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于_体育强国_战略目标的科学反思00

关于_体育强国_战略目标的科学反思00

2012-02-07 4页 pdf 45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5981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_体育强国_战略目标的科学反思00 14 ·论 坛 · 关于“体育强国” 战略目标的科学反思 王 岗 一、引言 80 年代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发展 ,伴随着 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绩 , 国家体委根据体育事 业的发展需要 ,提出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 强国”的战略目标 , 并且写入《2000 年中国的体育》专题报告 中 ,成为我国体育在 20 世纪的奋斗目标。今天 ,当 21 世纪向 我们走来时 , 回首我国体育的发展 , 面对我国体育发展的现 状 , 我们不得不对“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出台下一个 科学的结论 ...
关于_体育强国_战略目标的科学反思00
14 ·论 坛 · 关于“体育强国” 战略目标的科学反思 王 岗 一、引言 80 年代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发展 ,伴随着 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绩 , 国家体委根据体育事 业的发展需要 ,提出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 强国”的战略目标 , 并且写入《2000 年中国的体育》专题报告 中 ,成为我国体育在 20 世纪的奋斗目标。今天 ,当 21 世纪向 我们走来时 , 回首我国体育的发展 , 面对我国体育发展的现 状 , 我们不得不对“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出台下一个 科学的结论 , 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制 定的时代性、科学性以及这一战略决策中存在着的失误等等 , 为我们重新认识、制定体育发展战略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这 是一项不能不做的工作。本文试图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 , 从战略制定的理论出发 , 力争准确地评价“体育强国”战略目 标制定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 反思造成在本世纪内体育强国战 略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二、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产生的时代背景 1.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产生是建立在 1980 年体育工作会议 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上体育最发达国家之一”的基础上 的。1983 年 ,国家体委根据体育形势的发展 ,第一次提出“要在 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并且 , 在随后《2000 年中国的体育》制定的过程中 , 将其写进这个专 题报告。这个报告是贯彻中共中央 1984 年《关于进一步发展 体育运动的通知》中 ,“各级体委都应立足本地区 , 面向全世 界 ,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 认真经验 , 研究制定体育发展战 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这一精神的产物。 当年 ,国家体委就成立了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 ,并组织编写了 《2000 年中国的体育》专题报告。1984 年 8 月 ,国家体委在北 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 ,与会者交流了各 地的改革经验 ,研究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了对我国未来 体育发展的一些设想。 来年的 8 月 , 我国第一次规模盛大的体育发展战略讨论 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这次会议就《2000 年中国的体育》战 略构想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和研讨 ,对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 世界体育强国问题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 并提出了若干战略性 对策建议”。通过论证确立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 强国”的战略目标。至此 ,指导我国 2000 年前的体育发展战略 目标就产生了。“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在经历了三年的酝酿、 论证和确立后 , 写进了 20 世纪我国体育发展的宏伟规划中 , 成为《2000 年中国的体育》报告的主旋律。 2.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产生和制定的时代背景 (1) “六五计划”的圆满完成为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 创造了一个大的环境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制定和出台 , 是建立在我国圆满完成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的。这一时期是近 20 年我国经济 增长最快的 5 年。“六五”期间 ,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10 % , 大体相当于“一五”时期 , 高于其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 , 也高于世界许多国家同期的增长速度 , 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 是惊人的。5 年间 ,国家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 ,人民生活水 平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长期困绕我们的一些 问题得到解决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全面得到发展。可 以这样说 , 经济的发展给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 锲机。同时 ,也给我们整个民族注入了强烈的展示欲望。中国 人开始寻找展示于世界舞台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于是 ,选择了 在过去的年代中一直发展或者说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缓慢发 展的体育事业。正像卢元镇先生在他的《中日大众体育“时间 差”》中论述的那样 :“中国对金牌的情有独钟和狂恋 , 有着不 可动摇的社会背景和无可指责的社会心理要求。在历史上中 国受到他人欺负的时间太长 ,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时代 ,人们就 总寄希望能在一个擂台上把外国人打下去 , 在刚有能力支配 自己命运的时候 , 当然就更希望以一种最简捷的方式缩短与 强国之间的差距 ,改变别人眼里的中国形象。