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2012-01-09 28页 doc 183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8969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我的《战胜拖拉》笔记 . 第一章 为何拖拉 知道你为什么会拖拉,才能应用恰当的策略来对抗拖拉,以高效的工作模式来替换拖拉。 拖拉的征兆 拖拉有六个征兆: 1. 觉得生活是一连串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长得不能再长的待处理清单。 * “不得不做”和“应该做”,但却没有做。 * 无法选择,没有判断力。 * 感到压力,害怕在拖拉的时候被人识破。 * 失眠,在晚上、周末和假日里难以放松。 2. 不现实的时间观念。 * 模糊的时间观念,比如“下周某个时候”或者"今年秋天"。 * 记不得...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我的《战胜拖拉》笔记 . 第一章 为何拖拉 知道你为什么会拖拉,才能应用恰当的策略来对抗拖拉,以高效的工作模式来替换拖拉。 拖拉的征兆 拖拉有六个征兆: 1. 觉得生活是一连串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长得不能再长的待处理清单。 * “不得不做”和“应该做”,但却没有做。 * 无法选择,没有判断力。 * 感到压力,害怕在拖拉的时候被人识破。 * 失眠,在晚上、周末和假日里难以放松。 2. 不现实的时间观念。 * 模糊的时间观念,比如“下周某个时候”或者"今年秋天"。 * 记不得时间是如何浪费掉的。 * 日程表很空洞,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最后期限。 * 经常迟到 * 上下班的高峰时段,从不把堵车时间计算在内。 3. 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摇摆不定。 * 在忠于一个人或者坚持一个项目时,感到困难。 * 对自己应该需要什么很清楚,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却很模糊。 * 会轻易的被其他事情(容易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 不知道如何安排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重要的)事情。 4. 不满足、泄气、抑郁。 * 生活中有一些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甚至从来没有尝试过。 * 害怕一直拖拉下去。 * 从未体验过完成事情的满足感。 * 总在拖拉时感到内疚和失落。 * 不断地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或者是“我怎么了”。 5. 优柔寡断,害怕出错。 * 喜欢完美,总是延长项目时间。 * 害怕负责,害怕出错。 * 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也要求十全十美。 * 希望超然于错误和批评。 * 总是担心“出错了,我该怎么办”? 6. 缺乏自尊和自信。 * 失败的时候抱怨外困,害怕承认自己的不足。 * 因失败的任务而否定自我,觉得“我失败了”而不是“任务失败了“。 * 无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 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不够格”。 如果你能从上面的这些征兆中发现自己的影子,那么很有可能你存在着拖拉、时间管理不当的问题。虽然大多数拖拉者都可以在最后期限赶完任务,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惩罚,但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忙乱、压抑和不快乐,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最后赶工出来的粗劣的质量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失去人生中许多的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积极地看待人类精神 拖拉真的是因为你懒吗?但事实上是,你在生活的某些方面并不拖拉:看小说、听音乐、上网等等。其实每个人都拖拉,只不过拖拉的领域不同而已。 即时习惯策略并不认为懒惰、缺乏条理或者其他什么性格特点是造成拖拉的原因,不接受“人生来就懒,需要有压力去激励”。 人体有恢复愈合机制,积极的思想感情具有疗伤的能力。对于拖拉问题,积极主动是最好的良药。 拖拉其实是一种防备行为,当我们担心我们的价值感和独立感受到威胁时,当我们的动力和高效的活动受到压迫时,我们会表现出拖拉。懒惰只是暂时性的缓解内心深处的恐惧。 是什么样的恐惧呢? 害怕缺憾(完美主义)的恐惧:很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任何的批评、反对和评判都被理解为对完美状态的一种威胁。 害怕失败的恐惧:相信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错误,也都能证明自己是一个一钱不值、不可救药的人。 害怕成功(茫然)的恐惧:即使成功实现了目标,等待你的会是越来越高、越来越难的目标,没有停留、没有时间去回味成功。 拖拉并不是一种性格缺憾,它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只不过这种尝试并不另人满意。 当对作为人的自己和工作中的自己发生认识错误时,你会产生完美主义倾向、会对自己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强迫自己努力工作牺牲休闲以迎合某些看不见的评判。 最严厉的批评者——自己 “毒性教育”让我们还不到独立思考问题的年龄时就学会了自卑和对工作和自身能力的消极态度。 但事实上,人类精神是积极的,工作并取得进步对于人类身心来说是源于自然的需要,拖拉其实是对这种需要的压抑。 我们要发现拖拉背后的一些消极的想法,跟踪拖拉的时间和原因,让我们意识到,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观念会把我们引入消极。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拖拉的时候,就要警觉我们是在用拖拉的方式逃避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我们要用积极的想法来替代它们,将注意力重新引导到工作任务当中,而不是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要重建自信,要能承受负面的反馈,要摆脱最严厉的批评者——我们自己。