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代中国对日本称名演变的历史考索(1)

古代中国对日本称名演变的历史考索(1)

2012-02-22 9页 pdf 2M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6358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中国对日本称名演变的历史考索(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以刃 年第 � 期 古代 中国对 日本称名演变的历史考索 陆 晓 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上海 , � �� 兀巧� � 提 要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对 日本称名 经历 了一 个由 以 “楼 ” 指 称转为以 “ 日本 ” 指称的 变 化过程 , 变化的主要原 因与 日本方 面视 “楼” 为 “不 稚” 之名 有关 。 本文在追溯考察对日 称名 之 演变过程基础上 , 对古汉语中的 “ 侨” 字意味以及它当 时成为对日称名 的可能原 因作 了考论 , 认 为 “侨 ” 称在古...
古代中国对日本称名演变的历史考索(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以刃 年第 � 期 古代 中国对 日本称名演变的历史考索 陆 晓 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上海 , � �� 兀巧� � 提 要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对 日本称名 经历 了一 个由 以 “楼 ” 指 称转为以 “ 日本 ” 指称的 变 化过程 , 变化的主要原 因与 日本方 面视 “楼” 为 “不 稚” 之名 有关 。 本文在追溯考察对日 称名 之 演变过程基础上 , 对古汉语中的 “ 侨” 字意味以及它当 时成为对日称名 的可能原 因作 了考论 , 认 为 “侨 ” 称在古汉语中实际是个中性而略具衰美意味的语词 , 以 “侨” 为 “ 不 稚” 之名 在古汉语 中并无根据。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 “侨” 称真正成为 “ 不 雅” 乃至贬义鲜明的特称 词语是明代 以 后始 有之现象 , 其背景原 因则是明代时期 日本方面对中国 沿海地区的侵掠暴行 。 中国古籍对 日 称 名 由 “侨 ” 改称为 “ 日本 ” 反映了中国古代对 日本民族的草重和 宽容 , 而 “ 侨 ” 称在古书中从一 个不 无褒美意味的语词转 变为一 个贬义鲜明的特称 , 则是 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之道义立场在对日 关 系方 面 的现 。 关键词 楼 楼奴 楼寇 日本 中 日 关系 古代 中国对 日本的称名主要有两种 , 即 “楼 ” �又称 “楼奴 ,’� 和 ‘旧 本 ” 。 另有 “扶桑 ” 也被认为是对 日本的称名 , 但是至少就正式史书记载而言 , 此说无据� , 故本文不论 。 “ 楼 ” 与 ‘旧 本 ” 这两种称名先后出现于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 , 在不 同场合又有不同之区别用 法 。 尤其是 “楼” 称 , 它原先是一个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的语词 , 作为对 日称名曾长期被 日 本方面接受认 同 , 但后来却被视为 “不雅 ”之贬称而受拒绝 �以后它在中国史书中又果然转成为 一个贬义鲜明的特称 。 中国古代对 日称名及称名意味的演变过程反 映出中国语言文化中道义 立场的特点 , 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对 日关系史的一个侧面 。 本文就此作一历史性考论 。 一 、 “楼 ” —隋代以前对 日本的称名 中国古 代典籍 中最早 以 “楼 ” 指谓 日本 的大约是 � 山海经》� 。 其 中 “海 内北经 ” 说 � “盖国在拒 �巨 � 燕南 , 楼北 , 楼属燕 。 ” 这段文字提及了巨燕 、 盖 、 楼三个国家 。 巨燕是指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 。 称燕国为 “ 巨燕 ” , 是 因为它 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 , 且战国时它的 统领范围曾从今河北北部 、 辽宁西端扩张到包括辽东在 内的东北地区 。� 处于 巨燕南面的盖 国 , 是指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 而它在楼 国之北 , 那么这个楼国当是指 日本 。 “楼属燕 ” 并非 指它隶属于燕国 , 而是指它处于燕国影响之下 。 《史记 · 朝鲜列传》中言及燕人 曾是朝鲜人的 先祖 � 又记燕国全盛时期攻取过朝鲜半岛 , 在 那 里 设 置官吏 , 构筑防塞 。