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交响情人梦-巴黎篇古典乐曲资料集

2012-02-10 15页 pdf 1M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3251

暂无简介

举报
交响情人梦-巴黎篇古典乐曲资料集 交響情人夢 巴黎篇 各集所使用的古典樂曲資料集 X2 字幕組 & lloup 字幕組 聯合制作發佈 ◆片頭曲中所使用的古典樂曲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0-1 ◆片頭曲『SKY HIGH』 ★拉赫瑪尼諾夫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詼諧的快板」 ★Sergey Rakhmaninov Sonata for Piano No.2 op.36 III.L'istesso tempo:Allegro molto ★ラフマニノフ作曲 ピアノ・ソナタ第 2番変ロ短調 作品 36 ...
交响情人梦-巴黎篇古典乐曲资料集
交響情人夢 巴黎篇 各集所使用的古典樂曲資料集 X2 字幕組 & lloup 字幕組 聯合制作發佈 ◆片頭曲中所使用的古典樂曲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0-1 ◆片頭曲『SKY HIGH』 ★拉赫瑪尼諾夫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詼諧的快板」 ★Sergey Rakhmaninov Sonata for Piano No.2 op.36 III.L'istesso tempo:Allegro molto ★ラフマニノフ作曲 ピアノ・ソナタ第 2番変ロ短調 作品 36 第 3楽章 アレグロ・モルト ★作曲家簡介: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Sergey Vassillevich Rakhmaninov (1873.4.1~1943.3.28) 拉赫瑪尼諾夫,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他的創作主要堅持晚期浪漫主義風格,尤其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很深,富於濃 郁的情感色彩和悲劇性,其作品形象鮮明、表現強烈、織體繁複、音響厚實、 和聲色彩濃重,經常有俄羅斯遼闊的大自然氣息和民歌音調的迴響。 他是最偉大最卓越的鋼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並具有深刻的表現力和 感染力,尤其是演奏他自己的作品更為突出,錄製了很多唱片。他又是一位優 秀的指揮家,他那充滿活力的精細入微的指揮也在唱片中保存下來。但使他的 名字留傳後世的是他的作品,他是 19世紀後期多彩多姿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中的 最後一位元,這些大師以其悠長寬廣、而又每每充滿無言憂鬱的旋律而表現出 獨到的才華。 ★樂曲簡介: 在拉赫瑪尼諾夫的 4首鋼琴協奏曲中,《第 2鋼琴協奏曲》和《第 3鋼琴協奏曲》所具有的高度藝術水準和取得的巨 大成就,大大地超過了他後期在國外的一些創作。《第 2鋼琴協奏曲》在 1900-1901年間寫成,這是拉赫瑪尼諾夫經 過若乾年創作危機之後,重又聚起新的創作力量的開始。同時也是他個人生活中因結婚而帶來的幸福轉機之前的產 物。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部作品的總的特點。這部協奏曲的基調是明朗的,充滿著歡樂的情緒和溫柔、 懇摯的抒情詩色彩。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 開頭,主奏鋼琴彈出八小節像是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和絃。之後,出現管弦樂的充滿力量的 c小調 第一主題。在 中提琴的引導之下,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 降 E大調 第二主題,這一主題充滿了甜美的傷感,被認為是“最有拉赫 瑪尼諾夫特色”的旋律之一。第一樂章從一段簡短的引子開始。這段引子相當特別,它盡是一些和絃,由鋼琴獨奏 奏出,它的音響從倍弱一直發展到倍強,像喑啞沉悶的鐘聲一般,緩慢均勻而莊嚴,具有號召性的力量,正如俄羅 斯作曲家梅特涅爾(H. K.MeTHep, 1879-1951)所說,“每當第一下警鐘聲響,你就會感到整個俄羅斯躍然奮起。” 這段引子為樂章第一主題的出現充分做好了準備。現在,鋼琴以其沸騰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這時候出現的第一 主題,旋律進行從容不迫,從中可以感到傲然的歡呼、史詩般剛毅的性格、不可戰勝的力量和奮激的熱潮:它有時 帶有嚴峻的氣質,有時又像抑鬱的沉思一般。這支旋律氣息寬廣,開頭的音調有著充足而豐富的發展,但在這裡歌 唱性的發揮又完全服從于堅定、權威的節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頌歌和進行曲的色彩,它那巨大的步伐幾乎全 部交由樂隊加以體現。這個主題雖然不是俄羅斯民歌曲直接引用,但它卻深具民族特點,其旋律與和聲同俄羅斯典 禮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繫。不多久音樂的色彩逐漸地轉趨明朗,節奏重音也減弱了,隨後充溢著光輝、明朗的抒情性 的第二主題也呈現了。同前一主題一樣,這第二主題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樣可以感覺得到俄羅斯的平原之遼闊, 但是性格卻所不同:這裡有抒情的溫柔,有奮激的熱情,也有淡淡的幻想和倦怠之態,略具東方的色彩。這個主題 開始時單獨由鋼琴奏出,接著樂隊才用輕淡柔和的樂句伴隨著它。第二主題的這一抒情形象在這一樂章具有相當重 要的意義。它甚至統禦著整個樂章的發展。呈樂部近結束時,第一主題開頭的動機重又出現,但這時顯得平靜而安 詳,它同鋼琴聲部的一些典雅的音型詼諧地相對置。樂章的發展部比較簡短,它的力度不停頓地徑直發展著。這裡 出現一個新的主題,它的音調顯然是從第二主題派生出來的,而它那清晰明快的節奏又跡近於第一主題,這個主題 同樣具有獨立的作用,也可以叫做第三主題,它成為發展部的基礎。在這發展部中,鋼琴聲部特別豐富;這裡還常 可看到一些襯腔的交織、作為旋律進行背景的喁喁私語的音型、高音區中尖刺般的音響以及沉重的和絃。音樂從稍 帶不安的情緒逐漸轉化為悲壯的激情,並在進入再現部前形成高潮。這時,鋼琴聲部上的第三主題同樂隊演奏的第 一主題交織在一起,音樂具有勝利狂歡的進行曲特點。但是這力度的高潮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這勝利行列的勻整 而有力的步調停息下來了,最後只有鋼琴以其柔和的音響結束第一主題的詠唱。樂章的第二主題再現時也有很大變 化,它的節奏放寬,並改由法國號輕聲奏出,它的音調委婉、感情溫暖。