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简明中国史小抄(密集)(小抄)

2012-01-06 4页 doc 47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1374

暂无简介

举报
简明中国史小抄(密集)(小抄) 1.距今约170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类。 2.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新石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等 3.原始社会末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在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在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在产生。 4.约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杀掉益,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5.夏朝的手工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手工业,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野蛮时期,进入了文明时期。 6.商代代表性的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代表作是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司母戊鼎。 7...
简明中国史小抄(密集)(小抄)
1.距今约170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类。 2.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新石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等 3.原始社会末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在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在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在产生。 4.约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杀掉益,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5.夏朝的手工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手工业,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野蛮时期,进入了文明时期。 6.商代代表性的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代表作是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司母戊鼎。 7.商代的商业交换已有初步发展,开始出现专业商人,而且在当时的商业交换关系中已使用了货币,时称贝。 8.西周灭商后,基本废除了商朝的奴隶占有制,将封建领主制推行全国。国王(天子)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又是最高政治统治者。 9.西周的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就是工匠和商贾都是官家的封建领主制(农奴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 10.公元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反对周厉王,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11.西汉建立之初,刘邦采纳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 12.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文帝时,政论家贾谊上《治安策》,景帝时御史大夫兆错上《削藩策》。 13.汉武帝时,搜粟都尉总结推广了一种轮耕制的耕作方法叫代田法。 14.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作的《汉书》。 15.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造出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16.曹操的选官政策是所谓“唯才是举”,曹丕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17.建安时期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汉族民歌是《木兰诗》。 18.东晋建立前期,曾多次出兵北伐,最重要的是祖逖和桓温的北伐。 19.北魏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是宗主督户制,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是九品混通。 20.公元265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军进入建业,吴亡,至此,中国又归于统一。 21.公元581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自立为帝,是为文帝,都城在长安。 22.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政府由此增加了所辖户口和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 23.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和赋役制度是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24.今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叫吐蕃,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向唐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确立了西藏对唐的隶属关系。 25.隋朝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桥。 26.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随即黄袍加身称帝,仍都开封,史称北宋。 27.今台湾在元朝是叫流求(琉球),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至此,澎湖与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纳入了中国疆域之内。 28.1127年,金军掳宋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等三千余人,及其所掠大量金银财宝等物北归,史称此事为“靖康之变”,至此,北宋灭亡。 29.北宋中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发生在四川地区的由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30.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市场上流通一种纸币,叫作“交子”,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1.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1368年以它为都城,称皇帝,建立明朝。 32.朱元璋废丞相后,即设立内阁,一切内外章奏都有它代替皇帝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这就叫票拟,这是它的最大的权力所在。 33.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1402年取得胜利,即位皇帝,是为明成祖,1421年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34.明朝政府为了掌握人口与土地的情况,以保证赋役的征收,建立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 35.明朝时由日本的一些封建地主组织武士浪人等结成武装集团对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骚扰,被称作倭寇,将领戚继光和俞大猷率军抗击。 36.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如在苏州的棉织业中最为明显。 37.努而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38.清朝一省或数省设一总督,各省设巡抚,代表皇帝管辖地方军政。 39.清朝的军队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 40.乾隆前期,清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商的条理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的闭关政策。 1.原始社会的人类最早的婚姻形态为(乱婚) 2.我国原始人开始使用火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3.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文化遗存有(龙山文化、大文口文化、齐家文化)。 4.商朝的国家机构比夏代更加完善。主要表现在上(官制、军队、刑法)。 5.商朝的文字有(甲骨文、金文)等。 6.用干支纪日,并实行闰年十三个月的做法是在(商朝)。 7.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营建东都(雒邑)。 8.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有(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 “私田”是分给农奴耕种的,收获物归农奴所有)。 9.我国金属货币的使用是在时期(西周)。 10.春秋时期,促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铁器农具的出现和使用、牛耕的出现)。 11.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为起义军推翻秦朝打下基础的战役是(巨麓之战)。 12.西汉初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刘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13.汉武帝时,汉朝与匈奴之间多次进行战争,带兵反击匈奴的汉朝将领有(卫青、霍去病)。 14.佛教传到我国是在(东汉)时期。 15.在纸出现以前,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竹木简、帛)。 16.下列人物中,属于三国时期的有(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 17.三国时,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8.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争夺统治权的战场,参与这一斗争的主要民族有史称“五胡”的匈奴和(羯、氐、羌、鲜卑)。 19.纸代替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是在(南朝)。 20.南朝时在数学方面为世界科学作出伟大贡献的是(祖冲之)。 21.隋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决策机构是(内史省)。 22.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 23.唐玄宗统治后期,先后专权的奸相有(李林甫、杨国忠)。 24.下列与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有关的是(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加强了隋朝的中央集权、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25.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是(一行)。 26.北宋初年,中央政府长官主要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它们互相牵制,从而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27.北宋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 28.方腊.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期)。 29.南宋抗击金军的著名战役有(黄天荡之战、顺昌大捷、郾城大捷、采石之战) 30.元朝国内的商业繁荣,商业发达的城市很多,其中最繁华的城市是(杭州)。 31.明朝在中央政府机构中,六部为最重要,而其中又以(吏部)权最重。 32.在明朝大狱要由三法司审理,称为“三司会审”,所谓三法司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33.明朝各省设立(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为三司,分掌一省行军财司法大权。 34.在明代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35.最先来到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葡萄牙)。 36.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叫(大顺)。 37.清初,南方三藩割据一方,三藩是指(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38.清代城市的发展超过明代,被称为“布码头”的是(无锡)。 39.提出工商“皆本”主张的明末清初思想家为(黄宗羲)。 40.明清时期戏剧有很高成就,最优秀的剧本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名词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天子,相互兼并,于是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争当霸主,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实际上宋襄公想称霸却未做到。