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丙肝预防保健

2012-01-09 15页 pdf 242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6314

暂无简介

举报
丙肝预防保健 目录 丙型病毒性肝炎 ........................................................................................3 病原学 ........................................................................................................3 流行病学 ..............................
丙肝预防保健
目录 丙型病毒性肝炎 ........................................................................................3 病原学 ........................................................................................................3 流行病学 ....................................................................................................4 发病机制 ....................................................................................................5 临床表现 ....................................................................................................6 疾病类型 ....................................................................................................6 急性丙肝...................................................................................................................................6 慢性丙肝...................................................................................................................................7 重型肝炎...................................................................................................................................8 并发症 ........................................................................................................8 诊断...........................................................................................................10 丙型病毒性肝炎检查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0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10 实验室诊断.............................................................................................................................10 治疗措施 ..................................................................................................11 急性肝炎.................................................................................................................................12 慢性肝炎.................................................................................................................................12 护理措施 ..................................................................................................12 常规护理.................................................................................................................................12 自我护理.................................................................................................................................13 丙肝危害 ..................................................................................................13 疾病预防 ..................................................................................................14 控制传染源.............................................................................................................................14 切断传播途径.........................................................................................................................14 保护易感人群.........................................................................................................................15 高危人群.................................................................................................................................15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该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 复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变性、坏死。肝细胞坏死后, 肝组织进行不断修复,修复的过程就是肝脏纤维化的过程。肝细胞经 过多次的损伤-坏死-修复,渐渐形成肝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 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该病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 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 于乙型肝炎。截至 2011 年,还没有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但只要及 时发现、治疗,大多数丙肝患者是可以临床治愈的。 病原学 丙肝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为 HCV,在病毒分类上属于正链 RNA病毒,早期被认为是造成非 A非 B病毒型肝炎(non-A, non-B viral hepatitis)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于 1978 年被发现,1989 年通 过基因技术首次获得基因组序列。 它是一种 45 纳米大的、有外壳的、单链核糖核酸的病毒,它属 于黄病毒科中的肝炎病毒属。根据 1994年新建立的分类系统,HCV 可分成六种不同的属型(Genotype)和 30种亚型(subtype)。在欧美 与日本主要是第 1型为主、第二型以日本、中国居多、第三型在泰国、 新加坡、与部份的印度较常见、在埃及、中东与非洲中部主要是第 4 型,而第 5型与第 6型则是南非与东南亚较常见。 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只感染人。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但由于体液中 HCV 含量较少,且为 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 炎局限。