樂章的尾聲相當擴展,它從第二主題(在樂 隊)的簡潔陳述開始,隨後是第三主題(在獨奏鋼琴上),這兩個主題的進行速度放慢,節奏流暢,情調平和,很像一 幅帶有淡淡的哀愁色調的風景畫。只是在樂章結束時,第一主題開頭的動機突然爆發出新的力量,才使人又記起那 傲然決斷的形象。 ☆第二樂章: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 開始的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派生來的,帶有沉思的樂念,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樂章以其 明淨的沉思同前一樂章的抒情、激昂和英勇精神相對照,這一樂章在聽者的想像中展示出一幅俄羅斯大自然的畫面, 同時也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感情世界。樂章開始時出現一些悠緩、流暢的和絃,由帶弱音器的絃樂器奏出,這些和絃 同隨後鋼琴的一些從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這一樂章的凝神的氣氛。樂章的基本主題就在這一背景上由長笛奏出, 它的音響柔和,氣息十分寬廣。不難看出,這個主題開頭的旋律進行在音調上同前一樂章第二主題有點相近。不過, 在這裡,它更流暢、更從容,在迷人的溫柔之間融合著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歡樂。逐漸地音樂的性格發生了變化。 明朗的幻想被熱切、歡樂的激情所代替,在樂章中段,樂隊只出現基本主題的一些回聲,獨奏鋼琴的一些活躍的音 型躍居第一位,像是首輕快詼諧的鋼琴練習曲,然後就以光輝有力的華彩樂段作為結束。在樂章的最後一段基本主 題的再現有所壓縮,它又喚回了聽者對那沉思的回憶,這種情緒即使在樂章的簡短結尾中仍然沒有減失。 ☆第三樂章 詼諧的快板,C大調,2/2拍子,近乎於迴旋曲。 Mov. 3 Allegro molto - Poco meno mosso - Presto 由弦樂的演奏告一段落之處,鋼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題,並將此主題加以充分地發展。雙簧管和中提琴綿綿地唱 出了第二個主題,這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極明顯的對比。樂章結尾,鋼琴以強音對旋律加以裝飾,並逐漸加快速度, 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合奏的強奏中結束全曲。最後樂章是一首快速度的情緒歡騰的終曲,從一段長引子開始,在它 那明快的節奏中只有第一主題的個別因素露面,但其中一段華彩性鋼琴樂句卻很有特色。這一樂章以兩個主題的對 置為基礎:第一主題充滿著熱力、生機和歡樂,它以其簡潔有力的音調、豐富的節奏、不可遏制的進行和鋼琴明亮 清脆的音響而征服聽眾——這一主題的輪廓是在引子中逐漸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鋼琴上呈現,沒有樂隊 的撐持。樂章第二主題的旋律進行柔和、流暢,富於寬廣如歌等抒情特點。這個主題同前一主題構成鮮明的對比, 但它那熾熱而激奮的抒情詠唱,卻是由第一主題的急速和歡快的形象為它做好準備的。樂章的發展部以第一主題為 基礎,拉赫瑪尼諾夫廣泛揭示這個主題的豐富內涵,包括勇武的毅力、舞蹈的典雅以及詼諧的輕快等等方面,而且 幾乎又是“一氣呵成”。它那罕見的力度,則靠始終不減的快速進行、決斷有力的音調和清晰堅定的節奏形成。《第 二鋼琴協奏曲》在樂思的交響發展方面運用得相當廣泛和出色,但在這發展部中顯得更加突出。在樂章的再現部中, 作者只讓第一主題稍一露面,便由連接段帶入第二主題。像呈示部一樣,這第二主題開頭先由樂隊奏出然後轉遞給 鋼琴聲部,它依然保持住那抒情和狂喜的特性。樂章的尾聲十分擴展:在這裡,第一主題重又出現,它由樂隊奏出, 進行逐漸加快,力度不斷增漲。鋼琴這時雖處於伴奏地位,但它以其華彩、八度音、和絃等鋼琴技巧組成的音流而 使聽者眩惑,並以一段華彩樂句作結。在一個令人引起警覺的小休止之後,樂隊和鋼琴好像全都鼓足了力量,整個 樂隊全力奏出第二主題,而在鋼琴提供的強有力的和絃背景中,還不難聽到第一主題開頭動機的音調;這時候,第 二主題已經不再具有原來的抒情色調,成為莊嚴的頌贊或宏偉的頌歌,它有力地肯定了這首協奏曲基本的樂觀主義 思想。整個作品以音響飽滿的和絃樂句構成的排山倒海的狂潮作為結束。 ◆片尾曲中所使用的古典樂曲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0-2 ◆片尾曲『Tokyo et Paris』 ★拉威爾 『波萊羅舞曲』 ★Maurice Ravel " Boléro " ★ラヴェル作曲 「ボレロ」 ★作曲家簡介: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 Joseph-Maurice Ravel (1875-1937) 拉威爾,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他的音樂以纖細、 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 曲、室內樂以及管弦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鏡子》和《加斯巴之夜》 是經典的作品;管弦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 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 萊羅》,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弦樂曲”。 根據 SACEM的統計,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使他成為 至今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樂曲簡介: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創作於 1928年。此作品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 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 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 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 由的舞曲。 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2、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復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3、全曲始終在 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絃; 5、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舞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持續 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依次在長笛、單簧管等樂器上展開,音樂富有生氣,給人 以明朗、安靜的感覺。