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

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

2012-01-20 13页 pdf 3M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 考古 � � � � 年第 � 期 � 本刊专稿 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健词 � 海南 荣村遗址 春秋早期至南朝晚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
考古 � � � � 年第 � 期 � 本刊专稿 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健词 � 海南 荣村遗址 春秋早期至南朝晚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 h i e h b e l o n g t o t h e e a r l y S p r i n g 一 a n d 一 A u t u m n p e r i o d , t h e e a r l y E a s t e r n H a n D y n a s t y a n d l a t e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t i m e s r e s p e e - t i v e l y . 东方市位于海南省西部 , 地处昌化江下 游 , 西濒北部湾 。境内河流纵横 , 沿海地带分 布有平原和 台地 , 这里属热带海洋季风气 候 , 自然环境优越 , 较适宜于古代先民生 活。荣村遗址(原名付龙园遗址)位于东方市 北约 20 公里的四更镇荣村村北 , 紧邻村屯 , 夕饭 入浸竿乡 旦钾园弋唤卢 乌烈镇英显村 四更镇 左鑫 尤粼潜 西距北部湾约 5 公里 , 北距昌化江人海 口仅 有 3 .5 公里(图一)。 遗址坐落在昌化江左岸 的二级台地上 , 这里的原生土壤属沙土 , 地 势较为平坦 , 往北逐渐倾斜 , 低洼处已开垦 为水稻田 。 1 9 8 6 年在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 址 , 1 9 9 1 年 12 月东方市文物管理所在复查 时又采集到石斧 、 锌和陶器等遗物¹ 。 1 9 9 8 年 2一 3 月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海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钻探和试掘º 。 发掘面积共 200 平方米 , 发现部分遗迹和较 多文化遗物 。现将此次工作的主要收获简报 如下 。 新街镇 一 、 遗址钻探情况与地层堆积 萦责水库 叮 东方市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12(总 300) · 在进行考古调查时 , 根据遗址地表散布 的遗物情况 , 我们初步认为其面积很大。 为 了全面 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和选择发掘时 布方的地点 , 我们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钻探 。 考 古 遗址地表现在为农田 , 有两条呈 “十”字形交 叉的旧水渠将遗址分隔为四个区域 , 可分别 编号为甲、乙 、丙 、丁四个探区 。工作时 , 把两 条旧水渠相交的中心点定为坐标点 , 从甲区 开始依序进行钻探。 布探孔时 , 根据钻探发 现的包含物和土色变化 , 选择 2 米或 5 米不 同的间距;当出现重要遗迹现象或遗物较多 时, 再补加梅花形布孔进行钻探 , 以便较全 面地了解其地层堆积情况 。 北半部乙 、丙两 个探区的钻探范围较大 , 南半部甲、 丁两个 探区略小 。 此次钻探的面积近 40000 平方米 。根据 钻探情况 , 遗址的四个探区一般都发现有陶 片、兽骨 、 蚌壳及少量红烧土、 木炭等 , 其中 以陶片居多。各探区地层堆积情况虽有所差 别, 但均未见到遗迹 、 遗物较密集分布的现 象。 因此 , 难以判定遗址的中心区 。 比较而 言 , 在甲探区北部和乙探区西部靠近旧水渠 的部分地段 , 探孔中的包含物相对丰富。 因 此 , 发掘时即选择在这两个探区开 2 米 x 10 米的探沟 7个 (T l一 T 7) , 另在丁探区位于 遗址边缘处布 2 米 x 10 米 的探沟 1 个 (T S) , 包括扩方在内的发掘面积共计 200 平方米。 T l 一 T 7 大致位于遗址的中部 , 仅 T S 偏在其边缘 。 由于过去修水渠时取土 , 使遗 址部分区域的文化堆积遭到一定破坏 , 但 T l一 T S 的地层堆积保存仍相对较好 , 一般 厚约 2 米。 现以 T 6 西壁剖面为例将地层堆 积情况介绍如下 (图二)。 第 1层 :耕土层 。 为灰色沙土 , 厚 0 .1一 0 .2 米 。 第 2 层: 黑褐色土 , 含沙量少 , 土质较 硬 , 厚 0 .3一0 .38 米 。