膜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等,具有作用起效快、效应强而持久和副作用少的优点。   【用法和剂量】临床常用剂量成人为5mg,每日一次。   【副作用】无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未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特非那定、阿斯咪唑等)所具有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注意事项】适用人群广泛,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美国FDA将之划定为孕妇用药的B类(比较安全),临床用于儿童(包括婴儿)也是安全的。 编辑本段三、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商品名】恩理思;芙必叮;Calrinex;Neoclarityn ;Aerius   【异名】DescarboethoxyIoratadine ;NEW 2001;脱羧氯雷他定;去氯雷他定;去乙氧基羰基氯雷他定   【化学名】8-氯-6,11-二氢-11-(4-哌啶亚基)-5H-苯并-[5,6]环庚烷[1,2-b]吡啶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口服约3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 消除半衰期约27小时,证据表明连续给药不会在体内产生有临床相关意义的药物蓄积,没有发现食物对地氯雷他定的代谢产生影响。   【药理机制】地氯雷他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长效三环类的第三代抗组胺药,其药理作用氯雷他定相似,但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少。人类口服地氯雷他定的药效约是氯雷他定的10至20 倍,在动物约是氯雷他定的2.5至4倍,在拮抗人类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H1 受体的作用也强于氯雷他定,且具有强极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地氯雷他定对外周神经H1组胺受体选择性比氯雷他定更强、且作用时间长。地氯雷他定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对酒精也无强化作用,因此对酒精引起的精神运动变化无易化(加强)作用,也没有发现抗胆碱作用,与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比,地氯雷他定对心脏无毒性作用,Schering-Plough研究所的报道指出,高剂量地氯雷他定对受试者不产生心血管毒副作用,在该项研究中,24例健康受试者口服地氯雷他定45mg/天(临床用量的9倍)或安慰剂,连续10天,期间进行31次心电图监测,QTc延长幅度不超过6.5%(或24msec),口服地氯雷他定的受试者的最大QTc为433msec,服用安慰剂的最大QTc为429msec,PR间期①及QRS时间无差异,表明地氯雷他定对心电图指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组胺药。   由于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的代谢产物,其药理机制与氯雷他定相似,除可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外,还有其他抗炎活性包括:①抑制IgE和非IgE介导的嗜碱/肥大细胞合成IL-4和IL-13的能力;②嗜碱/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膜稳定作用,抑制组胺、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的释放;③抑制RANTES等粘附分子的表达;④阻止炎性细胞的跨内皮运动和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浸润等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地氯雷他定是一种具有多途径拮抗变应性炎症性质的抗过敏药物。   【临床应用】地氯雷他定在美国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Schering-Plough公司已向FDA递交新药申请,尚未批准上市,但2001年1月已经获欧盟EMEA批准上市,我国也已经批准上市,用于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也可用于哮喘病的辅助治疗。   地氯雷他定是一种迅速崩解的片剂配方,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过敏性疾病,包括: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与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比,具有作用强、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毒副反应低等优点。   【用法和剂量】5mg/片,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每天5mg,虽然剂量仅为氯雷他定剂量的50%,而抗组胺作用更强。   【副作用】没有发现明显的心脏毒副作用,中枢神经抑制副作用的发生率很低,抗胆碱作用也较轻微,偶有眩晕、头痛、疲劳和口干等。与现有抗组胺药不同可与细胞色素酶抑制剂联合使用:Schering-Plough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地氯雷他定与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如酮康唑和合用无心血管毒副作用,在该项研究中,24例健康受试者交叉口服地氯雷他定7.5mg qd+酮康唑200mg bid连续10天,结果显示两者合用对受试者最大QTc及平均最大QTc无延长,另外,酮康唑对地氯雷他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影响。