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5 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

2012-01-16 31页 ppt 183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7823

暂无简介

举报
5 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null5 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5 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5.1 灾难性事件定义及分类 一、灾难性事件的定义 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而且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的发生也属于灾难性事件。 二、灾难性事件的分类 按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性事件。null 所谓自然灾害,是指自然要素(如大气、海洋和地壳),在其不断运动中发生变异.形成特定的变异形态(如暴雨、地...
5 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
null5 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5 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5.1 灾难性事件定义及分类 一、灾难性事件的定义 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而且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的发生也属于灾难性事件。 二、灾难性事件的分类 按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性事件。null 所谓自然灾害,是指自然要素(如大气、海洋和地壳),在其不断运动中发生变异.形成特定的变异形态(如暴雨、地震、台风等),当其对社会造成危害时,即为自然灾害。可以按照自然变异的成因把它们分为大气圈灾害、海洋圈灾害、岩石圈灾害与生物圈灾害。如果按照减灾的专业管理,则可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分为7个类型(表5—1)。表5-1 中国自然灾害分类及专业管理分类表5-1 中国自然灾害分类及专业管理分类null 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又分为刑事犯罪行为(如恐怖活动,故意破坏,盗窃、抢劫、绑架等)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和工业事故导致的灾难性事件(重大、特大伤亡事故或重大或特大经济损失事故)。null如果进一步按灾难性事件的种类划分,可分为15类: 天文灾害 (陨石、星球碰撞、极光灾害等) 气象灾害 (水灾、旱灾、暴风、雪、雹灾、雷电、风沙) 地质灾害 (地震、地陷、火山爆发等) 地貌灾害 (滑坡、泥石流、土地沙化、盐碱化等) 水文灾害 (海啸、厄尔尼诺现象、海冰等) 生物灾害 (虫害、病害、鼠害等) 环境灾害 (水污染、大气污染、农药污染等)null火灾 (城市火灾、工矿火灾、森林火灾等) 交通事故 (铁路交通事故、民航事故、海事灾害等) 爆炸事故 (锅炉爆炸、火药爆炸、粉尘爆炸等) 建筑物事故 (房屋倒塌、桥梁断裂、隧道坍塌等) 工伤事故(烧伤、跌伤、撞伤等) 卫生灾害 (职业病、传染病、中毒事故等) 矿山灾害 (矿井崩塌、瓦斯爆炸等) 科技灾害 (航天事故、核事故、计算机事故等)null三、灾难性事件的严重程度分级 对于造成多少人员伤亡、多大经济损失或多大程度的环境污染才属于灾难性事件,国际上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学者根据研究提出一种灾难性事件的范围及分类方法,即按照灾难性事件的严重程度及经济损失情况,可分为10级(P151表5—2)。这种分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均可运用。 任何一个灾级均包含3个指标,但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只要其中一个指标达到该级即可算作该级灾害。具体而言,各种灾害事故可以依其灾情达到某一灾级中的1个、2个或3个指标,分别作弱、中、强等级划分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灾度还是灾级,均是在相对稳定的时间与空间内确定(不同时期和国家,衡量灾情的标准不同)。5.2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5.2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由于灾难性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和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对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一样,也需要采取“3E”对策。但大多数灾难性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和企业控制范围之外的意外事件,是无法预防的,因此,对待灾难性事件的措施偏重于应急措施与计划。事实表明,许多重大灾难性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损失,是由于应急措施不完善和计划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应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控制灾难性事件的关键一环。null 在灾难性事件应急计划的制订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应急计划的步骤,应急计划的内容及灾难性事件预防与控制所涉及的部门或个人。 一、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1.火灾 (不能完全依赖地方消防部门,根据企业的性质和规模,设立一支专业的或业余的消防队伍,并安排好相应的负责人,对负责人及其队伍进行必要的培训,做好火灾发生后的任务安排)null2.台风(对气象部门的台风报警及时跟踪,考虑台风来临前应采取的措施,如必要时停止生产) 3.爆炸(爆炸常与其他灾难性事件同时发生,火灾引发爆炸,爆炸引发火灾等。应充分考虑引起爆炸的条件和可能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洪涝(在洪涝发生可能性较高的地区必须建立永久性的防洪设施。洪水往往伴随着暴风雨、瘟疫等灾难性事件,所以应急计划中应该考虑这些情况)null5.地震(地震会造成火灾控制系统、有毒有害物质储存系统的破坏,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应培训人员逃生和自救的基本手段) 6.人为破坏(纵火、爆炸。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进入关键区域和岗位,应有爆炸物的探测和拆除设备,人员疏散措施与手段) 7.辐射(辐射物的运输、储存和使用时,措施应包括被污染人员的及时处理和控制污染区域的蔓延)null二、制定应急计划的基本步骤 1 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某一特定的灾难性事件,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当然,也应考虑后果的严重性,可以用风险矩阵(RAC)法等) 风险评价矩阵(RAC)方法,即用危险可能性和严重性来表征危险特性,进而建立起相应的评价矩阵。 RAC方法将危险的严重性划分为4级,可能性划分为5级,如表5-2和5-3所示。按可能性与严重性两个因素建立一个二维的矩阵,矩阵的每一个元素都对应一个可能性和严重性等级,并用一个数值或代码表示,称为“风险评价指数”,用来表示风险的大小,如表5-4所示。null表5-2 危险严重性分类表表5-3 危险可能性等级表 null表5-4 危险风险评价矩阵表5-5 危险风险指数与建议准则表null 2 评估所涉及的危险。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评估其对企业的可能的危害。并结合可能性的评估,确定本企业控制灾难性事件的优先次序,并根据该次序做出相应的投资力度及基金分配方面的管理决策。 3 任命应急计划负责人。(现场指挥、计划实施、人员培训) 4 应急计划制定。要考虑其可行性,并应包括所有可能涉及的灾难性事件。实施过程尽可能的简单化,使有关人员易于掌握。 null5 计划的批准。 6 人员培训。了解逃生、救生路线、方法及相应设备设施的应用。 