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2012-01-04 7页 pdf 2M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2114

暂无简介

举报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2007年 3月 第 9卷第 2期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Mar. 2007Vo l� 9 No . 2 � � � � � �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王 � 立1 ,隋正光2 ( 1 大连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 辽宁 大连 116622; 2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 摘 � 要 ] 古龙武侠小说力图对传统复仇模式进行借鉴的同时 ,...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2007年 3月 第 9卷第 2期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Mar. 2007Vo l� 9 No . 2 � � � � � �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王 � 立1 ,隋正光2 ( 1 大连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 辽宁 大连 116622; 2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 摘 � 要 ] 古龙武侠小说力图对传统复仇模式进行借鉴的同时 , 又有所突破 , 从而不仅在审 美上给人以新鲜之感 , 而且思想上能给人以启迪和升华 , 主要表现在 : ( 1) 传统叙事文学中友情 服务于复仇 , 古龙小说则注重表现仇人之间的友情 ; ( 2)传统文学多写� 女性勾引不成则诬陷� , 古龙写出了女性的报复来自于真爱 , 以及� 育仇人之子使相残以报复� 等模式 ; ( 3 )借鉴金庸 , 古 龙对传统� 儿子长大后复仇� 模式也有超越 ; ( 4) 在中外相关母题滋哺下, 古龙小说较自觉地将 � 忍辱复仇�模式回归到侠文学 , 如� 恋酒色惑乱仇敌耳目� 、� 忍辱为仇敌亲信伺机报仇� 、� 自辱 以激发复仇信念�等。古龙武侠小说创作 , 对传统复仇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多重超越。 [ 关键词 ] 古龙 ; 武侠小说; 台湾文学 ; 主题学 [ 中图分类号 ] I 24. 8 � [文献标识码 ] A � [ 文章编号 ] 16 71� 511 X ( 200 7) 02�0 120� 06 [收稿日期] 2006- 10- 18 [基金项目]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古代侠义文学传统与民族精神研究�( L 05CYY01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立( 1953- ) ,男,辽宁锦州市人,文学博士,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 �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 形成了 它种种稳定化的叙事模式。其中� 复仇模式� 是被新派武 侠小说广泛运用的一种。因为这种模式是具体的来源于 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承传和积淀 , 所以虽则模式沿袭会造 成熟悉此道的读者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 但借用之无疑会 在自觉不自觉间通过集体无意识与读者互动共鸣。古龙 武侠小说则踵武金庸, 力图在对传统复仇模式进行借鉴的 同时 , 又有所突破, 从而不仅在审美上给人以新鲜之感 , 而且思想上能给人以启迪和升华。从古龙武侠小说复仇 模式对传统复仇主题继承与超越角度 , 探讨其反文化、反 传统思想 , 揭示其人性启迪意义与文化反思价值, 是很有 意义的。 一、� 友情与仇怨�模式 传统的两极对立思维 , 决定了传统叙事文学中友情与 仇怨这两股绳只能借助友情服务于复仇( 如助友雪仇、代 友雪仇、结友雪仇等 )这种母题才能纽结在一起。我们可 以看到传统文学是如此青睐这一母题: 从《刺客列传》中 先秦刺客为主 (恩遇之友 ) 报仇到汉代游侠借友报仇, 以 及唐宋传奇, 至《三国演义》、《水浒传》, 明清笔记小说 , 友 情服务于仇怨的母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绎, 乐此不疲而又未 免因缺少新鲜血液而显得机械和老套[ 1 ] 。 进入 20 世纪之后旧派武侠文学的出现 , 给这友情与 仇怨模式带来了一丝新的血液。而 1960 年代后, 新派武 侠小说的代表 � � � 古龙的武侠小说对这一模式尤以独特 和深刻的笔触延及人类心灵的深处, 用人性之笔为� 友情 与仇怨�模式注入新的生命。 古龙小说《英雄无泪》写朱孟是北面道上四十路绿林 好汉中势力最大的� 中州雄狮堂� 堂主, 因未参加司马超 群的盟约而与之结仇。