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5-16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2012-02-07 50页 ppt 36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8616

暂无简介

举报
15-16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null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第十五.十六章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 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指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的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一.充分...
15-16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null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第十五.十六章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 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指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的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一.充分就业一.充分就业1.充分就业 广义: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狭义:消除了“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 自然失业率: 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一般认为存在4%—6%的自然失业率 一.充分就业一.充分就业2.失业率: 劳动力: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的人.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 失业者:劳动力中那些想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3.失业的常见类型3.失业的常见类型a.摩擦失业: 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b.自愿失业: 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c.非自愿失业: 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3.失业的常见类型:3.失业的常见类型:其他类型: d.结构性失业(摩擦失业) 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其特点是失业与空缺并存 e.周期性失业: 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以上划分有交叉部分4.奥肯法则: 4.奥肯法则: 奥肯法则: 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这个关系说明就业率与GDP成同方向变化,但就业率变化的速度要慢一些。 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二.价格稳定二.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 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价格指数反映 常见的价格指数有: CPI(消费物价指数) PPI(批发物价指数) GDP deflator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 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用实际GDP年增长率衡量 经济增长和失业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四.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选择,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一. 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一. 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1.政府购买1.政府购买①含义: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如购买军用品.机关办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 ②特点: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2.政府转移支付 2.政府转移支付 ① 含义: 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② 特点: 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 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变动。因此,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即便这样,政府转移支付仍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它同样能够通过转换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但其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 3.税收3.税收①含义: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②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③税制结构③税制结构 主要国家税制结构 主要国家税制结构 资料来源:世行发展,1995④不同税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④不同税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 比例税和累进税具有公平分配财富的作用。累进税更为有效,因为纳税人财富越多,他应缴纳的税也就越多,他从总财富中应拿出交给国家的份额也就越大;相反,收入不多,税率就低甚至免税,自己保留着更大的份额。这样,就全社会范围来看,财富的分配是趋于公平的。4.公债4.公债①含义: 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 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②特点: 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二.财政政策的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A.扩大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尽管这样做也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影响一些私人投资,但总说来,生产和就业还会增加。 B.改变转移支付 增大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力度,就会使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1.扩张性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C.减税 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下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尽管此时又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受到一些影响.削弱一些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国民收入还是增加了。 D.改变所得税结构 使高收入者增加一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一些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E.发行公债 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null2.紧缩性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加大税收,减小政府购买支出,减小转移支付,都会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时,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三. 财政政策的效果三. 财政政策的效果(一)挤出效应(一)挤出效应假定是增加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 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里,假定利率不变化,则IS右移的距离是EE″ EE″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EE″=Kg·△g,也就是说,一笔政府支出△g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增加 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从y0增加到y3,y0y3=△y=Kg·△g。 IS′E″y3(一) 挤出效应(一) 挤出效应但是在IS—LM模型里,利率是变化的。随着IS向右上移动时,国民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未变动(LM未变),因而利率上升 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存在“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 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增加到y1,y1 y3部分就叫“挤出效应”。 E′LMy1r1定义: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私人投资降低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二)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1. 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1. 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IS曲线方程: d越大, “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d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i=e-dr),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越小,IS曲线越平缓;d越大,投资对利率敏感,如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从而“挤出效应”较大,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少,即财政政策效果小。1. 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1. 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LM曲线相同,IS曲线斜率不一样 起初的均衡的收入y和利率r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没有挤出效应,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收入都应增加到y3,即均衡点应从E→E″;但有了货币市场以后存在,挤出效应,在IS平缓(斜率小)时,挤出效应y1 y3较大,财政政策效果小。在IS较陡(斜率大)时,挤出效应y2 y3较小,财政政策效果大。2.财政政策效果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2.