此层出土有夹砂陶釜、 罐 、钵 , 泥质陶罐 、 钵 , 以及骨锥 、 骨料等 , 另 有一些动物骨骼。 第 3 层:灰褐色土 , 含沙较多 , 厚 0 .3一 0 .4 5 米。 此层在距地表深 0.6 米处出现少 量黄土块 , 分布不太规则 。 近底部还发现面 积很大的硬土面 , 部分硬面似经火烧而呈黑 色 , 含少量烧土块和木炭屑 。 此层的出土遗 物与第 2 层大致相同。 H 12 、 H 13 开 口于第 3 层下 , 另有 9个小洞也开口在此层下 。 第 4 层 :灰黄色土 , 含沙量大 , 土质疏 松 , 深 1 .25 一 1 .7 、 厚 0 .35 一0 .8 米 , 底部不 平 。此层出土少量夹砂陶器及石片、骨器 、 骨 料等 , 另夹杂有很多贝壳和生土块 。 有 3 个 小洞开 口在本层下 。 第 4 层以下即为生土。 二 、 遗 迹 发现的遗迹以灰坑为多 , 此外还有灰 沟、墓葬及灶坑 、小洞等 。 ( 一) 灰坑 共 13 座 , 编号 H l一 H 13 。 形体大都较 小 , 加工简单 , 口部可分圆形 、 椭圆形 、 不规 则形三类 , 坑壁见有直壁 、 斜壁 、 弧壁三种 , 底部一般都为圆底 , 个别坑底不平 。 H l 坑 口呈椭圆形 , 弧壁 , 圆底 , 口径 0.5一 0 .7 、深 0.5 米 。坑内填土为灰沙土 , 土 质松软 , 夹杂有大量贝壳 、 草木灰和少量烧 土块 。坑中所出遗物不多 , 有陶罐 、钵 、器底 、 图二 T 6 西壁剖面图 灰色沙土 2 .黑褐色土 3 .灰褐色土 4 .灰黄色土 第 4 期 · 1 3 ( 总 30 1) · 骨料及少量兽骨等。 H Z 坑 口近圆形 , 弧壁 , 圈底 , 口径 0 .85 、深 0 .38 米 。 坑内填土为灰褐色 , 质地 较松软。 出土遗物以夹砂和泥质陶片为主 , 器形有釜 、 罐 、 钵等 , 另有部分兽骨 、 兽牙等 (图三)。 H 4 坑 口近椭圆形 , 一侧为直壁 , 另一 侧为斜壁 , 圆底 , 口径 0 .7一 0 .85 、 深 0 .6 米。坑内填土为黄褐色 , 土质较软 , 夹杂有少 量炭屑 。 出土遗物较少 , 包括陶釜、罐 、钵和 骨锥 , 另有一些兽骨(图四 )。 ( 二)灰沟 共 4 条 , 编号为 G l一 G 4 。 平面均呈长 条形 , 直壁或斜壁 , 平底或圆底 , 现存部分长 2 .1一 3 .3 5 、 宽 0 , 2 4 一 0 .7 5 、 深 0.16一 0 . 8 5 米 。 沟内堆积中一般都夹杂有木炭屑 、烧土 块等 , 出土遗物较少 。 G l 口较宽 , 斜壁内收 , 圆底 , 沟较深 , 开 口距地表深 0 .5 米 , 已清理部分长 2 .75 、 宽 O , 75 、深 0 .85 米。 填土为黑褐色 , 土质较 软 , 夹杂大量贝壳 。 沟内所出遗物以陶片为 主 , 有夹砂素面陶和几何印纹陶 , 器形有釜、 罐 、钵等 , 另外还有少量骨器及兽骨 、鹅卵石 北么.,l本....esee es 5 0厘米L一一L 一一上- 一土一一L 一一 图三 H Z 平 、 剖面图 北人下l+es.胜ee es we . 0 5 0 厘米}- 曰~ ~ Jee .lse 日日ee 」 图四 H 4 平 、 剖面图 图五 G l 平、剖面图 1碑(总 302) · 考 古 占甲北 北爪人|土lee.t.ee厂\馨 0 1米‘- ‘~ ‘- 占~ 法- 咨- 山一占一 图六 G Z 平 、剖面图 等(图五 )。 G Z 被 H 6 打破 。 沟 口狭长 , 直壁 , 平 底很浅 , 开 口距地表深 0 .8 米 , 已清理部分 长 2.5、宽 0 .25 、深 0 .16 米 。沟壁有红烧土 , 底部为泥炭 , 沟内填土为灰褐色硬土 。 出土 少量陶片(图六)。 ( 三)墓葬 仅发现 1座(M l) , 为瓮棺墓 , 开 口于第 2层下 , 打破第 3 层 。 墓坑为椭圆形竖穴 , 口 径0 .53一 0 .7 、 深 0 .42米 , 方向 270度 。 墓 坑内放置两件 口沿对扣的夹砂灰褐陶釜作 为葬具 , 已破裂 , 呈东西向摆放 , 共长 0 .44 米。陶釜内仅发现两小段残肢骨及 1 件泥质 陶片和几片蚌壳等 , 未见其他随葬品 。 推测 这应是一座儿童瓮棺墓(图七 ;图版壹 , 1 ) 。 ( 四)其他遗迹 包括灶坑和小洞 。 灶坑仅 1 座(2 1) , 已遭破坏。 残存的口 部略呈椭圆形 , 斜壁 , 底近平 , 口径 0.13 一 0 .17 、深 0 .07 米。在其周围分布有近圆形的 红烧土面 , 面积约 0 .4 平方米。 坑内仅出土 1件残破的夹砂灰褐陶釜 , 器底尚遗留有烟 良痕迹 。 小洞 遗迹 主要发现 于 T l一 T 3 和 0 50厘米1 1 一 l 一一L 一一一l 一一一』 图七 M l 平 、剖面图 T 6 一 T S 等探沟内 , 大都开口在第 3 层下 , 少数开 口在第 4层下。各层发现的小洞数量 不同 , 大小有别 , 深浅不一 , 且分布零乱无 序 , 洞内均未发现木质遗物 , 较难判断其用 途 。 如 T 7 第 3 层发现的 9个小洞 , 洞 口近 圆形 , 斜直壁 , 平底或圆底 , 口径 0.2 一 0 .35 、深 0 .14 一。, 6 米。 洞内堆积为灰褐色 土 , 质地较松软 , 含有少量炭屑、烧土粒及零 星的夹砂陶片等 。 