中国的选择就是 摘取金牌 ,与世界体育强国平起平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的出台 ,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更多地 是为了展示我国综合国力发展水平。 (2) 竞技体育成就的取得是制定“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 主要原因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产生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是体育 , 特别 是竞技体育本身在“六五”期间的发展。八十年代初 ,我国的竞 技体育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 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1981 年 ,在 36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 ,我国运动员囊括了 全部项目的冠军和各个单项的亚军 , 创造了乒乓球史上的奇 迹 ;1981 年到 1984 年我国女排连续获得世界杯、世界锦标赛、 奥运会三次世界冠军 ,并且形成了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女排 拼搏精神”; 羽毛球运动员在 1984 年 5 月举行的尤伯杯比赛 中 , 以 5 比 0 战胜了最后一个对手后 , 首次成为世界冠军 ; 田 径运动员朱建华在两年内连续三破世界纪录等等。另一强大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5 的催化剂是来自 23 届奥运会的辉煌成就。众所周知 , 我国在 很长一段时期里 ,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 ,使得我国竞技 体育发展水平 ,缺少了一定的评价标准。1979 年 6 月于波多黎 各召开的国际奥委会会议 ,在正义呼声的压力下 ,国际奥委会 原则上通过了如下决议 :“确立以中国奥委会的名称承认设在 北京的奥委会”, 从此我国的竞技体育开始展示于国际舞台。 1984 年 7 月 28 日至 8 月 12 日 , 中国派出大型代表团参加在 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 23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次派出了 353 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洛杉矶盛会 ,其中运动员 225 人 ,参加 了 16 个项目的比赛和一个项目的表演。7 月 29 日 ,中国射击 选手许海峰以 566 环的成绩获得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 , 从而打破了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榜上“零”的纪录。我 国的体育健儿 , 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貌获 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一举夺得 15 枚金牌 ,8 枚银 牌和 9 枚铜牌 ,金牌总数列第四位。这一成就是体育强国战略 目标产生和确立的主要因素 , 也使得我们再用 3 个 5 年的时 间 ,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信念加强。 (3) 亚运会的申办成功和世界范围的体育新闻媒体对中 国体育的舆论和赞扬促使“体育强国”战略的产生 “1984 年 9 月 28 日 ,亚奥理事会通过了一项决议 ,决定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北京亚运会的申 办成功 , 国家对体育的投资加大 , 成为产生体育领域“实现体 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又一催化剂。同时强大的世界范围的新闻 舆论也是我们产生制定“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又一催化剂。 第 23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 , 使得世界范围的新闻媒体 , 对于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消失近 32 年的中国体育产生了强 大的诱惑力。因此 ,在评价这次胜利时 ,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媒 体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世界著名的新闻媒体法新社指出 : “从现在起 ,中国将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路透社 评论说 :“中国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出人意料的胜利 , 将以 此突出的成就要求世界承认它是体育强国。”美国奥委主席威 廉·西蒙说 :“中国人向未来跨出一大步 ,这是一个大飞跃。我 可以预言 ,从现在起他们将成为奥运会强国之一 ,将被所有国 家算入世界体育强国之列。”日本的《读卖新闻》这样评价中国 体育代表团 :“十亿人口的中国 , 在不久的将来 , 将成为“亚洲 的德国”,囊括奖牌。”等等这些有关 23 届奥运会对中国体育 代表团的评价 , 促使了体育决策层重新考虑和确立从 1982 年 就提出的“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可行性 ,加快了将“在本世纪 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写进《2000 年中国的体育》 的步伐。 三、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制定的科学反思 1.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出台是“体育强国”与“竞 技体育强国”的混淆的产物 在制定和出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时 , 尽管我国的体育 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但是 ,我们忽略了体育强国 与竞技体育强国“质”的区分。体育强国的评价指标是一个综 合的体系而非体育发展某一方面的展示。没有准确的理解和 把握“体育强国”的真正含义 , 或者只片面的理解是造成体育 强国战略目标未实现的主要原因。体育强国是一个国家体育 发展综合实力和水平的体现 ,“体育事业的发展的一个衡量标 准是竞技体育成就的好坏 , 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不是 唯一的标准 , 也不是决定性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水 平 ,金牌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还得看这个国家的群众体育活 动开展得如何 ,即“体育人口”的数量 ,以及体育场地设施、运 动器材和各种体育用品的数量和质量。但是 ,在 80 年代初 ,我 们对体育强国的理解却不全面和准确。据文献资料显示我们 对体育强国的解释为 :“体育强国最突出、最鲜明的标志是运 动技术水平达到世界第一流。有些国家体育相当普及 ,场地设 施也不错 ,但在奥运会拿不上几块金牌 ,就不能被认为是体育 强国”。“世界体育强国可以理解为在世界重大的综合性运动 竞赛中名列前矛的国家 , 例如说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总 体优胜 (以非正式统计的总分或奖牌数为标志) , 名列前几名 (一般指 16 名)的国家。根据我们对《2000 年中国的体育》战略 研究 , 提出在第 27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总成绩进入前六名 , 这就是体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指标。