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欧美澳华裔文学

2012-02-19 34页 ppt 1MB 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5687

暂无简介

举报
欧美澳华裔文学null欧美澳华裔文学欧美澳华裔文学Your Subtitle Goes Here第一节 欧美澳华裔文学概说 第一节 欧美澳华裔文学概说 一 欧美澳华文文学发展概况   欧美澳华裔文学的发展以北美为主,南美及欧澳的华文文学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发展执着可喜,预计在二十一世纪将大有作为。 (一)北美   北美的华裔文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移民文学。早期的华裔文学是随着华工的移民而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前后的文学。在抗战前,出现过留学高潮。到了抗战时期,由于中美结成同盟,美国于1943年废除了《排华法...
欧美澳华裔文学
null欧美澳华裔文学欧美澳华裔文学Your Subtitle Goes Here第一节 欧美澳华裔文学概说 第一节 欧美澳华裔文学概说 一 欧美澳华文文学发展概况   欧美澳华裔文学的发展以北美为主,南美及欧澳的华文文学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发展执着可喜,预计在二十一世纪将大有作为。 (一)北美   北美的华裔文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移民文学。早期的华裔文学是随着华工的移民而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前后的文学。在抗战前,出现过留学高潮。到了抗战时期,由于中美结成同盟,美国于1943年废除了《排华法案》,华人受到美国法律的保护,华侨们积极支持抗日,出现了大量的华裔文学作品。   第三阶段从五十年代至今。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大批台湾学生受岛内崇洋风气影响,加之对台湾社会政治和经济局面深感失望,纷纷前往美国寻找出路。正是这些留学生中的笔耕者,构成了日后阵容颇大的美华作家队伍的主体。   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在美华文坛崛起,这股文学浪潮一直延续至八十年代。   加拿大华裔文学在规模上与美国华裔文学不可同日而语。八十年代初开始,香港人大量移民加拿大,而且移民主要集中在温哥华,加之其中有一些文学界专业人士,因而加华文坛的沉寂被打破了。 null(二)南美   南美的华裔文学虽然刚刚起步,但前景乐观。主要集中在巴西,在圣保罗有十几万华人,南美作协的会员主要集中于此。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南美的华侨也日益团结,相互之间的联系加强,各种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水准也不断提高。 (三)欧洲   “五四”前后,不少青年为了祖国的强大,外出留学求知,其中不乏文化精英,他们的创作多属留学生文学、华侨文学。   欧洲华文创作中老作家多以写过去的生活为主,均采用传统的写作手法,而年轻的华裔文学作家则以写现实生活为主,多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代表作家有赵淑侠、吕大明、余心乐(朱文辉)、林湄、北岛、祖慰、高行健等。欧洲华裔文学走向,大致与美国的华裔相同,但作家较少。 null(四)澳洲   澳大利亚是个英语国度。虽然中文与德、法、日等语言同列入国家第二语言教育,但中文的普遍使用仅限于华人社区。   澳华文学的起步,如于八十年代初。   一些在港台、大陆已有文名的作家如黄雍廉、陈耀南、江静枝、夏祖丽、西沙、刘真、张奥列等,移民澳洲后仍笔耕不断,为澳华文学充电。来自大陆的留学生和新移民,更是澳华文学的生力军。今天,华裔文学已经在南半球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扎根,正在为繁荣澳大利亚多元化文化做出贡献。null二 欧美澳华裔文学特质与主题嬗变   (一)始终洋溢着强烈的中国意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民族性”为其主要特征。   (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他们脚跨东西两种文化,身在西方,但是根在东方;理性在西方,感性在东方。   (三)基本上是学院派文学,其作家主体以教授、学者、专家为主,少数为商人。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学贯中西,通晓古今,又有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他们所写的作品,文化品位高,可谓才、情、学兼备。   (四)主要是反映无根一代的失落感、孤独感。现在逐渐由过去的留学生文学转为移民文学,踏上了对祖国的追寻、认同和回归之路,表现出很强的回归意识。第二节 北美华裔文学发展现状第二节 北美华裔文学发展现状一 美国华裔文学 (一)小说   刘绍铭,笔名二残。