他只身闯入司马超群的地盘长安 , 挥笔留书以示蔑视, 然而他没有想到 , 当他与卓东来相对 而站时 , 卓东来的人马已快马加鞭要血洗� 中州雄狮堂� 了。鲜血点燃了他的仇恨 , 他毅然率领仅有的八十三名兄 弟奔赴长安 , 寻司马超群及卓东来复仇 , 而此时的司马超 群已幡然醒悟, 摆脱了卓东来的控制。当司马超群站在他 面前, 他并不因司马超群的落魄而轻视、辱骂他, 趁机将 他杀死 , 而是极为欣赏司马超群的虽落魄却仍有傲骨, 敢 于好汉做事一人当的豪情 , 他忍不住同情、安慰他, 甚至 化干戈为玉帛, 与他成为死生契友。在这里人性与真情的 光辉掩没了千百年来� 有仇不报非君子� 的伦理召唤, 传 统文学中依靠复仇的坚决 , 表现人物壮美的习惯在此被打 破 , 因侠义互感而� 有仇不报�更能凸显人性的庄严崇高。 《七种武器》之四《多情环》中主人公萧少英是双环门 掌门人的得意弟子, 为报双环门灭门之仇, 他靠自己超人 意志和胆略混入天香堂 , 并取得了堂主葛亭香信任 , 凭借 这种地位他终于摧毁了天香堂 , 迫使葛亭香自杀 , 为师门 和爱妻报了仇, 但感人至深的却是他与葛亭香之间竟因互 相了解而顿生情谊, 这种不共戴天仇敌间的友情 , 在感情 造成的强烈冲击中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深沉动人, 也使故 事充满了人情味 , 从而更加撼人心旌。 人格与真情的力量战胜了复仇的欲望, 侠不再是杀人 如麻的复仇机器 , 而是心有千千结的有机个体。《史记 � 赵世家》写屠岸贾对可能漏网的赵氏婴儿必要斩草除根。 而在金庸《雪山飞狐》写当年李自成四大卫士本情同手 足 , 却因误会结怨 , 遗续百年, 集中到胡一刀、苗人凤身 上。身负世仇的两位英雄一晤面交手 , 就迅即侠义互感, 惺惺相惜。比武前夕胡一刀竟一夜累死五匹马 , 赶到三百 里外杀了苗的仇人商剑鸣; 而苗人凤也慨然许诺胡一旦失 手, 要像亲儿子般照顾他的儿子, 友情在英雄眼里重于清 理世仇, 胡一刀当面叮嘱苗: � 你若杀了我 , 这孩子日后必 定找你报仇, 你好好照顾他吧。� 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与 相知 ? 哪里有丝毫� 斩草除根� 的阴暗影子, 只有充溢着 豪侠之间的渴慕挚情, 友情与仇怨的份量和位置, 在侠的 深心中明显发生了扭转。 古龙对金庸这种超越传统的� 友情与仇怨�观念可谓 激赏非常 , 小说《楚流香传奇 � 血海飘香》不避相犯 , 出现 了与上如出一辙的情节 : 丐帮帮主任慈与日本武士天枫十 四郎比武中, 天枫十四郎败北 , 惨死前他把儿子南宫灵托 付给他, 任慈允诺, 细心将遗孤抚养大 , 如同己出。虽后 来任慈终被南宫灵害死 , 但若不至此更无以彰显豪侠相惜 之谊高于一切, 包括仇怨乃至生命。当然故事不免掺杂 � 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的思想。 可以看出, 古龙小说中 , 服务于复仇的友情显然没有 化干戈为玉帛的仇人之间友情更有市场, 这种改变一方面 显示了古龙对复杂人性的理解、真实表现与关注, 友并非 固定永远是情投意合之友, 仇也未必一生始终为势不两立 之仇 , 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的审美再现; 另一方面, 仇 与友作为两个对立的极端, 它们之间的情感冲突必将是激 烈而富有戏剧性的 , 古龙对这一典型的青睐, 又同时是基 于艺术真实的表现。此外, 就是古龙以此� 友情 � � � 复仇� 冲突解决的叙事, 试图建构并倡扬一种较之传统意义上无 以复加的复仇伦理之上的, 具有更高意义的范畴 � � � 侠义 伦理。 关于友情与仇怨模式 , 古龙除了在以上几篇写出了化 仇为友之外, 还尝试着写出了不肯轻易出手帮助朋友的 , 如《陆小凤》中的西门吹雪与陆小凤 ; 面对朋友的伤害 , 有 仇不报的 , 如《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李寻欢与龙啸云等 等, 都超越了传统友情与仇怨模式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 , 把表现个体情感与人格价值看作是比延顺前辈伦理惯性 更值得去做的事。于是 , 旧有的复仇至上得到了挑战和冲 击, 而侠义至情得以丰富, 大侠的人性深度和人格价值得 以昭示和高扬。 二、� 爱情与仇怨�模式 爱与恨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 爱与恨的交错最能绽放 出异样瑰丽的光彩 , 吸引着作者和读者去创作去感悟。 古龙的武侠小说对这一模式的精彩演绎突出表现在 � 爱恋不成则仇恨�和� 仇家子女相爱�两个母题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一个惯常母题就是� 女性勾引不 成则诬害� 。六朝时《殷芸小说》卷八称: � 武子 ( 王季 )左 右人 , 尝于阁中就婢取济衣服, 婢欲奸之, 其人云: �不 敢。� 婢云: �若不从 , 我当大呼。� 其人终不从, 婢乃呼曰 : �某甲欲奸我! � 济令杀之。�类似君子小人之争, 情欲未获 满足的侍婢诬陷得逞, 拒绝诱惑者则偏因高尚而冤死。而 对这一母题关注尤多的明清时期, 从《水浒传》写潘金莲 构陷小叔武松 , 到《东周列国志》写骊姬巧杀太子申 , 乃至 明清的公案、世情小说 , 母题在一个普遍性的世界文学背 景下频繁反复地出现 , 显示出强韧的生命力[ 2 ]312- 322。古龙 的武侠小说同样饶有兴趣地继续演绎着这一母题, 但难得 的是他又翻空出奇, 有所不同。 