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指标”。 所以 , 我们的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实质上是建立在强调竞技体 育发展水平上的。 2.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出台是体育科学体系发展 迟缓的结果 我们对体育强国涵盖的内容与意义理解差异的重要原 因 , 是因为我国的体育科学体系不完善和理论研究不系统造 成的。众所周知 ,我国的体育理论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沿 用前苏联的理论 , 更为重要的是八十年代前的近 20 年的中国 体育科学水平处于停滞状态 ,正像天津体院李树怡在他的《中 国体育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问题讨论回顾》一文中所论述的 “1980 年以前 ,我国对现代体育、体育现代化、体育与现代化社 会生活等问题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 的认识还停留在“运动论”为主题的基础上 , 造成竞技体育是 衡量体育发展重要指标的错误认识。体育科学体系中一些早 已产生的学科 ,我们还那么陌生。我国的比较体育学、体育社 会学、体育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建立都产生在 80 年代的中 后期 , 等等这些原因都制约着我们对体育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 出现了体育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竞技体育的错误思潮 , 导致 了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的不科学行为。 3.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出台是体育管理举国体制 的产物 我们的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以金牌为主要指标的另一原 因 , 是由于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对体育管理所采 取的方式决定的。自 50 年代以来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被称为 举国体制 , 这一体制一直延续了 40 余年。举国体制给体育发 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 , 也带来一定的主观意识或者说是负 面效应 ,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 80 年代。举国体育管 理体制 ,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是 ,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承担着 绝大部分义务 ,同时也掌握着几乎全部的体育发展权力 ,体育 行为成为完全的政府行为或政府行为的延伸。因而形成了以 竞技体育为主导的体育事业发展的评价模式。正如北京体育 大学卢元镇教授在他的《90 年代的中国体育 :走向市场经济的 必然、困惑和对策》一文所论述的 : 所有的体育活动都以政府 的行政机构为序 ,体育竞赛背后的利益群体是各级政府。因而 出现了“人民需要金牌 ,政府出钱向体育部门买金牌的机制”、 “中央要金牌、老百姓要金牌 , 始终是我国体育假定的社会需 求”、“金牌数量成为衡量各级体委工作的主要尺度 (有时甚至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6 是唯一尺度)”,竞技体育竞赛中的金牌意识 ,给体育主管部门 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因此 ,导致《2000 年中国的体育》发展目标 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扩充 , 体育强国成为竞技体育 强国的延伸。 4.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建立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 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80 年代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追寻着前 苏联发展体育的经验和路子在发展。注重优先发展竞技体育 , 坚持竞技体育带动整个体育的协调发展。遵循“提高指导下的 普及 ,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认为只有竞技体育发展了 ,群众体 育的发展才会得到推动和发展。这种以竞技体育为龙头的体 育发展模式 ,忽视了群众体育对体育事业的强大作用 ,也造成 了以竞技体育的成就好坏评价体育事业发展与否的事实。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体育是组成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 体育 的发展反映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水平 , 体育的发 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 ,可 以说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而非短期行为。这里我们不 能否定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意义和作用。但是 ,我们的体 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应该与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步实 现。体育是社会的子系统 ,它的发展不可能超越或凌驾于社会 发展之上 ,它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它只有在推动 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 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在 2000 年实现体 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显然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状况 的。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 义的初级阶段 ,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 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 ,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 ,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 ,就 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 ,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 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 去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 阶段”。体育的发展也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 遵循体育发 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统一。 从整个世界来看 ,凡是称得上“体育强国”的国家 ,它的经 济发展都可以说是领先的。