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边教边琢磨

2012-02-23 22页 doc 62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0411

暂无简介

举报
边教边琢磨边教边琢磨——我的文科复习班语文教学之路(一)      (一)今年学校安排我教文科复习班,这是我第一次教复习班,请各位给指点一下。复习班和应届班的区别大吗?语文上的区别和别的科区别一样明显吗?课怎么上比较有效?请各位不吝赐教。 我的关于作文的一点做法,请指正! 我觉得都差不多,因为我已经带过两届的文科复读班了。就按照正常的复习步骤和内容来安排自己的复习教学计划,但是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写作,据我观察,复读班的学生都很现实,语文绝对不是他们复读的目标,所以他们一般都不喜欢写作,尤其是课堂作文。我的做法是两周花两节课来完成课...
边教边琢磨
边教边琢磨——我的文科复习班语文教学之路(一)      (一)今年学校安排我教文科复习班,这是我第一次教复习班,请各位给指点一下。复习班和应届班的区别大吗?语文上的区别和别的科区别一样明显吗?课怎么上比较有效?请各位不吝赐教。 我的关于作文的一点做法,请指正! 我觉得都差不多,因为我已经带过两届的文科复读班了。就按照正常的复习步骤和来安排自己的复习教学计划,但是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写作,据我观察,复读班的学生都很现实,语文绝对不是他们复读的目标,所以他们一般都不喜欢写作,尤其是课堂作文。我的做法是两周花两节课来完成课堂作文,不留课后,大都不会去写的,然后自己批阅后,找两节课时间来集中点评,按照高考作文评分的标准和内容,主要分成审题、立意、结构、素材和表达五个方面来进行,分别找出优点和不足,个别同学课后进行面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新进行修改完成作文,可以有侧重点地修改某一点。就这样坚持下来,我感觉作文还是会有所提升的,2009届我教的学生中语文最高分128,我是福建的,一个班级中语文120分以上的有8个人,不知道这样的数据如何? 这兄弟的做法,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啦! 前面那些基础什么的,犹如汪洋大海捞绣花针一般。 抓好作文,才是关键。 而且,这个方法绝对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我在最底层学校的时候用过,虽然是初三,道理还是一样的。 不过要有点心理准备哦,开头很难的。 另外,福建是70分的作文。 (二)七月一号上午,复习生入学。我给班主任帮忙接待新生。从文科复习生报道情况来看,今年好于去年。而且有几个深泽、华油二中的外地学生来我校就读,据说还是慕名而来。中间和几个回来复读的我原来的学生说了会话。忙活到十二点,工作基本结束,两个班加起来大概有70人报道。     今天正式上课,我本来是下午的课,但是因为班主任还需要到下面也就是学生家(我们学校要求班主任必须留住希望生,比如今年470分到本二线524的这部分学生。班主任们需要亲自登门去找。)教导主任要求不能出现没人上课的情况,我们这些非班主任就被要求临时顶上。虽然提前了,但是对第一堂课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所以并不是“措手不及”。第一堂课,主要介绍了下自己。然后从三个方面强调了语文的重要性。再后来讲了如何学好语文,希望学生做到坚持,用心和多读多背多写。最后落到如何提高高考成绩。整堂课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希望以后能有更好表现。 (三)已经正式上课了,昨天学生重做了09高考语文题,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高考题并没有太深的印象,态度表现的也很随便,速度也不快。看来,选择复习的他们还没有进入状态。        今天对试卷进行了讲解。讲解之前,要求学生准备三个本,一个改错本,一个杂抄本,一个作文本。改错本侧重改卷子上的基础知识并方法;杂抄本侧重平时所见、所闻和所感和语文学习有关的任何内容;作文本,把以前用作文纸的形式变成本,易于保存和形成连续性,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意识到自己的前进速度。以前讲课文感觉还比较有讲头,而对习题和试卷的讲解一直比较头疼,今年给文科复习班讲试卷更不知从哪下手了。究竟如何上好高三或复习班的试卷讲评课,真希望有个名师指点一下或者看到相关的试卷讲评课实录。我的原则还是“重视基础,举一反三;点面结合,有所侧重;明确方法,归纳总结”。按照这一理论讲下来,看学生的反应还是不错。总体来说试卷讲评也要培养语文意识——手要勤,眼要宽,脑要活,思要敏。        晚上辅导,铃声已经响起,有的学生还没有进教室,教室里面的也没有上课的样。这种表现让我对复习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复习和应届只隔了个高考,即使我再认可高考的成人作用,也有些高估了这些学生。