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題重複兩次之後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 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複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只是不斷地更換樂器, 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全曲中,這種反復共進行了九次。這裡選用的是音樂後半段呈現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 音樂的結尾以轉調和樂隊的全奏達到高潮。 ◆第一課所使用的古典樂曲 <重點>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1-1 ◆野田妹初到公寓所彈奏的曲子 ★拉威爾 組曲『鏡子』第四首「丑角的晨歌」 ★Maurice Ravel "Miroirs" : 4. Alborada del Gracioso ★ラヴェル作曲 組曲『鏡』より 第4曲「道化師の朝の歌」 ★作曲家簡介: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 Joseph-Maurice Ravel (1875-1937) 拉威爾,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七歲開始學鋼琴, 十四歲入巴黎音樂院。早期印象派音樂熱衷於明暗對比、光明與陰影中神秘的遊 戲,而自我陶醉在冗長的印象中;而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則大大發展了印象派 音樂的表現力,他喜愛噴射出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人造煙火,喜愛富於詩意的洪 亮的聲響。他既是樂曲形式的大師,又賦予音樂豐富的色彩,另外他嚴守維也納古 典樂派的戒律,而以獨創的手法運用這些傳統戒律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和作 品形式。對於音樂的描述性,他主張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關注事物的本質和濃 郁的色彩,並認為真正的詩不能是長篇大論,而是在於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達芙妮與克羅埃》,芭蕾舞劇《鵝媽媽》,小提琴曲《茨岡》 和管弦樂曲《波萊羅舞曲》。另外,他將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獨奏曲《圖畫展覽會》 改編為同名管弦樂組曲,使得此曲廣為流傳。 ★樂曲簡介: 《鏡子》於 1905年作成,獻給他老師弗雷的絃樂四重奏是他第一階段最優秀的作品。這首唯一的四重奏,我以為也 超越了德彪西作於 1893年的那首唯一的四重奏。我喜歡其中舒展著的感傷、優雅和慵懶,它是哀傷著對弗雷一生所 追求的美麗抒情的致敬。 運用了新的和聲發展,完成了一組迥異於過往風格的鋼琴組曲「鏡子」,作曲家拉威爾自己說,這是一組令人迷惑的 作品!曲集中最知名的第四首『丑角的晨歌』,為拉威爾最初取材自西班牙的作品,以源起於西班牙北部山區小夜曲 形式的晨歌,描繪出小丑笑淚交織的無奈。 《丑角的晨歌》作於 1905年,最初是鋼琴組曲《鏡子》中的一首,1918年作者又將它改編成管弦樂曲。 晨歌,是指一種帶歌曲的詩體,內容描述一位元熱戀著的青年在黎明時分與情人依依惜別的情景。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1-2 ◆維艾拉在演奏會上所指揮的曲子 ◆離開餐廳後千秋口中哼鳴的曲子 ★貝多芬 『A大調第七交響曲』第四樂章「朝氣蓬勃的快板」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4. Allegro con brio ★ベートーヴェン作曲 交響曲第7番イ長調 作品 92より 第4楽章 アレグロ・コン・ブリオ ★作曲家簡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于德國波恩的平 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臺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 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 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 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 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 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 奮臂呐喊,寫下不朽名作《第 9號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 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 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 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 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 尊稱為“樂聖”。 ★樂曲簡介: 第 7號交響曲,A大調,完成於 1812年,距第 6號交響曲完成期間約有四年。A 大調 Op.92第七交響曲的主題與第三 交響曲相似,也是描寫英雄。但處理的方法卻有所不同,它不是用戲劇性的衝突和鬥爭來表現英雄的形象,而是著重 描寫人民的凱旋與歡樂。全曲貫串著一種舞蹈特性,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瓦格納稱之為“舞蹈的頌贊”。作品約寫成 於 1812 年 5 月,1813 年 12 月 8 日,在維也納大學大廳舉行首演,貝多芬本人擔任指揮。 第一樂章:活潑的中速 第一樂章有個很長的引子,展開得很充分,一個雄偉而樸素的主題自上而下,除了用全樂隊 的齊奏和絃偶爾加以強調外,再沒有別的渲染。這個主題與另一個優美、溫柔的第二主題相結合,很有氣勢地鋪展開 來。接下去才是這一樂章的主要部分,它是根據一個輕鬆、跳躍的音型寫成的,柏遼茲稱之為農夫的輪舞。這段旋律 不斷增強,直至不再具有舞蹈的特徵。