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2012-02-10 4页 pdf 144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0191

暂无简介

举报
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第7卷 第2期 1998年6月 淮 海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1.7 No.2 ion.1998 l 一 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乔 斌 ’ ’ - _ - ● - — _ - ~ (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连云港.222005) 了 J /I 摘 要 讨论井研究了钢中粒状贝氏体的组织结构,探讨了钢中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墼 墨垦当;粒状组织;铁素体 中圈分类号 TG151.2 n 片 ...
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第7卷 第2期 1998年6月 淮 海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1.7 No.2 ion.1998 l 一 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乔 斌 ’ ’ - _ - ● - — _ - ~ (淮海工学院机械系.连云港.222005) 了 J /I 摘 要 讨论井研究了钢中粒状贝氏体的组织结构,探讨了钢中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墼 墨垦当;粒状组织;铁素体 中圈分类号 TG151.2 n 片 IXj l J 0 引言 、 /{ f 低、中碳合金钢在正火后、热轧空冷后或在焊缝 热影响区中由于连续冷却会得到粒状贝氏体组 织“ 。一些低合金高强度钢在等温冷却处理时也可 以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但其等温温度必须稍高于 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而又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粒 状贝氏体研究不多且比较晚。 ,开始时定义粒状 贝氏体是由较粗大的块状(等轴状)的铁素体加富碳 奥氏体区组成.其中的奥氏体区一般呈颗粒状,故此 得名。实际上富碳奥 氏体区也可能呈小岛状、小河 状,可能很不,经后续冷却,随其冷却条件和过 冷奥氏体稳定性不同,可能发生以下三种分解: (1)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而碳 化物分布形式多样:奥氏体区内的碳化物呈单向与 贝氏体铁素体成一定角度分布,其特征类似下贝氏 体,而贝氏体区内的碳化物呈单向与贝氏体铁素体 轴向平行分布,又类似上贝氏体 。 (2)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其碳含量极高.吉 有精细挛晶,属孪晶马氏体,这种马氏体加上残留的 奥氏体统称为马氏体一奥氏体组织。 (3)可能全部保留为残余奥氏体。 1 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机制研究 1.1 粒状贝氏体相变特征 粒 状贝 氏体组织 中有针 状浮 凸。 (在 最 点 附 近)。随转变温度降低,浮凸量增加。但当冷至一定温 度时 (约在连续冷却的 且 点附近)便不在 出现浮凸。 收稿 日期 I1998—04—16 坟札钊 殂 浮凸长大慢.应是贝氏体相变所为,未分解的奥氏体 连续冷却成岛状马氏体一奥氏体组织。浮凸区有两 种,一种是少量呈单一针形 的面波动.一种是大致 平行的多重起伏。多重起伏的铁素体为条形,小岛枯 铁素体成串状排列 。铁素体条 的方向和位置与浮凸 相对应,铁素体 内除小岛外 ,还 有少量 的碳化 物。铁 素体内有条形亚单元,与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相似,但 非常细小,金相难以辨认。