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清法上传

清法上传

2012-01-17 10页 doc 80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9423

暂无简介

举报
清法上传清法 清法是治疗热邪为病的一种方法。《素问》“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治热以寒……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等,都是清法的理论依据。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一书,首次明确提出中医治疗“八法”,“清法”列为八法的一法,明确提出“清者当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也,然有当清不清误人者;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这对“清法”用于治疗脏腑热证,以及“清法”运用注意事项均作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伤寒论》中清法的内容相当丰富,依...
清法上传
清法 清法是治疗热邪为病的一种方法。《素问》“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治热以寒……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等,都是清法的理论依据。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一书,首次明确提出中医治疗“八法”,“清法”列为八法的一法,明确提出“清者当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也,然有当清不清误人者;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这对“清法”用于治疗脏腑热证,以及“清法”运用注意事项均作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伤寒论》中清法的内容相当丰富,依据热邪侵犯的不同部位,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清利咽喉——甘草汤与桔梗汤 清利咽喉法主要治疗邪热侵犯咽喉,以咽喉疼痛为特征的病变。 清利咽喉法主要条文有: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 【讨论】: 1、甘草汤与桔梗汤的临床适应症是咽喉疼痛、咽干,咽部红,舌质稍红,脉稍数。病机属邪热客于咽喉,治以清利咽喉。邪热轻者用甘草汤,单用生甘草一味清热解毒。邪热稍重者,用桔梗汤,即生甘草配桔梗。桔梗苦辛平,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生甘草性微寒,清热解毒。桔梗配甘草,清热利咽;清肺化痰,排脓解毒。 2、桔梗汤加诃子,名诃子亮音汤(《赤水玄珠》),诃子在《中药学》中属收涩药,有涩肠、敛肺、下气、利咽作用,用于咽干、咽痛、声哑;桔梗汤加荆芥穗,名荆芥汤(《三因方》),治疗风热壅肺,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喉中如有物哽,咽之则痛甚。桔梗汤加浙贝、僵蚕,名开音汤,治疗慢性咽炎。咽性咳嗽加百部、射干;邪热属风热者可加藏青果,牛蒡子,薄荷,桑叶,木蝴蝶;邪热属燥热者加沙参,玄参,麦冬。 3、《伤寒论》中绝大多数方中都有甘草,但都是用炙甘草,只有清利咽喉之甘草汤与桔梗汤用生甘草。 4、《金匮要略》用桔梗汤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12)(《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桔梗汤当是用于肺痈后期,余邪残留未清的调理方。 【临床应用】:急慢性咽喉、咽源性咳嗽、声带炎症、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扁桃体炎等病。 二、清宣郁热(清热除烦)——栀子豉汤 清宣郁热法的栀子豉汤主要用于治疗热邪郁扰胸膈,以烦躁、失眠为特征的疾病。 论述热邪郁扰胸膈证治主要的条文有: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 【讨论】: 1、热郁胸膈的证治 辨证要点: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烦热心中窒,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舌苔薄黄,脉稍数 病机:热邪郁扰胸膈 治法:清宣郁热除烦 方药:栀子豉汤(栀子、豆豉) 2、栀子豉汤有许多衍生方,如“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主之”(79);“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393)。列表比较如下: 方名 组成 功用 主治 条文 栀子豉汤 栀子、香豉 清热除烦,宣内达外 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身热不去,心中结痛 76,77,78,221,228,375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香豉、甘草 清热除烦,扶正祛邪 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76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香豉、生姜 清热除烦,和胃止呕 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76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枳实 清热除烦,宽中散满 心烦,脘腹胀满,卧起不安 79 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 清热除烦,温中散寒 心烦失眠,大便稀溏 80 枳实栀子汤 枳实、栀子、香豉 清热除烦 胸脘烦热,闷痞不适。食少,口渴口苦,尿黄 393 【临床应用】 1、 治疗以烦躁、失眠为主症的疾病,如焦虑症、躁狂抑郁症、失眠等属于热邪郁扰胸膈者。 2、 治疗以胸中窒、心中结痛为特征的上消化道疾病,如食道炎、胃炎等。 3、用于退烧,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感之发烧者,均可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即应手取效。