将注意力集中于我们已有的成就、我们的优点、我们对高质量工作的自然动力、我们的好奇心以及对进步的渴望上。自己就是肯定自己的源泉,不用依赖外部评价。这样就再没有拖拉的必要了,可以从此高效的思考、感受和行动。 拖拉的益处 拖拉可以让我们暂时的释放压力,可以有效地减轻面临评判时的恐惧。 而这些益处,足够让我们养成像拖拉这样的反效率习惯。拖拉使我们远离痛苦、远离威胁性的事物,从而缓解紧张的情绪。工作越是让你痛苦,你越是要逃避或者用其他更加愉快的事情来寻求放松。越来感到无休止的工作,永远没有闲暇时间,你越是要逃避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已经依赖于拖拉来减轻焦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拖拉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 被推迟的乏味的任务被其他人完成了。 * 买东西的时候拖拉,最终会因为过季促销给你带来好处。 * 拖拉没有受到处罚。 * 拖拉可以让你冷静下来,从来避免争吵。 * 等待进一步的消息,拖拉会让艰难的决定自行消解。 当然我们知道拖拉本身就是问题,但是责备自己养成如此糟糕的习惯并不能解决问题,专家、老师和朋友告诉你:“提高你的效率吧。”然后你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鞭策自己,结果收效甚微。因为这些方法攻击的只是你拖拉的那些事情,而不是拖拉本身和拖拉的源头——你自己。 当我们把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等同起来的时候,我们当然不愿直面挑战,因为挑战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对你工作的评价即是对你本人的评价。出于防卫心理,求全责备(完美主义)和拖拉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必要形式。上级和家人往往会“出于好意地”给你鼓励和压力,为的是让你振作起来。但内心对失败和缺憾的害怕对于这种来自于他人的鼓励和压力的冲突,只会让你以拖拉的办法予以缓和,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吹毛求疵的要求->害怕失败->拖拉->内疚和责备->焦虑并抑郁->失去信心->更加害怕失败->更加拖拉以求暂时的逃避。 从这个循环里看出,拖拉并不是问题的开始,问题开始于吹毛求疵、无法满足的要求和害怕一些微小的错误也会导致失败的完美主义心理。 随着我们的深入思考,我们需要提示出哪些是你拖拉模式背后的真正原因。 拖拉可以表达憎恨 当权者们总是把你置于“不能取胜”的两难境地:要么交钱、要么坐牢;要么放弃休假,要么失业……于是你用拖拉来表达憎恨,向别人申诉你是一个受害者、生活被别人操纵,你是“被逼的”,你“不得不”做这些事情。 你不能公开反抗,因为那意味着惩罚。但是通过拖拉,你可以暂时私下罢免这些当权者。底层职员通常会通过拖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降低速度、消极被动甚至通过损坏生产工具来表达他们对独裁者的反抗。 但事实上是,这世上总会有人处于领导你的位置,他们可以影响你的工作,甚至评价你的能力。但他们不是让你拖拉的原因,你自己才是。 拖拉可以抵御对失败的恐惧 如果你对自己始终高标准、严要求,总是批评自己的错误,那么对于那些有风险的项目,你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我们都曾在人生的某个时候未能实现某些目标,这当然会让人痛苦和失望,对于坚强的人,这不算什么,但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却是致命的。当完美主义者的工作被评价为“一般”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做人很失败”。对完美主义者工作的评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对于他们个人价值的评价,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当你觉得必须要完美地完成某个目标而别无选择时,拖拉可以当作是一种抵御失败和批评的保护措施。而当你在多个领域里都可以获得满足时,任何一个领域的失败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因为你可以用其他不受污染的领域作为缓冲。 当你觉得工作是一个很沉重的包袱,以至于会决定你的人生价值和未来幸福时,压力就产生了。你需要逃避这种压力,以拖拉作为手段和借口。因为拖拉,你不能做到最好,所以任何批评和失败都不能成为真正的你和你真正能力的评价。 拖拉可以逃避对成功的恐惧 对成功的恐惧包含三个核心问题: 1. 在成功与友谊之间作出艰难选择时候,你发现自己进退两难。 成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朋友和家人可能会担心你的野心和成功使你对他们的关心越来越少,从而威胁到你与他们的关系。你会觉得自己在亲友与成功之间进退两难。 2. 成功的完成一个项目,意味着要面对一些新的可能会痛苦的挑战,比如调岗或者换一个新的工作。 完成某个项目有可能好坏参半、有得有失。完成学业意味着要找工作,走完某个阶段的职业生涯可能会意味着从此停滞不前。人们总是不情愿离开自己熟悉的一切,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新的领域里再次笨拙的开始。 3. 成功意味着晋升到有更多要求的职位,从而担心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你会因遭遇天花板而最终落败。 如果你一直做得不错,别人对你的期望就会上升,这样会让你产生压力。我们称之为“撑竿运动员综合征”,每成功的跳过一个高度,你会觉得越来越难以面对栏杆,因为你知道,回报是短暂的,人们期盼更好的成绩,失败的概率却越来越高。爬得越高,跌得越重,曾经的动力变成了压力。 第二章 拖拉是如何进行的 知道怎样拖拉,才能改变拖拉。观察你消极拖拉的模式,将能量重新导向积极的方面。 弄清楚自己是如何利用时间的 拿出一星期的时间,尽管拖拉,只需要客观的记录下拖拉的方式和具体的时间,不加以评判,也不要分析,只观察自己目前的行为模式就可以了。 观察一下你的时间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当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效率很高,效率低的时候又在做些什么。有效的时间管理和对任务的精密安排,是高效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迟到、琐事层出不穷难于应付,一个又一个项目拖拖拉拉,没有时间用于休闲和陪伴亲友,那么你的时间管理就有问题了。 我们需要留意时间的消耗,精密地记录下我们利用时间的方式。用三天时间做记录,掌握我们的时间流向。 重要(B级)和次重要(C级)的任务可以穿插在最重要同时也更有价值的任务(A级)中间。