财政政策效果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曲线方程: h越小,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h: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投机需求系数) 货币需求函数L=ky-hr; h越小,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LM曲线越陡;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2.财政政策效果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2.财政政策效果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右图为有一条斜率逐渐变陡的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 这时政府支出同样增加△G,使IS曲线右移同样距离;即IS1到IS2的水平距离等于IS3到IS4的水平距离,但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y1y2明显大于y3y4。3.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3.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水平 即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而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此时,政府支出“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而货币政策将完全失效。4.古典主义极端情况4.古典主义极端情况如果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 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此时,“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即政府支出增加多少,私人投资支出就被挤了多少,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则极大。(三)影响“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乘数越大(同d越大,β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LM越陡),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三)影响“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三)影响“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LM越陡)。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越多。相反,如果h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小。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投资的利率系数(d)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三)影响“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三)影响“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总之: 在IS-LM模型中,IS越平,LM越陡,挤出效应就越大. 因为: LM越平,货币需求利率系数h越小,同一笔支出引起的货币实际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就大,挤出效应就大; IS越平,投资的利率效果系数d越大,利率上升引起的投资减少就越多,挤出效应就大.(三)影响“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四.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四.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大为减少,原因有二: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本身有着自动地抑制经济活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 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进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器1.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扩张,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 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扩张的作用。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相机抉择。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措施,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扩张时,应采取抑制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措施。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财政政策的局限性斟酌使用财政政策的局限性首先,时滞问题。 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其次,存在不确定性。 a: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b.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第三.存在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 最后,有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五. 功能财政五. 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财政政策的指导,斟酌使用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的实现和贯彻. 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之前强调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功能财政思想 功能财政思想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即存在通货紧缩缺口)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如果起初不存在盈余(存在赤字),政府也要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哪怕出现更大的赤字。反之,当存在通货扩张缺口时,政府有责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如果起初存在预算赤字,就应通过紧缩减少赤字,甚至出现盈余;如果起初存在预算盈余,不应担心出现更大盈余,而宁肯盈余继续增大也要坚定地实行紧缩性政策 。功能财政思想 功能财政思想 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扩张,出现赤字就赤字,出现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六.赤字与公债 六.赤字与公债 1.弥补赤字的途径: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2.政府借债分类: (1)向中央银行借债(货币筹资): 实际上就是叫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因而它本质上是用征收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解决赤字问题。 (2)向国内公众和外国举债(债务筹资) 一般来说,向国内公众举债,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扩张,因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一来,预算赤字增加也会引起通货扩张。3.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逐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3.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逐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以为预算赤字融资,使赤字得到弥补,然而,政府发行了公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未清偿的债务会逐渐累积成巨大债务净存量,这些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中一个十分可观的部分。一国政府预算的总赤字等于非利息赤字和利息支出的总和。因此,即使非利息赤字为零或不变,只要利息支出增长,总赤字也会增加。赤字的增长如果仍是通过债务融资予以解决,则利息支出又会增加,使赤字进一步增加。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赤字增长引起债务增长,债务增长引起利息负担增长,使赤字进一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使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逐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4.对于公债的不同看法:4.对于公债的不同看法:(1)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债无论是内债还是外债,与税收一样,都是政府加在公民身上的一种负担。这是因为公债和私债一样要还本付息,这样就必须用征税和多发行货币的办法来解决,其结果必然使公众负担增加。他们还进一步认为,公债不仅是加在当代人身上的负担,而且还会造成下代人的负担,因为老债往往是用发行新债来偿还的,因此,公债的债务负担会一代一代传下去。4.对于公债的不同看法:4.对于公债的不同看法:(2)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外债对一国公民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这必须用本国的产品来偿还外债的利息;但内债则不同,因为内债是政府欠本国人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因而不构成负担。况且,政府是长期存在的,会用发行新债的办法还旧债;即使用征税办法来偿还公债,也只是财富再分配而已,对整个国家而言,并未有财富损失。至于公债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他们认为也不构成负担。理由是发行公债可以促使资本更多地形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给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消费。只有公债的增加出现在充分就业时期而又没有相应的资本形成,或者引起私人投资下降,发行公债才会成为一种负担。 第三节 货币政策第三节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与财政政策不同的是,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是没有任何中间变量的,而货币政策则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一.货币政策的效果一.货币政策的效果1.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1.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y1 y2 y3 LM′LMIS1IS0y0r1.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1.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原因分析: 这是因为,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 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i=e-dr),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大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2.