�据此推断 , 日本 来稿 日期 � �望到� 年 � 月 �� 日 。 �� 通过朝鲜半岛而受到燕国影响是完全可 能的 。 日本曾出土过被判定为燕国的明刀钱 , 它从考 古资料方面证明了这一点 。� 一般认为 �山海经》的 “ 海内经 ” 是 “述于 周秦 ” 。 如此 , 则以 “楼” 指谓 日本 , 早在战国时代便已开始 。 东汉时王充的 《论衡� 中也多次提到 “楼人” � “ 成王之时 , 遥委五贡畅 ” �恢国篇 � , “周 时天下太平 , ……鳌玉贡 粤草 ” �儒增篇 � , “周时天下太平 , 透�丛来献畅草 ” �异虚篇 �。 其 中 “畅” 为与祭祀相关物名 。 《大戴礼记 · 夏小正》� “ 畅也者 , 终岁之用祭也 ” 。 “ 曾 ” 与 “ 畅” 同音 , “ 瞥草 ” 可能是酿酒祭祀植物 。 周成王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 � 年 , 其时 日本处 于绳文时代的晚末期 。 周代时楼人是否确实向中国天子进贡还有待考证。 重要的是 , 王充这 里的 “ 楼人 ” 很可能也是指 日本 。 古代 中国的官方史书称 日本为 “楼 ” 的 , 始于 �汉书 · 地理志》� “乐浪海 中有楼人 , 分 为百徐国 , 以岁时来献 ” 。 “乐浪 ” 为朝鲜古地名 , “乐浪海” 中的 “楼人” , 当是指与朝鲜隔 岸而居的 日本 民族 。 �汉书》作为官修史书而称其 “ 以岁时来献” , 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 成书于三世纪的 �三国志》 �陈寿撰 , �� � 一 �� � � “ 魏志 · 东夷传 ” 的 “楼人 ” 部分 , 描 写日本风土民情的文字长达二千三百徐字 。 其 中还一一列举出 日本岛上 �� 多个部落的名称 。 但是从总体上 , 这些部落被通称为 “楼人 ” � “楼人在带方 �今朝鲜凤山 � 东南大海中 , 依山 岛为国邑 。 旧百徐国 , 汉时有朝见者 。 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 ” 前述汉代的 《地理志》记 日本 岛上 “分为百徐国 ” , 而至此三国时已通译语者约有 “三十国 ” , 可见其时交往已经逐渐频繁 密切 , 了解也 自然相应加深 。 在中国史家心 目中 , 日本岛上的人都属 “楼人 ” 。 五世纪时范哗 ���� 一 �� �� 所撰 《后汉书 · 东夷传》“楼 ” �楼国 � 部中记云 � “光武 中元 二年 �公元 �� 年 � , 楼奴 国奉贡朝贺…… 光武授以 印缓 。 ” 其 中的 “楼奴国 ” 亦 即楼人之国 � “楼奴 ” 与 “楼” 之关系详后 � 。 �� �� 年 � 月 �� 日 � 日本光格天皇天明四年二月二十三 日� 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出土过一枚金质印玺 , 其上刻有 “汉楼奴国王 ” 六字 。 虽 然 日本史学界也 曾有人提 出过 “金印伪作” 之说 , �但是一般认为该金印即上引文中汉光武帝所授之印 。 以后的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南史》、 �北史》、 直至 �隋书》等 , 也 都在各 自相关 日本的部分 中有 “楼人” 或 “楼国” 之类的记载 。 兹择要而举列之 � “楼人在 带方东南大海 中 , 依山岛为国 。 ” � �晋书 � � “楼国在高丽东南大海中 , 世修贡职 。 ” �《宋书� � “ 楼国在带方东南大海岛中 。 汉末 以来 , 立女王 。 � ” � �南齐书》� “楼者 , 自云太伯之后 , 俗 皆文身。� ” � �梁书》� “楼国 , 其先所出及所在 , 事详 �北史》。 ” � �南史 � � “楼国在北济 、 新罗东南 。 水陆三千里 , 于大海中依山岛而居 。 ” � �北史》� “楼 国在北济 、 新罗东南 。 水陆 三千里 , 于大海之中依山而居 。 ” � �隋书》� 。 其 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宋书 · 蛮夷传 · 楼 国》 中记录的由 “楼王武” 上给宋顺帝 �在位 �� � 一 �� � 年 � 的一篇表文 , 该表文的大意是要求 当时中国皇帝支援其讨伐高丽国 , 并请求赐授相应之官衔 。 其中的措词完全是下臣恳求帝王 的语气 , 例如 “封国偏远 , 作藩于外 ” 、 “ 臣虽下愚 , 泰�� 先续 ” 、 “ 帝德覆载 , 摧此强敌 ” 等 , 表文后记载宋顺帝批准 了楼王武 的请求 , 并 下诏 任命他为 “使持节 ” �军队统领官 � 、 “ 安东大将军 ” 、 “楼王 ” 等职 、 赋予他督察包括朝鲜半岛在 内的军权 。 这份表文被 日本学者 认为是流传下来的 日本历史上最早一份国书 。� 从上引资料可见 , 至少在隋代以前 , 中国古代史书中是一直以 “楼” 来称谓 日本的 。 并 且 , 根据前面 《汉书》“地理志 ” 中 “楼 国…… 以岁时来献 ” 、 汉光武帝所授 “汉楼奴国王 ” 的金印、 以及楼王 武上表宋顺帝请授职权的资料看 , 其时 日本岛上 的统治者们不仅接受认同 这一称名 , 并且还是努力争取 、 引以为莫大荣誉的 。 �� 二 、 唐代以后的 ‘旧 本 ” 称名和 “ 楼 ” 称的保 留 中国古代对 日本的称名从唐代的史书开始发生变化 , 变化的契机则是在隋代 , 这个契机 就是 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圣德太子 ���� 一 � � � � 给当时中国隋场帝的书函 。 据 �隋书》 “东夷 传 ” 记载 , 圣德太子在这封国书 中这样称呼自己 � 日出处天 子致书 日没处天子 , 无恙 。 圣德太子在这封信函 中称 自己为 ‘旧 出处天 子 ” , 这是前所未有 的 。 在圣德太子看来 , 日本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东方 , 太 阳东 出而西落 , 相对于西方位置的中国而言 , 东方的 日本 便有理由称为 日出之国 。 与此相关的是 , 六朝时期 , 日本受中国南方吴地的影响较大 �迄今 日语 中保留有许多 “吴音 ” 的汉字词汇 , 绸缎 布匹 也仍称为 “ 吴服 ” �。 在某种意义上可 以 说 , 对于 日本而言 , “吴 ” 也就是六朝时中国的称名 。 而 “ 吴” 字的 日语训读音与表示太 阳 落山时候的 “暮 ” 字相同 , 都读为 “ �扎” ��� 二�。 根据语源学 中音义相关的原理推断 , 这 表明在当时 日本人的观念 中 , 中国 �吴地 � 是与 日落方位联系在一起的 。 因此 , 圣德太子以 “ 日出处天子 ” 自居 , 客观上也是有 中日地理关系的联想依据 。 不过 , ‘旧 出” 通常使人联想 到朝气蓬勃 , ‘旧 没 ” 则意味着暮霭沉沉 , 圣德太子的这一 自称显然包含着某种沾沾 自喜的 尊大感 。 当时的 日本较之 中国 , 无论从地理广度或国力强度言 , 都只 是弹丸小 国 。 从前引 “楼奴以岁时来献 ” 的记载和 “汉楼奴国王 ” 的金印文字看 , 以前 的双方关系又 明显具有某 种程度的君臣性质 , 且一直被 日本方面接受认可 , 甚至引以为幸荣 。 而圣德太子则在这一国 书 中开始称 自己为 “天子” 。 从 日本方面说 , 这可 以说是 民族 自尊心 的变态提升 � 而从历代 一直接受其朝贡 、 视之为边夷小邦 、 并不断施予其恩惠扶助的中国皇帝方面看 , 则 自然会产 生失尊受辱之感 。 所以 《隋书》同篇记载隋场帝读此书函后颇为不悦 , 对御下官员说 � “ 蛮 夷书有无礼者 , 勿复 以闻 。 ” 前面根据 中国史书的记载推断 日本在圣德太子以前一直接受 中国对其 “楼” 的称名 。 其 实 , 从 日本方面的史料看也是同样如此 。 在成书于公元 �� � 年的 日本最早史书 �古事记� 中 尚未 出现 ‘旧 本 ” 一词 。 其中称 日本历代天皇 皆以 “楼” 名 。 例如 日本第一代天皇 即神武天 皇 �前 �� �年即位 � 在该书中被称为 “神楼 ” 。 就 日本正史记载而言 , 首次使用 日本国号的 是产生于公元 ��� 年的 �日本书纪� �圣德太子卒于 �� � 年 �。 该书被认为是 日本最早的 “救 撰正史” 。 � 其中 “楼 ” 与 ‘旧 本 ” 两种称名并用 。 如称第一代的神武天皇为 “神 日本 ” , 而 称第十一代天皇 �垂仁天皇 � 的女儿则为 “ 楼姬 ” 。 由此可见 , 在 日本史书中正式使用 ‘旧 本 ” 国号称名的时间 , 只是在圣德太子去世后约一百年才开始 。 此外 , 在成书于公元 � �� 年 的 �续 日本纪 � 之 “ 庆云 元年” �公元 �以 年 � 的条 目中 , 记录了当时遣唐使粟 田朝 臣真人的归 国 。 其中言及他在中国江南上陆时 , 以 “ 日本国 使” 自称回答 “唐人 ” �唐代中国人 � 的询问。 原文如下 � ……粟田真人 自唐国至 。 初至唐时 , 有人来问日 � “何处使人� ” 答曰 � ‘旧 本国使” 。 据载粟 田真人是 日本历史上著名 “大宝律令 ’,� 的撰写者之一 。 并 且 , 他是在该律令完 成后的当年 , 即大宝元年 � �� �� 作为遣唐使来 中国的 。 日本史学界 因此有人认为 ‘旧 本 ” 国号的使用开始于公元 � �� 年的 “大宝元 年” 。�据此则在 日本历史上 , ‘旧 本 ” 国号 的出现 是在圣德太子死后约 �� 年之后 。 总之 , 在 日本的史籍记载 中 , ‘旧 本 ” 的国号名是圣德太子死后很久才出现 。 但是 “本 ” �� 者 , 本来也 、 起源也 。 “ 日本” 意味着太 阳的起源 , 亦即 ‘旧 之所出” 之意 。 该称名的发想 之端则无疑是上引圣德太子给隋场帝的国书 。 无论如何 , 自圣德太子以 ‘旧 出处天子 ” 自称后 , 中国唐代的史书也开始随之出现 了相 应的以 ‘旧 本 ” 称之的转变 。 在 《旧唐书》�成书于 ��� 年 , 后晋刘响等撰 � 的相关记载 中 , 同时有 “楼国传 ” 与 ‘旧 本传 ” 。 “楼国传 ” 中记云 � “楼国者 , 古楼奴国也 ” 。 ‘旧 本传 ” 中 则如此记载 � 日本国者 , 楼国之别种也 。 以其在 日边为名 。 或 曰楼 国 自恶其名不雅 , 改为 日本 。 或云 日本旧 小国 , 并侨国之地 。 其人人朝者 , 多 自矜大 , 不 以实对 , 故中国疑焉 。 在 �旧唐书� 的作者看来 , 所谓 “ 日本 ” 的称名所指 , 基本上与 “楼” 之所指是一回事 , 只 是同一对象的别一种名称而已 。 