看来,教好他们也将会遇到好多问题,也将有更多挑战。希望这些都能成为我的教育资源。 四)复习班的课比应届班多了一节正课,一节晚辅导。想来,原来课时情况下都能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时间充裕了应该更好完成了。再加上文科班学生确实该加大阅读量,我决定每周给他们一节或两节的时间进行阅读。目标明确了,现在的问题是阅读内容如何定?是随便读,还是形成体系?形成体系应该是比较好的,但怎么形成,以什么为框架?这些都是值得好好琢磨的细节。请各位指点一下。 我觉得现在这个标题好:边教边琢磨,这样网友之间可以形成对话,或许更有助于实现楼主的目标。 读了楼主的四段文字,应该说只是“文科班”的开头,有点忙乱是很正常的,估计孩子们还没有进入状态呢。不知道你们那里则呢没这么早就“开工”了,我们这里教委明令禁止这么早上课——不仅是因为减负,今年还有一个个更重要的理由:防“甲流”,尽量减少学生的聚集。 我注意到这几天你在“组织”上花了不少功夫,是不是考虑过“摸底”呢?尽快的摸清学生的“底”,是很重要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到我的博客来交流-- http://www.being.org.cn/aimin/ (五)今天终于把09高考卷讲完了。讲了三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适应我的讲课方式,领会我的方法意识,逐渐接受我的语文习惯。总体来说,自我感觉还不错,学生反应和配合的也不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一步我该做好计划,以专题为主要复习形式,时刻重视基础(用好课本和积累30分的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贯穿始终。研究答题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清晰思路并规范答题。 [ 本帖最后由 山石先生 于 2009-7-7 11:42 编辑 ] 山本不高也无仙,石未成材难补天。 (六)今天,开始进入专题复习。首先从诗歌鉴赏开始,我们印了09年十八省市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上课,先让学生读了一遍诗歌(包括诗本身、注释和题目),然后让他们自己写答案。大部分学生读的很认真。读完后,我告诉他们读的目的是熟悉诗歌本身,力争高考题做完后能把诗歌背过。另外,通过读考题,他们也发现了题目设置上的相似性,对题目熟悉了也就好答题了。在做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但有几个艺术生(考美术和音乐的)不怎么认真,甚至有些百无聊赖的感觉。想想他们确实知识上有欠缺,高考文化课分要求相对低,于是,我就告诉他们可以不做题,但要把诗反复的读读,争取背过,以此降低难度,也和其他学生区别对待。在下面转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女生,不做语文题,反倒看起了数学。我转第二圈,她还是如此。我站在她旁边看了一会她,可她居然连头都不抬,依旧目中无人的翻着她的数学书。我本想上前提醒她这是语文课。可转念一想,人家来复习,说不定就是为了补习数学呢,我又何必强人所难呢。语文课上可以学数学,但是若她课下问我语文题,我到要考虑是否给她讲了。毕竟,课上是主要时间。对我来说,以前很在乎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甚至能左右我一堂语文课的情绪,现在,我已经习惯了,不能让某个人影响了我的课堂激情,更不能成为我眼里的沙子。我可以用我的语文课激情影响和教诲所有学生,但我只能努力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应对高考更是学生自己的事。 [ 本帖最后由 山石先生 于 2009-7-8 21:33 编辑 ] 山本不高也无仙,石未成材难补天。 ——很欣赏楼主的宽容。毕竟到了高三,学生之间学习的差异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对同一个学习内容,特别是带有复习性质的内容,学生的需求会明显的不同——高三复习课的难度就在这里:你要能够设法满足这些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才有可能真正保证学生学习效能的提高。所以,在每推出一项内容时,尽可能具体的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成为有效复习的基础和前提。 感谢版主关注和指点。我的宽容是足够的,但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够,请问楼主这如何着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和课堂教学怎么结合起来?请赐教。 ——这个问题倒是难倒我了,毕竟,对于“了解学生的需求”,只讲普遍规律的话,那也是简单的几句话,例如:了解学生在高中期间使用的教材(当然是从高一带上来的可以免),教他们的老师的风格特点和擅长等等,也可以搞一两次“摸底测”。