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 2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中期, 输血后肝炎 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的改善,此传播方 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 HCV阴性的 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 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 2.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播 中国国内报道 80%以上静脉毒瘾者为抗 HCV阳性。血液透析者 及骨髓移植者亦是高危人群。 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散发的 HCV感染者中约 40%无明显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 称为社区获得性,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4.性传播 精液和唾液中存在 HCV,性接触传播不容忽视。多个性伴侣及 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 5.母婴传播 母亲为 HCV感染者的婴儿,感染 HCV的几率约 10%。 发病机制 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肝损伤丙型肝炎是以肝细胞损伤为主的疾 病,肝细胞破坏的机制有两种可能性。 1.丙肝病毒直接破坏肝细胞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的细胞器,促使肝细胞膜 对转氨酶的通透性增加。 2.免疫因素 较多实验证明免疫因素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细胞 免疫可能丙肝病毒导致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丙肝病毒导致肝细胞 死亡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坏死,二是凋亡。 此外,丙型肝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处于高水平状态,这也 可导致肝细胞进一步损害。总之, HCV致命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不是 单一因素所为,可能是综合原因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生理功能的改 变。 详情请点击www.89006006.com 临床表现 丙型肝炎潜伏期 2~26周,平均 7.4周。一般临床经过较轻,亚 临床型较多见,重型肝炎较少。与乙型肝炎相比,ALT、胆红素平均 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发热少见。常见症状有乏力、 食欲减退、大多数无黄疸、单项 ALT 升高,有持续或反复异常的特 点,但转为慢性肝炎的比例较乙型肝炎高(40%~50%),无黄疸型 较黄疸一草坪晚易慢性化。其余于 6月内痊愈呈自限性过程。慢性丙 型肝炎大多表现 ATL 反复异常、AST 也升高、蛋白代谢较快出现异 常,而体征如蜘蛛痣、肝掌、脾肿大等不如乙型肝炎明显。 疾病类型 急性丙肝 急性丙肝主要分两种型: 1.急性黄疸型丙肝 丙肝起病相对较缓,仅部分丙肝患者有发热症状。少数丙肝症状 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为主,类似感冒。此型丙肝症状主要有全 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肝功能改变主要为 ALT 升高。随着病情发展,丙肝患者自觉症状好 转,发热消退,但随后出现黄疸症状。部分丙肝患者可有过粪色变浅、 皮肤搔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体征伴有肝大、压痛及叩痛, 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 ALT 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 性。病情持续发展,丙肝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 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丙肝 此型丙肝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丙肝相似。相比之 下,黄疸型起病更隐匿,丙肝症状轻,主要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 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有些丙肝病例无明 显症状,易被忽视。实际上无黄疸型丙肝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丙肝, 无黄疸型占 2/3之上。急性丙肝症状同样比急性甲肝和乙肝症状轻微, 甚至无明显症状。多数丙肝病例无发热,血清 ALT 呈轻中度升高即 使是急性黄疸型病例,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 52umol/L 。 慢性丙肝 急性丙肝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丙肝病毒携带史而再次出现肝炎 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组 织学和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丙肝表现者。 慢性丙肝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 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可有肝大和轻度触痛触痛,可有轻 度脾大。部分慢性丙肝病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严重时丙肝症状明显, 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常伴肝病面容、肝掌、痴、脾 大,ALT 和/或天门冬氨酸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 低或 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重型肝炎 丙肝病毒(HCV)若与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 (HBV)混合感染,极容易引起重症肝炎。重症肝病的治疗一直以来并 没有令人满意的效果,临床上主要仍以保肝对症及预防并发症为主。 虽然肝移植已经成为末期肝病的最终选择,但是肝源的紧缺、免疫排 斥反应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肝功能衰竭治疗的一个新方向,不存在免疫 排斥及伦理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这种治疗的方法费用比较 昂贵,非一般的患者所能承受。 并发症 丙肝如果不及时治疗同乙肝一样也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丙肝并发 症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疾病,丙肝破坏的不仅仅是肝细胞,丙肝病毒可 以蔓延到全身引起各种疾病,多个部位发炎。丙肝的并发症有如下几 个方面: 1.丙肝并发肝硬化和肝癌 丙肝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从而也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慢性 丙肝患者有 20-3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 2.丙肝并发内分泌疾病 丙肝引发糖尿病机率较高;还易合并有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常见 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有:甲减、甲亢、桥本氏病、抗甲状腺抗体升高、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 3.丙肝并发肾脏疾患 50%的患者会表现为轻到中度肾脏功能不全。血凝固性过高、甲 状腺功能障碍、维他命 D缺乏和高脂血症也可能是其表现。 4.皮肤并发症 慢性丙型肝炎可以导致皮肤并发症,如冷球蛋白血症、荨麻疹、 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最常见的是冷球蛋白血症。 5.丙肝肝硬化晚期会出现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6.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丙肝肝硬化晚期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绝大多数是因为食管-胃 底静脉曲张破裂,但也有其他因素,如并发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 胃病、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 详情请点击www.89006006.com 诊断 丙型病毒性肝炎检查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 HCV暴露史。