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口底蜂窝织炎

口底蜂窝织炎

2012-02-15 6页 doc 41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5933

暂无简介

举报
口底蜂窝织炎   口底蜂窝织炎     【概述】 口底蜂窝织炎为口底部下颌下隙(颌下间隙)感染所致的蜂窝织炎,为卢德维(ludwig)1836年首先报告此病,故又称卢德维咽峡炎(Ludwig′s Angina)。由于下颌下隙和颈部间隙相通,因而感染一旦向下蔓延,可引起颈部组织感染、坏死,故又称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由于强有力抗生素的应用,该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对该病的病因、致病菌有了进一步认识,诊断及治疗更及时,亦更有效。黄相道等(1994)报告15例;Har(1994)报告110例颈深部脓肿患者,其中Ludwig颈炎...
口底蜂窝织炎
  口底蜂窝织炎     【概述】 口底蜂窝织炎为口底部下颌下隙(颌下间隙)感染所致的蜂窝织炎,为卢德维(ludwig)1836年首先报告此病,故又称卢德维咽峡炎(Ludwig′s Angina)。由于下颌下隙和颈部间隙相通,因而感染一旦向下蔓延,可引起颈部组织感染、坏死,故又称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由于强有力抗生素的应用,该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对该病的病因、致病菌有了进一步认识,诊断及治疗更及时,亦更有效。黄相道等(1994)报告15例;Har(1994)报告110例颈深部脓肿患者,其中Ludwig颈炎12例,占10.9%;何先善(1994)报道167例,颌下间隙感染占68例(40.8%);赵立伟(1997)报道颌面间隙感染257例,颌下间隙感染占174例(67.7%)。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是以牙源性感染最多见。Dharambir(1994)报告的19例病人中,有17例有明确的牙源性病变;何先善报道的167中,牙源性感染109例(65.27%),腮源性感染53例(31.74%),血源性感染2例(1.2%),损伤性感染3例(1.79%);赵立伟报道的颌面间隙感染174例中,牙源性感染66例(37.5%)腺源性感染108例(62.5%)。牙病中,以下颌磨牙引起者为多,如根尖周炎、牙周脓肿、冠周炎,其次为淋巴结炎、口腔内软组织损伤及血行性感染。黄相道等报告的15例病人中,7例为下颌牙的根尖周炎引起,3例为下颌牙周脓肿引起,1例为颊粘膜咬伤引起,4例原因不明。其他病因有:手术损伤如拔牙术、扁桃体摘除术;口、颈部外伤;异物扎伤或存留于口、咽腔;下颌骨骨折。约有8%~10%的病人病因不明。严重糖尿病和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感染得病,或同是口底蜂窝织炎患者,但病情却要严重得多。 在抗生素问世前,主要感染菌为嗜血性链球菌,随着抗生素应用,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厌氧菌。厌氧菌主要菌种为:类胨链球菌,拟杆菌,黑色产气菌。     【病理】 口底蜂窝织炎首先受感染的间隙为颌下间隙,然后向舌下隙扩展,造成整个口底蜂窝织炎(见图1)。若继续发展,则可扩散到咽旁间隙、咽后间隙,向下进入纵隔。感染早期,口底蜂窝组织肿胀,组织未坏死、腐败,故皮肤肿硬,之后,组织坏死、腐败,产气菌产生CO2使脓腔充气肿胀,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会产生凝固酶,形成血栓,组织可凝固、坏死。黑色产气菌可使坏死组织颜色变黑。若为皮葡萄球菌感染,由于其无凝固酶,无坚实的脓腔,炎症容易扩散。由于大量毒素吸收,细菌入血,可出现严重的菌血症及败血症,引起中毒性休克。 图1  口底蜂窝织炎的解剖位置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患者有高热、畏寒、头痛、周身不适、便秘等症。口底及颈部疼痛,颈部运动不良。在发病2~5d内为肿胀高峰。双颌下、舌下间隙及颏下间隙弥漫肿胀;肿胀容易扩展至面颊部,下至锁骨上。由于口底肿胀,粘膜水肿,舌肌受侵,舌体受压抬高,舌僵硬,言语含糊不清,不能闭口,舌下肉阜高度水肿,舌底粘膜肿胀、外翻,形成“二重舌”。由于炎症侵犯咀嚼肌群或反射性肌肉痉挛,引起张口受限,咀嚼困难。口底肿胀向舌根后方发展,推舌向上、后,甚至波及会厌、咽峡,致咽腔明显缩窄,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几乎所有报告的病例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Har,1994)感染早期,由于脓腔未形成,口底蜂窝组织水肿,皮下组织肿胀,因而皮肤反而较正常发硬,随病情发展而逐渐软化。 