三 、 遗 物 此次发掘中出土遗物较丰富 , 以陶器为 主 , 骨器次之 , 另有少量瓷 、石 、 角、 铁 、 铜器 及兽骨等 , 发现的蚌壳数量也很多 。 ( 一 )陶器 出土的陶器大都为残片 , 可复原的器物 很少 。 以夹粗砂陶为大宗 , 泥质陶次之 , 另有 少量夹细砂陶。 陶色以夹粗砂红褐陶居多 , 夹粗砂灰褐陶、 黑褐陶和泥质灰陶 、 褐陶次 之 , 夹细砂黑陶、灰陶及泥质红陶很少 。夹砂 陶均为手制 , 火候一般不高 , 仅部分夹细砂 陶质地较硬 ;器表多为素面 , 少数经磨光 , 所 第 4 期 · 1 5 ( 总 303) 里米 图八 出土泥质陶器纹饰拓本1. 弦纹 、 曲折纹组合门 5» : 32) 2 .方格纹 、 田字纹组合(T 岭二: 3 3 ) 3 . 弦纹 、 蓖点纹组合〔I一 5 » 3 4) 4 网格纹 (( ;1 : 7) 5 .菱形凸点纹 门一 2 º 二 12 ) 6 . 弦纹 、 水波纹组 合曰’ 3 必 5(>) 7 .细 密方格纹 、 田字纹组合 (T 3» : 76) 8 .弦纹 、 水波纹组 合门 冲护 : 3 2) 见纹饰甚少 , 夹细砂陶中有少量为红衣陶 - 泥质陶除少量素面外 , 多为几何印纹硬陶 , 纹饰主要有划纹 、 水波纹 、 小方格纹 、 菱形 纹 、 弦纹等(图八 , 1 一 8 ) 出土陶器的器形以 平底器 、 圆底器 为多 , 圈足器较少 , 流行器 耳 。 器类较单一 , 主要包括釜 、 罐 、钵 、盆 、 盘 等 。 釜 33 件 。均为夹粗砂陶。圆唇 , 侈 口 , 溜肩 , 鼓腹 , 圆底 。 M l : l , 灰褐陶 。 口呈椭圆 形 , 圆鼓腹 , 圈底稍平 , 下腹部留有烟良痕 迹 。 口径 33 、 腹径 40 、 高 23 厘米 (图九 , 3 3 ) 。 罐 232 件 。 依陶质可分为夹粗砂 、 夹 细砂和泥质陶三类 。 夹粗砂罐 l(j 9 件 , 可分五型 ) A 型 :12 件 。 直口 。 依腹部形态不同 , 可 分 一二式 。 I 式: 9 件 腹稍鼓。 丁8 » : 11 , 灰褐 陶 。 圆唇 , 平沿 , 溜肩 , 腹略鼓 、 口径 20 、残高 5 .6 厘米(图九 , 1 ) 。 11 式:3 件<腹近直 。 T S º : 5 , 红褐陶。 平沿稍 内折 , 直腹 。 口径 38 、 残高 5.5 厘 · 1 6 ( 总 304 ) · 米 l, 型 :7 件 。 敛 口 , 鼓腹 , 圈底 。 T Z º : 6 6 , 黑褐陶 。 圆唇 , 下腹稍鼓 , 折收成圆底 。 口 径 抢 、 高 8.4 厘米 (图九 , 2 ) 。 C 型 :6 件 侈口 , 腹微鼓 。 T 4 º : 19 , 红 褐陶 八 厚圆唇 , 沿外有折棱 。 口径 30 、残高 6 厘米 (图九 , 3) ) D 型 : 16 件 。 卷沿外折 , 斜肩 , 腹部略 鼓 、 ‘”º :4 , 红褐陶 。 圆唇 , 卷沿 , 沿外折棱 明显 、 I 一 l 径 30 、残高 6.8 厘米 (图九 , 1 1 ) 。 E 型 :68 件 。 有领 ) 可分三式 。 上式 :6 件 一 矮领 , 鼓腹 。 T 7 ¼ : 9 , 灰褐 陶 圆唇 , 侈 日 , 器身留有烟臭 、 口 径 18 、残 高 9 厘米 (图九 , 4) 1 6 º : 5 , 红褐陶。 圆 唇 , 领稍矮 , 斜肩 , 肩下见残耳 。 素面 。 口 径 14 、残高 6 厘米 (图九 , 5 ) 。 [I 式 : 23 件 一 领稍高 , 溜肩 , 鼓腹 。 T 6 » : l , 红褐陶 。 方唇 , 折沿 , 侈口 。 器表稍 磨光 , 素面。 日 径 22 、 残高 7 .5 厘米 (图九 , 1 2 ) 。 ‘ r 6 º : 1 9 , 黄褐陶 圆唇 , 卷沿 , 口稍 侈 , 斜肩 口径 30 、残高 5.7 厘米 。 川式 :39 件 。 高领 。 侈口 , 溜肩 。 T 3 º : 考 古 , 红褐陶。方唇 , 卷沿 , 沿面微凹 , 领内弧 。 口 径 28 、残高 7 , 2 厘米(图九 , 6) 。 T 4 º : 5 , 红 褐陶 , 夹杂粗石英粒 , 质地疏松。 圆唇 。 素 面。 口径 28 、残高 10 .2 厘米(图九 , 9) 。 夹细砂罐 50 件.可分四型 。 A 型 :2 件。 侈口 , 鼓腹。 H Z : l , 红褐 陶。 圆唇 , 溜肩 。 器表素面磨光 。 口径 16 、 残 高 9 厘米(图九 , 1 0 ) 。 B 型 :13 件。 敛口 , 鼓腹 。 T 6 º : 23 , 红 衣陶 。圆唇 , 鼓腹向下内收 。器表素面磨光 。 1 . A 型 工式夹粗砂罐(T S» 夹粗砂罐(T 7¼ : 9、 T 6 º : 8 . D 型 工式夹细砂罐 (T 6º 砂罐(T6» :1) 式泥质罐 (T 7» : 图九 出土陶器: n ) 2 .B 型夹粗砂罐(T Zº : 66)5) 6 、 9 . E 型班式夹粗砂罐(T 3º :: 14) 10 .A 型夹细砂罐(H Z : 1)13、 3 6 . C 型 I 式泥质罐(T Zº :31、 T S » : 2 8 ) 3 C 型夹粗砂耀 (T 4º : 19) 4 、 5 . E 型 工式2、 T 4 º : 5 ) 7 . D 型 11 式夹细砂罐(T 6¼ : 13)n .D 型夹粗砂罐(T 3º : 4) 12 .E 型 11 式夹粗14 .A 型 I 式泥质罐(T 6º :31) 15.A 型 1115 ) 16 .B 型泥质罐 (T 6 º : 25) 17 .C 型 皿式泥质罐 (T Z» :(T 6º : 23) 19 .C 型 n 式泥质罐(T 6º : 30 ) 20 .A 型泥质钵 (T 4º · : 3 0 ) 2 1 、 3 2 、 3 1 ) 3 7 、 3 8 T S º : 5 9 、 T Z º : 1 3 、 T l º : ( T l º : 7 0 ) 2 5 、 2 6 . 