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集体行动与经济绩效_曼瑟尔_奥尔森经济思想评述

集体行动与经济绩效_曼瑟尔_奥尔森经济思想评述

2012-01-09 4页 pdf 175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7762

暂无简介

举报
集体行动与经济绩效_曼瑟尔_奥尔森经济思想评述 集体行动与经济绩效 ———曼瑟尔·奥尔森经济思想评述 刘 洪 (南京大学商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 : 本文集中讨论奥尔森教授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兴衰探源》两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关于利益 集团行动的逻辑以及对宏观经济增长绩效影响的理论 , 并简要介绍对该理论实证研究的成果和相关评论。 关键词 : 集体行动 ; 经济绩效 ; 利益 ; 集团收益 中图分类号 : F069.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 2674 (2002) 07 - 42 - 04   曼...
集体行动与经济绩效_曼瑟尔_奥尔森经济思想评述
集体行动与经济绩效 ———曼瑟尔·奥尔森经济思想评述 刘 洪 (南京大学商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 : 本文集中讨论奥尔森教授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兴衰探源》两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关于利益 集团行动的逻辑以及对宏观经济增长绩效影响的理论 , 并简要介绍对该理论实证研究的成果和相关评论。 关键词 : 集体行动 ; 经济绩效 ; 利益 ; 集团收益 中图分类号 : F069.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 2674 (2002) 07 - 42 - 04   曼瑟尔·奥尔森 (Mancur Olson) 为美国著名经济 学家 ,现任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及由美国国际开发 署资助的 IRIS 中心主任兼首席研究员 ,该中心致力 于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变革的研究。 奥尔森教授曾经获得多项学术荣誉 ,对新制度经 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著作 甚丰 ,除了影响广泛和深受好评的姐妹篇《集体行动 的逻辑》(以下简称《逻辑》,1965) 和《国家兴衰探源》 (以下简称《探源》,1982) 外 ,还著有《战时短缺经济 学》(1963) 、《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 、《健康护理经 济学新方法》(1982)等。   一、集体行动的逻辑   根据奥尔森的定义 ,集团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目标 的个体成员组成。所以 ,一般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 人或者企业的集团均有进一步扩大此种共同利益的 倾向。 但是 ,由于集团利益具有公共性 ,这意味着任何 个人为此共同利益作出牺牲 ,其收益必然由集团中所 有的成员分享。而个体成员却要为参与集体行动付 出成本 ,包括参与集体行动所花费的时间、相关的实 际费用支出及为收集关于集体行动各种信息所花费 的信息成本。集团收益的这种性质促使集团每一个 成员均有“搭便车”而坐享其成的倾向 ,从而产生类似 于“囚徒困境”中的非合作解。所以在坚持成本收益 的假设条件下 ,任何理性经济人都不会为集团的 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动。 但在现实中 ,利益集团和集体行动又是客观存在 的。那么 ,是何种原因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形成 ? 又是 何种因素规避了集团成员“搭便车”行为的普遍产生 ? 奥尔森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 : 首先 ,集体行动的结果可能对个人有着重大的价 值 ,这种收益超过了组织集体行动所花费的所有成 本。在这种情形下 ,无论其他人怎么做 ,只要他参与 就会对他有好处。因此 ,其他人就可以不必承担任何 成本而从中受益。例如 ,土地所有者为了防洪而筑 坝 ,其他人则会因此而受益。 第二 ,集团会采用“选择性激励手段”( selective incentives) ,即集团有权根据其成员有无贡献来决定 是否向其提供集体收益。选择性激励手段可以是反 面的惩罚 ,例如国家要求逃税的个人依法补税时 ,还 给予逃税人相应罚款 ;也可以是正面的奖励 ,包括物 质和精神上的。在小型集团中 ,成员之间的友谊和相 互尊重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交性激励手段。所以 ,具 收稿日期 :2002 - 06 - 26 作者简介 :刘洪 ,男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理论经济学。 —24—  《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7 期   有选择性激励手段的集团比没有这种手段的集团更 易于组织集体行动。 第三 ,集体行动和集团的规模有关。即便没有选 择性激励手段 ,也会促成集体行动。此时 ,如果从集 体行动中获得利益的个体为数很少 ,集体成员就可能 进行谈判 ,并取得一致同意开展集体行动。这种成员 之间讨价还价的成本较低 ,成员之间的博弈是在一种 近似于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进行 ,即大家都知道各自可 能的行动以及该行动所带来的各种可能后果。