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帝凹

帝凹

2012-01-23 3页 doc 31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5618

暂无简介

举报
帝凹帝凹(堯)舊都唐國即平陽 魏文成 “帝凹(堯)之都在平陽”自古至今不絕于耳一直,以至於形成了“堯都平陽說”。平陽,因為在平水之陽而得名為平陽,而這個地名是屬於後世之名。而帝凹(堯)時代叫做唐國。這個“國”最初的意思不是現在的國家,而是首都之意。古代的國家叫邦,首都叫國。夏朝之後叫邑。在商周之後叫都。所以,“堯都平陽說”其實是不太確切的稱為,應該叫做“帝凹(堯)舊都唐國說”,簡稱為“凹(堯)都唐國說”,纔是正確的。因為,帝凹堯時代沒有平陽這個稱謂,叫做唐國。而唐國舊址就在平陽即今臨汾市堯都區金殿鎮。 (一)“堯都平陽說”的歷史記...
帝凹
帝凹(堯)舊都唐國即平陽 魏文成 “帝凹(堯)之都在平陽”自古至今不絕于耳一直,以至於形成了“堯都平陽說”。平陽,因為在平水之陽而得名為平陽,而這個地名是屬於後世之名。而帝凹(堯)時代叫做唐國。這個“國”最初的意思不是現在的國家,而是首都之意。古代的國家叫邦,首都叫國。夏朝之後叫邑。在商周之後叫都。所以,“堯都平陽說”其實是不太確切的稱為,應該叫做“帝凹(堯)舊都唐國說”,簡稱為“凹(堯)都唐國說”,纔是正確的。因為,帝凹堯時代沒有平陽這個稱謂,叫做唐國。而唐國舊址就在平陽即今臨汾市堯都區金殿鎮。 (一)“堯都平陽說”的歷史記錄 “堯都平陽說”的由來,是依據眾多的歷史古籍中,都不厭其煩地敘述了有關“堯都平陽”的歷史記錄而來的,也不是現當代學者們的杜撰。只是近現代學者無法確定“堯都平陽”究竟在哪,而產生的人云亦云的推測的結果罷了。發現了陶寺遺址,一下子就有現代人把陶寺遺址說成是“帝堯之都平陽”了,其實是有明顯的地域差異的。而這絕對不可混為一談。 根據《漢書·地理誌》云:“河東土地平昜,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又師古注引應劭曰:平陽,“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後漢書·郡國誌》云:河東郡平陽“堯都此”。在《括地誌》云:“今晉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讀史方輿紀要》云:“《禹貢》冀州也,即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萅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爲河東郡地”。《史記·秦始皇本紀》云:“昔唐人都河東”。而秦朝設置的河東郡,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主要包括今天的臨汾盆地以及涑水盆地。 《晉書·地理誌》記載:“平陽郡,故屬河東。魏分立、統縣十二,戶四萬二千”。在十二縣中有“平陽、舊堯都侯國”,還有“臨汾縣”。 這就是“堯都平陽說”的來歷,說的比較籠統,說出的只是大概的位置,而缺乏具體的准確的位置,也沒有能夠說明帝凹(堯)時代是否就叫平陽。 (二)平陽就是“唐國遺址” 平陽在平水之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金殿鎮。其實,今天的金殿鎮無論是否處於平水北岸與否,即便處於汾水(河)西岸,也是處於“水之陽”的。也就是說,古代的“水之陽”,就是水邊首先照到太陽光的岸邊爲“水之陽”。 《水經注》云:“平水出平陽,平陽因在平水之陽而得名”。《漢書·地理誌》注:“平陽縣,萅秋魯昭公二十八秊置,當今臨汾縣治,取義平河之陽”。今屹立於山西臨汾市西的姑射山有一座山峰叫平山。歷史上平山角下,泉水噴湧,形如蜂房,彙集成河,緩緩流去,因爲這股水出自平山,故稱平水。而現在這條平水被稱爲龍子祠水(參見《陶寺遺址帝凹(堯)之都、帝嚳陵、狄山比較圖》)。因此,“平水之陽,古稱平陽”還是成立的,只是“平陽”是否就是“堯都”的準確位置,如果是“堯都”——則就是唐國,也就是唐堯未發生大禹治水之前的都城遺址。 1.平陽乃今臨汾堯都區金殿鎮 漢代時就有了平陽縣與臨汾縣,也註定了現在的汾河以東的臨汾市區當時不是平陽舊址。 根據《漢書·地理誌》記載: 河東郡,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縣二十四:安邑,大陽,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濩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脩,平陽(曰堯都也),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讘,騏。 這說明在漢代的“河東郡”同時有“臨汾”與“平陽”兩個縣的名稱,並在平陽縣後注釋“曰堯都也”。可見漢代當時的縣城是以方便管轄區域的人口數量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出發來決定的,距離則是次要的問題。 