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狐信仰兴衰原因的民俗学研究

2012-01-09 4页 pdf 35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2923

暂无简介

举报
狐信仰兴衰原因的民俗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6-08-31 作者简介:翁小倩(198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一、民间狐信仰的发展过程 狐信仰是以狐为主要信仰对象的传统中国 民间信仰之一。它产生的年代久远,可以追溯到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从中 国北方地区一直漫延至日本等国家;它的信仰方 式多种多样,从民间文学、民间禁忌到民间祭祀。 狐信仰在唐代开始兴盛,在明清时随着民间志怪 小说的兴起到达顶峰。可以说,作为一种民间信 仰,它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民众心理,它 的兴衰原因是值得我们研究...
狐信仰兴衰原因的民俗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6-08-31 作者简介:翁小倩(198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一、民间狐信仰的发展过程 狐信仰是以狐为主要信仰对象的传统中国 民间信仰之一。它产生的年代久远,可以追溯到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从中 国北方地区一直漫延至日本等国家;它的信仰方 式多种多样,从民间文学、民间禁忌到民间祭祀。 狐信仰在唐代开始兴盛,在明清时随着民间志怪 小说的兴起到达顶峰。可以说,作为一种民间信 仰,它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民众心理,它 的兴衰原因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 海经》。狐的形象一开始就与占卜联系紧密。东汉 时期,民间盛行鬼神之说,人们常常把狐与鬼联 系在一起,认为狐具有兴妖作怪的能力。东汉时 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曾说到:“狐,袄兽也,鬼 所乘之。”同时期的《焦氏易林》中也提及“老狐屈 尾,东西会鬼,病我长女,坐涕拙指,或西或车,大 华易诱”[1]卷12,“老狐多态,行为蛊怪,惊我主母,终 无咎悔”[1]卷10。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集中出现 一批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 异的志怪小说,民间流传的有关狐的故事也被大 量收录在内,此时的狐较以往而言,法力强大了 许多,并且开始具有了人的外形、感情与智慧。 《搜神记》和《搜神后记》中就记载了许多狐仙幻 化为美女、少年或者白发老翁混迹人间的故事。 同时,这些狐还存有一些自然属性上的的弱点, 比如说它们特别怕狗,有气味,变形之后一般还 留有尾巴,混迹人世时也显得惴惴不安,害怕被 揭穿真面目。但是自从唐代开始,狐一跃成为万 民景仰的狐神。狐信仰也随之在民间盛行。张鷟 在《朝野佥载》中感叹道:“唐初以来,百姓事多狐 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同之,事者非一 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2]唐朝志怪小 说中,狐还常以菩萨形象出现,足见当时狐在人 狐信仰兴衰原因的民俗学研究 翁小倩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狐信仰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之一,它历史悠久,深入民间。它的萌芽、发展、兴盛、衰败影响中国文 化几千年,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它的兴盛和衰败原因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和 民众心理角度分析了狐信仰的兴衰原因,并就近年来狐信仰的复兴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解释。 关键词:狐;狐信仰;狐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7)01-0068-04 TheResearchoftheProcessofBelievingInFoxfromFolkloristicPerspective WENGXiao-qian (SchoolofLiteratureofShanghaiUniverisity,200444,Shanghai) Abstract:ThebeliefinfoxisoneoftheimportantChinesetraditionalfolkbelieves.Ithaslonghistoryanddeeproots inChina.Asakindoffolkbelief,itsappearance,development,flourishandfallhaveamagnificent influenceonChineseculture.Thepaperbelievesthecauseofitsriseandfallisworthdiscussingand mainlyanalysesthecause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cultureandfolkpsychology.Intheend,thepaper givesanexplanationoftherevivalofthebeliefinfoxinrecentyears. Keywords:fox;beliefinfox;cultureoffox 2007年1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07 第16卷第1期 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6 No.1 ·68· 们心中的地位。