这种分类和优先级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时候你是真正地在取得进步,什么时候你只是小打小闹而已。优先处理紧急的事情并不总是合适的,太多紧急的事情往往意味着时间管理水平不够。 保留了若干天的时间记录以后,对自己如何花费时间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估计了。 通过汇总总结,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并提示哪些需要改变。 你可能会吃惊的发现,生命中失去的大部分时间都跟最重要的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每天工作的8小时并不是完全高效的,你还需要开会、沟通和团队协作。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控制好工作中的干扰和浪费。 或许你也会发现,你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进入状态”,你会先阅读邮件和打电话,然后再开始最重要的项目。要想有所改变,你就得摆脱“自动驾驶”的习惯,开始有意识的做出选择,找出拖拉之前的活动,知道是哪些活动诱发了自己消极的习惯,这样就能帮助你转换到更加有效率的活动中去。 测量出如何花费时间以后,你对一天中鼓励拖拉的那些弱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你或许还会发现,把花费在重要项目的时间记录下来,会让你有一种成就感,让你更容易无忧无虑地享受闲暇时间。 拖拉日志 光记录下花费的时间,只会使你注意到许多低效的领域和浪费掉的时间段,不能帮助你学会如何补救。如果你想避免回到这些旧有模式中去的话,你还需要做一份拖拉日志,把对工作任务的思想感情,拖拉的借口和方法,以后最后的思想感情记录下来。 当你对这些思想和行为有了一些记录以后,你就会知道在哪些地方需要进行纠正。如果没有记录,要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通过数天的记录拖拉模式之后,你将能够分清楚哪些思想情感引导你完成任务,而哪些思想情感进一步导致你的拖拉。通过拖拉日志将这些拖拉模式进行分解,你就能够瞄准那些可能让你引向高效的思想情感,意识到哪种类型的任务给你带来最大的困扰,你就能很容易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类型的任务之上。 在引起拖拉的思想情感中,请注意那些潜在的负面情绪,它们是有效地完成艰巨任务的拦路虎: * 这些任务是别人逼着我做的。 * 我想表现得完美。 * 我害怕犯下任何错误而遭受批评。 拖拉日志将让你注意到你的这些负面情绪是如何阻碍目标的实现的,它们与你的拖拉模式有着怎样的联系。走出拖拉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这种联系,走出旧走的行为模式,建立安全感和高效率。 建立安全感:走出拖拉的第一步 100英尺的木板理论: 当你把注意力集于中摔倒的危险上时,你就不会看到任务中简单的一面。其实,你完全有能力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但是现在犯错误的危险太严重了,你不得不停下来考虑它对你的生命构成的威胁。恐怖的理由很充份:“出了错,就得死。”不管任务是多么的简单,不管你是多么的有才华,这种对“死亡”的恐惧,让人几乎不可能毫无顾虑地迈出第一步。 但其实,你就是那些将木板升离地面的人,你自己把一项简单的任务复杂化,把任务的完成情况变成对自我价值的考验、对成功并幸福还是失败并痛苦的考验。是你自己把做事与人生价值的考察混为一谈,好像一次可能的错误就会世界末日。早期的毒性教育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防止失败和自我保护上,而不是做事本身。 只有当还有一个更加紧迫、更加实际的危险(大火)紧随其后时,你才会真正开始考虑并解决通过木板的问题。一旦有了时间压力,一个实实在在的最后期限,你就会纵身跳上木板,用你所能用到的一切办法去通过它。但这样做的后果也很明显,你无法保证完成工作的质量,因为时间紧迫,能完成就不错了。 现在,在木板下3英尺的地方放上一个安全网。现在你可以走在木板上了,因为你知道,即使摔了下去,最严重的事情也不过难为情而已,对生命再无威胁,任何错误都不再是世界末日,你总会还有再试一次的机会。 这个安全网是什么?是一个个替代方案,可以让你从容地从错误和失败中恢复过来。你要坚信自我的价值不会因为这次失败而发生什么改变,别人的评价代表不了什么,接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不再试图十全十美。不要拿失败的目标来威胁自己,只要集中注意力于眼前的任务上,相信自己,你总有机会重来,重新站到木板上,因为你有安全网的保护。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这样,他们并不是没有失败过,他们只是利用安全网一次次的站起来,重新振作,再来一次。 如何做到自我认同,如何拥有自我价值感,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要从用积极的习惯取代自己的拖拉模式开始,慢慢学会有效的控制工作、保证闲暇时间,建立起自尊。当你能用积极的语言同自我对话时,这种自尊才会变成真正的自我价值感。 降低木板的高度,提供安全网,告诉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你的自我价值依然存在,你是安全的。 拖拉与焦虑通过五个步骤起作用 1. 让自己觉得某项任务或某个目标的实现会决定自我价值和今后的幸福。 做好这份工作,通过这次考试,将会改变我的一生,并让我幸福!这样完美的标尺会让你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如果不打破“自我价值=业绩表现”等式,对失败的担忧会使你运用拖拉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2. 用完美主义把任务抬高100英尺。 你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没有批评,任何错误都等同于死亡,任何失败或拒绝都不能接受。任务失败,表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能力,而且也反应出我们作为人的价值的失败。如果全力以赴的结果还是不够完美,那是不能原谅的。所以,我们拖拉,避免出尽全力,以逃避自我批评。 3. 产生焦虑。 你在心里想像着一连串的“万一”,万一出错,会流失一位客户、导致丢掉一份工作、导致找不到工作、导致婚姻破裂……仿佛一排多米诺骨牌轰然倒塌。有了这一连串的“万一”,你很容易紧张和压仰,然后从拖拉中寻找短暂的放松。 4. 运用拖拉来逃避矛盾,但因为最后期限的来临,时间上的压力会让你更加的焦虑。 你因为拖拉,所以不能出尽全力地完成任务,也不会表现出真实的能力,就算失败了也有借口。但最后期限越来越近的那种压迫感,会让你更加的焦虑。 5. 最后期限终于到来了,不能再拖拉了,于是你“动力十足”地开始“救火”,反正一切都不完美了,你了暂时地从完美主义中“解放”出来。 