首先 , � 女性勾引不成则诬陷�中的� 勾引�两字表现了 世人对勾引者的鄙薄态度。在传统文学中 , 勾引者往往为 居于弱势群体的女性 , 她们或为满足一己情欲 , 或为达到 某种政治目的, 而故意进行陷害, 都体现了一种对于女性 � 人性恶�的揭露和性别谴责倾向。而古龙小说中情况并 非如此。小说《绝代双骄》写移华宫女婢花月奴与天下第 一美男子在私奔途中被人劫杀, 临死之际产下了双生子。 移华宫两宫主因为最终爱江枫而不得, 爱极生恨 , 设毒计 分头抚育两子 , 企图让两子长大后互相残杀以解心头之 恨。两宫主的复仇方法虽未免狠毒 , 但无可否认两宫主对 江枫的爱毕竟刻骨铭心, 不是简单地为了一时情欲或别的 什么目的, 而就是一种真真切切的爱 , 然而你爱的人不爱 你 , 悲剧上演遂不可避免。而在《浪子风流》中, 白凤公主 得知心上人另有新欢 , 负心于己 , 一气之下竟自毁容貌, 然后把仇恨种子种在� 儿子� 傅红雪心中, 要他杀� 父� 报 仇。这里白凤公主对心上人的爱, 似乎又难于用� 勾引不 成则诬害� 模式来涵盖。不择手段的报复与痛恨竟真切无 疑地来自于刻骨铭心的真爱, 这一现代化了的更为复杂的 爱恨情仇, 如果以传统表现模式来揣测 , 又有谁能解通读 懂 ! 其次 , 古龙武侠小说对� 勾引不成则诬陷�母题的另一 突破表现在 : 复仇女性的� 恨� 绝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 � 诬害� 的层面上。女主人公为了这由爱生来的恨, 复仇 实施可谓苦心孤诣。《剑花烟雨江南》写小雷为使恋人纤 纤逃过九幽一窝蜂的劫难而使其离开自己时, 谎称另有所 爱 , 不明真相的纤纤爱极生恨 , 为报复小雷的负心绝情, 先是与金川虚情假意 , 后来又答应嫁给侯爷对小雷进行报 复。然而这种以牺牲自己的幸福对� 负心人� 进行报复的 方式, 恐怕只对心里还爱你的人才会起作用, 那么这个人 到底是� 爱人� 还是� 仇人� , 可真正难以说清。同样属于 操纵婚恋以报情仇而做得更为过火的要算是《多情剑客无 情剑》中的林仙儿了。林仙儿自有绝代风采, 钟情于李寻 欢后几次自荐枕席, 媚惑未遂便怀恨在心, 发誓自己得不 到他就要毁了他。中国人的� 宁毁勿予� 的国民劣根性再 次发挥作用了。为报复李寻欢 , 林仙儿不惜牺牲了自己的 人格与尊严, 或许她应该明白, 真正爱一个人是要让他 ( 她)幸福, 而不是占有他( 她) ! 上述几例 , 至少出现了� 育仇人之子使相残以报复�、 � 育子杀父以报复�、� 操纵婚恋以报复�、� 毁容伺机以报 复�等叙事模式 , 均体现了女性作为复仇主体时的衔恨深 切 , 不择手段。《礼记》中有� 父之仇 , 不共戴天� , � 兄弟之 仇 , 不反(返 )兵� 的规定 , 为血亲复仇的竭尽全力不择手 段 , 已被儒家为主流文化的古代中原人称道、颂扬了两千 多年。而在古龙的武侠小说里 , 爱恨情仇的交错对个体的 左右至少不亚于血亲复仇。� 勾引不成则诬害� 母题在古 121第 2期 王 � 立,等 �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龙武侠小说里已转变成� 爱恋不成则仇恨� , 这种看似不 经意的转变, 却是意义非凡的跳跃, 在一定意义上是重视 个体体验 , 超越传统伦理框架对人性束缚的一大进步 , 而 对这种进步表现得更为突出的则是在� 仇家子女相爱� 母 题结构中。 � 仇家子女相爱� , 在传统文学中基本上算是一个� 缺 项� (基于《春秋公羊传》定公四年� 复仇不除害�即不延及 子弟亲属的原则, 以及正邪华夷之辨, 小说中表现有些忠 良子、汉将娶奸臣之女, 番邦敌国的公主女将为妻妾, 当 不在此例 )。武侠小说却填补了这一空白 , 从旧派武侠小 说顾明道的《荒江女侠》、王度庐《鹤惊昆仑》到新派的《萍 踪侠影》、《碧血剑》都或多或少关注了� 仇家子女相爱�这 一母题, 而古龙于此下力最大。 《湘妃剑》写金剑侠仇絮 , 练成绝技假扮书生报父仇 , 却得到仇人之女毛文祺的爱恋 , 而仇絮却偏不为情所牵 制, 暗中复仇不止, 并且也没有为毛文祺的自暴自弃而怜 悯, 仍与毛的师姐相爱了。毛文祺毁容自伤的悲剧不仅在 于单恋, 而根源于其姑姑毛冰 , 她被兄长使美人计去接近 仇敌 , 却动了真情怀孕 , 但仍履行使命暗算了仇敌。毛冰 生下来的儿子就是仇絮 , 事实上仇絮是在向舅舅复仇 , 仇 絮的表妹毛文祺不过是家族内世仇的牺牲品。作品严肃 地提出了这一困惑 : 为什么上一辈的仇怨 , 非要下一辈牺 牲幸福去承领 ? 《剑上光华》则写主人公将情与仇双双放弃 , 飘然出 走。说是桑南浦偶救杀父仇人的妻女 , 与仇人之女互生情 愫, 但确切得知父死真相后, 仍大义援救仇人子女, 最后 在心上人再三恳求下放过仇人, 弃爱远去。因为爱, 消减 了个体雪怨的嗜血冲动, 但仇未报, 爱心亦死, 终究做不 到与仇家之女结为伉俪。不像《剑客行》中的展白, 报父 仇过程中竟得五位美貌侠女垂青 , 全是仇家之女, 他索性 先复仇再结缘 , 胜利凯旋而又挟女而归。而《月异星邪》 中卓长卿、温瑾这一对仇人子女最终幸福地走在了一起 , 因为惟一知道温瑾是卓长卿杀父仇人亲生女的云中程, 希 望� 永远不会再有人伤害她们的幸福了� , 而将永远隐藏 这个秘密。《楚留香传奇》第四部《蝙蝠传奇》中, 仇人子 女左明珠和薛斌相爱, 为了克服来自家族的巨大阻碍 , 这 对情侣竟然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罗蜜欧与朱丽叶那样玩起 了诈死复活把戏, 左明珠为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竟然可 以装出连父亲都不认识。 