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忙要忙到点子上

2012-01-14 33页 pdf 448KB 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4320

暂无简介

举报
忙要忙到点子上 1 忙要忙到点子上 第 1 章 忙,但绝不能盲 我们真的忙得一塌糊涂了吗?不是!一般来说,是我们自己先一塌糊涂了,才开始变得 越来越忙的。忙本没有错,瞎忙乱忙才错,忙晕了头才错,忙错了方向则可能铸成大错。瞎 忙的结果,常常是忙中出乱,忙中出错,忙而无果。忙着,盲着,心里就茫了;心里茫然, 自然行动就更盲,最终忙不过来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方向比距离更重要 亲历感悟:对于职场中的芸芸众生而言,方向就是我们试图实现的每一个目标,就是我 们披荆斩棘辛苦忙碌的终极意义。 高尔夫球是一项非常有趣...
忙要忙到点子上
1 忙要忙到点子上 第 1 章 忙,但绝不能盲 我们真的忙得一塌糊涂了吗?不是!一般来说,是我们自己先一塌糊涂了,才开始变得 越来越忙的。忙本没有错,瞎忙乱忙才错,忙晕了头才错,忙错了方向则可能铸成大错。瞎 忙的结果,常常是忙中出乱,忙中出错,忙而无果。忙着,盲着,心里就茫了;心里茫然, 自然行动就更盲,最终忙不过来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方向比距离更重要 亲历感悟:对于职场中的芸芸众生而言,方向就是我们试图实现的每一个目标,就是我 们披荆斩棘辛苦忙碌的终极意义。 高尔夫球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运动,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尤其受到职场人士的喜爱,是 因为这项运动需要头脑和全身器官的整体协调。每次击球之前,选手都需要观察和思考,需 要靠手、臂、腰、腿、脚、眼睛等各部位的有效配合进行击球。而击球的关键则在于两个“D”, 即方向(Direction)和距离(Distance)。 初学者中有不少人只想着把球打远,而忽视方向的重要性,其实,把球打直要比打远更 重要!所以,擅长打高尔夫的人都会谨记这样一条原则:“方向比距离重要。” 这条高尔夫球运动的重要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对生活和事业的处理方式。方向走对了, 哪怕走得慢却能一步一步靠近成功;可倘若走错了方向,不仅白忙一场,更可能离成功越来 越远。 对高尔夫球手来讲,方向就是下一个球洞所在的位置;对于职场中的芸芸众生而言,方 向就是我们试图实现的每一个目标,就是我们披荆斩棘辛苦忙碌的终极意义。 亲历感悟:造成人与人之间命运悬殊的,往往不只是因为谁比谁更卖命或谁比谁聪明,更重 要的是因为谁有目标及谁的目标更清晰。 1952 年 7 月 4 日清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 林纳岛上,一个 34 岁的名叫费罗伦丝?柯德威克的妇女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 游去。如果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 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那天早晨,雾很大,柯德威克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 千千万万的人在电视屏幕前注视着她。 在这次渡海游泳中,柯德威克遇到的最大问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和在浓雾中看 不清目标。15 个钟头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麻木,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于是 就叫人拉她上船。当时,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告诉她海岸很近了,不要放弃, 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在又坚持了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 船,而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当别人告诉柯德威克这个事实后,从寒冷中慢慢复苏的她感到很沮丧,她告诉记者,真 正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长达 21 英里的距离,只要再坚持最后半英里,柯德威克就可以获得成功,而导致她失 败的原因正是浓雾中无法辨别的目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如此,清晰的目标为我们明 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如果目标缺失,就会令我们失去努力 的方向,令我们的忙碌缺乏动机。 2 一位资深的职业经理人朋友对我说过:如果一名员工整天忙忙碌碌,也算尽职尽责,但 却连职业发展目标都没有,那么他十有八九干不出什么大事来。的确,目标是一个神奇的元 素,将我们工作的动机、行为的尺度、努力的方式、前进的方向联系起来,让我们的忙碌更 有意义。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 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其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 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 3%的人,25 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 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得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 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 下层; 剩下 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最终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样一句话:造成人与人之间命运悬殊的,往往不只是因为谁比 谁更卖命或谁比谁聪明,重要的是因为谁有目标及谁的目标更清晰。 既然如此,现在不妨让我们先花上几分钟思考一下: 我有没有目标? 我忙吗? 我在忙些什么? 我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忙吗? 我忙得来不及思考自己的目标吗? 我的一个朋友向我抱怨说,她很忙,但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每天都在处 理成堆的事情,到处救火,时间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流逝了……她觉得自己忙得很被动,很不 快乐。 在我们的周围,同我这位朋友有类似状况的不在少数。常常能发现一些没有目标、没有 方向、没有规划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晕头转向,结果却因为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情而使得 忙碌失去了价值。 我们可以忙,但绝不能“盲”。忙一定要有目标、有,必须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为了 什么而忙。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不管每日的工作或琐事令自己有多忙碌,都应该不时地静下 心来反问自己:“我到底在忙什么?”“我的目标在哪里?”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忙碌而不 盲目。 