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2012-01-08 9页 pdf 779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4049

暂无简介

举报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第64卷第 4期 2009年 4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0GRAPHICA SINICA Vo1.64,No.4 Apr.,2009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郝慧梅,任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062) 摘要:人居环境 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 .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 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空 间格局 ,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第64卷第 4期 2009年 4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0GRAPHICA SINICA Vo1.64,No.4 Apr.,2009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郝慧梅,任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062) 摘要:人居环境 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 .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 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空 间格局 ,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 GIs技术.采 用综合指数法.基于陕西省 96个气象站点 1966—2005年气象数据、1990—2007年逐月 NDVI 和Landsat TM影像、l:25万DEM、2000年陕西省人口详查数据、2006人口数据以及其他相 关资料 ,以 100 m×100 m 栅格单元构建并直观展现 了陕西省人居环境 自然适 宜程度空 间格 局 ,在此基础上 ,剖析了各 区的适宜性和 限制性因子 结果表明 :陕西省 的人居环境指数介 于 18.55~88.97之间 ;从西北 向东南 、从 山地 、高原向平原 、河谷人居 自然适宜程度递增 。一 般适宜区面积最广 ,占陕西省总面积的 63.28%;比较适宜地 区居次 ,占 26.11%;临界适宜 区占 l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 仅 占0.35% 陕西省总人 口的 68.92%分布在占全省 面积 26.46%的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 区。地表水资源和地形起伏度是 引起省 内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 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实证分析表明该测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人居的自然生态背景 关键词: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地形;地被;气候适宜度;水资源;陕西省 人居环境作为人类聚居 、生活生产 的主要场所 ,很早就引起学者的关注。l958年 .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 (C.A.Doxiadis)创建了人类聚居科学.对人类生活环境等问作了 大量基础研究[11。1995年 清华大学正式成立 了 “人居环境研究 中心”。并展开 系列研 究 。吴良镛先生参照道氏学说,将人居环境系统划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 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 。围绕这五大系统.不同领域的学者以不同的视 角展开研究。具有建筑学知识背景的研究者多侧重于人居环境的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1.71. 而社会学者更关注人类系统和社会系统 地理学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自然为主、综合多系统的人 居环境研究。目前这类研究 的地域范围主要集中在小流域 、城市 、社 区和小 区等较小尺 度 。如一些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生态居住区评价体系:国内学者以不同城市为例进行的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等等 & 。二是针对自然系统单要素或某几个要素的人居影响研究 如 William F.Allman和 Betsy Wagner论述了气候对人类起源、分布及生活生产方式的影 响【Ⅻ。封志明等分别对气候适宜度和地形起伏度与中 国人 口分 布的相关关 系进行 了探 讨[11, 1;王晓俊对植被与人的身心健康做了研究 ;陈家琦在深入论述人水关系基础上提 出了人水关系协调与否的具体判断标准㈣等等 随着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出现.从区域及更宏观的尺度探讨自然 地理因子所形成的复杂自然系统与人类聚居之间的关系,定量表达区域人居环境的综合 自然背景,并以此指导区域发展定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 迫切需要。同时,GIS技术的发展,也为多要素、综合定量研究提供了可能。在国家 《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任 收稿日期:2008—10—20;修订日期:2009—0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19);陕西省人口发展功能区区划项目[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771019;Program of Function Zone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ee】 作者简介:郝慧梅,博士。E—mail:hhm7361@yahoo.tom.cn 498.506页 4期 郝慧梅 等: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499 务。