个性要求同伦理规定的矛盾从来没有如此激烈的冲 撞, � 仇家子女相爱� 母题提出了在个体情感与群体使命 的对立中 , 爱情这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更为珍贵, 为了理 念中的仇怨牺牲青年男女终身的幸福是不对的。母题向 传统的复仇高于一切原则 , 提出了不容忽视的疑问和挑 战。 三、� 儿子长大后复仇�模式 血亲复仇是正史传记所记载最常见的类型 , 而在血亲 复仇中, 为父报仇最重要也最普遍。《春秋公羊传》定公 四年有言: �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西晋皇甫谧也说: � 父母 之仇, 不与共天地, 盖男子之所为也。�可见在传统伦理的 折射下 , 让受害者亲生儿子承领复仇使命, 被认为是最佳 人选。《史记� 赵世家》写赵氏孤儿、干宝《搜神记》写赤 比 , 至唐此类故事模式定型化 , 像吴承恩《西游记》中唐僧 幼年为� 江流儿� 故事即本自温庭筠《乾巽子》等。从中可 以看出 , � 儿子长大后复仇�模式至少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孝子长大后一旦知道真相 , 为亲复仇便升腾为 之生存的最终使命, 仇恨便占据个体的全部灵魂 , 复仇意 志之坚决, 纵仇家对其有恩亦不动摇。就好像明人《白罗 衫》一剧中写继父把徐继祖 (苏云之子 ) 恩同己子一般抚 养 , 徐继祖知情后仍没有放过夺母害父的仇凶 (继父 )。 而在古龙武侠小说中 , 就出现了对这种执著复仇正义性的 质疑。《楚流香传奇 � 血海飘香》中 , 日本武士天枫十四 郎在与丐帮帮主任慈的比武对决中败北而死, 惨死前他把 自己的儿子南宫灵托付给任慈。任慈不但答应 , 而且细心 抚养。南宫灵后来恩将仇报 , 害死了任慈。在传统文学 中 , 南宫灵的做法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仇父报, 但古龙却将 南宫灵设计成为一个忘恩夺权的贼子形象。人物形象的 本质改变说明作者审美心态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月异星 邪》中作者对此有进一步思考。当女主人公温瑾以为把自 己抚养长大且疼爱有加的温如玉就是自己杀父杀母仇人 , 要与卓长卿合力复仇时, 作者借一女婢之口发出这样的疑 问 : � 生育之苦, 固是为人子女者必报之恩, 但养育之恩, 难道就不是大恩么 , 难道就可以不报么 ?� 卓长卿也不停 地反思 : � 我既应该让她报父母之仇, 却也应该让她报养 育之恩呀! � � 恩�与� 仇�孰轻孰重? 血缘对复仇主体意志 的决定作用终于开始动摇, 真情也可以与血缘相抗衡了。 这可以说是传统文学中不曾有过的情况。 这一情节又很自然地促使我们联想起金庸《射雕英雄 传》中杨康出手援救完颜鸿烈的一节 (第十六回� 九阴真 经� ) , 继父之于养子的多年恩同己出的情分真切而自然 的表露 : � 两人十八年来父慈子孝 , 亲爱无比, 这时同处斗 室之中 , 忽然想到相互间确有血恨深仇���杨康此时若 要报仇 , 即可便可得手 , 但恩养之情为它全面考虑后果留 下了回旋余地: � ��但怎么下得了手 ? 那杨铁心虽是我 的生父 , 但他给过我什么好处? 妈妈平时待父王也很不 错 , 我若此时杀他, 妈妈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喜欢。再说, 难道我真的就此不做王子 , 和郭靖一般的流落草寇么? ��� 可见古龙对� 儿子长大后复仇� 模式的这一超越, 未 尝没借鉴金庸, 抑或对金庸小说人性表现的有意承续, 但 这丝毫不影响古龙作品自身特色, 正如金庸所说 : � 西洋 戏剧的研究者分析, 戏剧与小说的情节 , 基本上只有三十 六种。也可以说, 人生的戏剧很难越得出这三十六种变 型。然而过去已有千千万万种戏剧与小说写了出来 , 今后 仍会有千千万万种新的戏剧上演 , 有千千万万种小说发 表。人们并不会因情节的重复而感到厌倦。因为戏剧与 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并不相同。当然 , 作者表现的方式和手 法也各有不同。� [ 3 ] 并且, 如果说杨康对恩养之恩的表现尚 122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9卷 123第 2期 王 � 立,等 �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124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9卷 想提高读者的兴趣 , 也得变。� [ 9 ]1他又在《风铃中的刀声》 序中说: � 作为一个作家, 总是觉得自己像一条茧中的蛹 , 总是想要求一种突破。� [ 10]1古龙先生实现这种反传统突破 的着眼点和关键所在就是让� 人性� 真正介入武侠小说。 古龙对于人性的关注应该说与他所受教育是分不开的, 古 龙虽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少 , 却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 较大。大学就读于外文系的古龙读过大量西方存在主义 大师的哲学著作, 其思想观念倾向于� 生命哲学�。他对 个体人性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 : � 人性并不仅是愤怒、仇 恨、悲哀、恐惧, 其中也包括了爱和友情, 慷慨与侠义, 幽 默与同情。