施今墨治疗外感病,以“清”和“解”为要法。清是清热,解为解表。即临证一面清里,一面解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参以脉象、舌苔,辨清寒热的比重,分别给予三分清七分解,或五分清五分解,或七分清三分解,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二药虽然简单,一以栀子之清,一以豆豉之解,亦示后人治外感之大法也。(《施今墨对药》) 4、治疗热邪郁扰之痤疮。 三、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 清热平喘的麻杏甘石汤,主要用于治疗邪热壅肺,以发热、咳喘为特征的病证。 清热平喘主要条文有: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讨论】: 1、邪热壅肺的证治 辨证要点:发热,咳嗽或咳喘,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2、以上两条条文均有“无大热”,但邪热壅肺证一定有热,而且往往是390C以上的高热。 3、邪热壅肺证可以有汗出,能否用麻黄?是肯定的。一般情况下麻杏甘石汤中石膏的剂量远大于麻黄。大剂量辛凉的石膏抑制了麻黄的发汗之力,保留了止咳平喘的功能。 4、在治疗邪热壅肺证,用麻杏甘石汤时,可加地龙,尤其对小儿患者。地龙可平喘,可清热,还可预防高热引起的惊厥,一物有三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肺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等以高热、咳喘为特征的病症。 四、清热泄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清热泄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邪热壅滞于胃,以胃脘痞满不适为特征的疾病,所谓的热痞证。 相关条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讨论】: 1、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邪热壅滞于胃脘的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注意其煎服法,是用“麻沸汤渍之”,通俗地说就是用开水冲泡,象泡茶一样服用。 2、单纯的热痞证临床上不常见,但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一首清泻实火的方剂,而且服用方便,凡属实热邪火诸证,皆可应用。 3、关于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见于“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是治疗热痞兼阳虚证,通俗地说就是治疗阳虚体质的患者,得了热痞证,一方面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泄热消痞,另一方面要用附子来温阳固本。 4、张仲景还有一首与该方组成相同,但方名略有差异,就是“泻心汤”,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7)本条文论述热甚吐衄的证治。本方煎服法,非麻沸汤渍之,而是“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陈修园注《十药神书》谓“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其效在生大黄之多,以行瘀也。”国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文献报道,口服生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实为活用泻心汤导瘀止血之意。 五、辛寒清气——白虎汤 辛寒清气的白虎汤,用于治疗无形邪热熏蒸于阳明胃经,即所谓的阳明热(经)证。 相关条文有: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讨论】: 1、白虎汤证的证治 适应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洪数 病机:无形邪热炽盛 治法:辛寒清气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2、辛寒清气的白虎汤,源于《伤寒论》,但《伤寒论》对白虎汤证的论述比较简单,而且论述的都不是主要症状,对白虎汤的适应症不够明了。《温病条辨》称白虎汤为辛凉重剂。《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7条),引吴氏自注:“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舌黄,热已深。渴甚,津已伤也。大汗,热逼津液也。面赤,火炎上也。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后世医家总结、补充了白虎汤的适应症,所谓的“白虎四大症”,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简明扼要。 3、白虎汤辛寒清气,主要用于治疗以高热为特征,以邪热炽盛为病机的疾病,尤其是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如流感、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六、辛寒清气、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邪热炽盛,同时气津两伤的病证。 相关条文有: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讨论】: 1、白虎汤加人参汤,是由白虎汤原方加人参而成,亦源创于《伤寒论》,但《伤寒论》对白虎汤加人参汤证的论述也比较简单,尤其是它的适应症不很明了。 2、白虎汤证与白虎汤加人参汤证的鉴别,从病机上不难区分,前者以邪热炽盛为主,后者不仅有邪热炽盛,而且还有气津两伤。但从临床运用上区分,就比较抽象。后世许多医家试图去作简明扼要的鉴别区分,提出了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的鉴别点是,前者脉洪大,后者脉洪大而芤。 七、清热和胃,益气生津——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是治疗余热未尽,气虚津伤证。 