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人的全面发展_内涵新析

_人的全面发展_内涵新析

2012-01-09 6页 pdf 496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9428

暂无简介

举报
_人的全面发展_内涵新析 � � � 年第 期 !总第 ∀ � # 期∃ 索武对完%&∋ () ∗ +, − ) +、 . %/%) . (0 − 1 2 , �� � 3 4 5 4 6 7 8 , − 12 ∀ � # “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新析 ‘ 危中平 9摘 要: 把握 “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的实质 , 应确立两个理论前提 ; 第一 , “人的全面 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 、一种追求 、一种社会和人生的信 念 ∀ = ∃ “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 基础 ,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 然而 ,在不...
_人的全面发展_内涵新析
� � � 年第 期 !总第 ∀ � # 期∃ 索武对完%&∋ () ∗ +, − ) +、 . %/%) . (0 − 1 2 , �� � 3 4 5 4 6 7 8 , − 12 ∀ � # “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新析 ‘ 危中平 9摘 要: 把握 “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的实质 , 应确立两个理论前提 ; 第一 , “人的全面 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 、一种追求 、一种社会和人生的信 念 < 第二 , “人的全 面发 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 同时 , “人的全面发展 ”还应 包含四 个层 面 的内涵 , 即完整发展 、和谐发展 、多方面发展 、 自由发展 。 〔关键词〕 全面发展 < 完整发展 <和谐发展 < 多方面发展 < 自由发展 〔作者简介〕 危中平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 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主 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广州 = � > ∀ = ∃ “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 基础 ,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 然而 ,在不少 人看来 , “人的全面发展 ” , 既不可能 , 也无必要 , 而 且还会阻碍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 , 造成人的“全面 平庸 ” 。 笔者认为 , 导致这种认识的重要原因就在 于对 “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种种 误区和认识上的偏颇 。 一 、理解 “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的两个理论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 ”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 、追求 和信念 。 不断追求人的完善 、和谐 、丰富 , 一方面 是人性的内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 <另一方面 , 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外在要求 , 它是主客观的 统一 。 在主观上 , 人总是倾向于不断追求尽可能 的全面发展 <在客观上 , 随着社会的进步 , 社会也 不断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 这既是应然的 , 也是必 然的 。 相应地 , “人的全面发展 ”的动力来 自两个 方面 , 即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 前者是主观的 , 后 者是客观的 。 内在动力来自人的本能性的自然需 求 , 外在动力来 自社会发展的要求 。 人在本能上倾向于追求 自身的不断完善 , 追 求新异刺激和挑战 。 从生理学的意义上讲 , 人在 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喜欢单调和乏味的 , 单调和乏 味会使人处于消极和抑制状态 。 如果排除社会的 种种外在限制和人 自身素质的种种内在限制 , 多 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愿意终身从事一种工作和 一种职业的 , 尤其是那些一成不变和缺乏挑战性 的工作和职业 。 从本能上讲 , 人更倾向于新异 、丰 富和多样化 , 更喜欢在变化中发展 、生活和寻求新 异与挑战 , 这是人不断追求 自我完善和超越 自我 发展的强大动力 。 因此 ,从主观和本能上讲 , 人是 愿意和乐于全面发展的 。 “人的全面发展 ”还有更为重要的外在动力 , 即来自社会发展的要求 。 人类总是在不懈地追求 社会发展的全面和完善 , 这就必然要求人类 自身 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自己 , 否则不仅个人难以生 存和发展 ,更谈不上促进社会发展 。 