�他认为优秀的武侠小说应� 多写些光明 , 少写 些黑暗, 多写些人性 , 少写些流血� [ 9] 1。古龙说到, 也努力 做到了, 他以求新求变的自觉理念和汪洋恣肆的笔姿成为 � 武林�中可堪与金庸比肩的一代宗师。复杂而深刻的人 性展示, 让古龙武侠小说不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比武场 地, 而更是刻意求新的审美平台。这 , 让古龙武侠小说的 复仇叙事确有与众不同之点 , 也是古龙对于人类文学审美 营构的历史贡献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 1 ] 王立� 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 M ]� 长春 : 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 , 1998� [ 2 ] 王立� 女性弱点与古代小说引诱不成反诬母题 [ M ] �宗教 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01� [ 3 ] 金庸� 韦小宝这小家伙 [ J ]� 明报月刊 , 1981 ( 10 ) , 收入绝 品� 台北: 远流出版事业公司 , 1986� [ 4 ] 王立 : 武侠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超越 [ M ] �台湾东 吴大学� 纵横武林 � � � 中国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 台北: 学生书局 , 1998� [ 5 ] 佛本生故事选 � 乌鸦本生 [ M ]� 郭良鋆, 黄宝生 译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1� [ 6 ] 补哩那婆罗多� 五卷书[ M ]� 季羡林 译 ,北京 : 人民文学出 版社 , 1981� [ 7 ]一千零一夜: 第二册 [ M ] � 纳训 译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2� [ 8 ] 袁良骏� 武侠小说指掌图 [ M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 2003� [ 9 ] 古龙� 说说武侠小说 [ M ] �欢乐英雄 . 广东 : 珠海出版社 , 1995� [ 10 ]古龙� 风铃 � 马蹄 � 刀 [ M ] �风铃中的刀声� 广东 : 珠海 出版社, 1997� (上接第 119 页 ) [ 参 考 文 献 ] [ 1 ] 傅承洲�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 J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 2002 ( 4)� [ 2 ] 傅承洲� 明代话本小说的勃兴及其原因 [ J ]� 中国文学研 究, 1996( 1 )� [ 3 ] 傅承洲� 文人话本与吴越文化 [ J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05 ( 4)� [ 4 ] 王利器�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 M ]� 上海 : 上海 古籍出版社 , 1981� [ 5 ]丁锡根�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 C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 社 , 1996� [ 6 ]欧阳代发� 话本小说史 [ M ]� 武汉: 武汉出版社 , 1994� [ 7 ]冯梦龙� 冯梦龙全集 [ M ]�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 1993� [ 8 ]自怡轩主人� 娱目醒心编序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8� [ 9 ]郑振铎� 明清二代的平话集 [ C ] �中国文学研究�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0� 125第 2期 王 � 立,等 � 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 for t he w ords of a song . T her efore it is different from jiequ w hich was composed as the end of a cert ain tune. ( 16) New reflections on music officers of theatre in the Tang Dynasty Z UO H an�lin � � 87 � The music officers consisted of top off icers of theatr es. Some of them w ere senio r manager s assumed by eunuchs w ho did no t have to understand music. The low er officer s w ere assumed by junio r musica l officers who w ere no t