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孙尚勇《乐府建置考》

孙尚勇《乐府建置考》

2012-01-03 14页 pdf 3M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8924

暂无简介

举报
孙尚勇《乐府建置考》 艺术文献学 � 乐 府 建 置 考 � 孙尚勇 内容提 要 本文是 关 于乐府机 构建里 问题的 一篇考证文章 , 所涉及的主要有乐府的起源 、 汉初音 乐机关的设里 、 汉武帝乐府的建立 、 汉哀帝罢乐府等 内容 。 本文的结论是 � 乐府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 侯 国 , 秦仿照 东方诸侯而设 , 至其统一六 国 , 这一机 构也在统一 的中央政权中得到 了保 留 � 学术界曾经 用来证明汉初有乐府机构设里 的材料 , 经 细致考辫 , 其本身都存在不 同程度的 问题 , 因 而 不能用作汉初 乐府的材料 � 汉初不...
孙尚勇《乐府建置考》
艺术文献学 � 乐 府 建 置 考 � 孙尚勇 内容提 要 本文是 关 于乐府机 构建里 问的 一篇考证文章 , 所涉及的主要有乐府的起源 、 汉初音 乐机关的设里 、 汉武帝乐府的建立 、 汉哀帝罢乐府等 内容 。 本文的结论是 � 乐府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 侯 国 , 秦仿照 东方诸侯而设 , 至其统一六 国 , 这一机 构也在统一 的中央政权中得到 了保 留 � 学术界曾经 用来证明汉初有乐府机构设里 的 , 经 细致考辫 , 其本身都存在不 同程度的 问题 , 因 而 不能用作汉初 乐府的材料 � 汉初不设乐府机构 , 高帝 、 惠帝时礼 乐 建设由叔孙通领导下的太常 、 太乐执行 , 文帝 、 景帝 之世 “ 习常肆旧 ” 而 已 � 武帝因改革 、 定郊祀 、 改 变汉初单调的 音乐风格等需要 , 设置 了由李延年领 导的 乐府 , 这一事件标志 了中国古代音乐 史一 个新 阶段的正式确 立 � 元帝 、 成帝 、 哀帝时代汉家祭祀制 度的改革是哀帝罢乐府的根本原因 。 关键词 汉代 乐府 乐府机构 挽歌 一 、从挽敬的起源论乐府的起源 � 关于挽歌的起源 , 古来约有三种观点 , 最具代 性的观点是认为起于汉高帝五年 田横门人的哀 歌 。 谁周《法训》� “有丧而歌者 。 或 曰 � ‘彼为乐丧也 , 有不可乎 � ’憔子 曰 � ‘《书》云 � 四海遇密八音 。 何乐丧 之有� ’ 曰 � ‘今丧有挽歌者 , 何 以哉� ’谁子 曰 � ‘周闻 之 , 盖高帝召 齐田横至 于尸 乡亭 , 自勿弓奉首 , 从者挽 至于宫 , 不敢哭而不 胜哀 , 故为歌以寄哀音 。 彼则一 时之为也 。 邻有丧 , 春不相引 , 挽人街枚 , 孰乐丧者 邪 � ” , �《世说新语 · 任诞》刘 注引 � 崔豹《古今注 · 音乐》� “《燕露》、《高里》, 并哀歌 也 。 出田横 门人 , 横 自杀 , 门人伤之 , 为作悲歌 , 言人 命越上露 , 易灭也 。 亦谓人死魂魄归于高里 。 ” 干 宝《搜神记》卷一 六 � “挽歌者 , 丧家之乐 , 执纬 者相和之声也 。 挽歌辞有《燕露》、《篙里》二章 。 汉 田 横 门人作 。 横自杀 , 门人伤之 , 悲歌 , 言人如燕上露 , 易稀灭 � 亦谓人死 , 精魂归 于高里 。 故有二章 。 ” 《世说新语 · 任诞》� “ 张酒后 , 挽歌甚苦 。 桓车骑 曰 � ‘卿非田 横门人 , 何乃顿 尔至致 � ” ’ 梁刘孝标指出挽歌起源于春秋末年 , 历战国 、 秦末皆 有之 。 《世说新语 · 任诞》刘注 � “按《庄子》曰 � ‘纬讴所 生 , 必斤于苦 。 ’ 司马彪注 曰 � ‘纬 , 引枢索也 。 斥 , 疏缓 也 。 苦 , 用 力也 。 引纬所以 有讴者 , 为人有用力不 齐 , 故促急之也 。 ’《春秋左 氏传》� ‘普哀公会吴伐齐 , 其 将公孙夏命歌《皮殡》。 ’杜预 曰 � ‘《皮殡》, 送葬歌 , 示 必 死也 。 ’��史记 · 绛侯世 家》� ‘周勃以 吹萧乐丧。 ’ 然 则挽歌之来久矣 , 非始起于 田横也 。 ” 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端上 、无名氏《乐府解题》〔’〕、段成式《酉阳杂姐续集》卷四均与刘注略同。 又有 以为起于汉武帝时役人之劳歌 。 《晋书 · 礼志 中》� “汉魏故事 , 大丧及大 臣之丧 , 执纬者挽歌 。 《新礼》以 为挽歌 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 歌 , 声哀切 , 遂以 为送终之礼 。 ” 以上诸家以 “哀歌” 、 “悲歌” 、 “虞殡 ” 、 “纬讴 ” 、 “劳歌” 为挽歌之所从来 , 刘孝标 以为憔周之说最得 事实 � “憔 氏引礼之文 , 颇有明据 , 非固陋者所能详 闻。 疑以传疑 , 以埃通博 。 ” 〔, �所论颇通达 , 然以上诸 说均不误 。 事实上 , 挽歌的起源很早‘” , 上述“ 虞殡 ” 、 “纬讴 ” 等是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型态 , 而对中 古丧葬制度形成深远影响的挽歌制度则经由李延年 的改造正式确立于汉武帝时代。 李延年远参“虞殡 ” 、 “拂讴 ” 的礼仪形式 , 近取 “悲歌 ” 、 “ 劳歌 ” 的音乐内 涵 , 从而确立了汉挽歌二曲。 《晋书 · 礼志中》“遂以 云南艺术学 院学报 �� �� � � 为送终之礼” 已经部分地说明了问题 , 《古今注》云 � “ 至汉武帝时 , 李延年分为二曲 , 《蔽露》送王公贵人 , 《篙里》送士大夫庶人 。 使挽枢者歌之 , 亦谓之挽歌” , 也说明了这一点 。 学术史上讨论乐府问题亦复类此 。 古人即将乐 府与上古采诗制度及诗乐传统相联系 , 如刘舞 、郑樵 等 。 《文心雕龙 · 乐府》� “ 乐府者 , 声依永 , 律和声 也 。 钧 天九奏 , 既其上帝 � 葛天八阅 , 爱及皇时 。 自咸 英以 降 , 亦无得而论矣 。 至于涂 山歌于候人 , 始 为南 音 � 有谣乎飞 燕 , 始为北声 � 夏甲叹于 东阳 , 东音 以 发 � 殷整思于西 河 , 西音以 兴 � 音声推移 , 亦不一概 矣 。 