马克思指出 ; “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 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 遍规律 ” , 现代生产必然要求 “用那种把社会职能 ? 本文系全 国教育科学 “ 十五 ” 规 划课 题 “ �= 世纪 中国教育 的人 文价值 走 向” !课 题 批准 号 ; ≅) Α� 88,=#∃ 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 , 来替 代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 。 � 在 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 , 如果劳动者不能成 为“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 ” , 就不能适应 现代生产的 “交替变换职能 ”和 “极其不同的劳动 需要 ” , 因此 ,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 “生死枚 关”的事情 。 在马克思看来 , 大工业生 产不仅对 “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 同时也为“人的 全面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 。 他认为 , 现代生产技术 的革命性逐渐使 “工人终生 固定从事某种局部职 能的技术基础被消除了” , � 因而也为体力和智力 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 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 马克思 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看成是造就“全面发展 的人 ”的唯一方法 。 此外 , 自由时间的不断增多也 为 “人的全面发展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由于现代 化大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 , 不断缩短劳动时间 ,增 加自由时间 , 这就为 “人的全面发展 ”和 自由发展 提供了更加广阔的 “空 间” 。 马克思指出 要实现 “必然王国”向“ 自由王国”的过渡 , “工作 日的缩短 是根本条件 ” , ! 因为“无论是个人 , 无论是社会 , 其发展 、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 决定的 ” , 只有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 , 个人才能 “获 得应当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或者满足他的活动的 各种要求 ” 。 ∀ 总之 , 社会的发展性 、全面性 、丰富 性 、流动性以及现代生产技术的革命性 , 决定了人 的发展将逐步走向全面和丰富 。 “人的全面发展” 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互 为因果的关系 。 “人的全面发展 ”既是个人的理想 、追求和信 念 , 也是社会的理想 、追求和信念 , 个人和社会不 断朝着这个 目标和方向努力和接近 。 “人的全面 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 。 所以 , 所谓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 只是相对意义 上就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社会条件以及个人 主客观条件而言的 。 过去 , 只把 “人的全面发展 ”的必然性和可能 性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发展 的外在要求 , 没有充分 认识到 “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也来 自 人的 自然性的内在需求 。 如果新异 、多样 、丰富 、 完善与人的自然需要存在着天然的排斥和 冲突 , 如果全面发展对人来说是一种不快和痛苦 , 那么 , 即便社会发展对 “人的全面发展 ”有着再大的客观 要求 ,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难以实现的 , 因为趋利 避害的本能会使人最终拒斥它 。 “人的全面发展” 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 之所以 能够逐步变为现实 , 就在于它既符合人的本性 , 也 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 就在于人 自身发展的内在 要求与社会发展 的外在要求存在本质上的一致 性 。 正因为如此 , “人的全面发展 ”和 自我完善 ,是 古往今来人们的一个永恒 的理想和追求 。 “人的 全面发展” , 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想 , 马克 思只是用他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继承与发展 了 “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 , 使这一理论变得更为现实 、 更为科学 、更为崇高 。 “人的全面发展 ”尽管是一个理想 和一种追 求 ,但它也存在于每一个时代的现实中 ,存在于每 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 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有每一 个时代对 “全面发展 ”的不同理解 , 每一个人也可 以有对“全面发展 ”的不同追求 , 但其实质又是相 同的 , 即不断完善 自己 , 不断接近这个 目标 , 直至 生命的终结 。 