同一阶段只忙于有限个目标 亲历感悟:同一阶段只设定有限个目标,提高自己对目标的关注度,然后坚持到底。 一名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我爱好的 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 法布尔赞许道:“看来你是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 青年人说:“是啊,我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对音乐、美术也非常感兴趣。” 3 法布尔于是拿出一个放大镜给青年人:“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凸透 镜一般。” 这名青年人的现象着实并不少见。我的一名大学同学,每次同学聚会都姗姗来迟,他一 来便向我们道歉并表示迟到是因为他真的很忙。我们问他忙些什么,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诉 说起自己大大小小的目标: 他希望能够升职,因此最近揽下了一项新业务。 他希望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所以最近报了一个全年课程的英语口语培训班。 他希望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所以参加了几个经理人俱乐部。 他希望能够锻炼身体,所以最近开始学习打高尔夫球。 他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女朋友,所以正忙于相亲。 他希望能够哄父母高兴,所以正在规划假期带父母去旅行。 …… 末了,他总结一句:你们说我能不忙吗?我们只能善意地对他说:同一阶段只忙于有限 个目标比较有效一些。 事实上,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忙碌但并不算瞎忙,他们有清晰的目标,但问 题是他们有太多的目标。每个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忙得有章法、忙得有重点,才会忙 得有成绩。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奥里森?马登曾经进行过这样一项调研: 他要求参与调研的人写下自己的目标,不限个数,但是要相信自己这些目标都能够完成。 若干年后,对这些人进行回访时发现:那些只写下少量目标的人,大部分目标都达成了; 但那些写下多个目标的人,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大多数的目标,剩下的有限目标他们完成得也 大打折扣。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是对目标的专注度。 我的那位同学同一阶段打算完成 10 个目标,纵然他拿出自己所有可用的时间来忙,又 能照顾得了几个目标呢?千万别认为这种情况不多见,事实上,与“没有目标”相对应的, 许多人都是“目标制造专家”。 我们不妨做个小小的实验,列举近一年中自己所有曾经尝试过的目标,将其中已经完成 或有明显进展的勾出来。结果如何?恐怕会让自己吓一跳吧!我曾经让许多人做过这个小实 验,我的同事、朋友、培训的学员……找到了许多“目标制造专家”,同时也是“目标放弃 专家”。 为什么缺乏对目标的专注度,我们就容易放弃目标呢?因为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给我 们最多激励的就是越来越接近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如果我们同一阶段需要照顾 10 个目标, 那么势必大多数目标都进展缓慢,最终结果就是人们缺乏有效的激励,在忙碌中逐渐遗忘了 那些目标。 马克?吐温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如果专注于某项事业,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令自己 都吃惊的成绩来。”同一阶段只设定有限的目标,提高自己对目标的专注度,绝不分散自己 忙碌的价值,绝不在忙碌中迷失最初的目标,然后坚持到底。 盯住目标,坚持到底 亲历感悟:即使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会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更快地 到达终点。 课堂上,老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 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窜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 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条猎狗, 4 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 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上。因 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分了岔,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许多时候都像故事里的情景一样,“土拨鼠”原本是最初的目标, 但因为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跳出来的“兔子”,竟然迷失了最初的目标——“土拨鼠”。因此, 要想忙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在忙碌的过程中始终紧盯目标,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坚 持不懈。 例如,我现在的目标是健身。出于惰性,我会这样考虑:高尔夫……不是随时可以进行 的运动;跑步……太机械化,难以坚持;跳操……需要跟着老师的时间,不自由;游泳…… 不能停,一旦停止就会造成体重的反弹……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更改目标而找到无数条理由,如果我们任由这些理由来干扰自己, 那么没有什么目标是可以被坚持的。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每天所忙碌的是否仍然是为 了最初的那只“土拨鼠”? 1948 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成功秘诀”的会,邀请丘吉尔前来演讲。 演讲那天,会场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了。 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决不放弃;第 二,决不、决不放弃;第三,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 说完,丘吉尔走下讲台。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场演讲成为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并非丘吉尔故弄玄虚,他是用一生的成功经验告 诉人们: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请参照第一个秘诀去做: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只有拥有恒心,才能够孕育辉煌。我们达成目标的旅途是一场马拉松竞赛,最大的敌人 不是自己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 40 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 60 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 36 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 34 年; 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 37 年; …… 爱迪生说: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友。 