尾聲時,樂隊在低音區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著一個強有力的五音樂 句,不斷反復,上方的樂隊則持續增強,直到最後的高潮。 第二樂章:小快板 雖然標記是小快板,但這一樂章絕不是輕快的。貝多芬曾猶豫過,是否把它標為行板。它開始時, 是由木管吹奏的柔和的長音和絃,以後是低音絃樂器上安靜的節奏,它一直伴隨著這個主題和後面的一組變奏:中提 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圍繞在它周圍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交織起來的聲部。不久,傷感的 a 小調轉到明朗的大調中去, 單簧管和大管在此用另一種節奏吹奏了一些更為流動的旋律,即使在這裡,前面那安靜的節奏仍在低音區輕聲地作 響。當高潮平息下去,這主題的片斷時爾在這個樂器上,時爾在那個樂器上低聲耳語。最後,這一樂章在小提琴的歎 息、迴響中結束。 第三樂章:急板 第三樂章是一首速度極快的諧謔曲,充滿著令人驚異的爆發性和動力性對比。這倒不是由於它輕快 的節奏、多變的樂隊色彩以及妙趣橫生的機智,而是由於各主題的絕妙聯繫和曲式上的高度完善。開頭兩小節的堅實 筆觸用細雨般的頓音加以對比,這個對比在開頭的小節從弦樂組的低音區跳向高音區時,變得強烈起來。這時,三聲 中部由兩個音符構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區來回擺動,和主要部分呼應。三聲中部本身也富有對比,它出其不意 地從諧謔曲各主要段落中突現出來。它再一次從頭至尾再現。在本樂章的末尾,當它好像還要作第三次反復時,被全 樂隊演奏的五個尖銳的和絃打斷,像是一種帶幽默色彩的不耐煩。 第四樂章:朝氣蓬勃的快板 在旋風般的末樂章裡,舞蹈性的旋律更富於力度。開頭的主題可以理解為一種大型的佛 吉尼亞舞曲,但不久它就發展成無比壯麗的篇章,這種不停的旋轉席捲全篇,像是酒神的狂怒,一個接著一個,最後 在宏偉的尾聲中結束。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1-3 ◆千秋指導塔妮雅彈鋼琴 ★蕭邦 『降 A大調第六號波蘭舞曲“英雄”』 ★Frédéric Chopin Poronase No.6 A-flat Major,OP.53 "Heroic" ★ショパン作曲 ポロネーズ第6番 変イ長調 作品 53“英雄” ★作曲家簡介: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 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 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 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繫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 《降 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 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 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蕭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 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 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 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蕭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 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樂曲簡介: 這是一首充滿戰鬥力量和英雄氣概,以《英雄》而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於 1842 年。 蕭邦的波蘭舞曲根據其內容可 分為兩類,其一是以強壯的、雄赳赳的節奏,敘述波蘭往昔封建時代的繁華;另一類則為憂鬱的情緒,反映在沙皇 俄國壓制之下苦難的波蘭。這一《英雄》波蘭舞曲為前一類中的傑出代表。本曲氣勢磅礴,一氣呵成,簡直就是一 首波瀾壯闊的交響詩。因此有人認為本曲是作者用來描述十七世紀的一位波蘭民族英雄抵抗外敵入侵的光輝史詩。 蕭邦的作品中有各式各樣的英雄形象,本曲的主人公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蕭邦在這一形象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 國熱情。 樂曲的構成為複三段體: 第一段:降 A 大調。在音量逐漸增強的序奏之後,無比輝煌的英雄主題進入,充滿著信心與力量,是一種不屈不撓 的戰鬥精神的體現。 第二段:從 E 大調起經過各種轉調又回到降 A 大調。蕭邦利用鋼琴描繪出一段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左手在低音部 以十六分音符八度雙音奏出均勻而清脆的馬蹄聲,越來越快、越來越強,仿佛革命力量彙集成為千軍萬馬之勢;右 手則在高音部奏出雄壯的進軍號聲,表現出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第三段:降 A大調。是第一段的再現,但通過變化使整體氣勢更加宏偉,最後在勝利凱歌中結束全曲。 一位鋼琴家評價道:“這是蕭邦鋼琴作品中的頂峰,發揮出了最為壯大的氣勢,具有最為完美的結構。這首優美的 作品最先打動我們的是:宏大的構想,高揚的樂念,強壯的效果靈感。正如所有讚美著過去的輝煌作品一般,蕭邦 使人們聽到了穿戴鎧甲的波蘭祖先們的腳步聲,看到了波蘭先輩們的雄姿。” ◆第二課所使用的古典樂曲 <重點>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2-1 ◆千秋第 1場預賽的參賽曲目 ★海頓 『D大調第 104號交響曲“倫敦”』 第一樂章「柔板-快板」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104 in D "London" 1st movement : Adagio Allegro ★ハイドン作曲 交響曲第 104 番ニ長調 Hob.I-104「ロンドン」 第 1楽章 アダージョ・アレグロ ★作曲家簡介: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海頓,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 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 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 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 屈一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 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絃樂 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 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 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 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複調的美。