但这些,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因为学生是你的,我们都没接触过。真正了解学生,需要深入下去,和学生的日常闲谈中,从学生的作业中,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捕捉信息,再辅之以测验等,才有可能,而且一定是很“个性化”的。 ——至于“学生需求”和“课堂教学”的结合,我不知道你们高三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假定不急着结束“新课”滚入“一轮二轮”的漩涡,很好办:了利用“新课”来摸底,调整。但是,如果采取“一轮二轮的漩涡式”,那就难说了。 我不是班主任,再加上是假期补课,所以和学生接触式比较少的,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了解了。我们这边的复习班上来就是进入到专题复习,到寒假完成第一轮。寒假后进入第二轮。高三的课基本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再辅以大量做题。对高三的复习课我一直很苦恼和困惑 ——这就很难说了,因为我们这里不主张搞什么“一轮二轮”的。一般情况下,语文课的新课,甚至于到高三下也照常上,只是上法略有不同——往往把新课当做练习材料,起到一举两得功效。 我们这里的石家庄一中、二中这类省管重点高中都是没有一轮二轮的,和你说的那样复习。而我们这些县中,基本上高二把高三的课讲完,一进入高三就开始专题复习,题海战术。这跟我们的习惯有关,跟我们的师资水平有关,更跟我们的学生水平有关。所以,我们的课基本都是为高考服务的,有的同事一上高一就让学生瞄准高考,大量做题。说句自大点的话,我还算学校中的另类,宁可让学生多读篇文章,也尽可能少做套题。 (七)这几天一直在讲诗歌。说实话,我个人非常喜欢诗歌,而且能背过几百首诗词,要让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阐发,我能滔滔不绝。但爱好归爱好,具体到讲解作为高考题的诗歌,我一直认为是很头疼的事。阐发多了,有跑题的嫌疑;不阐发,就题说题,倒不如让学生自学。还有对一些知识把握的不是很准,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嫌疑。所以如何能把所讲诗最精华的东西,如内涵、手法等告诉学生,又能让学生高考时能写出规范标准的答案,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内容。不过现在看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看着学生课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我还是满意的。但我要清醒的意识到,我讲课的优缺点,固优补差。不为学生满意的表象所麻木,把工作做得再细写。比如,最近在讲诗时,感觉自己的文章能力整体不强。上段我提到的阐发,但更多的是外围的阐发,有的还谈不上准确,即使我能滔滔不绝,但所说的更多是鹦鹉学舌而来(从工具书上来),缺少一种自己独特的感受。下一步,争取在解读作品上有所提高,即使没有了教参,没有了给我养料的工具书,自己也能分析合理合情,有理有据的。 我们这里的石家庄一中、二中这类省管重点高中都是没有一轮二轮的,和你说的那样复习。而我们这些县中,基本上高二把高三的课讲完,一进入高三就开始专题复习,题海战术。这跟我们的习惯有关,跟我们的师资水平有关,更跟我们的学生水平有关。所以,我们的课基本都是为高考服务的,有的同事一上高一就让学生瞄准高考,大量做题。说句自大点的话,我还算学校中的另类,宁可让学生多读篇文章,也尽可能少做套题。 ... ——关于有没有必要“一轮二轮”的,我也曾经观察过。对于其他学科,或许这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对语文并不合适。因为对于语文来讲,不说别的,只要看“阅读”,要复习,也要依托“选文”进行。与其到“课外”不找边际的选文章,还不如充分利用课本。对教师来说,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调整一下教学策略,上课前,把课文当做“练习卷”的“选文”做一些处理,让学生联系一下,上课时,注意融进其他阅读的要求,课后别忘了让孩子们带上过去几篇类似课文的复习,这样做的效果,比傻傻地做“练习卷”好得多。我曾经在初中高中的毕业班(都是普通的平行班)多次尝试过,效果很好。只是,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盲目的学习其他学科搞“一轮二轮”,结果是:学生没了兴趣,可也很难上。 (七)这几天一直在讲诗歌。说实话,我个人非常喜欢诗歌,而且能背过几百首诗词,要让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阐发,我能滔滔不绝。但爱好归爱好,具体到讲解作为高考题的诗歌,我一直认为是很头疼的事。阐发多了,有跑题的嫌疑;不阐发,就 ... ——很佩服楼主的积淀。 ——我不知道你试过没有:让学生们自己来讲讲“诗歌赏析”?不是要了解学生么,如果你都讲完了,学生自然很高效地记住了,但是不是掌握了?究竟他们“诗歌赏析”的基础怎样?对老师来讲,还是很茫然的。