巴斯德说: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坚持的精神。 对于有目标且正为目标而忙碌的人来说,只要确定目标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只有盯住目 标、坚持到底才能体现自己忙碌的意义。 经营自己的优势 亲历感悟:没有人是全能的,成功的人只是比他人更懂得强化自己的优点并管理好自己 的缺点。 5 盖洛普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在对全球 400 余家跨国公司、 超过 8 万名职业经理人进行调查后,将世界顶级管理者与众不同的优势管理思维总结为:一 招鲜,吃遍天。 这种优势管理思维认为:没有人是全能的,成功的人只是比他人更懂得强化自己的优点 并管理好自己的缺点,即扬长不一定补短,重在管理和利用好自己的优势。 一名具备职业化思维方式的职场人士,必须结合这一点来挖掘自身的潜力。以微软为例, 是什么造就了微软今日的辉煌?是什么造就了微软精英的成功?不是因为微软的员工每个 都是全才,相反,微软雇用的员工中“专才”、“偏才”比较多,但是微软以及这些员工本身, 都懂得将其自身的优势最大化,“人尽其用”,发挥最大效益。每个人优势最大化为企业带来 了最佳效益,也为个人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自称拥有 1/4 中国血统的泰格?伍兹(TigerWoods)孩童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高尔夫天 赋,他 3 岁时就击出了 9 洞 48 杆的成绩,在 5 岁时就上了《高尔夫文摘》杂志,到 18 岁时 就成为了最年轻的美国业余比赛冠军。1999 年年末时,他的排名就已上升为世界第一。2005 年高尔夫球王者尼克劳斯泪别英国公开赛宣布退役之后,伍兹更是成了当今世界高尔夫球界 无可争辩的王者。 多年来,泰格?伍兹在高尔夫球场上叱咤风云,集世界体坛首富、高尔夫球世界头号球 星于一身,可谁又曾想到他在沙地上的表现却并不好。按照我们多数人“什么弱就补什么” 的观念,他和他的教练理应花大力气提高其在沙地上打球的技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伍 兹和他的教练却采取了全然相反的策略——在练习时,他们只花一些时间在这一弱项上,好 让他在沙地上的成绩提升到一般水准,不致拖太多后腿,而将其他所有的练习时间全都投入 到伍兹的拿手好戏上,让他的优势更加凸显。 无论“老虎”伍兹还是微软的精英们,无疑都是众多人眼中的成功者,但如果他们只是 不停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将个人优势最大化,相信都不会有今日的这一番成就。 在确立自己的目标时,我们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自己最有优势、最可能获得成 功的方向为目标,让忙碌最具成效。否则,一旦选择错误,即使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气力,比 他人忙上许多,也可能无法达成目标。 我们没有必要想方设法企图把自己的弱点转化成优势,我们为弥补弱点而忙碌远不及为 了优势而忙碌所获得的认可和回报多。这就好比玩扑克牌,能让我们赢牌的,其实是我们手 中的王牌。在职场中,能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同样是我们手中的王牌——我们独特的优势。 工程师不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那又有何妨呢! 盖洛普公司还对全球 63 个国家的 170 万名工作者展开过一项调查,询问这些工作者: “在每天的工作中,你是否有机会做你最擅长的事?”结果只有 20%的人回答有,而且当 员工待在公司的时间越长、职位越高,回答有的比例就越低。 为什么 80%的员工觉得没有发挥自己专长呢?最直接的原因正是人们错误地假设:只 要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胜任很多事;每个人的弱点是他成长空间最大的地方。为此,多 数人总是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希望将自己的弱点提升为优势,虽然有些人可能成功了,但 大部分人并没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与实际情况正好背道而驰,因为他把时间都花费在弥补 自己的弱点上,使自己的优势也不再明显。其实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才能是独特的,每个人 的优点才是自己成长空间最大的地方。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改正了每一个缺点,而是 因为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点。人生成功的诀窍就是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 因此,只要花一点精力管理自己的弱点,使弱点不至于成为成功的绊脚石,这样就可以将绝 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优点上来,以便使自己的优势更加明显。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 的目标才是最可能实现的,这样的忙碌才是最有效的。 6 把握人生和事业的节奏 亲历感悟:我们真正需要超越的是自己,对任何人的超越其实都是通过超越自己来实现 的。 一个人要穿过一片号称“死亡之地”的沼泽地,因为没有路,所以只能试探着不断往前 走。幸运的是,最近两三个月来这个地区干燥少雨,沼泽地地表失去大量水分,所以变得比 以往结实,这个人左探右试,一路小心翼翼,最终竟然成功地走了出去。 不久,另有一个人也要穿过这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 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于是,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沿着第一个 人的脚印不断往前走。没走多久,他竟然一脚踏空沉入了泥潭。 为什么沿着第一个人的脚印也会沉入泥潭呢?原来,第一个人穿过后没两天这个地区雨 水增多,原来能承受一个人重量的地方变得比以往松软了许多,陷下去也就在所难免。 两个人沿着相同的路线穿越同一片沼泽地,为什么结果迥异呢? 第二个人的失败就在于他没有注意到穿越沼泽地时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变化。然 而,在现实生活中,第二个人的问题也是我们多数人的问题: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别人成功 的轨迹、人生和事业的节奏,却往往忽略了其他人在走过不同阶段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别 人的路线和节奏,我们可以模仿,但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却不能复制,所以机械地模仿别 人往往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事业发展的节奏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不妨来看看几个大家耳 熟能详的公众人物的人生和事业节奏。 比尔?盖茨 18 岁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20 岁退学与另一个伙伴保罗?艾伦创办微软 公司。经过 30 年的发展,他不但让微软成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软件生产企业, 而且他的私人财产也达到世界第一位,成为全球首富。 