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2012-01-20 9页 pdf 2M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考古 � � � 年第 � 期 � 本刊专稿 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郝思德 王 大新 关键词 � 海南 考古学 回顾与展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考古 � � � 年第 � 期 � 本刊专稿 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郝思德 王 大新 关键词 � 海南 考古学 回顾与展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n d e s p e e i a l l y o b t a i n e d n o t e w o r t h y r e s u l t s i n g e n e r a l s u r v e y a n d u n d e r w a t e r e x e a - v a t i o n o f e u l t u r a l r e m a i n s i n t h e a r e a o f t h e X i s h a I s l a n d s . I n t h e f u t u r e , g r e a t e r a t t e n t i o n s h o u l d b e P a i d t o m aj o r p r o b l e m s i n a r e h a e o l o g i e a l e x e a v a t i o n a n d s e i e n t i f i 。 r e s e a r e h 5 0 a s to p u s h H a i n a n a r e h a e o lo g y t o a n e w d e v e lo p m e n t a l s t a g e . 海南省简称琼 , 地处我国最南端 , 面临 南海。 其陆地面积约 3 .39 万平方公里 , 海洋 国土面积近 21 0 万平方公里 , 是我国地域最 小的陆地省 , 又是海域最广的海洋省 。 海南 建省前隶属广东省管辖 , 1 9 8 8 年撤区建省 , 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一个省份 。 新中国建立以前 , 近代考古学在海南基 本上处于空白。 已知的材料仅是 20 世纪 30 年代在海南文 昌凤 鸣村一带曾采集到新石 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 后来又进行过几次调 查 , 发现一些古文化遗址。 限于当时的历史 条件 , 海南的考古活动别无所为 , 并没有出 现真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 更谈不上 科学研究 。 新中国成立和海南于 1950 年解 放以后 ,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文物考古事业 , 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 海南的 考古工作得以逐步开展起来 , 目前已有了一 个较 良好的基础.并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 由于海南特定的地理位置和 自然环境 , 以及这里海域辽阔的特点 , 本地 区古代文化 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不同于中国内地。 同时 , 由于海南考古工作队伍 自身的因素 , 海南考 古的进展也有别于 中国其他省 、 市 , 没有经 历过配合基本建设的调查发掘 、 探讨考古学 文化谱系的重点发掘 以及根据考古学重要 课题开展发掘和综合研究等几个较 明显的 发展阶段 。 因此 , 我们仅能按建省前 、 后的时 间 , 将海南 50 年来 的考古工作划分为两个 作者:郝思德 , 海口市 , 5 7 0 2 06 ,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王大新 , 海口市 , 5 7 0 2 06 , 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 。 第 4 期 3(总 29 1) 阶段 , 这或许正反映出其自身发展的进程和 特色。 建省前 , 这一阶段是 1950一 19 8 7 年。 此 阶段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开展部分市 、 县的文 物普查和进行一些小规模试掘 , 以 了解海南 古文化遗址的分布及其基本面貌 。 1 9 5 7 年 ,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 中 山大学历史系联合在海南岛进行文物普查 , 发现了 13 5 处古遗址和文物出土点 , 并探掘 了几处古文化遗址¹ , 大体上认识到海南岛 原始文化的一般面貌及其同岭南地区 考古 学文化的关系 。 1 9 7 4 一 1 9 7 5 年 , 广东省博物 馆和海南行政 区文化局对西沙群岛的部分 岛礁进行了文物调查 , 发现了 30 余处从南 朝至清代的文物遗存及北礁水下文物遗迹 , 还试掘了甘泉岛唐 、 宋时期居住遗址 , 并对 北礁水下文物进行打捞º 。 1 9 8 3 一 19 8 6 年 , 在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 , 海南全 区又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第一次文物普查 , 发 现各类古代文化遗存 500 多处。 