如果换一种思路,老师不要讲得太“满”,讲清楚基本的分析思路后,请几个同学来试试看,或许效果更好。当然,高三学生的特征,可能会有点难,但试试还是可以的。 ——关于有没有必要“一轮二轮”的,我也曾经观察过。对于其他学科,或许这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对语文并不合适。因为对于语文来讲,不说别的,只要看“阅读”,要复习,也要依托“选文”进行。与其到“课外”不找边际的选文章,还 ...        感谢版主的关注和指导。我昨天才把诗歌处理完。今天给学生发了09十八省市高考病句题。就您说的问题,我是非常认可的。比如对用高三这一年进行一轮二轮复习,我也觉得是有问题的。但这已经成了我们县级中学的保留项目,据我所知我周围县一中都是这种做法。所以,你要是不进行这种复习领导不同意,因为已经养成进入高三基本是做题的习惯,学生也是不同意的。所以,对于,改变一轮二轮这种形式,我还是没那么大能力的。再者说,我们究竟讲什么是要大伙讨论,然后组长做决定,我们也乐得省事,所以基本上组长说怎么复习,我们就跟着。我知道这么说有点推脱自己的责任,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先让学生认可我,然后我再把我的一些想法渗透进去。比如,我虽教的的是文科班学生,但据我了解,班里面读过名著的学生不超过十分之一,但阅读水平又制约着作文水平,所以我准备给他们开阅读课,等到正式开学就开始,力争一周一到两节。        我对您说的利用课本做选文,很感兴趣。但我还是心存顾虑,学生总是觉得课本熟悉,因为熟悉所以忽视。我又不知道有哪些能利用课本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还请您具体谈谈。 对于您说的诗歌鉴赏的问题,让学生讲,在我教应届班的时候也这么做过,确实感觉效果不错,但授课速度就慢多了。导致,我整本书没有讲完。就复习生来说,我怕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因为他们来复习的最大的目的是长分,就我们学生水平来说,他们认为长分的最重要途径是老师讲课的水平和讲的量,也就是能灌给他们多少。 关于“课本”的问题,我能体会到楼主的无奈。但是,即使在这样背景下,进入课堂以后,作为执教者,还是有一定调整的空间的,关键还是怎么利用好这极为有限的空间。 至于怎么利用好“课本”,由于“复习方式”不同,一时倒很难说。不过,从原则上讲,我提几个建议: 1、从教师角度,要利用一切机会表现出对课本文章的重视,这是前提。因为采取“一轮二轮”的方式,学生们一般会以为“课本教完了没用了”,而把注意力转到“复习资料”上。须知:这是很危险的。所以,作为教师,需要利用一切方式和途径,给学生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课文中的文章都都很好很有价值,我们还应该经常温习”。 2、对课文,能否注意“陌生化”处理。例如:经常以“课文”为文本,从过去教学中不注意的视角,出一些思考题——这样做至少可以让学生懂得“多元阅读”的情况,对不同视角的“问题”能有应对的思想准备。 3、将学过的课文,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复习”的材料。特别到中后期,不妨让学生们以“课文”为对象尝试“命题”互相交换“拷问”。这本身也是一种复习的方式。 ——以上想法,仅供参考。 感谢版主关注。说起我看的书,怎一个杂字了得。有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后来,自知天赋一般,能力有限,现在主要看教育类书籍。但我自己很清楚教育类依然是个大概念。我现在主要看教育理论但又不都是教学方面的教育理论,比如,徐平利的《教育的陷阱》。因为有孩子,我更多关注家庭教育方面的,比如看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和十八岁儿子的关于成长、人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三十五封信),薛涌的《一岁就上常青藤》。这半年还读了鲍鹏山《水浒新说》(第一册),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平时还读着《南方周末》、《中国教师报》、《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师博览》、《美文》、《文史知识》等报刊杂志。        版主,您该是语文前辈,我和您列举这么多书籍,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告诉您,一、我的知识来源;二、我认为自己读的书很杂,没有一个整体思路,对自己发展不利。所以,不怕您烦的把他们罗列出来,想让您给指点一下,我这样读下去会有大的成长吗?我会在语文专业上有大提高吗(提高到铁皮鼓、万玮等高人的程度)?若合适,您可以给我推荐点书籍杂志等?若您觉得我的阅读有缺陷或者非常糟糕,您一定要明示。作为基层语文教师,我非常渴望进步,更渴望得到指点,以免让自己如无头苍蝇般乱撞。拜谢。 看了你的书单,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想起23日的《文汇报》有一个“名师为语文教师暑假充电推荐书目”的报道。