你绕了一个大弯、以拖拉这种“代价高昂”的手段,最终马马虎虎的完成了任务。在这种时候,拖拉仿佛“帮助”你克服了对失败的恐惧和完美主义倾向。但这一切都是恶性循环,需要被打破,取而代之一种更有效也更有益的工作模式! 第三章 怎样进行自我对话 语言不能改变拖拉,但是你与自我对话的方式,决定了你的感受并影响你的行为。拖拉者总是有意无意的强化自己的受害感、疲惫感和对权威的抵触感,暗示拖拉是一种显示自信与反抗的举动。你需要学会挑战并替代这些消极的自我对话,打破任务成败等于个人价值的毒性等式。 反效率信息 “我不得不做”、“我应该做”,其实表达的意思是:“我不想做,但我必须逼自己为他们去做。” 我们企图用这种威胁的方式来激励自己,但暗含着的意思却是告诉我们,任务是不愉快的,是我们想逃避的,我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这种反效率的消极情绪影响着我们,使我们焦虑并开始拖拉。 要弥合这种权威式的自我对话与反判的行为之间的矛盾,你需要学会一种新的语言,使你不必再与自己、与那些你觉得控制着你的人之间发生冲突。 通过一种选择与承诺的语言,把能量导向某个目标,并且充满动力而不是压力。 “不得不”——压力信息 “我应该做,但我不想做。我不得不做,因为他们逼着我做。”要替换成“我选择做”、“我决定做”、“我愿意做”,把能量导向某个单一的目标,并对结果负责。 “不得不”式的对话在一遍又一遍地给你传达以下的信息: * 我不想做。 * 他们逼着我做。 * 我不得不做,要不然会发生某些可怕的事情。 * 我恨我自己无能。 * 这是一个必败的处境:不做会受罚;做又违背自己的意志。 在这些外部的压力一下,你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出于保护自己的正常需要,对于这些“不得不做”的任务,你开始拖拉。 你的大脑一方面要提供“不得不”执行的任务所需要的能量,同时又要提供压制自己意愿的能量。在这种“左右不是人”的信息面前,你要么产生压力,要么产生抑郁。你的大脑不可能同时关注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你的身心处于僵立状态。 想通过纪律约束、恐惧的惩罚施压,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些只会加深工作可怕且痛苦的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每一个“不得不”都用“选择”、“决定”来取代。要么选择开始着手处理项目,要么决定根本不做、但同时承担全部后果。让我们以成年人的身份做一个成熟且明确的选择吧! “应该”——抑郁信息 “应该”原先代表的是“我不喜欢现在的状况,我需要做点什么。”,但对于拖拉者来说,“应该”变成了“我对现在的状况很不满意,我要抱怨!” 这种对“应该”的曲解,会产生如下的消极影响: * “应该不同”:拿想像中的完美状态与目前的负面现实做对比。 * “应该做完”:拿结束时的状态和糟糕或者消极的开始做对比。 * “应该像他一样”:拿一个你嫉妒或者羡慕的人跟糟糕差劲的自已做对比。 * “应该到达那种状态”:拿想像中的极乐世界跟你现在的处理做对比。 这种消极的“应该”给你的大脑灌输了一种潜意识:“我很糟糕。我的处理很糟糕。我的业务水平很糟糕。我一无是处。”“不得不”引发出压力,“应该”引发出抑郁。数数看十分钟里,你的大脑里会重复多少次“应该”和“不应该”,你就知道自己的抑郁程度了。 我不是说理想和目标不值得努力追求。我所说的是,这样消极的“应该”没有指出你该如何从现在的处境到达你所喜欢的处境。并没有告诉你的身体和大脑: * 你选择做什么? * 你选择在什么时候做? * 你选择从什么地方开始? * 你选择怎么做? 当你开始关注结果而非责备、关注选择而非“不得不”、关注“是”而非“应该”时,你会发现你不再受困于对过去的无用挣扎和对未来的消极比较中,你会产生积极的活力,身体和精神很快的协调起来。 改变自我对话,向自己清晰的传达我选择做什么、何时何地开始做! 选择的力量 从抵触到承诺 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希望能尽快康复重返工作,正在主动地选择去做过去觉得是繁重负担的事情。 当人在面临一种危及生命的处境时,常常经历着一种从抵触到承诺的转变,经历过这种转变的人,实在是在享受一种来自上天的非同寻常的馈赠。 当然要体验到这种强大的转变,你不必一定要危及生命。练习主动选择,你就有机会把此前的抵触情绪转化成有建设性的努力中去。 如果你选择不做,一样会有后果,你愿意承担这些不良后果吗?其实你只需要选择做,不必想做,也不必喜欢做。相比不做,你更愿意接受做的后果,那就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更积极、更有力的宣布“我选择做……”对你来说更有意义! 既然选择做了,就尽可能的愉快地做。即使非常困难,你一样可以继续选择,选一种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方式去做。正是因为你主动选择了做,任务才会变得不再那么困难、那么痛苦,完成起来也更加迅速了。当你发现你在某个项目上失去干劲时,在你的思想里寻找那些隐藏的“不得不”,然后就在那一刻做出决定,要么欣然接受,要么放弃,做个选择! 学会说“不” 小孩子在“可怕的两岁”时几乎学会了对任何事情说“不”。这一部分缘于他们的认识与人格的发展——一种与父母分离的自我的发展。同样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宣言:“不,我不必做它。我不必做任何事情来证明我可爱,该得到奖赏。”如果一个成年人对自身的价值也有这样的肯定,那该多好。对很多成年人来说,唯一一次能说“不”的时候是在生病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带着歉意虚弱地说一句“对不起,我不行,我生病了。” 对于拖拉者来说,说“不”是一种重要的练习。它可以避免你因为感觉自己缺少价值而盲目的投入到你不想做的工作当中。直接而成熟的“不”,相比被动的答应然后通过拖拉来抑制和反抗要有意义得多。 对于拖拉者来说,说“不”还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练习。说“不”,意思是说“我可能不够完美,但我有足够的自尊说‘不,我不想做。’”这也可以避免承担太多根本无法承诺的任务。你完全可以果断而大胆地说“不”,比如: * “不,我需要时间考虑。” * “不,我没有你那么快,我希望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慎重的考虑。” * “不,我想立一份,让我知道当我全身心投入的时候,不需要通过妥协来牺牲我的工作质量。” * “不,我不想现在就付帐,我更愿意通过交付利息的方式分期付款。” 拖拉者区别于高效者的五种自我陈述 你的拖拉模式并不一定每一种征兆都有,但找出下列五种之中你所对应的消极陈述,将会帮助你运用前面阐述过的积极陈述去替代。 第一种:“我不得不做” 整天重复“我不得不做”,会让你有一种受害感,并犹豫不决,开始“合理地”拖拉。 这时候你就需要用“我选择做”来取代“我不得不做”。选择工作,或者选择拖拉并承担其带来的后果。但现在这都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其他权威性的力量的逼迫。 