在此期间 , 还 对较重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进行 了试掘» 。 这些考古发现 ,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海南 古代文化基本特点的认识。 建省后 , 从 1988 年至今 , 这一阶段的考 古工作重点在两个方面展开 , 一是配合基本 建设和编辑《中国文物地图集 · 海南分 册》等项目, 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文物复查 、 专题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二是为探讨海 南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及南海丝绸之路等学 术课题而进行 的重点发掘和西沙水下考古 工作 。 1 9 8 9 一 19 9 2 年 , 随着海南建省办特区 所带来经济建设的发展 , 为配合基本建设进 行了大量考古调查 , 并对部分遗址和墓葬进 行了抢救性发掘¼ 。 1 9 9 7 一 2 0 0 0 年 , 为编写 (中国文物地图集 · 海南分册》, 在全省 19 个市 、 县开展了第二次文物普查和复查 , 新 发现古遗址和文物点近 400 余处½ 。 至此 , 基本上摸清了全省古代文物遗存分布的情 况 , 为探讨和研究海南古代文化的年代发展 序列 , 对重要遗址开展发掘 , 提供了必要的 资料和新线索。 这一时期 , 先后发掘 了东方 大广坝¾ 、 荣村¿和三亚落笔洞À 、 陵水石贡 Á 等几处较有代表性的遗址 , 以及琼 山珠崖岭 城址 、 海口金牛岭墓葬。 、 澄迈福安窑址。 等 。 这一系列考古工作 , 不仅提高了我省的 田野考古发掘水平 , 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对海 南考古学文化基本 内涵及其年代序列 的认 识 。 作为海洋大省 , 海洋水下考古是海南考 古工作的一个重点。 1 9 9 6 年 , 开展了中国南 海诸岛考古项 目之一的西沙群 岛文物普查 工作 , 除进行岛屿踏勘外 , 还进行了科学的 水下考古调查 , 发现 8 处水下沉船遗物点 , 采集到大量宋代至清代的陶、 瓷器和钱币气 此次文物普查 , 为南海诸岛考古 , 尤其是西 沙群岛水下考古的研究揭开了序幕 。 1 9 9 8 年 , 国家文物局继续组织实施 中国南海诸岛 考古项 目,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 中 心 、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广东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成西沙水下考古队 , 重点在西沙群岛的北礁 、 华光礁 、 咸舍屿和 银屿等地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 , 共发现 12 处古代文物遗存 , 出水文物多达 1500 余 件 。 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 , 表明我国已能 独立进行远海水下考古发掘 , 标志着中国水 下考古学迈上 了一个新台阶 。 海南建省后重 点开展的西沙水下考古所取得的新收获 , 不 仅弥补 了它作为海洋大省在水下考古学方 面的空白 , 而且为将海南考古推向一个多学 科发展 的新阶段奠定 了必要的基础 。 这一时期 , 在田野考古和水下考古工作 不断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 根据海南考古工作 的现状 、 特点和 自身条件 , 着重对本地史前 考古学文化的类型 、 内涵特征 、 年代发展序 列 以及西沙水下考古与南海丝绸之路的关 系等重要课题进行 了研究 , 并取得 了一定的 成果 。 4 ( 总 292) · 考 古 史前考古是海南考古工作的一个重点 , 这对探讨和认识本地 区考古学文化 的谱系 和编年颇为重要 。 海南的石器时代遗址和遗物地点 , 按其 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遗址特征 , 大体上可以分 为洞穴 、 台地 (山坡) 、 沙丘 (贝丘) 三种类 型 。 在年代上 , 洞穴遗址要早些 , 其他类型的 遗址则较晚 , 它们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和经 济生活特点也多有差异 。 洞穴遗址多分布在海南 岛中 、 南部 一 带 , 三亚落笔洞遗址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 处史前文化遗存 , 其年代距今约 10000 年左 右。。 该遗址的第 2 层为灰色砂质土 (部分 已胶结) , 是主要的文化堆积 , 这也是岭南地 区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址 中较为常见的地层 堆积 , 属于 “ 含介壳的文化堆积” , 多含有石 、 骨、 角等不同质地的人工制品以及共生的人 类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 。 落笔洞遗址的出土 遗物以单面打击的砾石工具为主要特征 , 未 见陶器 。 从总体文化面貌上考察 , 该遗址与 岭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洞穴遗存如广东 封 开黄岩洞 . 、 阳春独石仔。和广西柳州 白莲 洞 n 期文化 等在文化内涵上十分接近 , 表 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文化联系 , 同属于岭 南全新世早期砾石石器文化系统 。 