从网上搜出来,贴在下面,供参考—— (原载7月23日《文汇报》) 于漪等名师为语文教师暑假“充电”推荐书目   本报讯 (记者苏军)暑假是教师读书的好时光,但教师阅读究竟应该埋头于专业书,还是随性阅读?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等语文教育专家不约而同地“另辟蹊径”,提出要“精读有思想特质的书”和“泛读与专业相关的闲书”。他们认为,增加思想内涵和扩大知识视野,对语文教师的暑假“充电”最有意义。   共识:推崇“思想性”阅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在今年出版的第六期《语文学习》杂志上,开设了“暑假里,我们可以看看哪些书?——名师为您荐书”栏目。有意思的是,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程红兵、李镇西和华东师大副教授郑桂华等,所开列的书单“殊途同归”,基于“思想”的图书占绝大部分。于漪推荐的4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中国文学概论》和《古文观止新编》,涉及中国思想和现当代西方思想,思想性占有很大分量,而且言明是“根据当前语文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于漪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应当是语言的传承者,也应是思想的传播者。课上得好,首先要有思想,至少有想法。于漪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推荐理由中写道:充满睿智与卓识,是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能佐语文教师站在哲学高度思考一些问题。   这样的观点,同样在程红兵推荐的书目中出现。他推荐《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认为该书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切中肯綮,时有惊人之笔:“教育目标奢谈培养个人的灵活性、独立思维和创造力,而学校的实践却是另一回事。这就揭示出极大的虚伪。”而在推荐《废墟中的大学》时,他对作者提出的一种以“思想之名”办学的理念特别推崇。   众议:追求“拓宽性”意境   多位语文行家推荐的书,不是直接姓“语文”,而是着力于“打开阳光窗口”“呼吸新鲜空气”。   李镇西推荐的书,关注开阔的视野、严谨的学风、独特的眼光、建设的姿态。他认为《沉疴》是一本具有强烈心灵冲撞力的书:从传统教育的贫困到当今教育的危机,从应试教育的弊端到道德教育的虚伪,从基础教育的扭曲到高等教育的彷徨,从家庭教育的误区到社会教育的困境……作者向现行中国教育的弊端发起了全方位而且是排炮般的攻击。   郑桂华对《被压迫者教育学》的评语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灌输式教育中学生处在怎样的状态中?对话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对这些教育中的重要话题,弗莱雷的回答是明白晓畅的。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员蒋玉萍认为语文教师要会读书,于是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指导阅读的名作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书中把阅读的目的分为“为娱乐而阅读”、“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自身阅读知识的匮乏,同时对研究、改进阅读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启迪。 感谢爱民版主的推荐。你说到的《语文学习》荐书内容我也看到了,希望自己能多读点。 ——其实这类书籍,一个假期能够看完1~2本就已经很不错了。我很同意于漪的主张,要读一点“有思想”的书,主要是指原创性的书。现在的书架上书是不少,但有真知灼见的不多,所以,还不如读一些经典——这主要指的是“精读”。至于随便翻翻,倒不应受限制。广西那位推荐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很值得一读,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不过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读起来再说”。 那我就争取利用这个假期剩下不多的时间读完薛涌的《一岁就上常青藤》,再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希望有所收获。至于《漫步教师的心灵》读了一半,感觉有些艰涩,看来自己也需要深度阅读了。读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也感觉有话可说,只是不知从何说起。 