所以 , 较小的集团比较大的集团更易于组织集体行动。但 是 ,如果集团收益不是均等地分配的话 ,就有可能存 在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 随后 ,奥尔森评论了关于这种思想的各种证据。 在考察工会制度的时候 ,他认为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 多数情况下对工会的生存至关重要。他还运用这一 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以及其它一些经济学 家提出的国家理论和集团理论进行分析 ,认为这些理 论在逻辑上都存在矛盾。 奥尔森的理论描述了在怎样的条件下集团的个 体成员愿意或者不愿意参与集体行动 ,这对共同利益 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从这一理论 ,可以得出下面的 结论 : (一)不同规模的利益集团实现其共同目标的难 易程度不一样。比起利益分散的大集团 ,利益十分明 确的小集团可更加容易地组织和完成集体行动。 (二)利益集团的存在以及集体行动的完成需要 其成员付出一定的成本 ,却减少了成本发生的次数。 所以 ,可以预期更多的人会参加工会而不是罢工 ,更 多的人会投票而不是参加政党。 (三)由于集团的组织需要花费成本和时间 ,而 且 ,当集团不再追求曾经设定的共同目标的时候 ,原 有的选择性激励手段却会保留下来。因此 ,集团即便 是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也不会废除自己 ,而是在其他 领域中开拓新的活动。所以 ,当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的 时候 ,社会集团的数目会不断地增加 ,其力量也会不 断地增强且伴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僵滞。   二、对经济增长绩效的解释   奥尔森运用集体行动逻辑分析的思路 ,解释了各 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别及 20 世纪中叶以后所特有 的社会疾病 ———滞胀现象。 任何利益集团在原则上都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为 其成员增加福利 ,一是使全社会生产增加 ,从而使其 按照原有的份额取得更多的产品 ;二是在原有的总产 量内为其成员争取更大的份额。 但是 ,由于组织在社会内分享收益的规律与个体 在集团内部享有集体福利的规律相类似 ,所以 ,如果 社会中典型的集团只代表其中一小部分人的利益 ,则 该组织必然不肯为增加全社会利益做出自我牺牲。 更为可能的是 ,它将为其成员在社会总收益中争取更 大的份额。 奥尔森把这种集团称为“特殊的利益集团”或“分 利集团”。如同工会一样 ,商业、贸易和专业协会就是 这种集团的典型实例。在每一种情况之下 ,就对社会 其它集团的冲击而言 ,这些集团的大多数活动都是致 力于创造和保护其垄断地位。 分利集团极端强调再分配目标会产生这样的后 果 ,导致其活动倾向大都在效应可能性边界上寻求有 利于自己的分配点 ,而不是把这一边界向外移动。此 外 ,对进入的每一种限制、每一个配额和每一项规则 都是把效用可能性边界向内移动 ,从而造成制度僵化 并带来某种效率损失。随着致力于分割馅饼的集团 越多 ,馅饼却变得越小。 奥尔森运用这种再分配 ———效率损失论解释了 各个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别。由于分利集团不 同程度地倾向于民主决策过程 ,因而决策缓慢 ,对外 界变化反应迟缓。其后果是降低了社会采用新技术 和重新配置资源对变化的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 ,从而 降低了经济增长率。 从这一命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假使其它情 况均保持不变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利益集团的 活动水平呈反向变化。 由于克服搭便车惯性、发现集体利益、运用选择 性激励手段组织集体行动都需要时间和成本 ,因而 , 在一个社会和政治环境长期保持稳定的国家里 ,现有 集团的利益将会得到巩固。同时 ,将会不断有新的利 益集团产生。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利益集团的数目不 断增加 ,利益分配冲突加剧 ,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与此相反 ,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 ,由于突发 事件摧毁了现存的利益集团或者强迫利益集团追求 制度性目标的国家 ,其经济增长更快。 奥尔森解释了二战以后 25 年内西方主要民主发 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水平方面的差异。德国、意大利和 日本三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在二战以后遭受了最大 的破坏 ,但是直到 1970 年 ,它们的增长业绩都处于最 好的发达国家之列。被占领的欧洲大陆国家的利益 —34—  《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7 期   集团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遭遇了战争的破坏 ,之后 , 其利益集团的实力被共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侵蚀。 这些国家在 20 世纪 50 和 60 年代的增长率也令世界 瞩目。而那些经济和社会制度结构被战争损害程度 最小的国家 (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美国) ,直到 70 年代初期 ,以经济增长来衡量业绩都是最差的。 