而落笔洞 遗址存在的某些 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地方风 格 , 或许代表了不 同地区洞穴文化遗存 的差 异。 从出土的打制石器和人牙化石等观察 , 落笔洞遗址是海南 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处人 类活动遗存 。 这里砾石石器 、 石片石器与黑 暇石器共存的文化现象 , 反映出它在年代发 展的时序上应当处于 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 石器时代早期之间的衔接阶段 , 具有较 明显 的文化过渡特征。 。 这种过渡性文化遗存的 发现, 为探讨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来源及 其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 昌江南 阳河畔的混雅岭信 冲洞是 一处 新发现的化石地点 , 在此洞穴 内次生的裂隙 堆积中包含有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化石 , 主要 有剑齿象 、 中国犀 、 最后银狗和鹿 、 鹿 、 牛 、 龟 等种属 , 有的属于绝灭种动物 , 其石化程度 明显要高于三亚落笔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 石。 根据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数据 , 这里所 出化石的年代距今约为 18000 年 , 洞穴堆积 的地质时代当在晚更新世¼ 。 其中 , 剑齿象 的发现是 目前为止海南岛的首次记录 , 对认 识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的生物 区域分布 及 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 海南 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多为 台地 (山 坡) 、沙丘(贝丘)类型的遗址 , 分布范围上偏 重在南半部地区 。 但即使是在南半部地 区 , 遗址虽然发现较多 , 分布仍然相对稀疏 , 并 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遗址群。 由于海南岛孤 悬海外 , 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在不 同程度上受到岛屿地理条件和 自然生 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 造成了文化发展比较 缓慢和相对滞后的特点。 在空间分布上则表 现出不平衡性 , 遗址延续的时间并不很长 , 文化堆积较薄且较简单 , 文化 内涵不甚丰 富。 据 目前的研究和初步分析 , 海南的新石 器时代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早 、 中、 晚三个 发展阶段 , 其中晚期遗址较多 , 中期遗址次 之 , 早期遗址甚少À 。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为贝丘遗址 , 在东方 、乐东等地 曾有少量发现À 。 其中 , 东 方新街贝丘遗址较为重要 , 这里的石器以打 制为主 , 仅见砍砸器 、 斧形器、 刮削器等器 类。 磨制石器少见 , 常见的种类有斧、 裤 。 陶 器均为夹砂粗陶 , 器类单一 , 只有 圆底罐 、 圈 底釜等 , 平底器甚少 。 从文化面貌上看 , 它与 三亚落笔洞遗址有一定差别 , 在年代上要晚 些。 其基本文化 内涵与广东潮安石尾山 、 陈 桥村。和广西防城亚菩山 、 马兰嘴。等新石 器时代早期贝丘遗址有相似之处 , 在文化发 展阶段上也较为接近 。 第 4 期 5(总 293) · 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多为沙丘遗址 , 山 坡遗址较少 。 代表性遗址有陵水石贡À 、 大 港村。及定安佳笼坡。、 通什毛道。等处 , 它 们在文化面貌上较为一致 。 石器以磨制为 主 , 器形主要有梯形斧 、 锌 , 还出现了有肩石 器 , 打制石器 已少见。 陶器以夹粗砂红褐陶 居多 , 器表 以素面磨光为主 , 另有少量饰绳 纹 、划纹 , 磨光红衣陶较具特色 , 器形有圆底 釜 、 圈底罐、 圈足碗 、 钵 、盆等 。 当然 , 这些遗 址在文化内涵上也有某些不同 , 反映出它们 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 海南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遗存与两广地 区 同时期遗址的关系十分密 切 , 如与广东增城金兰寺下层 、 新会罗山嘴、 东莞万福庵下层。以及广西左、 右江流域的 平果城关和琶江流域的武鸣 、扶绥、 桂平 、南 宁等地的部分沙丘 (贝丘) 遗址¼的基本文 化面貌比较接近 , 经济活动 同样是 以渔猎和 采集为主 。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 海南各地 均有分布 , 大都属于台地和山坡遗址 , 主要 分布在昌化江 、 南渡江、 陵水河 、 万泉河等江 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阶地和附近的岗坡上。 这 些遗址所 出磨光石器在形制上流行有肩和 器身较长的特点 , 双肩长身铲 、大石铲 、 双肩 斧、 长身斧、 有肩裤等颇具地方文化特点;数 量增多的泥质陶器上 已出现方格纹 、 水波 纹、 米字纹 、 菱形纹、 弦纹等简单的几何印 纹;磨制的骨 、 角器逐渐增多 ;原始农业 已开 始发展。 