至于新名称产生的原 因 , 大约有三种 � 其一是 “ 以其在 日边 为名” , 此 因显然与圣德太子给隋场帝的书 函中所 言有关 。 其二是 “楼 国 自恶其名不雅 ” 才 改称 。 这里要注意的是 , �旧唐书� 作者认为 , 以 “ 楼” 为 “不雅” 之名只是 日本 自己的看 法 , 在中国方面看来 , “楼国” 的名称并无 “不雅” 之嫌 �后再述 �。 其三是 ‘旧 本 旧小 国 , 并楼国之地 ” 后改称 日本 。 此说即便确实 , 那么 “ 旧小国 ” 的 ‘旧 本 ” 之名又是缘何而来的 呢� 原因仍然与前两者有关 。 不过 , 究竟是出于什么 原因而改名 , �旧 唐书� 似乎并不十分 计较追究 , 而只是在指 出当时来人朝 的 日本人 “多 自矜大 ” 和 “ 不 以实对 ” 的特点之同时 , 悉听尊便而改从之 。 与以前隋场帝对 日本圣德太子 自称 ‘旧 出处天 子 ” 的强烈反应相比 , �旧唐书� 中对 ‘旧 本 ” 新称名的态度显然冷静 、 大度得多 。 �旧唐书》的编修者是后晋时代人 , 但是该史书所记是唐代之事 , ‘旧 本 ” 的称名当然是 唐代已被中国方面接受 。 可以与此相参照的是 , 唐代杜佑所撰 �通典� �成书于 ��� 年 � 第 ��� 条记东夷诸国中亦写道 � “楼 , 一名 日本 。 ” 在更早的唐代诗人中间 , 王维写过题为 “送 秘书晃监还 日本国” 的诗 , 储光仪诗 题 中有 “ 洛 中贻朝校 书衡 , 朝 即 日本人 也 ” , 赵弊有 “ 送晃补网归 日本 ” , 包估有 “送 日本国聘贺使晃巨卿东归 ” , 韦庄有 “送 日本国敬尤归 ” , 李 白 �哭晃衡卿》诗中首句有 ‘旧 本晃卿辞帝都 ” , 等等 。 这些诗歌 中皆以 “ 日本 ” 指称而不 言 “楼国 ” , 它们表明在唐代时期 , ‘旧 本” 称名已普遍使用 。 唐代时 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团 来中国学习 , 当时诗人们 的这一指称 当是与 日本留学生们对 自己国家的称名有关 。 唐代的国 力和文化对 日本的影响远远超过隋代 , 而中国承认接受这一在当时不无变态自大心理的 ‘旧 本” 之称名恰恰是在唐代 , 这不能不说是与唐代强大的国力与文化 自信相关 , 其中也反映出 唐代人对弱小 民族的尊重及对其 “多 自矜大 ” 之变态心理的格外宽容 。 在 ��日唐书》中 “楼国” 与 “ 日本国” 并用而传 , 这可能反映 了某种过渡性 , 以与过去 史书中 “楼 国” 的称名衔接 。 至宋代欧阳修所编 �新唐书� ��《双�年成书 � 时 , 已只列 ‘旧 本传” 而不见 “楼国传” � 日本 , 古楼奴也 。 二 ��� ·咸 亨元年 , 遣使贺平高丽 。 后稍习夏音 , 恶楼名 , 更号 日本 。 使者 自言 , 国 近日所出 , 以为名 。 或云 日本乃小国 , 为楼所并 , 故冒其号 。 使者 不以情 , 故疑焉 。 这段记载中言及 “咸亨元年遣使 ” 之事 , 其后有关于 ‘旧 本 ” 国名的 “ 使者 自言 ” , 因 此很可能中国方面知道楼国改名 日本之事是在唐 “咸亨元年” 。 “咸亨” 是唐高宗时年号 , 即 公元 �� � 一 �� � 年 。 “咸亨元年 ” 亦即公元 �� � 年 。 在以后的 �明史》 ‘旧 本传 ” 中 , 则明确 记为 “唐咸亨初改名 日本 ” 。 前面述及 日本学者根据粟 田朝 臣真人一段史料而推断 日本正式 使用 ‘旧 本 ” 国号开始于 “大宝元年” 的公元 � �� 年 。 根据 �新唐书》的上 述所言 , 则 “ 日 本” 之名的开始使用当至少早在公元 ��� 年已有 。 其时是圣德太子死后约 �� 年 。 � � ‘卜 � � � � � � 一一 � � 自 �新唐书》以后 , 中国史书皆列 ‘旧 本传 ” 而不再另列 “ 楼国传 ” , 但是在解释 ‘旧 本 ” 国名时则一般都会附以其原先的 “楼奴 ” 之名 。 如 �宋史》‘旧 本传 ” 开篇云 � ‘旧 本国 者 , 本楼奴国也 。 自以其国近 日所出 , 故以 日本为名 。 或云 恶其旧名而改之也 。” �元史》的 “ 日本传 ” 开头云 � ‘旧 本国在东海之东 , 古称楼奴国 。 或云恶其名 , 故改名 日本 。 以其国近 日所 出也 。 ” 《明史》 ‘旧 本传 ” 起首文字 � ‘旧 本 , 古楼奴国 。 唐咸亨初改 日本 。 ” �清史稿� 的 “属国” 项中未列 日本 , 但是在 “邦交 ” 项中 , 列有 ‘旧 本 ” , 其开首文字 云 � ‘旧 本久通 中国 。 ” 与明代以前的 ‘旧 本传 ” 不同的是 , �清史稿》的 “ 日本传 ” 中没有 “古楼奴也 ” 之类的文字 。 换言之 , 其中 ‘旧 本 ” 不仅是正式称名 , 而且也是唯一的称名 。 原因可能与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增强有关 。 总之 , 从 以上所述可见 , 中国史书在唐代前的对 日称名是 “楼 ” �或 “楼奴 ” � , 自唐代 迄成书于清代的 �明史� , 。一般都用 ‘旧 本 ” �或 “ 日本国 ” � 作为正式称名 , 而同时也以原 先的 “楼 ” �或 “楼奴 ,’� 辅释之 。 一直到 �清史稿》, “屡” �或 “楼奴 ” � 之称名才不用 , 而 只用 “ 日本 ” 之名 。 