这一任务的提出推动了中国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定量研究的发展。如封志明等对中 国人居环境整体格局进行了宏观构建,王德辉等对广东省县域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 ,阍 为了准确把握陕西省人居环境的内部差异.受陕西省人 口与生育委员会委托. 我们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以 100 mX 100 r[1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 运用 GIS技术和多因素叠合分析方法 ,定量表达陕西省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 以期为省 内差别化 的区域发展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 究 区概 况 陕西省位于 105~29’~l11ol5’E和 31042’~39035『N之间.总土地总面积约 2O.58万 km 。 省内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地域单元 :由北 向南依次为陕北黄土高原 .关 中平原和秦巴山地。 全省南北横跨三个温度带,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 气候 :陕南盆地与巴山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秦岭山地大部分为暖温带湿润气候。目前 , 陕西省辖十地市一区,107个县 (市、区)。200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 3738.58万人。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表达区域自然基础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 水文数据:二是表达区域人15分布和行政区划的数据。其中覆盖陕西省的 1:25万DEM、 2007年遥感影像 (TM)、水域及行政区划等数字线化文件均来 自于陕西省测绘局 ; 1990.2007年逐月NDVI栅格数据源于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的免费数据网。陕西省 96个 气象台站 1966.2005年逐月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地面以上 10 m 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日照时数等数据来自于陕西省气象局:2000年人口详查 (具体到乡镇)以及 2006年人口 数据 f具体到县区)来自于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上述基础数据分别经过栅格化、投影变换、影像解译等处理过程 ,得到数学基础一 致的 100 1TI×100 m栅格要素图层。以此为基础 。从地形地貌、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特 征、区域水资源丰缺状况和气候适宜度四个方面定量测评陕西省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 与限制性的空间格局 然后 .依据各分量与人 口分布的相关程度赋权叠加构建人居环境 指数.综合表达区域人口发展的自然本地与环境基础 如图 1。 数据收集 圆 圆 囡 ⋯⋯ ⋯~ 一一⋯一 一⋯ ⋯⋯ ⋯⋯‘1 广————]广————]厂————]厂————]i l 叁塑塑I I查垫垫塑J I 旦垫塑l I笪 垦 I l 二卜. 医 困 困 匡 匠亟习 区 圃 、 , I地形起伏度lI些垫塑墼I I 里塑垫II查 塑塑1 人 环 佰裂订异l 7 :z:相关分析 指 1人口空间分布栅格数据层l 数 、 , ⋯ ^r I I 1日 t '工 女 口, 1_l=T r M、工 n口H&|1 kL, [ 图 1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技术路线图 Fig.1 Procedure of studies on natural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地 理 学 报 64卷 1.3 评测模型及参数获取 1.3.1 地形起伏度模型Il1]: RDLS=AL 1000+{[max( )一min(H)]X[1一P(A)/a]}/500 (1) 式中:RDLS为地形起伏度;ALT为一定区域内的平均海拔 (m),max(H)和 min(H)分别 为区域内最高与最低海拔 (m1.这三个指标均可由DEM借助 GIS邻域分析工具直接获 取: )为区域内的平地面积 (km2);A为区域总面积。研究中把坡度小于 5。的区域确 定为平地,据此进行坡度图层的二值化,运用邻域分析工具统计窗口内平地象元数,除 以窗口的象元总数即可得到 Jp(A) 。邻域分析中窗口大小的确定,参照了汤国安【 7】等人 的研究。 1.3.2 地被指数模型 : LCI=LT~XNDVI (2) 式中:LCI为地被指数: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 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权重。考虑到 NDVI指示意义的稳定性.对 1990—2007年月 NDVI栅格数据,逐年求取最大值.以18年 最大值的均值作为各栅格的NDVI值。该过程利用 ERDAS空间建模实现。土地利用类型 基于2007年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各类型的权重参考封志明等的研究『15】。 1.3.3 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模型【12, , 】: 阳 ,= 一0.55(1一jO(r一58) (3) T=1.8 +32 (4) K=一(10v+10.45一v)(33一£)+8.55s (5) 式中:册 为温湿指数,K为风效指数,t为月平均气温 (。C), 是月平均华氏温度 (0F),f 是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 (%), 是地面以上 10 m 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m/s),s是日照时数 (h/d)。考虑到气候舒适度指示意义的稳定性,文中对 96个气象站点 1966.2005年各要素 的月均值求累年均值.然后采用张力样条内插法得到气象要素图层.按照模型进行地图 运算获得上述两个指数 参照体感舒适度划分标准[20-22]对 12个月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 数据层分别进行二值化.通过 GIS叠合分析得到各栅格的气候舒适期.进而建立陕西省 气候适宜度空间分布格局 1.3.4 水文指数模型: WRI ctP+p 。 (6) 式中:WRI为水文指数;P和 分别为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得到的标准化年均降水量和标 准化水域面积; 和 B分别为年均降水与水域比例的权重, 取值 0.8,B取值 0.2。 1.3.5 人居环境指数模型 : HEI 0【×NRDLS+p×,v删 ,+x×NWRI+8~NCL (7) 式中:HEI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 0~100:NRDLS、Ⅳ ,、/v ,和NLC1分别为采用极 差标准化方法得到的标准化地形起伏度、标准化年均温湿指数、标准化水文指数和标准 化地被指数;o【、B、)(和8分别为四个分指数所对应的权重,由标准化后的各分指数图 层与人口分布栅格数据层作相关分析获得 在标准化过程中.对于正向指标如水文指数和地被指数采取最大效果标准化.对于 逆向指标如地形起伏度采用最小效果标准化:对于中心化指标如温湿指数采用中心化效 果标准化 ,具体标准化公式如下 : 最大效果标准化:Iscore = 一 / ~ 一 ,血) 最小效果标准化 :Iscore = 一 一 )/ 一 ) 中心效果标准化:如果 < ,则Iscore =( 一xm)/(x 一X,rrfin) 女Ⅱ果戈。> ,贝4 Iscore =( 一 一 )/( 一 一 , 式中:Iscore 指第 i个栅格的某一指数 (如地形起伏度)的标准化值; (8) (9) (1o) (11) 指第 i个栅格的某一 4 期 郝 慧 梅 等 : 基 于 栅格 数 据 的 陕 西 省 人 居 环 境 自然 适 宜 性 测 评 50I - d L ow : 17,9825 一 ⋯‘ (a)人 居 环 境 指 数 分 布 (b)人 居 环 境 自然 适 宜 程 度 分级 图 2 陕西 省 人 居 环 境 自然 适 宜 性 空 间格 局 F 培 2 D ism bm ion ofnature suitabilityforhunlan setnem entin S haan)‘iP r0 V ince 指 数原 始数值 ; ‰ 。 和 x曲 分 别 表 示 所 有 栅格 中某 一 指 数 的最 大 和 最 小 值 ; z。 表 示 所 有栅 格 中某 一 指 数 的最 适 宜 值 。 在 人 居 环 境 指 数模 型 中 . 各项 分 指 数 的权 重 取 值 受人 口 分 布模 拟 精 度 的影 响 。 人 口 数 据 的行 政 统计单 位越 小 。 越 有利 于 提 高人 口 分布模 拟 精度 。 为此 , 研 究 中以 2000 年第 五 次人 口 普查 数据 的 乡镇 级 数据 为基 础 , 参 考 相 关研 究 成 果 陋 矧 , 考 虑 地 形 、 土 地 利用 和 水 系 因素建 立 2000 年人 口 分 布栅 格 数 据 。 对 照 2006 年 和 2000 年 县 域 人 口 数 据 , 分 别计 算各县 人 口 增 长 率 . 乘 以 2000 年 人 口 栅 格 数 据 层 . 获 得 2006 年 陕西 省 人 口 分 布栅 格 数 据 。 经 抽 样 调 查 . 采用该方法 模 拟 的人 口 分布结 果 基 本与实 际基 本相 符 。 2 结果 与分析 2. 1 人居 环 境 自然 适 宜 性 空 间格 局 陕西 省 人 居 环 境 指 数 介 于 18. 55 ~ 88. 97 之 间 , 整 体分 布 态 势 是 : 从 西 北 向东 南 递 增 , 从 山 地 、 高原 向平 原 、 河 谷 递 增 (图 2)。 参 考 地 域特 征 、 人 口 分 布与 自然 环 境 的相 关 性 , 将陕西 省按人 居环 境 自然适 宜 性 程 度 由高到低分为 I~Ⅵ 级 不 同类 型 区 (表 1 、 图 2)。 I 级 区 : 人 居 环 境 指 数 介 于 80~ 88. 61 之 间 , 均 值 81 . 8, 是 陕西 省 人 居 环 境 自然 适 宜 程 度 最 高 的 区 域 . 基 本 不 受 自然 因 子 限制 . 最 适 合人 类 居 住 。 主 要 分 布在 汉 中盆 地 和 安 康 月 河 盆 地 的汉 江 沿 岸 核 心 区 , 土 地 面 积 0. 07 万 km :, 占陕西 省 总 面 积 的 0.35% ; 相 应 人 口 34 . 75 万 人 , 占陕西 省 总人 口 的 0. 93% 。 面 积 狭 小 , 却是 陕西 省 人 口 密度 、 经 济密度 最 高的 区 域之 一 。 Ⅱ 级 区 : 人 居 环 境 指 数介 于 70— 80 之 间 , 均 值 73 . 9 。 自然 限制 性 非 常 小 , 属 于 一 等 比较 适 宜 区 。 主要 分 布在汉 中盆 地 、 安 康盆 地 、 商 一 丹 盆 地 、 洛南 盆 地 、 商南盆地 等 区 , 地 理 学 报 64卷 表 1 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Tab.1 Evaluation on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土地面积 0.81万 km .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4%:相应人口450.34万人,占陕西省总人 口的12.05%.人口密度约 556人/km ,是陕南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其中汉中盆地是陕 西省人 口最为密集的区域 III级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 60~70之间。均值 64.4,属于二等比较适宜区。主要分 布在关中黄土台塬和渭河川地,以及陕南的低山丘陵和山问坝子。由于陕南山问坝子分 布散且广.故该类区域涉及区县多,总土地面积4.56万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22.17%; 相应人口2091.70万人,占陕西省总人口的55.95%,人口密度约459人/km2,是陕西省 人口密度仅次于汉中盆地的区域:其中渭河川地是关中人口最密集区域,陕南山间坝子 是山区的主要农业中心 Ⅳ 级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50~6O之间。均值 55.3,属于一等一般适宜区,存在一 定 自然限制性 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沟壑 区和子午岭 、黄龙 山、崂山、 “北 山”等 陕北土石低山区.以及陇山、秦巴山地的中低山及丘陵区,分布最广,涉及区县最多, 土地面积7.63万km ,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7.O9%:相应人口719.05万人,占陕西省总人 口的 19.23%.平均人口密度约94人 /kxn2,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口密度高于土石低山 区和秦巴山地。 V级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40~50之间,均值 44.3,属于二等一般适宜区,自然限 制性偏大 主要分布在陕北 的黄土丘 陵沟壑区和秦岭中山区.主要涉及 24县区,土地面 积 5.39万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26.19%,;相应人口365.7万人,占陕西省总人口的 9.78%.