唐时的狐已经具有帮人趋福消灾 的种种能力,在《任氏传》中,狐仙不但利用法术 帮助韦金追求到美女,而且能帮他经商营利。据 记载,唐将贺兰进明家的野狐常将各种物品弄回 家中,而袁嘉祚宅中的老狐能预知休咎,并能预 知主人升官发财。宋时的《太平广记》在综合了前 代小说和野史传记的基础上对民间流传的狐故 事做了总结,书中共有九卷记录宋以前各朝流传 的各种类型的狐故事。明清时期,民间对狐的信 仰达到顶峰,不仅众多行业把狐作为本行业保护 神供奉,清朝县衙内的金库、粮仓供奉狐来驱鬼 防盗,清代各官衙为防官印被盗,常把狐作为“守 印大仙”供奉。清代更是产生了两部狐文化的峰 巅性的作品———《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这时的狐的形象已经人格化,介于人与鬼之间, 具有世俗生活色彩,“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 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殊途,狐则在仙 妖之间,故遇狐为怪可,遇狐为常亦可。”[3],它不仅 具有人的外形,更多的是具有人的感情、道德。如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柳某》,卷二三 《玄中记》都是歌颂狐仙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聊斋志异》集狐仙之大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 步。蒲松龄笔下的狐,既有嫁作人妻的情狐、助人 为乐的义狐、也有修真炼丹的天狐、聪明才智的 文狐以及兴妖作祟的妖狐。这些狐更是人间精 华,集人类全部美德于一身,成为当时人们向往 的最美好的事物,狐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得到进一 步的提高。 二、狐信仰的兴衰原因 狐信仰在民间的日益兴盛具有两方面的原 因:一是民众心理层面,一是社会文化方面。从心 理层面上看,民间信仰狐是基于两种不同心理。 一种是敬畏心理,狐信仰主要源自原始社会人类 的自然崇拜心态,“万物有灵论”认为狐同自然界 其他动植物一样,是具有魔力的神灵。狐的自然 习性在古人看来神秘莫测,形体娇小,动作敏捷, 穴居山林,昼伏夜出,《庄子》谓狐“伏于岩穴,静 也;夜行昼居,戒也”,生性多疑,唐《颜世家训》里 说“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 言疑者,而称狐疑”,屈原《九章·哀郢》:“鸟飞返 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些不能被古人理解的行 为使人们在看待狐时总是患有敬畏之情。而狐身 上的邪恶色彩,如上文提到的九尾狐食人,老狐 带来疾病和志怪小说中记载的狐作祟人间的故 事加重了民众对狐的敬畏,旧时狐又常与乩仙、 占卜联系在一起,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二 中记录了一则信乩行事者的故事:“乩仙多系鬼 狐假托,昔人论之详矣,然世人仍多信之。”狐鸣被 视为国家衰亡象征,“狐嘈向城,三日悲鸣,邑主 大惊”,“鸟飞狐鸣,国乱不甯,下强上弱,为阴所 刑”[5]卷14。《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吴广揭竿起义 时也巧妙利用了狐鸣来昭示改朝换代,书中在描 述陈涉吴广起义时就写到:“又闲令吴广之次所 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另一方面,民间广泛流传的与狐有关的禁忌或说 法也是出于这种敬畏心理。在中国古代,人们相 信见到狐预示着某种征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 难临头。如果狐跑到家中,全家人奉若神明,任其 自由活动,不能伤害。路途中看见狐会立即双手 合十向它膜拜,祈求狐保佑平安。就连日常言语 中避免直呼狐名,多以“大仙”、“胡三爷”“胡仙 姑”“胡氏”等代替。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狐拥有 着广泛的信众,许多村庄都有专为狐所立的庙, 如果有人求之而灵验,一定要到庙中挂红悬额, 还愿于狐仙,否则狐会选择在半夜侵入民宅捣 乱,弄得鸡犬不宁,或降灾于人,俗称“狐祟”或“狐 邪”这种认为不敬奉狐它就会会兴风作浪、为害人 间,降祸于人的恐惧心理导致了民间对狐的崇拜。 另一种影响民众信仰狐的原因是功利心理。 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信仰神灵 的基本目的和态度,就是避灾祈福,功利实用性非 常明显。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残酷的自然环 境,使民众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和神秘 感。人们观念中认为人自身是无法主宰和安排周 围一切的。要得到什么,实现什么,只有借助神和 崇拜物才能实现。中国人如此广泛热衷的信仰 狐,而且历久不衰,目的也在于此。狐在人们眼 中,是法力高强,通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神仙。记 载中的九尾狐能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必九尾 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龄尾者何?明后 当盛也。”“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 白虎到,狐九尾。”[6]小说中的狐能够随意变幻外 形,修道成仙,“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 狐女,为神巫,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 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 狐。”[7],狐的生命力很强,人们由此认为祭祀狐可 ·69· 以免除灾难疾病困扰,“各家于小儿种痘时,祀狐 最虔,称之为花老太。