力帆集团掌门人尹明善,1979 年在他 41 岁时摘掉已经戴了 20 年的“反革命”帽子, 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此后,他做过工厂的英语资料翻译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师、重 庆出版社编辑。1985 年底,他毅然决定放弃“铁饭碗”,自己创办了重庆长江书刊公司。在 此期间他编辑发行的《中学生一角钱丛书》发行量突破千万册,由此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1992 年,54 岁的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投资 20 万元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到 2003 年,尹 明善用 12 年时间就把一个资产 20 万元的小厂发展成拥有 17 亿元资产的大型民营企业,个 人资产近 5 亿元人民币,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腾讯公司 CEO 马化腾,在大学毕业工作 5 年后的 1998 年 11 月,27 岁的他与其他几个 创始人一起创办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马化腾在短短 5 年时间里就成功地将腾 讯从一个刚创立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之一。 同是创业,同是取得重大成就,但他们的起点、过程都截然不同。对于普通人而言,不 同人的人生轨迹同样也相差甚远——小部分人在二十几岁时就小有成就,而更多人的人生和 事业则要等到三十几岁才能步入快车道,还有一些人则可能要到四五十岁才有比较大的起 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或许了解自己的优势,或许知道善用自己的 长处,但总是忍不住按照别人的脚步来衡量自己的速度,总是以别人的轨迹来衡量自己的方 向,亦步亦趋,结果往往在盲目的对比参照中,在盲从于别人的步伐时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甚至迷失了方向和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活法,因为彼此的起点不同、原始积累不同、可以使用的资 源不同……这就注定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我们无须担心被任何人超越,因为我们真正需要超越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对任何人的超越其实都是通过超越自己来实现的。 7 只要能盯住自己的目标,以实际行动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所进步,一天一点积 累,我们的中期和长期目标就能在行动中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短期目标得以实现。 为自己的目标画张地图 亲历感悟: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的平衡,需要时间、 精力和资源的整合。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 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计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 同时,班菲德博士发现那些失败的人都只有短期的观念。他们几乎不做长期计划,他们更关 心眼前的利益而非未来的成功与成就,着重短期的欢乐而非长期的经济保障及成功。因为这 样的态度,他们选择短期计划,而导致长期的困苦生涯。 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的平衡,需要时间、精力和资 源的整合。当我们把大目标想象成一座金字塔的塔尖时,那所制定的每一个小目标以及为达 到目标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通向塔尖的塔身。 为了让我们的忙碌不再盲目,不妨为自己的目标画张地图。将实现目标需要的时间、精 力和资源都列出来,明确实现目标所必须经过的步骤,将对实现目标无益的要素去除,为那 些有必要完成的步骤安排先后,为自己规划一条实现目标的最佳路线。 我的一个朋友在这方面的规划就做得相当好。 他目前任职于某世界 500 强企业,他的目标是 5~10 年内成为这家企业或同等规模企业 的中国地区市场营销副总裁。 而他的目标地图则是:2~3 年市场部执行人员,以优秀的业绩升任市场部主管。在主管 职位上工作 2~3 年后,根据公司的政策,主管以上级别员工可以申请职位轮调,而成为市场 营销部高层需要市场部和销售部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他会申请一个销售职位进行职位轮调 1~2 年。 接下来他将有足够的资质成为市场部经理级别的员工,同时他也会遇到职业发展的瓶 颈。届时他将选择两种方式提升自我,一种是去攻读一个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商管理学硕 士以期突破;第二种是在所工作的企业申请亚太区职位轮调的机会,获得公司管理层的认可, 以获得未来职位突破的机会。 目前他正走在自己的目标地图上,已经有很大的进展。虽然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短期计划,但是他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我很佩服他。虽然他很忙,但是忙得丝毫都不盲目,知道自己要什么,已经走到哪里, 将要走向何方。 相比之下,我遇到过太多的人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目标绘制过地图: 他们声称要开办有特色的连锁茶馆,但是目前却每天忙碌地做着公司文员的工作。 他们声称要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但是目前却每天忙碌地面对电脑做数据分析。 他们声称要完成公司的业绩指标,获得升职机会,但是目前却每天忙于发牢骚、嫉妒同 事、责怪老板。 …… 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如此忙碌,环境又不断发生变化,只有心中始终有一张目标地图, 才能够帮助自己无论面对多少生活琐事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才能够帮助自己从 复杂的情况中提炼出简单的行动计划,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亲历感悟:成功正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 8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 刚走出两三千米,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 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 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 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 3/4 的时候,大家情 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 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 走边看里程碑。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 目的地。 