人口密度约 68人/kmz,是省内人口密度较小的区域,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人 口密度高于秦岭中山区。 Ⅵ 级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 17.98~40之间,均值 37.6,属于临界适宜区,受多个自 然因子限制.勉强适合人类定居。主要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白于山地区和秦岭 太自山等中高山区,涉及 11个县区,土地面积 2.11万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0.O6%,; 相应人口77.02万人.占陕西省总人口的2.06%.人口密度约 42人 /km ,属于陕西省地 广人稀的区域 综上.陕西省人居环境以一般适宜区分布面积最广,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3.28%;比 较适宜地区居次,占26.11%;临界适宜区占 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 ,仅占 4期 郝慧梅 等: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测评 503 表 2 人居 环境 综合 自然适宜性及 相关 因子评价 Tab.2 Evaluation on nature suitability and related natural factors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本表评价中的水资源主要指地表水资源 0.35% 但是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适宜性程度较高的区域.陕西省总人口的 68.92%分布 在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相应面积仅占陕西省的26.43%:陕西省总人口的 88.16%分 布在一等一般适宜区及其以上的区域.相应面积占63.55%: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从 根本上决定着陕西省人 口分布的地理格局 2.2 人居环境的自然限制性和适应性 气候舒适期空间格局表明,省内气候舒适期长短介于 5—7个月之间,对人口分布格 局的影响不显著。与之相比,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海波高度、NDVI、年 均降水量等指标的省内空间分异较大.对人口分布格局影响显著。各项指标值及其评价 详见表 2。 2.2.1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I、Ⅱ级区的适宜性分析 这类地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平均海拔低,地势平坦 (地形起伏度均值分别为 0.7483和 0.9855),气候舒适期 6个月左 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分别是 9053 nun和 8743 innq,汉江、丹江及其支流为区域提 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是陕南及整个陕西省水热、地形条件匹配最好的区域;区域内平均 NDV1分别为 0.3924、0.3651,植被覆盖条件好,是陕西省内最为理想的人类聚居区。 2.2.2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V、vI级区的限制性分析 秦岭中高山区,海拔高度在 2500 m以上、地形起伏度大于 2.5,地形地貌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地形 的控制下 .山地气候也局限着人类的生产方式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和 白于山区,气候干旱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 400 mm; 区域水文指数均值小于0.08,地表水系稀疏;NDVI和LCI均值处于全省最低 。地表植被 极其稀少 其中.地表水资源短缺是导致人居适宜程度低的根本因子。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沟壑纵横、降水少且时问分布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是人 类定居的首要限制因子;地表水系较稀疏、区域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极差,也是重要 的限制因子 。 2.2.3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III、Ⅳ 级区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分析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III级区主要包括关中平原和陕南的低山丘陵与山间坝子。关中平原,平均海拔低、地形 起伏度小,地形条件优越:但年均降水量 760 1TIITI,水文指数 0.4052,区域水资源相对短 504 地 理 学 报 64卷 缺:由于渭河污染和区域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大,水资源短缺的程度日益严重。 目前.陕西省政府在 “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已建成通水的基础上,再实施 “引红济石” 和 “引汉济渭”两大调水工程.以解决关中平原在人151进一步聚集过程中的水资源瓶颈。 陕南的低山丘陵和山问坝子.雨水充沛、植被良好.但平地面积局限。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Ⅳ 级包括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陕北土石低山区,以及陇山一 秦巴山地的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是该类区域人居环境中共同的限制因子。陇山一秦 巴中低山区.水热匹配、植被条件相对较好 概括而言,地表水资源不足是陕北及关中北部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的主导限制因子: 海拔较高和地形起伏度大是陕南秦巴山地和陕北黄土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主导限 制因子:陕北风沙区人居适宜性受水资源稀缺、植被覆盖极差等多因子限制。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助 GIS平台.在反复模拟试验和实证修订的基础上.