此外,他 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 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樂曲簡介: 海頓的最後一部交響曲是 D大調的《第 104號交響曲「倫敦」》。雖然我們習慣將作曲家為所羅門所作的 12首交響曲 統稱為“倫敦交響曲”,但 No.104無疑是最為“正宗”的一部,也是作曲家為自己數量龐大的交響曲作品、漫長的 交響曲創作歷程所作的一個出色的總結。因此其標題和音樂作品本身內容並沒有太大的聯繫。 樂曲以一個相當震撼人心的、具有強勁力度的引子開始,這個長達兩分鐘之久,緩慢卻富有底蘊的引子顯得獨特而 具有標誌性意義,隨後樂曲轉入歡快的、充滿音色對比變化的舞曲段落,隱約中顯現出一絲詼諧和幽默的氣質。第 二樂章是一首抒情曲,寧靜而明朗,但又略帶一些憂鬱和嫵媚。第三樂章風格接近于瑪祖卡舞曲,用複三段體寫成, 輕盈而平穩。作品的終曲樂章為典型的奏鳴曲形式,其第一主題據說取材于當時一首相當流行的克羅地亞敘事民歌, 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作曲家是以一種英國街頭叫賣為旋律為基礎創作而成的。不過無論真相如何,這個充滿著 民歌風味的樂章是令人激昂而振奮的,當最後一個音符結束之後,海頓的交響曲創作歷程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2-2 ◆讓第 1場預賽的參賽曲目 ★羅西尼 『威廉·退爾』序曲 第四部「活潑的快板(瑞士軍遊行)」 ★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Guillaume Tell” (William Tell) : Overture IV. Allegro vivace ★ロッシーニ作曲 歌劇『ウィリアム・テル』序曲より 第4部「スイス軍の行進」 ★作曲家簡介:喬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 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羅西尼,著名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自幼便是音樂天才,十四歲起習作歌劇。 羅西尼把義大利喜歌劇和正歌劇的體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賽維利亞 的理髮師》和《威廉·退爾》中,他從現實生活出發,採用現實主義的筆觸,借 助民族音樂的因素,賦予作品以生氣,歌劇的音樂形象鮮明,樂曲中洋溢著生活 的歡樂,豐富的智慧,辛辣的諷刺,流露出真實和歡快的情緒。他的創作繼承了 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 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 示的古鋼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雖然在當時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 真正的傳世精品只有《賽維利亞的理髮師》、《威廉·退爾》和《賊鵲》序曲等少 數幾部。他是真正的音樂天才,樂思豐富,作曲神速,其《賽維利亞的理髮師》 全劇是在十三天內完成,被傳為佳話。 ★樂曲簡介: 《威廉·退爾》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作家席勒的最後一部重要劇作,這部作品以十三世紀瑞士農民團結起來反抗 奧地利暴政的故事為題材,歌頌了瑞士人民反抗異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英勇鬥爭精神。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 爾》即是根據這部作品而寫,為羅西尼的代表作,體現了其藝術的最高峰。歌劇的序曲比歌劇本身更為有名,是音 樂會上經常演出的節目之一。 這首序曲共分四個樂章,連續演奏,是較罕見的分樂章歌劇序曲。 第一樂章富有詩意,出色地描繪了深居的寧靜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樂章則是暴風雨場面的描寫,天空烏雲密佈,雷鳴電閃,體現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第三樂章是描寫暴風雨過後,一片清新的田園景色,阿爾卑斯山在暴風雨後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英國管奏出的是 一個美妙非凡的牧歌風旋律。 第四樂章,號角的合奏響起,這是一首充滿光和熱的進行曲,為聽眾所普遍鍾愛。樂章開始時的軍號聲是進軍的號 召,隨後的主題是瑞士軍隊的寫照;音樂充滿了罕有的熱情和英勇剛毅的精神。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2-3 ◆第 2場預賽課題為找錯誤 千秋和讓抽到相同的曲子參賽 ★德沃夏克 『G大調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8 in G Major, Op.88(B163) I. Allegro con brio ★ドヴォルザーク作曲 交響曲第 8番ト長調作品 88より 第 1楽章 アレグロ・コン・ブリオ ★作曲家簡介:安東寧·裡奧波特·德沃夏克 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1904) 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生於一個小旅館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歲時進布拉格風琴 學校學習,後入布拉格臨時劇院 (後改建為國家劇院)樂隊拉中提琴,並正式開 始創作。首次為音樂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現愛國熱情的讚美詩《白山的子孫》。 翌年,辭去劇院樂隊職務,到教堂作管風琴師,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從事創作,後 結識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大力推薦他的《摩拉維亞二重唱》,使其在世界上流行。 