海南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虽然在 基本面貌上有许多相 同或近似的文化因素 , 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 可能反映了它们在时间 上略有早晚之别 , 或者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 的文化差异 。 从总体文化面貌上考察 , 海南 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与岭南地区同类遗存 大致相近 , 彼此间的文化非常密切。。 尤 其是出土大石铲 的遗址与两广地 区 以大石 铲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文化 内涵及特征上基本相同 , 应 同属一类地域特 点鲜明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 据初步分析 , 海南的史前文化尤其是新 石器时代文化 , 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 , 显然受到 了华南大陆地 区特别是岭南两广 地区古代文化的不同影响 , 并与它们发生过 一定的文化交流 , 基本上同属于一个大的文 化系统 。 但应该指出 , 在文化发展的时序上 , 海南虽与两广地 区大致保持着基本相 同的 演变进程 , 但在每个发展阶段上仍然存在一 定的早晚差别 , 并且体现出某些地方特点 。 总的来看 , 海南的史前文化发展较为缓慢 , 各阶段 的文化之间存在缺环 , 年代序列不甚 明确 , 缺乏 自身演变 、 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 性 , 突显 出文化渐变进程 中滞后 的特点 , 在 时间上也较两广地 区为晚。 海南新石器时代 晚期遗存中的某些文化因素、 甚至延续到秦 汉时期才逐渐消失 。 历史时期考古在海南虽也有不 同程度 的开展 , 但专题性和系统性不强 , 所获得的 考古材料显得零散和薄弱 , 给深人研究带来 了较大的难度 , 这在一定程度上同海南这一 地区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关 。 在秦 代 , 海南为当时南方所设三郡之一的象郡之 外激 , 属秦朝遥领的范围。 到汉代 , 武帝元鼎 六年(公元前 In 年)平定南越 , 翌年即元封 元年(公元前 110 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 檐 耳两郡 , 这一地区正式归属 中央政权直接管 辖 。 此后 , 历经三国 、 两晋 、南朝 、 隋等时期 , 这里的行政设置时建时废 , 统治极不稳定。 直到唐 、 宋时期在海南始设州县 , 中央政权 的统治才逐渐稳固 。 因为海南岛孤悬海外 , 地处边睡 , 历史上这里又是贬官、 流人 、 移民 之地 。 也正是 由于海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 史环境 , 造成了此地历史文物的分布和积淀 不及中国内地广泛和丰富 , 从而也影响到这 里历史时期考古工作的开展。 汉代考古除对部分遗址和墓葬进行发 掘外 , 最重要的是发现 了一批青铜器 。 在海 6(总 294) · 考 古 南岛西部和南部地 区发现的以几何印纹陶 为特征的遗址。 , 其纹饰主要是拍印的米字 纹、 方格纹、 方格纹底带戳印纹和刻划的水 波纹 、 弦纹等 。 岭南地 区的几何印纹陶主要 产生于春秋时期 , 参照对其进行的考古年代 分期 , 拍印米字纹 、 方格纹当存在于印纹陶 趋向衰落的战国中、 晚期 , 水波纹 、 弦纹则 又更晚些 。 在广州发现的西汉墓中出土的几 何印纹陶器 , 纹饰主要有大 、 小方格纹 , 另有 刻划纹 、 弦纹.等 。 广东徐闻东汉遗址和墓 葬所出陶器上流行方格纹底带戳印纹. 。 广 西合浦汉代遗址中也发现饰有米字纹 、 方格 纹的硬陶片@ 。 据研究 , 几何印纹陶的流传 路线应是 由北 向南向西进行的。 。 很显然 , 海南的几何印纹陶也应受到了北来的岭南 地区文化的影响 , 起步较晚 , 因此在年代上 要略晚于两广地区 。 海南汉代墓葬的分布以三亚 、 陵水 、 东 方、乐东等市 、 县较为集中, 其葬制主要是瓮 棺墓。。 此类瓮棺墓的形制结构颇具特色 , 可分为 3 釜 2 罐 、 3 釜 1 颤 、 2 瓮 1 釜、 1 瓮 1 罐等不同陶器相套而成的四种葬具组合形 式。 陶质葬具上常饰米字纹 、 方格纹 、水波纹 等。 在海南发现的汉代瓮棺墓 中出土的几何 印纹陶器与汉代几何印纹陶遗址一样 , 同样 受到其北面两广地区汉代文化的影响 , 这也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在海南设置珠崖 、 澹 耳两郡实施行政管辖的历史情况 。 汉代的青铜鼓 、 釜 (锅) 同上述遗址 、 墓 葬一样 , 主要发现于海南岛南部和西部的陵 水、 昌江 、 东方 、 檐州 、 临高等市 、 县。 。 所见 铜鼓多属两广地区汉代北流型和灵 山型两 种形制叭 铜釜 (锅) 的造型一般与广西合浦 望牛岭西汉木撑墓出土的铜釜 (锅) 类同。 , 有的釜与广州东汉墓和云南昭通桂家院子 东汉墓发现的同类器物相似。。 考虑到当时 海南岛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 以及 目前仍 然缺乏青铜文化的考古材料 , 尤其是未发现 有冶铜业存在的实物证据 , 因此 , 还难 以推 定这些大型青铜器是在海南本地铸造的。 根 据有关史料的记载 , 西汉初期平定南越和东 汉初期征交趾时 , 汉朝军队曾途经海南岛进 行征战 , 这批青铜器也有可能是当时军事活 动所带来的。 海南的唐 、宋时期考古着重于对墓葬进 行清理发掘 。 唐代墓葬大多发现在三亚 、 陵 水一带。 , 主要有两种类型 。 第一类是珊瑚 石板墓 , 这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类 型 , 又可分为两种形制。 