暑期上了三个星期的课,一个应届班,一个复读班,在应届班上的时候,感觉还好,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学生反映还不错,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原来高二的语文老师教学经验不足,不是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一上语文课便沉闷甚至无语;二我意识到万事开头难,同时也想到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刚接手,我就想了一些办法,尽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实在的是很认真地备课、上课,可能没办法每节课都上得风趣幽默、形象生动,但我要让学生觉得每一节高三语文课都是有所收获的。 但是在复读班上的时候,虽然我也想方设法,可就是上的磕磕碰碰,课堂较为沉闷,回答者寥寥无几,特别是该笑的时候,大家也显得很木讷,这可挫伤了我的自信,因为之前的复读班,一般我只用一周的时间,就会让学生跟上并适应的教学方式,可快一个月了,现在的这个复读班愣是老样子,我做了自我反思,或许有以下原因:一教学方式不是很适合他们,师生可能也处在磨合期,二是教学内容不是很到位,说明我备课还不是很充分,感觉补课期间,自己所定的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三是课堂驾驭能力不是很强,风趣幽默不够,容易受学生情绪的影响。 马上就要开学了,我还是很困惑,我还是自信不够,理不出很清晰的思路,让我有点害怕面对他们,虽然我高三已经教了6年。 恳请诸位,能指点迷津,或者一起探讨,谢谢! 研究“复读班的心态”之说 从2003年就开始大学扩招,近6年,复读班的开办早已成燎原之势,每届学生心态虽有所不同,但大致一样:压力很大、期望很高、自卑情结、默默无闻。我想可能不必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他们的心态,或者要研究,就直接走进他们,与他们多交流,了解他们的诸多方面,然后想办法解决,目的很明确: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可我不是班主任,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机会,再说,与他们多了,可能还会让班主任心生“夺权”之感,况且,很多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直言:语文可读可不读,更不能成为你们复读的理由! 你说啥办? ——或许由于我们这里考生机会比较多,一般留下来需奥“复读”的不多,加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复读班”有很严格的限制,所以这类情况不多,谈不上“燎原之势”。所以很难体会你的困惑。 ——不过,从上面回帖中可以看到,其实你还是了解他们的“心态”的。因为他们既然是“复读”,肯定是上一次高考的失败者,有压力、又自卑——仅这六个字,就可以看出他们和“新高三”的“踌躇满志”截然不同。既然知道这一点,那么,我想,你还是要从“解开这把锁”开始。 ——这些“复读”者,对高三的课程内容已经学过一遍,事实上,他们之所以没能考上,原因也是多样的。完全有可能他的语文已经得了高分,只是因为数学或其他科目的失误而“落榜”的。可以设想:如果是这样,他可能感到“语文没有必要再花时间”,你再怎么用力,他自然不会呼应的。所以,我建议,从教学策略角度,一开始的这几节课,不应该和“新高三”一样进入课程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摸清这些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效果会更好。 (八)开学一个月了,但总感觉自己的教学怎一个“乱”字了得,整体安排乱,备课思路乱,讲课过程乱,目标效果乱。虽然目前看学生的听课状态很好,认可程度也不错,领导也没什么意见,但反思自己一个月的教学,这么多乱,自己都感觉很不称职。       先是做了今年的高考诗歌,后有穿插着病句,之后是09高考语言运用题,最后又回到诗歌专题复习。诗歌专题复习是按照先分类讲,后分考点讲,再处理答题模式问题,授课情况基本以我讲学生听为主。        这种复习思路,我还是基本认可的,分类意识能让学生很容易把握到诗歌主题。我个人认为,作为言志的诗歌,按照这种“主题先行”的原则去处理是很管用的,也就是说一首诗明确了主题思想,那么无论是考到字词、句子、手法、篇章都能容易解决了,因为所有的考点都是指向思想情感的。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个基本问题,按照分类能理解诗歌主题了,但具体到手法学生还是模糊,如何把这些点和思想更好的结合,教会学生易学易用的鉴赏招数还是个问题。还有,如何详略得当的、重点突出地讲解诗歌分类,如何把分类和按考点复习整合起来,如何形成规范答案都是个问题。        就授课形式来说,我也是不满意的。但学生本身惰性很强,你让他们自己讲,站起来连个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来,有的干脆就不说。一堂课下来能讲个三四首诗就不错了,这是我个人感觉,也是我同组教理科的同事的共同的反映。