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 伴低热, 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 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谷丙转氨酶)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 和 HCV RNA阳性。HCV RNA常 在 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 ALT恢复正常而 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 1+2+3或 2+3者可诊断。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HCV 感染超过 6 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 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 查结果综合分析 ,亦可诊断。 实验室诊断 感染丙肝病毒后 1-3 周,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丙肝病毒核酸 (HCV RNA),确诊丙肝的主要依据是血清中丙肝病毒核酸呈阳性。 如果只是单纯的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但机 体已经清除了丙肝病毒,这时只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一般正规综 合性医院、传染病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门诊和美沙酮门诊都可以做丙肝检测。 诊断急慢性丙肝时,涉及到两个指标——丙肝抗体(抗 HCV) 和 HCV RNA。二者均阳性伴近期 ALT升高或不升高,可诊断为急性 HCV感染或慢性 HCV感染;抗 HCV阳性而 HCV RNA阴性,提示 HCV消除或急性 HCV感染处于低病毒血症期,建议行 HCV RNA复 测;抗 HCV阴性而 HCV RNA阳性,即可确诊为 HCV感染,HCV 抗体阴性可能为假阴性。 治疗措施 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 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 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男女患者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 6 个 月内均应采取避孕措施。 中国国内就丙肝的治疗已达成了共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聚乙 二醇干扰素α( Peg- IFN α) 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其次是普通干扰 素α( IFN α) 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第三是单用 Peg- IFN α 或 IFN α。而单用 IFN α 的效果最差。患者年龄、性别、病毒的基因型、 病毒载量和肝纤维化程度都可以影响治疗效果。 急性肝炎 检测到 HCVRNA 阳性,即应开始抗病毒治疗。目前对急性丙肝 治疗尚无统一,建议给予 IFNα或 Peg- IFN α 治疗,基因Ⅰ型 的疗程为 24 周,非Ⅰ型( 主要是Ⅱ、Ⅲ型) 的疗程为 12 周,应同 时服用利巴韦林 800~1 000 mg/d。近期研究显示,联合利巴韦林治 疗仍不能提高病毒学的持久应答率。 慢性肝炎 凡是 HCV RNA 阳性的患者,无论转氨酶是否升高,都应该进行 抗病毒治疗。治疗前应进行基因分型,针对Ⅰ型和非Ⅰ型( 主要是Ⅱ、 Ⅲ型) 采用不同疗程的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 常规护理 一、少“铁”。丙肝患者有时存在铁代谢紊乱,体内过多的铁, 对于肝脏有害,对于干扰素治疗也有干扰作用。因此丙肝护理要限制 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等,并避免使用铁制炊具。 二、少“糖”、少“脂”、忌酒、少吃药。糖可以转变为脂肪在体 内蓄积, 吃糖过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脂肪肝。酒是肝病大忌,过 多的酒精可以在体内转化为乙醛,伤害肝脏。丙肝护理滥用药物同样 可以伤肝,各种中西药物都可以造成药物性肝炎,丙肝患者用要药需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自我护理 1.禁绝酒类饮品; 2.尽量把治疗时间安排在没有重大事件的时间; 3.出现任何病情变化要及时医生; 4.使用保肝/降酶药或保健品之前要征得医生的同意; 5.切莫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擅自停药; 6.正确处理治疗的不良反应; 7.杜绝酒精; 8.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 丙肝危害 一是丙肝发病率高,易转为慢性、易恶化。感染丙肝病毒后,引 发急性丙肝,通常会有 50%~85%的急性患者会转为慢性丙肝,由于 输血感染丙肝的患者中,会有 20%~30%最终演变成为肝硬化,而丙 肝肝硬化患者又会有 5%左右引发肝癌。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因 此一定要重视丙肝的治疗。 二是丙肝的传染性比较强,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输血、 使用血制品都有可能感染丙肝病毒;性传播也是丙肝传播途径,夫妻 之间,性伴侣之间的相互传染;与乙肝一样,母婴传播也存在于丙肝, 婴儿出生就携带丙肝病毒也是非常常见的。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只要把这些做好了,就能很好的 预防丙肝。 疾病预防 控制传染源 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 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携带者可根据病毒 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复制活跃者尽可能予抗病毒治疗。反现症 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对献血员进 行严格筛选,不合格者不得献血。 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 具消毒; 2.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4.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用一消毒措 施; 5.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 6.加强血制品管理,每一个献血员和每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的检 测 HBsAg和抗 HCV,有条件时应同时检测 HBVDNA和 HCVRNA; 7.阳阳性血液不得使用; 8.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由于丙肝病毒亚型众多,病毒变异现象突出,目前还尚难以研究 出有效的丙肝疫苗和丙肝免疫球蛋白,故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应对易感人群加以保护。 高危人群 1、1992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2、维持血液透析者; 3、共用过注射器; 4、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 5、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7、感染了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的婴儿; 8、接触过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 9、不安全性行为者; 10、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纹身,针灸,美容(穿耳洞等)等。 详情请点击www.89006006.com 丙型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疾病类型 急性丙肝 慢性丙肝 重型肝炎 并发症 诊断 丙型病毒性肝炎检查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实验室诊断 治疗措施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护理措施 常规护理 自我护理 丙肝危害 疾病预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高危人群
/
本文档为【丙肝预防保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