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

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

2012-01-07 11页 doc 110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4456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消费性支出 · 一 财政消费性支出概述 · 二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 三 文教科卫支出 一、财政消费性支出概述 · (一)财政消费性支出的含义及其本质 · 1.财政消费性支出的含义。财政消费性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消费性支出是指维护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经费的总称。 · 2.财政消费性支出的本质。就其本质来说,财政消费性支出提供纯公共物品,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 · 资金的筹措不能遵循于一般商品交换的原则,而只能通过税收方式。 · (二)财...
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
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消费性支出 · 一 财政消费性支出概述 · 二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 三 文教科卫支出 一、财政消费性支出概述 · (一)财政消费性支出的含义及其本质 · 1.财政消费性支出的含义。财政消费性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消费性支出是指维护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经费的总称。 · 2.财政消费性支出的本质。就其本质来说,财政消费性支出提供纯公共物品,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 · 资金的筹措不能遵循于一般商品交换的原则,而只能通过税收方式。 · (二)财政消费性支出的内容 · 在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财政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 · 从世界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绝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张的趋势,相对规模在一定发展阶段也是扩张趋势,达到一定规模则相对停滞。 二、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的属性和经济意义 1. 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的属性。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 行政管理机关以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 费支出。 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 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行政和国防提供的服务,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和 非竞争性的特征,是最为典型的公共物品。 · 2. 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的经济意义 · (1)为财富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 (2)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是全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运用这两项支出手段,可以对经济产生良好调节作用。 · (二)行政管理支出 · 1. 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 ·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外交外事支出和对外援助等。 · 行政管理支出按最终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 · 2. 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 (1)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 影响一国行政管理费规模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财政收支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行政管理经费的使用效率等等。 · (2)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但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 3. 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 · (1)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变化及现状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五”至“四五”期间,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而改革开放以来则出现相反的趋势:行政管理费在各项支出中增长的速度最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上升。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需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压缩党政人员编制,加强行政管理费的管理和约束,提高行政经费的效率。 行政管理支出现状分析 1、行政管理支出规模超常规增长 (1)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远高于同期GDP、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2)行政管理支出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3)不仅预算内没能压缩行政管理费,反而通过预算外有了更大更快的扩张。 (4)行政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 · (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膨胀的原因及改进思路。行政管理费的弹性系数(行政管理费增长率 / 财政支出增长率) · 政府职能范围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是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使用效率的直接和决定因素。我国在较长时间内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政府机构和人员过分膨胀,是导致行政管理支出过多、增速过快的主要原因。 · 其一,根本解决之道:削减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 其二,行政管理费理应向公用经费倾斜 。 · 其三,通过正常的政治程序完善和解决 · --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 · --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之施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 --财政部门本身必须对行政管理费加强管理和监督,主要是适应行政机构改革,行政管理费的供应范围,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 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所谓“黄宗羲定律”是指纵观几千年历代皇朝,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王安石变法,到康熙时代搞“摊丁入亩”,在农民负担问题上一直沿袭着一条定律:每一次税资改革都以减轻税从开始,以加重税赋终结。同一个问题的另一方面,与此对应,使用财政的政府机构也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 由“黄宗羲定律”看中国的行政经费膨胀?谈一下你的看法?(能否解决这一难题) · (三)国防费 · 1. 国防支出的内容 · 我国的国防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的支出。按用途可分为维持费和投资费两大部分。 · 2. 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 · “计划—方案—预算” · 3. 我国的国防开支 · (1)我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 (2)我国国防费的规模变化及现状 · 我国国防支出“六五”、“七五”时期曾一度趋减,“八五”时期有所回升,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目前维持在 9% 左右,占 GDP 的比重维持在 1.5% 左右。我国国防支出增长总的趋势是缓慢的。近年期有所增加,但增减幅度不大,一般滞后于财政支出和 GDP 的增幅 三、文教科卫支出 · (一)文教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 · 1. 文教科卫支出的内容 · (1)文化事业费 · (2)教育事业费 · (3)科学事业费 · (4)卫生事业费 · (5)体育事业费。 · (6)通讯事业费。 · (7)广播电视事业费 · 还包括出版、文物、、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项事业费支出 ·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 · 公用经费支出①公务费 ②设备购置费 ③修缮费④业务费 · 2.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 · 从内容上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公用经费,仅指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经常性支出,属于一种财政消费性支出 · 大部分是准公共产品 · (二)教育支出 · 1.教育支出的性质 · 在整个政府支出中,教育支出一般是仅次于社会保障支出的第二大支出 。 · 义务教育-纯公共物品 · 高层次教育-混合性物品 · 2.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 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 3.我国的教育支出 · (1)我国的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 截至2007年,全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7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达到3.22%,基本未达到平均水平。但同世界发达国家(10-18%)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比较(4-8%),仍然存在差距。 ·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来看,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60%以上,占GDP的比重2002年已达3.32%。 · --近几年,收取的学杂费和社会团体及个人办学经费比重增长较快。 · (2)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和效益。 ·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教育经费效益的主要因素 · 我国目前不仅教育经费规模仍然偏低,而且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也不尽合理。在重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初级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的困境。 ·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和教育经费级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和效益。根据《世界银行 : 世界发展报告》,我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三)科学研究费支出 · 1.科学研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 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中长期稳定的主导因素 · 2.科学研究费支出的性质及其提供方式 · 从经济性质来讲,科学研究属于混合物品 。 · 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基础科学的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来承担。 · 3.我国科学研究经费开支 · 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支出及其占财政支出和 GDP 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有所提高。同时,还通过科技三项费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渠道鼓励和带动民间科技的投入 。 · 我国科学研究投入虽有较快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 2%-3% 的水平仍存着较大的差距,比某些科技进步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 · 随着科技、财政、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占全部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企业投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 · (四)卫生支出 · 1.公共卫生支出的性质及其提供 ·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了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 · 其一,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 · 其二,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 · 其三,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同时保险市场具有缺憾 。 ·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 · 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 逆向选择 · 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虽然“逆向选择”的含义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却超出了这两者所能够涵盖的范围之外. · “逆向选择”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 2.我国政府的卫生支出。 · 改革以来,我国卫生费用增长较快,但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投入偏少,总体卫生绩效不容乐观 。 · (1)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现状。 ·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呈现出特征 · 高度市场化和高度分权化 卫生投入结构的过度市场化 · 其一:卫生总费用在不断增长,可是财政性卫生支出预算、社会卫生支出(主要来自社会医疗保险)的比重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对应,城乡居民个人支出比例不断扩大。 · 其二:政府支出对医疗机构的投入逐年减少。迫使医疗机构依赖“以药养医”的生存机制 。 · 2000年以后政府投入占医疗收入比重7%左右。 卫生投入结构的高度分权化 · 随着分级分税财政体制,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发生变化: · 目前,我国地方尤其基层政府是卫生公共支出的主体:中央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5%,本级支出2%;其余由地方承担,其中乡镇支出占55-60%. · 世界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和省级政府却是卫生支出的主承担者。 高度市场化和高度分权化内因 · 财政分权化对卫生市场的倒逼。 · 事权与财权的高度不对称: · 财政分权(1994),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相应削减地方财力。而地方却是卫生支出的主体。 · (2)我国卫生事业的总体绩效 · 第一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日益突出; · 48.9%居民不能就诊;29.6%不能住院。 · 第二 公共卫生体系出现薄弱偏废 ; · 基层公共卫生和防疫服务缩小。 · 第三 卫生筹资和卫生服务享有公平性的恶化 ·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00年中国卫生资金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188位,列倒数第4。 · (五)加强管理,提高文科卫支出的效益 · 1.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 · 首先确定财政基本保证和补助的事业单位; · 其次要确认市场化单位; · 第三,相应的政策配套。 · 2.改革和完善文科卫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 · 三个层次: ·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 行业事业单位财务; · 事业单位内容财务管理具体规定。 · 3.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 ·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管理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办法 · “核定收支”--指事业单位将全部收入包括财政补助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列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 。 ·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所谓定额补助,就是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并按相应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如对高等院校实行生均定额补助等;定项补助则是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确定对事业单位的某些支出项目进行补助,如对某些事业单位工资支出项目进行补助 。 · “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后的事业单位预算由单位自求平衡。增加的支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追加经费,因增收节支形成的结余,可留归单位继续使用。 · 4.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办法 · 收入定额(三种):补偿性收入定额;生产性收入定额 ; · 代办性收入定额 · 支出定额: · --- 按支出的用途划分,支出定额可以分为人员经费定额 · 和公用经费定额 · ---按定额的范围划分,支出定额可分为单项定额、综合定额和扩大 · 综合定额 · 5.多种形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收支统一管理。 · --在发展形式方面:民办、企业横向联合、与外商合资合作等 · --在经费来源方面 :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集资 第二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 · 财政投资性支出概述 · 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 · 财政对农业投资 · 财政投融资制度 一、财政投资性支出概述 · (一)政府投资的内涵、特点和范围 · 1.政府投资的内涵。 · 财政投资即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化为公共部门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 财政投资支出项目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农支出等 社会总投资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一般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 生产性投资 基本建设支出 增拨流动资金 科技三项费用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非生产性投资 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 · \2.政府投资的特点 · (1)追求的目标 :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更好的顾及社会效益 · (2)资金的来源方式和投资方向: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于税收、国债等方式,财力雄厚,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 (3)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 3.政府投资的范围 · (1)各国政府投资差异的影响因素 · --是经济体制; · 实行市场经济,非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 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投资占比重较大。 · --是经济发展阶段 · 发达国家非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 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资范围 · 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 (二)财政投资的方式 · 一种是纯政府预算供应,即政府直接投资; · 另一种是混合供应方式,它有两种选择:或由私人投资,政府补贴,或者是政府投资,并对私人收费。 · (三)我国的政府投资 · 1.我国的政府投资规模的变化 ·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投资下降较快,近年来基本稳定下来 · 2.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 · 适应投资主体和投资格局的变化,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近年来也发生了变化。 · 直接调控—间接调控 · 行政命令—经济诱导 · 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 · 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使总量符合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需要; · 调节自身投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偏差,使全社会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二、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 (一)基础设施的含义、性质及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的物质基础设施。 · 1.基础设施含义、性质 · 发展经济学在讨论基础设施时,一般使用“frastructure”和 “social overhead capital”两个英文词 。