他的小说集《二残游记》是一部新异奇特的小说,无论是主题的发掘、人物的塑造、景物的描写、语言的结构风格,都显现出卓尔不群、自出机杼的个性特征。   周腓力,周腓力小说中的幽默讽刺笔法,透出对社会弊端入木三分的深刻讥讽和对于丑类的嘲讽挖苦,也不乏喜剧式的诙谐笔法。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洋饭二吃》、散文集《幽自己一默》、《万事莫如睡觉急》等。   李黎,短篇小说《西江月》、《大江日夜流》、《最后夜车》、《天堂鸟花》,中篇小说《倾城》,散文集《别后》等。   钱歌川、唐德刚是两位治学严谨的老学者,他们的小说则有冷峻的写实,又有充沛的激情,并无学究气。唐德刚一部名为《昨夜梦魂中》的六十万字长篇小说先是在报上连载,后在台湾出版单行本,轰动一时。   中年女作家曹又方、李蓝是两位异常活跃的文坛多面手。曹又方的长篇小说《美国月亮》和李蓝的长篇小说《洛阳女儿》和《红唇》,充分展示了她们的艺术功力。 null(二)诗歌   美华作家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将中西文化艺术浑融一体,这是美华诗歌的一个特色,由王渝主编的一部《海外华人作家诗选》,书中收入彭邦桢、心笛、郑愁予、叶维廉、张错、秦松、杨牧、蓝菱、许达然、李黎、非马、程步奎、吕嘉行、洪素丽、安晨、舒琴、李斐、木令耆、南营、夏云等美华诗人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祖国的认同,对华夏文化的追寻、仰慕,已取代了以往那种对一己的乡愁和内心的孤寂的抒发。在美华诗坛,活跃着一群学者型诗人,杜国清、张错、秦松、非马、杨牧、叶维廉等是其中的代表。 null(三)散文   八十年代以来的美华散文作家,以早年的台湾留学生居多,他们如今身份已改变,写散文取材的角度和艺术视野,也日益拓宽。   喻丽清的创作涉及各种体裁,而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她已出版《千山之外》、《青色花》、《牛城随笔》、《春天的意思》、《流浪的岁月》、《无情不似多情苦》、《蝴蝶树》、《把花戴在头上》等散文集。  董鼎山,生于1922年,早年在上海就学,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47年赴美,曾任纽约市立大学图书馆研究室教授。退休后,创作力勃发,为华文报写专栏,仅八十年代便有四部文集问世——《天下真小》、《西窗漫记》、《书、人、事》、《西窗拾叶:欧美文学散论》。   王鼎钧在台湾文坛有“文学五项全能选手”的称号,而他最为得心应手的是散文。1978年,退休后移居美国纽约,曾任美国西东大学高级研究员。 null(四)文学评论   美华最负盛名的文评家首推夏志清。英文著作有《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选》,中文著作有《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另有多篇收入《新文学的传统》。   夏志清欣赏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写“揭露黑暗,讽刺社会,维护人的尊严的人道主义文学。”但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及方法看,却更接近于西方现代派。他的学术著作文笔清新活泼,见解新颖独特,但有时人之偏颇。   对文学评论较为热心的学者还有李欧梵、刘绍铭、郑树森、叶维廉、唐德刚、葛浩文等。 null二 加拿大华文文学   加华文坛“掌门人”卢因1935年生于香港,在香港长大、接受教育并从事文学活动。1973年移民加拿大,停笔十年下海经商。1983年重返文坛,从事各类体裁的创作,出版了《温歌华写真》、《一指禅》等著作。   李群英是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人,1935年生于温歌华。1990年,她出版了长篇小说《残月楼》。这部小说被称为反映加拿大华人命运长篇的开山之作。   七十年代旅居加拿大的马森,创作了不少象征意味很浓的剧本,在剧坛声名大噪。   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不列颠歌伦比亚大学荣休教授叶嘉莹,是为加华文坛赢得了很大声誉的学者型作家。第三节 北美华裔文学代表作家第三节 北美华裔文学代表作家 林语堂,著名作家,翻译家,教授。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生于福建 龙溪县坂仔村。1936年8月,赴美国执教, 并从事写作。1937年,完成了《生活与艺 术》一书。在美国出版《苏东坡传》。 1948年,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唐人街》。 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回台湾定居。1967年,由香港中文大学聘为研究教授,负责主编《当代汉英词典》,该书于1972年在香港出版。林语堂还有不少译著,如萧伯纳的《卖花女》等。        林语堂离开中国后活跃于国际文坛,成为         一名遐迩闻名的大作家、大学者。美国文         化界曾把他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         一。