当然,这里面有学生以前的学习习惯问题,也有到复习班的心态(变得更老态,更加急功近利,认为老师讲自己记就可以,没必要参与,参与就是浪费时间。)问题。当然,反思自己,也许有我们对学生的误解,学生本来能答好,只是我们的引导不好;我们对上课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讲的多,数量多等同于效率质量,而不认为少将精练更有效。所以每当下课,我们同事都会询问一堂课讲了多少首诗,多者为效率高。具体到如何讲好诗歌复习课,真希望得到各位指点。        对诗歌形成现在问题的反思。一是学生对诗歌时代特征的隔膜。作为形象的艺术,诗歌所言之志,一定和时代紧密相连,而那个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比如学生很难理解送别诗的生离死别之感。二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缺少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学生对传统意象缺乏了解,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极度陌生,所以很多学生对诗歌字面意思都难以理解。三学生学习态度的急功近利。学生学习诗歌的目的是为了高考那八到十分,为此学生对诗歌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得到分。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诗歌要想欣赏好又必须具备起码的积累。没有积累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空中楼阁。但学生对老师让他背诗歌,看赏析的作业很不以为然,总希望找到得分捷径,结果捷径没找到,反倒迷失了方向。四是教师的授课方式错误。欣赏诗歌一定离不开“读、背、赏、悟”,但我们的小学、初中教师基本按照分析现代文的形式分析诗歌,或肢解,或图解,或曲解,更多的是为应付照考试答案宣科,把好端端的一首诗弄僵弄死,但还让学生记住。据我的学生说,在初中考试内容基本是课本的,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到了考试一背就可以了。到了高中老师也基本沿袭考试指导路线,这样教师不当的授课形式被重复,同时被学生自己强化。这样反到让学生对诗歌越来越美兴趣了。五是高考诗歌标准答案的约束。作为考试内容一部分,诗歌的答案被固定化。不必说学生不理解诗歌,就是理解诗歌如我们教师,让我们写出和所谓标准答案一样的答案都很难,何况学生呢。正是标准答案的僵化,严酷让学生望而却步。        诗歌问题还没弄清,我们下一步要复习古文阅读题,这部分内容如何复习,很想听听各位高见。 [ 本帖最后由 山石先生 于 2009-9-14 23:07 编辑 ] ——不必着急,开学之初有点乱是很正常的,特别是毕业班。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教研部门也刚上班,他们对过去一年高考的分析和新一轮高考复习迎考策略也没有出台,所以,自然会有这种情况。不过按我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先教“新课”——因为这一般不会有太多争议的 九)这两天还在进行“诗歌专题复习”,我还是主讲。鉴于学生诗歌积累薄弱,我给他们布置了每天被一首诗的任务,若是长些的词就两天背一首。每次背完后就到课代表那登记,一周结束,我会根据学生自己登记情况进行抽查,若没背过就写习字,习字内容是抄诗。不知道懒于背诵的他们会做得怎么样。今天问了一下,一个班全部都背了,另一个班百分之九十都背了,开来开局不错。        今天作文课,这次作文的目的是:联系正在复习的诗歌内容,化诗为文,增加作文文采。因为是两节课联排,我先让学生把先前复习的诗歌内容大声的读了一遍,然后选了四篇有文采且以运用诗词为主的高考作文,让学生们出声来读。读完后布置作文内容。作文内容是诗人或诗歌任选,可以用多个诗人及诗作完成一个主题的作文,比如用李煜、纳兰性德等完成“寂寞”这个主题;可以由一首诗词敷衍,演绎出一篇文章,比如《不朽的失眠》;可以就自己熟悉的诗人,对其生平经历,人生遭遇,诗词作品进行评述抒情,比如像《乱世中的美神》、《流泪的滕王阁》。实在不行,还可以用诗词内容写自定主题的片段。这次作文完全放开,也没有讲技巧,一是复习学生技巧听的不少了,二是主要激发学生活用诗词的意识。以前学生做过类似作文,给了我很多惊喜,不知这次会如何,期待中。       专题复习如何进行,期待各位指点。下一步要进行古文复习了,如何更有效的复习,也想听听大家意见。 (十)这几天教学上没什么大变化,还是我主要讲,学生听。就是课前提问有了点新意,上次我说到让学生每天背一首诗,这两天每天上课前花几分钟提问,最初我只是单纯提问诗歌,关注背诵效果。今天,我在提问背诵的同时,加进了让学生背完之后自己出题,也就是背完这首诗后,如果你是出题人,你会怎么出题。结果很好,学生基本能从诗歌常考的形象、意象、手法、炼字等方面进行考虑,并且能用简单的话点出关键点。如果不能出题的,我考虑让他们说说喜欢所背诗的理由。就背诵并出题这个活动,我给他们提了更明确要求,希望他们根据近两年的高考题的出题角度出题,并结合诗歌答题模式给出答案。