第二种:“我必须完成” 只跟自己说“我必须完成”,只把自己的注意力导向未来某个看不清楚的遥远之地,这样的关注只会让你觉得无从下手、甚至无法完成。这时你要问自己“我从哪里开始?”,走出第一步,给自己一个坚定挑战的决心。 第三种:“这个项目大且重要” 只想着一个项目多么的大且重要,只会加深你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时,你可以列出一些大概的步骤。然后走出粗糙的第一步。告诉自己:“我可以前进一小步”,以简单而微小的第一步作为开始,一步一步地完成。穿插进休整和奖赏的时间,可以防止自己迷失在微小的步骤里,让自己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 第四种:“我必须做到十全十美” 完美主义会让你觉得前进途中的任何一步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最终目标还很遥远,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任何完美的要求都注定要失败。你越想完美,就越难开始,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它是不可能完美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任何一个困境都可能会让你放弃。对自己成功的苛刻要求,反而会让失败变得更加容易,也更为严重。 所以,要接受自己,“我只是一个凡人!”,接受犯错是正常学习的一部分。做实在的不完美的工作,而不要只在那里空想完美却什么也不做。要宽容自己而不是批评自己,支持自己每次走出的笨拙的一步。对于这种坚持完美主义的拖拉者,我经常建议他们在项目的开始阶段注意做得马马虎虎,要快,但不完美,尽管放心地用一种凡人的不完美去工作。在后期再慢慢打磨。 第五种:“我没时间玩” “我周末要加班”,“我不能跟你们玩了,我要把这个项目做完”,“今天晚上是最后期限了,会非常忙”……这些话只会让你对工作产生厌恶,让你感觉生活中充满了义务和要求,使得自己一次次错过了别人正在享受的美好的事物。 这时候你要对自己说:“我必须花时间玩!”我必须锻炼、必须与朋友聚餐、必须好好休息和享受休假。保证这些时间的花费,让增强你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知道自己在一个可知的未来有休闲的承诺,减轻对困难工作的畏惧。不断地给予自己回报,给予自己持续前进的动力。 选择从一小步开始,因为我知道我会有大量的时间用来休闲。 第六章 逆向日程表 不要再骗自己了,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拖拉只会增加焦虑;当你觉得无从下手,或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都会产生紧张感,而拖拉不会带走这种紧张感,真正有用的,只有开始工作。 但你无法开始工作,因为你不想逼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你不想面对它们,它们让你感到不安,让你无法过舒适的日子。 但事实上,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即能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又能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方法就是逆向日程表。 逆向日程表只要求你30分钟的全心全意,坚持做30分钟的工作,然后休闲。 30分钟当然不足以完成多少工作,但当你全神贯注的时候,30分钟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30分钟看起来很短暂,但是你会吃惊的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已经开始工作了,“开始”本身就是最大的动力,你已经克服了懒惰,让自己超越了最困难的“开始”阶段,然后只要继续下去。开始远远比完成重要,只要开始了,离完成就差不多了! 30分钟的开始,还可以让你明白真正要做的事情有多少,揭示出步骤,而不只是一个宠大的任务。一旦知道该怎么做,眼里就只剩下这些步骤,可能会有些难,但已经没有你原来想象中的那么焦虑了。 高效者的制度 怎样在压力下完成工作,有时候理论并没有提供多大的帮助。我们需要某种制度,在困难的、讨厌的和无从下手的任务上,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控制。 我们需要记录下时间,把每次为时30分钟、不间断高效工作的时间都记录下来,记录到日程表上。 早期时候,我使用逆向日程表列出一系列可以期待的奖励。以星期为单位,列出所有坚持要做的休闲活动、休息、餐饮、社交和游戏。把那些需要高效不间断的工作安排穿插其中,以30分钟为单位,然后给自己奖励。对于那些大型的、可怕的项目,30分钟可以用来分解,把工作降低为若干个小型的、可控的且能获得回报的部分,这样可以减少你无所适从的感觉,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 逆向日程表从保证休闲和玩乐入手,避免你产生工作会远离快乐和自由的假像,从而提高效率,避免拖拉。 逆向日程表从两方面给你自信: 第一,及时的、频繁的回报,而不是只有完成项目才能获得的遥远的成就感。 第二,记录下每段高效工作的时间,让你能够看见你在每天、每星期当中,专心而不间断地完成了多少工作。 30分钟,不具威胁性,很容易应付。 恐惧感往往来源于对长期工作不现实的安排,这样的工作很少完成,甚至很少开始,因为实在让人无从下手。 逆向心理学 一直以来,面对困难的项目,我们一直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尽量多花时间。而逆向日程表正好相反,它要求我们要保证足够的高质量的无忧休闲。 它会提醒你: * 在这个项目上,每周花费不要超过20小时。 * 在这个项目上,每天花费不要超过5小时。 * 每天至少锻炼、玩耍或者跳舞1小时。 * 每星期必须拿出1天的时间什么工作也不做。 * 以30分钟的高质量工作为目标。 * 以不完美作为开始,但必须努力。 * 从小事做起。 我们通常的习惯是,先安排好工作,休闲可有可无。但逆向日程表要求我们事先安排并限定好休闲的时间。 工作限制在30分钟,30分钟以后以无忧休闲为奖励。 如何使用逆向日程表 下面列出逆向日程表的11条指导原则,建议你至少坚持两个星期,然后再做改动。 1. 只安排下列时间 (1) 安排好日常生活的时间,比如吃饭、睡觉。安排好已经决定了的时间,比如开会。 (2) 自由时间、休闲、休闲阅读。 (3) 交往、和朋友吃饭。 (4) 健身,比如游泳、跑步、打羽毛球、去健身房。 (5) 常规事务,比如沟通、上课、医务预约。 在日程表上尽量填入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这是逆向日程表最基本的原则。这将帮助你克服掉一天有24小时,周末有48小时可以用于工作的幻想。让你看到切实可用的时间,并对这些时间进行更好的管理。 