地氯雷他定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头痛,合用酮康唑不增加头痛的发生率。   【注意事项】   1.由于对12岁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药效学资料尚无定论,故暂时不推荐用于12岁以下儿童;   2. 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3.可从乳汁分泌,故哺乳期妇女禁用,妊娠期妇女也应慎用 编辑本段四、西替利嗪(Cetirizine)      【商品名】西可韦(Virlex)、赛特赞(Cetrizet)、斯特林(Ceteine)、仙特明(Zyrtec)、 疾立静(Zirlex) 、杰捷(滴剂)、达内、希特瑞、敏达、盐酸西替利嗪   【异名】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2-[4-[(4-氯苯基)苯基甲基]-1-哌嗪基]乙酸二盐酸盐   【性状】本药的盐酸盐为白色粉末,味微苦,无其他异味。易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乙醚,熔点为225℃。   【体内过程】西替利嗪口服后吸收迅速,口服10mg可在1小时左右达血浆峰值浓度,成年人的血浆峰值浓度为257微克/L,儿童为980微克/L; 西替利嗪的消除半衰期健康成年人为6.7-10.9小时,儿童为7.0小时,老年人为11.8小时,老年人的半衰期延长可能与肾功能减退有关,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半衰期可延长至21小时。与其他抗组胺药物不同的是,西替利嗪口服后很少经肝脏代谢,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出,给药后的5天内,70%的药物从肾脏排出,仅10%的从消化道排出。   【药理机制】西替利嗪是一种具有多种抗过敏机制的羟嗪代谢产物,是哌嗪的衍生物,分子式为C21H25CIN2O3.2HCI,分子量为461.81。 该药以其疗效显著和副作用较少已成为第二代抗组胺药中的主要药物。研究已经证实,羟嗪抗组胺作用的主要活性成份就是西替利嗪,口服羟嗪后60%的羟嗪侧链氧化后代谢成西替利嗪,给予单次剂量的羟嗪25mg观察证实,2小时羟嗪达血浆峰值浓度,4 小时西替利嗪达血浆峰值浓度。西替利嗪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近年来在防治过敏性哮喘方面也取得一定效果,其可以通过多途径阻断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其拮抗气道炎症的药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抗组胺作用:西替利嗪对H1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H1受体的选择性优于其它抗组胺药物如特非那丁、氯雷他定、阿司米唑和扑尔敏等,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西替利嗪可以强力地拮抗由吸入组胺所诱发的支气管痉挛和降低组胺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其作用强度也大于其它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2.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20世纪80年代末,动物实验就证实西替利嗪可以显著抑制由吸入变应原所导致的狗支气管内的嗜酸细胞游走和浸润。临床研究发现给予哮喘病患者西替利嗪15mg,每日两次,8 天后可以显著地降低由变应原所诱发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细胞的增多,从而提示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机理可能与抑制嗜酸细胞有关。研究表明西替利嗪还可抑制特应性患者体内T细胞的趋化活性及游走,其机理可能与选择性抑制T细胞表面的几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这可能是西替利嗪的抑制嗜酸细胞游走和浸润的主要作用机制。   3.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动物实验表明西替利嗪可以抑制P物质诱发的豚鼠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近年来证实西替利嗪还可抑制IgE诱导的人嗜碱细胞脱颗粒反应, 西替利嗪的肥大细胞膜稳定作用可能是其抗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主要机制之一。   4、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研究证实西替利嗪可以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Wasserfallen等给予哮喘患者口服较高剂量的西替利嗪(15mg,每日两次),口服一周后可双相阻断由变应原诱发的速发相哮喘反应和迟发相哮喘反应。由于在慢性哮喘的研究中,迟发相哮喘反应比速发相哮喘反应能更加确切地反映哮喘的慢性炎症过程,因此,西替利嗪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的作用提示其在拮抗气道慢性炎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Advenier 等通过对人类离体支气管的研究证实, 西替利嗪可以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效应。   【临床应用】自1987-1995年间有11项研究采用了随机、双盲、交叉试验以及多中心方法观察和比较了西替利嗪与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或安慰剂的作用,所有研究结果均证实西替利嗪在防治哮喘中有较好疗效,其中5项以特非那丁或氯雷他定为对照,其余为安慰剂对照试验。所有结果表明西替利嗪不仅可以显著地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通气功能,还有一项试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还可降低哮喘患者对组胺的气道高反应性。