一是用凿磨光滑的 大珊瑚石板作为葬具 , 其内随葬有青釉罐 、 壶 、 碗 、 杯及铁剑等遗物 ;另一种是用大小不 一的珊瑚石板搭置成长方形棺具 , 随葬品仅 见夹砂陶器和残铁器 。 除这类珊瑚石板墓 外 , 伊斯兰教徒墓群在海南也发现较多 , 其 形制和葬俗较为独特 。 它们均为长方形竖穴 土坑墓 , 侧身葬 , 头向西北 , 面朝西 (意为朝 向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 。 墓内无葬具和随 葬品 , 仅在墓穴前后各置一块珊瑚石碑 , 石 碑 的一面雕刻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 , 以及 云 、 月 、 花朵 、 树枝等图案 。 伊斯兰教徒的墓 群在中国扬州 、 泉州 、 广州等地均有发现。 , 其出现应与当地进行海上贸易活动有密切 关系 。 尤其是三亚、 陵水发现的伊斯兰教徒 墓群面临大海 , 正处在南海丝绸之路主要航 线的必经之地 , 应同当时阿拉伯人的商船从 事贸易活动有关 。 海南的宋代墓葬除三亚、 陵水等地的伊 斯兰教徒墓群外 , 在北部的海 口 、 琼山 、 澄迈 等市 、 县也有发现 , 墓葬形制还存在砖室墓 、 石棺墓 、 土坑墓等不同种类。 。 发现的砖室 墓多为单券单室 , 长方形墓室 , 内置木棺。 琼 山府城的宋代砖室墓 中随葬有 陶魂坛 、 陶 仓 、 陶亭和买地砖券等 , 在买地砖上记录了 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 1149 年)的一桩土地 买卖情况 。 琼山永兴发现的宋代石棺墓中出 土瓷魂坛 、 瓷碗 、 双耳陶罐 、 陶盆和买地砖券 等遗物 , 砖券上记载了北宋大观元年 (公元 1107 年)的一桩土地买卖情况 。 在宋墓 中出 第 4 期 · 7 ( 总 295) · 土的买地砖券 ,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封建 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 对研究 当时农村社会 关系具有一定的价值 。 四 海南是 中国的海洋大省 , 古代海上丝绸 之路的南海航道即位于其所辖海域 内 , 因 此 , 海洋水下考古也是本地区考古工作的重 点之一 。 水下考古是 中国考古学 中的一门新 兴分支学科 , 它是以水下考古资料为对象 , 使用新的研究手段进行工作 , 科学技术的含 量很高 。 我国的水下考古起步于 198 9 年 , 近 年来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在海南建省前已 初步进行西沙群岛考古调查的基础上 , 为实 施中国南海诸岛考古项 目, 近几年来我们又 重点开展了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 发掘工作 。 西沙考古除发现部分沉船遗迹外 , 发现 的古代文物主要分为陶瓷器 、 铜器和石雕制 品三大类。 陶瓷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瓷器 , 品种 主要包括青瓷、 青白瓷、 白瓷、 龙泉青瓷和青 花瓷等 , 所属时代自南朝起 , 包括唐 、 宋 、 元 、 明、 清等不同朝代。 其中 , 青瓷小瓶 、 划花碗 、 瓜棱形罐和青白瓷注壶、 盘 口瓶 、 带盖盒等 , 与广州宋代西村窑址中出土的瓷器相同。。 青 瓷划花碗 、 鼓腹罐当属宋代浙江龙泉窑的产 品叭 青瓷双鱼纹洗 、 刻花大盘 、 瓜棱形执 壶 、 瓜棱形罐等为元代龙泉窑瓷器。。 饰人 物纹、 山水纹 、 动物纹和花卉纹的青花瓷碗 、 盘、 碟 、 杯等多出自明、 清时期的江西 、 广东 一带民窑 。 另外 , 还有福建清代德化窑出产 的青花碗 、 盘、 碟等瓷器。。 从西沙群岛及其 海域发现的众多陶瓷器的釉色 、 器形特征 、 所饰花纹图案及年代来看 , 它们产自中国内 地的许多窑场 , 这反映出西沙群岛与祖国大 陆一直存在着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 铜器大都出水于西沙北礁礁盘上 , 除部 分明代的龙纹盘 、 花卉纹盘 、 器座、 碗 、 杯和 铜锭外 , 还发现数量众多的历代铜钱 , 所属 时代包括秦 、 新莽 、 东汉、 西魏 、 唐 、 前蜀 、 南 唐 、 后周 、 北宋 、 南宋 、 辽 、 金、 元 、 明等。 。 尤 其是时代最 晚的“ 永乐通宝 ” 不仅数量最多 , 而且全是新币 , 轮廓整齐 , 有的还成串胶结 在一起 , 这可能同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 西洋的航海活动有关 。 石雕制品主要发现于西沙珊瑚岛和金 银岛近旁海域 的礁盘 上。 , 大多属建筑 用 材 , 种类有龙纹石柱 、 花卉纹石板 、 石斗拱 、 石柱础 、 石飞檐 、蹲狮方柱等 , 另有 以八仙过 海的传说为题材的石人像 。 从所用花岗岩的 材质和雕刻技法看 , 应是清代福建匠人的作 品 , 可能是当时侨居东南亚一带的华人运往 海外修建庙宇使用的。 在对西沙甘泉岛唐 、 宋时期居住遗址 的 发掘 中。 , 出土一批 日常使用的陶、 瓷器 。 其 中包括唐代釉陶双耳罐 、 卷沿罐 、 瓜棱形壶 、 器盖等 , 相 同器物在广东英德唐墓和广州西 村窑址 曾有发现 ;宋代的青釉瓷罐、 瓶 、 钵 、 碗、 粉盒等则在广州西村北宋窑址出有同类 器 。 该遗址发现的陶 、 瓷器均产 自广东内地 的窑场 , 使用它们的主人应是西沙群岛最早 的居民 , 这表明至少在唐、 宋时期 , 我们的祖 先早已在南海诸岛居住并进行开发 。 西沙的考古发现 , 尤其是水下考古发掘 所出大量文物 , 不仅丰富了对西沙群岛及其 海域古代文物遗存分布的认识 , 而且是我们 的祖先最早到达和最先开发经营南海诸岛 的历史见证。 