一般地说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 发展水平决定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尽管在制定《2000 年中国的体育》发展目标时 ,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 展 ,并且拥有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但是 ,我们的发展目标或 者说成为世界范围中的发达国家 ,是在 21 世纪的中叶而非 20 世纪末。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邓小平同志在 80 年 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 其中到本世纪末 , 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 番”, 人均年收入达到 800~1000 美元 , 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 平。此后又进一步提出 ,到下个世纪中叶 ,实现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在此基础上再“翻两番”,人均年收入达到 4000~5000 美 元 ,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说 : 《2000 年中国的体育》中所确立的“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 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不符合体育与社会、经济协调 发展的规律的。 再据体育发展本身的规律来分析 , 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也是不合理的。据一些学者对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 140 个国 家获奖情况统计 , 其中获得奖牌的国家只有 47 个 , 没能获得 金牌的国家有 93 个 ,并且这 93 个国家全部是发展中国家。而 在获得奖牌的 47 个国家中 , 发达国家共获得 597 块 , 占总奖 牌总数的 87 %。发展中国家仅获得 90 块 , 占总奖牌数的 13 %。如果按人口平均 , 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就获得奖牌 0. 75 块 , 发展中国家的每百万人获得奖牌的数量只有 0. 02 块。如 果我们按照百万人的平均获得奖牌的 0. 75 块计算 , 我国获得 的奖牌数达到多少才能满足实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愿望 , 这 难道不是一个天文数字吗 ?再从“体育人口”的现状看 ,发达国 家的美国、丹麦、德国、日本等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人口总 数的 50 %左右。而我国的体育人口到 2000 年才能够达到总人 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一数据包含着全国的在校学生。这一不 可否认的现实 , 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 远远超过发 展中国家。所以 ,将我国的体育发展目标制定在发 达国家的水平上 ,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正像国家体育总局局 长伍绍祖在 1998 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所作报告中阐述的 : “实践证明 , 什么时候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 工作就遇 挫折 ,事业就要损失 ; 什么时候制定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情的目标和任务 ,工作就顺利 ,事业就发展”。因此 ,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状况下的“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 强国”的战略目标就显得有一些脱离实际和脱离国情。 五、结论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 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 环境下产生和出台的 , 当我们将要告别 20 世纪 , 进入一个崭 新的世纪时 , 我们应该冷静地回首和论证体育强国战略的落 实状况。不可否认 ,体育近 15 年的发展 ,正迎合着我国社会的 进步、经济的发展。《2000 年中国的体育》的发展报告已在 80 年代末随着体育体制的变革成为历史的产物 , 科学发展体育 事业的思路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 , 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开 始走上正确的轨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 的颁布与实施 , 已说明我们对“体育强国”的理解进入科学的 层次。但是 ,我们绝对不能因为成就的取得而忽视我们工作中 的失误 ,放弃对失误的反思。正如“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衰”一 样 ,体育事业的过去同样会给体育事业的未来 ,提供选择正确 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 出版社 ,1997. 1 [ 2]《体育工作情况》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 ,1998. 1. 2. 3 [ 3]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政研室编《体育发展战略论文 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7. 1 [ 4]谢琼桓《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和思考》,成都 体育学院学报 1987. 1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 第四卷 19761992 年》红 旗出版社 ,1993. 12 [ 6]《第 23 届奥运会外国评论译选》国家体委科研所 , 1995. 1 [ 7]张彩珍《论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8 [ 8]谢琼桓《五环论语》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7 [ 9]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7 [ 10] 李树怡《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问题讨论》,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 ·论 坛 · 市场经济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 周 琪 王玉珠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7. 4 [ 11]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 ,1997 [ 12] 秦春林主编《体育管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1995. 9 [ 13] 李卫东《制约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体育文史 ,1998. 3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在国家总体结构发生变化的 前提下 ,我国的体育体制终于发生了深刻的、本质的变革。