论述竹叶石膏汤的条文有: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讨论】: 1、竹叶石膏汤是由白虎汤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麦冬、半夏而成。竹叶石膏汤证与白虎汤加人参汤证,在病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邪热,又有气津耗伤。但前者病机偏重于气津耗伤,后者偏重于邪热炽盛。 2、理论上竹叶石膏汤可以治疗气津两伤兼邪热病证。 八、清泄少阳——黄芩汤 清泄少阳法之黄芩汤,主要用于治疗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肠、胃的证治。 黄芩汤的主要条文有: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讨论】: 1、本条条文虽以“太阳与少阳合病”开头,实与太阳无关。黄芩汤中亦无太阳之药。本条论述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肠、胃,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而见下利或呕吐。黄芩汤中黄芩苦寒,清泻少阳邪热;芍药酸寒,坚阴止利,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胃和中。若兼胃热上逆而呕者,加生姜、半夏以和胃止呕。其适应症当有发热、口苦、咽干、腹痛、下利、肛门灼热、泄下粘秽、甚至里急后重等。 2、此方证见呕吐,是由于少阳邪热犯胃,加半夏、生姜和胃止呕似乎嫌热,可用竹茹、藿香替之。 3、黄芩汤尤多用于腹痛下重、大便不爽的热痢。后世治疗痢疾之方多从此演变而来,如朱丹溪的黄芩芍药汤,张洁古的芍药汤等,故《医方集解》称之为“万世治痢之祖”。 4、黄芩汤不限于治疗下利,亦用于伏气温病,为清里热之主方。叶天士根据其方苦寒直清里热的特点,及春温初起即有阴精素亏、里热炽盛的病理特点,亦选之作为正治之方。 九、清(肠)热止利——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证虽为表里双解之剂,但侧重于清里热、止热利。 论述葛根芩连汤证的相关条文是: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讨论】: 葛根芩连汤证的适应症应当是急性腹泻,可有发热、口渴、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等邪热下迫大肠的症状,同时还可兼有一些轻微的表证,常见有轻微恶风。葛根芩连汤中葛根轻清升发,升津止利,又有透表之功;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坚阴止利;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重在清热止利,兼能透表。凡肠热下利,如急性肠炎、小儿腹泻,不论表证有无,均可用之。 十、清热解毒,燥湿止利——白头翁汤 清热燥湿、解毒止利的白头翁汤,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下注,热毒炽甚之热利证。 论述白头翁汤证的条文有: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讨论】: 1、白头翁汤的证治 适应症:发热、下利、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口渴欲引、舌红苔黄腻、脉数等。 病机:湿热下注,热毒炽甚 治法:清热解毒,燥湿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2、白头翁汤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等病症。对于湿热下注,热毒炽甚的其他疾病,如急性盆腔炎、阴道炎、盆腔脓肿等也可用白头翁汤来治疗。亦有报道用白头翁汤治疗急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3、《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二十一》“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十一),提出对诸如产后,气血已虚或阴虚血弱的患者,患湿热下注,热毒炽甚之热利证,需用白头翁汤来治疗时,可在白头翁汤中,酌情加用甘草、阿胶等益气滋阴养血之品。 十一、清热育阴——黄连阿胶汤 清热育阴法之黄连阿胶汤,用于治疗心肾不交诸证。 清热育阴法之黄连阿胶汤的条文有: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讨论】: 1、黄连阿胶汤的证治 适应症:以烦躁、失眠为特征,还当有咽干口燥、舌红绛、脉细数等。 病机: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 2、以“心中烦,不得卧”为特征,以阴虚火旺为病机的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可用黄连阿胶汤治疗。以及阴虚火旺为病机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肺结核、糖尿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证,只要谨守“阴虚火旺”之病机,皆可运用。 十二、清热化痰——小陷胸汤 《伤寒论》中,清热化痰的代表方是小陷胸汤,它是用于治疗痰热互结的小结胸病。 小陷胸汤证的条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讨论】: 1、小结胸病的病位何在? 《伤寒论》中多处提到 “心下”,如心下悸,心下有水气,心下痛、心下痞等。“心下”在不同的条文中,所指的部位不一样。在这里应理解为心周,包括心、肺、胃、胆、肝、胰等。 2、该条文中的“脉浮滑”当是“脉滑数”之意。《伤寒论》中不少“浮脉”是指脉象盛而易触摸,是邪盛之意。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3、小结胸病的病机是痰热互结,所以舌苔黄腻、脉滑数也是小结胸病的重要特征。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三味药组成,黄连苦寒清热,半夏化痰涤饮,瓜蒌既能助黄连清热泻火,又能助半夏化痰开结。三药合用,共成清热涤痰开结之功。 