心理学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不断将 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的话,那么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人们行动的 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我遇到过许多人,他们内心虽有一张清晰的目标地图,但是因为面前有太长的路要走, 有些无从着手,甚至望而生畏。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在忙碌中丧失信心,我们需要将目标分 解,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将长距离划分为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 越。 1968 年某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要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建 筑设计师菲利普表达了自己的构思:“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而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菲利普问舒乐预算多少,舒乐博士坚定地对他说:“事实上,现在我一毛钱都没有,所 以对我来说,100 万美元和 400 万美元并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 吸引力,吸引捐助者的到来。” 教堂最终敲定需要的预算是 700 万美元。这个数字不但超出了舒乐博士的承受能力,甚 至也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围,其他人也都对舒乐博士说“这似乎不可能”。 但舒乐博士却想出了一个化整为零的方法。他在一张纸上写着“700 万美元”,然后在 这个目标下面写道: 1.找 1 笔 700 万美元的捐款; 2.找 7 笔 100 万美元的捐款; 3.找 14 笔 50 万美元的捐款; …… 9.找 700 笔 1 万美元的捐款; 10.卖出教堂 1 万扇窗户的署名权,每扇 700 美元。 在这神奇的化整为零的方法作用下,舒乐博士历时一年多筹集到了足够的款项。据说, 水晶大教堂最后耗资 2000 万美元,但是在舒乐博士将这宏伟的目标化整为零之后,奇迹般 地募集了足够的资金,让这个大教堂成为了加州胜景。 这张目标地图原本令人望而生畏,似乎这是一个无论如何忙碌都无法企及的目标,但是 化整为零之后,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小目标。即使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遭受挫折, 但是因为可以看到为了每个小目标而忙碌的回报,就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应对压力和挑战。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 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 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9 1984 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 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 对手。 大家对他所谓的“智慧”都有些迷惑不解。10 年后,他在自己的自传中道出了这个“智 慧”的真相:“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 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 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 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千米的赛程,就 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 40 多千米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 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第一个标志……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态度帮助山田本 一获得了世界冠军。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说过:当我打算写一本 25 万字的书时,一旦确 定了书的主题和框架,我便不再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有多么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节、下一页 甚至下一段怎么写。在六个月当中,除了一段一段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就水到 渠成了。 不要畏惧过于遥远的目标,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企及的小 目标就是追求理想的第一步。不要抱怨每天忙碌于如此多的琐事,成功从来都无法一蹴而就, 只有循序渐进,让每天的忙碌都发挥功效,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第 2 章 忙,务必忙到关键处 我们每天都在忙,但又有谁认真思考过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忙得正确、忙得合理吗?为 什么我们永远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琐事太多、问题层出不穷呢?是什么原因使我们都变成 “救火大队长”、“修复重复问题专家”,甚至“无效工作狂”? 提出正确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大半 亲历感悟:要想不被问题困扰,忙而不乱,就必须首先发现问题,找准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 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来看旧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20 世纪 80 年代,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可口可乐的部分市场被百 事可乐蚕食,如何收复失地成为可口可乐新上任的 CEO 古兹威塔最重要的任务。 可口可乐的管理者提出了各种,试图从百事可乐的手中抢夺市场占有率。当大家都 将问题聚焦在与百事可乐竞争的问题上时,古兹威塔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美国人平均一天消耗多少液体饮料?” 他的下属回答:“14 盎司。” 古兹威塔继续问道:“那么可口可乐占其中多少?” 答案是 2 盎司。 由此,古兹威塔做出了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决策:让可口可乐成为饮料市场的消费主流, 挤占市场上那 12 盎司的水、咖啡、牛奶等,而不仅仅专注于同百事可乐在几盎司的可乐市 场的争夺。可口可乐的目标是:当人们想要喝些什么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可口可乐。 为此,可口可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其在整个饮料市场的占有率。通过提出正确的 问题,通过站在更高的角度解决问题,可口可乐再次超越了百事可乐。 可口可乐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 10 问题。正如哲学家海森堡所说的,“提出正确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如果我们解 决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所进行的改进也丝毫起不了作用,为此再忙再累也无 济于事,因为这样的忙不在关键处,没有忙到点子上。