他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被日本文         化界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 null张爱玲,原名张瑛,笔名梁京, 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1952 年7月到香港,1956年8月去美, 1961年11月再来到香港, 1962年3月又回美。 1953年以英文撰写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1958年获加州亨廷顿哈特福基金会资助半年,在加州专事写作。1966年长篇小说《怨女》中文版在香港《星岛日报》连载。 1972年移居洛杉矶,开始幽居生活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被发现于洛 杉矶箱注公寓内去世,终年75岁。 null聂华苓,湖北应山县人,生于1925年。   1979年《上海文学》第三期发表她的《爱国奖券》,这是台湾及海外作家在祖国大陆刊物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迄今,她共发表《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三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王大年的几件喜事》,散文集《梦谷集》,论文集《三十年后——归人札记》等,还有一些编译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她和安格尔合译的《毛泽东诗词》,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英文译本。 《失去的金铃子》 2009年8月获马来西亚                “花踪”文学奖。 《桑青与桃红》 null白先勇自1958年在《文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始三十多年来,陆续创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谪仙记》、《游园惊梦》、《白先勇自选集》和《骨灰》;长篇小说《孽子》;戏剧《游园惊梦》、《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论文集《蓦然回首》和《第六只手指》等,尤以小说成就最高。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说:“当代中国          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          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          玲,五六人而已。” null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汤亭亭,祖籍广东新会。一九四零年 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士得顿市。自幼 爱好文学、散文和诗歌,经常利用业余时间 从事创作,她所创作的诗歌被选入《美国诗 歌选》。一九五八年获得奖学金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先念学系,后转念英国文学。一九六二年考获文学士学位。 她的作品成为美国作家中,作品被各种文选收录最高、大学讲坛讲授最多、大学生阅读得最多的作品之一。 《The Woman Warrior :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女勇士或译女斗士),此书于一九七六年出版后,获当年美国及全国书评界的一项最佳奖和安士菲尔德一任尔夫种族关系奖和女教师杂志奖。一九七七年又获美国《现代》周刊列为七十年代最优秀奖。入选美国课本。 《China Men》 《Tripmaster monkey : his fake book》(孙行者,又译西游记)出版,获美国西部国际笔会奖。 null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1942年生于河南太康,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曾与作家白先勇、陈若曦和王文兴同学。著名女作家聂华苓的女婿。1962年赴美深造。1970年代初起,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印第安那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现任香港大学杰出访问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中国文学教授。2002年被聘为中研院院士。 著述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英文版)、《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徊想》、《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上海摩登》、《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世纪末呓语》等。 