病人多呈半坐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呼吸短促,脉搏频弱,鼻翼煽动、口唇青紫发绀,或因声门水肿而出现声嘶及吸气性呼吸困难。由于产气菌的作用,口底炎症组织可出现捻发音。口底凝固坏死性蜂窝织炎较常见于儿童,多在麻疹、肺炎和中毒性肠炎之后发病。因炎症侵犯血管壁引起出血和小动脉栓塞,出现褐色的凝固、坏死组织,坏死块脱落后,创面无脓,常露出下颌骨、肌肉、涎腺等,酷似坏疽性口炎的表现。因此类病人的全身抵抗力差,全身中毒反应明显,体温反而不高(38℃以下),白细胞计数可以不高。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中毒性休克、败血症、心肌炎、纵隔炎、窒息等。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种病情: 1.感染中毒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畏寒或体温不升,烦躁或昏迷,皮肤苍白,有的伴有出血点;局部极度肿胀,板样硬,伴有广泛的皮下气肿;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中毒颗粒。 2.休克征象 ①意识障碍;②皮肤苍白或发花;③肢体发冷发绀;④血压下降或音调变钝,脉压小;⑤脉细弱;⑥少尿或无尿;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凡符合以上2项者即可诊断为休克。 【体征】口底红肿压痛,舌底可出现“二重舌”表现,舌下肉阜粘膜出血,可见青紫瘀斑;有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可出现“三凹症”,因吞咽困难出现流涎。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升高,高者可超过25×109/L。病情严重,合并中毒者要注意检查肝肾功能。有感染中毒症状者,白细胞总数也可不高,但有中毒颗粒。      影像学检查 摄口咽部正侧位X线片,除外有无口咽部异物,还可行颈部B超,了解感染间隙液体的多少。      其他检查 注意检查颈部颌下皮肤有无暗红色,有无压痛及凹迹。口内检查注意有无口底粘膜肿胀,舌体是否抬高,向后推移,运动是否受限。注意皮温及外周循环的好坏、皮肤是否苍白或有出血点。注意患者全身缺氧状况。      诊断标准 详细询问病史,有无口内手术史、外伤史。早在1939年Grodinsky就提供了一快速、有效的诊断标准:凡是继发于口内感染,从口底出现的感染均应注意该病发生或诊为该病。在诊断上强调早字。Dharambir提出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以下临床表现: 1.颈部的下颌下间隙深触痛或肿胀。 2.口底肿胀。 3.舌体抬高。按上述感染中毒表现及休克征象可及时正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主要和各种咽旁间隙感染疾病相鉴别。 1.咽后脓肿 主要为吞咽障碍,多发生于3个月~3岁儿童。咽后壁可肿胀,颌下、口底无肿胀。 2.咽旁脓肿 下颌角的肿胀为主,口腔内发现咽外侧壁及扁桃体一同被挤向咽中部,口底无异常。 3.口底部肿瘤 可于口底出现肿胀,但无皮肤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血象常正常,无全身中毒症状。     【并发症】 由于目前医疗条件改善,各种新型抗生素的问世,该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发病后严重程度下降。但对合并有艾滋病、糖尿病等全身抵抗力低下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发生败血症、中毒性休克、颈深间隙及纵隔感染。若脓腔炎症处理不当,颈部血管受腐蚀可发生严重大出血。胡艺平(1994)报道一例该病引起颈部出血达700ml。黄相道报告15例中8例有合并症(53%),主要合并症为中毒性休克2例,败血症3例,贫血2例。     【治疗概述】 由于本病一旦发展,口底炎症扩散后病情险恶,因此,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抗炎治疗。      药物治疗 1.单纯药物治疗 可选用青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指征为:①颌下间隙周围组织弥漫性肿胀,皮温高,触痛,但无波动、凹陷性水肿及板样硬;②感染时间短,一般不超过48~72h,全身症状轻,体温不超过38℃。 2.综合治疗 非以上轻症者应全身综合治疗。 (1)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足够热量及水分。 (2)全身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在细菌学及药敏资料未回报前,根据抗生素的半衰期,分组用药,以维持药物有效浓度在24h内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第一组:青霉素800万U在3h内滴完,其有效浓度可维持4h,第二组:维生素C 2g,第三组:甲硝唑0.5g在1~1.5h滴完,第四组:夜间肌肉注射庆大霉素8万U,三药合用,基本可以覆盖口底蜂窝织炎的常见致病菌。在细菌学及药敏资料回报后,再依药物敏感性调整药物。 (3)注意清除及治疗口内病变,可用1%过氧化氢溶液漱口。 (4)口底脓肿未形成前,可理疗。加强全身支持治疗,补充足够热量及水分。 3.抗休克治疗 病情严重,出现休克的患者,要积极抗休克、抗感染和防治并发症,即:扩容、纠正酸中毒、扩血管、抗菌、有DIC者抗凝、全身应用激素以增强机体应激能力,减轻中毒症状,防止并发症。具体方法: (1)扩容: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即先输等张晶体,如2∶1溶液等,在此基础上输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l/kg,1~2/d,然后酌情输血浆、白蛋白或全血。输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①快速输液阶段为前1~2h,液量按15~20ml/kg;②继续输液阶段,约10~12h,液体量按50~80ml/kg计算,液体总张力为2/3张~3/4张;③维持输液阶段,休克明显改善后,所需液量为生理量的70%或每日按50~80ml/kg计算,给1/3张含钾溶液。 (2)纠正酸中毒:休克的全部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其程度与休克持续的时间呈正比,先输5%碳酸氢钠,可提高CO2结合力10容积%,待血气分析结果回报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应用,以保持血浆CO2结合力在40容积%左右为原则。 (3)血管活性药物最好在积极抗感染,有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选用。常用药物为多巴胺,阿托品,654-2,酚妥拉明等,血管收缩剂如阿拉明等在休克后期也常与上述药物合用。 (4)糖皮质激素在抗休克中有重要作用,治疗开始每次用地塞米松5mg,2~3/d,视病情好转后停药。 (5)凡是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出血点增多,出血,便血,腹胀,静脉血呈高凝状态,应高度怀疑DIC,不应等待实验室阳性结果,应早期应用抗凝剂,如肝素,一般按0.5~1mg/kg体重加入40~6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4h内缓慢滴注,必要时4~6h重复一次,用药时间不超过24h,以免发生严重出血,如遇此情况,可静注硫酸鱼精蛋白急救;同时应用654-2或东菪莨碱,直至面部潮红,微循环改善。      手术治疗 若全身症状重,口底肿胀明显,颌下颈部皮肤张力大,患者已有一定呼吸困难,此时虽脓肿未形成亦可早期切开引流。目的为减轻压力或局部肿胀对呼吸道的压迫,缓解疼痛、呼吸困难症状;同时使切开部分,暴露于有氧环境,抑制厌氧菌生长,排除毒素,防止病变扩展。一旦脓肿形成,若有Ⅲ度以上呼吸困难,则应先气管切开后再行脓肿切开引流。具体方法:在双侧颌下及颏下部,相当于下颌角至舌骨平面,作与下颌骨下缘平行横切口,同时在颏下至舌骨体加一中线切口,形成一倒“T”形切口,术中除将口底广泛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间隙脓液得到充分引流,可切断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引流口内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伤口。     【预后】 口底蜂窝织炎处理及时,预后较好,若病情严重,加上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陈振东(1989)报告52例患者,死亡2例,黄相道(1994)报告15例患者,中毒休克2例,无死亡。     【预防】 口底蜂窝织炎的预防,重点是控制感染源,及时、正确处理口内各种感染性牙病。在处理口内疾病时合理预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全身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处理口内疾病的同时,要及时使用抗生素;及时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积极治疗下颌角及口咽部软组织伤。
/
本文档为【口底蜂窝织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