西沙考古的成果 , 为研究我国 航海史 、 对外贸易史 、 造船史以及海上丝绸 之路等相关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五 50年来 , 尤其是建省后 的近 15 年来 , 海南的考古工作有 了长足发展 , 但同国内许 多省 、 市考古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相 比 , 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 面对新的世纪 , 我们 还需做更多的工作 , 尤其要选择好重点课 题 , 加强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 , 努力将海南 · 8 ( 总 296) · 考 古 的考古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 1 . 旧石器时代考古 目前在海南基本上 仍处于空白。 在海南岛南部地 区分布有较多 的石灰岩洞穴 , 其中有的已发现更新世晚期 的古生物化石 , 为探寻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提供了重要线索 , 但并未发现古人类化石及 相关遗物。 因此 ,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 步取得突破 , 应继续开展研究 , 以期发现有 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 唯有 如此 , 才能填补海南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的 旧石器时代的缺环 , 这对认识中国旧石器文 化的分布也具有重要意义 。 2 . 目前 已知的洞穴遗址在文化面貌上 有所差别 , 而且仅发现个别地点 , 缺乏有代 表性的过渡地层 , 其文化性质和年代序列不 甚明确 。 今后要特别重视对重要洞穴遗址的 发掘和研究 , 正确认定其文化 内涵的过渡属 性和年代发展序列 , 或从考古学上划分出中 石器时代遗存 。 该课题的探索和讨论 , 将对 全面认识岭南地区全新世洞穴遗址的文化 内涵 , 以及探索本地 区史前文化从旧石器 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问题发挥重要作 用。 3 . 新石器时代考古是海南 的工作重点 之一 , 虽然现在 已能粗略地勾勒 出新石器时 代文化的基本轮廓 , 认识其一般 的内涵特 征 , 但考古学文化类型和编年并未确立 , 更 谈不上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和谱系的研究 。 今 后只有在现有考古调查已发现众多遗址的 基础上 , 选择数个面积较大的重点遗址进行 全面发掘 , 深人研究 , 才能确立起新石器时 代文化的地区标尺 , 为初步建立海南考古学 文化 的区 系类型体系打 下一个 良好 的基 础。 4 . 历史时期的考古 , 应当根据海南 自 身的地域特点 , 围绕古城址和古墓葬这两个 课题开展 。 汉代珠崖郡故址的调查发掘和研 究 , 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疆域和认定海南最 早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 的史实具有 十分 重要的价值 , 因此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历史 地理坐标 。 而对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 将为进一步认识汉 、 唐 、 宋等不同时期的墓 制变化特点 , 研究海南地区在古代与祖国内 地的文化联系和 中、 外文化交流提供新的珍 贵资料 。 5 . 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广大 海域蕴藏有丰富的沉船遗迹和古代文物 , 这 为水下考古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作为海 洋大省 , 应下决心投入更大的力量 , 科学规 划 , 并与国内其他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 , 共同继续完成 中国南海诸岛考古项 目。 在考 古学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 应注意引进和 使用新的研究手段 , 尤其要采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设备 , 不断提高水下考古的水平 , 以期 在南海诸岛考古项 目上有突破性的进展 。 经过长期的努力 , 海南的考古工作已有 较好的起步 , 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 但在新的 世纪里 , 依然任重而道远 。 我们函待加强人 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 要尽快建设一支专业素 质较高的考古队伍 , 以期为中国考古学 的不 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注 释 第 4 期 ¹ 广东省博物馆 : 《广东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址》, ( 考古学报》1960 年第 2 期。 º a .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 报》, ( 文物》1974 年第 10 期。 b . 广东省博物馆 、 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 : (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 《文物》 1976 年第 9 期。 » a . 杨式挺:《海南 自治州文物普查散记》, < 广东 文博》1983 年第 2期 。 b . 王克荣:(海南岛的主要考古发现及其重要价 值》,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馆刊》1987 年 创刊号。 ¼ 郝思德 、 王大新: (海南建省以来的考古新发 现》, 未刊稿。 ½ 国家文物局 主编 : 《中国文物地 图集 · 海南分 册》, 待出版 。 ¾ 郝思德、 王大新: 《东方县大广坝水电站淹没 区 · 9 ( 总 297 ) · 新石器时代遗址) , 见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5 年)》, 文物出版社 , 1 9 9 7 年。 ¿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 试掘简报) , ( 考古)2003 年第 4 期。 À 郝思德、 黄万波: (三亚落笔洞遗址) , 南方出版 社 , 1 9 9 8 年。 Á 王大新:(陵水县石贡新石器时代遗址) , 见 (中国 考古学年鉴(1995 年)》, 文物出版社 , 1 9 9 7 年。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南琼山市珠崖岭古 城址 1999 年发掘简报) , ( 考古)2003 年第4 期。 O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海口市博物馆: (海南 海口金牛岭明清墓地发掘简报》, ( 南方文物》 2001年第 3 期。 《海南发掘福安窑) , ( 中国文物报》2002 年 7 月 17 日第 1版。 0 郝思德:《’ % 西沙群岛文物普查的新收获》, 见 (岭娇春秋一海洋文化论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 9 9 7 年。 @ ( 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历史见 证》, 见(海南 日报》1999 年 3 月 26 日第一版。 同À 。 宋方义等:《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 《考古》 1983年第 1期。 ¾ 邱立诚等: (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 址发掘》, 《考古》1982年第 5 期。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广西柳州白莲洞 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 见 (南方民族考 古》第一辑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1 9 87 年。 郝思德: (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文代初探》, ( 南 方文物》1997 年第 i期。 ¼ 王大新: (昌江县混雅岭动物化石地点》, 见 (中国 考古学年鉴(1999 年)》, 文物出版社 , 2 0 01 年。 À 郝思德: (海南史前文化初探》, 见 《东亚玉器 · 庆祝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创立二十周年论文 集》, 香港中文大学 , 1 9 9 8 年 。 ¾ a . 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的考古 发现与文物保护》, 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 文物 出版社 , 1 9 90 年。 b . 郝思德: (乐东县永明新石器时代遗址》, 见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5 年 )》, 文物 出版社 , 1 9 9 7 年。 。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东潮安的贝丘遗 址》, 《考古》1961 年第 一i 期。 @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东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 址》, ( 考古》1961 年第 12 期。 À a . 冯永驱:《陵水县石贡沙丘遗址》, 见 (中国考 古学年鉴(1993 年)》, 文物出版社 , 1 9 9 5 年 。 b . 同Á 。 ¹ a . 同¹ 。 b . 同» 。 ¾ 定安县博物馆: (定安县文物志 · 古遗址》, 中山 大学出版社 , 1 9 8 7 年。 ¼ 曾广忆: 《海南黎、 苗族 自治州发现古代文化遗 物》, ( 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1期。 a .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中部低地新石器时代遗 存》, ( 考古学报) 1960 年第 2 期。 b . 莫稚:(广东考古调查发掘的新收获》, 《考古》 1961年第 12 期。 ¼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南宁地区新 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 考古》1975 年第 5 期。 ¼ a . 郝思德、 王大新: (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 工作概述》, 见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文物出版 社 , 1 9 9 9 年。 