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现状

2012-02-20 7页 doc 52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6376

暂无简介

举报
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现状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现状浅析 袁 周 王婉( 关 键 词:东南亚;军事安全合作 内容提要:东南亚地区各国间的军事安全合作关系错综复杂。依据合作主体的不同,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军事同盟内部军事安全合作、非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军事安全合作两种。当前,“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亚太各国间缺乏战略互信的现实,仍旧是该地区军事安全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的主要障碍。各国间现实利益交汇区的扩大,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以及军事安全新理念的传播等积极因素发展,正有力的推动着各国在东南亚地区展开全方位的军事安全合作,促进...
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现状
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现状浅析 袁 周 王婉( 关 键 词:东南亚;军事安全合作 内容提要:东南亚地区各国间的军事安全合作关系错综复杂。依据合作主体的不同,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军事同盟内部军事安全合作、非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军事安全合作两种。当前,“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亚太各国间缺乏战略互信的现实,仍旧是该地区军事安全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的主要障碍。各国间现实利益交汇区的扩大,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以及军事安全新理念的传播等积极因素发展,正有力的推动着各国在东南亚地区展开全方位的军事安全合作,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东南亚地区频繁发生的诸如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端、领土主权争议以及海洋资源争夺等问题,都彰显了该在地区加强军事安全合作,确保地区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东南亚地区地域广大、历史文化悠久、人口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各国间的军事安全合作关系错综复杂。研究和分析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现状,对于探索如何推动东南亚军事安全合作的实现路径,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基本模式 依据合作主体的不同,军事安全合作的基本模式可分为同盟内部军事安全合作、非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军事安全合作三种。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基本模式是以美国为中心和以苏联为中心的军事同盟内部的军事安全合作,真正意义上的非同盟性质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安全合作架构没有形成。冷战的结束后,军事同盟内部的军事安全合作仍然是该地区的主导模式,在美、日、中、俄等大国开始积极倡导建立多边军事安全机制的大背景下,推动非同盟性质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安全合作的发展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一个新的原则和。 1、同盟内部的军事安全合作依然是主导模式 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仍然具有明显的冷战烙印,最为显著地表现是军事同盟内的军事安全合作依然该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主导模式。在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关系中,以美国为主导的双边合作是主体部分,而且不断尝试建立多边合作,同时还存在着东盟内部各间的军事安全合作这一同盟内军事安全合作机制。美国主导的双边军事同盟,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对抗性,但更着眼于现实利益,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遏制性。东盟合作关系则是一种多边平等、开放自由新型合作模式。 冷战时期,在东南亚地区形成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一系列双边军事同盟构成了美国在该地区进行军事安全合作的主体力量。冷战后,尽管有些专家预言在冷战结束后,军事同盟的关系强度会逐渐弱化,但是菲律宾和泰国等美国盟国仍继续维持或者加强了与美之同盟关系;新加坡、文莱也继续维持与美国的准同盟关系。至今,双边同盟仍然是美国在东南亚进行军事安全合作的支柱。但美国并不满足于维持同盟内双边军事安全合作这种单一模式,而是试图借鉴欧洲多边军事同盟和地区多边主义的成功经验,在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亚太地区探索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美国国防部早在1998年发表的《东亚战略》中就明确提出“安全多元主义”(security pluralism)概念,希望建立以双边同盟为主,以“‘同盟间合作’(intra-alliance cooperation)和地区多边合作为补充的安全框架” 。美国政府还曾经主张建立覆盖全区的安全共同体(security communities),准备借鉴欧洲经验,在亚太地区推动“同盟间的协调”(intra-alliance coordination), 建立多种多样、活动方式灵活但却是有形的多边安全合作架构。在第16届东盟地区论坛(ARF)上,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代表美国政府与东盟各国外长签订了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就清楚地表面了美国要积极参与该地区军事安全合作机制以加强在该地区的影响的企图。可以预见,作为该地区军事安全的主导力量,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走向将很大程度取决于美国的因素。 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地区间政治军事同盟——东盟,其成员间的军事安全合作是该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另一重要形式。事实上,早在东盟成立初期,就已经开始在军事领域开展合作。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变化是促使东盟成员进行军事合作的原因。如英美军队从该地区撤离,越南入侵柬埔寨,苏联与越南在金兰湾的军事结盟,中国与印度军事力量壮大,日本扩大海军规模,等等。东盟成员间的合作,最早主要是双边军事合作。例如印尼与马来西亚、印尼与新加坡、菲律宾与新加坡、泰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文莱与马来西亚、文莱与新加坡等都有军事合作项目。其主要内容包括部队的共同训练、联合军事演习、边界地区的巡逻、海上联合监察、共同使用军事训练设施、交换与分享有关情报、军事指挥员联席会议等等。 冷战后,东盟成员间的双边合作逐渐有所增加。原有的双边合作仍在继续,而越南等新成员也在积极谋求参与合作。随着东盟各国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军事合作的项目也在改进。比如,东盟成员的双边军事演习的层次与规模都有所发展,演习内容从海上扩大到空中和陆地,从单一兵种扩大到多种兵种,从打常规战争训练升级为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多军种协同作战训练等。 近年来,东盟国家为建立军事互信,深化军事安全合作,实现共同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各成员国提高其军事透明度,发表《国防白皮书》,使防务政策更加公开化;巩固与发展各类安全对话机制,包括官方的东盟地区论坛及非官方的“第二轨道”活动:加强情报交流,互相通报并邀请观察军事演习,按照《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精神,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定期举办“东南亚安全研讨会”,等等。