经分析,小岛还是舆氏体 或奥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物.即马氏体一奥氏体组 织。 伴随浮凸区出现的是平坦区,其铁素体内小岛 呈无规律分布 .铁索体具有块状特征,块间分布有小 岛 ,平坦区应属块状转变。铁素体内有少量的碳化物 质点,小岛轮廓极不规则 ,与浮凸区的界面不太完整 或分布有小岛称其为粒状组织。 ,在等温冷却及连 续慢冷时可以得到 。 就粒状组织而言,通常铁素体晶粒呈无规则状, 常具有海湾边界 ,表面长大时界面推进无一定方向, 也有的跨越母 相晶界长大 ,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无 严格位向关系,但舆氏体冷却时形成的铁素体核心 多 与 母 相具 有一 定 的共 格 关 系,较 接 近 K—S关 系 。但在其长大过程中,或由于温度较高.或由于 母相中结构因素的影响,某些铁素体核心逐渐失去 共格界面。由于铁素体可跨越母相晶界长大·这种粒 状组织不易显示母相晶界。铁素体形成初期形态上 与一般等轴先共析铁素体并无区别,但在其继续长 大中.沿边界各方向碳分布不均匀造成铁素体界面 各部分前进速度不同,使界面呈海湾状。某些舆氏体 小区逐渐凹人铁素体晶粒,凹人铁素体的舆氏体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淮 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铁索体具有更多面积 的界面 ,从而会吸收更多的碳 原子 ,使这里铁索体界面推进速度很慢。铁索体继续 长大,这些区域逐渐成为铁素体晶粒内的富碳奥氏 体岛。不同铁索体晶料长大中彼此相遇,也会使一些 富碳奥氏体区包围在铁索体之问,成为小岛。 粒状贝 氏体的铁索体在形核阶段与粒状组织中 铁索体并无区别,但其铁索体核心在长大过程中仍 保持 与母相 的共格 界面{11O).一(1l1) ,但这一界面 不能做到晶格一一对应地完全匹配0 ,界面上包括 有不适配位错 ,这种位错不能垂直于界面运动,也不 能滑移 由于面心立方 {l11} 面族各面之问的关 系 与体心立方(110) 面族各面之间的关系不同,当某 一 对 (1l1}r{110}。建 立了共格关 系时,其它的 (111} 及 (110)。面之 闯就不能建立这样的关 系 在 其它方向上,铁索体晶粒具有非共格界面,而非共格 界面具有较低的能量,优先得到发展,使铁索体晶粒 成为条片状。而铁索体长大由非共格界面推进完成, 这种推进包括了铁及碳原子的扩散过程。铁及碳愿 子沿平行于共格界面方向扩散易于进行。因此 .在一 般条件下,条片状铁素体晶粒长大是粒状贝氏体铁 素体主要长大形式 。条片增厚要靠形成新的台阶。台 阶宽面位于铁索体形成的惯习面,台阶高度方向的 面是非共格界面,铁紊体相靠此非共格界面推进长 大 。条状铁 索体长 大中与母相保持 五一S关系,其前 方遇到奥氏体晶界时会终止长大,使晶界处形成较 多 的富碳奥氏体岛 ,这些小 岛使粒状贝氏体容易显 示母相晶界。铁索体条片间及不同铁索体条片束的 交界处也往往形成小岛,因为条片状铁索体形成长 大中,条片问一些小块未转变区域碳浓度增高而叉 不足以析出碳化物,所以在随后冷却中部分转变为 马氏体或贝氏体等。 ,并部分残留为室温下的奥氏 体,这些区域就成为小岛 可 以看 出,粒状 贝氏体与粒状组织的铁 紊体长 大机制均属于扩散型形核最大机制,即由非共格界 面推进而长大,区别仅在于共格界面的有无及多少。 1.2 粒状贝氏体形成机制探讨 1.2.1 通过块状 转变形成粒状贝氏体 相变 以形 校长大方式进行 ,不是靠共格切变,而是靠相界面处 原子作短程快速迁动转入新相使其长大。新旧相无 位向关系,成分没有或很少有变化,长大速度较快, 产物为不规则块状晶粒,可跨越旧相晶界。当把奥氏 体冷至< ^时.在发生下 贝氏体转变 前,由于原子 的热运动引起奥氏体成分不均匀,在晶界及晶内的 低碳部位依块状转 变的方式形成 铁索体并迅速 长 大。当铁素体核心长大时依靠碳的远程扩散,将碳排 向邻近的奥氏体中去,使奥氏体逐渐富集碳。随铁索 体不断长大,富碳奥氏体范围缩小 ,最后成为孤立的 小岛被铁索体包围,形成粒状贝氏体。 1.2。2 通过 贝氏体转 变形成粒状贝氏体 表面浮 凸 由宏观滑移变形引起 ,与上贝氏体无甚差异,实验 表明铁素体为片状。粒状贝氏体主要在奥氏体晶界 形核,随碳向周围奥氏体中扩散而成为铁索体片,随 片长大,奥氏体富寨碳,而片则逐渐联成块,将越来 越小的奥氏体包围起来成岛。这样的岛有方向性 。若 在尚未联成块的铁索体片问又形成其它分布方向的 铁索体片,则奥 氏体披分割,岛的分布无方向性 。 