货币政策因LM曲线斜率而异2.货币政策因LM曲线斜率而异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到LM′,在LM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甚少(y2-y1),而LM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y4-y3)2.货币政策因LM曲线斜率而异2.货币政策因LM曲线斜率而异 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 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h较小,表示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较小,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大,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2.货币政策因LM曲线斜率而异2.货币政策因LM曲线斜率而异 总之,一项货币政策能使利率下降较多(LM越陡)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的刺激作用(IS越平坦),则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与凯恩斯极端情况相反,如果水平的IS曲线和垂直的LM曲线相交,就会出现所谓的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就完全失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LM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h→0,对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零),就是说,利率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或者说损失极大;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看到债券价格低到了只会上涨而不会再跌的程度(所以全部钱买有价证券)。此时,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时,如果政府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要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认为把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即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是完全的,此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财政政策失效。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2)IS曲线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无限大 。 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i=e-dr)。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使“挤出效应”达到完全的地步。因而财政政策失效。 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此时,如果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哪怕稍有下降,就会使投资极大地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有很大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1.狭义的货币供给: 指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 通货:硬币和纸币 因为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被定义为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换媒介或者支付工具而被法定为普遍接受的物品。 最符合这个定义的是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硬币和纸币被称为通货,而活期存款同通货一样可随时用来支付债务,因而也可看作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而且是最重要的货币,因为货币供给量中的大部分是活期存款,同时通过活期存款的派生机制还会创造货币。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2. 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金 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所占的比率 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 正是由于这种比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才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3.存款创造 3.存款创造最简单的存款扩张过程 (b)最简单的存款扩张过程 (b)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4. 货币创造乘数: D:存款总和 R:原始存款 rd:法定准备率 K:货币创造乘数 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5. 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条件5. 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条件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否则 Re:超额准备率 是实际准备率的倒数 (法定准备率加超额准备率是实际准备率)5. 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条件5. 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条件第二.假定了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假若客户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rc ,货币创造乘数就为: 6.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6.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以上的分析我们仅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而实际上通货(含硬币和纸币)也是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 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个人或企业)持有的通货。它会派生出货币, 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6.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6.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如果用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用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用D表示存款的总和),则严格意义的货币供给M=Cu+D,即为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则有 此即为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 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的影响因素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的影响因素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与①法定准备率rd.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当再贴现率上升时,表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这会促使商业银行自己多留准备金,从而会提高实际准备金率,而实际准备率提高,货币创造乘数就会变小).③市场借款利率及④现金对存款的比率.⑤非银行部门持有通货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c有关。 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变动的作用上来,因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中央银行正是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供给的。 6.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6.广义的货币创造乘数注意二点: 1.以上所分析的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的连锁反应也会发生相反的作用。 2.这种多倍扩大或缩小,只有通过一国的整个的银行体系才能做到。 三.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三.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主要政策手段有三个: 公开市场业务. 调整贴现率 调整法定准备率。1.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这样,出卖债券的企业和家庭得到货币,把它存入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存款,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引起利息率降低;利息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从而又起到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 反之,在通货扩张时期,采取相反做法会抑制与消除通货扩张。 2.调整再贴现率 2.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货利率。 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用降低再贴现率措施,可促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从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也鼓励了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 反之,在通货扩张时,中央银行就要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于是货币供给减少,利息率提高,抑制投资及总需求,消除通货扩张。 3.调整法定准备率3.调整法定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法定准备率高,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少;法定准备率低,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多。因此,调整法定准备率会影响货币供给与利息率。 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的扩大,收入.就业和价格都提高。在通货扩张时,提高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减少可以创造的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压缩总需求,使得收入.就业和价格都降低。
/
本文档为【15-16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