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自然辩证法考题

自然辩证法考题

2012-01-04 4页 doc 63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7088

暂无简介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题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学科性质。 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⑵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⑶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
自然辩证法考题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学科性质。 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⑵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⑶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意义。 基本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①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②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③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⑦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⑧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特征: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意义: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④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基本内涵。 自然科学基础:20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地发生在宇观、宏观、微观三大层次上,使整个自然科学形成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整体。概要说来,由相对论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高速及宇观领域的;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微观领域的;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宏观领域的。它们分别从宇观、宏观、微观三个层次上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①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②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自然科学进入到人类日常感性经验以外的微观世界;③分子生物学表明所有生物和病毒都有着共同的遗传物质——核酸,而核酸也有共同的核苷酸链的分子结构和基本相同的遗传机制;④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世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基本内涵:揭示了①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②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③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的思想。 四、现代生态自然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供了那些科学结论。 ⑴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科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由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还要通过负反馈来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②人类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⑵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陈昌笃认为生态科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能流物复”“相生相克”“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⑶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五、结合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谈我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开放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列入了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①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②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发展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投入。③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④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⑤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步伐。⑥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也就是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一问。应该从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等方面来探讨。科学的涵义: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论述:①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的本质属性:①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可检验性:科学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收实验的检验;③系统性:科学知识是一种有结构的体系,科学力求全面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这一点虽不能完全做到,但必须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要求;④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知识主体所理解,接收不同知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和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这也是科学真理获得社会承认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的、更深刻的哲学概括。 七、科学问题的作用及科研选题的原则。 科学问题的作用: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选题原则:选题是在发现科学问题之后进行的,要以对科学问题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前提。①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②科学性原则:选题一定要考虑当前的知识背景,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③可行性原则: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④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要求因素,考虑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发展。 八、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几种科学方法的异同。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一般来说,只要前提为真,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的联系,则演绎结论就是一种确实性认识,但是由于演绎是从一般认识个别的思维运动,其前提是对个别事物共性和本质的判断,它本身不能揭示共性和个性的对立,因此,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性的多方面的属性。所以,孤立的演绎本身仍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也不能正确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归纳的局限性在于归纳的对象总有限,无法穷尽一切事物,所得结论不是必然的,总带有偶然性,它总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无法揭示事物更深刻的本质和规律。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它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它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不同与演绎的方法从一般推导到个别,也不同于归纳方法从个别推导到一般,是从特定的对象或领域推导到另一特定对象或领域的方法。因此归纳和演绎无能为力的地方,类比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效能。但是类比推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其得到的结论也是或然的,并非必然的。这是因为对象之间不仅具有相同性,而且具有差异性。 归纳和演绎存在一种辨证关系,即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从归纳结束的地方开始的,作为演绎的出发点的一般原理来源于经验归纳的结果。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归纳本身离不开演绎的指导,归纳经验材料的指导思想往往就是演绎的成果。演绎和归纳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九、简述思想模型及其作用 ⑴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通过建构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就是思想模型方法。这种方法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科学假说的猜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物出发,在思想中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蓝图就是思想模型。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相似物猜想出来的,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机制的表述;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对象的“模型”。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是通过建构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的,这就是思想模型方法的实质。⑵思想模型的作用:①通过思想模型,猜想找到了大方向而不会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②通过思想模型,对相关经验定律进行解释的因果机制得到表述;③通过模型的修改、完善或更替,对因果机制的认识不断精确、深化和扩展。 十、什么是检验蕴涵?对科学理论的检验为什么要借助于检验蕴涵? ⑴单称陈述可以直接与经验比较,而全称陈述无法直接与某个经验进行比较。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条件,从这个全称陈述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检验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陈述进行检验。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陈述,是蕴涵在那个全称陈述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条件和相应的单称陈述叫做检验蕴涵。显然,检验蕴涵与条件相关,其前提是全称陈述。⑵科学理论的检验要借助于检验蕴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那个检验蕴涵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一般来说,在没有不利于理论命题的证据的情况下,与检验蕴涵相符的观察证据越多,种类越多,以及检验蕴涵的精确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增加理论被确证的程度;②如果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不一致,我们就说那个全称命题被否证了。但是,我们不能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说某个理论被证实或者被推翻了。③如果关于同一问题存在着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已有的证据不足以决定这两个理论的孰是孰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相应的观察或者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涵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理论、接受哪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 十一、如何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灵感在心理学中不过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灵感和直觉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是具有偶尔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个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顿悟是在科学研究中运用非渐近思维方式时出现的,直觉是在探索过程中径情直遂的顿悟;灵感是思路受阻后的顿悟。直觉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灵感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想象力是人的一种意识,一般没有什么目的和根据,是漫无目的的,但是,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是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所必须具有的,渗透于创新思维的各个领域。 