夹粗砂 42) 22.B 型泥质钵 (T Z» : 26) 23 .夹粗砂钵 (T 3» : 29) 盆(T 3» : 2 、 T 7 ¼ : 10 ) 3439 钵(T Sº : 48)29、 3 9 . 夹细砂盘〔T Z º : 23) 泥质盘 (T Sº : 65 、 T 6 º : 6 3 ) 27 、 30 . A 型泥质盆 (T Zº31 .夹粗砂器盖 (T 3º : 9) 58 33 、 T 4 º : 1 8 . B 型夹细砂罐 器底 (T Z» : 27、 2 4 . B 型泥质盆31) 2 8 .夹细砂 35 .夹粗砂碗 (T Zº : 、夹粗砂釜(M l : 1) 约 1/10 , 2 、 4 、 5 、 1 0 、 1 1 、 1 8 、 1 9 、 2 3 、 3 4 、 3 5 、 第 4 期 6) 3 8 . ( l、 1 2 、 1 5 、 2 0 一 2 2 、 约 1/6 , 3 、 1 3 、 1 7 、 2 6 2 4 . 约 l/8 , 6 、 9 、 1 6 、 2 5 、 2 7 一 3 2 、 3 6 、 3 7 、 约 1/4 , 7 、 8 、 1 4 . 约 2/5 , 3 3 . 约 1/12) · 1 7 ( 总 305) · 口径 18、残高 10 .5 厘米(图九 , 1 8 ) 。 C 型 :7 件。 卷沿。 T S º : 43 , 红褐陶。 圆唇 , 口微侈 , 斜肩。 口径 16 、 残高 3.8 厘 米。 D 型 :28 件。 有领 。 可分二式 。 I 式 :19 件 。 领稍矮 , 斜肩 。 T S » : 14 , 红衣陶。 圆唇 , 直 口 。 器表略经磨光。 口径 14 、残高 6.2 厘米。 T 6 º : 14 , 灰褐陶。 尖圆 唇 , 侈 口 。 器表素面磨光。 口径 20 、残高 4.2 厘米(图九 , 8 ) 。 n 式:9件 。 领较高。 T 6 ¼ : 13 , 黑陶 。 圆唇 , 口略侈 , 折肩 。 器表素面磨光 。 口径 28 、残高 4 .6厘米 (图九 , 7 ) 。 T S º : 4 1 , 红 褐陶。 圆唇 , 领较高 , 口近直 。器表素面 , 稍经 磨光 。 口径 30 、残高 6 .5厘米 。 泥质罐 73 件 , 可分三型 。 A 型 :12 件 。 直 口 。 可分二式 。 工式:10 件。 腹部近直 , 器表饰多道凸 弦纹 。 T 6 º : 31 , 泥质褐陶。 圆唇 。 口径 20 、 残高 4.4 厘米(图九 , 1 4) 。 n 式:2 件 。 腹微鼓 。 T 7 » : 15 , 灰陶。 方圆唇 。器表稍经磨光 , 饰不规则划纹。 口径 24、 残高 6 , 5 厘米(图九 , 1 5 ) 。 B 型 :7 件。 敛 口 。 T 6 º : 25 , 褐陶。 圆 唇 , 窄沿略向内折 , 溜肩不明显 , 腹略斜收 , 耳残。 器表饰弦纹 。 口径 30 、残高 6 厘米(图 九 , 16 ) 。 T l º : 66 , 红陶 。 圆唇 , 腹稍直 。 器 表饰多道水波纹 。 口径 32 、残高 3.8 厘米 。 C 型 :54 件 。 有领 。 可分三式。 I 式 :37 件。 领稍矮 , 鼓腹 。 T Z º : 31 , 褐陶。尖唇 , 沿略折 , 口微侈 , 溜肩 , 肩部有贯 耳。 器表饰弦纹 。 口径 28 、残高 8 .4 厘米(图 九 , 13 ) 。 T S » : 2 8 , 灰陶 。 尖唇 , 沿略折 , 直 领 , 溜肩 。 器表饰水波纹 。 口径 28 、残高 5 .5 厘米(图九 , 3 6) 。 T Z » : 3 7 , 褐陶。 尖圆唇 , 卷沿 。 器表饰小方格纹 。 11 式: 15 件。 领稍高 , 溜肩 , 鼓腹 。 T 6 º : 3 0 , 红陶。 尖圆唇 , 口稍外侈 , 肩部有 贯耳 。 器表饰水波纹。 口径 18 、残高 9.5 厘 米(图九 , 1 9 ) 。 m 式 :2 件 。 高领 。 T Z » : 31 , 褐陶。 唇 及贯耳已残。 卷沿 , 侈 口 。 领部饰弦纹 。 口径 14 、残高 7 .2 厘米(图九 , 1 7 ) 。 钵 52 件 。依陶质可分夹粗砂 、夹细砂 和泥质陶三类 。 夹粗砂钵 6 件 。 斜腹 。 T 3 » : 29 , 黑 褐陶。 口较小 , 圆唇 , 浅腹 。 素面 。 口径 1么 残高 4 厘米(图九 , 2 3) 。 夹细砂钵 27 件 。 敛 口 。 器表素面磨 光。 T S º : 48 , 黑陶 。 圆唇 , 鼓腹下收。 口径 16、 残高 5 厘米 (图九 , 2 8 ) 。 T 3 » : 5 5 , 黑 陶 , 胎较薄 。 圆唇 , 鼓腹 。 口径 18 、胎厚 0. 25 厘米 。 泥质钵 19 件 , 可分二型 。 A 型 :10 件 。 圆唇 , 敛 口 , 深腹。 