他還與漢斯·裡希特、漢斯·封·彪羅、柴可夫斯基等人保持著誠摯的友誼。曾被 邀九次訪問英國,旅行德國、俄國,並親自指揮作品的演出,倍受歡迎。 1891年任布拉格音樂學院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同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榮譽 音樂博士學位。1892年被邀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此間,他寫了最著名的《新 世界(第九)交響曲》。回國後,繼續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和進行演出活動。1901 年升任院長。他的室內樂、序曲、交響詩、歌劇和歌曲等都是人們喜愛的作品。 ★樂曲簡介: 德沃夏克於 1889年在他心愛的波希米亞鄉間的寓所中創作了 G大調交響曲;那時,他的靈感來時有如潮湧,使他筆 不及書。8月 26日,他開始記下他的構思。十天以後,從 9月 6日至 23日,他正式寫作。11月 8日,他在布拉格 完成了配器,並在 1890年 Z月 2日指揮布拉格國家劇院樂隊,第一次上演了這部作品。 這是德沃夏克交響曲中波西米亞色彩極濃的一首,因有即興趣味,也被許多人稱為“交響詩式的交響曲”。總譜是 作為他的第四交響曲出版的,但在實際上,這是他的第八部交響曲,現在也常常這樣編號。 這首交響曲共有 4個樂章: 1、燦爛的快板,G大調,奏鳴曲式。 以大提琴、單簧管、圓號演奏優美、恬靜的 G 小調悲歌旋律開頭,看似序奏,實際卻相當於第一主題的第一句。它 在本章中的一些關鍵處再度出現;但在其中它是作為一個架子,而不是作為樂章本身的組成部份。第一主題的第二 句明朗而歡樂,與第一句形成第一樂章的重要因素。第二主題第一句由木管以 B 小調呈現,此第一句與第一主題第 二句相關發展,然後木管又以 B 大調和諧地表現第二主題第二句,與圓號相互應答。發展部速度減慢,先以各件樂 器處理第一主題第二句,再處理第一句、第二主題第一句、第二句。 這一樂章的主部主題由獨奏長笛吹奏的輕盈音型構成;對心有田園風光的人們來說,它暗示著鳥兒的歌唱。這一樂 章還充滿著令人易於記憶的旋律,其中有很多是接近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的節奏。 2、慢板,C小調,不規則的 3段體。 樂章用開頭短小樂句的幾個富於想像力的變型構成,以弦樂的柔美旋律始,充滿鄉村寧靜祥和的氣氛,其間加入長 笛與雙簧管類似小鳥般的啼鳴。其中最吸引人的一處是從 C 小調轉換到更明亮的 C 大調,活潑的風格,這是舒柏特 常用的手發。在用小提琴演奏的纖細下行音階的背景上,這支旋律的新變型在長笛與雙簧管在急促的弦樂音型上呈 現,有人認為是在描寫鄉村祭典。氣氛熱烈後再轉為寧靜,小鳥的啼聲再現,最後靜靜地結束。 3、優雅的稍快板,G小調,3段體。 第一段略帶幾分憂鬱,中段為 G大調,圓舞曲風格。圓舞曲似的第三樂章使人憶起柴可夫斯基的一些更雅致的樂思, 然而它同時卻表現出農民的堅實而輕快的節奏。結尾為布拉姆斯在《第二交響曲》中使用的手法。以二倍速度將中 段主題變形處理。 4、從容的快板,G大調,變奏曲式。 歡慶的獨奏小號呼喚聲開始了末樂章,它好像是號召人們去參加某種慶祝會。隨後大提琴呈現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第 二句富有異國情調的輕快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層次豐富的分段變奏,大提琴清晰地呈現主題,速度加快地進入尾聲 高潮。末樂章的主題再一次地表明瞭德沃夏克舞曲旋律所具有的無限變化和美妙。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2-4 ◆第 3場預賽 讓和千秋又抽到相同的課題曲 ★理查·斯特勞斯 交響詩『蒂爾·艾倫施皮格爾的惡作劇』 (俗稱『蒂爾的惡作劇』) ★Richard Strauss Tondichtung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Op.28 ★R.シュトラウス作曲 交響詩 「ティル・オイレンシュピー ゲルの愉快ないたずら」作品28 ★作曲家簡介:理查·喬治·斯特勞斯 Richard George Strauss (1864-1949) 理查·施特勞斯是德國浪漫派晚期最後的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同時又是交響詩及標題 音樂領域中最大的作曲家。他於 1864 年生於慕尼克,其父是宮廷樂隊的圓號手,他 最初嚴格地學習了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的古典音樂,但後來讚賞柏遼茲、李斯特和 瓦格納的新音樂,從而完全轉向標題音樂。從他的作品目錄中就可看出,除了他在年 輕時寫作的交響樂和室內樂等無標題音樂之外,大部都是作為標題音樂的交響詩和歌 劇作品及其它聲樂曲。 ★樂曲簡介: 《蒂爾的惡作劇》全名為《蒂爾•艾倫施皮格爾的惡作劇》,作於 1894-1895年間,是理查·斯特勞斯根據中世紀的傳 奇故事,用古迴旋曲式寫成的。理查•斯特勞斯本人也略帶叛逆和惡作劇的性格(他曾開玩笑地把自己和蒂爾等同起 來),不會不被蒂爾吸引。1893年,比利時作家沙爾•德•科斯特的《蒂爾•艾倫施皮格爾和拉梅•戈德查克的傳奇》通 俗版出版。同年 6月,理查•斯特勞斯開始著手寫作一部以蒂爾的傳奇故事為素材的歌劇,但 1894年 5月作曲家的 第一部歌劇《貢特拉姆》的演出慘遭失敗,可能因此使他失去了把《蒂爾》寫成歌劇的信心。但正如我們所知道的 那樣,作曲家最終為蒂爾創作了一部交響詩傑作,樂曲於 1895年 5月 6日完成。有關蒂爾,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還 待爭論。但是他出身下層、具有機智、敢以詼諧與古怪的方式向權貴者挑釁——這樣的角色則是深根於當時的德國。 不但這樣的故事體現為音樂引人注目,理查還用了一個可謂“驚人”的副標題——“根據一個古代惡漢的傳奇,以 迴旋曲為形式所寫的大管弦樂”(after an old picaresque legend- in rondeau form)。 雖然理查•斯特勞斯說過沒有必要為音樂提供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讓愉快的市民們自己去猜測一個流浪漢對他們 所玩弄的音樂惡作劇”,但他的音樂與蒂爾歷險記中的一些畫面或情節之間的聯繫卻是顯而易見的:在小提琴碎弓 奏出的閃閃發光的背景下,蒂爾的惡作劇開始了。我們無須為標題上所寫的古迴旋曲而操心,因為這是一首自由的、 理查•斯特勞斯式的迴旋曲,它與傳統形式只有一面之緣。兩個蒂爾主題(圓號和單簧管)以各種極其巧妙的變形不斷 在音樂中隱現。我們仿佛聽到他騎馬闖入鬧市時引起的混亂;每次惡作劇後,他都要嘲弄追趕他的人,當他逃到別 人抓不到的地方,就會用拇指刮鼻子以示蔑視……他不斷地開著惡作劇的玩笑,不斷被人追逐,並最終被人抓住, 以荒誕而殘忍的方式被判處死刑。在科斯特的故事中,蒂爾對他的敵人所做的最後一次無法容忍的惡作劇是他在被 埋葬後也不肯像死人那樣安靜地躺在墳墓裡。