基于栅格尺度构建并分 析了陕西省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 结果表明: (1)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地、高原向平原、河谷递增。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区中.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全省总面积的 63.28%:比较适宜 地区居次,占26.11%:临界适宜区占 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35%。但是 全省总人 口的 68.92%分布在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人居环境的 自然适宜性从根本上 决定着人 口分布的空间格局 (2)气候舒适期长短对省内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较小;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 指数、海波高度、NDVI、年均降水量等指标对省内人口空间分异影响显著。概括而言, 地表水资源不足是陕北及关中北部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的主导限制因子:海拔和地形起 伏度是陕南秦巴山地和陕北黄土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主导限制因子:陕北风沙区 人居适宜性受水资源稀缺 、植被覆盖条件极差等多因子限制。 经野外实地验证和图上随机取点进行基础地理资料论证表明.本文所构建的人居环 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比较合理,能够较好地定量反映陕西省内的地域差异:人居环境 自然限制性和适宜性因子的分区剖析结果可为陕西省主体功能亚区的界定和人口空间规 划提供参考依据 在本研究中.基础数据的时空分辨率和人口空间分布模拟的精度是决定研究结果科 学性的两个关键环节。就基础数据而言,要求在空间上能够体现不同位置客观存在的差 异,在时间上能够真实反映不同位置稳定的自然状态 (显然,多年降水量平均值所反映的 降水状况比某一年的值更加稳定)。因此,基础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越高、涵盖时间长度越 长.表达效果越好。所 以在气象数据的选用一k,研究 中采用了省 内全部气象站点 (96个) 各气象要素 1966—2005年的累年均值 就人口分布模拟精度而言.人口数据的行政统计单 位越小,越有利于提高人K1分布模拟精度。为此,本研究中,以乡镇级数据,参考其他 地理因子进行修正模拟人口分布 但是由于人口分布影响因子的复杂性.理想的人El空 间分布格局模拟方法.仍有待探索。此外,由于人居环境所涉及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精确而全面表达人居 自然适宜程度,在模型的指标选取和参数 确定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 致谢:在数据处理中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徐军昶、王威、王永丽、霍燕杰、李强等的帮助.在此表 示感谢。 4期 郝慧梅 等: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 自然适 宜性测评 505 参考文献 (RefeFences) [1]He Yong.Study on the suitable model of human settlement:The concept of'basic human ecological unit’.Ph.D. Dissertation ofZhejiang University.19.『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浙江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l9.] [2】wu Liangyong Search for me theory of hum an settlement.Planners,2001,17(6):5-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 规划师论坛,2001,l7(6):5-8.】 f31 Wu Liangyong.Science ofhuman settlement.Urball Studies,1996,(1):1-5.[吴 良镛.关于人 居环境科学 .城 市发展研 究,1996,(1):1-5] [4]Wu Liangyong.Search of science ofhuman settlement.Planning Research,2001,(5):11-13.[吴 良镛.致力于人居环境 科学的探索.规划研究,2001,(5):1 1-13.】 『51 Lju Zhaode,Chen Tao,Lin Weipeng.The assessment of urb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of Jinan.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08,(1):59—60.f刘兆德,陈涛,林伟鹏 等.济南市人居环境现状评价.国土与 自然资源研究, 2008,(1):59—60.] 『61 Yu Chunlong,Zhou Ruoqi.Research on the suitabl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n small basin based on grid data.Huazhong Architecture,2008,26(1):4—7.[虞春隆,周若祁.基于栅格数据的小流域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华 中建 筑,2008,26(1):4.7.1 [7]Yu Hanxue,Zhou Ruoqi,Liu Lin’an.Ecological approach to hum an settlement planning in small watershed gully areas on the Loess Plateau.Xi’an Univ.of Arch&Tech(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7(2):189—193.[于汉学,周若祁, 刘临安.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以陕北枣子沟小流域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5,37(2):189—193-] [8]Xiong Ying,Zeng Guangming,Dong Lisan et a1.Quantitative evaluNion of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 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Taking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62(4):397—406.