Grantd等对186例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的双盲研究,结果证实每日口服西替利嗪10mg,一周后即可同时缓解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上、下呼吸道症状,在治疗5-6周后疗效更为显著,提示采用常规剂量的西替利嗪也可以改善过敏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   【用法和剂量】西替利嗪主要用于轻度持续性哮喘的防治,用于防治哮喘病的常用剂量成人为10-20mg,每日1次。为预防夜间哮喘发作,可在睡前一次服用10-20mg。儿童的口服剂量为2.5-5mg,每日1次,可采用西替利嗪滴剂(杰捷)。   【副作用】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相比,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小,安全范围广。许多研究对西替利嗪和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的副作用进行了比较和观察,结果证实即使每日口服60mg西替利嗪也不会对心脏QT间期产生影响。其副作用主要包括轻微的镇静作用、口干,偶尔出现头痛和眩晕等。与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似,近年来发现西替利嗪也有轻微的心脏副作用,在世界范围仅有诱发2例心脏猝死的报导,明显少于特非那丁、阿司米唑和氯雷他定,但也应给予一定重视。   【注意事项】   1.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适当降低剂量;   2.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FDA将西替利嗪划为孕妇用药的B类(较安全);   3.对本品成份过敏者禁用;   4.治疗剂量下不会加强酒精的效应,但应注意。 编辑本段五、氮卓斯丁(Azelastine)      【商品名】Azeptin ASTELIN   【异名】Azelastine hydrochloride 盐酸氮卓斯丁、卓苄酞嗪   【化学名】(±)-4-(4-氯苄基)-2-(六氢-1-甲基-1H-氮杂卓基-4)1(2H)酞嗪酮盐酸盐   【性状】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易溶于氯仿、二氯甲烷和冰醋酸, 略溶于甲醇,微溶于水或无水乙醇,不溶于丙酮和乙醚。熔点为225-229℃。   【体内过程】分别口服氮卓斯丁1mg、2mg、3mg和4mg后,在3-4 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峰值浓度分别为0.6ng/ml、1.1ng/ml、2.0ng/ml和l2.7ng/ml。每日两次,每次3mg连续口服3-4天可使血浆浓度稳定在3-4ng/ml;口服1-3mg 时达血浆峰值浓度时间为4小时,口服4mg时为5小时。氮卓斯丁的生物半衰期约为16-25小时。 口服后以肝脏代谢为主,生物利用度78%,成年健康人一次口服10mg,72小时内仅有2.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1.2%从粪便排出;口服4.4mg时,120小时内经肾脏排泄25%, 经消化道排泄为53.2%。代谢产物中的去甲基盐酸氮卓斯汀为活性成分,半衰期约为42小时。   【药理机制】自1981年在日本发现氮卓斯丁以来,许多实验室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基础和临床药理研究,但至今其药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氮卓斯丁衍生于酞嗪,分子式为C22H24 CIN3O.HCI,分子量是418.37。氮卓斯丁是模拟酮替芬的化学结构,经过结构改造而成,因此不仅在结构上与酮替芬相似,在药理机制和临床效应方面也非常接近。最初认为其仅具有H1受体拮抗作用,因此被列为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但进一步研究证实,氮卓斯丁除具有拮抗组胺作用外,尚有多种抗过敏机制,被认为是一种作用较强的、作用时间长、具有抗气道炎症性质,兼有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的哮喘治疗新药。氮卓斯丁广泛的药理作用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在欧美各国已广泛使用。目前认为氮卓斯丁治疗哮喘的机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直接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氮卓斯丁具有选择性地结合H1受体的药理活性,其对H1受体的结合作用是所有抗组胺药物中最强的,由于其与H1受体的结合是一种非竞争性的结合形式,不易被局部的高浓度组胺所替代。   2、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细胞三烯:氮卓斯丁可以增强肥大细胞的膜稳定性,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细胞三烯等炎性介质,其抑制抗原及非抗原刺激导致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作用比酮替芬、色甘酸钠、茶碱和阿司咪唑强5000倍。其机理为氮卓斯丁可以抑制细胞内的5-脂氧合酶的活性,阻断钙离子内流,增加了cAMP水平而起到肥大细胞膜稳定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氮卓斯丁可以显著地抑制豚鼠、大鼠和家兔的肥大细胞/ 嗜碱细胞释放组胺、白细胞三烯等炎性介质的活性。氮卓斯丁可在肺和气道内被肺泡巨噬细胞选择性地吸收,并抑制其释放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三烯。氮卓斯丁对由变应原、A23187和48\80复合物诱导的人肥大细胞的释放活性也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但对肥大细胞的自发性释放均无作用;当氮卓斯丁的浓度在1-30umol\L时,其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白细胞三烯,作用强度是剂量依赖性的。   