希望这种形式能让他们提高诗歌鉴赏得分率。        最近正在读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意思能够明白,但总感觉这里面的理论东西很玄很虚,也许我的理解是不对的。今天看到一块内容是有关鲁迅《风筝》同课异构的内容,看到那么多同仁的精彩构思,真让我拍案叫绝,也让我对自己上课的思路狭隘而惭愧并心生向往。 ——其实,我的意思是:对这些课文的处理,完全可以不必拘泥于“教参”等的解读,你就把它们当做你在学生的“练习卷”里的例文,和你的“复习”步伐一致起来,通过相对比较自由、多样的方式,采取诸如:让学生为这些课文“出题”、梳理这些课文中和考试要求相关的内容等等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这岂不比那些“周周练”中那些阅读材料好得多? 古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是不是教“毕业班”真的那么重要么?我还怀疑你是不是教“毕业班”呢,有意义么? ——怎么充分利用好教材,使最后这一年复习更有效,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心,也希望你能对此出一些好主意! (十一)今天在办公室,我们都在辛苦的备课,忽然杨老师慨叹,“什么时候,我们不这么累,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动起来”。这该是我们组里同事的心声。“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意味着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更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怎么能让学生动起来呢?古诗复习接近尾声,基本上是我们讲学生听。古文复习,如何调动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值得思考。这是课上活动,课下该给学生布置些什么任务?杨老师想让学生摘抄,每天150字。她说以前还做过,每周给个话题或材料,写200字左右的片段。听着杨老师的话,联系其他老师的做法,我给自己做了个设想,针对现在复习诗歌,我坚持让学生每天背一首诗,同时就所背诗歌出两道题连带答案。此活动计划坚持三个月。下一步复习到古文时,从课本开始,让学生就课本篇目中的重点词语仿照高考题出题,重点句子做翻译,争取把古文和作文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复习古文又能兼顾作文。具体做法,准备让学生几个人合作利用早自习总结课本,并在每天上课前就一篇课文里的字词出题并抄上需要复习的句子。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早自习和晚自习时间。这些调动都属于“方法技巧”,属于“末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若能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好法。当然若这些“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热情,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语文水平,那么就该考虑“道”“理”的问题了。 ——“让学生动起来”可以有两个层面:“外在的动起来”和“内在的动起来”。“内在的动”是根本,“外在的动”只是形式。在毕业班,要求学生“外在的动”即“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似乎把那个不现实,因为每位学生的发展不同,他们在临考前的冲刺方向和领域也不同。但是,尽可能让学生的“内在的动起来”成为关键——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们充分重视起“语文”,有了这样“意识”,无论他在学习什么课程时,只要有时间空隙,他都有可能注意联系语文的学习。当然,这也是最难的 爱民版主所说甚对。我语文课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重要,同时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是他们内在的动的意识。但就复习班应付高考更直接切近来说,外在的严要求,即外在的动同样重要。我正在努力争取“外动”“内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呢。 ——当然应该“两手都要硬”。不过,也要从实际出发,毕竟,到了高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对不同学科的需求和由此而愿意所花的时间,越来越不一样,因此,“外在”的效果会越来越差,比较理想的是:通过“外在”的激发“内在”的,但并不那么容易。不妨一起来探索一下?
/
本文档为【边教边琢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