斯特勞斯的音樂的結尾是第一個蒂爾主題的冒冒失失的、喧嘩吵鬧的、 刮鼻子的變體,暗示蒂爾對自己的死亡所表示的公然反抗,而他的精神也將繼續存在。有關蒂爾的主題會在此曲當 中,以不同的形式一再的出現,而這每次的不同,不但表現著蒂爾自身,也就更考驗演出者的功力。而理查在此曲 當中大體的內容,以曲子自身的分段來看可分為: 1、對惡漢的介紹 (Introducing the Rogue); 2、蒂爾的惡作劇 (Till's Pranks); 3、蒂爾的審判 (Till's Trial); 4、宣判與執行 (Sentence and Execution); 5、結局 (Epilog)。 在樂曲的進行當中,則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蒂爾與其它眾人的行為,例如由木管與中提琴帶出的主題,就代表假扮僧 侶的蒂爾,對大家說教的情形;而豎笛與雙簧管,則代表粗鄙世俗的學者(這可是在這樣的故事中,理查自己要描 繪的)等等。當然筆者要請眾人注意的是,曲子自身的題目是“愉快的惡作劇”,而這也應該被視為演出當中,一 個十分重要的考慮因素。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2-5 ◆片平第 3場預選賽的參賽曲目 ★格林卡 歌劇『魯斯蘭和柳德米拉』之『序曲』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 "Ruslan and Ludmilla" Overture ★グリンカ作曲 歌劇『ルスランとリュドミラ』序曲より ★作曲家簡介: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 (1804-1857) 格林卡,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喜愛、熟悉當地民歌,1830 年到義大利求學,回國後於 1837年任宮廷唱詩班樂長,1839年辭職,後遊歷歐洲。 1857 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羅斯音 樂之父”,他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 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之後,俄羅斯相繼出現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 族音樂大師。 他的兩部歌劇《伊凡·蘇薩寧》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不僅是俄羅斯歌劇寶庫中的 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劇史上的傑作。他的代表作還有管弦樂序曲《馬德里之夜》等。 此外,他還作有管弦樂曲、室內樂曲、鋼琴曲和歌曲等。“讓我每時每刻都和人民在 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歡樂。”——格林卡這句名言不僅說明了他與俄羅斯民 眾的親密關係,而且也可以用來概括他的音樂創作。 ★樂曲簡介: 格林卡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 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是格林卡於 1837年著手創作的,完成於 1842年, 並于同年十一月首演。該歌劇是根據俄國大文豪普希金的諷刺長詩寫成的,主要描寫了古代俄羅斯的基輔公主柳德 米拉在與武士魯斯蘭舉行婚禮時,美麗的柳德米拉被魔法師切爾諾莫爾劫走。為了營救柳德米拉,魯斯蘭歷盡千辛 萬苦、重重危險,最後借助一把神劍,戰勝了兇惡的魔法師,將公主柳德米拉救了回來。故事的結局是有情人終成 眷屬,獲得了美滿的生活。整部歌劇貫穿著勇敢、自信而樂觀的精神,其主題是善良必定戰勝邪惡。 這部歌劇的序曲寫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而且還被改編為各種形式的輕音樂。 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劇的主題思想,表達了正義戰勝邪惡之後,人們歡慶勝利的場面。這部序曲的旋律輕快、華麗, 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羅斯管弦樂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為 D大調,2/2拍,奏鳴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對魯斯蘭堅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寫,它歡快而且充滿了活力。接著立 即進入呈示部,樂曲迅速推向由弦樂部分演奏的輕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騰的氣勢,成功地勾畫出武 士魯斯蘭躍馬揮戈、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題轉為 F 大調,音樂來源於歌劇中魯斯蘭的詠歎調,富有很強的 俄羅斯性格。序曲的發展部經過全樂隊的強奏、弦樂撥奏和激動的弦樂拉奏,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又回到 D 大調, 把呈示部的兩個主題再現出來,但比原來的氣勢更為宏大,甚至還出現了下行全音階。最後樂曲由強有力的和絃引 出熱烈而壯大的場面,全曲在歡慶勝利的氣氛中結束。 這首輕快的曲子很適合音樂會的序曲或是安可曲。 ◆第三課所使用的古典樂曲 <重點>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3-1 ◆野田妹準備第一次授課時彈的曲子 ★蕭邦 『降 D大調第 8首夜曲』作品 27 第 2首: 優美而平衡的迴旋曲式 ★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8 in D flat, Op.27 No.2 ★ショパン作曲 夜想曲第 8番変ニ長調作品 27-2 ★作曲家簡介: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 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 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 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繫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 事曲》、《降 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性作品,如《革命練習 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 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蕭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 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 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 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蕭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 “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樂曲簡介: 降 D大調夜曲 Op.27-2,作於 1835年,獻給達波妮伯爵夫人,優美平衡的迴旋曲式。 