4、消化系统中,痰热互结的食道炎、食道癌、贲门失弛缓症、急慢性胃炎、胆囊炎、慢性肝炎等可参照小结胸病,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呼吸系统痰热互结的支气管炎、胸膜炎、肺部感染可参照小结胸病,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心血管系统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属于痰热互结者,可参照小结胸病,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 十三、 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 清热利湿(退黄)法,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阳明发黄证,即湿热熏蒸,邪热偏甚的黄疸。代表方是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 清热利湿(退黄)法的相关条文有: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讨论】: 1、阳明发黄的特征是:(1)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2)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3)小便不利;(4)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2、茵陈蒿汤证与栀子柏皮汤证的区别是茵陈蒿汤证还有里实现象,如腹满腹痛、大便秘结等。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三味药组成。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三味药组成,当然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其清利湿热退黄的作用肯定更佳。临床上一般比较习惯用茵陈蒿汤,即使在里实不明显时,也可选用茵陈蒿汤。 3、临床上病毒性肝炎、急性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胆石症、胆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蚕豆病等,以黄疸为主要表现,以湿热熏蒸为病机,就可用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加减治疗。 【小结】 一 仲景清法的特点是什么?不足何在(有何局限)? 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看,仲景清法局限于清气分邪热。对清气分邪热的论述还是比较完整的。他有认识到营血分病证,但论述不足。如“阳明病,口燥,但欲潄水,不欲嚥者,此必衄。”(202),“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认识到阳明气分邪热深入营血分的症侯。 而对于热盛动风证,仲景虽未出方药,但已论及其临床表现,如论中第6条所述:“……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总之,《伤寒论》中的清法在清解营分血分之热以及平熄内动之肝风方面,尚嫌不足,但从仲师所处的年代来看,能提出上述观点已实属不易。 此外,仲景还善于将清法与汗、下、和等法配伍运用。如治疗伤寒表实兼里热烦躁的大青龙汤及治疗太阳病兼闭热轻证的桂枝二越婢一汤,均属清法与汗法同施之方;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大承气汤,则属清法与下法共用之剂;而治疗少阳兼阳明里实之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则是熔清、下、和三法于一炉之方。清法还与他法相融于杂病治疗中,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治疗杂痹中之热邪;当归散中黄芩与白术配伍起清热安胎作用。仲景对清法之用,可谓法中有法,杂而不乱,医者于此足可看出仲景组方之妙。 《伤寒论》对清法的运用极具特色,其治既分气血,又辨虚实,若热邪深入与痰、水、瘀血等互结则各随其所得而治之,此机圆法活之处对现今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启迪尤多。后世的温病学说其实就是从《伤寒论》的阳明病篇发展而来。不是吗?从横向来看,阳明往前就是温病的卫分,往后就是营血分。从纵向来看,治上焦有栀子豉汤,治中焦有白虎汤,治下焦有猪苓汤。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雏形,在阳明病篇中早巳现端倪,因而可以这样认为,仲景并非只谈寒,后世温病医家亦非只谈温,只是“术业有专攻”罢了。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此温病之提纲,论中对温证误治而致由浅入深病变特点高度概括,具卫气营血分层辨证之萌芽。如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 ,为邪犯卫分特点,本当辛凉解表,误辛温汗之则现身灼热,脉阴阳俱浮,自汗出,类似大热大汗,脉浮大之气分证,乃卫分邪热传入气分、热盛迫津外出。邪热充斥三焦、阻遏气机升降则呼吸不利而现,鼻息必鼾;本应大济清之,却一误再误致邪热继续深入伤及元气而现身重,多眠睡,语言难出;误下则重竭阴津而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类似热入营分证。若热邪继续侵及下焦,阴血进一步受其煎而酿发黄惊痫,时瘛疭”,类似血分之证,显缘热陷心包、引动厥阴风阳亢极使然。于此,邪热传变之序井然在目。治温忌热,否则如油泼火更腾其焰,故仲师疾呼: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二 温病学家对清法的发展与完善 1 完善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治疗。叶天士《温热论》提出了“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的治疗,《温病条辨》补充了具体的方剂,清卫分邪热有银翘散、桑菊饮,清营分邪热有清营汤,清血分邪热有犀角地黄汤,清气营血分邪热炽盛有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2 发展了清利湿热法,如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温热经纬》)、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3补充了清燥热法,如翘荷汤、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4 增添了清虚热法,如治疗夜热早凉的青蒿鳖甲汤等。 PAGE 1
/
本文档为【清法上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