匹 夫庶妇 , 讴吟土风 , 诗官采言 , 乐香被律 , 志感 丝 笠 , 气变金石 。 ” 郑樵 《通志 · 乐略一》乐府总序 � “ 继 三代之作 者 , 乐府也 。 乐府之作 , 宛 同风推 , 但其声散侠无所纪 系 , 所以 不得嗣 续风稚而 为流通也 。 ” 周必 大 《书谭该 乐府后》� “世谓乐府起于汉魏 , 盖 由惠帝有乐府令 , 武帝立 乐府采诗夜诵也 。 唐元棋 则 以 为仲尼 《文王操》、 伯 牙 《水仙》、 齐犊沐 《难朝 飞》、 卫女《思归引》为乐府之始 。 予考之 ‘乃 赛载歌 ’ 、 ‘ 熏兮解慑 ’ , 在虞 、 舜时 , 此体固 已萌芽 , 岂止三代遗 韵而 已 。 ”�《文忠集》卷四 � 元代昊莱将汉乐府之建立与先秦诗乐传统相联系 , 进而又批评汉乐府导致 了古雅乐传统继秦之后 的又 一次失落 。 《乐府类编 后序》� “ 自秦变古 , 诗乐失官 , 至汉而 始欲修之 。 燕代荆趁 , 稍协律 吕 , 街衡巷陌 , 交相唱 和 。 当世学者司马相如之徒 , 徒 以 西蜀雕 虫篆刻 之 辞 , 而欲立汉家一代之乐府 , 传及魏晋 , 流风盛 。 ” 《古 诗考录后序》� “采诗之官不 里 , 乐府之署不设 , 吾无 以 声为也 。 ”《张氏大 乐玄机赋论后题》� “盖古之论 乐 者 , 一 曰 古稚乐 , 二 曰俗部 乐 , 三 曰番部乐 。 古稚乐更 秦乱而废 , 汉世惟采荆楚燕代之讴 , 稍协律 吕 , 以合 八音之调 , 不复古矣 。 ”�《渊颖集》卷一二 、卷八 � 中国古代音乐是在继承与割裂 、 复旧与新变的交互 作用下获得发展的 , 正由于以上认识 , 刘舞等人均同 班固一样以为乐府机构的建立在汉武帝时。 《文心雕龙 · 乐府》� “ 暨武帝崇礼�礼 , 唐写本作 祀 � , 始 立乐府 , 总赵代之音 , 摄 齐楚之气 , 延年以 曼 声协律 , 朱马以骚体制歌 , 《桂华》杂曲 , 丽 而 不经 , 《赤雁》群篇 , 靡而非典 , 河间荐稚而罕御 , 故汲黯致 讥于《天马》也 。 ” 《乐府诗集》卷九 � 新 乐府辞序 � “ 乐府之名 , 起 于汉魏 。 自孝惠帝时 , 夏侯宽为乐府令 , 始以名官。至 武帝 , 乃 立 乐府 , 采诗夜诵 , 有赵 、代 、秦 、楚之讴 。 则 采歌谣 , 被声乐 , 其来盖亦远矣 。 ” 《通志 · 乐略一》乐府 总序 � “武帝之立 乐府采 诗 , 虽不辫风稚 , 至于郊祀 、 房中之章 , 未尝用 于人 事 , 以 明神人不可以同事也 。 ” 正声序论 � “ 乐府在汉 初 虽有其官 , 然采诗入 乐 , 自汉武始 。 武帝定郊祀 , 乃 立 乐府 , 采诗夜诵 , 则有赵 、 代 、秦 、 楚之讴 , 莫不 以 声 为主 。 ” 近世考古发现证实 , 秦代建有乐府机构〔� ’。 有学 者根据《颜氏家训 · 书证》“古乐府歌百里奚词 ” 的记 载 , 说应韵《风俗通义》和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三 首 《百里奚歌》是秦乐府的内容 , 进而认为秦在春秋 时�前 � � � �即有乐府的设立 ‘� , 。 然其论证过于牵强 , 很难令人信服 。 不过 , 我们却可以从传世文献 中找到 春秋时代有乐府官署的例子 。 吴王夫差十三年 �前 � � � � , 吴欲兴兵伐齐 , 夫差昼卧得梦 , 于是找来太宰 伯豁 占梦 , 伯豁解梦的一段话 中提到了乐府 。 《越绝书 · 外传记 吴王 占梦》� “善栽 � 大王 兴师 伐 齐。 夫章明者 , 伐齐克 , 天下显明也 。 见两序炊而 不 蒸者 , 大王圣气有余也 。 见两黑犬味以 北 , 味以南 , 四 夷已服 , 朝诸侯也 。 两桦倚吾宫堂 , 夹田 夫也 。 见流水 汤 汤 , 越吾宫墙 , 献物 已至 , 财有余也。 见前园横索生 树桐 , 乐府吹巧 也 。 见后房锻者扶抉鼓小震者 , 宫女 鼓 乐也 。 ” 《吴越春秋 · 夫差 内传》� “美哉 � 王之兴 师伐齐 也 。 臣闻 � 章者 , 德锵锵也 � 明者 , 破敌声闻 , 功朗明 也 。 两蒸而 不炊者 , 大王圣德 , 气有余也 。 两黑 犬味以 南 、味以 北者 , 四 夷已服 , 朝诸侯也 。 两殖宫墙者 , 农 夫就成 , 田 夫耕也 。 汤汤越 宫堂者 , 邻国贡献 , 对有余 也 。 后 房 筐筐鼓震有杨工 者 , 宫女悦乐 , 琴瑟和也 。前 园横生梧桐者 , 乐府鼓声也 。 ” 张觉指出 � “此文说乐府 , 当是作者以汉制来杜撰古 事 , 并不能证明春秋时已设乐府 。 汉代乐府歌曲中有 横吹曲 , 所以此文以乐府鼓声来附会 ‘ 横生梧桐 ’ 。 ” 闹 然而成书更早的 《越绝书》也有相近的记载 , 在没 有充分的证据时 , 不能轻易否定此条材料。 这里我们简单讨论一下乐府产生于春秋战国之 交的缘由。 要寻求乐府建立之因 , 不妨首先考察一下 乐府上级机构少府的产生机制 。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上》� “少府 , 秦官 , 掌山海池泽之税 , 以给供养 。 ” 注 � “应韵曰 � ‘名曰禁钱 , 以给私养 , 自别为藏 。 少者 , 小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 � � � 也 , 故称少府 。 ’师古 曰 � ‘大司农供军国之用 , 少府以 养天子也 。 ”, 《汉书》云少府秦官 , 有所疏略 , 据《战国 策 · 韩策一》、 《史记 · 赵世家》, 韩国在宣惠王前后 已有少府 。 颜师古注说明少府之职专门服务于天子 , 当然 就秦汉 之后 统一的 国家政权而论 , 这是正确 的 。 但若往前推及春秋战国时期 , 显然这一说法又不 适用 了 。 韩 、秦是诸侯而非天子 。 传世文献虽仅能证 明韩国 、 秦国设有少府 , 然依据当时的社会状况 , 可 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各相对独立的诸侯国都可能设 有少府 。 应助注少府之得名云 “少者 , 小也 , 故称少 府 ” , 依此少府本来可以称作 “小府” , 相对谁言 “小 ” 呢�考《周礼 · 天官家宰》� “大府 , 掌九贡 、九赋 、九功 之贰 , 以受其货贿之人 , 颁其货于受藏之府 , 颁其贿 于受用之府 。 ”郑注 � “九功 , 谓九职也 。 受藏之府 , 若 内府也 。 受用之府 , 若职内也 。 凡货贿皆藏以给用耳 , 良者以给王之用 , 其余以给国之用 。 ”则周王室之大 府实兼秦汉以后大司农 、 少府两职于一身 。 因此可 知 , 少府乃周王室衰落 , 诸侯国仿照周王室大府而设 置的职官 , 以掌管本国的贡赋 , 供 自身享用 。 由于不 愿承担奢偕之名 , 而改 “ 大”作 “小 ” , 因称 “少府 ” 。 乐 府就是在上述背景之下产生的 。 这也是古人每每将 汉乐府的建立与先秦礼乐传统相联系的深层理 由。 以上我们指出 , 春秋末期 , 历战国 、秦末 , 至汉武 帝时均有乐府这一机构 。 与之相应的 , 在学术史上就 相继出现了乐府始立于武帝时代 、 惠帝始 以名官武 帝乃立乐府 、乐府始立于秦代 、 乐府始立于春秋末期 等不同观点 。 这些观点看上去相互矛盾不可调和 , 实 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统一的依据 � 即历史事物发 展存在初始状态和成熟状态 , 二者是统一的 。 二、 汉初 “乐府”材料考辨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八 “ 自孝武立乐府 ”条 下云 � “《礼乐志》孝惠二年有乐府令夏侯宽 , 似非始 于武帝。 ”这一句并不肯定的话引发了后来学术界对 乐府始立问题的不断争论 , 其大要 即是否定班固汉 武帝始立乐府的记载 , 从而确立 “汉代乐府从高祖开 始 , 历经孝惠文景诸帝 , 一脉相承 , 从未间断 ” 〔, 〕之 论 。 今将各家征引以证明汉初武帝之前存在乐府机 构的文献材料违录如下 � � 《史记 · 乐书》� “高祖过沛诗 ‘ 三侯之章 ’ , 令 小儿歌之 。 高祖崩 , 令沛得 以四时歌舞宗庙 。 孝惠 、孝 文 、孝景无所增更 , 于乐府习常肆 旧 而 已 。 ” � 应动 《风俗通》曰 � “ 巴有人 , 到 勇 , 高祖为 汉 王 时 , 阂中人范目说高祖幕取人 , 定三秦 , 封 目为 �’� 中慈兔乡侯 �并复除 目所发人 , 卢 、 朴 、 杳 、 部 、度 、 夕 、 袭七性 , 不供租斌 。 阂中有渝水 , 人左右居 , 锐气喜 舞 。 高祖乐其猛锐 , 数观其舞 , 后 令乐府习之 。 ” �《丈 选 · 左思 �蜀都赋 �》李善注引� 《晋书 · 李特载记》� “及汉高祖为汉王 , 幕人平定三秦 , 既而求还 乡里 。 高 祖以 其功 , 复同丰沛 , 不供赋税 , 更名其地为巴郡 。 土 有盐铁丹漆之饶 , 俗性利 勇 , 又善歌舞高祖爱其舞 , 诏乐府习之 , 今《巴渝舞》是也 。 ” � 《汉书 · 礼 乐志》� “ 又有《房中祠 乐》, 高祖唐 山 夫人所作也 。 周有《房中乐》, 至秦名 曰 《寿人》。 凡 乐 , 乐其所生 , 礼不忘本 。 高祖乐楚声 , 故《房中乐》楚 声也 。 孝惠二年 , 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 , 更名 曰 《安世乐》。 ” � 《新书 · 句奴》� “上使乐府幸假之倡乐 , 吹萧 鼓招 , 倒 面者更进 , 舞者者时作 , 少间击鼓 , 舞其俩 人 。 ” 上引材料� 年代较后 , 不能说明问题 , 可置不 论 。 材料� 、� 、�似乎可直接证明汉高 、 惠 、 文时代 设有乐府 , 但若从历史逻辑和文献传承两角度对以 上三则材料稍作考察 , 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太 多 。 材料� 首先面临的是班 固在 《汉书》卷六二 《司 马迁传》所指出的 “十篇缺 , 有录无书 ” 的问题 , 依张 晏注 , 《乐书》即其中一篇 。 尽管论者于此多所维护 川 , 然而传本 《史记 · 乐书》本身存在的矛盾说明它 不可能是司马迁本人所作回 。 《史记 · 高祖本纪》曰 � 十二年 , 十 月 , 高祖 已 击布军会 , 布走 , 令别将追 之 。 高祖返归 , 过沛 , 留 。 里酒沛宫 , 悉召故人 父老子 弟纵酒 , 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 , 教之歌 。 酒酣 , 高祖击 筑 , 自为歌诗曰 � “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 内兮归故 乡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和习之 。 十二年四月 , 即创作《大风歌》六个月后 , 高帝去世 。 依材料 , 似高帝遗诏以《大风歌》奏于沛庙 , 而后惠 、 文 、景遵守不改 。 然《史记 · 高祖本纪》曰 � 令郡国诸侯各立 高祖庙 , 以 岁时祠 。 及孝惠五 年 , 思 高祖之悲乐沛 , 以 沛宫为高祖原庙 。 高祖所教 歌儿 百二十人 , 皆令为吹乐 , 后有缺 , 辄补之 。 可知 , 令沛四时以 “三侯之章 ” 歌舞宗庙事在惠帝五 年 , 其制乃惠帝亲定 , 因而不得云 “ 孝惠 、 孝文 、 孝景 无所增更 ” 。 《汉书 · 礼乐志》的记载更符合历史事 实 , 云 � 初 , 高祖既定天下 , 过沛 , 与故人父老相乐 , 醉酒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 � � � 一 � � 一 欢哀 , 作 “风起 ” 之诗 , 令沛中位儿百二十人 习而歌 之 。 至孝惠时 , 以沛宫为原庙 , 皆令歌儿 习吹以 相和 , 常以 百二十人为 员。 文 、景之间 , 礼官肆业 而 已 。 是惠帝以高帝尝置酒招待父老故人之沛宫为高帝原 庙 , 其祭祀歌舞之制 “令歌儿习吹以相和 , 常以百二 十人为员” , 因袭高帝以百二十小儿和歌 《大风》之 法 , 而 “文 、景之间”遵之不作增更 。 最值得注意的是 , 材料� 云 “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 , 《汉书》云 “礼官肄 业而 已 ” 。 究竟哪种记载更可信从呢 , 我认为是后 者 。 其理由有四 � 一 、 《史记 ·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 表》惠帝五年栏 � “为高祖立庙于沛城成 , 置歌儿一百 二十人 。 ”显然是置歌儿于沛庙 , 而非长安的音乐机 关 。 二 、 原庙在沛 , 沛与长安直线距离达七百余公里 , “百二十人 ” 之众也不可能在四时歌舞宗庙的间歇跑 回长安 “于乐府习常肄旧 ” 。 三 、《汉书 · 礼乐志》云 �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 ”则沛宫原庙 与长安高庙在乐舞上可能有所 区别 , 沛庙四时歌舞 《大风》, 是为了纪念高帝于沛击筑而歌《大风》一事 , 也为了达成高帝 “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 这一愿 望 , 因此沛庙独有之歌舞不可能也无必要于长安习 常肄旧 。 四 、据《汉 书》卷七三《韦玄成传》, 元帝时 , 汉 京师 、郡国的诸帝后庙 、园计 ��� 所 , 平均每座庙 、园 有祝宰乐人 ��人左右 。 沛高帝原庙亦应如此 。 又宣 帝为卫思后园置倡优杂伎千人 , 号 “千人聚” 〔‘“〕, 两相 比较 , 高帝原庙置百二十人并不为多 。 《后汉书》卷一 八 《盖延传》载 , 建武二年盖延破刘永 , “遂定沛 、 楚 、 临淮 , 修高祖庙 , 置音夫 、祝宰 、乐人 。 ”李贤注 � “高祖 庙在今徐州沛县东故泅水亭中 , 即高祖为亭长之所 也 。 裔夫 , 主知庙事 。 《东观记》曰 � ‘时盖延因斋戒祠 高祖庙 。 ”’案此庙当即惠帝所置沛高帝原庙 , 盖延重 修 , 于其中置音夫 、祝宰 、乐人等 。 东汉 尚如此 , 西汉 时高帝原庙必然与京师诸庙一样 , 设有专门的庙令 , 祭祀歌舞乐人也肯定隶属庙令管理 。 因而 , “礼官肄 业 ”更符事理 。 综合上述 , 材料存在两个主要错误 , 一 是历史年代之误 , 二是历史事实之误 , 因而它不能作 为汉初存在乐府机构的证据 。 材料� 的问题较为复杂 。 我们发现 , 最早论述乐 府机构的建立从而注意到 《汉书 · 礼乐志》中 “乐府 令夏侯宽” 记载的是郭茂倩 、 郑樵和王应麟 , 他们都 是宋代人 。 前此的刘舞未曾提到 � 注《汉书》的唐人颜 师古亦未曾提到 。 �汉书 · 礼乐志》从 “夏侯宽 ”到“ 乃 立乐府 ”之间仅隔 ��� 字 , 刘鳃等人在使用 、 注释《礼 乐志》时不太可能于此视而不见 , 况且刘鳃甚至将乐 府的起源追溯到了上古。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性 � 一 、 《汉书》原本可能作 “乐令夏侯宽 ” , 班固身后之人增 一 “府 ” 字而成 “乐府令夏侯宽 ” “’〕。 这仅是推测 , 找 不到现成的版本依据 〔’�〕。 但是 , 汉人有以 “乐令” 指 称 “太乐令 ” 的 。 《史记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长修侯 杜恬栏 � “元封四年 , 侯相夫坐为太常与乐令无可当 郑舞人擅露不如令 , 阑出函谷关 , 国除。 ”此处的 “乐 令 ” , 在《汉书》的《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百官公卿表 下》中均作“大乐令 ” , 显然是 “太乐令 ” 的简称 。 二 、刘 舞等人是在综合了当时可以见到的汉代材料之后才 对乐府的建立作出论述的 , 于是对 “乐府令夏侯宽 ” 一则材料未置可否 。 唐初稍后于颜师古的李善可以 为上述判断提供参照 , 他在注 《文选》时也大量引用 《汉书》的文字 , 其中涉及 “乐府 ” 建立的注文有以下 三条 � 班 固《两都赋》“ 内设金马石 渠之署 , 外兴乐府协 律之事” 注 � “《汉 书》曰 � ‘武帝定郊祀之礼 , 乃立乐 府 , 以 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 ”’ 左思《蜀都赋》“锐 气别 于 中叶 , 容世于 乐府 ” 注 � “善 日 � 《广稚》曰 � ‘悍 , 勇也 。 ’应动《风俗通》曰 � ‘巴 有人 , 别 勇 , 高祖为汉王 时 , 阁中人范 目说高祖募取 人 , 定三秦 , 封 目为阂中慈亮乡侯 � 并复除 目所发人 , 卢 、 朴 、 杳 、 郑 、 度 、 夕 、 袭七姓 , 不供租赋 。 阂中有渝 水 , 人左右居 , 锐气喜舞 。 高祖乐其猛锐 , 数观其舞 , 后 令乐府习之 。 ’杨雄《荆州蔑》曰 � ‘风飘 以悍 , 气锐 以 刚 。 ’《毛诗》曰 � ‘昔在中叶 。 ’《汉书》曰 � ‘ 武帝乐 府 。 ” ’案《文选考异》� “ 注 ‘武帝乐府 ’ � 何校 ‘ 帝 ’下 添 ‘立 ’ 字 , 陈同 , 是也。 各本 皆脱 。 ” 诗乐府类注 � “ 《汉书》曰 � ‘武帝定郊祀之礼 , 而 立 乐府 。 ”, 这三条注文皆以为武帝始立乐府 。 尤其是左思《蜀都 · 赋》注 , 李善在引用了《风俗通》“ 高祖乐其猛锐 , 数观 其舞 , 后令乐府习之 ”的话之后 , 末尾又云 “汉书曰武 帝乐府 ” , 既注释了赋文中的 “ 乐府” 二字 , 又纠正应 韵的疏误 。 刘舰 、颜师古 、李善皆饱学之士 , 他们都不 曾就班固武帝立乐府的记载提出过疑问 , 应该是可 信的 。 因此 , 材料不能作为汉初有乐府机构的证据 。 材料�则同时涉及了前两则材料的所有问题 。 贾谊《新书》,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 “其非《汉书》 所有者 , 辄浅薄不足观 ” , 《四库全书总 目》云 “其书不 全真 , 亦不全伪” ,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尽管讥前 二者“固为无识” 、 “调停之说 ” , 但也承认《新书》在流 传过程中存在 “脱烂失次 ”之处〔‘, 〕。 而材料�所涉及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 � � 一 �� 一 的一段尤为突出 , 今将其上下文备录如下 , 以备检 话 , 此其三 。 一因此 , 可以肯定 , 今本《新书�匈奴》关 讨 。 于“五饵” 的文字经过后人修饰 , 非贾谊原书之貌 。 以 降者之杰也 , 若使者至也 , 上必使人有所 召客 上我们从文献传承的角度讨论了《新书 · 匈奴》关于 烤。 