既然粒状贝氏体最初按上贝氏体方式形成,为 什么不沉淀出碳化物最终成为上贝氏体呢?因为铁 索体一奥氏体界面处未产生使碳得以形成渗碳体的 高温富集。粒状贝氏体在比上贝氏体冷速低的条件 下形成,此时碳的扩散能力强,扩散距离远,在较大 的奥 氏体范围内富集 。使铁索体一奥氏体界面处不会 形成很高的碳浓度峰值。也就是说,当温度< ^时+ 若奥氏体的碳浓度大干 延长线时,奥氏体披碳 过饱和,才能沉淀出碳化物。实际上粒状贝氏体形成 耐,界面处奥氏体的含碳量未超过 A 延长线 ,不会 析 出碳化物 。相反,如果冷速较大(转 变温度低),扩 散距离近,在较小的奥 氏体范围内富集,界面处形成 很高的碳浓度峰值,超过 延长线 ,就会沉淀 出碳 化物,成为上贝氏体。 田1 纯铁的过冲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I——扩散型 I——块状转变 _——马氏体转变 F .1 The CCT sapercooled aus~eu[te 0r pure iron i——di“usbn type I—— m~ ive u。ansfom 吐i。I1 ■— — mart~sJte t功ng{0rmB【'D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乔斌: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15 从动力学曲线 的位置上 比较 ,纯铁 的块状转 变正好和钢的贝氏体转变相对应(如图1所示),这就 说明两种转变机理均是介于扩散型和无扩教型转变 之间的一类 中间过 渡型转变 ,可 以认为钢 中的贝氏 体转变不过是纯铁中的块状转变受到碳的影响的一 种变体。是否有碳化物是识别贝氏体的重要依据,无 碳贝氏体不是贝氏体(仅能称为贝氏体铁索体),通 过块状转变形成粒状贝氏体与通过贝氏体转变形成 粒状贝氏体是一致的,并不矛盾。在中温转变温度范 围,先贝氏体铁索体或无碳贝氏体是以块状转变形 成的,正像在高温区先共析铁索体(等轴形)是以扩 散型转变形成一样对应有珠光体转变,而在中温范 高温区 中温医 低温区 囊 、A _ BF 毒 。 BF 围内则对应有贝氏体转变。在纯铁 中没有珠光体转 变,只有形成等轴铁索体晶粒的扩散型转变}也没有 贝氏体转变,只有相当于先贝氏体铁索体的块状转 变。这就说明上贝氏体、无碳贝氏体或先贝氏体铁素 体、魏氏组织铁索体形成时源于晶格改组,不是无扩 散型的,而是通过相界上的短程扩散实现的。碳原子 的存在、扩散和碳化物的脱溶沉淀,仅仅是影响转变 的动力学及产物的金相形貌和组织组成物,而不会 从纯铁的块状转变突然成为无扩散的共格切变。 1.2.3 通过元碳贝氏体针溶奢形成块状铰素体基 体 贝氏体转变产物具有多样性,在高、中、低温三 区有所差别(如图2所示)。 .B , 。 田2 鞋状贝氏体的铣蠢体溶台模型 Fig·2 The model of let'rite solution and combination of granular bainlte 在转变的孕育期问母相奥氏体即存在贫碳区和 度园方向不同而不同。在铁索体片的尖端附近奥氏 富碳区(即a期),开始在贫碳区出现先共析铁索体 体中的碳原子可以向较开阔宽广的远处扩散,且有 (高温时)或是先贝氏体铁索体(中、低温)的晶核一 较大的浓度梯度,因此扩散比较快,使铁素体片纵向 并长大。魏氏组筝{先共析铁索体和先贝氏体铁索体 长大速度也较快。但是铁索体片的横向长大速度比 的长大机理是相同的,或者是共格切变机理,或者是 较慢,因为澈发形棱作用而出现一排相互平行的铁 台阶移动机理。温度愈低则纵向长大速度愈快,横向 寨体片,其间夹着的小区像长条的。走廊”,碳原子只 长大速度愈小,铁索体的片状形态更明显。温度愈 有扩散出这条“走廊”,才能稀释片间区内的碳浓度。 高,铁索体纵、横向长大速度接近,铁索体的片状形 否则片问区内浓度将增大,浓度梯度也会减小,铁索 态愈不明显,甚至方块状。随铁索体的形成及长大, 体片横向长大速度变慢。铁索体片间奥氏体富集的 伴有碳原子通过相界面向附近的奥氏体区富集,使 结果将会被铁索体片包围,形成富碳奥氏体岛。由铁 奥氏体内出现碳的浓度梯度,靠近相界面的碳浓度 寨体片溶合而成的块状铁索体基体上所分布的富碳 高,远离相界面的区域财接近原奥氏体浓度。因此在 奥氏体小岛具有一定程度的方’向性,小岛往往是长 奥氏体中伴随着碳浓度均匀化的扩散,导致铁索体 条形的。在较低温度下,在片状铁索体针的横向也可 片继续长大以便维持相平衡(或介稳相平衡)浓度要 以产生铁索体针,从而使富碳的贝氏体成为小岛(低 求。