3、拮抗其他炎性介质:动物实验表明,氮卓斯丁可以显著抑制硫肽白三烯诱发的豚鼠实验性哮喘。临床研究表明氮卓斯丁可以显著地抑制人类吸入硫肽白三烯所诱发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活性。此外动物试验还先后证实了氮卓斯丁可以拮抗缓激肽、P物质、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炎性介质。其中以拮抗白细胞三烯的作用较强。   4、抑制气道炎性细胞的数目和释放活性:动物实验证实氮卓斯丁可以显著减少哮喘豚鼠变应原吸入激发试验后诱发的嗜酸细胞数目的增加。研究还证实氮卓斯丁还可抑制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1和TNF-α的能力。近年发现氮卓斯丁可以抑制人类的嗜酸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硫肽白三烯,同时还可抑制哮喘患者的嗜酸细胞合成PAF 的能力。   5、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的浓度:   6、增强气道内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敏感性, 逆转长期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引起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低调节。   氮卓斯丁除具有以上药理作用外,还可抑制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的作用和阻止靶细胞钙离子内流的作用等,长期服用还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临床应用】   氮卓斯丁是由德国Asta-werk公司在1986年首推上市, 是一种口服吸入皆有效的、可以防治哮喘病的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具有较强的气道抗炎效应。现已经在欧美等10余个国家上市,1997年氮卓斯丁气雾剂获美国FDA批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氮卓斯丁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具有抗炎性质的治疗哮喘的新药。临床研究表明单次口服氮卓斯丁8.8mg可缓解支气管痉挛达6-8小时,其支气管解痉效应接近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强于茶碱缓释剂。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口服氮卓斯丁8mg可以双相抑制速发相哮喘反应和迟发相哮喘反应。每日2次,每次4mg,连服二周可显著改善成人和青少年哮喘的病情。在改善肺通气指标方面,口服氮卓斯丁8mg,每日2次,与口服茶碱缓释片700mg/日或酮替芬20mg/日的疗效相似。 低剂量氮卓斯丁在防治轻中度哮喘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一项对54例哮喘患者的观察证实,每日口服氮卓斯丁4mg,52% 的患者在连服两周后症状得以明显改善,四周和六周后分别有74%和81%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肺功能也得以明显好转。最近,一个国际联合研究氮卓斯丁的小组的研究结果认为,氮卓斯丁在缓解哮喘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   在几项对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中证实,3-5岁的哮喘患儿每日2次,每次1mg ,用药期间轻中度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可以完全得以控制;中重度哮喘患儿可以明显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和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在5 岁以上的患儿每日2次,每次5mg也取得了相似的疗效,在对136例5-12岁的哮喘儿童, 给予氮卓斯丁2-4mg,每日两次,可以取得优于口服酮替芬1mg,每日两次的疗效。   氮卓斯丁在改善哮喘症状的同时,还同时具有改善过敏性鼻炎和异位性皮炎的作用,对改善哮喘患者的特应性素质有一定作用。   【剂型和剂量】盐酸氮卓斯丁片剂,有每片4mg和2mg两种。成人和12 岁以上青少年的临床推荐剂量为4mg,每日2次;为预防夜间凌晨的哮喘发作,可于睡前顿服8mg。对于6- 12岁的儿童可给以2mg,每日2次。此外该药已制成MDI吸入剂型和供儿童使用的0. 2%的颗粒制剂投放市场。   【副作用】氮卓斯丁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且较为轻微,哮喘病人口服本品4mg/天,副作用总发生率为7—14%,而8mg/天为18—25%。口服给药时的副作用主要是嗜睡和倦怠感,发生率为3-18%,;味觉异常也较为常见,发生率在2-26%; 其他不良反应较为少见,包括偶有口干、恶心、食欲不佳、腹痛、腹泻、手足麻木、体重增加、颜面发热、药物疹和肝脏酶活性增加,其发生率在均在5%以下。吸入给药时副作用明显减少。志愿者口服大剂量氮卓斯汀的研究表明,本品与红霉素、酮康唑、雷尼替丁和茶碱之间无相互作用;对合用红霉素或酮康唑的病人进行检测,未发现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   【注意事项】   1. 动物实验证实大剂量氮卓斯丁有致畸作用,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本品。FDA将氮卓斯丁划为孕妇用药的C类(较不安全);   2. 目前尚无对新生儿和婴幼儿安全性的研究资料。   3.因有嗜睡副作用,驾驶员等具有危险性的机械操作者应禁用或慎用。   4.酒精可以增强氮卓斯丁的中枢抑制作用,因此服药期间不应饮酒。
/
本文档为【过敏性鼻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