不要安排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记住,逆向日程表需要保证无忧休闲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可以帮助你用野心过大、信心过强的计划把自己吓倒。 2. 只记录下至少30分钟的工作。 用逆向日程表打卡上班、打卡下班。你应该为短时间内的进展而保持激动,而不是焦虑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做。30分钟的期限,可让激励你更加充实的工作。 3. 给那些至少30分钟不间断的工作给予好评。 你在日程表上记录下来的30分钟,代表的是高质量的工作。这会让你不断积累成就感,在心里建立起一种高效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 在每个时段工作结束后,给自己一次奖励。奖励也可以是另一件更为愉悦的工作。 这是你应得的。你已经开始了!你已经克服惰性,开始积累一种惯性,让你在下一次开始的时候更加轻松。 5. 跟踪每一天、每一星期用于高质量工作的时间。 把它们累加起来,强调你的进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6. 保证每星期留出一天的时间,用于休闲和处理杂务。 避免那种因为工作而没有假期所产生的怨恨和疲劳感。每星期都要保持休闲和玩乐的习惯。休息过后重返项目时,会感觉到更有动力。而当你正在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时,工作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作为一种调剂,你可以选择处理一些杂备——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还有学习烹饪可口的饭菜。这样的一天,对于保持活力、创造力和工作动力来说是很重要的。 7. 在决定前往玩乐之前的30分钟里,可以拿出30分钟用于工作。 不吃完菠菜就甭想吃冰激凌!一项愉快的活动可以对它之前的工作起激发动力的作用,尤其对于困难的项目,可以更加容易的进入开始状态。这可以成为开启一个以前逃避的项目的出发点。因为: (1) 利用于愉悦活动的分心,让你更加容易的进入开始状态; (2) 允许你无忧无虑的享受休闲; (3) 当你休闲的时候,潜意识可以保持在项目上的工作,并提供灵感,创造性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8. 集中于开始。 你的任务只是开始,把所有完成的思路都去掉,只换时何时、何地、如何开始。 9. 着眼于小处。 不要以连续工作4小时为目标,而以30分钟的高质量专注工作为目标。 10. 保持开始状态。 Keep on starting, and finishing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要想成功,所有要做的事情都要“开始”! 11. 别在最后“倒下” 遇到困难时,告诉自己,再坚持十分钟,尽力找到一种也许有些片面的解决方案,留下一个不完美的开始。这样,下次进入开始状态的时候会更加容易。 调整逆向日程表 通过两个星期的日程表记录,你会发现自己的模式,你是如何花费时间的,以及哪个时间段里你的效率最高。比如,你最有可能发现的是,当在日程表里安排进更多的无忧休闲时,当面对大型项目时,那种无所适从的恐慌感减轻了。除了工作,你还要安排好休息、吃饭、锻炼的时间,你会发现工作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你可以把工作分解成可操作的一些小块的集合,把它们穿插进日程表里,并留有一些足够喘息的休闲时间。 当人们开始使用日程表时,会发现: 1. 你比你想象的更加忙碌。 把你的非工作时间都记录下来,让你估计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用于那些对你的职业和人生有影响的重大项目中的。当你了解到你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工作时,你可以每天更早的开始,可以按照需要安排好任务的优先级,区分紧急的任务和重要的任务,丢掉一些任务或者把任务委托给他人,留下更多的时间给自己的首要目标。 2. 你会发现一些效率不高的时间段。 注意到在一些时间段里,你很容易分心,很容易看电视,很容易有一些“不速之客”的来访。在这些时段里要特别注意那些容易那让你分心的诱惑,要绕开它们(关掉电视,断开网络或者干脆关掉电脑),先从一些简单的收拾开始,开启一种积极的惯性,然后工作至少30分钟! 3. 你会发现一些时间段里你的生活特别忙碌,需要降低对工作量的预期。 急诊、朋友聚会和一些意外的事件,可能会花掉的一整天的时间。你可能只能间隙性的拿出10~30分钟的时间用于工作(不管多忙,不能让工作中断,可以少花一些时间,但必须投入支持,因为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会影响到你的职业和未来的发展)。 4. 在你的项目上连续工作30分钟,已经足够保持动力并打破拖拉的习惯。你已经开始了,就不会再想着拖拉了。 5. 要坚持在日程表上填入无休忧闲的时间。 几个星期以后,你会发现自己慢慢的不填休闲时间了,仅仅记录高质量工作的时间。如果你真的是在全身心的投入项目,这样或许很好,但如果你再次拖拉,你不会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是什么原因让你无法开始……不安排好合理的休闲时间,面对空白的日程表,你不能记起时间是怎么花掉的,你会对日程表上失去的时间感到内疚。所以把休闲时间记录下来吧,合理的安排好,并真正的投入其中。 6. 你或许更愿意每天有一个时间进入开始状态,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天计划好要做的事情,然后尽早的开始,最早的30分钟用于最重要的项目,然后的30分钟用于次重要的项目……每完成至少30分钟的无间断工作,把时间记录到逆向日程表上。最后,累计一天的高效工作时间,当作自己取得的成绩。 7. 运用你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你想加强的任何一种积极习惯的激励工具。 比如你喜欢看电视,那就在看电视之前做一些记帐、写作或者打扫的工作,那么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了。当这些任务与快乐之间产生联想时,你会更加放松、更加频繁地投入其中了。 你会不断地发现一些新的方法,更有效的利用逆向日程表。比如:以周六或者周三作为一个星期的开始。形成即时习惯的关键在于调整,使之更适合于你的风格。 逆向日程表把即时习惯策略的各种工具整合起来,让你集中精力于高效的工作和生活。运用逆向日程表可以带来五大好处,使你在无忧休闲和战胜拖拉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快乐: 1. 现实和守时。 记录时间会让你对时间有一个更加敏锐的认识。事先安排好决定的事情可以避免“我还有整个星期的时间可用”的幻想和“我忘了父母要来”这样可怕的意外。逆向日程表会让你对时间的安排更加现实,并且守时不拖拉。 2. 