T 4 º : 3 0 , 灰陶。 腹稍鼓。 上腹部饰多道细弦纹 。 口 径 24、残高 7 厘米(图九 , 2 0 ) 。 B 型 :9 件。 敛 口 , 浅腹 。 T Z » : 26 , 褐 陶。 圆唇 , 收腹 , 平底 。 肩部饰弦纹 。 口径 22 、 高 6 厘米(图九 , 2 2) 。 盆 22 件 。 可分夹粗砂和 泥质陶两 类 。 夹粗砂盆 9 件。 T 7 ¼ : 10 , 黑褐陶。 圆唇 , 沿略折 , 大 口 , 腹壁近直 。 素面。 口径 32 、残高 6.6 厘米(图九 , 2 6 ) 。 T 3 » : 2 , 红 褐陶。 圆唇 , 侈 口 , 斜壁 , 腹稍鼓 。 素面 。 口径 28 、残高 6 .8厘米(图九 , 2 5 ) 。 泥质盆 13 件 , 可分二型 。 A 型 :9 件。 敞口 , 宽沿 , 沿内有凸棱 , 浅 腹 。 T 4 º : 31 , 灰陶。 圆唇 , 斜直壁 。 口径 32 、 高 4.2 、底径 20 厘米(图九 , 3 0 ) 。 T Z º : 5 8 , 褐陶 。 圆唇 , 斜直壁 。 口径 30 、高 3 .8、底径 18厘米(图九 , 2 7 ) 。 B 型 :4 件 。 敞口 , 沿内无凸棱 , 浅腹 。 T l º : 7 0 , 褐陶。 圆唇 , 斜壁。 素面 。 口径 24 、 高 4 .4 、底径 18 厘米(图九 , 2 4) 。 T 4 º : 41 , 褐陶 。 已残 , 小方唇 。 口沿外饰弦纹和水波 纹 。 1 8 ( 总 306) · 考 古 盘 23 件 。 可分夹细砂和泥质 陶两 类。 夹细砂盘 18 件 。 均为残破的口沿和 圈足 , 应为高圈足盘 。 T Z º : 23 , 灰褐陶。 圆 唇, 敞口 , 壁近斜收 , 浅腹 。器表素面磨光 。 口 径14 、残高 4 厘米(图九 , 3 4 ) 。 T 3 » : 6 0 , 黑 陶。 圈足较高 , 外撇近喇叭形 。 器表素面磨 光。 残高 2 .8 厘米 。 泥质盘 5 件 。 T S º : 65 , 红陶 。 圆唇 , 口稍敛 , 浅腹弧收 , 大平底 。 素面 。 口径 24、 底径 18 、高 4 .6 厘米(图九 , 2 9) 。 T 6 º : 63 , 褐陶。尖圆唇 , 大 口 , 斜壁 , 腹甚浅 , 大平底稍 外凸。 素面 。 口径 32 、底径 20 、高 2 .2 厘米 (图九 , 3 9 ) 。 碗 T Zº : 6 , 夹粗砂灰褐陶 。 圆唇 , 敞 口, 斜腹 , 平底 。 素面 。 口径 10 、 底径 8 、 高 3.2厘米(图九 , 3 5 ) 。 器盖 T 3º : 9 , 夹粗砂红褐陶 。 器形 较大, 未见器纽 。 近覆盘形 , 厚圆唇 , 子母 口。 口径 26、高 3 .4 厘米(图九 , 3 1 ) 。 多孔器 3 件 , 均为夹粗砂陶。 T 3 » : 4 9 , 红褐陶。 已残 , 器形不明 , 器身带多个大 圆孔。 壁厚 0.9 、孔径 1.3 厘米 。 器底 64 件 。器形多不明 , 夹粗砂陶和 夹细砂陶者均为圈足 , 泥质陶者皆为平底 。 器表多饰有几何印纹。 T Z º : 13 , 夹粗砂红 褐陶, 胎壁厚 。大圈足较高且稍外撇 。 圈足径 22、残高 3.6 厘米(图九 , 3 7 ) 。 T l º : 4 2 , 夹 细砂黑陶 , 胎壁薄 。 矮圈足 。 圈足径 10 、残高 1.8厘米(图九 , 3 8) 。 T Z » : 27 , 泥质灰陶 。 为罐底。 饰方格纹 。 底径 16 、残高 5.2 厘米 (图九 , 2 1) 。 T S º : 5 9 , 泥质灰陶 。 下端弧收 成平底。 底径 20 、 残高 4 .2 厘米 (图九 , 3 2 ) 。 器耳 11 2 件。 夹粗砂陶占大多数 , 泥 质陶甚少 。 可分三型 。 A 型 :99 件 。 均为夹粗砂陶桥形耳 , 有 大小之别。 T l º : 8 , 灰褐陶。 半圆形(图一 O , 4) 。 T 4 º : 12 , 红褐陶。 圆角方形(图一 O , 2) 。 T 6 » : 5 , 红褐陶。 近牛鼻形 (图一 O , 3 ) 。 B 型 :n 件。 均泥质陶。 为桥形贯耳。 T 4 º : 3 4 , 灰陶。 器表饰弦纹(图一 O , 1) 。 T 4 » : 15 , 灰陶。 耳较宽(图一O , 7) 。 C 型 :2 件 。 双孔桥形耳 。 T 4 º : 13 , 夹 粗砂红褐陶 , 器形较大 。残长 9 .5 厘米(图一 O , 5 ) 。 器纽 10 件 。 T 4 º : 9 , 夹粗砂红褐 陶 。 近 圆条状 , 器纽较长 (图一O , 6) 。 T S » : 1 3 , 夹粗砂灰褐陶 。 短圆纽 , 中部内 凹 。 器霎 T lº : 53 , 泥质灰陶。 已残缺 , 近扁条形 。 圆饼 5 件 , 均利用残陶片加工而成 。 T 4 º : 39 , 夹细砂红褐陶。 直径 5.2 厘米 。 T 3 º : 6 1 , 泥质灰陶。 直径 4 .2厘米 (图一 O , 8) 。 ( 二)瓷器 共 16 件 , 均为残片 。按釉色可分为青釉 和酱褐釉两种 , 器形包括罐 、钵 、器盖等 。 青釉罐 4 件 。 T S » : 27 , 尖圆唇 , 口 微侈。 T 3 » : 86 , 平底 。