7 应急演习。是检验应急计划和人员培训的重要手段。 8 计划的修改。根据应急演习和企业的变化,做必要修改。 9 及时沟通。将变化及时告知应急计划涉及的有关部门。三、应急计划的内容三、应急计划的内容1 指导方针(对应急计划基本思想 的阐述) 2 目的 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 3 人员安排(负责人的接替人选及排列顺序) 4 控制中心(负责指挥和协调处理有关问题,控制中心的位置多数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不受影响,并能与外界及现场联系) 5 消防设备、设施(列出企业所有消防设备设施的性能、形式及摆放位置) 6 灾难性事件分类及描述 分类便于正确应用应急计划null7 厂区分布图(便于事件发生后分区处理) 8 医疗设备设施(标明其地点、状态、数量,便于事发后应用) 9 安全区分布(不同灾难性事件,对应不同安全区域) 10 疏散路线(根据类型、地点及波及区域设计合理疏散路线) 11 通讯(对内对外) 12 应急关闭 爆炸物 燃料高压线路等设备设施应采取 13 外来人员控制(不让进入危险区域)null14 安全保卫 15 恢复和修理(灾难性事件得到控制后,对关键设备的修复) 16 运输(伤者→医院,抢险设备→需要区域,人员→安全地带) 17 培训 应急演习 18 应急设施(应急照明、报警告警装置、指示标示与装置等) 19 个体防护装备 注意保养和使用培训 20 资料保护null 制定灾难性事件的应急计划中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保持与外界的密切联系。包括以下部门和人员。 1 与救援、抢险有关部门 2 与灾难性事件处理有关部门(法院、工会、企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 3 与灾难性区域事件波及的区域及人员(相邻单位、居民区) 4 新闻媒体及公众(及时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5 与企业员工的家庭及相关人员(减少误解、恐慌和不良影响)四、对外联系5.4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管理5.4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管理一、重大危险源与灾难性事件 1 危险源及其分类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因此,可以说,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能量或危险物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须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中,而载体又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为此,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称作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null 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如:带电的导体、旋转的机器、奔驰的汽车等。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 (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 (3)能量载体; null(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 (5)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 (6)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 (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 (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null 第一类危险源具有的能量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越严重;相反。第一类危险源处于低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同样,第一类危险源包含的危险物质的量越多,干扰人的新陈代谢越严重,其危险性越大. 2)第二类危险源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null 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误开关、阀门) (2)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管道破裂毒物泄漏、压容泻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压力上升,导致容器破裂) (3)环境因素。包括温湿度、照明、粉尘、通风、噪声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潮湿环境加速腐蚀,导致结构强度降低;噪声影响情绪,使人失误;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使人失误)null3) 危险源与事故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null2 重大危险源与灾难性事件 1)重大危险源及其分类 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长装置、设施或场所。(单元中的危险物数量不一样导致结果不一样,数量大造成的结果严重,对同一物质来说) 当大到特定量,一旦发生事故,则会造成灾难性事件,造成严重的事故后果。该特定量称为临界量。null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类。因为生产过程中工艺条件相对复杂,贮存过程中工艺条件相对稳定,所以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危险物质的临界量不同。 2)重大危险源与灾难性事件 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伴随着大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形成灾难性事件。 危险物质是指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危险化学品。null为了预防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控制重大危险源。为控制重大危险源,就必须辨识重大危险源,从而使得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具有针对性。 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多种,但是应用最多的是对照标准法。它是指将危险源的危险物质及其数量与有关危险物质临界量标准相对照来辨识重大危险源。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 二、重大危险源辨识null 我国十分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和控制。1997年原劳动部在京、沪、津、青岛、深圳和成都等六城市进行了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出了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该标准给出了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储存区重大危险源4类物质的临界量,详见表5—8~表5—11。 null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5-8和表5-11的临界量,即核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处理物质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式(5-1)计算,若满足式(5-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式中 q1,q2,……qn一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Q1 , Q2 ,……Qn一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
/
本文档为【5 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