eunuchs but should have quite high music talent and w ere engaged in specific music w ork. ( 17) The generating process of Chinese music and the feeling modes of subject SH EN Ya�dan � � 90 � The gener ating o f music can be div ided into three stag es: tune, sound st ructur e and people� s feeling o f the wo rld by music. The feeling o f music is reflected in people� s feeling of the harmonious movement o f the wo rld and people� s feeling of the pas� sage of time and life. Generally speaking , w estern music is generated fr om the feeling o f the harmonious movement of the w or ld while Chinese mus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eeling o f the passage of t ime and life. ( 18) Reflections on Dance Composition the earliest writing on dancing in China CH AN G Bei � � 94 � The Dance Composition by Fu Y i of the Eastern H an Dynast y is the ear liest w rit ing on dancing in China. With det ailed de� script ion and vivid images it interprets the function of the art o f dancing, depicting the popular dance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recording the look o f national dancing of that per iod. This com position marks the H an people� s analy sis of the funct ion and form o f dancing, which indicates t hat dancing r id o f po litical and religious contr ol and became independent. ( 19) An aesthetic review of Journey to the West YAN G Yang � � 97 � Journey to the West as a masterpiece o f ancient Chinese liter atur e is actually a combinat ion of similar stor ies o f differ ent dy� nasties. It is no t only a mytho log ical sto ry but an allego rical wo rk. Bo th the book title and the characters o f the sto ry reflect Chinese aest hetic theor y of imagery cr eation and symbolizat ion. Firstly, the emphasis of the book tit le is on the journey instead of the specific place of west, w hich symbo lizes human exper ience in differ ent st ag es by presenting different histor ical and cul� tur al backg rounds and different peoples� aesthetic intent ions. Secondly, the description o f the five main char act ers� pilg r im ex� perience also reveals t he aesthetic value. Their contr adictions, adjustment, surmounting hardships and dangers and final suc� cess, all this expr esses the met aphysical signif icance of the g reat w ork. ( 20) Shi Naian, Shi Baoyu and the � Author� s Preface to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WA NG X ue�j un � � 107 � There is an � Author� s preface to T he Out law s o f The Marsh� signed by Shi