b . 同¾ a。 a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南部地区 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文物》1978 年第 9期。 b . 广西壮族 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十年新收 获》, 见 (文物考古工作 十年》, 文物 出版社 , 1 9 9 0 年。 ¼ 朱非素: 《广东新石器时代考古若干问题的探 讨》, 见《广东出土先秦文物》, 香港 , 1 9 84 年。 @ a . 同¹ 。 b . 同¼ 。 ¾ 麦英豪:《广州华侨新村的西汉墓》, ( 考古学报) 1958 年第 2 期。 ¼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徐闻东汉墓—兼论汉代徐闻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 ( 考古》1977 年第 4 期。 ¼ 广东省文管会: 《广东南路地区原始文化遗址》, ( 考古》1961 年第 11 期。 函 彭适凡: 《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 文物出版社 , 1 9 8 7 年。 a . 曾广忆: (海南岛东汉瓮棺墓发掘考略》, 《广 东文博通讯》1979 年第 10 期。 b . 同¹ ao a.梁明桑: (广东临高县出土汉代青铜釜》, ( 考 10(总 298) 考 古 古)1964 年第 9 期。 b . 杨耀林:(海南岛发现汉代铜釜》, 《文物》1979 年第 4 期。 。 .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中国古代铜鼓》, 文物 出版社 , 1 9 8 8 年 。 d . 同¼ a。 @ 同 c。 9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 《广西合浦 西汉木撑墓) , ( 考古》1972 年第 5期 。 Q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 《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 发掘 》, ( 考古)1962 年第 8 期。 @ a . 曾广忆: (陵水县出土一批古代文物》, ( 广东 文博通讯)1978 年第 2期 。 b . 郝思德:《陵水县军屯坡唐代珊瑚石撑墓) , 见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5 年 )》, 文物出版社 , 1 9 9 7 年。 。 . 王大新: (海南年鉴 · 社会事业 · 文化 · 文物 (1996 年)》, 海南年鉴社 , 1 9 9 7 年。 ¾ a . 陈达生: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伊斯兰碑铭研究 纲要》, 见(中国与海上丝绸之嘟 , 福建人民出版 社, 1 9 9 1 年。 b . 同¹ ao 颐 同À 。 @ 广州市文管会: 《广州西村古窑址》, 文物出版 社 , 1 9 5 8 年。 朱伯谦 、 王士伦: (浙江省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发 掘的主要收获) , ( 文物》1963 年第 1期 。 9 同 。 a .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 (南海丝绸之路文 物图集》,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 9 9 1 年。 b . 刘兰华、 张柏:《清代陶瓷》, 北方文物杂志社 , 1 9 8 8 年。 À a . 郝思德: (西沙群岛北礁古代钱币》, 见 (中国 考古学年鉴(1997 年)》, 文物出版社 , 1 9 99 年。 b . 郝思德: (西沙北礁水下文物》, 见 《中国考古 学年鉴(1999 年)》, 文物出版社 , 2 0 0 1 年。 c . 同º 。 。 a.同 。 b . 同 。 。 同º 。 ( 责任编辑 杨 晖) O 信息与交流 《唐金乡县主墓》出版发行 《唐金乡县主墓》 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 古所王 自力 、 孙福喜编著 ,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n 月出版。 为 16 开本 , 正文共 127 页 , 文 后附有彩色图版 130 幅 , 黑白图版 6 幅。 定 价 120 元 。 这本考古报告对位于西安市东郊濡河 东岸的唐代金乡县主及其丈夫合葬墓 的发 掘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报道 。 此墓下葬于 “ 开元盛世” 年间 , 墓主为皇族 , 等级较高 , 对 研究盛唐时期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 墓 中出土的大量彩绘陶俑种类齐全 、 组合完 整 , 包含了盛唐时期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信 息 ;它们制作精美 , 工艺高超 , 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 , 同时也是研究唐代音乐 、 舞蹈 、 雕 塑 、 服饰 、 习俗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 宝贵资料 。 ( 文 耀) 第 4 期 11(总 299 )
/
本文档为【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