只有到奥氏体中碳浓度基本均匀时,铁索体的长 温区d)。在较高温度时,铁索体的纵横方向长大速 大才会失去驱动力。显然,碳向周围奥氏体扩散的速 度差别减小,碳原子较容易扩散出片问的“走廊 区, 錾 息 每 4 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6 淮海工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 ) 1998年6月 其铁素体片形态不明显。由非片状形态的铁素体溶 合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的富碳奥氏体小岛 没有方向性,而且往往是颗粒形的。在足够低的温度 时,由于碳原子很难扩散出片间的“走廊”区,所以整 条“走廊”区均为富碳奥氏体状态,铁素体片溶台不 明显,成为无碳化物沉淀的“上贝氏体”组织,即由贝 氏体铁素体片和富碳残余奥氏体片组成的粒状贝氏 体。若有碳化物沉淀,就成为典型的上贝氏体。 在高温情况下,如果没有富碳奥氏体小岛呈方 向性分布在块状铁素体基体上,那就是无碳贝氏体 或魏氏组织铁素体。如果在等轴铁素体基体上没有 富碳奥氏体小岛,那就是先共析铁素体。富碳奥氏体 小岛的形状及分布形态是鉴别由片状铁素体溶合而 成的还是由非片状铁素体溶合而成的直观标志,即 区别粒状贝氏体和粒状组织的直观标志。 碳的扩散及脱溶沉淀是控制贝氏体转变及其形 貌的基本因素。阻碍碳的扩散或阻碍碳化物脱溶沉 淀的台金元素如硅、钼、铝、钒等元素将会提高富碳 奥氏体的碳浓度而提高其稳定性,如在55 MnMo 钢中很易在350~720℃观察到粒状贝氏体或粒状组 织以及铁紊体片的溶合过程,正是硅、钼起的作用。 2 结束语 钢中的粒状贝氏体或粒状组织是在铁素体基体 上分布着富碳奥氏体小岛(在室温下为富碳残余奥 氏体及其转变产物,如马氏体一奥氏体组织等),其铁 紊体基体是由先贝氏体铁素体针片或先共析魏氏组 织铁素体片溶合而成的。合金元素通过对碳的扩散、 沉淀的影响,对粒状贝氏体的形貌及形成条件有重 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1 Habraken L.De Fer Metallographla·1966t21O 2 方鸿生.低碳 Fe-Mn—B钢粒状贝氏体 的组织及其强韧 性.机 械工程材料 ,1981,l:5~14 3 方鸿生.粒状贝氏体组织形态、精细结构及相变.金属热 处理学报 ,l982,2:8~13 4 钟炳文等.超高强度钢粒状贝氏体的透射电镜观察-理化 检验一物理分册,1986,22(1):3~7 5 方鸿生等.空冷贝氏体型少热处理钢.金属热处理t1958· 9t3~ 8 6 康洙狂等.粒状贝氏体转变的表面浮凸效应和组织分析- 理化检验一骑理分册.1983t19(4):9~12 ‘ 7 方鸿生等.粒状贝氏体和粒状组织的形态与转变.金属学 报.A辑,l986,22(4)}283~288 8 Aaronson H I,Hehemann R F,Kinsman K R+ Phase Tran ormation.Metals Park,l97O 9 李承基等 关于粒状贝氏体 的探讨.金属热处理学报. 1981,3:21~ 26 彝斌.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井师.主要从事高子轰 击化学捕处理的研究茂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工作 。 The Principles of Granul ar Bainite QiaoBin (De pt;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t 222005t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microstructure of granular bainite in steel,and meanwhi~ indicates the principles of their formation. Key Words bmnhe~granular bainitet granu~r microstructure;ferrhe (本文责任编技:薄娜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粒状贝氏体的形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