令得召其知识 , 胡人之欲观者勿禁 。 令妇人傅白 “ 乐府” 材料之伪 , 这里我们再简单讨论一下文帝时 墨黑 , 绣衣而侍其堂者二十三十人 , 或薄或掩 , 为其 代时官方所掌之俗乐 、 戎乐是否有可能如前引材料 胡戏以相饭。 上使乐府幸假之倡 乐 , 吹萧鼓招 , 倒面 所呈现的那么兴盛呢� 请看几条西汉人对文帝及其 者更进 , 舞者蹈者时作 , 少间击鼓 , 舞其偶人 。 莫时乃 时代的记忆 � 为戎乐 , 携手哥强上客之后 , 妇人先后扶侍之者固十 《汉书》卷六五《东方 朔传》载朔对武帝问化 民之 余人 , 令使者 、 降者时或得此而 乐之耳 。 一国闻之者 、 道 , 赞文帝简朴 , 云 � “上从容问朔 � ‘ 吾欲化 民 , 岂有 见之者 , 希吁相告 , 人人恢恢唯 恐其后来至也 。 将 以 道乎� ’ 朔对 曰 �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 , 经历 此坏其耳 , 一饵 �� 〕。 数千载 , 尚难言也 , 臣不敢陈 。 愿近述孝文皇帝之 时 , 案此即《汉书》卷四八 《贾谊传》“施五饵三表以系单 当世者老 皆闻见之 。 贵为天子 , 富有四海 , 身衣弋娣 , 于” 中之一饵 帅〕。 首先《新书 · 匈奴》的文句次序肯 足履革岛 , 以 韦带剑 , 莞蒲为席 , 兵木无 刃 , 衣无文 , 定经后人更动 , 《汉书》颜注曰 � 集上书囊以 为殷帷 � 以 道德为 丽 , 以 仁义为 准。 于是 《贾谊 书》� “爱人之状 , 好人之技 , 仁道也 � 信为 天下望风成俗 , 昭然 化之 。 ” ’ 大操 , 常义也 � 爱好有实 , 已诺可期 , 十死一生 , 彼将 《汉书》卷六 四下 《贾捐之传》载捐之 曰 � “ 至孝文 必 至 � 此三表也 。 踢之盛服车乘以坏其 目 �踢之盛食 皇帝 , 阂中国未安 , 僵武行文 , 则断狱数百 , 民赋四 珍味以 坏其 口 � 踢之音乐妇人 以 坏其耳 � 赐之高堂邃 十 , 丁 男三年而一事。 时有献千里马者 , 诏 曰 � ‘ 究旗 宇府库奴碑以坏其腹 � 于 来降者 , 以上召幸之 , 相娱 在前 , 属车在后 , 吉行 日五十里 , 师行三十里 , 肤乘千 乐 , 亲酌 而手食之 , 以坏其心 � 此五饵也 。 ” 里之马 , 独先安之 � ’ 于是还马 , 与 道里 费 , 而 下招 曰 � 今本《新 书》在叙述 “三表 ”之后总结道 � ‘肤不 受献也 , 其令四 方毋求来献 。 ’ 当此之时 , 逸游 爱人之状 , 好人之技 , 仁道 � 信为 大操 , 帝义 也 � 之乐绝 , 奇丽之路塞 , 郑卫之倡微矣 。 夫后 宫盛色则 爱好有实 , 已诺可期 , 十死一 生 , 彼将 必至 � 此谓三 贤者隐处 , 怪人 用事则 译臣杜 口 , 而文帝不行 , 故谧 表 。 为孝文 , 庙称太 宗 。 ” 《汉书》卷七二《贡禹传》载禹初 叙述 “五饵 ”之后总结道 � 元 中奏言 � “至高祖 、孝文 、 孝景皇帝 , 循古节俭 , 宫女 故牵其耳 、 牵其 目 、 牵其 口 、 牵其腹 , 四者已 牵 , 不过十余 , 厩马百余 匹 。 孝文皇帝衣娣展革 , 器亡文 又引其心 , 安得不来 , 下胡抑也 � 此谓五饵 。 金银之饰 。 ” 《四库全书总 目》曰 � “《赞》又称 ‘三表五饵以系 《汉书》卷七五 《翼奉传》载奉初元三年上疏云 � 单于 ’ , 颜师古注所引《贾谊书》, 与今本同” , 其实有 “ 臣闻昔者盘庚改 邑以兴殷道 , 圣人美之 。 窃闻汉德 所不 同。 将此两段文字与颜注引文相较 , 我们会发 隆盛 , 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 , 外省舞役 。 其 时未有 现 � 关于“三表 ”的文字二者相近 , 关于 “五饵”的文字 甘泉 、 建章及上林 中诸 离宫馆也 。 未央宫又无高门 、 则二者相去甚远 。 尽管古人引他书每每于文句多所 武台 、 麒麟 、凤皇 、 白虎 、 玉堂 、 金华之殿 , 独有前殿 、 改动 , 但这种改动又大都是趋繁于简 �若贾谊《新书》 曲 台 、渐台 、 宣室 、温室 、承明耳 。 孝文欲作一 台 , 度用 原文于 “五饵 ” 的文字即如今本这样简略 , 颜师古注 百金 , 重民之财 , 废而不 为 , 其积土基 , 至今扰存 , 又 《汉书》时引用当不至于更为繁琐 , 此其一 。 况且今本 下遗诏 , 不起 山坟 。 故其时天下大和 , 百性洽足 , 德流 《新书》对 “五饵”进行叙述和总结时不仅各项 目次序 后 嗣 。 ” 有所不同 �文字之间亦有相抵悟处 , 上引 “乐府” 的一 扬雄《长杨赋》� “逮至 圣文 , 随风乘流 , 方垂意于 段文字当属颜师古所云之 “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 ” 至 宁 , 躬服节俭 , 缘衣不敝 , 革不 穿 , 大夏不居 , 木器 的内容 , 然而今本《新书》叙述 “坏其腹 ” 一饵时又有 无文 。 于是后 宫践峨渭而疏珠现 , 却翡翠之饰 , 除雕 “上幸令官助之 , 具假之乐 , 令此其居处乐虞” 云云 , 之巧 , 恶丽靡而 不近 , 斥芬芳而 不御 , 抑止丝 竹妾衍 显相重复 , 此其二 。 联系前面对材料� 的考辨 , 若原 之乐 , 僧闻郑卫幼妙之声 , 是 以 玉衡正而 太阶平也 。 ” 本《新书》确有 “上使乐府幸假之倡乐 ” 的文字 , 则颜 上引 “ 当世香老皆闻见之 ” 、 “逸游之乐绝 ” 、 “郑卫之 师古必然不会再于《汉书 · 礼乐志》注“始置之也 ” 的 倡微矣” 、 “循古节俭” 、 “躬行节俭” 、 “抑止丝竹晏衍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 � � � � 之乐 , 憎闻郑卫幼吵之声 ”云云 , 无不表明 , 文帝时官 方之乐不可能达到今本《新书》所云那样兴盛 。 综合 上述 , 材料同样不能作为汉初有乐府机构的证据 。 除本文加以考辨的上述三条材料之外 , 还有两 则出土文物资料值得重视 。 第一则 , 广州南越王墓出 土了八件铜勾 , 每件都有 “文帝九年乐府工造 ” 的铭 文 �案所云文帝九年乃南越文帝九年 , 当汉武帝元光 六年 , 在 《通鉴》、 《史》、 《汉》所云武帝立乐府之前� , 有学者以此证明武帝立乐府之前汉代就有乐府机构 的存在‘’� ’。 