体 育体制的改革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所产生的 必然结果 , 也面临着以何种变革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 境的扶择。这不仅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 ,而且必然是一个长 期过程 , 本文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问 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大家探讨。 一、首要问题是转变观念 ,对体育有全面的理解 在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问 题时 ,首先应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是相对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言的 , 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 制的基础上 ,通过市场组织经济 ,调节资源配置的形式。明确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 脱胎于计 划经济的我国原有的“集中型”体育体制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 济的要求 ,改革绝不应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 ,而是应进行 根本的、全方位的变革 , 以符合国家整体社会结构变革的趋 势 ,这应该是我们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最基本的认识。 在新的形势下 , 中国体育体制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已 势在必行 ,这是改革要坚持的根本目标。要完成和实现这一根 本目标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方面应是对体育有更全面、更深刻 的理解 ,从体育发展趋势中加深对体育的再认识 ,从国际体育 发展的趋势中树立新的体育观念。因为原有的“集中型”体制 本身存在种种弊端造成了不能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 , 造 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因素是我们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突出体育 的政治功能 ,忽略体育本质功能的充分强调和发挥 ,因而使得 体育体制过度地强化了政府的权力 , 抑制了体育自我完善和 自我发展的机制。这样使政府的体育管理机构陷入了微观管 理中不能自拨 ,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也使体育无法按自身的规 律正常发展 ,表现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的比例失调。要 解决以上矛盾和弊端 , 使中国体育体制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社 会环境 , 必须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 要树立体育的整体观、教育 观、文化观、社会观、国际观、经济观 ,明确体育的本质功能应 该是教育 ,健身和娱乐。只有对体育自身有了全面的理解 ,这 样才能更准确地找到我们存在的弊端 , 实现体育体制改革的 目标 ,通过改革来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和作用 ,解决好原有体 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存在的矛盾。 二、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改革政府体育管理机构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 , 体育主要地作为一项社会产 业独立地运行 , 因而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按照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转变政府体育 管理机构对体育管理的方向。在“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 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加强政府对体育的宏观调控能力 ,使体育 按照自身的规律和功能正常发展 , 这是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 制改革对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影响。实现这一方向性转变必 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应加强社会力量 ,强化社会体 育组织 ,更好地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由于市场经济下国家总 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利益和权力进行了再分配 ,社会经济发展 也使得社会方面有可能对体育提供必要支持 , 一个全新的格 局正在形成。在此环境下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组织 ,使社会 成为支持和管理体育的至关重要的力量。要做到此点应依靠 政府的支持 , 因为这关系到政府与社会之间权力与利益平衡 的矛盾 ,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这些矛盾 ,疏通寻求社会 支持的渠道。另一方面 ,应使体育本身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 展的机制 ,因为要使社会力量支持与重视体育 ,必须提高社会 对体育价值水平的认识 , 这就要求体育本身需要完善本质功 能与非本质功能 , 做为一项日渐庞大的社会产业而进一步发 展与成熟。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 ,使管理机制遵循市 场运行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体育在性质和功能方面的转 变导致了政府对体育管理方向的转变 , 而由行政型管理向经 营性管理过度必然需要采取两者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法。因 为原有“集中型”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要管理方法 , 最 大弊端是管得过多 ,统得过死 ,造成了权力高度集中 ,致使“法 制”因素太少 ,而“人治”色彩太重 ,使体育无法按照自身的规 律正常发展。笔者认为 ,无论是转变政府对体育管理的方向以 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还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 ,当务之急是 加强法律建设 ,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完善各 种法令、法规 ,使法律方法成为体育管理中的主要方法。只有 这样 ,才能符合现代管理规律 ,保障我国体育事业顺利发展。 另一方面 , 充分依靠法律 , 通过法律明确行政 , 在有法可 依、有章可循的原则下高效地实现管理的目标。特别是当前我 国体育体制改革中的竞技体育管理 , 试行职业运动俱乐部制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关于_体育强国_战略目标的科学反思0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