null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null梁锡华 加大拿籍华裔作家梁锡华,是世界华文文坛知名度很高的一位学者型作家。梁锡华生于1928年,原籍广东顺德,毕业于中山大学以后又在加拿大庇诗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受教育,后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修文学。梁锡华学贯中西,又异常勤奋,著作颇丰。已发表的中文作品计有论著《徐志摩新诗》、《缓爱眉小札》等,散文、短篇小说集《挥袖话爱情》、《有余篇》(甲、乙篇)、《明月与君同》、《八仙之恋》、《我为山狂》、《四八集》、《已见集》、《梁锡华选集》等,长篇小说《独立苍茫》、《头上一片云》、《李商隐哀传》等,中篇小说《大学男生逸记》、《研究生逸记》等。 欧洲华裔文学发展现状欧洲华裔文学发展现状一、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文文学   欧洲各国华文文学作者人数不多,而且长期以来彼此间缺乏联系。相比之下,荷、比、卢三国华文文学作者之间交往较多。1991年,这三个国家的九位志同道合的华文文学作者成立起荷比卢华人写作协会。1998年7月,荷比卢华人写作协会会刊《荷露》正式出版,这是一本纯文学杂志,现居比利时的章平,是当今欧洲一名活跃的华文文学作家。章平原籍浙江青田,1979年移居荷兰,现在比利时餐馆任职,业余勤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事影游魂》、《冬之雪》,诗集《心的墙,树的孩子》、《飘雪的世界》及中短篇小说二十多篇。旅居比利时的蓝章铭擅长各种体裁作品的创作,作品散见于欧洲和海外中文报刊。   女作家池莲子经常在《香港文学》等海外中文刊物上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作品构思、语言颇具特色。另一位女作家赵艳,与池莲子原籍同为浙江温州,在国内时任电视台记者、编辑。黄锦鸿,原籍广州,在国内时创作过《雅马喻鱼档》、《街市流行曲》等电影剧本,还擅长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创作,作品多次获奖。林冬漪,原籍福州,在国内创作有《燕南飞》、《冬漪》等长篇和中篇小说。在荷兰活跃于华文文坛的中青年作家还有孙一琪、孙逸勤、周青、谬蓉、赵安玉、陈军、王展鸿等。荷兰本土作家安·布宜丝热爱中国文化,刻苦学习汉语,也能用华文写作。她创作的《创造》等华文诗,用西方人的情感领悟、体验中国文化,另有一番韵味。null二、法国华裔文学   法国目前尚未成立华文文学团体,境内也没有华文纯文学杂志。但法国不乏有才华的华文文学作家,在海内外华文报刊上有不少出自法华作家手笔的佳作,其中一批来自台港澳的女作家尤其引人注目。   郑宝娟旅法之前已是台湾名作家。《佳人出塞》这篇小说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差异,导致感情和心灵难以沟通。她的《远方的战争》等散文,有内涵,有气度,笔力雄健,在女性散文中是罕见的。   几位来自香港的女作家,也使法华文学增色不少。冯淑燕、绿骑士,本名陈重馨,张弄潮,原名张婉明。   新移民作家中有的来自中国内地,刘秉文是比较文学博士、翻译家,治学之余,喜好华文写作,有诗歌和散文的欧洲和中国报刊发表。卢岚以擅长短篇小说创作著称,《昨日的回音》、《神秘华屋》等属法华短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来自澳门的青年诗人梯亚,原名程林翔,徐林平。 null高行健  高行健(1940— )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 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 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 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代表小说《灵山》 null三、英国华裔文学   身世极富传奇色彩的叔华,曾在英国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原名凌淑华,叔华在“五四”时是与冰心、庐隐齐名的女作家,出国后以写散文为主,晚年定居英国时经常应邀撰写一些回忆录之类的文章,如《回忆郁达夫一些小事情》等文章,颇具史料价值。   作家虹影的小说佳作连袂问世,提高了英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坛的影响力。陈卓章是位写短篇小说的好手,他职业是发型师,学历学高,但很勤奋,在世界各地华文报刊上发表作品,你表作《两代人》、《班机》等,现任英华写作协会会长的陈伯良以及该协会秘书长叶念伦、会员古人风,以写随笔和富于文采的报导为主。睦平以写抒情散文为主,他的《悲欢小夜曲》等佳作以情感人,隽永、典雅,为人称道。桑简流、郭南斯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作品散见于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杂志。