要想不被问题困扰,忙而不乱,就必 须首先发现问题,找准问题。 不要将问题复杂化 亲历感悟:其实事物的本源是很简单的,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复杂化。在遇到棘手的问题 时,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思路,将问题简单化,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他就是要告诫我们不要把简 单的问题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曾经指出:“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 化。” 英国一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载 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因环境污染而面 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武器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被毁灭的 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 离因饥荒而死亡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 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 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原因。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下 去。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感想呢?我们要判断的问题是如何丢出一人以减轻载重,使 得其余两人得以存活,而不是判断环保专家、核武器专家、粮食专家哪一个才是人类不可或 缺的科学家。 其实事物的本源是很简单的,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复杂化。而将问题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就 是没有把握问题的实质。 在微软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图书《CodingComplete》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微软公司附近有 一个咖啡馆,顾客可以不断续杯海饮,咖啡馆提供用两种不同咖啡豆煮的咖啡,价格相同, 杯子的分量也相同。但人们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这家咖啡馆的女服务员都有着不可思 议的好记性——每当客人要续杯的时候,她们从来不需要问客人曾经选择的咖啡种类,却绝 对不会把客人选择的咖啡种类搞错!而且每个人都是如此! 秘密原来不是这些女服务员记忆超群,也不是她们受过特殊培训,更不是咖啡杯上有感 应的装置,而是在于装咖啡的马克杯上图案颜色的不同!女服务员上班第一天就被告知,咖 啡杯的图案是红色的,是 A 咖啡;图案是蓝色的为 B 咖啡。 一个简单有效的规则比什么都有效!这就是 KISS 原则的神奇之处。KISS 是 “KeepItSimpleandStupid”的缩写,这里的“Stupid”不是愚蠢,而是大智若愚。在遇到棘 手的问题时,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思路,将问题简单化,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 将问题消灭于无形 亲历感悟:“问题管理型”与“预防管理型”之间,后者更有机会成为高效能的管理者, 因为预防性的事前管理胜于问题性的事后管理,将问题消灭于无形才是最有效的选择。 俗话说得好,“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此话形象地提醒人们发现问题苗头,应该及早解 11 决,预防胜于治疗;只有平时把工作做好了,做实了,做细了,才能少出问题,甚至不出问 题,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没有做好预防性管理的企业,通常会因为问题成堆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自然投入到预防问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会减少,从而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预防性的事 前管理胜于问题性的事后管理,将问题消灭于无形是最有效的选择。 李军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户经理,平时常常忙得四脚朝天、疲于奔命。有一回,他的朋 友问他为何那么忙。他长叹一声道:“我来跟你说说今天上午发生的那几件事情吧。” “我今天早上刚进公司,就有几个人找我汇报问题。首先是公司的前台,她告诉我早上 有客户打电话来抱怨等了一个晚上都没有收到我答应昨天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我立即去查 自己的邮箱,发现信件太大被退了回来。 赶紧把邮件分批发出之后,接着项目执行部的同事就来问我,为什么客户说活动场地布 置不符合要求。我想起来客户的确说过场地要求的问题,但是我以为他们会与项目执行部的 人直接沟通。结果我只能忙着跟客户解释并马上做出补救的安排。 两件事处理完之后,就已经快到中午了,没想到策划部同事又来找我说明天是一个提案 的截止日期了,但是我还没有提供充分的资料给他们。结果我中午饭都没吃就忙着准备资料, 哎……” 究竟我们是因为太忙而无法预防问题,还是因为我们没有预防问题,才导致我们太忙 呢?在企业中,问题管理型的管理者往往多于预防管理型的。习惯于“问题管理”的管理者, 属于事后纠错式的管理,即哪里发生问题,就到哪里解决问题,最后往往成了救火大队长。 这种管理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而不能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习惯于“预防性管理”的管 理者,则在问题发生前或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 亲历感悟:关键的小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关键的小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职 场人士要想使自己忙碌的价值最大化,就要把自己的时间和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最有价值的 20%工作上。 早在 19 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研究英国人的财富和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占 人口少数的富人占有社会财富的大部分,而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穷人却处于贫苦的边缘, 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规律。这种“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就 是 80/20 法则,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即指 20%的事态成因,可以导致 80%的事态结果。当然, 80/20 并不是精确的关系,而是方便的比喻、典型的模式。 