除此之外 ,奥尔森还阐明了其它几个重要的宏观 经济问题 :形成较大经济联邦或关税联盟的经济业绩 兴奋效应 ;歧视习惯的衰减效应 ;滞胀的微观基础。 奥尔森在很大程度上把印度相对不佳的经济业 绩归因于由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所带来的僵化。种 姓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控制该阶级规模的进入障碍和 保护其垄断地位的形式 ,这种制度对印度的经济增长 产生了衰减效应。 对于“滞胀”现象 ,奥尔森则把它看成是分利集团 努力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促进自身利益所产生 的进一步的后果。工人或者雇主组成卡特尔 ,为维护 各自的利益 ,将劳动供给量控制在小于自由市场条件 下的均衡水平。由于分利集团决策的迟缓 ,无论直接 地还是借助于政府干预和管制 ,分利集团决定价格的 工业数量越大 ,经济就越不可能平稳和迅速地应对需 求和供给的冲击。一个利益集团充分发展的经济 ,若 有过某种通货膨胀之后忽然经受通货紧缩冲击的经 历 ,则可以预期将继续出现通货膨胀式的价格上升 , 同时失业增加 ,从而产生“滞胀”的现象。   三、相关实证分析和评论   集体行动是一种困境 ,是由集团利益的公共性而 导致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囚徒困境”及搭便车行为。 只有当集团中每一成员都想搭便车的时候才会导致 集体行动的失败。因此 ,搭便车的普遍程度是集体行 动是否成功的关键。 现有的大量关于博奕论的研究成果表明 : (1) 在 囚徒困境中是某些人而不是每个人都搭便车 ; (2) 当 博弈者缺乏其它博弈者个人贡献的信息时 ,如果是一 次性博弈 ,发生搭便车的可能性较小 ,但如果是重复 博弈 ,搭便车的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 (3)搭便车的程度 还与参与博弈的人数有关 ,随着博弈者人数的扩大 , 搭便车现象会增加。这些结论都很好地佐证了奥尔 森关于集体行动理论的正确性。 对奥尔森关于经济增长绩效理论的实证性验证 也有不少尝试 ,主要的努力在于试图对利益集团活动 进行度量。 K·乔伊 (1983)根据“可以用一个国家建国以来或 者经历战争和革命之后所跨越的时间的长度来衡量 利益集团的实力”的假说 ,构造了一个针对 18 个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制度僵化”指标 ,论证了收入 增长和制度僵化指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奥尔森分析美国本土 48 个州所得出的结果类似 于 K·乔伊分析的结果 ,即州年龄对收入增长率保持 着强烈的负效应。 P·默雷尔 (1984) 通过更为严密地对英国和德国 的经济的考察 ,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另一种验证。他比 较了英国和西德年轻工业和传统工业的增长率 ,证明 了英国是传统工业中制度僵化最严重的国家 ,而德国 则由于利益集团结构被摧毁而迅速地恢复经济活力。 这些实证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奥尔森理论 假说的有效性。 在经济学术史上 ,奥尔森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研 究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经济学家。他在《探 源》一中提出的九条推理分析的都是利益集团对经 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影响。 利益集团之所以对制度变迁具有决定作用 ,一方 面是因为它们是制度变迁的推动主体 ,制度变迁的方 向和性质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 ;另一方面 是因为制度变迁具有利益诱导性。任何一项制度变 迁都是经济主体为了获得因外部约束条件 (如技术、 资源禀赋、创新、制度供给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潜 在的利润。利益集团是这些潜在利润的分享者。每 一种制度变迁的结果都可以看成是集团利益关系的 “均衡”。 利益集团理论实际上坚持的是制度变迁的分析 框架 ,把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统一起来 ,提出了一个 综合具体的理论工具。奥尔森认为 :由于小的利益集 团具有较大的行动能力 ,能够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 面 ;大部分有共同利益的人却无法采取集体行动 ,从 而使制度形成对大部分人不利 ,仅对小部分人有利的 局面。这就是他关于“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倾向”的 结论。这一观点表明 ,一种制度的好坏及其对经济绩 效的影响并不是偶然随机的现象 ,而是具有规律性和 必然性。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使利益集团扩张 ,从而 引起社会经济的停滞 ;而一个动荡后的社会消除了利 益集团的力量 ,从而使经济得到增长。这揭示了经济 增长和制度变迁交替性和周期性的发展规律 ,而这一 规律则源于利益集团的“谋利”行为。 必须澄清的是 ,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得出结论 ,即 —44—  《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7 期   一个集权或长期动乱的社会就会有更快的经济增长 速度。