null四、德国华裔文学   德国尚未成立华文文学社团,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德中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德国华文文坛表现最为活跃的是几位学者作家。定居波恩的黄凤祝博士早年旅居菲律宾,已是一位创作力旺盛文文学作家,黄凤祝是位文坛多面手,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都有涉猎,作品在世界各地华文报刊发表。汉堡大学教授关愚谦是德国杂志《德中论坛》中文主编,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分析思辨能力,也不乏浓厚的感情色彩。女作家郭名凤也是位学人,以写短篇小说和散文为主阶段台湾移居法兰克福的龙应台,在文坛依旧锋芒毕露,进一步激活了德华文学创作。来自香港的阮嘉玲,长于诗歌和短篇小说创作,作品在香港等地华文报刊发表。龚慧真、谢莹莹、孙步菲、麦胜梅、任辉、筱元等是较引人注目的几位新秀。德国汉学家马汉茂、海因茨·舍恩费尔德经常有华文论著问世。欧洲华裔代表作家 欧洲华裔代表作家 在欧洲华文文坛,知名度最高的作家当数赵淑侠了。 赵淑侠,祖籍黑龙江省肇东县,1932年2月5日出生于北平。 1937年因抗战爆发随家人四处流亡,后定居四川重庆沙坪坝, 抗战胜利后,随家庭迁居沈阳。1949年又回战乱,随父迁往 台湾。1960年赴法留学,学习美术设计。   赵淑侠自幼喜欢文学艺术。到目前为上,共创作了多部作品。计有:短篇小说集《西窗一夜雨》(1976)、《当我们年轻时》(1977)、《人的故事》(1986)、《湖畔梦痕》(1986);长篇小说《我们的歌》(1978)、《落第》(1981)、《春江》(1983)、《塞纳河畔》(1985)、《赛金花》(1990);散文集《紫枫园随笔》(1978)、《异乡情怀》(1979)、《海内存知己》(1980)、《故土与家园》(1982)、《翡翠色的梦》(1984)、《童年·生活·乡愁》(1986)、《雪峰云影》(1986)、《爱情与幻想》(1994),散文小说合集《赵淑侠自选集》等。1979年,台湾文艺写作协会向她颁发了小说创作金牌奖;1982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这在亚裔女作家当中尚无先例。1986年,她被瑞士作家协会国际笔会接受为会员,历任“欧洲华文文学作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协会副会长。赵淑侠以她的功绩,为千千万万的海外华人争得了荣誉。 null龙应台,女,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水源地,原籍湖南衡山。1975年9月赴美留学,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三十岁那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同时在续约州立大学及梅西大学英文系教美国小说、现代戏剧。1988年5月,随夫迁居德国法兰克福。现专事写作。主要作品有:《龙应台评小说》(1985)、《野火集》(1985)、《野火集外集》(1987)、《人在欧洲》(1988)。 澳洲华裔文学 澳洲华裔文学 澳洲华人社区虽有周末中文学校、中文电台、电视台、中文书店等,但由于土生土长于澳洲的华人均接受英文教育,都不使用中文写作。因此,澳华作家都是来自中国内地、港台及东南亚的移民。   澳洲华裔文学的发展,依赖于中文报刊的兴盛。目前,澳洲中文报刊数量不少,经常保持在二三十种之多,这在世界非华语国家中是不多见的。频繁地在上面发表作品的有杨明显、羁魂、刘真、心水、婉冰、奥列、黄惟群、梁绮云、施国英、李明晏、王世彦、于连洋、闻涛等一批作家。《东华时报》扩大文艺版面,于是,原先向《自立快报》副刊投稿的一班人马移师过来,又增加了吴棣、嘉蔚、田地、沈志敏、劲帆、赵川、千波、辛夷楣、微风、刘放、毕熙燕、苏珊娜、西贝、潘起生、方浪舟等一批新人。《华联时报》致力于推广杂文,开辟了《杂文广场》,阿忠、大陆、袁玮、楚雷、钓鳌客、莲花一咏、高宁、晓玲等人,一度把这个栏目经营得有声有色。 null黄雍廉,生于1932年,笔名汨罗、水心等,原籍湖南湘阴。1985年,举家离台赴赴澳洲悉尼定居,从事商业经营,现任澳大利亚叶江企业董事。担任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是澳洲悉尼华文作家协会创会会长,自1992年迄今,连任会长,并任世界华文诗人协会常务理事、澳洲分会副会长。黄雍廉的文学创作面颇广,在台湾历届新文艺奖中多次获奖:中篇小说《红岩谷》(金像奖)、《哈利大桥》(银银奖)、《昆明的四月风暴》(铜像奖),短篇小说《双环记》(金像奖)、《第一号沉箱》(银像奖)、《108号尼龙艇》(铜像奖),现代诗集《长明的巨星》(金像奖)、《旗正飘飘》(银像奖)、《中兴堡》(铜像奖),电影剧本《气正乾坤》(银像奖)、《背书包的女孩》(首奖)以及文协第十七届新诗奖等。 null 黄玉液,1944年生于越南巴巴川,原籍福建同安。翌年该小说获台湾华侨联合总会海外华文文学著述奖小说项首奖,为澳洲华文作家第一位在该奖项中荣获首奖者。1992年出版诗集《温柔》,1992年9月完成长篇小说《怒海惊魂》,1994年正式出版。   江静枝,生于香港。在澳洲求学,担任过悉尼华人艺术团团长、澳华艺术节主调节、澳洲华文报纸专栏 作家、澳洲SBS国家民族电视台高级翻译。   江静枝是位文学上的多面手,擅长各类文体写作,迄今已发表报告文学、专访、诗歌、散文、游记、艺术评论、短篇小说等七百多篇。1997年广东旅游出版了她的散文集《随爱而飞》。 