這是一首與第二首(Op.9-2)、第五首(Op.15-2)同樣著名的夜曲,要求有較高的演奏技巧。 全曲由兩個主題及其兩次再現組成。 第一主題柔美而略帶傷感,具有夜曲典型的深思而又抒情的特點。 第二主題用平行三度、平行六度等音程裝飾,凝練而優雅。 第一主題再現時較完整。第二主題再現時雖保持用雙音裝飾的特點,但變化甚多,憂鬱的情調在展開過程中有時變 得熱情洋溢。 編號 出現場景(附圖) 使用樂曲及作曲家(三語對照版) 3-2 ◆錄影帶中孫蕊所演奏的曲子 ◆野田妹彈給歐克雷老師聽的曲子 ★李斯特 『超級技巧練習曲』第四首: D小調「瑪捷帕」 ★Franz Liszt 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12 Transcendental Etudes) for piano, S.139 (LW A172) 4.Mazeppa Allegro patetico→Allegro ★リスト作曲 「超絶技巧練習曲」第4番ニ短調「マゼッパ」 ★作曲家簡介:弗朗茲·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李斯特,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 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 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 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 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 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自 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 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 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士》等十三部前 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 表現力。 ★樂曲簡介: 1826 年,十五歲的李斯特完成十二首練習曲,最後成為著名“超技練習曲”最初的版本,亦稱為“超級練習曲”, 為高級音樂會練習曲。自己的創作風格灑下第一顆種子,作品最後由李斯特獻給徹爾尼,以感念師恩,但樂曲中驚 人的技巧,大概只有李斯特本人來演奏才會發揮它的效果。 ☆第一首:(Preludio)、Presto 前奏曲。 此曲非常的短,一分鐘左右,引子主題。 ☆第二首:Molto vivace a capriccio→Molto vivace 甚快板。 這是比較平緩、沉悶的一首,兩分多鐘,顯然已經有切入正題的跡象。 ☆第三首:(Paysage)、Poco adagio 風景。 旋律比較優美的一首。雖標為風景,可節奏還是比較壓抑。像策馬慢行于田園鄉下。結尾處略有小高潮。音樂充滿 了作者無數的“捫心自問”的感覺。 ☆第四首:(Mazeppa)、Allegro patetico→Allegro 瑪捷帕。 開始有標準的李斯特風格,演奏者也必須開始炫技,因為難度加大。有大量的裝飾音。一共有七分多鐘中段旋律有 些高雅的傷感,平靜而又憂傷。最後複轉入激烈。 ☆第五首:(Feux follets)、Equalmente→Allegretto 鬼火。 果然非常詭異神秘的一曲!單一主題,用長調。有大量重複的音。比較短,只有 4 分多鐘。曲子蘊涵嘲諷和一種不 知名的鄙視。 ☆第六首:(Vision)、Largo patetico→Lento 幻影。 比較單調,節奏激蕩但不快。這一曲是為整個練習曲進入高潮的鋪墊。中段音樂比較靈活,如果看現場,可以看到 演奏者翻飛的手指,像幽靈在跳舞。後段越來越快,音調也越來越高。最後在最高處嘎然而止。 ☆第七首:(Eroica)、Allegro deciso→Allegro 英雄。 這是悲劇的英雄,但依然讓人無限崇拜。近 5 分鐘長。琴聲如歌如泣。低沉的音樂永遠也掩蓋不了英雄眼神中的希 望和怒火。最後給人以光明,音域一下子開闊。這一曲旋律非常優美。 ☆第八首:(Wilde Jagd)、Presto strepitoso→Presto furioso 狩獵。 高潮之一。演奏難度非常大的一首。一直非常快,非常激烈。但快速卻依然優美,讓人如醉如癡。音樂中似乎不光 有狩獵,還有風景如畫的描寫。真正的讓人身心放鬆。這也是旋律非常優美的一曲。 ☆第九首:(Ricordanza)、Andantino 回憶。 兩首最有名的超級練習曲之一。柔情綿綿,平靜得近乎沉默的回憶。有 11分鐘之長。有一段極浪漫的旋律被人稱為 “古典音樂中最美的一小節”。這是對過去美好的留戀和回憶,絲毫不帶任何不愉快的幻想。 ☆第十首:Presto molto agitato→Allegro agitato molto 激動的快板。 非常精彩的一首,我個人比較偏愛的一首。基辛也最喜歡這首。鋼琴的音色之美在這裡得到了最大的體現。這是夾 在兩首最高潮音樂之間的一首,因此在主題上可以說是什麼都有,有一種無言的上進心支配著作曲者。 ☆第十一首:(Harmonies du soir)、Lento assai→Andantino 黃昏的和諧。 最有名的李斯特的超級練習曲!一開始比較慢,象要訴說一件事。然後卻突然沉默不語,只是用最激烈最高級的音 樂來傾訴。這是整個超級練習曲的最高潮,是聽覺上的最高享受。一層層的推進,又一層層的返回,不同的感受接 踵而來,讓人不忍離開這一段音樂。然而最後還是結束了,非常平靜地結束了,但有一種意猶未盡的余溫在那裡, 而那個音節也非常特殊,簡單卻溫柔。讓人更是無法捨棄。這首練習曲是李斯特音樂的極致,讓一切語言成為多餘, 但它解決了一切問題,剩下的只有無比的美妙。 ☆第十二首:(Chasse-neige)、Andantino→Andante con moto 追雪。 結尾音樂。名字非常優美,那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一點也沒有寒冷的感覺,惟有追逐下雪的快樂和空洞無邊的 激情!
/
本文档为【交响情人梦-巴黎篇古典乐曲资料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