[熊鹰,曾光明,董力三 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 价:以长沙市为例.地理学报,2007,62(4):397-406.] [9]Li Wangming,Ye Xinyue,Sun Yu.The assessments urban human settlements:A case study of Hangzhou.Economic Geography,1999,l9(2):38-43.【李王鸣,叶信岳,孙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经济地理,1999,19(2): 38-43.] [10】William F Allman,Betsy Wagner,Liang Wenju et a1.Climate and origin of hum ankind.World Science,1993,(5): 29—32.『wi1liam F Allman,Betsy Wagner,梁文举 等.气候与人类起源.世界科学,1993,(5):29—32.] [11]Feng Zhiming,Tang Yan,Yang Yanzhao et a1.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in Chin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opulNion distribution.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62(10):1073—1082.【封志明,唐焰,杨艳昭 等.中国地形起伏 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地理学报,2007,62(10):l073—1082.] [12]Tang Yan,Feng Zhiming,Yang Yanzhao.Evaluation of climat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China.Resources Science,2008,30(5):648—653『唐焰,封志明,杨艳昭.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资源科学, 2008,30(5):648—653.] 【13】Wang Xiaojun.City.vegetation and human health.Journal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1995,11(1):33—36.【王 晓俊.城市.植被与人类身心健康.中国园林,1995,11(1):33—36.] 『14]chen Jiaqi Nature.water.human.Journal ofNatural Resources,2004,l9(6):689—693.【陈家琦.自然·水·人.自然资 源学报,2004,19(6):689—693.] [15]Feng Zhiming,Tang Yan,Yang Yanzhao et a1.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um 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ndex model(HEI1 based on GIS.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63(12):1327—1336l[封志明,唐焰,杨艳昭 等.基于 GIS 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地理学报,2008,63(12):1327—1336.】 [16]Wang Dehui,Kuang Yaoqiu,Huang Ningsheng et a1.Evaluation of natrue suitability for hum an settle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l8(Memoir):440—443_【王德辉,匡耀求, 黄宁生 等.广东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初步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专刊):440—443.] 【17】Tang Guo'an,Liu Xuejun,Fang Liang et a1.111e scales and scale effects of DEM and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Wuhan University,2006,31(12):1059—1066.[汤国安,刘学军,房量 等.DEM 及数字地 形分析中尺度问题研究综述.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l(12):1059—1066.] [18]Steadman R C.Assessment of sultriness(Part 1):A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based on hum an physiology and clothing science.Applied Meteorology,1979,18(7):861—873. 【19]Steadman R C.Assessment of sultriness(Part 2):Effect of wind,extra radiation,and barometric pressure on apparent temperature.Applied Meteorology,1979,18(7):874—885. [20]Lv Weilin.The apparent temperature and its calculation method.Beijing Meteorology,1997,(4):23—25.[吕伟林.体感 温度及其计算方法.北京气象,1997,(4):23—25.1 『2 l 1 Wang Yuanfei,Shen Yu.Th e temperature—humidity effect and hum an comfort in Shanghai summer.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1998,(3):60—66.[王远飞,沈愈.上海市夏季温湿效应与人体舒适度.华 地 理 学 报 64卷 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98,(3):60—66.1 [22]Feng Dingyuan,Qiu Xinfa.