《清史稿� 作于辛亥革命后的 ��� �一�� �� 年间 , 其时中国已进人近代社 会 。 二十四史 中亦不列 �清史稿 �。 因此可以说 , “楼 ” 的称名一直延续保留到中国古代社会 的最后一个朝代 。 三 、 “ 楼 ” 、 “ 楼奴 , , 探原 日本历史上的圣德太子在给隋场帝的国书中开始 自称 “ 日出处天子” , 其 中包含着耻于 被以 “楼王” 称名的心理 。 日本学者木宫太彦在其所著 �日中文化交流史� 的 “ 隋唐篇 ” 中 曾引及 日本书籍 �驭戎概言� 对圣德太子拒称 “楼王 ” 之原因的说明 � “盖憎恶彼王国书中 称楼王之无礼 , 不从之也 。 ” 可见 日本方面确实也有人认为 “ 楼 ” 的称名含贬意 , 因而对之 反感的 。 但是在古代中国史家们看来 , 这种改称却是 日本人 “ 自恶其名不雅” �见前引 �旧 唐书》部分 �。 这里需要弄清两个问题 � 一是 “楼 ” 字在古汉语 中意思为何 , 它是否贬义词 , 二是 “楼” 的国名缘何而来 。 “楼 ” 字早在西周时 , 即公元七世纪前就 已经见载 。 �诗经 · 小雅 � 的 “ 四牡 ” 篇 中有 “ 四牡骄骄 , 周道楼迟 ” 句 。 �毛传� 释 “ 楼迟 ” 为 “历远之貌 ” 。 如果说 “楼 ” 字的原始意 义与距离遥远有关 , 那么以 “楼 ” 指称 日本的可能原因之一当是 由于在当时人们心 目中 , 日 本地理位置十分遥远 。 并且 , 从相关的两句诗看 , 其意思是说 � 四 匹马奔驰不息 , 周天子的 康庄大道 向远方伸展 。 “楼 ” 字不但不含贬意 , 而且勿宁说具有某种程度的赞美色彩 。 在古音 中 , “楼 ” 字与 “委 ” 字同音声 , 《说文解字注》释 “楼 ” � “从人 , 委声 ” 。 根据 同音假借的原理 , “楼” 与 “委 ” 意可通假 。 上引 �小雅 · 四牡》中 “周道楼迟 ” 句 , 《毛诗 注疏》释文云 � “楼本作委 ” 。 �说文解字》释 “楼 ” � “顺兑 �貌 �” , 释 “委” � “委顺也” 。 两 者意亦大 体相近 。 据考 “楼乃 委字增偏旁体 ” , 。 此亦可为 佐证 。 而 《经籍 纂话》中关 于 “委” 字的释义之例有 � 委委 , 美也 。 � �尔雅 · 释训》� 委佗 , 德之美貌也 。 � �一切经音义》引 �韩诗注》� 委委佗佗 , 宽容之美也 。 � 《诗经》“ 君子偕老 ” 疏 引 �尔雅》注 � 委委佗佗 , 皆佳丽美艳之貌 。 � �尔 雅 ·释训》注 � 《经籍篡话 � 中与 “楼 ” 字相通假的 “委 ” 字还有其它释义 , 但是从上举释例中足 以见 出 , 它有褒美之义 � 既可形容形体的 “佳丽美艳之貌 ” , 亦可指谓 “德之美貌 ” 。 由此亦可傍 证 “楼” 字在汉代以前具有褒美色彩 。 “十三经 ” 之一的先秦古籍 �周官》一书 , 其 “地官 ” 部分列有 “委人 ” 之职 。 “委人” 之 “委” , 其义何指 , 注疏未详 。 但是经文中言 “ 委人 ” 的职能是 “ 掌敛野之赋敛薪当 , 凡 疏材木材 , 凡畜聚之物 ” 。 据此 , 则 “委人 ” 在当时是指周代负责征税纳贡之类事情的官职 。 �周官� 为记录周代官制之书 。 在所谓官本位的文化背景中 , 以 “委人 ” 来指谓政府中的某 种官职 , 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 它在 当时堪称敬词 。 假如当时称担任此职务的某人为 “委 人 ” , 当是类乎我们今天 以 “ 科长 ” 、 “ 处长 ” 等官衔称呼某人一样 , 多少有表敬 的意 味。 “楼” 字恰好是 “委 ” 字加人旁 , 字形上是 “ 委人 ” 两字之合 。 根据 �周官》中的 “委人 ” 之义推想 , “楼” 也决谈不上有什么贬义 。 汉代以后的 “楼 ” 字并非完全没有贬意 的用法 。 如 �文选》载汉代王褒的 《四 子讲德 论》中有 � “蟆姆楼傀 , 善誉者不能掩其丑 ” 。 “膜姆” 是汉代丑女典型 , 而 “楼傀 ” 在这里 显然是形容其丑之甚 。 但这是 “债 ” 与它字组成的连绵词 。 同是这个 “楼 ” 字 , 也可以与它 字缀合成一个状美意味的连绵词 。 �玉台新咏� 中 �古乐府 旧 出东隅行》有 “头上楼堕髻 , 耳中明月珠 ” 句。 这里的 “楼堕” 指汉代妇女的一种发髻样式 � 头上的 “ 楼堕髻 ” 与耳 中的 “ 明月珠 ” 相衬对仗 , 可见其形状十分之美 。 因而如果说 “楼 ” 字在汉代乃至六朝时 曾有形 容丑陋的用例 , 那么也应该 同时看到 , 其时它也有形容美艳的用例 。 前面述及的 《说文解字》中释 “楼 ” 字为 “顺兄 �貌 � , 从人 , 委声 ” 。 “顺 ” 有顺从之 意。 但此意亦无贬义 , 在君臣关系的当时背景中 , 勿宁说顺从是一种美德 。 并且顺从既可以 就下服从上而言 , 也可以就上依从下而言 , 后者近乎宽容 。 前引 �经籍纂话》对 “委” 字有 “ 德之美貌也” 的释义 , 同时也称其是一种 “宽容之美也 ” 。 可 能是在圣德太子以前的中日关 系具有某种臣属性质 , 因而圣德太子等在品味 “楼” 字意味时 , 容易偏向于从下臣服从上君 方面理解 。 例如 , 日本江 户时代 ���� � 一 �� �� � 的学 者本居宣 长 曾根 据 �说文解 字 � 对 “ 楼 , 顺貌 ” 的训释 , 认为中国古代以 “楼 ” 称谓 日本包含着视 日本民族性格柔顺 的意思 。