这些措施的落实,为东盟国家增信释疑、深化合作,实现共同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东盟成员国军事合作的不断深化,其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一方面,东盟成员国不断巩固现有的军事合作项目,包括双边军事演习,互访和培训,并将对象扩大到中级军官。东盟还特别加强了在国防工业领域的合作,包括建立东南亚武器登记处,协调成员间在购买武器装备上的交流与合作,等等。另一方面,东盟成员国特别加强了在打击海盗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合作。例如,自1992年以来,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就开展反海盗联合行动达成共识,海军和警察部队开始汇编和分享有关情报,建立了交流网络,组织联合巡逻,扫荡海盗据点,并且在吉隆坡建立了反海盗中心,向航行在该地区的船只及军警通报海盗活动情况,在防范以海盗为主的“低烈度威胁”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合作。 2、非同盟性双边或多边军事安全合作蓬勃发展 地区性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有重要作用。在东南亚地区,虽然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区域内大多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地区安全也日益受到区域内大多数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或多边非同盟性军事安全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不过值得注意和欣喜的是,在当前东南地区,各种非同盟性军事安全合作正在广泛地开展起来。 一方面,非同盟性双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正稳步推进。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各国加强了与中国、印度、日本等地区外非同盟大国之间的军事与安全合作日趋频繁,合作层次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国间的军队高层互访、防务交流十分频繁,包括防务安全磋商、军舰访问、人员培训、联合训练,甚至还和一些大国签署了军事后勤供应等,双边军事战略互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995 年底,印尼与澳大利亚签订了防务协定,是印尼独立来首次与区外大国签订防务协定。近几年新加坡、泰国与澳大利亚的国防科技与军事合作项目也有明显增加。2002年3月普京访越,双方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就加强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多边安全对话与防务磋商得到显著加强。2002年《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订就是各国加强安全对话与防务磋商的重要成果,在为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了政治基础的同时,也对南海安全形势“缓和”局面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东盟地区论坛(ARF)成立本身应被看作是东盟各成员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共同努力、有效强化多边合作与磋商的重要成果。东盟地区论坛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东盟的外部安全,即通过与东亚各国及世界主要大国的安全对话,建立信任措施和开展预防性外交,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使东盟免受外部势力的干预。同时,东盟地区论坛也为东盟各成员间的安全合作开辟了新的舞台。迄今为止,作为主导者的东盟仍是该论坛的永久性东道主,掌握着拟订每届年会议程的大权,从而使东盟各成员能充分利用这一重要国际场所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协调立场,进行合作以维护区域整体利益。东盟各成员在积极推进该论坛向机制化方向发展,试图将其作为东盟主导下的解决地区冲突与争端的场所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合作,采取了共同的立场。例如,东盟曾几次将南海问题列入议程。另外,东盟各成员采取共同的立场积极合作推进该论坛向机制化方向,试图将其作为东盟主导下解决地区冲突与争端的场所。总总之,东盟充分利用该论坛,发出协调一致的声音,在地区安全问题上进行了有效合作。 二、当前亚太地区军事安全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体上讲,当前东南亚地区爆发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极小,将继续保持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基本态势,对话合作仍然是安全形势的主流,但各种复杂制约因素仍然不少,地区军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不少隐患和挑战。 1、“冷战思维”是传统制约因素 所谓“冷战思维”是一种在冷战时期形成的以意识形态划分敌友,以对抗性的零和关系分析国际安全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时期,但西方世界有些人仍然紧抱冷战思维,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总是有些人继续采用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绝对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各种国际现象,主观上把社会主义当作天然的假想敌,看不到冷战的结束和两种的和平并存和发展竞争,只看见对抗和对立。在“冷战思维”的指导下,美国重组和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强化军事同盟关系,加速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严重制约了东南亚地区各国在军事安全领域开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根本制约因素 伴随冷战的结束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旧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也是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根本制约因素。如美国在亚太地区坚持单边主义政策,力图以军事威胁、军事打击、顽固扩大军事联盟关系挤压对手,频频鼓吹、抛售“中国威胁论”,为其亚太军力调整造势。个别大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取向加剧了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间的战略对立,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顺利发展。这种基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考量的单边主义政策继续下去,东南亚地区即使不出现传统意义上的军备竞赛,也会出现加快军备建设的现象,军事安全合作必将遭到严重的干扰。 3、国家间缺乏战略安全互信是现实制约因素 在东南亚地区,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制度相异,历史恩怨和现实纷争错综交织,各国间缺乏战略安全互信的状况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和边境纷争致使邻国间互信的缺乏长期难以消弭。菲律宾、越南等问题相关方近年来在南海主权争端方面采取的诸多单边行动,以及日本、印度等地区外力量加强对南海问题的介入,给南海安全形势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此外,总有一些人对中国军力的增长始终持怀疑态度,质疑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意图和能力,恶意炒作“中国威胁论”也是这一矛盾的反映。 三、当前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推动因素 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安全合作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各国共同利益扩大,合作领域增加,日益重视安全对话与合作。这为逐渐形成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地区军事安全合作框架提供了积极前景。 1、现实利益交汇区的扩大增强了合作的现实基础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利益是一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安全合作作为国家对外军事交往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也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使国家利益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安全利益作为国家利益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在国内,它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延伸;在国际上,它向地区或全球安全延伸。