底径 12 、残高 2.4 厘 缪粼泌 第 4 期 图一 O 出土陶器 1、 7 . B 型器耳 (T 4º : 34 、 T 4 » : 1 5 ) 2 一 4 .A 型器耳 (T 4 º : 12 、 T 6 » : 5 、 T l º : 8) 5 . C 型 器耳 (T 4º : 13 ) 6 .器纽 (T 4º : 9) 8 .圆饼 (T 3º : 61) (均约 1/3 ) · 1 9 ( 总 307) · 嵘翔一卜尸, 3 ((((( 图一一 出土瓷器1.青釉器盖(T 7º : 27) 2 .酱褐釉罐(T 3» : 83) 3 . 青釉罐(T 3» : 86) 4.青釉钵 (T 3» : 87 ) (1、 3 . 约1/5 , 2 . 约 1/3 , 4 . 约 l/7 ) 米(图一一 , 3 ) 。 青釉钵 4 件。 圆唇 , 敛 口 , 腹稍鼓 。 T 3 » : 8 7 , 平折沿较窄 , 溜肩 。 口径 16 、残高 4.4 厘米(图一一 , 4 ) 。 青釉器盖 1 件 (T 7º : 27 )。 近覆盘 形 , 圆唇 , 子母 口 , 顶近平 。边沿处饰弦纹 。盖 径 15、高 2 .5 厘米(图一一 , 1 ) 。 酱褐釉罐 6 件 。 T 3 » : 83 , 圆唇 , 侈 口 , 鼓腹 , 上腹有贯耳 。 口径 10 、残高 5 .2 厘 米 (图一一 , 2) 。 T l º : 69 , 圆唇 , 卷沿 , 有 领。 残高 4.4 厘米 。 酱褐釉器耳 1件 (T 6» : n )。 垂耳 状 , 穿有小孔 。 高 6.5 厘米 。 ( 三)骨 、角器 1.骨器 共 156 件 。 主要利用切割 、刮 磨相结合的技术进行加工 , 大都较粗糙 , 器 形不甚规整 , 仅少量通体磨光 。器类有鱼镖 、 针、 凿 、铲 、 匕、锥 、链 、钻 、尖状器 、剔挖器 、梭 形器 、两端器 、替 、管柄等 。 另外还发现不少 遗留有截锯 、 刮削痕迹的骨料和骨片 。 鱼镖 3 件 。 近椭圆柱体 , 两端尖 。 T 7 ¼ : 2 7 , 一端呈扁圆形 , 另一端为圆锥 形 , 中部有浅凹槽 。 表面磨光 。 长 8 .3 厘米 (图一二 , 1 ) 。 T S º : 43 , 体较细 , 两端尖稍 残。 残长 6.8 厘米。 针 1件 (T 7¼ : 35) 。 横断面呈椭圆 形 , 带扁方柄 。 通体磨光 。 长 5.7 厘米(图一 二 , 2 ) 。 凿 3 件。 系用肢骨窄端削出偏刃 , 横 断面近椭圆形 。 T 3 » : 91 , 体稍残 , 器形不 · 2 0 ( 总 308 ) · 规整 , 有多处切割痕迹 , 偏刃较长 。残长 9厘 米(图一二 , 1 4 ) 。 铲 1件(G 3 :3) 。 以骨关节的一端作 柄 , 另一端削成斜面 , 斜弧刃 。 长 n 厘米。 匕 11 件 , 可分二式 。 工式 :4 件 。 匕身较宽。 T Z » : 39 , 利用 稍弯曲的薄骨片磨制而成 , 前端扁平呈匙 状 , 柄部 已残断。 残长 9.3 厘米 (图一二 , 1 2 ) 。 11 式 : 7 件 。 均残 , 器身稍窄而平 。 T 4 » : 18 , 前端呈窄匙形 , 柄已残 , 留有残 孔。通体磨光 。残长 5 .2 厘米(图一二 , 2 2 ) 。 链 7 件 , 可分三式 。 工式 :3件 。 近柳叶形 , 体扁平 , 横断面 呈扁长方形 。 T Z º : 70 , 尾较平。 长 4.1厘 米(图一二 , 3 ) 。 11 式:2 件 , 已残 。 锐尖 , 横断面近椭圆 形 。 磨制精细 。 T S » : 34 , 经火烧而呈黑 色 。 残长 2.7 厘米(图一二 , 4) 。 m 式:2 件 。 横断面呈三棱形或菱形 , 中 有脊 。 T 6 » : 27 , 尾部两侧稍内凹 , 单面 脊 。 长 5 .4 厘米(图一二 , 5) 。 锥 36 件。 将肢骨或劈裂的骨料一端 刮削出尖锋 , 有的磨制成锐尖。 个别通体磨 光 。 可分三式 。 工式 :8 件 。 以较厚的长条骨料制成 , 削 磨出尖 , 器形较规整 。 通体磨光 。 T 7 º : 30 , 柄稍残 , 横断面近扁方形 。残长 8.1厘米(图 一二 , 6) 。 T S º : 40 , 横断面呈椭圆形 , 尖略 残。 残长 11 .6 厘米 (图一二 , 1 5) 。 T l º : 8 2 , 短柄 , 钝尖 , 横断面呈扁椭圆形 。长 12 厘 米(图一二 , 一6 ) 。 n 式 :5 件。 以骨关节的一端作柄 , 另一 端磨出锋尖 。 T l º : 83 , 圆柄 , 柄尾割磨平 齐 , 锋稍钝 。 长 9 .3厘米(图一二 , 1 7) 。 111 式 :23 件。 以骨料一端刮削出钝尖 , 器身一般未经加工 , 器形大都不规整 , 有的 锥尖为磨制 。 T Z º : 68 , 锥尖较长 , 横断面 近三棱形 。 长 9 .2 厘米(图一二 , 9) 。 T 4 º : 考 古 , 短尖。 长 7.3 厘米(图一二 , 7) 。 穿锥 6件 , 其中完整器 3 件 。 可分二 式。 I 式:3 件 。 以薄骨片磨成 , 短方柄 , 柄 瑞削出凹槽 , 尖较钝 。 T l º : 84 , 体较细 , 钝 尖。 长 7.5 厘米(图一二 , 1 5 ) 。 T Z » : 4 0 , 体 略宽而平 , 扁钝尖 。 长 7 .7 厘米 (图一二 , 1 9 ) 。 n 式 :3 件。 均残 , 器身有穿孔 。 