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 。 · 2.基础设施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 (1)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 (2)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的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 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是出于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基础设施的感应系数较大,需要适度超前发展。 感应系数:反映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值量。 · (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三、 财政对农业投资 · (一)财政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 · 1.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 2.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 3.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 · 4.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 5.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 预算外资金也是国家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来源;国家还利用信贷、价格以及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支援农业生产发展。 · (二)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 · 即凡是具有“外部效应”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 具体投资的重点有: · 1.财政主要投资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 2.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 (三)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 1.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现状。 · 2.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1)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 —农业财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10%,而美国、欧盟、日本分别为61%、44%和 30% · (2)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 · —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占70%; · —用于大中型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比重较小; · —用于流通环节补贴过高,占30%以上 · (3)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 · --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 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农业支出约占整个农业财政支出的65%。地方财政尤其地(市)、县级以下大多为吃饭财政,很难向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业追加投入。2000年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比重为6.6%。 · --财政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 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 ·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资金使用效果差。 · 目前,政府投资的农业项目实行按投资额度确定权限,审批手续繁杂、程序较多。项目审批制度化、公开化、科学化不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 3.完善政府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若干建议 · (1)继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 · 与中央财力增长相适应,逐年增加一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建设,保证农业投资有一个正常稳定的来源。 · (2)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 · --逐步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如粮食风险基金)转为对农业的收入的直接补贴,不再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补贴。 · --在主产区建立对农民使用现进技术的直接补贴制度。一方面形成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农民、农业生产者使用优良品种。对农业购买农机及农用燃油等投入给与一定的补贴。 · --逐步将一部分农产品出口补贴转为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 · --增加对农民的生态环境补贴。增加对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 · --继续追加对受灾地区农民的收入补贴。 · (3)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 --逐渐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集中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 --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投入。 --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效、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生产。 · (4)调整水利投资方向和重点,建立稳定的水利支农投入渠道。适时调整水利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水利支农资金投入力度。 · (5)逐步将县以下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 6)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 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对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 (7)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 逐步建立以农民个体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外资等各类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格局。 四、财政投融资制度 · (一)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 1.财政投融资概念 · 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 ( 入股 ) 或融资(贷款) 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被称为“政策性金融”。 财 政 投 融 资 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以信用方式进行的投资和融资。 · 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 3.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政府投资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无偿拨款,国际经验表明,采取将财政金融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结合的办法,进行投资与融资,是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的最佳途径。 · (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 (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 投资的主要领域是混合物品 ·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 二)财政投融资制度的应用 · 1. 财政投融资制度通过财政信用筹措资金,能够确保基础设施领域资金供应; · 2. 通过政策性信贷也使得资金运用效率得到保证。财政投融资制度运用于农业,保证了农业投资资金的充足,也提高了农业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 · 3. 财政投融资制度应用于居民住房保障、高新科技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支持某些经济主体的进出口活动,可以有效支持国家的特定政策。 (三)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背景资料:国外政策性银行的运营特点 以国家信 用为背景 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 自主决策、 自主经营、自担风险 保持合理 盈利水平 运用新的金融手段 · 1.“三大”政策性银行概况。 · 我国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成为国家政府投融资的典型代表和主要承担者。分别为: · 国家开发银行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中国进出口银行 2.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1)业务职能的政策性 (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 财政借款 · 财政贴息 · 税收减免 · 市场化筹集 · 国外政策性银行的运营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 (1) 以国家信用为背景 · (2) 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 · (3) 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 · (4) 保持合理盈利水平。奉行不亏损原则,并保持合理盈利水平。 · (5) 运用新的金融手段 ·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 1.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法制化。应尽快制定财政技融资法,用法律、法规规范财政投融资活动,使之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 2.融资渠道多元化。除原有资金渠道外,财政投融资的支撑点是国家信用,今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的借款制度,除原有融资渠道 外,还可以引进外资和吸收社会及个人资金,扩大融资量。 · 3.加强财政投融资管理,促进投资环节的严谨高效。避免重复建设,盲目上项目,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是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 · 4.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
本文档为【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