這都說明史書記載“平陽就是堯都”的由來,明顯不是指在“平陽郡”的範圍。平陽在萅秋時期,是晉國公族羊舌氏的封地。但隨著新興私家貴族的興起,代表沒落宮室勢力的羊舌公族走向衰亡。西漢仍置平陽縣,縣治在今堯都區金殿鎮。三國魏正始八秊(公元247秊),置平陽郡,郡治在平陽縣。晉永嘉三秊(公元309秊),漢王胡人即匈奴人劉淵特將國都從蒲子縣遷至平陽,並重築陶唐金城,意在重建帝堯之風。這秊友人在附近的汾河中得到一方玉璽,劉淵認爲是河獻祥瑞,故改元“河瑞”。公元317秊2月,石勒攻破平陽,縱火焚其宮室,劉漢都城頓成灰土。北魏建義元秊(公元528秊),平陽縣治移駐白馬城,即今臨汾市區。隋開皇元秊(公元581秊),改平陽縣爲平河縣;公元584秊,又改爲臨汾縣。“臨汾”,又名汾城,原爲戰國古邑名,舊址在今襄汾縣。金代興定四秊(公元1220秊),分出臨汾縣河西地區置平水縣。中國文化史上聞名的“平水版”雕版印刷術、平水木版秊畫及格律詩押韻標準《平水韻》等都產生於這一地區。明代,平水縣又併入臨汾縣。歷代與臨汾縣同城而治的上一級行政機構有:隋代臨汾郡、唐代晉州、宋代平陽府、元代晉甯路、明清平陽府。公元1912秊3月,山西省軍政府裁平陽府,留臨汾縣。公元1949秊以來,臨汾縣爲臨汾專區、晉南專區、臨汾地區駐地。公元1971秊,臨汾縣改爲臨汾市(縣級)。公元2000秊,臨汾地區撤地設臨汾市,原縣級臨汾市改爲堯都區。公元2000秊11月1日,撤銷縣級臨汾市,設立臨汾堯都區至今。於是“堯都平陽”的說法不絕于史書,最終變成“臨汾古稱平陽”就是上古“堯都”的傳言。實際上,平陽就只是現在臨汾市堯都區金殿鎮,而不是包括汾河以東的臨汾市區。                2.“帝凹堯之都唐國”即平陽纔可成立 對於“帝凹堯之都唐國”即平陽遺址,說的比較全面的到位的是歷史學家皇甫謐。而這也是筆者查詢“唐”字的起因而從《康熙字典》上看到的結果。請看他對帝凹(堯)與平陽即唐國關係的敘述: 《詩·唐風疏》皇甫謐曰: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後徙晉陽,及爲天子,都平陽,於詩爲唐國,則唐國爲平陽也。 ——《康熙字典·唐字》 這說明,帝凹(堯)剛開始被封為唐伯是中山國的唐縣在今天的河北平順縣的。後來遷徙到晉陽即今太原附近,等到成為天子之後定都到平陽,在《詩經》中叫做唐國,就是說唐國就是平陽。這說明帝凹(堯)時代的平陽叫唐國,這是符合帝凹堯時代的當時的稱謂的。因此,唐國即平陽為帝凹(堯)之帝都是成立的。 皇甫謐(西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一說寧夏彭陽縣古城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編撰的《針灸甲乙經》之外,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學、史學、醫學諸方面都很有建樹。古人曾贊雲:“考晉時著書之富,無若皇甫謐者。” 這說明晉代的皇甫謐是一個比較嚴密的歷史學家,他把人們說不清的事情說得既簡單又明瞭,說得一清二楚,沒有絲毫的模凌兩可,似是而非的地方。 二是鄭玄(公元127秊~公元220秊)在其《毛詩·唐譜》中也說:“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也。後乃遷河東平陽。”仔細分析,鄭玄所說的“堯都平陽”都是明確指“平陽縣”即唐國。但是他的說法多讓人以為是唐國即太原晉陽。由此而產生了“晉陽”為唐國說。請看: 約4500年前唐堯(堯,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勳,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號陶唐氏,唐堯是其帝名)西遷太原,創建唐城(今太原西南古城營村)。“初都”於此,太原由此產生了“唐”、“北唐”的古名。 ——佚名《太原歷代城址變遷》 公元617年,李淵父子從晉陽起兵創大唐基業。因晉陽古稱唐國,故定國號“唐”。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還師晉陽,親筆禦書《晉祠之銘並序》歌頌唐王朝的統一大業。 ——佚名《晉陽古城:與龐貝城媲美》 因此,平陽既然是古唐國遺址,那麼,“堯都平陽之說”還是成立的,但是不確切。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帝凹堯之都為唐國,簡稱為“凹(堯)都唐國”更爲準確。而唐國就是“平陽”即今臨汾市堯都區金殿鎮,就是發生世界性大洪水災害之前的帝凹(堯)之都——唐國故址。當然,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考證,如果考古考證證實那就無懈可擊了。 (節選自《夏朝文明》抄襲翻版必究,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
本文档为【帝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