T 7 º : 4 5 , 横断面呈椭圆形 , 器身磨光。 残长 6 厘 米 。 钻 6件 。 仅将肢骨或骨料的一端切削 出斜尖刃 , 未作进一步加工 , 器体较宽大且 不规整 。 T 3 » : 97 , 短斜尖较钝 , 以骨关节 的一端作柄 。 长 14 .5 厘米 。 T 7 º : 47 , 用肋 骨制成 。 斜尖较长 , 柄残 。 残长 12 .2 厘米 。 人人人 {{{{{ /////////////////////////---‘‘ }}}}} 冲冲冲1.骨鱼镖(T 7¼ : 27) 式骨链 (T 6» :27) 图一二2 .骨针(T 7¼ : 35) 3 . 1 出土遗物 式骨链(T Zº : 70 )6、 1 5 、 1 6 . 1 式骨锥 (T 7º : 30、 T S º : 4 0 、 T l º 4 . 11 式骨嫉(T S» : 34) 5 . m82 ) 7、 9 . 班式骨锥 (T 4º : 17、 T Z º : 6 8 ) ( T 7 ¼ : 3 3 ) 式骨锥 (T lº (T 4» : 18) (采 8 、 2 0 、 2 3 . 骨尖状器(T 7º : I 式骨匕(T Z» : 39) 34 、 T S » : 4 0 、 T I º : 9 0 ) 13 . n 式骨剔挖器 (T lº 10 : 86) 骨替(T 7º “ 44 ) 1 4 . 骨凿 (T 3» : 83) 24 。 : 5 5 ) 1 8 、 1 9 . 1 式骨穿锥(T lº 、 : 8 4 、 T Z » : 4 0 ) 骨梭形器 (T S» : 32 )28 .骨管柄(T S» : 25 2 , ) . 铁削刀 (T Sº : 39) 2 1. 角锥 (T 4º :26 、 2 9 . 石斧(采 48 ): 54 (2 、 3 、 5 、 1 1 、 1 8 、 1 9 、 2 2 一 2 4 . 2 / 3 , 4 . 1 / 1 , 余均 第 4 期 n .骨两端器: 91) 17 . 1122 . 11 式骨匕1) 27 .石裤 1/2 ) · 2 1 ( 总 309) · 尖状器 32 件 。 用不规则薄骨片削磨 出短尖 , 器身大都未加磨制。 T S » : 40 , 尾 残 , 尖稍钝 。 残长 10 .2 厘米(图一二 , 2 0) 。 T 7 º : 3 4 , 锐尖较长 , 尾近平。 长 8 .2 厘米 (图一二 , 8) 。 T l º : 90 , 器形短小 , 钝尖稍 长。 长 4 .6厘米(图一二 , 2 3) 。 剔挖器 30 件 。 以骨片磨制而成 , 多数 已残 , 短钝尖 。 可分二式。 I 式: 7 件。 体较细长而扁平 , 器身磨 光。 T 6 ¼ : 2 2 , 尾近弧形 。 长 6.9 厘米 。 n 式:23 件 。 大多尾部残 , 器身稍宽 , 形 状不规整。 T l º : 86 , 短钝尖 , 尾残 。 残长 7 .4 厘米(图一二 , 1 3 ) 。 两端器 1件(T 7¼ : 33) 。 器身细长 , 两端刮削出尖锋 , 横断面近扁方形 。 长 7 .5 厘米(图一二 , 1 1 ) 。 梭形器 1件(T S» : 32) 。 已残 , 通体 磨光 。一端磨成三角形尖;且开有一大穿孔 , 横断面近椭圆形 。 残长 6 厘米 (图一二 , 2 4 ) 。 替 3 件 , 均已残 。 用细长兽骨制成 , 器 身磨光 , 前端较细 , 横断面呈椭圆形 。 T 7 º : 4 4 , 残长 8.8 厘米(图一二 , 1 0) 。 管柄 2 件 , 均残 。用粗肢骨经切割 、磨 制成短管状 , 中空 。 T 4 º : 4 7 , 一端残缺 , 另 一端刮削出短圆棱 , 中部稍圆鼓 。 残长 9 .2 、 直径 2 .6 一 3 .4 厘米 。 T S » : 29 , 残存一 半 。 经火烧而呈黑色 , 一端切割平齐 。 长 5.5 、直径 2 .5 厘米(图一二 , 2 8 ) 。 鱼骨锥 2 件 。 一端磨制出锐尖 , 另一 端留有骨关节作柄 。 T l º : 93 , 长 7 .7 厘 米。 鱼椎骨饰 n 件。 利用鱼椎骨稍加磨 制而成 , 大小不一 。 直径 1.4一 3 .4 厘米 。 另外 , 还出土有 130 余件割断的肢骨 、 劈裂的骨料和刮削下的骨片等。 2 . 角器 仅见 3 件锥 。 T 4 º : 48 , 通体 磨光。尖甚钝 , 器身有切削痕迹 , 横断面呈椭 圆形 。 残长 7.5 厘米(图一二 , 2 1 ) 。 T 3 » : 98 , 锥体自然弯曲 , 尖端经粗磨 , 较钝 , 横断 面近圆形 。 长 13 .8 厘米 。 ( 四) 其他 包括石器 、铁器 、铜器等。 石斧 2 件 。 采 : 1 , 器身经磨制 。 近梯 形 , 弧顶 , 直刃 。 高 6.5 、 宽 3.8 厘米 (图一 二 , 29 ) 。 采 巧4, 器身经磨制 。 平面呈梯形 , 弧顶 , 直刃稍内凹 。 高 6 、 宽 4 .3 厘米 (图一 二 , 2 6 ) 。 石裤 2 件 。 采 : 55 , 器身磨光 。 双肩 , 短长方柄 , 单面刃 。 高 6、 宽 4 .6厘米 (图一 二 , 27 ) 。采 : 56 , 仅打击出双肩 , 未进一步加 工和磨制。 高 8 .8 、宽 5 厘米 。 石敲砸器 2 件 。 圆条形砾石 , 直接砸 击使用。 T S º : 53 , 高 n .5厘米 。 石片 3 件 。