30分钟高效时间 通过记录30分钟的高效时间,你再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当你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一个时间段的从事某项任务时,你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比幻想着一下子全部完成的那种遥不可及的回报要有效得多。 每30分钟都可以完成某些事情,或者至少开列出行动清单,知道下一个30分钟要做什么。让事情条理化,可以在下一次开始的时候更加容易。把大型的、长期的目标切成若干个片断,全身心地投入这些片断,然后享受完成一个片断后的适时的休闲。 3. 体验成功 通过记录下高效工作的时间,你可以看到进步。穿插进一些休闲活动或者替代性的更有兴趣的工作,可以减轻工作带来的受损感,从而把工作体验成一种荣耀,可以带来无忧休闲的回报。 4. 自己设定最后期限 最后期限带来压力,告诉你在一个指定的时间,你会因为努力而受到奖赏,或因为拖拉而受到惩罚。但是现在,控制最后期限的人是你,不是你的老师或者其他权威人物。在逆向日程表上安排期限,当在最后期限完成目标时,会极大地增强你对工作的美好联想。而且你还保证了对健身、朋友和其他“待办事宜”的投入。 5. 新发现的“自由时间” 安排好休闲活动的众多边际效益之一就是,当其中一个被取消时,你会突然自己突然想把这些“空余时间”用于工作了。你会体验到那种不可思议的、常常是让人惊奇的着手从事某件事情的冲动,而这是你长期作为拖拉者很难体会得到的。你实际上是想去做一些事情的! 2、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而彼得 潘综合症的患者就是这个童话人物的现实版。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多是青年人,他们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依赖他人,畏惧承担责任。这类患者多是生长在过分保护的家庭环境中,可以说是这种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导致了他们的不成熟感。解决这种病症的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 目录 基本认识 名词释义 发病群体 发病原因 主要症状 诊疗方法 编辑本段基本认识   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1]。 编辑本段名词释义   说起“彼得•潘综合症”就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编辑本段发病群体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来自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患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精神病专家来引导。 “彼得•潘综合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少数遭受经济危机的国家所独有。在一些发达国家,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 编辑本段发病原因   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非常大关系。在过分保护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患有这种病的人往往一生无所作为,他们的症状及对感情问题处理的不成熟,往往难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结了婚,也容易令家庭破碎,同时也容易让自己沉湎于酒精和药物,为了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2] 西班牙心理学家阿奇立诺勃拉伊诺-罗兰特在他的专著《彼得•潘情结:拒绝离家的孩子》里认为,失败的教育模式才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与他一样,阿根廷心理健康协会主席、精神病学专家佩伊鲁教授也把“彼得•潘症候群”的形成归咎于家庭教育。他认为,对于父母而言,在孩子青春期采取两种错误的教育方法:过于冷漠或呵护过度,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晚熟”,因为这两种方法都会使孩子缺乏与外界沟通及与其他人共处的能力。   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学专业的一份研究表明,如今的阿根廷年轻人与老一代相比并不缺乏独立生活的愿望,只不过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愿意为完成自己的成年礼付出代价。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既然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了,作为生命一部分的青春期比过去延长一点,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编辑本段主要症状   1、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2、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   3、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5、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6、经常感到不安和孤独,习惯用愤怒来代代替伤心,性观念并不成熟,缺乏分辩幻想和现实的能力。   7、盲目追求理想化,对他人评价过份敏感。 编辑本段诊疗方法   专家们一致表示,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因为这类人本身想要自由,觉得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做法无法让人放心,所以需要长时间建立责任感。有些患者已经意识到了,也表示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但苦于无法改变。我们可以促其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由此可见,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综合征”惟一的途径,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3、星期一综合症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星期一综合症 星期一综合症指在星期一上班时,总出现疲倦、头晕、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由于在双休日过分耗费体力处理工作之外的事情,待到双休日过后的星期一,人们必须又要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和学习,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这即是所谓的“星期一综合症”。 