据之稍有不敬,小儿必无幸 免者。”[8]“(居民)唯对狐仙信仰甚深,家家供奉, 并敬书“天下财源主,七十二口仙”类似联语之纸 条粘贴之。遇有小疾病,即云问老仙。”在一些地 方,狐还被看作对抗干旱的雨神,“凡遇旱请神, 两村互为迎送,谓之‘神亲’。或迎龙神。或迎狐大 夫,或迎李卫公,或迎麻姑。或迎小大王。祷碍雨, 则将一庙之神俱请。谓之‘请后神’”狐的机警狡 猾,身上带有的一点邪气,又可以通灵使它在民 间许多地方被当作偏财神来供奉,商人认为狐可 以帮助自己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清人笔记中 也有记载:“北方人以狐、蛇、猥、鼠及黄鼠狼五物 为财神,民家见此五者,不敢触犯,故有五显财神 庙,南方亦间有之⋯⋯。”[7]地方志中也有此类记 载,如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安徽》卷 中提到“芜(芜湖)俗佞狐,商铺几乎家家设位供 养。闹市中有狐仙堂数处,笙歌祭享,月必十余次 ⋯⋯”;而《安庆市志》中也有民国 27年(1938 年)前,棉业巨头在西门外板井巷公开修建“仙姑 楼”一时间香火极盛”[8]的记载。人们出于自身利 益的需要而信仰狐,期望借助狐的高超法术逢凶 化吉,降福免灾。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狐信仰是植根于中 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 透,相互影响。儒家主张的“敬祖祭神”对民间信 仰狐有一定影响,《礼记·祭统》中有“凡治人之 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伦语·八 佾》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雍也》中 有“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的说法,这对民间 祭祀狐提供了理论支持。而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学 作品,尤其是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都有大量篇 幅讲述狐,对于民间狐信仰的扩布流传以及后来 信仰趋势的不断加强都有重要作用。先秦时涂山 就有“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 王。”[9]的民间歌谣,汉魏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 和道教的兴起,有关狐的传说也附上了仙怪色 彩,鬼狐故事开始作为民间故事的一种题材。我 国道教正一派祖庭龙虎山天师府中“狐仙堂”,流 传有狐狸精三报恩的传说,东晋时《搜神记》里记 载有完整的人鬼幽婚和狐媚人故事,狐开始作为 女子形象出现,化名“阿紫”,与人成婚(《搜神记》 载“狐始来时,于屋曲角鸡栖间,作好妇形,自称 阿紫⋯”,“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 曰阿紫化而为狐。”)。唐代传奇中记载的狐开始 具有人性,超越了最初的妖媚姿态,更多的现 出贤妻良母形象,开始具有《任氏传》中所述的 “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的高尚品格。随着社 会的发展,文学形式的衍进,狐故事在明清时期 表现的内涵更加丰富,文人都将狐列为写作对 象,同时期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 不语》、王渔阳的《诊狐脉》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 异》中都大量收录狐故事,这时期的狐形象多变, 以当时流传的神鬼形象为基础,融合了民众日常 生活中美好愿望和期待,体现了当时民间狐信仰 的内容,它们的广泛散布流传,从另一方面促进 了民间狐信仰的蓬勃发展。 然而,这种曾经兴盛于民间的狐信仰却在现 代衰弱了,曾经口耳相传于民间的禁忌传说如今 已经很难听到,曾经香火旺盛的“狐仙堂”“狐仙 阁”也早已消亡。狐信仰从萌芽到兴盛,前后发展 时间持续了漫长的几千年,却在近代百年不到的 时间里衰败下去,个中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 民众意识观念层面发生变化是导致狐信仰 衰败的首要原因。建国后,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民 众受教育水平的总体提升,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狐 同其他自然界动物一样,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界 生命,并不具有任何意义上的灵力和魔力。一些 与关于狐的民间迷信说法,譬如“仙姑老太碰不 得”“仙姑显圣”“狐能千里摄物”“狐能幻化成人” 等渐渐失去作用。人们不再畏惧、刻意关注狐,有 关狐的民间禁忌就自然而然解除了。另一方面, 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 生条件改善,水利工程修建,使旧时给人们生活 带来巨大影响的顽固疾病、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 制。人们后顾之忧没有了,心理上对狐的依赖也 就消失了。狐信仰曾经有的社会功能如祈雨、防 病等功能随着人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而逐渐减 退乃至消亡。 狐信仰民间物质基础的逐渐削弱是导致狐 信仰衰败的第二个原因。民间信仰离不开土地、 金钱等物质基础,狐信仰也不例外。旧时散落于 民间各地的“狐仙堂”“狐仙庙”“狐仙阁”在土地 改革中大部分被取缔,划归国有。此后的几十年, 农村兴修水利、扩建道路,发展经济,也无暇顾及 这些庙堂的重建。而民间狐信仰中有关于民众生 ·70· 产生活的部分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减小。城市化 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农村土地面积变小,农村 人口迁往城市,狐信仰群体数量不断减少。