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原因探究

2012-01-04 11页 doc 115KB 1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1496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原因探究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 依赖现状及原因探究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 现状及原因探究 摘要:当今手机在大学校园使用非常普遍,主要用于与家人、同学和朋友联系,大多为情感交流。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依赖性。经数据分析发现手机依赖在性别上的表现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 情感交流 依赖 一 前言 (一) 问题提...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原因探究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 依赖现状及原因探究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 现状及原因探究 摘要:当今手机在大学校园使用非常普遍,主要用于与家人、同学和朋友联系,大多为情感交流。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依赖性。经数据发现手机依赖在性别上的表现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 情感交流 依赖 一 前言 (一) 问题提出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的需求量增大,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也更高。此时,手机作为一个20世纪末诞生的简单通讯工具,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信息携带者,其优越性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报纸、杂志等信息载体。同时,随着21世纪手机技术不断成熟,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而且中国的两大通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与中国联通在通信资费上比较实惠,例如两大通信巨头都开通了校园卡业务为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学生在步入这个与自己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大学时,他们急需要一种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手机很自然地成为了其间的中介,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扩大了其社会交往圈;再者,在远离家庭的呵护下,不仅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渴求与亲人的联系,同时亲人们也需要利用手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因而手机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电子产品。 据调查,90%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然而手机的使用除了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手机依赖。其主要表现形式,一是过度关注手机: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发现手机不见了,就到处翻找,找不到就烦躁难安;睡觉也要开着手机;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急着充电;没有来电铃声,也常常要翻看手机,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下意识寻找手机,不时掏出查看等等。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如同学明明只在相隔不远的另一间自习室里看书,却非要通过短信息联系对方而不肯走过去面对面说话;在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打手机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觉得时间难打发、心里空虚。上述种种表明,对手机的依赖已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为此,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初步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二) 相关理论及研究 1 早期的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在1976年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媒介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站稳脚跟后,人就会与媒介之间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他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人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 2 “使用与满足”理论 这个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3 有关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现状 (1)车基金会2006年6月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 (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成的《“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3)山西大学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手机依赖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在90%以上,并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增加。大学生对手机的选择受手机质量和价格的影响。手机依赖与内、外向性格无关,与孤独感呈低相关。是否在班内担任职务和是否恋爱在有无手机依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兰州大学以兰州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得出了与其截然不同的结论: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但这种依赖是对其功能的依赖,并没有排除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而患上“手机依赖症”。 二 研究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名河南师范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其中,女生33名,男生17名。 (二) 程序 本次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所选对象按照访谈提纲进行结构式访谈,客观记录访谈结果及对象的反应。 三 结果 (一) 手机使用时间 1 手机关机情况 当问到“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关机”时,41%的被访大学生回答睡觉时才关机,33%回答不关机,11%说在心情不好时关机,9%怕骚扰关机,只有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在严肃场合关机。 2 每天使用时间 由图可知,累积使用时间小于1小时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8%,1-3小时的学生占24%,3-5小时的学生占30%,大于5小时的学生占18%。 (二) 手机消费 在被问到“每月手机费用时”,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学生的手机消费小于20元的有16%,20-40的有42%,40-60的有28%,60-100的有8%,大于100的有6%。 (三) 主要联系对象 对大学生主要手机联系对象的调查结果如图:在大学生主要联系对象中多数是家人、同学朋友,以工作伙伴为主要联系对象的占少数。且进一步访谈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用于情感交流。 (四) 手机依赖 让男生对自己对手机是否依赖的情况进行自评。结果显示,被调查男生中认为自己对手机依赖的人数占53%,认为不依赖的人数占47%。 女生对自己手机依赖情况的自评显示,被调查的女生中有61%认为自己对手机依赖,剩余的39%认为自己对手机并不是很依赖。 运用SPSS11.5对男、女生手机依赖情况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手机依赖情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男女生手机依赖情况卡方检验 Value df Asymp. Sig. (2-sided) Pearson Chi-Square .271(b) 1 .603 Likelihood Ratio .270 1 .604 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 .265 1 .607 N of Valid Cases 50 四 讨论 1 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大学生手机使用非常普遍,由调查数据可看出大学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间占据其业余生活的一大部分。而且手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手机对大学生来说其作用已经超出了其最初的功能,例如很多同学把手机作为闹铃、存储设备,利用其听音乐、看电子书等等。当然,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把手机当作交流工具,例如,他们以手机为纽带跟同学和朋友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现在手机之所以在大学生中使用较为普遍,我们认为是因为大学生在步入这个与自己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大学时,远离了家庭的呵护,他们急需一种与外界进行沟通、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手段。因为手机具有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功能,所以其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的工具。同时,手机不仅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渴求与亲人联系的手段,亲人们也需要利用手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又因为手机交流便利、及时且成本较低,人与人沟通更加私密性和个性化,而且颇具娱乐性,因而更适合大学生人群的使用。 2 大学生对手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调查显示,近九成大学生会随身携带手机,当偶尔忘带手机时,大多数人觉得很不舒服,部分人觉得无法忍受,部分同学表示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短信或来电,他们会下意识地查看手机,甚至把别人的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即便在学习时都要发短信。对他们而言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可能的原因有: 首先,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手机在社会网络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需要借助来维持社会关系。总体上来说,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代表着个体对社会的融入程度。 其次,个体的趋同心理以及从众心理促使其使用手机,时刻注意来自手机的任何信息。否则他就会在社会网络中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多机会可能会因别人无法联系上自己而与自己擦肩而过。这可能是人们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最基本原因。 再者,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网络,但已经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他们需要手机来维持并扩大这种圈子,以增加自己的资源储备。同时手机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诱惑力,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尝试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手机上网等。 通过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性别差异分析我们看到,男女大学生在依赖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与杜立操,熊少青(2009)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中的结果出现相左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所调查学校河南师范大学男女生数目差异悬殊,男生群体过小,使得他们交流范围较其他院校小,这就为他们寻找手机安慰提供了条件,其依赖程度也随之升高,与女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差距缩小。故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另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调查取样数目偏少,范围略小,导致其被试的代表性偏低。 3 对策及建议 (1)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来排解抑郁的情绪,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对那些手机习惯性依赖的人,则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 (2)高校可以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受大学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同时高校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例如中宣部、团中央等单位曾经举办的“‘感动’——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等倡导文明使用手机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3)管理部门可采取强制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在教室、食堂等人员集中的海报栏开展“不将手机带入课堂”、“我们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倡议活动,以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五 结论 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与家人、同学和朋友联系,且多为情感交流,对手机形成一定的依赖,但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六 参考文献 杜立操,熊少青.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7): 26-28. 朱其志,等. 江苏省513名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与焦虑状况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19-322. 梁娜,杨烁. 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媒,2009,(3):99-101. 唐玉. 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世界,2009,(1):102-104. 王 芳,等. 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5):381,384.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 (12): 34-38. 杨向荣,等.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5): 67. 7 1 14 7 8 6 2 2 2 1 0 5 10 15 20 25 小于20 20-40 40-60 60-100 大于100 男女月手机费用 男生月手机消费 女生月手机消费 大学生主要联系对象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家人 同学朋友 工作伙伴 联系对象 人数 男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 53% 47% 依赖 不依赖
/
本文档为【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原因探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