目录 基本简介 主要原因 主要症状 预防方法 典型感受 专家意见 基本简介 主要原因 主要症状 预防方法 典型感受 专家意见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有些人,星期一上班时,总感到疲倦、头晕、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这种现象,就是医家常言的“星期一综合征”。 编辑本段主要原因   人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分秒必争,聚精会神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与学习和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把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置之度外。轮到双休日,这些被置之度外的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必须料理。这样,双休日就成为格外忙碌的日子。有的忙于繁杂的家务,里里外外,劳碌奔波;有的则趁双休日玩个痛快,逛商店、游公园、看录像,特别是那些牌迷和网虫,更是夜以继日;有的则是利用双休日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等等,不一而足。这两天,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待到双休日过后的星期一,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和学习,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巳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即所谓“星期一综合征”。阅读:上班族“星期一现象”不可轻视 编辑本段主要症状 星期一综合征表现之一:健忘   对症下药:上班前一天,可以有意识地干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一定要抽出半天时间好好思考第二天的工作情况,星期日的晚上将星期一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好。 星期一综合征表现之二:精力不集中   对症下药:上班的前一天不要安排过于刺激、高度兴奋的活动,心理缓冲可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上班前适当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阅读:白领女性职场“十招鲜” 星期一综合征表现之三:厌烦   对症下药:星期一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过渡期”,又是一周的“开始期”,所以更容易引起一阵难以摆脱的困倦,另外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阅读:“吃”掉“忧郁的星期一” 星期一综合征表现之四:懒惰   对症下药:星期一让人感到烦躁,昏昏沉沉没办法进行工作学习,在星期六应该预习好周一的任务,避免在星期一就开始一拖再拖。 编辑本段预防方法   以下给出了20种避免“周一综合症”的方法,大家可以参照以下方法,避免“黑色星期一”。   1.运动是很好的方式,运动时,人的心思只注意自己的身体与感觉,可以暂时抛开外界的麻烦事。   2.晒太阳,充足的阳光能刺激身体分泌激素,分解忧郁因子的负面影响。   3.倾听心里的声音,不要总担心别人期望你怎样做,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压力。   4.写下令你最烦恼的工作,预先制定完成计划。严格执行你的时间表,别把周五的工作放到周一完成。   5.出去散散步,在户外享受午餐或在公司阳台上做几次深呼吸。   6.打电话给很久没联络的老朋友。   7.泡个热水澡,然后听听柔和的音乐。   8.如果只是觉得忧郁的原因是不喜欢这份工作时,那么就换工作吧。不过,做好下一份工作同样让你周一忧郁的准备。   9.永远保证周日11点以前就寝,用舒缓神经的香薰作辅助,薰衣草会是不错的选择。   10.在周一安排与同事共同完成的工作,沟通能帮助你有效地减轻忧郁。   11.上班之前,先喝一杯鲜榨果汁清除身体中的毒素。   12.在周末的晚上,给周一清晨的自己发一封有趣的E-Mail。   13.在周一的早晨,提早半个小时到公司,看看新闻、收收邮件,提早进入工作生活。   14.减少自己饮食中超过一半的脂肪食物。   15.泡一个美美的泡泡浴后,神清气爽地去会见你的周一。   16.列出诸如“周一如果不努力工作,将会遇到的十大悲惨事实”一类的List。用报事帖贴在电脑上。   17.安排周一中午的约会,这样你就会以相当期待,而不是害怕的心情来迎接周一了。   18.完美的妆容和清新的衣着能帮你在五分钟内振奋精神,强力漱口水也有同样的功效。   19.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别给周一的自己那么多压力。[1] 星座如何摆脱星期一综合征   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星期一就是噩梦的开始。倦怠、沮丧、心不在焉,“星期一综合症”一旦发作,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很容易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   白羊座   提神靓招:充分休息   白羊座玩起来是相当疯狂的,很容易造成体力透支。白羊一旦没有了精神,迟到、打瞌睡、无精打采都会跟着来。所以,想要星期一有饱满的精神,星期天晚上一定要按时睡觉,养足了精神,星期一才有足够的能量开展新的工作。   金牛座   提神靓招:营养早餐   金牛座是狂热的美食爱好者,新的一周不妨也从美食开始吧!或许心里还有一些惦记着周末的游乐活动,不过吃过营养美味的早餐后,金牛的精神就会振作了,他会收起一切玩乐的心思,开始好好工作。   双子座   提神靓招:跟同事交流   双子座一旦开口说话就会越说越兴奋,所以,不妨用交流来转移注意力。星期一上班的时候多和同事交流,谈谈本周的工作要如何开展。思维的碰撞会产生很多的火花,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进同事间的感情。   巨蟹座   提神靓招:提前做好计划   巨蟹座非常的
/
本文档为【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