新移民作家群 新移民作家群 这主要是对八九十年代从大陆移民海外的留学生、学者、知识层的文学创作一种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下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成果和新水平,预示了世界华文文学的新希望和新方向,这也就成为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大的新课题。   早期的移民文学必然带有个人观感性、宣泄性、性、即席性的特点,能催人泪下,但却难以发人深思,缺少冷静的哲理思考。对文学观念的理解,大都是功利性的个人抒发。由于中国文化传统观念的“落叶归根”而至于怀乡思亲——“乡愁”成了永恒的主题;由于异国异地的飘泊与孤苦无援,而至于失落感、孤独感的悲观情绪成了不变的基调;由于视野狭小,个人经验局限,而至于无法对人生、社会、国家、时代作出更为理性的认知。 null  新移民文学有了较大的不同,八九十年代的大际留学生、知识分子,大都有过“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的坎坷经历或见闻,对千徙海外有较多的自觉性和适应性,能较快地完成从留学到留学,从侨民到移民的变迁,观念上,也能较快地接受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移。因而,虽然他们也经历了孤独、失落的过程,但却能较冷静、自觉地摆脱其牢笼,走向抗争、生存求发展的道路,他们的作品既有倾诉性、经验性的一面,也不乏思辨性和哲理性,较过去的“留学生文学”,有更多积极、乐观、奋斗的表述和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null 进入九十年代后,大陆中国留学生结束了在异国的求学生涯,其中有不少人由“留学生”转为成“学留人”——即学成后留在当地成了新移民。这一身份的变化,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新移民的身份使他们获得了比留学生时代要稳定、优裕的生活条件,他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了,接触社会也更为广泛而深入了。此时,在这些新移民作家中涌现出题材、风格日趋多样化的力作,严歌苓、阎真、张翎、少君、雷辛、张慈、严力、戴舫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在世界文坛崭露头角。 null阎真的《白雪红尘》可称是九十年代新移民文学颇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它在海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在国内的反应。《白雪红尘》的主题指向,已从过去留学生文学的失落感、孤独感的乡愁阴影中摆脱出来,正在寻找新的历史定位。回归故国乡土,放弃异地漂泊,甚至离开曾经心爱的妻子,未尝不是一种新的选择、新的出路。 张翎的《上海小姐》(原名《望月》)的成就在于超脱了初期新移民文学的浮躁心理,它能够从从容容、娓娓道来,将海外激烈复杂的为生存斗争的紧张生活,融入一种舒缓、浓郁、醇的氛围,成为一种传统与现代奇妙结合的典雅之作 张翎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83年毕 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 分别在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辛那提大 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 定居加拿大,目前的职业是听力康复师。 null 九十年代移民美国的严歌苓, 可为当今成就最为突出、最有希望的 一位新移民女作家。赴美留学后,她 陆续创作了长篇小说《扶桑》、 《人寰》,中短篇小说《少女小渔》 、《在海那边》、《倒淌河》,以及《陈冲外传》等,大多在台湾出版,七次获台湾《联合报》等报刊的文学大奖。严歌苓的创作艺术视野相当开阔,她的《扶桑》不仅直面新移民的人生,而且有对早年浪迹美洲大陆的华人女子传奇性经历和内心困惑的索。《人寰》这部小说站在今日西方现代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昔日东方大陆社会生活的政治、道德、伦理现象,写出两种文化的冲突。 美华新移民刘荒田的诗集《北美洲的天空》,在思想内涵、感情色彩、意象运用诸方面,与当年台湾“留学生文学”中的诗也很不相同。戴舫的《第三种欲望》、《哥伦比亚河谷》,严力的《带母语回家》,张士敏的《黄昏的美国梦》等。 null现居住英国的虹影,她出版于1997年的《饥饿的女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身处异乡他国的华人女子以向朋友娓娓道来的方式,追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她毫不掩饰地叙述了自己在重庆贫民区度过的童年岁月,生活中充满了辛酸与冷漠,由于主人公是个给全家带来羞辱的私生儿,这一身份使她从小就领略了世态炎凉,她对饥饿有着深切的感受,她还和盘托出了自己对社会和自我的审视,写了自己青春期的骚动和幻想,写了自己为何走出家庭,投身于五光十色的外面的世界。
/
本文档为【欧美澳华裔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