十二、对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科学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作出评价,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也被人称之为理性检验。不考虑评价者的个性、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科学理论评价主要包括:①相容性评价: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②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评价一个理论是否自洽是一个逻辑问题,不需要借助直接的实验;③简单性评价: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这是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要求,而不是指科学理论内容的简单性。 十三、试举例说明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请参考155——162页) 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这是由于假说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性的猜测,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无法通过经验直接验证。因此,需要由假说逻辑地推演出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然后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 ⑴对应规则与检验蕴涵:语言中最基本的是术语。有的是观察术语,有的是理论术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使它们之间相互对应起来,这种操作就是对应规则。对应规则有两个任务:第一,给理论术语下定义;第二,规定把理论应用于观察的实验程序。我们可以根据一定条件,从这个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的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验证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陈述进行检验。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涵在那个全称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涵。 ⑵确证:如果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那个检验蕴涵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认;如果二者不一致,我们就说那个全称命题被否证了。但是,我们不能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说某个理论被证实或者推翻了。 ⑶否证:指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不一样的情况,从逻辑上看,确证决定不了理论的最终命运,而否证却可以决定理论的最终命运。否证是从反面检验科学理论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从反面论证和表达某些理论命题的方式。 ⑷判决性检验:对于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相应的观察或者实验,来看检验成果与哪一个检验蕴涵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理论、接受哪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判决性检验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不会最终决定两个竞争的理论孰是孰非,但是却可以支持其中一个理论而不利于另外一个理论。 十四、试比较科学理论的累积发展模式与否证发展模式。 ⑴累积式发展观: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经验累积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并且由于观察和实验技巧的改进而对事实的了解更加精确和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的发展就是真命题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从累积的发展观点看,科学理论发展的过程是:经验—理论—经验。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就是理论的不断应用、调整和修改的过程。 ⑵否证式发展观: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开始是发现问题,然后为了回答问题提出猜想,并根据猜想演绎出一系列的预见,再根据这些预见设计观察和实验方案,通过经验与预见的比较检验猜想,然后根据经验检验的结果来调整理论或假说。因而科学理论的否证发展实际上是:问题—猜想—伪证—新的问题。换言之,科学认识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谬误中向前发展的。可以表示为:问题—试探性理论—排出错误—新的问题。这一模式强调了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革命的过程。 比较:累积式发展观认为“可证实性”是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否证式发展观则是从科学知识的“可否证性”或者“可检验性”来看待科学理论的发展的。可证实性指的是从肯定的方面认识科学知识的性质,而可否证性是从否定的方面认识科学知识的性质。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却是相互补充的。科学的进步不仅有不断归纳、证实、积累的过程,而且还有不断否证、不断批判旧理论、大胆猜测新理论的过程。证实一个科学理论不可能,彻底否证一个科学理论也是不可能的。否证主义模式并不完全否定确证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科学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可否证度是科学理论潜在的进步标准,确证度是科学理论的实际进步标准。累积模式更加注重追求真理的证明或者可能的真理,否证模式更强调科学的成长。 十五、科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逻辑条件。科学理论是用数量上尽可能少的、逻辑上互补相关的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第二,经验条件。科学理论必须反映“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遇见以后发生的事实”。 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在不考虑评价者的个性、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十六、比较科学与技术的异同 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范畴,但是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他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的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依据,利用已知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依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更好的产品。 十七、简要分析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的基本要素。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就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一般而言,科学建制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①价值观念:就是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在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依存制度规范。科学社会建制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一般关于科学的社会目标和功能的理论中,特别集中体现在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上。在现代,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主导意识;②行为规范:是制度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具有其社会成员直接面对的特殊规范系统,反映出对于成员行为的制约性。行为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③组织系统:是社会建制的实体部分,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这一系统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和组织成员。科学社会建制的承担者是科研组织,有学术带头人、从事研究活动的科学家和其他相关人员。④物质支撑:是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可以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性物质保障两类,前者例如科学家在技术研究中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后者如物理科学家玻尔把太极图作为自己思想的表征。象征性体现组织的存在价值和终极目标,是物化的价值观念,能与实体性物质互动互补发挥作用。 十八、依据当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论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⑴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①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②“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 ⑵科学技术社会化 ①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②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⑶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①高技术成为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②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 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是:①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②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③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和稳定支持基础研究;④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⑤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⑥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⑦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十九、如何理解科技进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⑴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其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信息技术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企业管理经营中逐渐渗透并发挥重大作用。⑵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农业。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①要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结合科学发展观,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并使之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②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的研究和开发;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 二十、试论述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建设中的功能。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它们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以科学技术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使文明从初级向高级进化的强大动力。⑴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①推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的进步;②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包括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丰富和改善日常生活,促进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③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⑵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①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和技能形态的精神产品本身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科学技术是推动精神文明发展的力量;③科技进步是精神文明进步的反映。⑶科学技术与政治文明:①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建立高效、透明、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②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拓宽并完善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③消除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国家政治稳定;④充分发展当代科学技术,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奠定物质基础;⑤加大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力度,提高全体人民的政治文化素质。
/
本文档为【自然辩证法考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