各国在制定其安全战略时,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安全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地区或全球安全利益。只有充分考虑地区安全利益的国家安全战略,才能在推进地区安全中促进本国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之间安全利益交汇点日渐增多,军事安全合作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东南亚地区作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核心利益。为此,形式多样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日趋活跃。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致力于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合作全面、快速发展;以东盟与中、日、韩为主的东亚合作不断扩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互信;东盟地区论坛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渠道,对促进地区安全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致力于地区稳定,谋求共同发展的良好举措必将大力推进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势头。 2、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拓展了合作的领域范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非传统安全的影响具备了快速蔓延的条件。与传统安全问题相比,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跨国性和全球性。非传统安全因素跨越国界,对其控制也超出了单一国家的能力范围,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近来,随着国际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日益严重,非传统领域的军事安全合作得到高度重视,成为国际军事合作亮点。在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威胁依然严峻,跨国犯罪活动猖獗。近年来,印尼的巴厘岛、菲律宾南部的三宝颜市与印尼雅加达市都发生了爆炸袭击。可以说,东南亚地区的恐怖袭击活动在最近几年异常活跃,形势非常严峻。此外,东南亚许多国家还面临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艰巨任务。另外,如劳动力非法流动及跨国犯罪等问题,也必须通过有关成员国的相互合作才能制止。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和平稳定的新秩序,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9·11”事件之后,美国把东南亚当做反恐的第二战场,对东南亚各国的反恐行动提供了资金、技术、培训、情报、设备等方面的帮助。东南亚国家也积极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2010年5月11日,在河内举行的第四届东盟国防部长会议上,与会的东盟10国国防部长就“加强东盟国防合作,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表示东盟各国应进一步加强在国防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并提高合作效率,以应对跨国非传统安全挑战。 3、军事安全新理念的传播促进了合作的强化深入 战后,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等新的安全理念在东南亚地区的有力传播促进了该地区军事安全合作思想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这不仅提供一种合作理念,更切实地指导推动了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共同安全”就是以国家间的共同安全取代个体国家的单边安全。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东盟国家的安全利益更加密切相关,“集体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军事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已由加强国内治安转向共同抵御外部威胁,维护地区的集体安全。东盟国家是“综合安全”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东盟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弱小,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政治不稳定,高度认同综合安全观念,认为通过推行综合安全观可以拓展东盟国家的舞台,提升国际社会、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地位。合作安全是冷战后被各国普遍接受的概念。所谓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一般被定义为“通过合作寻求安全” 。合作安全以“‘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等安全观念为基础,在安全利益相互冲突的国家之间展开政治和安全对话,加强相互信任,达到相互安全的目的。冷战后,东盟倡导并建立了官方层次的泛亚太多边机制――东盟地区论坛(ARF),就是东盟成员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共同努力,积极合作的重要成果。 总之,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等新安全理念的传播,对于推动东南亚地区各国进行地区军事安全合作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为一个在东南亚地区有着重要利益诉求的大国,中国要成为维持地区稳定,推动地区繁荣的国家,就应该坚持在“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推动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以实现自己的维护周边安全稳定,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利益。 (作者简介: 袁 周(1975- ),男,安徽芜湖,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讲师,南京政治学院在站博士后。 王 婉(1984- ),女,山东烟台,总参61579部队,教员,硕士。 参考文献: � Matthew Augustine, “Multilateral Approaches to Regional Security: Prospects for Cooperation  in North Korea,”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Autumn 2001,pp.295~317。 � 宋以敏:《亚太地区的几个新发展趋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第12~13页。 � 参见(印尼)C.P.F.Luhulima :“东盟的安全框架”,《亚洲基金会亚太问题中心》报告第22期,第7页,1995年9月,旧金山。 � 柯山:《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其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第83页。 � 柯山:《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其影响》,载《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第82页。 � 有关“合作安全“的定义,参见朱阳明主编:《亚太安全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135页。 � 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1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联系人:袁 周 电话:(军线)816012;(地方线)80816012;手机:13912981531 邮编:210003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军事指挥教研室
/
本文档为【东南亚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现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