� 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视为柔顺 , 这多少意味着臣服 。 从这种理解出发 , 圣德太子既然不愿 做中国天子的属臣 , 也就 自然会不乐意继续以这个看来似乎有臣服之意的 “楼 ” 字为 自己的 国名 。 但是不能因此而说表示 “顺貌” 的 “楼 ” 字本身在古汉语中是贬义词 , 因而也谈不上 以 “楼 ” 称名 日本有贬低之意 。 由此看来 , � 旧唐书》称楼国 “ 自恶其名不雅 ” 颇为确切 。 《说文解字》“羌 ” 字条中的有关解释也值得参照 � 南方蛮闽从虫 �段注 � 南方蛮 , 东南 闽 , 此 云南方者 , 概言之 � , 北 方狄从犬 , 东方貉从穿 �段注 � 此云东者 , 谓东北方也 � , 西方羌从羊。 ……西南焚人焦侥从人 , 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 。 唯东 夷从大 , 大人也 。 夷俗仁 , 仁者寿 , 有君子不死之 国 。 其中南蛮 、 北狄 、 东北貉 、 西羌四者的汉字之名皆从动物 � 西南的焚人从人 , 东夷则从 ‘大人” 。 楼国在 中国的东方 , 当属东夷 � “楼 ” 字本身又是委字加人旁 , 从人 。 从 中国古代 对周边其它少数 民族之称名的 比较中也不难看出 , “楼” 字并非贬称 , 而是褒称 。 西南焚人 从人的原因是 “颇有顺理之性 ” � 段注 “夷俗仁 ” 之句引 《后汉书 · 东夷传》文 � “仁而好生 , 天性柔顺 , 易以道御 , 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 ” 可见如果说 “楼 ” 的称名最初是中国给 日本起 的话 , 那很可能也是出于对该民族当时所具有之性格的一种认识和褒奖。 然而实际上一些史料表明 , “楼” 的称名未必 由此而 来 。 古文献中 “ 楼国” 又称为 “楼 奴国” 。 汉光武帝授给当时 日本岛上国王 的金印上所刻为 “汉楼奴 国王印 ” � 《旧唐书 · 楼国 � � 传� 则说 � “楼国者 , 查鳌�丝里也 ” 。 可见最初的称名是 “楼奴 �国 �” , “楼 �国�” 是 “楼奴 �国�” 的略称 。 汉语中 “奴 ” 有 “奴仆 ” 意 , 因而从表面看 , 这似乎是个蔑视性的称名 。 其 实不然 。 清代学者王先谦在 � 日本源流考》卷二十二 中这样认为 � 自 �山海经� 以降皆称楼 , ……又云楼奴 , 长言之也。 王先谦认为 “楼” 是 “楼奴” 的 “ 长言 ” , 这表 明他将两者同视为是 日语的音译词 , 只 是发音长短具略的区别而已 。 换言之 , 在他看来 , 两者都是源于 日语的音译结果 。 这一看法 别具一格 。 查 日本有关辞书 , “楼 ” 字的 日语音标为 “为 �� �� � 而 “为 ” 的发音在 日本平安 时代 �即 自��� 年 日本皇室迁都平安至 � ��� 年镰仓幕府成立的近 � �� 年间� 意为第一人称的 “ 我” 。�又 “楼奴” 在 日语 中读为 “为内” �� �� � � , 而该发音在 日本奈良时代 ��� � 一 � �� � 也 曾经是 “东国” � 日本关东地区 � 方言中的第一 人称 , 日语中也 以汉字标为 “我 ” 。�可见王 先谦的解释并非无稽之谈 。 王先谦此说还与 日本学者 自己对此旧名之起源的解释相合 。 镰仓时代 � ���� � ���� � 末 期 �释 日本纪》中的解释认为 , 当初 日本人到 中国时 , 常常会碰到 中国人向他们询问客从何 处来 。 因为当时 日本尚未有 自己 确切的国名 , 所 以被询 问的 人通常会指着东面大海方 向回 答 � “为内 �乡 · · … ” 。 �意为 “我呀…… ” � “ 为内 ” 的发音为 “� �’’ , 与汉语 “楼奴 ” 音近 ,“楼奴 ” 国名由此而来 。 � 现在有的 日本学者还认为 , “奴 ” 在 日语中的假名 “内 ” , 在古 日语 中其语法功能相 当于现代 日语中的 “刃 ” , 也表示 所有格 。 因此 “ 楼奴国 ” 意味着 “为扎扣 扎内国 ” �我们的国家 � 。 这一解释与 �释 日本纪》的可谓异曲同工 。 有趣的是 , 距汉代好几 个世纪后定型的 日语平假名中的 “内 ” , 不仅在发音上与汉字 “奴 ” 相似 , 而且其 字形也正 是 出于这个 “奴 ” 字 。 可见 , 如果 “楼奴 ” 确实是 由 “ 为内” 的音译而来 , 那么 以前者来标 写后者是恰当妥切的 , 而不能说其 中包含着贬义的成分 。 虽然 “奴 ” 字在古汉语中本义与奴 隶 、 奴脾有关 , 因而它客观上容易引起贬义方面的联想 , 但是这并非该称名由来的本源 , 更 非出于中国史家的有意贬称 。 颇有意思的是 , 在 日本正式改称 自己国名为 “ 日本 ” 后 , 在这一新 国名被中国承认并载 人中国史书后 , 日本历史上仍不乏一些学者依然沿用旧称名 。 例如十世纪时一位叫藤原公任 ���� 一 �� �� � 的编纂了著名的诗歌集 《楼汉朗咏集》, 。一百多年后的 ���� 年 , 另一位 叫觉明 的学者在为该书所作的注本 中说 � “楼者 , 本朝也 , 本朝 以歌述其怀 � 汉者 , 唐家也 , 唐家 以诗言彼志 。 ’,�又 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辞书 《和名抄》, 当初的书名是 “楼名类聚抄 ” , 该书写 成于 约 ��� 一 ��� 年 。 室盯 时代 � ���� 一 ����� 后流传过 �楼玉 篇》、 直 至十八世 纪 , 仍有 �楼训类聚 � 之类以 “楼” 称名的训释汉字的辞书出现 。 值得注意 的是这些学 术性专著的作 者无疑都具有深厚的汉字汉学的学养 , 他们不忌讳以 “楼 ” 称名具有特殊意义 。 这表明在他 们的理解中 , “ 楼” 字也并不是个贬义之称 。 此外 , 日本史书 《神皇正统记 � �成书于 ���� 年 � 中同时有 “大 日本 ” 与 “ 大楼 ” 的称 名 。 就后者而言 , 如该书 “元明天皇 ” �在位 � �� 一 � �� � 的记事中 � “ 定都于大楼之平城宫” �原文为 � “大楼内平城宫 �二都 含廿夕于厂沙 ,’� 。 据 日本辞典 《广辞苑》的解释 , “楼 ” 曾经 是 日本奈 良地区的旧国名 。 起初写为 “楼 ” , 元明天皇时以 日语同音字 “和 ” 改替之 , 又 冠 以 “大 ” , 该 国名遂成为 “大和 ” , 但是 又时而写作 “大楼 ” 。� �神皇正统记》成 书于 ���� 年 , 亦即在 日本元明天皇改定该旧 国名为 “大和 ” 的约 � �〕年后 , 该书作者在记事 中仍然使 用 “大楼 ” 之名 。 可见至少 日本一部分史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 也并不 视 “楼 ” 为贬称 。 �� 四 、 《明史》中的 “楼 ” 与 “ 日本 ” 称名 如前所述 , 古汉语中的 “ 楼” 字原非贬意字 , 中国古代史书中以 “楼” “楼奴 ” 称名 日 本 ,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也没有贬斥之意 。 但是 , 大约到十五世纪的明代以后 , 这种情况 却有了变化 � “楼 ” 逆转而成为一个明显具有贬斥意味的 、 指谓某类 日本人 、 或是 日本人 的 某类行径的专用名词 。 这集中反映在 《明史 � 的 ‘旧 本传 ” 中 。 按理说来 , 既然中国史书 自唐代后一直以 日本 自定国名而为其作传 , 则不必再特称其为 “ 留 , 。 但是在 �明史》的 ‘旧 本传” 中 , 却有着 ‘旧 本 ” 和 “ 楼 ” 兼而用 之的记录 。 并且 , 据笔者统计 , 其中 “楼 ” 的称名之例远 比 ‘旧 本” 的用例多 。 前者约 �� 例 , 后者约 �� 例 � 前者较后者整整多一倍 。 稍加注意 , 便可发现 �明史》中的这种现象决非出于作史者的随意所至 , 而是有某种原 因和规则的 。 最显然的是 , 《明史》中常常将 “ 楼” 与 “寇 ” 、 “ 贼 ” 、 “患 ” 等词连缀而称 。 其中以 “楼寇 ” 指称的次数达近十次之多 。 并且 , 在大部分情况下 , “楼 ” 字称名的出现总 是与其所记 日本海贼的略夺抢劫 、 作盗为患等暴行有关 。 兹举数例 � 十七年 , 透船人王家 山岛 , 都督刘 荣率精兵疾驰人望海 祸 。 丛数千人分乘二十舟 , ……荣合兵攻之 , 斩首七百四十二 , 生擒八百五十七 。 自是 , 楼不敢窥辽东 。 �正统 � 四年五月 , 楼船四 十艘 连破 台州 、 宁 波 、 大篙 二千户所 , 又陷 昌国卫 , 大肆杀 掠 。 八年五 月 , 寇海宁 。 �嘉靖� ……时贼势蔓延 , 江浙无不蹂蹄 。 新俊来益众 , 益肆毒 。 每日焚其 舟 , 登岸劫掠。 · · · · · 一昼 夜奔百八 十里 , 抵浒 。 为官军所围 , 追及杨林桥 , 歼之 。 是 役也 , 贼不过 六 、 一七十人 , 而 经行数 千 里 , 杀戮战伤者已 四 千人 。 历八十徐 日始灭 。 此三 十四 年九月事也 。 �明史� 的 “ 日本传” 与以前史书中 ‘旧 本传 ” 明显不同 , 其中极大部分篇幅都是记录 日本海盗结队成群在中国 沿海一带抢掠为害之事 。 其 范围之广 , 北 自辽东半岛 , 南迄福建 、 广东 � 其次数之频繁 , 有 时隔月即犯 。 上引嘉靖 “三十四年九月 ” 事尤为触 目惊心 � 上岸杀 掠的 “楼贼” 数仅七十人 , 而所掠之地广达今江苏 、 浙江以及安徽诸省 � 历时才近三个月 , 被他们杀戮和 与之战斗而受伤的百姓官兵竞达几乎四 千人之多 。 此条记载的数字或许不无夸 张出人 , 但无论如何 , 人侵 “楼贼 ” 嚣张为害之甚则是无疑的 。 �明史》作者在记录这些史实时 , 称这类 日本人为 “楼贼” 、 “楼寇 ” , 这显然是出于道义 谴责的用词 � 而之所 以不称其 ‘旧 本贼 ” 、 ‘旧 本寇 ” , 则可 能是 因为当时的 日本仍为 中国的 属国 , 也许 �明史� 作者认为这些海贼前来中国抢略杀戮未必是 日本政府指使所为 , 或者是 尚未有足够证据表明此类行径是 日本政府唆使支持 , 因此而 将这些抢戮者与一般的 日本人加 以区别。 以 “楼 ” 指称当是出于这种 区别的明智考虑 。 �明史》中用 “楼 ” 这一转有贬斥之意的称 呼时确实很有分 寸 , 这就是一 般主要限于指 称进行抢劫掠夺的盗贼们 。 至 于在其它一般场合 , 则是仍用 ‘旧 本 ” 的称名。 例如 � 永乐初 , 诏 日本十年一贡 , 人止二百 , 船止二艘 , 不得携军 器 。 �汉书 · 地理志》曾记当时的楼国 “ 以岁时来献” , 而至明代时 日本方面却已经变成 “ 岁常侵 扰” 。 