把握 “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的实质还必须认识 到“人的全面发展 ” 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所谓 “相对 ” , 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 第一 , “全面发展”是 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 。 “人的片面发展 ”的实 质是指人在发展上受强制 、遭奴役 、被凝固 , 以及 由此而造成的人在发展上的分裂 、失衡 、扭曲和畸 形 。 在片面发展的状态下 , 人所感受到的是痛苦 、 折磨和摧残 , 是自由和 自主的沦丧 。 与之相对应 , “全面发展 ”的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 自主 、 和谐 、丰富以及流动和变化 。 在全面发展 的状态 下 , 人所感受到的是幸福和愉悦 , 是自我价值和尊 严的实现和确立 。 第二 , “全面发展 ”的 “全面 ”只 具有相对的意义 , 而不具有绝对的内涵 。 但许多 人总喜欢把“全面 ”绝对化 , 似乎 “全面 ”就是无一 缺陷 , 无一短处 。 说到教育上 , 那就是德智体美劳 各方面都好 , 数理化文史哲各门功课均优 。 把“全面发展”的“全面”理解为一个绝对的概 念 , 是许多人不相信人能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 思想障碍 。 他们认为 , 社会活动的“面”是无限的 , 人的发展的“面 ”也可以是无限的 , 因此 , 对于作为 个体的人来讲 , 要 “面面俱到 ”是根本不可能的 , 人 的“片面发展 ”倒是必然的和正常的 。 这种观点犯 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 即不知道 “人的片面发展 ”和 “人的全面发展 ”都是特定的和有所特指 的概念 , 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的发展观 。 一些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者认为 , 马克思所 向往的 “人的全面发展 ” , 只不过是一种空想 的浪 漫主义 , 歌颂的是一种手工业方式的技术全面性 。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 ”波皮茨 !0 2 Β1Χ Δ ΕΦΓ ∃也认为 , 马克思关于分工对人的发展所造成的 危害的批判 , 与浪漫主义相差无几 , 这种批判的性 质是反技术的 , 与现代化社会格格不人 , 同时也曲 解了“马克思的理想是手工方式的劳动 ’, # 。 新托 马斯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利坦 ∃% & ∋ () ∗+( ∗, −也讥讽 马克思在构思“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将会享受到 何种最高幸福的概念时 ” , “所描绘的无非是一个 处于能同样地完成所有社会职能的状态 中的个 人 ” , 一个能 “做一切 ”工作的人 。 .对于这种指责 , 马克思主义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 马克思恩格斯在 抨击近代分工给人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时 , 的确 赞扬过手工业方式那种 “原始的丰富性 ” , 但在他 们看来 , 这只是一种低级的 “圆满境界 ” 。 他们之 所以要拿 自然经济时代的手工劳动与近代分工条 件下的劳动进行比较 , 其实质是为了揭露近代分 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 , 从而揭示近代生 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工人的畸形片面发 展为代价换来的 , 而绝不是号召人们回到古代和 中世纪的劳动方式中去 。 他们曾声明 “留恋那种 原始的丰富 , 是可笑的 ” 。 /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并不是指那种能够独立完 成制造某一完整产品所需全部技能的手工业方式 的技术全面性 , 而是指个人能够将智力和体力统 一地运用于生产过程 , 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 够有所结合 ,具有能够根据需要变换劳动的能力 和机动性 , 以及能够熟悉整个生产过程的一般原 理 , 而不是被长期强制性地凝固和依附于某一职 业和 某一操 作上 。 同时 , 这 与蒲 鲁东 ∃ 0 & %& 0 )1 2 3 41 ,− 所鼓吹的 “综合劳动 ”也是决然不同 的 。 在小资产者的代表蒲鲁东眼里 , 用机器代替 手工劳动的全部工业革命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倍 增长的劳动生产力 , 是不应该有的事情 。 在他所 构思的世界里 , 每个人从事着各自独立的小生产 , 并能完整地制造出某一产品 , 这样 , “永恒公平 ”就 得到了实现 , 最美好的世界就在地球上建立起来 了 。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蒲 鲁东说道 “蒲鲁东先生连工厂的这惟一革命的一 面也不懂得 , 竟倒退一步 , 建议工人不要只做别针 的十二部分中的一部 , 而要顺次做完它 的所有十 二部分 。 据说 , 这样工人就可得到做别针的从头 到尾的全部知识 。 这就是蒲鲁东先生 的综合劳 动 。 ”5 “整个蒲鲁东主义都渗透着一种反动 的特 性 厌恶工业革命 , 时而公开时而隐蔽地表示希望 把全部现代工业 、蒸汽机 、纺织机以及其他一切伤 脑筋的东西统统抛弃 , 而返回到旧 日的可靠的手 工劳动上去 ” , 他的 口号是 “只求公平得胜 , 哪怕 世界灭亡 6’, 7 很明显 , 马克思对那种手工业方式 的技术全面性 , 即“会做一切工作 ”的中世纪的技 术全面性是不赞同的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今天的 一些人仍然还在用 “手工业方式的技术全面性”这 种思维方式对 “人的全面发展”作庸俗的理解 。 之所以这些人总是把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 展的人 ”作绝对化的和纯粹浪漫主义的理解 , 除了 其思维方式本身有问题外 ,还与这些人对《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的一句话的误解有很大关系 。 马克 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状况进行描绘时 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 任何人 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 , 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 门内发展 ,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 因而使我有可能 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 , 明天干那事 , 上午打 猎 , 下午捕鱼 , 傍晚从事畜牧 , 晚饭后从事批判 , 但 并不 因此就使 我成 为一个猎人 、 渔 夫或批判 者 。 ” 8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状 况的预测 , 往往只具有一般和抽象的特点 , 而不是 具体 、细致的描绘 。 有人认为 , 这段话是马克思恩 格斯著作中惟一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状况所作的 具体 、形象的描绘 。 而根据这段话 , 一些人便认为 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 ”具有浓重的空想色 彩 , 因为这种人似乎是随心所欲 、无所不能的 。 显 然 ,这不符合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 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在这里只是运用了一种带有浪漫色彩 的形象比喻的手法来形容和说明未来社会人的活 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 其 目的只 在于表明未来社会人的活动没有强加于他的凝固 不变的活动范围 , 个人不再屈从于分工 , 不再屈从 于外在的 目的和条件 , 而是可 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和爱好变换自己的活动 。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具体 实例—“打猎 ” 、 “捕鱼 ” 、 ’‘畜牧 ” 、 “从事批判 ”之类的活动 , 必须联系上文来理解 。 其上文是 ; “原 来 , 当分工一出现之后 , 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 特殊的活动范围 , 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 他不能 超出这个范围 ; 他是一个猎人 、渔夫或牧人 , 或者 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 , 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 , 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 ’, 5 很明显 , 马克思只 是为了便于和上文对应才在下 文中沿用 了 “打 猎 ” 、 “捕鱼 ”之类的活动 。 那么为什么要选用 “打 猎 ” 、 “捕鱼 ”这类的具体的而且是非常原始的活 动 , 这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描绘人的活动的多样 性时常用过这类字眼有关 , 马克思在这里仅仅是 一种借用和举例而已 。 至于“从事批判 ”和 “批判 的批判者 ” , 则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嘲讽 , 是共产 主义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 至于人在一天 中的什么时间干什么 , 显然也是借用 了空想社会 主义者的表达方式 , 其实质只在于说明未来社会 人的活动的多样性和 自由度 , 并不是像傅立叶那 样是在认真地为 “法朗吉 ”成员一天的活动制定具 体的时刻表 。 8 这样看来 ,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的追求 、 方向和一个力求不断接近的 目标 。 它既在理想 中 , 又在现实中。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强调通识教 育 , 越来越强调基础宽厚 , 越来越强调学科综合与 交叉 , 越来越强调弱化专业 , 越来越强调扩大专业 口径 , 越来越强调社会适应性 , 在很大意义上都是 在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 ”的要求 。 二 、“人的全面发展 ”的基本内涵 根据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的理 解 , 笔者认为 , “全面发展” , 应包含 四个层面的内 涵 , 即完整发展 、和谐发展 、多方面发展和 自由发 展 。 “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是指人的 “完整发展 ” , 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 的发展 , 各个方面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 , 但缺 一不可 , 否则就是片面发展 。 至于这些必须获得 完整发展的基本素质是指哪些方面 , 似乎不必强 求一个统一的界定 , 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愿 望和价值指向 。 我们可 以把它理解为 “做人 ”与 “做事 ”两个方面的完整发展 9可以理解为“身 ”与 ,’, 合”两个方面的完整发展 9可 以理解为我们通常 所说的德 、智 、体 、美诸方面的完整发展 9可 以理解 为真 、善 、美的完整发展 。 “完整发展 ”强调的是人 的发展的偏移不可逾越 的底线 , 即可偏移而不可 偏废 , 即不能只发展人的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 其他各方面 。 8 “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指人的“和谐发展 ” , 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 , 各方 面发展不能失调 , 否则就是畸形发展 。 一般说来 , 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 , 他的各种最基本的素 质 , 如德 、智 、体或身与心等基本方面都会获得一 定的发展 , 不可能在某一方面完全是空白 9但如果 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上过于低下 , 一个人的发展就 会失衡 ,就会呈现出畸形状态 , 这不仅会影响其他 素质的发展 , 也会进而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 。 “和谐发展 ”强调的是人的各基本素质之间关系的 适当和协调 , 是人的发展上所体现出的一种美 。 “人的全面发展 ”还指人的 “多方面发展 ” , 即 人的各种基本素质中的各素质要素和具体能力在 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地 发展 。 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其内部也各 自有着丰富 的内涵 , 还可 以分解为诸多素质要素 , 如 “德 ” , 就 可以分解为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 行为等方面 9如“智” , 按照不同的理论又可以划分 为若干方面 。 不仅人的各基本素质之间 , 而且各 基本素质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牵连 、相互制 约和相互促进的 , 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 不同程度的多方面性 , 对此 , 个人应该在可能的条 件下 , 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要求 , 尽 可能地追求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多方面发展 , 以避 免人的发展的单一 。 必须强调的是 , “多方面发 展 ”只是一个尽可能的追求 , 因为“多方面”是没有 界限的 , 也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性 , 与主客观需要 和主客观条件直接相关 , 就每一个个体来讲 , “多 方面”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 很有限的 。 “人的全面发展 ”还意味着人的 “ 自由发展 ” , 即人自主的 、具有独特性和 富有个性的发展 。 马 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 , “全面发展 ”和“ 自由发 展”是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 , 他有时提 “人的 全面发展 ” , 有时提 “人的 自由发展 ” , 有时又把二 者并列起来提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 “全面 发展 ”与 “ 自由发展”的区别在于 , 前者主要是就人 的发展的完整性 、统一性和和谐性而言的 , 后者主 要是就人的发展 的自主性 、独特性和个别性而言 的 。 “全面发展 ”并不是指平均发展和人的发展的 一律化 , 更不是指所有个人的发展都必须遵从一 个相同的模式 。 “ 自由发展 ”的本质就是 “个性发 展 ” , “个性发展 ”的核心就是人的素质构造的独特 性 ,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指人的基本素质 中各要素及其要素因子在发展上应努力形成范围 和程度上的个人独特性 , 即个人不可能在某一基 本素质内的所有方面都获得发展 , 也不可能在几 个方面获得平均程度的发展 , 各素质之间总会有 一定的不平衡性或偏移性 <二是指人的各基本素 质和其内部各要素及要素因子在其组合上应努力 建构个人的独特性 , 假设两个人所具有的素质成 分是相同的 , 但如果这些成分有不同的组合 , 那么 他们的素质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 , 从而呈现出 不同的个性和特长 。 “全面发展 ”指向的并非是缺 乏个性和创造性的“万金油 ”式的平庸者 。 正因为 如此 , 马克思才把 “每个人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 ” 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 特别强调 “个人独创的 和 自由的发展” , 才极力提倡人的“ 自由个性 ” 。 “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 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和层次 , 然而 , 无 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还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人 对“全面发展 ”的理解和追求有多么不 同 , 其实质 却是相同的 , 即不断地追求 自身的完善 。 所谓“全 面” , 只是相对的 , 不是绝对的 , 它主要是指人的发 展的 自主性 、多方面性和“每一个有拉斐尔才能的 人都应有不受阻碍地发展的可能性 ’, 8 。 三 、“全面发展 ”与“个性发展 ”的关 系 如果对 “全面发展 ”理解不 当 , 以为 “全面发 展 ”就是 “面面俱到 ”和无所不能 , 的确就很容易导 致“全面平庸 ” , 但真正的“全面发展 ”所追求的恰 恰是个性和卓越 。 首先 , “全面发展 ”是 “个性发展 ”的基础 。 没 有人基本素质的相对完整 、 和谐的发展 , 个性及特 长的发展就缺乏基础 , 就会失衡 ,这样的个性和特 长发展实际上就是片面和畸形发展 。 按照马克思 的观点 , “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的“ 自由个性 ”形成 的基本条件 。 他认为 , 要使“ 自由个性 ”成为可能 , “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 , 因 为“ 自由个性 ”是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 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 上的’, 8 。 事实上 ,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一 定的全面性 , 那他也就在发展上失去了选择个性 和形成特长的条件 , 就失去了 自由发展的前提 , 就 只能被迫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片面 、畸形地发展 , 其结果 , 与其说是个性的凸现 , 还不如说是个性的 扭曲 。 任何一种创造性才能 , 都是人 的知识 、 能 力 、道德 、审美 、意志和身体等各方面素质的有机 组合 , 是一种 “合力 ” 。 其次 , “个性发展 ”又是 “全面发展 ”的动力 。 人的发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并具 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 就必须使 自己 的素质达到一 定的全面性 , 特别是在人的那些最基本的素质方 面 , 更是不能缺失 。 这样 , “个性发展 ”就成了人追 求写全面发展”的动力 。 时下一些人总爱举出一些好几十年前的陈旧 例子来为人的片面发展辩护 , 有说鲁迅先生某几 门功课也曾不及格的 , 有说少年郭沫若数理成绩 位居下游的 , 有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如何愚钝的 , 最 极端的例子则是说钱钟书也曾有过 “数学考零分 ” 的时候 8 , 并以此来证明全面发展必然导致“全面 平庸 ” 。 以往对“全面发展 ”即 “门门功课得五分 ” 式的庸俗理解的确造成过部分学生 的 “全面平 庸 ” , 现存教育也的确存在着压制学生个性与特长 发展的严重弊端 , 但上述仅具个别性的举证却是 不适当的和过时的 。 “零分 ”与成才之间不存在因 果关系 , 至少不存在线性因果关系 。 “数学考零 分 ”在钱钟书这么一位特定人物的身上也许虽是 弱点却也可爱 , 如若推而广之 , 大家都觉得某一科 考零分无伤大雅 , 那简直就是灾难了 。 怎么不说 既能数学考满分 , 又能在文学方面具有相当造诣 的数学家苏步青这类大师级人物呢 : 怎么不说物 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还有高超 的小提琴演奏能力 呢 : 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的过程 , 也是人的素质个 性化发展的过程 , 二者的发展是一个基本一致的 过程 。 所谓全面发展 ,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 9所谓 个性发展 , 就是全面发展的个性 。 因此 , 全面发展 的个人 , 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人 。 如果无视人 的个别差异 , 强求一律化和平均化的发展 , 我们造 就的就只能是碌碌无为 、毫无个性特点和创造性 的庸才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要想在某一方面有 较突出的发展 ,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 就必须使 自 己的发展有适当的偏移 。 《孙子 · 虚实篇 》中讲 ; “故备前则后寡 ,备后则前寡 , 备左则右寡 , 备右则 左寡 ,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 ”这尽管讲的是军事 上的排兵布阵 , 但其哲理对我们理解人的发展问 题也颇有启发 。 由此而引 申 , 在人的发展上也是 有所得必有所失 , 处处用力则处处无力 , 事事欲成 则事事无成 , 要想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 , 要想有所 重就得有所轻 。 在人的发展 上 , 也是有 “机会成 本 ”的 。 不同侧重的发展 目标对素质有不同的偏 重和不同的组合 , 也必然产生相应的素质偏移 , 甚 至产生素质上的盲点和盲区 。 所谓 “通才 ” , 既不 是指那种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通的人 , 也不是指 那种平均发展 、无棱无角的人 , 而是指那种既有较 全面素质和较广博基础 , 又在某一方面具有较高 造诣的人 。 �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 −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 & ΑΒ ≅一Χ <Α 、 Α Β ≅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Χ −仁∋〕&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 >? ≅; & ? ;≅ & !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共产主义 「∋〕&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 >? Χ Δ & Ε ≅ & ∀ Φ 1 ) ) Γ∗Η Η Ι ( ϑ 1 , + , Κ 2 川( , >Χ , , ( Η Λ 04 ∗Γ1 、1 04 − Μ ∗Ν )( 勺 , Ο Π Θ Ρ 1 ) Σ , <) 3 Π 3∗ + Γ1 , 0 & <; & # 马利坦 & 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巨∋皿&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 >? Δ ; & >Δ ? 一>? Β & .马利坦 & 关于 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仁∋〕& 北京 人民 出版 社 , >? Δ ; & >Δ ?一 >? Β & /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ΑΕ , 上 −〔∋ Τ &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 >? ≅ ; & >Β ? 、 >Β <一 >Β Α & 5 5 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Β & ><Χ一 ><Ε 、 <≅一 <Δ 、 ;;Α&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 = ∋皿&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 >? ≅ Β & Α≅ ? 一 ΑΔ Β & 8 傅立叶全集∃ >−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 & ΑΕ &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 ; & ΑΧΔ 一 ΑΧ ?& 8 顾勇华 & 慎说“数学考零分”「Ο Τ & 人 民 日报∃华东版 − , >? ? ? 一 >>一 ;? & 注释 Λ Ο Π Θ Λ , ( ΓΥΗ ∗Η 1 ς +4 Π Φ 1 , ,1 +( +∗1 , 1 ς “Κ 川ϑ ( , Ω Π ∗ ,罗 Ξ Ψ Π ) ( ΓΓ Ζ Π Ψ Π Γ1 0ϑ Π , + , , Κ 2 [4 1, ∴ 0∗ , ∴ Λ 加+)( ] + ⊥ 1 ∴ ) ( Η _ + 4Π ∗ , +Π , Η ∗Ψ Π , ( + 2 ) Π 1 ς “42),( , Ν Π ∗吧? 1 Ψ Π ) ( ΓΓ 3 Π Ψ Π Γ1 _ ϑ Π , + , , , ∗+ >Χ , Π Π Π Η Η ( ) Υ + 1 4 ( Ψ Π + Θ 1 + 4 Π 1 ) Π + ∗⎯Π ( Γ _ ) Π ) Π α 2 ΓΗ ∗+ Π Η β∗ ) Η + , “4 2 ϑ( , ΝΠ ∗, ∴ χ’ 1 Ψ Π ) ( ΓΓ 3 Π Ψ Π Γ1 _ϑ Π , + , , >Χ +1 ( ∴ ) Π ( + Π δ + Π , + ( Σ ∗, 3 1 ς ∗3 Π ( Γ , _ 2 ) Η 2 ∗ + ( , 3 ΝΠ Γ∗Π ς ∗, + 4 Π Η 1 Π ∗ Π + Υ ( , 3 4 2 ϑ ( , Ι ∗ςΠ 9 χ Π Π 1 , 3 , ∗+ >Χ ( Π 1 ϑ _ ( ) ( + ∗Ψ Π ∗3 Π ( Θ ∗+ 4 1 2 + ( Ν Η 1 Γ2 + Π Η ∗∴ , ∗ς∗Π ( , Π Π & Λ + + 4 Π Η (ϑ Π + ∗ϑ Π , + 4 Π Π 1 , Π Π _ + 1 ς “ 4 2 ϑ ( , Ν Π ∗, ∴ Η ’ 1 Ψ Π ) ( ΓΓ 3 Π Ψ Π Γ1 _ϑ Π , + ” Η 41 2 Γ3 4( Ψ Π ς1 2 ) ∗ϑ _ Γ∗Π ( + ∗1 , Η Π 1 ϑ _ ΓΠ + Π 3 Π Ψ Π Γ1 _ ϑ Π , + , 4 ( )ϑ1 , ∗1 2 Η 3 Π Ψ Π Γ1 _ ϑΠ , + ,ϑ 2 Γ+∗⎯⎯ Η ∗3 Π 3 3 Π Ψ Π Γ1 _ϑ Π , + ( , 3 ς) Π Π 3 Π Ψ Π Γ1 _ϑ Π , + & εΠ Υ Θ Ξ Ι , 3Η 1 Ψ Π ) ( ΓΓ 3 Π Ψ Π Γ1 _ ), Π , + , Π 1 ϑ _ ΓΠ + Π 3 Π Ψ Π Γ1 _ ϑ Π , + , 4 ( )ϑ 1 , ∗1 2 Η 3 Π Ψ Π Γ1 Γ〕ϑ Π , + , ϑ 2 Γ+ ∗一Η ∗ 3 Π 3 3 Π Ψ Π Γ1 _ϑ Π , + , ς) Π Π 3 Π ⎯ Ψ Π Γ1 _ ϑ Π , + Λ 2 +4 1) Κ 2 [ 4 1 , ∴ _ ∗, ∴ , _ )1 ςΠ Η Η 1 ) , + 2 +1 ) 1 ς 3 1 Π + 1 ) ( Γ Π ( , 3 ∗3 ( + Π Η ( , 3 ΖΠ ( , 1 ς + 4 Π 伽 ΙΓΠ罗 1 ς φ3 2 Π ( + ∗1 , χ Π ∗Π , Π Π , χ1 2 + 4 Φ 4∗ , ( Ο 1 )ϑ ( Γ γ , ∗Ψ Π ) Η ∗+ Υ ∃ η 2 ( , ∴ ι 4 1 2 Χ >Β Ε <>− =责任编辑 金东贤Τ
/
本文档为【_人的全面发展_内涵新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