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pparent temperature in the four seasons over China.Journal ofInstitute ofMeteorology,1990,13(1):71—79.[冯定原,邱新法.我国各地四季感热温度的计算和分析.南京气象 学院学报,1990,l3(1):71—79.1 [23】Liu Jiyuan,Yue Tianxiang,Wang Ying’an et a1.Digital simul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3,58(1):l7—24.f刘纪远,岳天祥,王英安 等.中国人VI密度数字模拟.地理学报,2003,58(1):17.24.] 『24]Zhang Shanyu.Study 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Reasonable Redistribution in the Chinese Mountain Areas.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6.162一l67.『张善余.人口垂直分布规律和中国山区人口合 理再分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2—167.1 [25]Dong Chun,Liu Jiping,Zhao Rong et a1.A discussion on correlation of geographical parameter、vi也spati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2002,f4):61-64.f董春,刘纪平,赵荣 等.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 关性研究.遥感信息,2002,(4):61—64.] Evaluation of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Grid Data HAO Huimei,REN Zhiyua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natural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and defining function zone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will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integrated index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were employed to establish the spatial situation of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index of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Shaanxi Provinee was betw een 1 8.55 and 88.97.In genera1.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creas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and from mountain and plateau to plain and valley.Considering area,the common suitable re gion ranked first,accounting for about 63.28% of the total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and rather and comparatively suitable region ranked second,about 26.1 l% Of the total;and the most desirable region ranked 1ast.only about 0.35%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pulation of the province was concentrated in regions with higher nature suitability.About 68.92% of Shaanxi’s popul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most desirable region and rather and comparatively suitable region.Nearly 88.1 6% of Shaanxi’s population was distributed in grade one of common suitable region and above that leve1.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was profoundly affected by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Regions with maximal population density always were the ones with highest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The influence of span of climate suitabilit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was partly in Shaanxi Province.Surface water shortage was the bottleneck of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northem Shaanxi and northern Guanzhong,while high altitudes and wavy terrains were the bottleneck of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and Loess Plateau.Lack of water and sparse vegetation were the main natural restriction to human suitability in wind.eroded areas of northem Shaanxi. Key words: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climate;terrain;Ianduse/cover;water; Shaanxi Province
/
本文档为【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