均为打击剥落下的不规则 石片 , 缺乏进一步加工的痕迹 。 铁削刀 5 件 , 均残。 T S º : 39 , 平背 , 弧刃 , 扁长方柄 。 残长 7 .8、 宽 2 .5 厘米 (图 一二 , 25 ) 。 T 3 º : 78 , 平背 , 直刃 , 刀身稍 宽 。 残长 5 .4、宽 3 .4 厘米 。 红铜环 1 件(T S» : 35 ) 。 已残断 。 直 径 2 .8 厘米。 四 、 结 语 荣村遗址是一处沙丘遗址 , 地层中含沙 量较大 , 这给层位的划分带来了一定困难 , 我们仅能根据土色变化的大体情况区分出 地层。 除表土外 , T l 一 T S 有两个文化层 , 相 邻的 T 6 一 T 7 及位于遗址西南部的 T S 可 划分出三个文化层 。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 出土遗物的特征 , 并参考 已测定的碳十 四 年代数据» , 暂可将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划分 为三个阶段 。 第一 阶段为春秋早期文化层 , 包括 T 6一 T S 的第 4 层 。 陶器以夹粗砂陶为主 , 泥质陶甚少 , 夹细砂陶几乎未见 , 另有少量 打击石片和骨器。 遗迹较少见 。 此阶段在文 化性质上应当属于海南新石器时代末期的 · 2 2 ( 总 3 10) · 考 古 遗存。 第二阶段 为东 汉 早期文化层 , 包括 T 6一 T S 的第 3 层 。 陶器除夹粗砂陶外 , 泥 质陶数量渐多 , 已有磨光夹细砂陶 , 骨器也 略多 , 不见石器 。灰坑 、灰沟和小洞等遗迹增 加。 但此阶段未出现金属器 。 第三阶段为南朝晚期文化层 , 包括 T1 一 T S 的第 3 层 。 在出土陶器的比例上 , 夹粗砂陶已低于前两个阶段 , 夹细砂陶和泥 质陶明显增多 , 骨器相对减少 , 已出现瓷器 和铁器 、铜器等新的文化因素 。 在各探沟均 分布有一些遗迹 。 各探沟中第 2 层 的文化堆积与第三阶 段较为相近 , 其年代应当相去不远。 荣村遗址的出土遗物在早晚不同的地层 中并没有明显区别 , 尤其是陶器种类单一 , 几 种常见的器物在不同阶段皆沿袭使用 , 新出 现的器物极少 , 仅在不同阶段的遗物数量上 存在增减现象。 荣村遗址文化堆积的几个阶 段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 , 而相互间隔的时间 却很长 , 或许正反映了它们之间存在着较长 时期的文化中断现象。 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 不同程度地受到 了岛屿地理条件和 自然环境的影响, 造成了 文化发展较为缓慢和断层的现象¼ 。 荣村遗 址的文化堆积也反映出这种情况 , 在其各个 阶段的文化衔接上存有缺环 , 缺乏 自身发展 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 表现出文化渐变过程中 滞后的特点。 附记 :参加发掘工作的有海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都思德 (领队) 、 王明忠 , 海南省文 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王大新 , 以及三亚市文体 局黎吉龙等 。本文由郝思德 、章佩岚绘图。发 掘工作得到了东方市文体局 、市文管所和四 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此谨致谢忱 。 执笔者 郝思德 王大新 王明忠 注 释 ¹ 《东方县荣村付龙园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 见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5 年)》, 文物出版社 , 1 9 9 7 年。 º ( 东方市荣村汉代遗址》, 见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9 年)》, 文物出版社 , 2 0 0 1 年 。 » 荣村遗址所出遗物标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实验室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 结果如 下 : T 7第 4 层距地表 1.4米深处出土兽骨的年 代为距今 2570 士 70 年; T 7第 3 层距地表深 1.1 米处出土的木炭年代为距今 1870 士 50 年;T S第 3 层距地表深 0.7 米处出土木炭的年代为距今 1390 士8 0 年。 ¼ 郝思德: 《海南史前文化初探》, 见 (东亚玉器 · 庆祝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创立二十周年论文 集》, 香港中文大学 , 1 9 9 8 年。 ( 责任编辑 杨 晖) 第 4 期 · 2 3 ( 总 311) ·
/
本文档为【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