而吴.越两国却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 2.李悝改革: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主要内容为: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合纵与连横:战国时期,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强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联盟”,但由于关东各国之间互相猜疑,矛盾重重,在对抗秦的进攻方面,各有打算,苏秦死后,“合纵”瓦解。秦则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最后打破了关东各国的“合纵”,统一了全国。 4.《五经》: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五部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经》也叫《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经》也叫《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经》也叫《仪礼》、《士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也叫《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5.张骞通西域: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的南疆。汉武帝时,为了争取联合力量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的使命虽未完成,但带来了关于西域的情况。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乌孙进攻匈奴。但这个使命虽然也没有完成,但张骞的西域之行,建立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6.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汉武帝时为太史令,幼时聪慧,年轻时周游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学术根基深厚,经历丰富。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约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全书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二千多年间的正史编纂创立。 7.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军纪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战的士卒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将士用命。公元200年曹操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附近的乌巢,全烧其粮草、辎重,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的“官渡之战”。 8.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于208年乘胜会师南下,统一长江流域。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联军五万余人与曹军二十余万相遇于赤壁。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由于长期行军作战,疲惫不堪;内部矛盾严重,士气不振。最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9.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之一。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10.贞观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11.庆历新政:为解除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北宋的统治集团中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曾提出过各种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提出了改革。被仁宗采纳,并诏行全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地主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改革失败了。史称“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12.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奉命修历,认识到修历的基本工作在于实测,他创造了简仪等一系列天文观测仪器,其中简仪比欧洲同样的仪器早三百年。他根据观测和研究,制订了《授时历》,这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13.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统治,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整顿吏治、整饬边防、兴修水利、清丈田地等。通过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同蒙古的关系,保障了农业生产,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 14.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1661年12月,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他在台湾督兵大兴屯田,招募福建、广东人民前来开荒,设官府,兴办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病死台湾,年三十九岁。 15.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6.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他毕生行医,访采医药,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动植物插画一千余幅。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答题 1.鲁国为什么实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后果各是怎样的? 答: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私田,私田不向国家纳税,私田越多的人越富有。可是公家(诸侯)却由于公田的歉收或荒芜,经济日益困难。于是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各诸侯们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赋税制度的改革在一定时期扩大了诸侯们的税源,充实了府库;可是,各国实际已放弃了实行已久的井田制度,也放弃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承认了土地私人占有制。这就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2.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可是当时诸侯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严重的矛盾。战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普遍厌战。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秦国各方面的条件都要优越于其它各国。在政治方面,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相当彻底地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又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军事方面,秦对士卒的训练是严格的,又实行“军功爵”的政策,所以士卒勇于战斗。秦的疆土也在不断扩大。至此时,已可以看出,由秦来消灭六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 3.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1)徭役频繁: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2)赋税沉重:秦的赋税征收量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3)刑法残酷:秦的徒刑的名目繁多,主要是太残酷。意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荡涤了封建领主残余势力,改善了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条件;并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4.简述九品中正制在西晋的变化。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虽然仍以此为选官制度,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5.简述唐朝的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二为乡贡。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由礼部主持。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经阶级基础。 6.简述元朝的行省制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 7.简述我国古代历代农民起义口号的发展。答:(1)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2)东汉末张角黄巾起义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3)唐末黄巢起义表现出了“平均”的思想和要求;(4)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5)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6)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从农民起义口号的提出,可以看出农民起义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农民阶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政治发展到经济,然后深刻触及到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它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影响了后代的农民起义,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郑和从1405年至1433年,奉命七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意义:第一,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第二,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中国人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商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第三,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试述 1.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试述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答: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了秦王朝,创行了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需要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皇帝制:秦王政统一中国后,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在皇帝手中。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以军功或劳绩为任用的主要根据的官僚制度。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郎中令等,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郡县制: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以下设若干县,县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秦始皇废除贵族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要的重大政治制度的变革,这一变革具有革命性质。新的制度形成为由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发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相当的作用。在我国次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套制度。 3.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理财诸法是:(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免役法。(5)市易法。(6)方田均税法。整军诸法是:(1)将兵法。(2)保甲法。(3)保马法。(4)军器监。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4.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1 1
/
本文档为【简明中国史小抄(密集)(小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