该法则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很多现象,因此具有普遍意义,几乎适用于生活和工作的 所有方面。例如: 80%的收获来自 20%的努力,其他 80%的努力只带来 20%的结果。 20%的产品带来 80%的销售额;反之,80%的产品只贡献了 20%的销售额。 20%的顾客产生 80%的销售额;反之,80%的顾客只产生 20%的销售额。 …… 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关键的小投入, 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关键的小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 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把握到“关键的少数”,才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要撰写一份产品宣传海报,其中产品名称、规格、价格和联系方式等就是“关键的少 数”信息,一旦它们出错就可能带来比其他内容出错更严重的后果。 12 琐碎的事情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产生的效益却并不大。所以,职场人士要 想使自己忙碌的价值最大化,就要把自己的时间和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那最有价值的 20%的 工作上。 将最紧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亲历感悟: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 为什么许多人都在勤勤恳恳地做事,但结果却不一样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的人 缺乏洞悉事物轻重缓急的能力,做起事来毫无头绪,完全被烦琐的事务牵着鼻子走。 为了抓住工作的关键,分清轻重缓急,我们可以按紧迫的与不紧迫的、重要的与不重要 的,从“轻—重”、“缓—急”两个维度把事情分为四个类别:重要而且紧迫;重要而不紧迫; 不重要但很紧迫;不重要也不紧迫,如图 2-1 所示。 图 2-1 按紧迫性和重要性把工作划分为四类 在低效能或失败的人中,不少人最易犯的错误是把“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混为一 谈,分不清什么是重要的工作和紧急的工作,整天忙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这不由得让我想 起德鲁克的话:“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通常我们可以 按下面的优先顺序来处理不同类型的工作。 重要而且紧迫(指危机、意外及有时限的事):马上处理。 重要而不紧迫(指未来发生会影响到现在的事):好好规划。 不重要但很紧迫(经常发生的事):马上办,但只花一点时间;请人代办;或者集中处 理。 不重要也不紧迫(每天例行的事):有空再办。 假定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某公司后天就要召开营销工作年终总结和来年营销工作规划的 会议。最近一周某营销经理有这样几项工作待办:①制定明年的营销计划;②撰写年终总结; ③向自己的客户拜年道贺;④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例行的工作交流;⑤接听来电;⑥与自己 的部下年终聚餐;⑦收发邮件。 根据上面对工作的划分和处理方法,其中①、②为重要而且紧迫的工作,需要马上办, 而且还要抽出整块的时间来处理;③、⑥、⑦为重要而不紧迫的工作,需要好好计划一下; ⑤为不重要但很紧迫的工作,可以自己处理,如果实在太忙,就请助手代为处理;④为不重 要也不紧迫的事,留待有空再办。 多数人宁可做令人愉快或方便的事,也不愿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处理。但是没有其他办 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试用这个方法一个月,我们就会见到令人惊讶的效 果。当然,会有人问:“我们从哪里得到那么多精力?”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得到精力,只 是学会了把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每次只做一件事 亲历感悟:卓越的职场人士往往懂得专注于一项工作的重要性。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突然电话铃响了、同事请 求协助、下属需要我们帮助解决问题、上司又给我们新的安排……于是我们不得不被迫中断 进行中的工作。这样来回折腾几个回合,很可能连一件事情都没完成,甚至还会因为不断地 被打扰而忘了刚才手头正在做的事,刚刚理清的思路也因此不能再继续深入下去。那我们应 该如何处理这种频繁出现的干扰呢?也许下面这个故事对我们会有一定的启发。 世界上,最紧张的地方可能要数只有 10 平方米的纽约中央车站问询处。每天,那里都 是人潮汹涌,匆匆的旅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问询处的 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可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看起来一点也不紧 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 13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湿透,充满了焦虑 与不安。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是的,你要问什么?”他把头 抬高,集中精力,透过他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 是,这位服务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 “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 10 分钟之内,在第 15 号站台发车。你 不用跑,时间还足够。” “你是说 15 号站台吗?” “是的,太太。”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高贵的帽子的那位男 子。但是,没多久,那位妇人又回头来问一次站台号码。“你刚才说是 15 号站台?”这一次, 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力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妇人了。 有人请教那位服务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那个人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 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一次只做一件事”是解决因为工作不断被迫中断而变得效率低下问题的良药。德鲁克 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就“每次只做一件事”发表文章,以他 96 年的丰富经历非常肯定 地指出:“我还没有碰到过哪位经理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且仍然保持高效。” 卓越的职场人士往往懂得专注于一项工作的重要性。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经为了提高公司业绩而求助于效率专家艾维利。 艾维利告诉舒瓦普能够帮助他把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则表示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 但事实上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他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多的行动。