工业 发展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狐数量变得稀少,以至 于沦为保护动物。一些曾经的传统行业随着新 型商业发展慢慢消失,旧时关东地区,狐被看作 烧锅(关东的酒作坊俗称为“烧锅”)作坊神,因 为酒坊多粮,易招鼠虫,狐是这些东西的克星。 清代人普遍认为狐可以驱鬼防盗,所以县衙内的 金库,粮仓等地一般都供奉狐。而如今这些地方 早已不复存在,狐在这些行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就 渐渐消失。 狐信仰自身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它衰败的 第三个原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 家,人民大众不仅信仰佛道两教神谱中的神仙菩 萨,而且信仰民间自发创造的诸多神灵。狐神就 是一种人民大众根据自身需要创造出的神,它即 不属于道教,也不属于佛教,因此在众多的寺庙 道观中没有它的立足之地。民间信仰狐也没有一 种明确的祭祀制度,它不似没有民间其他俗神一 样有着明确的形象,多半以一种虚拟状态出现, 就连民间祭祀它多半都是以立木牌位的方式进 行,而且多以秘密的家祭和野祭为主。民间流传 有关狐的鬼怪传说虽然很多,但人们却没有设立 一个固定节日、固定程序来祭祀它,只是在遇到 麻烦,情况危急时才记起它。有关狐本身的定位 问题也显得十分混乱,它既不属于传统宗教里的 神灵,也不是历史上的的确确存在过的人物,它 的历史渊源无从考证,它不属于正神,他有奸诈 狡猾、迷惑人心的邪恶色彩,人们信仰它更多的 是害怕它报复的敬畏心理,它也没有固定的形态 和位置,所扮演的角色非常繁多,集仙、妖、鬼、怪 于一身。归根到底,它只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形 象,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一些超乎常人的 本领强制的加到它身上去,强迫它成为“神”。这 些本领在现代社会没有用武之地,而人们又没有 及时的为它创造出新功能,这就使它不能很好适 应现代社会需要,也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像观世音 信仰、关帝信仰一样在民间至今流传。 三、结论 狐信仰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 体现着中国几千年来“天人合一”的文化核心,在 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下,中国人处处追求自 然与人的均衡和谐。从而创造了狐仙、狐神这类 为实际的生存需要和生活理想而设立的神灵,希 望将“天”(自然)中的“异己”力量转化为“顺己”、 “助己”的力量。它是人类自然文化同人文文化相 融合在生存观念上的一种综合形态。狐信仰作为 原始社会以降的纯朴的敬畏自然、敬畏生灵的类 宗教信仰在中国乃至东亚的古代广为流传,而 “狐信仰”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也在不断的变化, 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封建社会的种种民间 信仰正是其作为信仰数千年来的演化。近年来, 随着民间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狐信仰作为一 种民间信仰又呈复苏之势。值得指出的是,狐信 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着数千年所形成的深厚 积淀,在民众生活习俗中至今还有着深广细微的 渗透,但它其中那些严重危害社会、危害民众的 纯属迷信的信仰形式已经衰亡了,狐信仰的复苏 更多是建立在它的文化内涵上。从民间故事到志 怪小说,这条以狐为对象的“狐文化”一直没有中 断过。正如本文所述,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 发展以及城市化对于狐与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的 隔离,“狐信仰”的民间信仰形式从封建社会晚期 开始衰退了,但另一方面,衰落的信仰使人们可 以抛开心理畏惧更客观的看待狐,研究有关狐的 民间传说和民间禁忌,狐文化日趋兴盛。可以说, 狐信仰文化层面的复兴,对于我们研究中国传统 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繁荣学术、文化 交流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汉)焦延寿.焦氏易林[M].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 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唐)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V.10[M].北京:中国文联出 版公司,1996. [4](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封禅篇[M].纪昀.文渊阁四 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宋)李昉.太平广记V.447[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书店,1986. [7](清)薛福成.庸庵笔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8] 安庆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庆市志.[M]方志出版 社,1997. [9](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M].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黄邦汉 ·71·
/
本文档为【狐信仰兴衰原因的民俗学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