过多的动荡对经济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可行合理的实际含义应该是 :鼓励组建具有广泛代表 性的集团 ,使其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的总体利益 ;或者 是尽可能地放松对建立利益集团的限制 ,使不同的利 益集团在竞争中形成均衡 ,由此约束某一个或者少数 集团的过于强大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 但是 ,奥尔森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 ,主要表现在 : (一)关于集团的定义和划分。奥尔森根据 集团的利益目标来区分不同的集团。但是这一划分 标准不具备确定性和穷尽性。因为 ,集团的利益目标 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个体可以同属 于很多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一定义的直接后果就是 引起实证研究的混乱和困难。首先是集团数目的难 以计算 ,其次是集团实力也难以进行量化。因此 ,在 进行实证证明的时候 ,只能构造相关变量代替关键变 量进行说明 ,而这无疑会大大降低该理论的说服力。 同时 ,奥尔森仅仅考察了集团规模和数量 ,并没 有考虑集团性质对其成员行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 响。一个社会的真正的文明和进步 ,必须要建立一种 能够代表广泛利益的制度。毫无疑问 ,这需要占主导 地位的利益集团 ,包括政党、阶级和阶层去推动。所 以 ,集团的性质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仅仅重 视集团的数量和规模而忽视其性质 ,表明了奥尔森的 阶级局限性。 (二)奥尔森忽视了影响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其它 的可能因素。姑且不论资源禀赋、技术、资本、人力资 本、制度、文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有着明显的影响。 假如奥尔森的理论正确 ,那么与利益集团相关的意识 形态、宗教信仰、人口规模以及种族差异等变量同样 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是 ,F·L·普赖尔 (1983) 的 研究却表明 ,这些相关变量对于样本国家的增长率没 有显著的影响。 (三)许多个案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 ,这些国家的 增长记录和利益集团的结构与奥尔森的预测难以一 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瑞士。虽然瑞士的体制硬化 症指数很高 (乔伊 ,1983) ,而且有复杂的利益集团组 织结构 (莱纳 ,1983) ,但是在 20 世纪 50 和 60 年代 ,瑞 士的平均增长率却高于其他 17 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可能的解释就是 ,瑞士的政治结构具有强烈的联邦主 义性质 ,而且州级以上公民投票是直接民主。这种政 治民主制度降低了再分配斗争在瑞士政治生活中的 影响。所以 ,瑞士的案例指出了奥尔森研究的一项空 白 ,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将会引导利益集 团的斗争 ,而这同样会使得经济增长率产生差异。   四、结   语   搭便车问题遍布于集体选择的各个方面。曼瑟 尔·奥尔森运用搭便车原理作为利益集团形成的理论 基础 ,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 ,并从 这一理论出发解释了许多重要的宏观经济现象。这 些假说和理论的逻辑简单扼要 ,而其解释含义却极为 广泛。这种结合构成了该理论的优点和缺点。对于 这样以一种简明而有效的逻辑为基础的理论 ,反例和 局限肯定是不可避免。然而 ,我们可得到的结论是 , 对他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奥尔森已经给出了很重要的 答案。 诚然 ,正如作者在《探源》一书的第一章所说的那 样 ,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判断这些观念是否正 确 ,所提出的假说是否与历史事实吻合。但是 ,作为 福利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奠基之作 ,它在新制度经济 学制度变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应用 ,在解释现 有的宏观经济理论能够解释以及不能解释的现象方 面 ,应该说都已取得相当程度的进展 ,而这些都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 [1 ]曼瑟尔·奥尔森 1 集体行动的逻辑 [M]1 陈郁、郭宇 峰、李崇新译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1 [2 ]曼瑟尔·奥尔森 1 国家兴衰探源 :经济增长、滞胀与社 会僵化[M]1 吕应中等译校 ,商务印书馆 ,19931 [3 ]缪勒·丹尼斯 1 公共选择理论 [M]1 杨春学等译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 [4 ]Hardin ,Russell . (1982)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 ,Md.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5 ]Ostrom ,Elinor. (1990) :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2 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 责任编辑 :宏  学 —54—  《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7 期  
/
本文档为【集体行动与经济绩效_曼瑟尔_奥尔森经济思想评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