他告诉艾维利: “应该做什么,我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执行这些计划,我可以 听你的,在合理范围之内价钱由你来决定。” 艾维利说可以在 10 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 50%。 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 6 件最重要的事。”接着又 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花费了大约 5 分钟。艾维利 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纸条拿出来,处理第一项。 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项、 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五件事,那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 事情。” 艾维利又说:“每天都要这样做。当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 样做。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小时。几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 2.5 万美元的支票, 还有一封信。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半小时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后来有人说, 5 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艾维利提出 的方法功不可没。这个方法为查理斯?舒瓦普赚得 1 亿美元。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必须学会每次只专注于一项工作。这将帮助我们把时间首先运用在 最重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工作上。 为个人的价值而不是薪水工作 亲历感悟:工资是公司给人力资源定的价格,是随时可以调整的;而价值却是我们可以 14 创造的,任谁也无法带走的。因此,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忙 碌的方向和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价格还是自己的价值呢? 一天,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 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 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薪水很少,一个月才一万日元。” 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很好!虽然你现在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其实,你知道吗,你的薪水远远不止一万日元。” 松下先生微笑着对年轻人说。 年轻人听后,感到有些奇怪:不对呀,明明我每个月的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可松下先生 为什么会说不止一万日元呢? 看到年轻人一脸的疑惑,松下先生接着道:“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 我的机会,明天也就同样能争取到采访其他名人的机会,这就证明你在采访方面有一定的潜 力。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与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钱存进了银行是会 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的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对于成长中的职场人士来说,注重才能的积累远比注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薪水是对我 们现有能力和价值的认可,是我们现有价值的兑现,而能力的积累则可以使我们的未来价值 增值。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 20 美元的钞 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 200 个人,他问:“谁要这 20 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 “我打算把这 20 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 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台下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 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 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台下仍然有人举手。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 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 20 美元。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通常都会服务于许多不 同的公司。在这些角色和公司变换过程中,是什么真正决定我们的薪水呢?是你的前任老板 给你的薪水吗?显然不是,真正决定你薪水的正是你在老板眼中的价值,即创造价值的能力。 就像那张 20 美元的钞票,只要你‘货真’,肯定就有人会出相应的价格。” 曾经有不少朋友向我抱怨说工作忙,薪水却少得可怜。对此,我常常会问他们:“作为 职场人士,你的价值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价值就是我们对公司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即为 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我们的价格则是公司给我们的薪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价 值和价格呢?也许下面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家公司招聘业务人员,招聘广告一发,应聘者接踵而来。招聘主管发现,其中一位应 聘者资历显赫,非常适合,但对于公司来说,有小庙容不了大佛的顾虑,因此招聘主管对他 不抱太大的希望。面谈时,招聘主管也很诚恳地告诉他,依据公司规定,无法给予太高的薪 水。没想到他竟然愿意接受不到他原来薪水一半的条件,这让招聘主管有点意外。正式上班 后,他也没有出身大企业的骄傲,准时上班,报表填写得清清楚楚,勤跑客户。不久,他的 业绩远远超乎大家原本的预期,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司破格让他晋升,而且大幅度加薪。 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他在前一家公司已当上了主管,工作相当顺利,薪水也十分满意, 原以为可以衣食无忧,没想到公司投资失败,老板不知去向,让他们哭诉无
/
本文档为【忙要忙到点子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