考古工作者也指出 , “勾和同时出土的编 钟 、 编磐 , 器形与战国末至西汉初的同类器相 同 , 由 此推测南越乐府的肄习乐章当系仿自汉廷 ” 〔”’。 然 而 , 既云 “与战国末至西汉初的同类器相同 ” , 何以南 越乐府机构不能远承战国 , 近仿秦代呢�仅有推测是 不够的 , 这涉及到南越国制度渊源的问题 , 需综合多 方面材料方可论定 。 始皇三十四年平南越地 , “秦时 已并天下 , 略定杨越 , 置桂林 、南海 、象郡 , 以滴徙 民 , 与越杂处十三岁 。 ” 〔’目 秦末之乱 , 赵佗 自称南越武 王 , 南越重又分裂出去 。 至汉高帝十一年 , 陆贾使越 , 与汉剖符通使 。 高后五年 , 有司请禁南越关市 , 佗复 称南武帝 , 发兵侵长沙 , 汉 、越绝不通 。 至文帝初 , 陆 贾使越 , 汉 、越复通 。 “然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 , 其 使天子 , 称王朝命如诸侯 。 ”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 汉武帝元鼎中。 元鼎四年 , 南越王上书请内比诸侯 , 汉仅赐南越垂相 吕嘉银印以及内史 、 中尉 、 太傅等 印 , 其它官职则由仍南越国自置 。 此事件说明 , 直到 武帝 中期 , 南越国官制也未能与汉官制完全相同 。 然 而南越王欲内附一事仍引起 了南越国内部 的反对 , 其相 吕嘉乃攻杀王及太后 , 发兵守塞 。 元鼎六年冬 , 路博德 、杨仆讨平南越 , 以为澹耳 、 珠崖等九郡 , 直到 此时 , 南越才正式纳人 中国版图 , 南越 国制度等始 “壹用汉法 ” �� 〕。 可想而知 , 此前南越制度不可能源 于汉制 。 广州南越王墓的发掘 , 实际上为探讨南越制 度之源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材料 。 据考古学者研究 , 南 越国的度量衡制与汉相同 , 但其原因在于秦统一岭 南后将中原制度推行到南越 〔川 �此外 , 南越国的墓葬 形制和随葬器物又大多带有楚文化的成份 〔��� � 这些 事实说明 , 在秦汉之际 , 南越国的制度可能综合了战 国 以来楚 国和秦国而形成 的 , 与汉制关系并不 紧 密 。 这与前文关于春秋时代可能存在乐府机构的论 述也相契合比’。 陈直指出“秦楚之际官名 , 既不因于 秦 , 亦不同于汉 , 大率用楚制俱多 。 名称繁琐 , 朝更夕 变 , 不能据以补秦官 , 亦不能据 以较汉表 , 几乎 自成 为一种系统 。 ” 〔�� 因而 , 南越王墓出土之刻有 “乐府 ” 字样的铜勾 , 也不 能作为汉初设有乐府机构的证 据 。 第二则材料是出土的西汉封泥所提供的。 陈直 《汉封泥考略》一文举例齐地出土百官封泥凡四十八 枚 , 其中有 “齐乐府印” 一枚 。 陈直云 � “昊楚七国之 乱 , 诸王绝灭 , 惟蓄川传九世 , 至永王国除 。 现出封 泥 , 以齐为最多 , 当为蓄川王及兹王时物无疑。 ” 〔川 考 《史记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汉书 · 诸侯王 表》, 西汉齐国有两支 , 一支是高帝庶长子齐悼惠王 刘肥 , 高帝六年初封 , 传至厉王次昌 , 武帝元朔二年 亮 , 无后 , 国除为郡 。 另一支是武帝子齐怀王阂 , 元狩 六年立 , 元封元年王亮 , 无后 , 国除为郡 。 此后 , 不再 有王齐者 。 此封泥 , 陈直考为齐蛇王 �公元前 ��� � 前 ��� 在位 �时物 , 与本文所考西汉初期无乐府官署 不合 。 但我认为此印更可能是齐怀王所有 , 则与武帝 始立乐府之事实全合 。 以上运用 文献学 、 历史学相结合的 , 对 � ��� 年代 以来学术界用来证明汉初设有乐府机构 的文献材料和文物资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 , 本文认 为 , 在没有进一步可靠的材料发现之前 , 班固 《汉书 · 礼乐志》、 《艺文志》、 《两都赋序》所说的汉武帝始 立乐府这一历史事件 , 完全可信 。 三 、汉代的礼乐建设与汉武帝立乐府 上文我们对汉初的 “乐府 ” 材料进行了考辨 , 指 出这些材料并不能证明汉初设有乐府机构 。 那么 , 汉 初官方音乐活动状况如何 、 这些活动又是如何进行 的呢 � 汉初礼乐活动大致有以下几项 � � 高帝元年 , 使乐人 习人之舞 , 名 《巴渝舞》, 有 舞曲四 曲 。 参见《晋书 · 乐志上》、 《后汉书 · 板蛮夷 传》、《艺文类聚》卷四三引《三 巴记》、《华阳 国志 · 巴 志》、《通典 · 乐典五》。 � 高帝二年 , 立黑帝祠 , 悉召故秦祝官 , 复里太 祝 、太 宰 , 如其故仪礼 。 参见《史记 · 封禅书》、《汉书 · 郊祀志上》。 � 高帝四年 , 放周《大武》作《武德舞》。 参见《汉 书 · 礼乐志》、 《宋书 · 乐志一》、《南齐书 · 乐志》。 � 高帝六年 , 更舜《招舞》名 《文始舞》� 作《昭 容 乐》、 《礼容乐》, 《昭 容》主 出《武德舞》, 《礼容》主 出 《文始》、 《五行舞》。 参见《汉书 · 礼 乐志》、《宋书 · 乐 志一》、《隋书 · 音乐志下》。 云南艺术学 院学报 �� � �� � � 高帝六年 , 于长安立贵尤祠 〔川 , 里梁 、晋 、秦 、 荆等地之巫 。 参见《史记 · 封禅书》、《汉书 · 郊祀志 上》。 � 高帝七 年 , 十 月朝会有《上寿曲》。 《通典 · 乐 典七 》“三朝上寿有乐议 ”条 � “《礼记》但有献酬 , 无上 寿文 。 唯《诗 · 稚》云 � ‘武拜稽首 , 天子万寿 。 ’《幽风》 云 � ‘为此春酒 , 以介眉寿。 ’ 虽非灼然明文 , 要是仿佛 其事。 古者诗工皆歌之 , 故 可得 而言也 。 汉兴 , 叔孙通 定礼仪 。 七年 , 长乐宫成 , 诸侯朝 , 礼毕 , 复里法酒 , 侍 坐殿上皆伏 , 以 羊卑次起上寿 。 《汉故事》‘ 上寿《四会 曲》’ , 注 言 ‘但有钟鼓 , 而无歌诗 ’ 。 魏初作《四会》, 有 琴筑 , 但无诗 。 稚乐郎郭琼云 � ‘ 明帝青龙二年 , 以长 笛食举第十二古 《大里酒曲》代 《四会》, 又易古诗名 曰 《羽筋行》, 用为上寿曲 , 施 用最在前 , 《鹿鸣》以 下 十二曲名食举乐 , 而 《四会》之 曲遂废 。 ’ 《汉故事》、 邓 、 吴及琼等食举之曲 , 与时增损 。 张华 《上稚 乐诗 表》云 � ‘魏上寿 、 食举诗及汉氏所施用 , 其文句长短 不 齐 , 皆未合于古稚 。 ’《汉故事》则云 ‘上寿四会 曲 ’ , 华亦言有歌辞 , 其注当是 阔文 。 晋代歌诗 , 傅玄述具 存 。 ” � 高帝八年 , 令天下 立灵星祠 , 制祠灵星舞 。 参 见 《史记 · 封禅书》、 《汉书 · 郊祀志上》、 《后汉书 · 祭祀志下》、 ��通典 · 礼典四》。 � 高帝十二年 , 叔孙通复为太常 , 因秦乐人制 宗庙 乐《嘉至》、 《永至》、 登歌 、 《休成》、 《永安》, 定宗 庙仪法及诸仪法 。 参见《汉书 · 礼乐志》、 《汉书 · 百 官公抑表下》、 《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 传》、《汉 书》卷四三《叔孙通传》。 � 惠帝二年 , 定 《安世乐》。 参见 《汉书 · 礼 乐 志》、《宋书 · 乐志一》〔�� 。 � 惠帝五年 , 于沛设 高帝原庙 , 里歌儿 百二十 人 。 参见《史记 · 高祖本纪》、 《汉兴以 来将相名 臣年 表》、《乐书》、《汉书 · 礼乐志》。 � 文帝十六年 , 用新垣平 , 初起渭阳五帝庙 , 祭 泰一 、 地只 , 立长 门五帝坛 。 参见 《史记 · 封禅书》、 《汉书 · 郊祀志下》、《汉书 · 五行志上》。 � 文 帝依秦《五行》制《四 时舞》。 参见《汉书 · 礼 乐志》、《隋书》卷七五《何妥传》。 景帝元年 , 诏礼官 采《武德》为《昭德舞》, 羊大宗庙 , 定高 、 惠 、 文庙舞 。 参见《汉书 · 景帝纪》、《礼乐志》。 � 景帝元年 , 诏官采 《武德 》为 《昭德舞》, 大宗 庙 , 定高 、 惠、 文庙舞 。 参见《汉书 · 景帝纪》、 《礼乐 志》。 � 景帝中二年 , 诏定王侯笼 、 封 、 之 国 、 葬等礼 仪 , 由大鸿护 、 大行等机构执行 。 参见 《汉书 · 景帝 纪》。 汉高 、 惠 、 文 、 景时代较重要的礼乐活动基本肿 列于上 , 从中可 以看出 , 在乐舞的制作上 , 汉代都是 “虽变其名 , 大抵皆因秦旧事 ” ‘� , ’。 宗庙礼仪因秦乐 人而作 , 房中燕乐〔�� 、诸杂祠祀之设亦承前代而来 。 其中部分乐舞由汉高帝 、 唐山夫人等人亲 自参预制 作 � 而汉初叔孙通两为太常 , 一次定朝会之礼 , 一次 定宗庙礼仪 , 实汉初礼乐建设的始作俑者 。 《汉书 · 礼 乐志》载刘 向云 � “初 , 叔孙通将制定 礼仪 , 见非于 齐鲁之士 , 然卒为汉儒 宗 , 业垂后嗣 , 斯 成法也 。 ” 《汉书》卷三六 《刘 向传》载向上封事云 � “帝尧 、 成王 能贤舜 、 禹 、 周公而 消共工 、管 、 蔡 , 故以 大治 , 荣 华至今 。 孔子与季 、 孟偕仕于鲁 , 李斯与叔孙俱宦于 秦 , 定公 、始 皇贤季 、孟 、 李斯而 消孔子 、 叔孙 , 故以大 乱 , 污辱至今 。 ” 《汉书》卷三六 《刘欲传》载欲移书太常博士 曰 � “汉兴 , 去圣 帝明王遐远 , 仲尼之道又绝 , 法度无所因 袭 。 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 , 天下唯有易 �� , 未有 它书。 ” 向、欲父子誉叔孙 “为汉儒宗 ” , 将其与孔子并论 。 《汉 书 · 礼乐志》云 � “汉兴 , 乐家有制氏 , 以雅乐声律世 世在大乐官 。 ” 因知 , 汉初重大的礼乐活动是在叔孙 通领导之下 , 因秦太乐乐人而完成的。 从前列引文以 及我所作之简单解释 中 , 可以总结出汉初礼乐建设 的两个特点 � 一 、 宗庙礼仪建设 比较完善 , 做到 了礼 乐的互相配合咖卜二 、 在承秦之旧的基础之上 , 增加 了楚声的比重 , 然终显单调 。 其实汉初礼乐建设的缺 陷是显然的 , 前列主要是古代五丰公之一吉礼中的项 目 , 包括嘉礼的局部 , 而军礼 、 凶礼几乎未曾涉及 �� 〕。 这些要等到汉武帝来完成 。 以下 , 我们需要考察 汉武帝一代的礼乐活动 。 � 元光二年 , 武帝初之雍 , 郊见五 � 终武帝世 , 八次亲郊雍 , 三次郊郊泰 。 参见《汉书 · 武帝纪》、《史 记 · 封禅书》、 《史记 · 汉兴以 来将相名 臣年表》、 徐 天麟《西 汉会要》卷九 。 � 元光五年 , 河 间献王 德 来朝献稚 乐八价之 舞 �公孙弘 、 董仲舒以 为音 中正雅 , 立之 大乐官 , 常存 肆之 , 岁时以 备数 , 所谓 “河间荐稚 而罕御 ” 。 参见《汉 书》卷五三《河间献王德传》、 《汉书 · 礼乐志》、《汉书 · 艺文志》、《文心雕龙 · 乐府》。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 � � � 一 �� 一 � 元朔三年 , 武帝立高祠 。 参见 《汉书》卷五一 《枚奉传》。 � 元朔五年 , 武帝诏称 “礼坏 乐崩 ” , 欲兴礼 乐 , 广博士弟子员。 参见《汉书 · 武帝纪》、 《汉书 · 儒林 传》。 � 元朔六年 , 毫人谬忌奏太一方 , 或上 书言三 一方 、解祠之法 。 参见《史记 · 封禅 书》、《汉书 · 郊祀 志》。 �元狩元年 , 作郊祀歌《朝陇首》。 参见《史记 · 封禅书》、 《汉书 · 武帝纪》、 《汉书 · 礼 乐志》、 《乐府 诗集》卷一 。 � 元狩三年 , 作郊祀歌《天马》首章 。 立 乐府 , 朱 买 臣 、 司马相如等以骚体制歌 ,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 尉 , 弦 次初诗以合八音之调 。 始修昆 明池 , 池成 , 使宫 女泛舟池作掉歌 , 杂以鼓吹 。 参见《史记 · 乐书》、《文 心雕龙 · 乐府》、 《资治通鉴 · 汉武帝元狩三年》、 《汉 书 · 礼 乐志》、 《汉 书 · 任幸传 》、 《三辅黄 图 · 池 沼》。 � 元狩五年 , 司马相如卒 , 遗书言封禅 , 此前又 作 《钓竿》诗 , 经李延年整理作为汉鼓吹二十二曲之 一 。 参见《古今注 · 音乐》、《乐府诗集》卷一八 、《通志 · 乐略一》。 � 元鼎二年 , 张粤凿 空西域 , 本年归 国 , 以 中郎 将为大行令 , 带回胡乐《摩诃兜勒》, 李延年 因之作横 吹曲二十八解 , 乘典以 为武乐 , 即所谓古兵法 武乐 也 。 