Boyu in t he Collections of A r ticles w ith D if � f erent Sty les edited by H e Fuzheng of the M ing Dynasty. The content is t he same w ith the preface of Shi Nai� an in Jin Sheng� tan� s edition. Does this mean that Shi Boyu is Shi Nai� an? This art icle holds that there are tw o possibilities as the o rigin of the pr eface canno t be found out. ( 21) The tragic characters in ADream of Red Mansions X IE Bai�liang � � 111 � A rev iew of t 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feeling of t he trag ic character s in A Dream of Red Mans ions can help the r eader to fur� ther under stand the gr eat trag edy reflected in the book. It is the trag ic stor ies o f different char acter s that contr ibut e to the sad and mov ing tone of the novel. The tr ag ic w or ld constr ucted by these char acters is a summary and distillation of the melancho ly qualit y and tr agic images presented in Chinese novels. ( 22) The decline of huaben stories and its cause F U Cheng�z hou � � 116 � H uaben sto ries pro sper ed in the late M ing Dynasty and the beg inning o f Q ing Dynasty but declined afterw ards. T he main cause is the empero rs Kangx i, Yong zheng and Qianlong launched ser ious attacks on these books in the name of pr ohibiting po r� nog raphy. The st or y w riter s in the late Q ing Dynasty were devo ted to preaching feudal rites and piecing sto ries. The result is that their w orks w ere poor in or ig inalit y and consequently failed to attr act readers. ( 23) Vengeance modes in Gu Long� s novels with their breakthrough to traditions WAN G L i , S UI Zheng�g uang � � 120 � F riendship alw ay s serv es for the vengeance in tr aditional na rrat ive liter ature, but Gu Long� s novels pay mo re attent ion to expressing the friendship betw een enemies. The mode of females libeling men w ho refuse their vamping can often be read in t ra� ditional literatur e, but in Gu Long� s novels, females� revenge comes fr om the true lov e, and they teach the sons of enemy to make injur e or kill each ot her for revenge. By learning from Jin Yong� s novels, Gu Long� s w orks also surmount the mode o f � the son revenges after g row ing up� . Influenced by relev ant themes in bo th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 ies, Gu Long� s novels con� sciously return the mode of to ler ating insult for revenge to the swo rd�man fictions and surmount the t raditional vengeance themes successfully . 128
/
本文档为【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