明朝政府于永乐初年开始在时间 、 人数 、 船只等方面对 日本前来朝贡之事作严格限制 , 原因显然与其时海盗以鱼 目混珠 、 瞒天过海的伎俩为害肆虐有关 , 其中特别规定 “不得携军 器” 的原因更是由于当时的明朝政府吸取了经验教训 � 矮性黯 , 时载方物 、 戎器 , 出没海滨 , 得间则张其戎器 而肆侵掠 ; 不得 则阵其方物而 称朝贡 。 东南 33 呢~ - - 一~ 二 海滨患之 。 上引两段文字所叙是同一件事 , 但其中却将 “侨 ” 与 ‘旧 本” 二称兼而用之 。 在一般的场合 下 , ( 明书》用的是 ‘旧 本 ” 的称名 ; 而当述及 日本人抢掠暴行时 , 则斥其为 “楼 ” 。 由于 日本当时藩邦分立 , 地方上藩邦的独立性很大 。 因此虽然有时 日本 中央的首脑愿与 中国修好 , 而地方上的藩邦势力仍会肆无忌惮地侵扰 中国 。 < 明史) 在记录这种情况时称名 也毫不含糊地加以 区别: 当是时 , 日本王虽人贡 , 其各岛诸侯楼岁常侵扰…… 在 以上这种 “岁常侵扰 ” 的频繁侵人掠夺和烧杀抢劫背景中 , “楼 ” 字转成 为当时中国 人带憎恶感情的 、 专门用以指称 日本海贼的特殊词汇也就是很 自然的 了 。 ( 明史》的 ‘旧 本 传 ” 最后写道 : 终明之世 , …… 间巷小 民 , 至指楼相 晋骂 , 甚至嗓其小女儿云 。 “楼 ” 在 民间几乎成了相互咒骂之语 、 乃至可作为凶 神恶煞的象征来哄吓小孩 。 ( 明史》 ‘旧 本传” 中 50 例 “楼” 称与 25 例 ‘旧 本 ” 称基本上是按所叙对象是否涉及到 侵掠的行径而分别使用的 。 这种褒贬鲜明的记事措词和称名一方面是 出于中国古代历史记叙 中传统的 “春秋笔法” , 另一方面也客观反 映了中 日关 系史上的波澜 曲折 。 可以说 , 当时的 人们称呼侵掠的 日本海盗为 “楼 ” 、 “楼寇 ” , 恰如抗 日战争时中国人民称 日本侵略者为 ‘旧 寇 ” 、 “鬼子” , 是出于同样 的情理 。 所不同的是 , 当时侵人 中国沿海的海盗不是受 日本政府 派遣 ; 而抗 日战争时的人侵者们则是 由日本政府驱使而来 。 或许因此之故 , 以前所用的 “楼 寇 ” 才又被进而改称为 ‘旧 寇 ” 和 ‘旧 本鬼子 ” 的吧 。 ( 责任编辑 胡范铸 ) ¹ “ 扶桑 ” 作为对 日本之别称 , 只是 近代 以后才有的 事 。 见王元化 (清园论学集) 中 “扶桑考辨” 文 , 上海古 籍 出版社 , l 卯4 年 12 月 。 º 《四 库全书》“ 提要 ” 云 “ 山 海经 ” 名始见于 (史 记) “大宛传” , 但又指出该书 “ 断不作于三代以上 , 殆周 秦 间人所述” 。 » 参见 (辞海》条 目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¼ 《史记 · 朝鲜列传》: “朝鲜王满者 , 故燕 人也 。 自 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 、 朝鲜 , 为置吏 , 筑障塞 。 ” ½ 栖 口 隆康 《古代史发掘 5. 大陆文化 上青铜器》, 讲 谈社 , 1 97 3 年 。 ¾ 大谷光男 (金 印研究史) , 1 97 4 年 7 月 , 吉川 弘文 馆 。 ¿ 女王之说最初见于 (三国志) 的 “ 魏志 · 楼人传 ” 。 À “太伯 ” 又称 “泰伯” , 周朝建国始祖周太王长子 , 吴国始祖 。 据传周 太王欲立幼 子季历 、 即太伯之弟为嗣 , 太伯因而回 避江南 , 改从 当地风俗 , 断发 文身 , 成为 当地 君长 。 ( 见 (史记 》“吴太伯世家 ” ) 六朝时都城 由北转南 , 日本与南方吴地交往 密切 , 可能 因此而 有 “ 自云太 伯之 后 ” 之说 。 Á 石头道博 《译 注中国正史传) , 图 书刊行会 , 1 97 5 年 8 月 。 据 日本 (广辞苑) 该条 目所释 。 O “ 大宝律令 ” 是借鉴 隋唐律令而编定 , 为 日本历 史 上律令国家时期 、 即 大约公元七世纪半 (奈 良时代) 迄 至 十世纪 (平 安时代初) 的基本法典 。 O 参见森浩 一编 (楼人。 登场) , 中央公 论社 , 1 9 85 年 12 月再版 。 O ( 明史) 作者为清代 张廷玉 , 成书于 1739 年 。 À 张腕徽 (说文解字约注》, 中州书画社 , 1 9 83 年 。 O 参见 ( 日本历史 大辞典) 中该 条 目 , 日本河 出 书 房 , 19 85 年 。 白川静 (字训》. 平凡社 , l 卯5 年 。 ¾ ( 广辞苑》“为” 条 目 。 岩波书店 , 1 侧拓 年版 。 O 转见沈仁安 (楼 国上东了 梦了) 34 、 34 页 , 口本六 兴 出版社 , 1 望X) 年初版 。 ( 释 「l本纪》作者名为 卜部兼方 , 据 (广辞苑) 又名 卜部怀贤 。 0 10 12 年成书 , 后改名为 《和 汉朗咏集) , 其中汉诗 588 首 , 和歌 2 16 首 。 ¼ 参 见川 口 久雄校 注 (和汉朗咏集 ) “ 解说” 部 分 , 岩波 书店 , 1 卯l年 8月第七版 。 À ( 广辞苑》 “大和 · 楼 ” 条 目。 3 4
/
本文档为【古代中国对日本称名演变的历史考索(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