参见《汉书 · 礼乐志》载孔光等罢乐府奏 、《古今 注 · 音乐》、《后汉书 · 班超传》注引《古今乐录》。 � 元鼎四年 , 立后 土祠 汾阴上 , 作郊祀歌 《景 星》。 参见《汉书 · 礼 乐志》、 《乐府诗集》卷一 。 � 元燕五年 , 立泰甘泉 , 帝亲郊见 , 朝 日夕月 , 如家人礼 �作郊祀歌《天地》、《天门》。 参见《史记 · 封 禅书》、 《汉书 · 武帝纪》、 《南齐书 · 礼志上》、 《晋书 · 礼志上》、《汉书 · 礼乐志》。 � 元鼎六年 , 平南越 , 定西 南夷 � 乐府采赵代秦 楚歌谣 , 祷祠太一 、后土 , 始 用乐舞 �议放古巡狩封禅 事 , 武帝朝礼乐建设以 本年后 为最盛 。 参见《汉书 · 武帝纪》、 《汉书 · 礼乐志》、 《汉书 · 艺文志》、 《汉书》 卷五八 《儿宽传》、 《史记 · 乐书》、 《史记 · 封禅书》、 《史记》卷一 � 三《万石 张叔列传》、 《后汉书 · 律历 志 上》、 《宋书 · 乐志一》、 《隋书 · 律历 志上》、 《旧 唐书 · 音乐志一》、《资治通鉴 · 汉武帝元狩三年》。 � 元鼎六年 , 里南越七郡 , 皆加妓吹 , 汉祠甘 泉 、 汾阴有大驾卤薄 , 用黄门前后部鼓吹 、 诸官鼓吹 , 汉鼓吹之仪此时大致确 定 � 挽歌制度 大约确 立于本 年前后 。 参见《古今注 · 音乐》、《晋 中兴书》、 《西京杂 记》卷四 、《晋书 · 典服志》、《乐府诗集》卷一 六 。 � 元鼎六年 , 改汉初 《安世乐》, 作 《安世房 中 歌》。 参见 《汉书 · 礼乐志》、 《史记 · 封禅书》索隐 、 《乐府诗集》卷一 。 � 元封元年 , 武帝封禅泰山 , 衣上黄 , 用 乐 � 广 祭祀 , 多增乐官。 参见《史记 · 封禅书》、《汉书 · 武帝 纪》、《风俗通义 · 声音》。 � 元封二年 , 始 用越巫鸡 卜, 多兴造楼观 � 作郊 祀歌《齐房��� 作明 堂泰山 下 。 参见《史记 · 封禅书》、 《风俗通义 · 怪神》、 《汉书 · 武帝纪》、《三辅黄 图》卷 二 引《汉 旧仪》、《汉书 · 礼乐志》、《乐府诗集》卷一 。 � 元封三年 , 作角抵戏 , 三百里 内皆观 � 令天下 羊祠灵星 � 踢高句丽鼓吹 、 伎人 。 参见 《汉书 · 武帝 纪》、 《史记 · 大 宛列传》、 《盐铁论 · 崇礼》、 《史记 · 封禅书》、《后汉书 · 高句丽传》。 � 元封四年 , 作鼓吹烧歌《上之 回曲》。 参见《宋 书 · 乐志四》、《乐府诗集》卷一六 。 � 元封五年 , 增封泰 山 , 还至甘泉郊泰峙 。 参见 《史记 · 封禅书》、《汉书 · 武帝纪》、《郊祀志下》。 � 太初元年 , 改制 , 以 正 月为岁首 , 色上黄 , 数 用五 , 定官名 , 协音律 �作郊祀歌《帝临》� 东方朔称武 帝设戏车 、作排优 、舞郑女 , 案此即乐府所为 燕乐 。 参 见 《汉书 · 武帝纪》、 《汉书 · 郊祀志赞》、 《汉书 · 礼 乐志》及所载孔光等罢乐府奏 、 《汉书》卷六五 《东方 朔传》。 � 太初四年 , 作郊祀歌 《天马》次章 � 作郊祀歌 《惟泰元》。 参《史记 · 乐书》、《汉 书 · 武帝纪》、《汉书 · 礼乐志》、《史记 · 封禅书》、 《史记 · 天官书》。 � 太始三年 , 作郊祀歌《象载渝》。 参见《汉 书二 武帝纪》、《汉书 · 礼乐志》、《乐府诗集》卷一 。 � 为 “但有钟鼓 ” 的上寿《四会曲》增加郑 、 楚 、 巴 、有匕、 齐鼓 员。 参见《汉书 · 礼 乐志》孔光等罢乐府 奏 、 《通典 · 乐典七 》“三朝上寿有乐议 ” 条 、 《乐府诗 集》卷一三荀勤《晋四厢 乐歌》题解引 ��古今乐录》。 � 李延年作相和歌 四 弦曲之 《李延年四 弦》。 《乐府诗集》卷三� 引《古今乐录》。 武帝时代可考的礼乐事件大致列举如上 , 其中 � � ! ∀ ! ∀ �∀ ∀ � � � � 十 四条与郊祀有 关 , � �两条与雅乐有关 , � �� � � � 六条与鼓 吹 、 横吹 、 挽歌仪制的建立相关 , � � � 四条与宗 庙乐 、燕乐有关 , � 烦�两条与杂祠有关 ��� 〕。 从这一简 云南 艺术学院学报 ��� � � � 一 �� 一 单统计可以看出 � 一 、武帝的礼乐建设涵盖了礼制建 设的各个方面 , 其中又最重视吉礼 , 但与汉初侧重宗 庙乐有所不同 , 其特点是以郊祀 为主 , 同时注重宗庙 乐的改革 , 创制《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是其代表 。 案 《安世房中歌》与 《安世乐》应有所不同 , 《安世房中 歌》从今传十七章的歌辞来看是作为宗庙歌使用的 〔”〕�然据孔光等罢乐府奏所云 , 《安世乐》当属燕射音 乐 。 二 、 鼓吹曲和横吹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 它们本 来或在民间 ��’ , , 或在夷狄 , 经由李延年的改造 , 鼓吹 逐渐用于出行 、 朝会构成嘉礼的内容 , 横吹则成为专 门的武乐用于军礼 。 三 、 将挽歌纳人礼乐仪式 , 是李 延年的创举 , 也是采集民歌人乐的内容之一 , 对此后 千余年间丧葬礼仪的发展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 它代 表了汉武帝时代音乐文化的新变精神 。 上述礼乐建 设均是在汉武帝新设立的乐府机构中进行的 , 那么 , 太乐旧有 的礼乐职能是 否取消了呢 � 回答是否定 的 。 这也可从太常的职责中窥见一班 , 据《史记 · 高 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书 · 百官公卿表下》, 武帝 当 国五十四年中共任用太常 �� 名 , 其 中 巧 名任职期 间被免职 、 除侯或诛死 , 这 巧 名中又有 �� 名因祠祀 所致 � 元朔三年 , 太常琴侯孔减以南陵桥坏 , 衣冠车不 得度 国除 。 元狩四年 , 太常绳侯周平 坐不缮园陵免国除 。 元狩五年 , 太常戚侯季信成坐纵垂相侵神 道濡 不敬 国除 。 元狩六 年 , 太常俞侯来贪庙 栖牲不 如 令嗣 国 除 。 元鼎二年 , 太常广阿侯
/
本文档为【孙尚勇《乐府建置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